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L20J905《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防控措施》(山东省)1.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控制 1)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采用多种类型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案;当 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地基基础方案时,应采取措施控制差 异沉降。 2)地基基础采用桩基时,同一结构单元桩端宜置于同一地基 持力层上;当框端不在同一持力层上时,应采取措施解决 地基基础的不均勾沉降问题, 3)地基基础设计的沉降及差异沉降控制值应符合《建筑地基 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规定。 4)采用桩基和地基处理的,当缺乏地区经验时,应在开工前 进行施工工艺试验。桩基或地基处理施工后,各类地基的 休止期应满足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桩基或地基处理工程 验收时,应进行桩身质量、单桩承载力或处理后的地基承 载力检验。当检验结果不符合要求时,应扩大检测并分析 原因,由设计单位核算并出具处理方案进行处理, 5)建筑物在施工和使用期间,应按规定进行沉降观测;沉降 观测应由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 6)下列建筑物应在施工期间及使用期间进行沉降变形观测: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建筑物;软弱地基上的地基基础 设计等级为乙级建筑物;处理地基上的建筑物;加层、扩 建建筑物;受邻近深基坑升挖施工影响或受场地地下水等
笼应焊接牢固,可采用保护块、木棍、吊筋等固定、控制 钢筋笼的位置。 5管框施工时,应采取下列措施: 1)桩身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计值的70%方可起吊脱模,达到 100%方可沉桩施工; 2)吊装点位置应满足设计及施工方案要求; 3)压桩前应制定合理的压框顺序和流程: 4)压桩时应使桩杆、压头、桩在同一轴线上,在压桩过程中 应随时校验和调整; 5)应采取措施压缩接桩焊接时间,并使压桩连续进行,不得 中途停款; 6)压桩控制时应兼顾标高与压桩力。 3.土方回填质量控制 (1)填方土料应满足设计要求。淤泥、耕土、冻土、膨胀性土 及有机质含量大于5%的土不得用于压实填土;碎石、草皮 和有机质含量大于8%的土,仅可用于无压实要求的填方; 不得采用冻结土作为填土 2)基础工程施工完毕后应及时进行回填。填土前,应清除沟 槽内积水、杂物、腐质土等,并填实沟槽内局部坑道。 3)应根据不同的土质确定地基土的压实系数。填土应按规范 要求做于密度和击实试验,压实系数应满足设计要求。 4.地下防水混凝土结构裂缝与渗漏控制 (1)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地下水、地表水和毛细管水等对结构的 影响,亦应综合考虑周围水文地质变化,确定防水设防措 施
2)地下工程迎水面主体结构应采用防水混凝土,并应根据防 水等级的要求采取其他防水猎施, 3)防水混凝土拌合物在运输后如出现离析,必须进行二次损 拌。当珊落度损失后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加入原水胶比 的水泥浆或掺加同品种的减水剂进行搅拌,严禁直接加水 4)地下室外墙不应采用光圆钢筋,网片钢筋间距不应大于 150mm。对水平断面较大变化处,宜增设抗裂钢筋。 5)地下工程迎水面结构采用防水混凝土,应采取控制混凝土 收缩的措施,并应对地下室外墙、基础筏板、防水底板、 防水顶板等进行抗裂验算, 6)防水混凝土掺入的外加剂掺合料应按规范经有资质单位复 试,复试合格后方可使用,其掺量应经试验确定。