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27-和谐住区建设与社区规划.pdf钟楼区位于常州市中心城区的西部,东邻天宁 区,北接新北区,西南临武进区,共与三个区级行政 单位交界,钟楼区辖区范围总面积72.2km²,辖区内 设有省级钟楼经济开发区、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两个功能区。至2005年底,钟楼区户籍人口34.95 万人。 钟楼区内有原京杭大运河约10km河段穿过,并 且河道众多。城区距离常州西侧的奔牛机场19km, 距常州港22km,外围有新改线312国道、西绕城高 速公路在其西南侧经过。主城区三横三纵中的两条主 干道一—龙江路和常锡路穿城区而过,连接新北区和 武南城区。城区内部交通复杂,主要受到东西向沪宁 铁路和运河的阻隔,南北向交通极其不畅。新建运河 改道沿着城区的西南经过,按照《常州城市总体规划 2004—2020)》将设立西港。 从2001年起,钟楼区经历了两次行政区划调整 主要内容是将原常州市郊区的永红、五星、西林、北 港4个乡和新闸镇划归钟楼区管辖,随后将四个乡与 原有街道进行拆并转制成街道。2006年新的区划调 整后,撤销了马公桥、怀德路和西新桥街道办事处 现在钟楼区共辖1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 长期以来,钟楼区的大部分城区并未被视作常 州市空间发展的重点地区。根据《常州城市总体规 划(2004—2020)》中提出的“拓展南北、提升中心 的主城空间发展战略,钟楼区迎来了整合城区资源 提升城区品质的历史时机。为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 目标,钟楼区作为常州核心城区的支撑区和潜力区 应通过外延拓展、内涵提升的途径实现城区由边缘向 中心的转化,发挥好支撑作用,将潜力化为实力,为 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二、基本判断——核心城区支撑区与发展
1.建设历程与规划回顾
SZDB/Z 289-2018 深圳市工业旅游示范点评定规范2.现状社区结构 3.现状街道划分 钟楼区历年用地拓器
心,钟楼区在城市总体发展中的地位首次得到明确
区范围不断扩大,所辖地界的类型不断丰富,覆盖了 成熟的街道地区、建设中的街道地区、已建设的乡镇 地区和尚未建设的乡镇地区。 常州市呈现强单中心发展趋势,钟楼区构成了 这一单中心空间结构的一个扇面。历史上,人口与传 统商贸活动长期集中在以运河与关河为界的城区范围 内,这个范围构成了主城核心区,主要功能为传统商 业与文化娱乐,面积约为10km²。钟楼区与天宁区 共同组成常州市城市中心,以南北大街和延陵西路商 业中心为圆心,以空间距离为衡量标准,目前在钟楼 区内已形成明显的核心区一城乡结合部一工业区的圈 层结构,离圆心的空间距离分别是2.5km以内、2.5 7km、79.5km。 这一单中心结构同样反映在开发建设强度分布 上。老城区内开发强度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虽然 已十分拥挤,但再开发热潮不断:而与老城区相邻的 地段内开发强度明显快速衰减,仅几步之遥便可感受 到“内城”与“外城”之别。 路径单一的空间拓展模式是导致老城区开发压 力迟迟得不到缓解的主要原因。钟楼区用地向西拓展, 主要沿两条路径展开:其一是沿京杭大运河向西北沿 伸,沿河用地主要是大块的工业用地,与常州市自然 发展轴相一致:其二是沿花园路向西南延伸,沿路有 零星的工业和居住用地,用地布局分散、功能混杂。 从1981年至2001年的现状用地图上可以清晰地看 到,钟楼区的空间拓展呈“喇叭口状,中间地带的 大量用地开发滞后。 (2)历次规划中的非重点地区 对历次规划回顾后发现,钟楼区在整个常州市 的发展定位长期处于不甚明确的状态,有一段时期还 处于发展控制期,导致了钟楼区在实际建设中缺乏方 向和动力,用地开发处于无序、零散、破碎的状态之 中。 与常州南北城区相比,钟楼区始终不是跨越式 发展的区城,产业空间和人居空间的拓展呈小规模、 多点式蔓延,未能形成有序结构。直到新一轮城市总 体规划提出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为“拓展南北,提升中
钟楼区经济总量偏低,人均生产总值排在全市 各区末位,但经济增幅较快,处于发展的上升期:钟 委经济开发区实力渐强,对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贡 明显,随着三产服务业项目的增多以及一批现代服务 业项目的建立,开发区的综合实力还将进一步加强 地方财政收入不断增长,增长的主要来源为企业所得 税和营业税,良好的收支状况和不断增加的财政收入 正在为钟楼区城区建设积累资金,提供财力上的保证 固定资产的投资效益逐渐显现,重点项目建设与基础 投施建设齐头并进。
