GB/T 50621-2010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50621-2010 钢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5.4 检测结果的评价
5.4.1缺陷的磁痕显示可有多种形态,按长宽比分为线型磁痕 和圆型磁痕。裂纹是危险性缺陷,在焊缝中不允许存在。 5.4.2对不合格缺陷进行打磨去除,对返修后的区域进行复检 时,应采用相同的磁粉检验方法和质量评定标准。返修复检的部 应应在检测报告中标明,以便对其进行核查。 5.4.3检测记录是整个探伤过程的重要环节,应在记录中填写 主要的信息
6.1.1本条规定该检测方法用于金属材料表面开口性缺陷的检 测。检测灵敏度随工件表面光洁度的提高而增高。该方法不仅用 钢铁材料也用于各种不锈钢材料和有色金属材料。在钢结构工 程中主要用角焊缝、磁粉探伤有困难或效果不佳的焊缝T/SLEA 0061.1-2022 实验室用通风机技术规范 第1部分:玻璃钢防腐离心通风机.pdf,例如 对接双面焊焊缝清根检测、焊缝坡口母材分层检测等。
6.2.1渗透剂、清洗剂、显像剂等应对被检焊缝及母材无腐蚀 作用,而且应便于携带和现场的使用。当检测含镍合金材料时, 检测剂中的硫含量不应超过残留物重量的1%;当检测奥氏体不 锈钢或钛合金材料时,检测剂中的氯和氟含量之和不应超过残留 物重量的1%
应测剂件削 锈钢或钛合金材料时,检测剂中的氯和氟含量之和不应超过残留 物重量的1%。 6.2.2对于建筑钢结构的焊缝而言,一般情况下不选择荧光渗 透剂,通常选择溶剂去除型非荧光渗透剂,采用喷涂方式。当采 用喷罐套装检测剂时一定要注意有效期,超过有效期的检测剂不 可继续使用。 6.2.3A型铝合金试块主要用于检测剂的性能测试;B型不锈 钢镀铬试块则用于根据被检工件和设计要求,确定检测灵敏度的 级别时使用。A型铝合金试块在其表面上,应分别具有宽度不 大于3um、3μm~~5μm和大于5m等三类尺寸的非规则分布的 开口裂纹,且每块试块上有不大于3m的裂纹不得少于两条。 6.2.5各种试块使便用后必须彻底清洗,清洗十净后将其放入内 酮或乙醇溶液中浸泡30min,晾干或吹干后,将试块放置在干燥 处保存,
勿里 6.2.2对于建筑钢结构的焊缝而言,一般情况下不选择荧光渗 透剂,通常选择溶剂去除型非荧光渗透剂,采用喷涂方式。当采 用喷罐套装检测剂时一定要注意有效期,超过有效期的检测剂不 可继续使用。 6.2.3A型铝合金试块主要用于检测剂的性能测试;B型不锈 钢镀铬试块则用于根据被检工件和设计要求,确定检测灵敏度的
6.2.3A型铝合金试块主要用于检测剂的性能测试;
钢镀铬试块则用于根据被检工件和设计要求,确定检测灵敏月 级别时使用。A型铝合金试块在其表面上,应分别具有宽 大于3μm、3μm~5μm和大于5m等三类尺寸的非规则分布 开首裂纹,且每块试块上有不大于3um的裂纹不得少于两条 6.2.5各种试块使用后必须彻底清洗,清洗干净后将其放,
6.3.1、6.3.2渗透检测过程中工件表面的处理很重要,工件表 面光洁度越高,检测灵敏度也越高。通常采用机械打磨或钢丝刷 清理工件表面,再用清洗溶剂将清理面擦洗干净。不允许用喷 砂、喷丸等可能堵塞表面开口性缺陷的清理方法。当焊接的焊道 或其他表面不规则形状影响检时,应将其打磨平整。清洗时, 可采用溶剂、洗涤剂或喷罐套装的清洗剂。清洗后的工件表面, 经自然挥发或用适当的强风使其充分干燥。
或其他表面不规则形状影响检时,应将其打磨平整。清洗时 可采用溶剂、洗涤剂或喷罐套装的清洗剂。清洗后的工件表面 经自然挥发或用适当的强风使其充分干燥。 6.3.4多余渗透剂清洗是渗透检测中的重要环节,清洗不足会 使本底反差减小,无法辨别缺陷迹痕,过度清洗又会将缺陷中的 渗透剂清洗掉,使缺陷迹痕难以显现,达不到检测目的。通常采 用擦洗的方式清除多余渗透剂,不可用冲洗或泡洗的方式进行 清除。