防水混 凝土应采用机械振揭,分层连续浇筑,防止出现冷等,不 留或少留施工缝。防水混凝土终凝后应立即进行养护,养 护时间不得少于14d。 7)应合理设置加强带、后浇带、变形缝和施工缝等措施,并 注明构造详图。地下室外墙水平施工缝处均应设置止水钢 板或膨胀止水条。 8)地下室底板、顶板不宜留施工缝,墙体不应留垂直施工缝 墙体水平施工缝应留在高出底板不小于300mm的墙上,并 由设计单位确认。 9)地下工程后浇带施工缝浇筑混凝土前,应将其表面浮浆和 杂质清除,并凿到密实混凝土,再铺设去石水泥砂浆,浇 筑混凝土时,先浇水湿润,再及时浇筑混凝土,并振揭密 实加强养护
2)地下工程迎水面主体结构应采用防水混凝土,并应根据防 水等级的要求采取其他防水措施, 3)防水混凝土拌合物在运输后如出现离析,必须进行二次揽 拌。当落度损失后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加入原水胶比 的水泥浆或掺加同品种的减水剂进行搅拌,严禁直接加水 4)地下室外墙不应采用光圆钢筋,网片钢筋间距不应大于 150mm。对水平断面较大变化处,宜增设抗裂钢筋。 5)地下工程迎水面结构采用防水混凝土,应采取控制混凝土 收缩的措施,并应对地下室外墙、基础筏板、防水底板、 防水顶板等进行抗裂验算, 6)防水混凝土掺入的外加剂掺合料应按规范经有资质单位复 试,复试合格后方可使用,其掺量应经试验确定。防水混 凝土应采用机械振揭,分层连续浇筑,防止出现冷等,不 留或少留施工缝。防水混凝土终凝后应立即进行养护,养 护时间不得少于14d。 (7)应合理设置加强带、后浇带、变形缝和施工缝等措施,并 注明构造详图。地下室外墙水平施工缝处均应设置止水钢 板或膨胀止水条。 8)地下室底板、顶板不宜留施工缝,墙体不应留垂直施工缝 墙体水平施工缝应留在高出底板不小于300mm的墙上,并 由设计单位确认。 (9)地下工程后浇带施工缝浇筑混凝土前,应将其表面浮浆和 杂质清除,并凿到密实混凝土,再铺设去石水泥砂浆,浇 筑混凝土时,先浇水湿润,再及时浇筑混凝土,并振揭密 实加强养护
5.基坑开挖质量控制 (1)施工期间应采取降水措施,保持降水面在最深基底以下 0.5m。降水时应连续监测,采取防止因降水对周围建筑 物、道路等设施产生不利影响的可靠措施。 (2)开挖基坑时应注意边坡稳定,定期观测其对周围道路市政 设施和建筑物有无不利影响,非自然放坡开挖时,基坑护 壁应做专门设计,基坑支护系统应确保场区内外原有建筑 安全并保证人员安全。 、砌体工程 1.砌体材料的强度、容重、几何尺寸、热工性能等均应满足 设计要求。不同品种的块材不得在同一楼层混砌。 2.砌筑砂浆宜采用预拌砂浆,混凝土多孔砖、轻骨料混凝土 砌块、加气混凝土砌块、混凝土小型砌块等宜采用专用砌 筑砂浆。当现场搅拌砂浆时,应严格执行配合比,并应按 规定对原材料、掺合料等进行见证取样和送检。 3.砌体的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实心块体的强度等级不 宜低于MU2.5,空心块体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3.5。 4.构造柱、圈染的设置,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规定。抗震 构造设置的拉结筋宜采用预理方式,其数量和长度应满足 抗震要求。当采用后锚固方式时CECS 546-2018-T 钢管混凝土束结构技术标准,应编制专项施工、检 测、验收方案。 5.施工时,应先砌墙后浇构造柱。构造柱与墙体的连接处应 砌成马牙槎,马牙槎在墙体上应从底部起先退后进。马牙 槎凸凹位置可切割成斜角,顶部宜留置箕口。 6.构造柱上端预留钢筋应确保位置、长度准确。当采用后锚