表1 2004年各币 横向比软 武进区 新北区 天宁区 钟楼区 墅地 区 绝对值 地区生 (亿元) 388.77 130.50 67.00 50.20 15.70 产总值 所占比例 59.61 20.01 10.27 (%) 7.70 2.41 人均生产总值(万 4.05 3.25 1.77 元) 1.43 1.97
表22005年钟楼区与天宁区经济增幅的主要指标比较
钟楼区产 业井重 展,现代制造业成分不断增加,工业经济正由传统门 类向高新技术型转变,规模以上工业已构成工业经济 发展的主体:产业起点较高,但产业集群的发育程度 尚处于初始阶段,企业间合作关联度较低,经济体处 于不稳定状态:现代服务业起步缓慢,生产性服务业 的发展与制造业脱节,第三产业缺乏竞争优势:房地 产开发日益活跃,逐浙成为地区支柱产业:餐饮服务 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但目前业态特征不鲜明,作 为传统美食的发源地,未能充分发挥其品牌优势。 (3)社会发展评价 与全市其他行政区相比,钟楼区具有相对较大
更多无水印资料在淘宝店铺:一招先
的人口基数、人口密度和人口集聚度:内部人口集 聚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不平衡分布,中部有零星 的自然村与新村相互交错,西部地区以农村景观 为主,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和空间:从常州市近 十年来人口发展趋势及钟楼区人口自然增长的趋 势预测,钟楼区人口已逐渐进入老龄化,抚养系 数增高,再生产人口减少;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 为主体,社区中老年家庭“空巢化”现象比较明显; 中西部地区人口流动较为频紫,随着北港、新闸 工业园区的发展,流动人口与未登记常住户口人 在近年会增长较快,从长远发展来看,这部分 (口的需求与管理应当纳入规划。
. .基本判断 (1)钟楼区经济发展正进入快速推进期,历 史地位不断地提升,作为中心城市的核心城区支撑 区与发展潜力区,正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这个阶 段城区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加速产业资本、人力 资本向区内的汇聚,形成高质量的社会财富积累, 将发展潜力真正转化为实力,使整个辖区跃升为公 众认可的中心城区。有意识地引导市场开发活动, 集约使用土地,打造城区特色,形成可持续的空间 结构与用地布属,对城区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钟楼区可用地资源相对充沛,并且临近 常州市城市中心,对发展第二产业中的都市型工 业十分有利。都市型工业有着劳动力密集、工艺 支术涉及面广、产品附加值高、能耗物耗小、产品 有时代化和个性化、生产空间占地小等特点,在 充实钟楼区的城市功能、实现集约化的用地使用 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培养具有“根植性” 的地方创业网络,对吸引民营资本进入、打造“创 业型”城区将具有战略性意义。 3)未来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并不在于三次 产业的比例变化,而在于产业内涵的提升。其中, 二产业应进一步向高科技、信息化、规模化靠找: 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的并行 展应成为提升产业的重点路径,两者不能偏废。 传统服务业为基础,大力弘扬餐饮业、培育符 时代要求的现代商业业态:以现代服务业为目 把握常州市现代服务业整体供给不足的现实, 足钟楼,服务常州,实现二、三产业齐头并进、 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4)城区建设的动力,一部分来自于钟楼开 区经济及其他产业经济的增长,另一部分来自 中心城核心区达到人口密度极限和开发强度极 后向外围疏解的客观要求。在此过程中,引导 立合理的中观结构,将成为整合空间资源、缓