使本底反差减小,无法辩别缺陷迹痕,过度清洗又会将缺陷中的 渗透剂清洗掉,使缺陷迹痕难以显现,达不到检测目的。通常采 用擦洗的方式清除多余渗透剂,不可用冲洗或泡洗的方式进行 清除。
6.4.1缺陷的迹痕显示可有多种形态,按长宽比分为线型迹痕 和圆型迹痕。裂纹是危险性缺陷,在焊缝中不允许存在。 6.4.2对不合格缺陷进行打磨去除,对返修后的区域进行复检 时,应采用相同的渗透检验方法和灵敏度等级。返修复检的部位 应在检测报告中标明,以便对其进行核查。
7.1.1用超声波检测缺陷时,对于板厚小于8mm的焊缝,难 以对缺陷进行精确定位,因此,本章提出了对不同板厚、不同曲 率半径的构件进行检测,应满足不同的要求。对壁厚为4mm~ 8mm管、球节点焊缝等曲率半径较小的构件焊缝进行超声波检 测,应按现行行业标准《钢结构超声波探伤及质量分级法》JG T203执行,这本标准中对探头、标准试块、T形焊接接头距离 一波幅曲线的灵敏度及缺陷定量等均有专门的要求。 7.1.3检验工作的难度系数按A、B、C顺序逐渐增高。 7.1.5T形焊接接头是钢结构中的常见焊接形式,真探头从端 面对焊缝进行探伤易发现焊接质量缺陷,因此,除按一般要求进
7.1.5T形焊接接头是钢结构中的常见焊接形式,真探头从端 面对焊缝进行探伤易发现焊接质量缺陷,因此,除按一般要求进 行检测外,宜用直探头从端面对焊缝质量进行超声波探伤
7.3.8探伤灵敏度确定时,在扫查横向缺陷时应在本标推表 7.3.2的基础上提高6dB。 7.3.10判断缺陷的性质,是对钢结构质量评估的重要一环。常 见缺陷类型的反射波特性见表2。
表 2常见缺陷类型的反射波特性
7.4检测结果的评价
7.4.3对最大反射波幅位于IⅡI区的非危险性缺陷,应根据缺陷 指示长度△L来评定缺陷等级。在工程检测中,经常出现理解不 准确或误判的情况,以下举例说明缺陷指示长度限值的计算。如 某焊缝评定采用B级检验、板厚10mm、IⅡ评定等级,计算出 28/3为7mm*但此值小于最小值(12mm),因此,其缺陷指示 长度限值为12mm;如某焊缝评定采用B级检验、板厚为 90mm、Ⅱ评定等级,计算出25/3为60mm,但此值大于最大值 (50mm),因此,其缺陷指示长度限值为50mm。在质量评级时, 应先根据板厚计算限值,然后比较大小,最后确定评定用的缺陷 长度限值。也就是说,对于薄板是以最小值控制,对于厚板是以 最大值控制。为便于检测人员查阅,根据表7.4.3的要求,计算 出部分不筒板厚时的缺陷长度限值(表3)
表3缺陷指示长度限值(mm)
8.1.1高强度螺栓连接副分大六角头高强度螺栓连接副和扭剪 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大六角头高强度螺栓连接副形式包括一个 螺栓、一个螺母和两个垫圈(图1),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 形式包括一个螺栓、一个螺母和一个垫圈(图2)
图1大六角头高强度螺栓连接
图2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
由于扭剪型高强度螺栓尾部带有梅花头,尾部梅花头被拧掉 者视同其终拧扭矩达到质量要求,一般不需对其终拧扭矩进行检 测,所以,本章所述的高强度螺栓终拧扭矩是针对高强度大六角 头螺栓而言的。当扭剪型高强度螺栓尾部梅花头未被拧掉时,应 按本章要求对其进行检测。
8.1.3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6
现定高强螺栓终拧1h后,48h内应进行终拧扭拒检查。 为了解高强度螺栓轴力、扭矩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本
参编单位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制作了大六角头高强度螺栓试件 进行试验。螺栓规格为M20,初始扭矩值为388N·m,经历不 同的时间段后,测量其轴力、扭矩,高强度螺栓轴力、扭矩随时 间面变化见表4。