3.剪力墙结构住宅长度大于45m且无变形缝时,应在中间位 置设置后浇带或加强带,且应采取其他可靠指施避免结 构超长带来的不利影响。 4.对跨度4m的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设计无 要求时可按1/1000~3/1000起拱。 5.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控制 (1)住宅的建筑平面宜规则,当楼板平面形状不规则时,宜设 置梁使楼板形成较规则的平面;宣在未设梁的板的边缘部 位设置暗梁;当平面有凹口时,凹口周边楼板的配筋宜适 当加强。 (2)现浇钢筋混凝土双向板设计厚度不宜小于100mm。当理设 线管较密或线管交叉时,板厚不宜小于120mm。对于结构 超长的楼板,设计时应进行抗裂验算,必要时可加密分布 筋的配置。 (3)现浇板配筋设计宜采用细而密的配筋方案。 4)外墙转角处楼板宜设置放射形钢筋,钢筋的数量、规格 不应少于7虫10,长度不应小于板跨的1/3,且不应小于 1. 2m。 (5)在现浇板的板宽急剧变化处、大开洞削弱处等易引起应力 集中的位置,钢筋间距不应大于150mm,直径不应小于8mm 并应在板的上表面布置纵横两个方向的温度收缩钢筋。 (6)当管线布置在楼板内时,应布置在上下钢筋层之间,且不 宜立体交叉穿越,确需立体交叉的不应超过二层管线。线 管敷设时交又布线处可采用线盒,在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宜 采用放射形分布,不宜紧密平行排列。当两根及以上管并
行排列时,沿管方向应增加Φ中4150、宽500mm的钢筋网 片。当线管直径不小于20mm时,宜采用金属导管。 6.后浇带及两侧应采用独立的模板支撑体系,在后浇带混凝 土达到拆模强度之前,不得拆除后浇带两侧梁板下的支撑 采用钢筋支架控制上层钢筋或负弯矩钢筋位置时,支架应 通长设置,并其有足够的强度、刚度,间距为500~600mm 支架底部应有防锈指施。 7.在混凝土浇筑时,应铺设马道或临时跳板,不得直接踩踏 钢筋和混凝土表面。 8.现浇板浇筑时,应振捣充分,在混凝土终凝前应进行二次 压抹,压抹后应及时覆盖和浇水养护。 9.地下车库质量间题防控 (1)地下车库顶板结构体系宜选用梁板体系。 2地下车库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景观覆土、施工车辆等荷载 及其不均匀性,在设计文件中对地下室顶板覆土时的施工 总荷载和荷载的均匀性提出明确要求,并应做好施工交底 工作。 3)地下车库顶板覆土的容重、厚度等应满足设计要求,施工 时严禁超载。 4)施工总荷载和荷载的均匀性应满足设计文件的要求。施工 过程中,当实际荷载需要超过设计单位准许的施工荷载 时,应联系设计单位复核,必要时应在楼盖下方增设临时 支撑。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 1.预制构件的吊点应进行专门设计,确保吊装安全,吊点合
图集号L20J905 结构专业编制说明 页号28
理。对于漏埋吊点或吊点设计不合理的构件,应返回工 进行处理。 2.预制构件起吊运输前,应按设计要求做好临时固定措施。 预制构件安装采用的吊具设计和检验均应符合相关标准; 吊具的选择应根据预制构件形状、尺寸及重量要求进行。 吊装过程中,吊索水平夹角不宜小于60°,不应小于45°; 尺寸较大或形状复杂的预制构件应选择设置分配梁或分配 新架的吊具,并应保证吊车主钩位置、吊具及构件重心在 竖直方向重合。 3.预制构件安装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进场时应进行外观质量检查,不应出现破损或污染。 (2)对预制构件及其上的建筑附件、预埋件、预埋吊件等宜采 取保护措施。 (3)未经设计允许不得对预制构件切割、开洞。 4)正式吊装作业前,应先试吊,确认可靠后,方可作业。 (5)混凝土构件吊装施工就位后,应在校准定位及临时固定措 施安装完成后,方可拆除吊具。 4.施工现场运输与存放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预制墙板宜对称插放或靠放存放,支架应有足够的刚度, 并支垫稳固。预制外墙板宜对称靠放、饰面朝外,与地面 倾斜角度不宜小于80°。 2)预制板类构件可采用叠放方式存放,构件层与层之间应垫 平、垫实,各层支垫应上下对齐,最下面一层支垫应通长 设置,叠放层数不宜大于6层。 5.预制构件落箱前应保证钢位置准确、淡箱完毕后、应根