解中心城压力的重要手段。创建一个高效、有序的城 区,是型造“宜居钟楼”形象的必要物质保障,只有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居住、工作、娱乐多者皆宜, 才有可能吸引人力资本的长期汇聚。 (5)由于居住发展存在一定的自发性,在钟楼 区局部地区已产生了“城中村”问题,虽尚未达到积 重难返的程度,但这一现象已经使城市形象大打折扣, 使地区居住环境恶化,应作为未来城区建设中的重点 问题加以重视和解决。
二、顺势而变 外部环境、发展条件与 主要制约因素 1.外部环境 长三角视野: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继 续推进,制造业的区域集中度进一步加强,涉及电子 信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纺 织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 制造业等多个行业。经过十多年的连续高速增长,目
前正处于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发展方式转轨的关键时 刻,较为粗放的低端生产力逐调整转移,新的高端 生产力正在集聚。在新一轮结构调整中,长三角的经 齐增长将由主要靠制造业支撑,转向制造业与现代服 务业双轮驱动。对钟楼区而言,顺应长三角经济一体 化和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在市域产业分工中加快制造 业产业升级,吸引外资进入现代服务业,是充实钟楼 区功能的时代要求。 常州市市城:就城市规模而言常州市正由大
更多无水印资料在淘宝店铺:一招先
城市向特大城市升级,消费总量和层次也将发生明显 的跃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长期以来受到抑制的消 费需求将得到释放,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将发生明显变 化,服务性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也将会逐年上升。 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常州市将迎来新的消费 升级。钟楼区是常州服务业的发源地,常州市整体消 费需求的增长将为其服务业发展带来更为广阔的空 间,这是钟楼区必须牢牢抓住的一大机遇。 钟楼区周边环境:2002年,常州市进行了新 轮的行政区划调整,成立了总用地面积为439km2 的新北区,使开发区用地与钟楼区的相接面扩大到 km,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钟楼区与新北区的相对区位 承件,将有利于两区加强经济合作,充实钟楼区的城 区功能。新一轮总体规划对常州市的区域基础设施 作了很大调整,主城区基础设施格局重心向西移动 这将大大缩短钟楼区外界的时空联系,增加钟楼区的 腹地范围,使物资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顺畅流动,为 钟楼区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城区问西、向南的扩张都会 面临较大的成本门槛,因此,追求高土地产出率的产 业政策、打造精品城区的城市建设思路是钟楼区可持 读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城区外延内优的过程中,社区 的稳定性也将受到不断的挑战。
(6)“异地联动”战略:与武进区的下代、邹区 镇和奔牛镇形成组团式互动发展,以获得更加广阔的 发展空间。
三、宏观把握一—发展战略定位与整体空
1.发展战略定位与功能选择
(1)在“长三角一江苏”制造业板块中的战略 定位:专业化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社会化物流体系中 的重要节点:在常州市一主城区层面上的战略定位 以“宜居型、创业型、学习型为特征的新型城区 常州现代服务业中心,都市核心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 分。 (2)城市发展的功能选择。城区发展的六大功 能支撑:以“深加工”为特征的专业制造业,以“环 保型”为特征的都市型工业,以“综合性”为特征的 金融商务业:以“文化性”为特征的商贸休闲业,以“专 业性”为特征的区域物流业,以“学习型”为特征的 社区服务业。
2.发展条件与主要制约因素