高强度螺栓轴力、扭矩脑时间而变
从表4可知,高强度螺栓扭矩在1h内变化最大,在48h内 已趋于稳定。本试验进一步验证了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 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中规定的*扭矩检验应在终拧1h之 后、48h之内完成”,是比较合理的
8.2.1为防止扭矩扳手出现过大的误差,在使用前,可采用挂 纪重的方法,对扭矩扳手进行使用前的自校
8.3.2可用小锤(0.3kg)敲击的方法对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 进行普查。敲击检查时,一手扶螺栓(或螺母),另一手敲击 要求螺母(或螺栓头)不偏移、不松动,锤声清脆,
试验。将各高强度螺栓到终拧扭矩值后,在螺尾端头和螺母相 对位置画线。为便于控制转角大小,在连接板上沿螺母的6个平 面向外划出延长线。然后将螺母柠松60°,再用扭矩扳手重新扩 紧至60°、63°、66°时,测定高强度螺栓的扭矩值,同一规格螺 栓的扭矩平均值的变化趋势见图3。
图3拧紧角度与扭矩平均值的关系 后3个点拧紧角度分别为60°63°、66°
从图中可知,如果采用“将螺母拧松60°,再用扭矩扳手将 螺母拧回原位(重新拧紧60°)”的方法,检测高强度螺栓扭矩 直,其结果将降低4%~10%。如果将螺母拧松60°,再用扭 矩扳手重新拧紧63°,后,再检测高强度螺栓扭矩值,其结果将 偏篇高4%左右,因此,在检测高强度螺栓终扭矩时,“将螺母 拧松60°,再用扭矩扳手重新拧紧60°~62°”比较合理。 螺尾端头和螺母上的线重合时为60°转角,为较准确地定出 2°旋转角,可先划出扭矩扳手手柄一侧在连接板的投影线,再距 螺栓中心600mm处,在连接板上顺时针方尚向前21mm定出一 点,由该点与螺栓中心相连而成的线,即为旋转2后手柄指定 一侧在连接板的投影线。 8.3.4检测时,应根据检测人员的具体情况调整操作姿势,防 止操作失效时人员跌倒。扳手手柄上宜施加拉力而不是推力。
9.1.1本条提出了钢结构变形大致包括结构整体变形和构件 变形。 9.1.2本条提出了钢结构变形的检测项目。造成钢结构变形的 原因有重力荷载、地基沉降、火灾、地囊影响、外因损伤、构件 工和安装偏差等,根据变形的原因和检测目的,确定变形检测 项目。
9.2.1本条规定了变形检测所用的仪器。
9.3.1本条阐述变形检测的基本原理。 9.3.2在构件尺寸不大于6m时,检测精度能够满足评定要求 的情况下,可采用拉线、吊线锤等简易方法检测。 1本条提出了用拉线的方法检测构件的弯曲和挠度。 2本条提出了用吊线锤的方法检测构件的垂直度。 9.3.3对于跨度较大的构件,挠度检测可采用精度较高的仪器。 1本条对测点布置作出了规定。 2规定了构件跨中挠度的测量和计算方法。 3针对钢网架和整体屋面工程,提出挠度检测的具体方法 和要求。
9.3.5为保证测量精度和准确性,结构或构件的倾斜方
检测仪器的视线垂直。
9.3.7全站仪受现场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现场光线不佳、起
9.3.7全站仪受现场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现场光线不佳、起 灰尘、有振动时,均影响全站仪的测量结果
9.4.2对既有建筑的整体垂真度进行检测时,如发现个别测点 超过规范要求,宜进一步查明其是否由外饰面不平或结构施工时 超标引起的。避免因外饰面不一致而引起对结果的误判
10. 1 一般规定
10.1.1当在构件横截面或外侧无法用游标卡尺直接测量厚度 时,可采用超声波原理测量钢结构构件的厚度。由于耦合不良, 探头磨损等因素,超声测厚仪的测量误差往往比直接用游标卡尺 的天,在构件横截面或外侧可用游标卡尺量的情况下,宜采用 游标卡尺测量。 10.1.2本条规定厚度检测时测点布置要求。对于钢网架、桁架 杆件,为尽量避免小直径管壁厚度检测时的误差,增加测点, 10.1.3本条着重提出了对受腐蚀构件的表面处理要求,