理。对于漏埋吊点或吊点设计不合理的构件,应返回工 进行处理。 2.预制构件起吊运输前,应按设计要求做好临时固定措施。 预制构件安装采用的吊具设计和检验均应符合相关标准; 吊具的选择应根据预制构件形状、尺寸及重量要求进行。 吊装过程中,吊索水平夹角不宜小于60°,不应小于45°; 尺寸较大或形状复杂的预制构件应选择设置分配梁或分配 新架的吊具,并应保证吊车主钩位置、吊具及构件重心在 竖直方向重合。 3.预制构件安装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进场时应进行外观质量检查,不应出现破损或污染。 (2)对预制构件及其上的建筑附件、预埋件、预埋吊件等宜采 取保护措施。 (3)未经设计允许不得对预制构件切割、开洞。 4)正式吊装作业前,应先试吊,确认可靠后,方可作业。 (5)混凝土构件吊装施工就位后,应在校准定位及临时固定措 施安装完成后,方可拆除吊具。 4.施工现场运输与存放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预制墙板宜对称插放或靠放存放,支架应有足够的刚度, 并支垫稳固。预制外墙板宜对称靠放、饰面朝外,与地面 倾斜角度不宜小于80°。 2)预制板类构件可采用叠放方式存放,构件层与层之间应垫 平、垫实,各层支垫应上下对齐,最下面一层支垫应通长 设置,叠放层数不宜大于6层。 5.预制构件浇筑前应保证钢筋位置准确,浇筑完毕后,应根
据插筋平面布置图及现场构件边线或控制线,对预留插筋 位置进行复核, 6.预制构件的门窗洞口等位置应规范要求设置加强筋, 7.预制构件预埋管线应按图施工,并应在浇筑混凝土前进行 专项检查,预埋管线不得遗漏、偏位。 8.叠合构件的安装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叠合构件的支撑应根据设计要求或施工方案设置,支撑标 高除应符合设计规定外,尚应考虑支撑本身的施工变形。 (2)控制施工荷载不应超过设计规定,并应避免单个预制构件 承受较大的集中荷载与冲击荷载。 (3)叠合构件的搁置长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4)叠合构件混凝土浇筑前,应检查结合面粗糙度,并应检查 及校正预制构件的外露钢筋, (5)叠合构件后浇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拆除支撑 或承受施工荷载。 9.墙、柱构件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预制墙板安装时应按照施工控制线进行控制,保证就位准 (2)构件安装前应清洁结合面。 (3)构件底部应设置坐浆层,坐浆材料的强度不应小于被连接 的构件强度,坐浆层的厚度不应大于20mm。 (4)钢筋套筒简灌浆连接接头灌浆前,应对接缝周围进行封堵。 0.钢筋套筒及浆锚搭接连接接头的灌浆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灌浆前应制定灌浆操作的专项质量保证措施。 (2)灌浆料的配合比应满足产品说明书的要求,灌浆料拌合物
应搅拌均匀,流动度应满足相关标准和设计要求。 (3)灌浆料拌合物应在制备后0.5h内使用完毕;灌浆作业应采 取压累法从下口灌注,当浆料从上口流出时应及时封闭; 封闭宜来用专用堵头,封闭后灌浆料不应外漏。 4)浆施工时环境温度不宜低于10℃,且不应低于5℃,必 要时可对连接处采取保温加热措施:也可采用其他成熟可 靠的施工技术措施。 (5)灌浆作业完成后12h内,构件和灌浆连接接头不应受到振 动或冲击。 11.预制外墙板连接接缝采用防水密封胶施工时应符合下列 规定: (1)预制外墙板连接接缝防水节点基层及空腔排水构造做法应 满足设计要求, (2)预制外墙板外侧水平、竖直接缝的防水密封胶封堵前,侧 壁应清理干净,保持干燥。嵌缝材料应与板牢固粘结,不 得蒲嵌或虚粘。 (3)外侧竖缝及水平缝防水密封胶的注胶宽度、厚度应满足设 计要求,防水密封胶应在预制外墙板校核固定后嵌填,嵌 填时应先安放填充材料,然后注胶。防水密封胶应均匀顺 直,饱满密实,表面光滑连续。 (4)外墙板“十"字拼缝处的防水密封胶注胶应连续完成。 12.构件预制部分与后浇混凝土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粗糙 面的面积不宜小于结合面的80%,预制板的粗糙面凹凸深 度不应小于4m,预制梁端、预制墙端的粗糙面凹凸深度 不应小于6mm
2)预制叠合板堆垛立面图