发展东件:钟楼区位于常州主城区 一体两翼 中一体”的中心,是城市“拓展南北、提升中心” 发展战略的“提升中心部分,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 作为常州市工商业发祥地,有着良好的制造业和服务 业基础:区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以大运河、南运河 为主的城区段河道人文资源极多,记录了常州发展和 繁荣的全过程,京杭大运河在其通航功能下降后,其 两岸将成为钟楼区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312国道改 线后,将释放出原国道沿线的大量土地,有利于城区 功能调整和城区综合形象的提升。 主要制约因素:钟楼区面临较为典型的、在有 限空间资源的约束条件下求发展的势态。新改道的京 杭大运河、312国道和规划建设的西绕城高速公路 由于紧邻钟楼区的西南边界,将对钟楼区起到很大的
(1)“专营”战略:进一步明确“专营”的产业 类别,形成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专业化现代制造业 基地,引导相似产业集聚并向纵深发展。 (2)“集群”战略:发展以金融、商务服务业为 主导产业的集群发展模式,吸引银行业、证券业、保 验业、房地产业、交易业、法律服务、会计、信息、 管理与公共关系服务入驻,形成综合性和多样化的服 务业集聚区。 (3)“品牌”战略:重点扶植传统品牌产业,如 餐饮服务示范、餐饮管理、快餐连锁经营管理、创意 家具设计及制造管理等,为其提供走出常州、走出长 三角、走向世界的窗口。 (4)“差别化”战略:鼓励发展新型商业业态, 如旗舰店、品牌专卖、中高档百货、个性创意设计工 场等,形成传统商业与新型商业相结合的多层次商业 本系:应对城市空间消费的个性化需求,鼓励城市空 间的生产采用弹性生产体系,形成“差别化”的消费 空间形态。 (5)“集约化”战略:在工业系统中引入循环经 齐的概念,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种场 合使用:循环利用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 非放,构筑起一个对外部环境依赖最小的自循环经济 体,提高各个企业的综合效益。
更多无水印资料在淘宝店铺:一招先
fudyonCommunityConsfractionofSinga
等方面分别介绍了其制度设置、组织架构、运行机制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新加坡不仅在住房供应制度上具有完善的保障制度,在社区建设领城,也建 了从国家、地区到社区的完整机构,直接从政府管理架构入手,建立全方位的社区管理和建设机制,为社区的健康良性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本文在介 新加坡在社区建设方面的实际运作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其社区健康发展的经验和可供借鉴之处。 【关键词1社区建设住房供应社区运行新加坡
社区发展作为一项有计划的工作,源于19世纪 末至20世纪初,当时英国在其殖民地范围推行基础 教育、社会福利、健康与地区自助等政策,以调和社 会矛盾和冲突。美国社会学家法林顿1915年在社 区发展:将小城镇建成更加适宜生活和经营的地方》 书中首次提出了社区发展的概念。从社区构成的结 构和要素来看,社区发展是一种基于一定计划的系统 发展,其发展内容主要涉及物质环境、社区组织、社 区成员、共同意识。 二战后,社区发展活动在战后需要恢复和重建 地区,以及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得到深入展开,并 逐渐发展成为各种有计划的活动。其中,新加坡半个 多世纪的实践经验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新加坡是位于马来半岛南端的一个城市型岛国, 由新加坡本岛及57个小岛组成,面积只有641km² 人口密度较大,为4900人/km,市区则达到9800 人/km²。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融和的国家,其人口 中华人占77%,马来人占14.1%,印度人占的7.4%, 此外尚有少数阿拉伯、亚美尼亚人和犹太人后裔,这 紫民族在新加坡历史上都曾有过举足轻重的影响作 用。 1959年,新加坡从马来西亚取得自治地位后, 政府面临着为大量人口提供住房和促进多民族融和的 重大问题。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与努力,新加坡政府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住房供应体系,并构建了政府与民 间共同参与的社区管理机制,不仅解决了建国之初的 住房短缺问题,更加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通