10.1.2本条规定厚度检测时测点布置要求。对于钢网架、桁架 杆件,为尽量避免小直径管壁厚度检测时的误差,宜增加测点。 10.1.3本条着重提出了对受腐蚀构件的表面处理要求,
·1本条规定了检测钢材厚度时使用的超声测厚仪应符合的 技术指标。 、2本条提出了随机附带校准用试块的要求。
10.3.1本条提出了在对钢材厚度进行测量前的表面处理要求, 以减小测量误差。打磨宜采用砂纸或钢丝刷或抛光片等方法,不 宜采用手提砂轮打磨,砂轮打磨易损伤钢材本体。 10.3.2本条提出了测量前仪器的准备工作。 10.3.3本条提出了不同测量对象时耦合剂的选用。对于小直径 管壁或工件表面较粗糙时,由于探头与工件表面间空隙较大,为 呆证有良好的耦合效果,宜选用粘度较大的甘油作糖合剂。 10.3.4在同一位置将探头转过90°后作二次测量,是为了减小 测量误差。
11.1.1在既有钢结构中,经常由于原始资料丢失,需要了解钢 材的强度。通常情况下,钢材的强度宜选用现场截取钢材试样的 方法进行检测,但从钢结构中取样后,会影响结构承载力,因 此,本章针对这种情况,提出用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判断钢材的品 种,确定钢材品种后,由鉴定人员再依据钢材的品种来定出相应 的钢材设计强度。考虑到进口钢材与国产钢材的化学成分有一定 差显,因此,本方法适用于对国产钢材的品种进行判定。
11.2.1对取样所用工具、机械、容器等进行清洗是为了防止取 样用具不清洁而影响钢材中化学元素含量测定的准确度。 11.2.2当钢材受切割火焰、焊接等的热影响,有可能会引起钢 材中元素含量的变化。 11.2.3在取样部位上的表面油漆、锈斑,会影响钢材化学成分 的测定结果,在取样前可用钢锉打磨构件表面,直至露出金属 光泽。 11.2.4同一构件宜选取3个不同部位进行取样,是为了防止钢 材材质不均匀而影响检測结果。在对钢材进行化学成分的测定 时,屑状试样不宜过少。取样过程中屑状试样会因温度过高而引 起发蓝、发黑的现象,而过高的温度同样有可能引起钢材中元素 含量的变化。在取样时,使用水、油或其他滑油剂,会影响化学 成分的含量。去掉钢材表面1mm以内的浅层试样,是为了避免 试样受表层脱碳层、渗碳层的影啊。
定的五元素。对于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有时需要测定试样中 V、Nb、Ti三元素的含量。
11.3钢材品种的判别
11.3.1从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低合金高 强度结构钢》GB/T1591中所规定的Mn元素含量来看,碳素结 构钢与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两者的Mn元素含量有较大差别,因 此,可根据Mn元素含量较容易区分是碳素结构钢,还是低合金 高强度结构钢。当Mn元素含量为0.30%~0.80%时,可判断 该钢材属于碳素结构钢;当Mn元素含量为1.00%~1.70%时, 可判断该钢材属于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碳素结 构钢主要是指Q235钢,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主要有Q345钢, Q390钢和Q420钢。当然,仅从钢材中C、Mn、Si、S、P五 元素含量的大小,难以准确判断属于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中的何 种钢,对于既有钢结构中使用的早期钢材,根据国内、外相关资 料,钢材的抗拉强度与钢材的化学元素含量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gb=285+7C+2Si+0.06Mn+7.5P,以0.01%计),可从该式 进一一步大致了解钢材的强度范围