(5)给水管道预留给水点应采用金属丝堵封堵, (6)当室内给水、热水系统采用明敷或非直埋敷设管道时,应 明确伸缩补偿装置及支承的结构型式、设置数量和位置。 (7)设计文件中必须标明排水管道的坡度坡向,并应满足规范 要求,不得出现无坡倒坡 (8)住宅套内应按洗衣机位置设置洗衣机排水专用地漏或洗衣 机排水存水弯,排水管道不得接入室内雨水管道。设有洗 衣机、洗涤池的生活阳合,应设置废水排水管,并接入污 水系统。 (9)住宅管道井内宜每层设置排水设施 10)太阳能热水系统应与采暖系统同步设计、同步建设 11)空调、太阳能热水系统过墙孔应内高外低,并应增加封堵 和密封措施。 2.施工防控措施 (1)管材管件应匹配,不得混用。 (2)给水、排水管道的管材、管件产品质量证明文件中的规格 品牌、生产日期等内容与进场实物上的标注应一致,进场 时按规定进行升箱检查或复检。 (3)阀门进场时,应对其强度和严密性能进行抽样检验。安装 在主干管上起切断作用的闭路阀门,应逐个做强度和严密 性检验。 (4)室内给水系统管道宜采用明敷方式,且不得直接在混凝土 结构层内敷设,如一定要埋设时,必须在管外设置套管
(5)卫生器具排水管与排水横支管垂直接,宜采用90°斜三漏周边地面应以1%的坡度坡向地漏,且地漏周边应防水严通。密,不得渗蒲。(6)高层住宅排水管道立管地下转弯处宜采用二个45°弯头、(2)已安装完毕的地漏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以防止堵塞。阁弯曲半径不小于4倍管径的90°弯头或90°变径弯头,并(3)峻工时应逐一对地漏进行清理、检查。预留排水孔应采用加支架固定,不得使用90°弯头,弯头宜采用金属弯头或专用管件封堵严密。核计其它耐冲击的弯头。(7)管道暗敷设时应固定牢固,表面应有防裂措施。墙体管道保护层应采用不小于基体强度的材料填补密实,厚度不应小于15mm。基体表面应标明暗管的位置和走向,管道经过处不得有局部重压或尖锐物体冲击。(8)管道在穿过伸缩缝、变形缝及沉降缝时,应采取下列措施:1)管道在墙体两侧应采用柔性连接;2)管道或保温层的外壳上,下部均应预留不小于150mm的净空:3)在位移方向按照设计要求设置水平补偿装置,但支架设置不得影响补偿装置的补偿作用。(9)水平和垂直敷设的型料管道伸缩节的位置、型式和数量应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的要求。管道出屋面处应设固定支架。(10)金属管道及管件安装前应按照要求做好防腐处理。四、水封破坏、排水不畅防控措施1.设计防控措施(1)施工图纸设计中应明确地漏型号及规格。(2)洗衣机应使用专用地漏或直通式地漏,直通式地漏的支管应设存水弯,存水弯、专用地漏的水封深度均不应小于5 0mm。2.施工防控措施(1)地漏安装应平整、牢固,并低于排水地面5mm~10mm,地图集号L20J905给排水专业编制说明页号5 0
管遭嵌实应在隐蔽工程验收完成后进行; 对整个管路用M10水泥砂浆分二次嵌实隐 蔽,第一次为管槽的2/3厚度,待达50% 强度后,再与墙面筑平; 嵌墙管道其外径管径不得大于25; 嵌墙管道直线管段及转弯管段两边应设 置塑料管卡,直线管段管卡间距为明装 管道管卡间距的一倍; 横管嵌墙开槽长度超过1.0m时,应征得 土建专业同意; 墙槽槽底应平整,不得有尖角; 当管道交叉敷设于楼面时,最上层管顶 应有不小于20的垫层; 敷设于楼面的管道,也可不设波纹管管 套,最上层管顶(含套管外皮)垫层厚 度不得小于20 管道敷设于楼面施工完毕后,需划线标明 位置; 热水管与冷水管同槽数设时,热水管应 布置在冷水管上方及外侧,间距由管径 及保温层厚度确定,两管外壁(含保温 层)最小间距不小于120。 R管管道暗装 图集号L20J90 面E
注:1.图中“GP”、“HP”分别为固定支承及滑动支承的代号; 2.图中尺寸La为最小自由臂,L1为最大支承间距; 3.固定支承间应有伸缩补偿,伸缩补偿形式根据设计要求可采 用不同形式; 4.括号标注的数据用于热水管; 5.多球橡胶伸缩节、Ⅱ型补偿器可水平也可竖向安装; 6.冷热水管共用支、吊架时应根据热水管支、吊架间距确定。 暗直埋管道的支承间距可采用1000~1500; 7.楼层间HP均衡设暨。
II型伸缩节大样 注:II型伸缩节安装完毕后,应将限位块拆除