的组织管理,新加坡在住房供应和社区建设方面进行 了诸多的实践,为中国的住房和社区发展提供了宝贵 的经验。 新加坡的社区发展体系在物质基础上来看就是 其完善的住房供应制度,从社会组织来看就是其社区 建设和社区运行两大体系。这两方面的内容相辅相成, 共同构成了新加坡社区发展框架中的核心内容。
提供的“组屋”里,其中95%的人已购下所住房屋 所加坡政府解决住房的努力得到世界的认同,199 年,联合国向新政府所属的建屋发展局颁发了“世 国住环境奖”。可以说,新加坡住房制度的发展与 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一样,是举世瞩目的。
新加坡的住房供应体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和 人开发商建设的中高档住宅,约占15%,另一类是 由政府通过建屋发展局(HousingDevelopmeni Board或简称HDB")开发的公共组屋,占整个市 场供应量的85%。政府组屋又分为租质和售卖两种 租赁的占5.9%,售卖的占94.1%(截至2004年3月) 其中,政府组屋主要是为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外 国人不能购买或拥有政府组屋),尤其是中低收入群 体提供的国家津贴公共住房,大致类似于我国的经济 适用房、微利房和廉租房等。 新加坡的住房供应可以追溯到1927年的英国殖 民政府时代。当时成立的专门机构“新加坡改良信托 局”(SingaporeImprovementTrust)负责社区规 划和改良新加坡岛的基础设施,并为因公共工程建设 而受影响的居民提供住房。1932年,由于住房的严 重短缺,政府决定增加改良信托局为低收于家庭提供 廉价住房的职责。1960年新成立的建屋发展局取代 改良信托局,成为新加坡主要的公共住房建设和管理 机构,并成为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的主体。 经过近40年锲而不舍的努力,新加坡政府成功 地解决了住房短缺的难题。 ,实现了国民拥有舒适的
新加坡社区建设体系主要由国家发展部、建屋 发展局和市镇理事会构成。其中国家发展部是统管新 和坡国家各项规划建设的中央部委,建屋发展局及其 各地方分局是制定社区政策、实施社区物质建设的主 要部门,而市镇理事会则是在社区层面具体实行社区 便件管理的部门。 (1)中央层面的社区建设统筹一国家发展部 国家发展部(MND)的主要使命是建设世界 流的基础设施:建立一个充满活力和可持续的居住 境:建立根深馨固、有凝集力的社区。其下与社区发
更多无水印资料在淘宝店铺:一招先
年刷新一次,对涂料的应用以及施工过程也都给出了 细致的规定,如HDB规定,所有不被涂刷的建筑部 位都将被保护起来,以防止涂料滴落、污染和涂刷到 这些部位。在正式进行涂饰工程前,承包商必须通知 居民具体的涂装部位以使他们把晾在外面的衣物收起 来。如果无法及时通知居民,承包商必须把这些衣物 收起来放在干净的衣物袋中交还给居民。 (3)社区层面的社区建设落实 市镇理事会 由于政府组屋数目的日趋庞大,为了能更好更 具体的进行政府组屋的物业管理,新加坡政府把社区 物业这类准公共事务放手让社区自治管理,在社区层 面设立了市镇理事会。市镇理事会是社团法人,属非 政府组织,许多职能近似我国的业主委员会。新加坡 若干栋组屋构成一个组屋区,多个组屋区划定为一个 选区(社区),全国共划分84个选区(表4)。在建 屋发展局指导下,各个选区都成立了市镇理事会。从 1989年开始,HDB将政府组屋的常年保养与维修工 作职责分别交付给各市镇理事会,由市镇理事会对政
更多无水印资料在淘宝店铺:一招先
管理及治理共用物业, 保养及维护物业,更新或更换共用物业内设备,征 收服务费等。如修补和维修建筑、提供清洗和清洁、 绿化与园林服务等。市政理事会作为基层的社区组 识,直接承担了社区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同时, 作为上层次部门的下属机构,市政理事会还起到了承 上启下的作用