12.1.1目前钢结构防腐涂层以油漆类材料为主,一些特殊的工 程或部位采用橡胶、塑料等材料。对防腐效果的判定以涂层厚度 为指标。 防腐涂层的设计厚度与涂层种类、环境条件、构件重要性等 因素有关,且前觉用的油漆种类及涂房厚度见表5
为拍指标, 防腐涂层的设计厚度与涂层种类、环境条件、构件重要性等 因素有关,目前常用的油漆种类及涂层厚度见表5。
12.1.5在防腐涂层厚度检测前,应对涂层的外观质量进行检 查。如存在外观质量问题,应进行修补,并在修补后检测涂层 厚度。
12.2.1检测防腐涂层厚度的仪器较多,根据测试原理,可分为 磁性测厚仪、超声测厚仪、涡流测厚仪等。对检测使用何种仪器 不做规定,仪器的量程、分辨率及误差符合要求即可用于检测。 目前的涂层测厚仪最大量程一般在1000μm~1500um左右,最
小分辨率为1um~2μm,示值相对误差小于3%,可以满足一般 检测需要。如涂层厚度较厚,可局部取样直接测量厚度, 12.2.2大部分仪器探头面积较小,但构件曲率半径过小,会导 致一些型号的仪器探头无法与测点有效贴合,增大测试误差
12.3.1清除测试点表面的防火涂层等时,应注意避免损伤防腐 涂层。 12.3.2零点校准和二点校准是测厚仪校准的常用方法。为减少 仪器的测试误差,宜采用二点校准。二点校准是在零点校准的基 础上,在厚度大致等于预计的待测涂层厚度的标准片上进行一次 测量,调节仪器上的按钮,使其达到标准片的标称值。 12.3.3可用于铜、铝、锌、锡等材料防腐涂层厚度的检测,为 减少测试误差,校准时垫片材质应与基体金属基本相同。校准时 所选用的标准片厚度应与待测涂层厚度接近。 12.3.4测试时,仪器探头与涂层接触力度应适中,避免用力过 大导致测点涂层变薄。试件边缘、阴角、水平圆管下表面等部位 的涂层一般较厚,检测数据不具代表性
13.1.1钢结构防火涂料分膨胀型和非膨胀型,主要有超薄型、 薄型、厚型3种。对于超薄型防火涂层厚度,可参照本标推第 12章的方法进行检测。 13.1.4受施工工艺、涂层材料等影响,构件不同位置的防火涂 云厚度可能不同,对水平向构件,测点应布置在构件顶面,侧 面、底面;对竖向构件,测点应布置在不同高度处。对于桁架或 网架结构而言,应将其杆件作为构件,按梁、柱构件的测量方法 进行检测
常用防火涂层类型及相应厚
厚型防火涂层通常超出涂层测厚仪的最大量程,一般情况 下,用卡尺、探针检测较为适宜。 13.2.2防火涂层可抹涂、喷涂施工,其涂层厚度值较离散,过 高的检测精度在实际工程中意义不大,同时为方便检测操作,对 超薄型、薄型、厚型涂层的检测精度统一规定为不低于0.5mm。
13.3.1构件的连接部位的涂层厚度可能偏大,检测数
构件的连接部位的涂层厚度可能偏大,检测数据不具代
可用砂纸将涂层表面适当打磨平整,
13.3.3检测后,宜修复局部剥除的防火涂层。
14. 1 一般规定
14.1.2本条规定了适用于动力特性检测的对象,通过动力特性 检测能为结构的理论分析、结构损伤识别和采取减振措施提供 依据。
14.2.1、14.2.2传感器按测试参数分类可分为位移计、速度 计、加速度计和应变计,按工作原理分可分为电阻式、电容式、 电动势式和电量式等类型,每种类型的传感器都有一定的使用特 性,同一种类型的传感器有不同的测量范围,在选择传感器时应 考虑被测参数的频率、幅值的要求,综合确定适合的传感器。在 满足被测结构动态响应的同时,尽可能地提高输出信号的信 噪比。 14.2.3根据测试的需求,保留有用的频段信号,对无用的频段 信号、噪声进行抑制,从而提高信噪比。为防止部分频谱的相互 重叠,一般选择采样频率为处理信号中最高频率的2.5倍或更 高,对0.4倍采样频率以上频段进行低通滤波,防止离散的信号 频谱与原信号频谱不一致。 14.2.4动态信号测试系统由传感器、动态信号测试仪组成,动