当层高小于或等于4m时,污水立管和通气立管应每层设一 伸缩节,当层高大于4m时,应根据管道设计伸缩量和伸缩 节最大允许伸缩量确定,横吊管设置伸缩节应结合支承情 况确定,悬吊横管上伸缩节之间的最大间距不宜超过4m, 超过4m时,应根据计算确定。为使立管连接支管处位移最 小,伸缩节设置应靠近水流汇合管件,并可按下列情况确 定: 1)排水支管在楼板下方接入时,伸缩节设置于水流汇合管件 之下(见图a); 2)排水支管在楼板上方接入时,伸缩节设置于水流汇合管件 之上(见图b); 3)立管上无排水支管接入时,伸缩节按设计间距宜置于楼层 任何部位(见图c、e); 4)排水支管同时在楼板上、下方接入时,宜将伸缩节置于楼 层中间部位(见图d); 2.污水横支管、器具通气管、环行通气管上合流管件至立管 的直线管段超过2m时,应设伸缩节,但伸缩节之间最大间 距不得超过4m,横管上设置伸缩节应设于水流汇合管件上 游端(见图f); 3.立管在穿越楼层处固定时,立管在伸缩节处不得固定,在 伸缩节处固定时,立管穿越楼层处不得固定; 4.管端插入伸缩节应预留伸缩间隙: 夏季施工:5~10, 冬季施工:15~20
A型阻火圈(切割圆后)
注:双立管排水系统采用H管时,宜采用切割后的A型或B型 阻火圈
宜大于10℃且不小于5℃, (4)当室内采暖系统采用明敷或非直埋敷设管道时,应明确伸 缩补偿装置及支承的结构型式、设置数量和位置。 (5)住宅工程内的热水采暖系统宜采用共立管的分户独立系统 形式,分户独立系统入户装置应包括供回水锁闭调节阀、 户用热量表,热量表前应设过滤器,共用立管和分户独立 系统入户装置应设在便于调控的公共部位。 (6)采暖热力入口应绘制热力入口详图。 (7)每组散热器的进水管上,应设恒温阀或性能可靠的手动调 节阀,并应根据室内采暖系统形式选择恒温阀类型,各种 双管式系统应采用高阻力的两通恒温阅,下供下回水平单 管跨越式和垂直单管跨越式系统可采用低阻力的两通恒温 阀或三通恒温阀。低温热水地板辐射米暖系统,应在每。 分支环路上设手动调节阀或关断阀加分体式恒温阀 (8)垂直单管或水平单管跨越式系统的跨越管(与主管错开布 置)管径,设三通调节阀时宜与散热器的进出水管同管径: 不设三通节阀时宜较散热器的进出水管管径小一号,特别 是当散热器为串片类高阻力类型时。 (9)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工作压力不应大于0.8MPa, 当建筑物高度超过50m时,宜采用竖向分区设置 0)同一个分水器上同一管径的各环路,其加热管长度应相 近,并不宜超过120m。 11)地面上的固定设备和卫生器具下不应布置加热管道。 12)分水器的总进水管与集水界的总出水管之间应设置旁通
管,旁通管应设置阀门,总供水管阀内侧应设置过滤器。 2.施工防控措施 (1)对于隐蔽安装的采暖管道,在墙面、地面上应标明其位置 和走向。 (2)采用丝接方式连接的管道,套丝时不得出现断丝、缺丝、 乱丝,连接后外露2~3扣,并应清理干净,做好防腐处理 (3)采用热熔方式连接的管道,管材与管件应使用同一家材 料,切割管材应平整并垂直于管材轴线,热熔时操作环境 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及熔焊深度均应满足要求。 (4)塑料管道与金属管道、阀门连接时应采用专用工具专用管 件。 (5)施工环境温度不宜低于5℃。 (6)散热器支架、托架的安装,应构造正确,埋设牢固,位置 准确。管道拐弯两侧的位置应设置支架。 (7)散热器背面与墙内表面的间距应满足设计要求,当没有其 体要求时,间距宜为30mm,距窗合不应小于50mm;散热器 挂装时,距地面高度宜为150mm~200mm,其中卫生间散热 器底部距地面不应小于200mm。散热器排气阀的排气孔应 向外斜45°安装, (8)组对后的散热器在安装前,应做水压试验,并应进行防腐 处理。 (9)地面辐射供暖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得踩踏加热管或发热 电缆。 10)在加热管或发热电缆的铺设区内,不得进行穿凿、钻孔、 射钉等作业。 11)温控显示器建议结合电器开关综合考虑设置位置。
(12)峻工前应对管道进行加压冲洗,流速不小于1.5m/s,进 出水颜色应一致 13)采暖系统冲洗或吹扫完毕后,应充水加热进行试运行调试 采暖区域内的温度场应满足要求, (14)水压试验应在逐户试验合格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试压,系统 试压应满足要求,