和体育部(MinistryofCommunityDevelopment YouthandSports,简称MCYS)(表5)、人民协会、 社区发展理事会、公民咨询委员会、社区中心管理 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构成。其中MCYS是中央政府 统管社区发展工作的部门,人民协会隶属MCYS, 总管社区发展工作,其他4个部门分别对应于区域 社区、居委三个层面。6个部门从中央到地方共同构 成完整的新加坡社区运行体系。 (1)中央层面的社区运行统筹 社区发展、 青年和体育部 社会发展、青年和体育部(MCYS)的目标之 是培养“充满关爱和活力的社区,以营造充满活力 和内聚力的社会,在社区发展中主要负有策划制定 政策的职能。其下与社区发展相关的直属部门包括: 家庭发展处、家庭教育署、工作与生活组、家庭服 务署、规划与行政组、婚姻注册局、回教婚姻注册局、 社交发展署、改造及保护处、政策与发展处、行政 服务组、社会支援处、社会援助组、社会援助政策组、 贫困人士服务组、伤残政策组、民意处理组、民意处 理组监察委员会、资讯科技署、法定机构等,新加坡 社区发展的最高机构人民协会也隶属其下。 (2)中央层面的社区运行实施 人民协会(表 人民协会成立于1960年,是法定机构,由政府 总理出任人协董事会主席。人民协会的宗是:推动 国民参与与种族和谐:加强社区凝聚力,推动支援服 务:提供与支付能力相应的有关改进工作技能和生活 格调的活动;增进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联络以及个人与 政府之间的联络。人民协会类似参与式的地方政府, 分担部分公共服务职能,包括推展社区计划,扶持弱 势群体,提供老年服务,不设基层分支机构。 (3)区城层面的社区运行实施 社区发展理 事会 社区发展理事会由人民协会任命,代政府推行 社会援助计划,2001年新加坡全国共设5个社区发 展理事会,由市长出任理事会会长,服务范围为80 万户。它与人民协会不同的是,社理会通过建立基层
纵观新加坡的社区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住房供 应、社区建设、社区运行是新加坡营造“充满关爱和 活力的社区”的三大法宝。在“居者有其屋”计划的 基础上,新加坡以两大政府部委一国家发展部和社 区发展、青年和体育部为中央统筹:以两个部委下属 组织——建屋发展局和人民协会为中央实施机构:同 时以建屋发展局和人民协会为制定政策、统一管理的 核心,建立起从中央政府到社区多层面的完整的社区 建设和社区运营体系(表8)
更多无水印资料在淘宝店铺:一招先
黄应霖栾斌 Huang Ying Lin luan Bin
更多无水印资料在淘宝店铺:一招先
吾权不均等等致 的途径。基于这三方面的原因,“地区环境改造计画” 在推进了四年以后,台北市又于1999年开始创设“社 区规划师制度”,这一制度与1965年PaulDavidoff 提出的倡导式规划有着相像之处,要求专业人士介入 社区,鼓助热心且熟悉地区环境状况的专业规划人员 主进社区,为社区提供相关专业咨询服务,与社区居 民共同形成合作关系,协助社区制订“地区发展计画”。 在这一过程中,社区规划师作为社区空间营造经理人 的角色,而社区居民则作为政府政策的参与者和监智 者。通过社区居民与社区规划师的参与,制订地区发 展的长期目标、中期对策和近期行动方案,以作为市 政府各项基础建设的重要参考依据,共同为社区营造 争取更多的资源。
社区规划师制度的地位与作用
2.社区规划师的角色定位与工作范畴 社区规划师作为承接政府和民众的中介,在地 区发展计画的制订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区 规划师的工作内容包括:①设立社区规划师工作室 为社区居民提供在地专业咨询服务:②地区环境改造、 都市更新课题咨询、问题发掘、意见汇整,协助居民 共同形成规划设计构想:③协助社区制订“地区发展 计画”:④负责市社区规划师网站中社区规划师专门 网页的经营、维护和管理工作;出席相关会议,担 任市政府相关计画咨询顾问,参与都市发展课题的研 讨:③考察现有项目的状况及工作。 要胜任上述这些工作,社区规划师这一角色的 担当人选必须符合三方面的条件:一是需要具备环境 空间方面的专业背景:二是要有服务社区的热优:三 是需要融入所服务的地区,对其环境有很深的了解。 第二点和第三点是社区规划师与一般规划师有所区别 之处,即了解沟通与协作,这牵涉到对社区文化的了 解和地方权力的运作,以及社会资本的积累。这意味 着社区规划师在社区工作中需要兼有诊断社区问题、 维护社区合法权益、心理沟通辅导、协调多方利益等 功能。 作为介入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中介,社区规划师 针对社区公共空间改造规划方面的内容,发挥其专业 持长,比如古建筑维修保护、景观环境设计等等,并 保持其价值导向及行动的中立自主性,以协调民众意 见,与当地居民共同制订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规划。 般,社区规划师在进入正式社区工作前政府会对其 进行一定的课程培训。