14.2.1、14.2.2传感器按测试参数分类可分为位移计、速度 计、加速度计和应变计,按工作原理分可分为电阻式、电容式、 电动势式和电量式等类型,每种类型的传感器都有一定的使用特 性,同一种类型的传感器有不同的测量范围,在选择传感器时应 考虑被测参数的频率、幅值的要求,综合确定适合的传感器。在 满足被测结构动态响应的同时,尽可能地提高输出信号的信 喝比
信号、噪声进行抑制,从而提高信噪比。为防止部分频谱的相 重叠,一一般选择采样频率为处理信号中最高频率的2.5倍或 高,对0.4倍采样频率以上频段进行低通滤波DB21/T 3178-2019 公路工程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无损检测技术规程(PERMIT离子迁移方法),防止离散的信 频谱与原信号频谱不一致。
14.2.4动态信号测试系统由传感器、动态信号测试仪组成,动 杰信号测试系统应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
杰信号测试系统应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
3.1检测前应了解被测结构的结构形式、材料特性、结构或 截面尺寸等,选择检测采用的激励方式,估计被测参数的幅 化和频率响应范围。对于复杂的结构,宜通过计算分析来确
14.3.1检测前应了解被测结构的结构形式、材料特性、结构或
定其范围。检测前制定完整详细的检测方案,准备好检测设备。 14.3.2环境随机振动激励法无需测量荷载,直接从响应信号中 识别模态参数,可以对结构实现在线模态分析,能够比较真实的 应结构的工作状态,而耳测试系统相对简单,但由于精度不 高,应特别注意避免产生虚假模态;对于复杂的结构,单点激励 能量一般较小,很难使整个结构获得足够能量振动起来,结构上 的响应信号较小,信噪比过低,不宜单独使用,在条件充许的情 况下宜采用多点激励方法。对于相对简单结构,可采用初始位移 法、重物撞击法等方法进行激励,对于复杂重要结构,在条件许 可的情况下,采用稳态正弦激振方法。 14.3.3信号的时间分辨率和采样间隔有关,采样间隔越小,时 域中取值点之间越细密。信号的频域分辨率和采样时长有关,信 号长度越长,频域分辨率越高。根据测试需要,选择适合的采样 可隔和采样时长,同时必须满足采样定理的基本要求。 14.3.4传感器的安装谐振频率是控制测试系统频率的关键,传 感器与被测物的连接刚度和传感的质量本身构成了一个弹簧和质 量二阶单自由度系统,安装振频率越高,测试的响应信号越能 反应结构实际响应状态。一般而言,以下几种安装方式的安装谐 振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 1传感器与被测物采用螺栓直接连接(般称为刚性连 接); 2传感器与被测物体用薄层胶、石蜡等直接粘贴: 3用螺栓将传感器安装在垫座上; 4传感器吸附在磁性垫座上; 5传感器吸附在厚磁性垫座上,垫座与被测物体采用钉子 连接固定,耳垫座与被测物体间悬空 6传感器通过触针与被测物体接触。 14.3.5节点处呆些模态无法被激发出来,传感器安装位置应远 离节点,尽可能选择能量输出较大的位置,提高传感器信号输出
智能交通平台建设方案6传感器通过触针与被测物体接触。
14.3.5节点处某些模态无法被激发出来,传感器安装位置, 离节点,尽可能选择能量输出较大的位置,提高传感器信号 信噪比。
14.4.1对原始信号进行分析前,应仔细核对,避免产生差错。 14.4.2对记录的原始信号进行转换、滤波、放大等处理,提高 信号的信噪比,为信号的计算分析做好准备。 14.4.3根据检测中采用的激励方式,选择合适的信号处理方 法,减少信号因截断、转换等造成的分析误差,提供所测结构的 相关模态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