热量表流量传感器变径管示意图
注:1.本图适用于楼前热量表设于首层楼梯间下部专用表计小室的场合; 2.此入口装置的材料明细及安装尺寸见第63页
住宅户内暗装单管系统 图集号L20J905 散热器连接 66
住宅户内章鱼式双管系统 图集号 L20J905 散热器连接 页号 67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管道密集处隔热做法(二
(4)当卫生间、浴室内有接地线时,局部等电位连接应与该接 地线相连。否则,局部等电位连接不得与室外接地线相连 (5)卫生间、浴室等局部(总)等电位连接施工完成后,应全 数进行导通测试并形成记录。 (6)金属线槽及其支架、引入或引出的金属电缆导管等应接地 或与等电位连接线连接可靠。金属线槽不应作为设备接地 的连接导体。 (7)散热器的支管为金属材料时,支管应进行局部等电位连接 散热器的支管为非金属材料时,散热器应进行局部等电位 连接。 (8)洗脸盆金属支托架应进行局部等电位连接, (9)等电位的回路数量应满足设计要求,焊接应饱满,搭接长 度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 10)等电位连接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4mm铜芯软导线,导线 压接应采用接线端子并经糖锡处理,压接螺丝应为热镀锌 材料,弹簧垫圈、平垫圈应齐全,并压接牢固。 1)管线与配电箱体、接线盒、开关盒及插座应连接可靠。 2.施工防控措施 (1)总等电位连接时,应对可作导电接地体的金属管道入户处 和供总等电位连接的接地干线的位置检查确认,方可安装 焊接总等电位连接端子板,按设计要求做总等电位连接。 (2)辅助等电位连接时,应对供辅助等电位连接的接地母线位 置检查确认,方可安装焊接辅助等电位连接端子板,按设 计要求微辅助等电位连接
3.材料防控措施 (1)等电位连接端子板宜采用厚度不小于4mm的铜质材料,当销 质材料与钢质材料连接时,应采取措施防止电化学腐蚀。 (2)当设计无要求时,等电位及接地装置应采用经热浸镀锌处 理的钢材。 四、导管连接与敷设 1.设计防控措施 (1)可挠金属导管或其他柔性导管之间及其与盒、箱或钢制电 线保护导管连接时,应采用专用附件。 (2)可挠金属导管和金属柔性导管布线,导管的金属外壳等非 带电金属部分应可靠接地。 (3)当可挠金属导管或其他柔性导管穿过建筑物变形缝时,应 设补偿装置。 (4)柔性导管(包塑软管)不应埋入地下、混凝土内和墙体内 柔性导管(包塑软管)应接地良好,并不得作为接地的接 续导体。 2.施工防控措施 (1)用于金属导管煨弯的弯管器或模其应与导管管径及弯曲半 径相匹配,操作人员应持证上岗, (2)JDG管与管件应采用专用紧定螺检紧定且螺栓应拧断。 (3)金属导管连接可采用接头连接、套管连接等方式,不得采 用对口焊接。当镀锌和壁厚小于2mm时,不得采用套管焊提 (4)金属导管末端的管口及中间连接的管口均应打磨光滑,较 大管径的管口宜打喇叭口或磨光。 (5)导管敷设后引出地面部位、转弯部位应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配管接口部位应增加防止断裂的加固措施, (6)导管数设后,可在管口端用拉动法检查铁丝引线,引线应 灵活。 3.材料防控措施 (1)焊接钢管敷设前应对焊接钢管内壁进行防腐处理, (2)不同材质导管不得混用。 (3)塑料导管及配件的壁厚和外观质量应符合规范的规定。
配管接口部位应增加防止断裂的加固措施 (6)导管敷数设后,可在管口端用拉动法检查铁丝引线,引线应 灵活。 3.材料防控措施 (1)焊接钢管敷设前应对焊接钢管内壁进行防腐处理。 (2)不同材质导管不得混用 (3)塑料导管及配件的壁厚和外观质量应符合规范的规定。 五、管线配线连接 1.设计防控措施 (1)电线(缆)保护管进入箱、盘时,应按对应的开关、设备 位置布置管口的排列顺序。 (2)导线宜采用铜质材料,接头采用缠绕糖锡后其连接良好的 不应采用电工黑胶布,应采用塑料绝缘胶带缠绕芯。 (3)穿线时应在导管口上套护口,防止导线划伤,杜绝先穿线 后套护口的做法,导管内导线总截面积不应大于管内截面 积的40%。 2.施工防控措施 (1)电缆敷设时,不应损坏电缆沟、电缆井和人井的防水层, (2)并列敷设电缆时,其相互间的净距离应满足设计要求。 (3)电力电缆在终端头与接头附近宜留有备用长度。 (4)电缆的最小弯曲半径应符合规定。 (5)切断电缆时不应有金属及污物进入电缆, (6)电缆敷设时应排列整齐,不宜交叉,加以固定,并及时装 设标志牌。 3.材料防控措施