三、制度推行的成效及困境
2.案例介绍:苗栗县社区营造
更多无水印资料在淘宝店铺:一招先
计、营造工程、 业意见咨询:社区居民对于组织网络组成、社区公共 环境改造及规划设计事项的专业意见咨询:其他相关 公共环境专业议题的咨询:研究并草拟社区环境诊断 及环境改造规划设计方案:参考居民意见反应,提出 通盘社区环境诊断规划,协助制订并促成社区公共环 竟空间或设施改造的提案,其提案主题得属于公共环 境与公共空间领域的实质规划设计方案:协助政府监 督公共工程施工品质与管理维护事项,并汇整居民意 见反馈与县府改善:配合县府制定发展政策,针对参 与认养社区范畴的整体公共空间人性化与可居化的社 区总体营造目标,研拟相关发展策略计画与方案建议: 有关县府指定洽请社区规划师协助研析特定都市环境 规划设计议题的工作事项:办理或参与城乡风貌课题
的研讨:办理或亲自出席本府至少两星期举办一次的 社区规划师会议;担任县府有关地区都市发展的相关 审议委员会的项目性临时委员,提供相关专业意见。 针对苗果县的地方资源及特色,社区总体营造 理念在于保护并发扬其典雅的地方文化特色,保护生 态环境,社区规划师团队结合地方文史工作者,以把 星地方历史文脉为主题,由具有专业能力、并愿意为 自己社区服务的居民组成,囊括了不同专业人士,比 如设计规划、生态环保、艺术文化、产业经营等领域, 并非由特定的建筑景观专业人员构成。社区规划师的 任务是共同发现社区问题, 配合居民需求,协助社区 自主提出社区发展的目标、整合公私部门资源、协助 社区整体环境逐步改善。 以范里镇上馆生态社区DIY风魏营造为例,
其他地区取得了一定积极的成效,然而从实际工作情 况来看,很多地方性的社区规划(尤其是关于空间与 环境方面的营造)都与政治无关,这种规避使得制度 推进仍旧存在困境。 首先是专业困境。社区规划师的专业要求与空
更多无水印资料在淘宝店铺:一招先
同规划相天,事实上空间方面的专业知识只是社区规 划师在社区工作中的一部分,社区规划师们还需要进 行规划动员、举办各种沟通参与的活动等,这在一定 程度上对规划师的专业能力有更高、更多元的要求, 而太多的要求必然进一步导致社区规划师在自身角色 上的不确定性。 其次是角色困境。作为草根性质的社区规划师 制度,从其创立的目标期望是由与当地民众共同规 划(planningwithpeople)逐步发展为由当地民 众自己来规划(planningbypeople)的促成者 (facilitator),社区规划师应当在工作过程中为话语 权弱势的群体利益代言,而实际个案中,不同社区乃 至同一社区中不同阶层的实际参与度是退异的,社区 规划师角色定位又模糊,其价值取向往往受到各方 力量(尤其是地方利益集团)的牵制而有所偏移,规 划在宏观城市发展与微观社区营造的协调方面有所取 含,而制度与过程的不甚透明,进而影响到资源再分 配中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从另一方面来看,社区规划 师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及社区权力的分配,因此民 主在这一制度的实现上基本出现在部分阶层。 第三是执行困境。社区规划师制度并没有形成 完整而系统的与政府和地方上下接驳的运作规则,这 导致了规划在执行上的困难。由于社区规划师角色的 模期性,在社区中的公信力受到一定影响,社区因为 体制僵化而消耗了参与的积极性:在与行政部门的沟
德国空间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多元化发展及案例评
赵莹 ZhaoYing
作万公众梦司 心部门的空间规划领域内,公众参与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表现为法定与非法定、正式与非正式、模式化与尚未模式化的多种公众参与方式并存的 索进程。本文简介目前德国公众参与的多种形式,并对相关案例进行评述,最后总结了其公众参与“以社区为核心"、“以合作为形式”、“以决策为导向 的共同特征和趋势 【关键词1空间规划公众参与多元化发展
心部门的空间规划领域内,公众参与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表现为法定与非法定、正式与非正式、模式化与尚未模式化的多种公众参与方式并存的探 索进程。本文简介目前德国公众参与的多种形式,并对相关案例进行评述,最后总结了其公众参与“以社区为核心"、“以合作为形式”、“以决策为导向” 的共同特征和趋势。 【关键词1空间规划公众参与多元化发展