(1)电线(缆)保护管进入箱、盘时,应按对应的开关、设备 位置布置管口的排列顺序。 2)导线宜采用铜质材料,接头采用缠绕糖锡后其连接良好的 不应采用电工黑胶布,应采用塑料绝缘胶带缠绕芯。 3)穿线时应在导管口上套护口DL/T 2005-2019 直流电压互感器使用技术条件,防止导线划伤,杜绝先穿终 后套护口的做法,导管内导线总截面积不应大于管内截面 积的40%。 2.施工防控措施 1)电缆敷设时,不应损坏电缆沟、电缆并和人井的防水层 2)并列数设电缆时,其相互间的净距离应满足设计要求。 3)电力电缆在终端头与接头附近宜留有备用长度。 4)电缆的最小弯曲半径应符合规定。 5)切断电缆时不应有金属屑及污物进入电缆, 6)电缆敷设时应排列整齐,不宜交叉,加以固定,并及时装 设标志牌。 3.材料防控措施
(1)电线电缆进场应有台账,且台账登记内容应完整及时。 (2)进场材料应有质量合格证。 (3)对电线电缆应按规范进行抽样检测,抽样结果应符合国标 规定,抽样检测报告合格方可使用。 六,配电箱安装 1.设计防控措施 (1)每套住宅应设置照明配电箱,箱宜暗装在套内走廊、门厅 或起居室等便于维修维护处,暗装时箱底距地高度应满足 设计要求。 (2)配电箱应安装端正,暗装时箱体四周砂浆密实,其板面四 周边缘应紧贴墙面,箱体开孔与导管管径适配,应一管一 孔,不得用电、气焊割孔;同一建筑物中同类箱体安装高 度应一致。 (3)照明箱(盘)内,应分别设置中性线(N)和保护地线(P 线);汇流排、零地排截面应大于零、地线最大截面积, 中性线和保护地线经汇流排配出。 (4)进行配电箱进出线压接时,应根据配电箱系统图正确压接 同时配线应顺直;进线、中性线及接地线应进行挂牌标记 箱内空气开关上应用标签纸注明回路名称。 2.施工防控措施 (1)配电箱内漏电开关应逐一进行测试,并形成记录。 (2)配电箱内配线正确、整齐,并绑扎成束,回路编号齐全, 标识正确。 (3)进行配电箱进出线压接时,同一电器器件端子上的导线不 应多干2根
(4)紧定螺栓采用热镀锌原件并且弹簧垫圈和平垫图齐全。 (5)安装配电箱时参照建筑专业图纸确定砌体墙厚度,凸出墙 面10mm~15mm,不得超过抹灰厚度, 3.材料防控措施 (1)配电箱体及二层金属覆板的保护接地应可靠,并应与其专 用的接地螺丝有效连接。 2)主汇流排过长分段制作,在分段后制作安装完成后经检验 员确认,完成确认需要对分段铜母线进行标识。 3)进场材料应有质量合格证。 4)对配电箱箱芯应按规范进行抽样检测,抽样结果应满足要 求
总等电位联结系统示意图
电气导管穿PK叠合板
金属管与接线盒连接方法(二)
GTCC-114-2019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零部件-棘轮补偿装置-铁路专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实施细则电线管与接线槽连接方法
主编单位:山东建科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参编单位: 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滨州建筑工程司法鉴定中心 协编单位:青岛亿联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甘照天泰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主要编制人员:王金玉崔士起成勃尹子和朱庆丰焦文森汝华伟刘倩楠 李禹廷 赵文李红玉李启标薛鹏储亚慧姜丽萍郑爱萍 孙璐楠 翟艳玲 参与编制人员:郑科张云海于友谊刘国栋毕冬晴李海涛高慎安丁兆良 万小梅 主要审查人员:王春堂 张海燕李金成刘经桑石玉仁李当生钟杰胡良雷 孙鸿昌 侯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