一、德国公众参与的时代背景、历程回顾
一、德国公众参与的时代背景、历程回顾 与发展趋势
在政府补助白渐乏力而地区竞争日趋激烈之际,运用 民间资源加强地区的稳定性成为唯一的出路,
2.历程回顾与发展趋势
经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德国的公众参与行为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Selle(2000)的划分,德 国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行为可分为4个阶段(图1)。 ①第一阶段。20世纪50至60年代,主要以依靠组 织发挥作用(如进入党派或工会)的公众参与为典型, 到了60年代中期,在经济奇迹的光环下,社会政治 气候发生了变化,当时公众参与的可能性和管理部门 许可的公众参与程序不断受到质疑。对民主的更高要 求,以及对更加透明的程序的呼声越来越高,以致后 来产生了以立法来保护公众参与程序,确保公众得到 足够多的信息和听证权。在60年代末,全面的价值 观转换和对社会体制的不满引发了社会运动。人们不 断试新的、非传统式的公众参与形式,这个阶段可 以成为“参与的革命阶段。以主题参与为形式的公 众参与逐渐增多,例如著名的学生运动,而且公众参 与也越来越贴近地方层面的行动。作为社会运动的结 果,规划法得到进一步的修编,听证权也进一步在法 律上确定下来。②第二阶段。随着听证权的确立,德 国的公众参与进入了信息的广泛公开和讨论阶段。在 这个阶段,虽然公众参与城市规划过程的必要性已得 到了广泛的认同,但在实施中,由于管理机构掌控全 局的位置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公众参与与规划的矛 盾表现得比较突出,很难发挥真正的作用。③第三阶 段。管理机构和公众共同寻找新的、具有激励性质的 公众参与形式。管理机构发生了角色转变,从原先抽 象的权崴机构转变为鼓励公众参与管理的友好型管理 机构。从规划的角度,表现为直接地与目标群体对话。
更多无水印资料在淘宝店铺:一招先
③第四阶段。与传统的规划参与不同,这个阶段的公 众参与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了决策权,决策过程不再是 关起门来进行的,社区内不同利益背景的行为主体都 可以参加。通过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来对社区问题 进行决策。 随着社会政治进程的推进,公众参与的形式不 断推陈出新,其法律框架也在不断扩展。从公众的角 度来看,公众参与的形式已经从“以组织来开展”转 向以“以主题来开晨”。“以组织来开展”,即公众通 常借助于党派、联盟和其他自愿组织参与规划的政治 进程,处于一个政治影响力呈等级制结构的固定框架 中,本质是试图借助形成一个组织来建立政治目标。 “以主题来开展”,使公民能够围绕特定主题参与到规 划进程中,在限定的时间内作为个体参与政治进程。 由于组织形式的本质变化,公众参与形式的灵活性大 大提高,除了法定程序之外, ,公众参与可以根据主题 的需要采取多变的方式,这也为德国规划领城中公众 与形式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此外,由 于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各州享有较大的自由立法 又,因而公众参与的探索性实践在各地也相互调异。
、空间规划领域中的公众参与方式
空间规划领域是城市规划的关键性工具,近年 来,基于对空间资源的公平、公开和合理高效利用的 追求,在德国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各个层面中都能 观察到十分活跃的公众参与实践活动,其形式也从原 先的公示、听证模式发展为多种工具组合的多元化模 式,依照模式的法定性和稳定性,可以分为正式程序、 非正式程序以及模式化或正在模式化的程序。
(1)建设指导规划(Bauleitplanung)过程中 的公众参与 德国的建设指导规划(Bauleitplanung)是城 市建设领域中城市发展与重构的核心工具,被置于 地方活动的中心。建设指导规划分为两个部分,即 土地利用规划(Flaechennutzungsplan)和建造规 划(Bebaungsplan),前者根据城市发展的要求在 市域范围内安排各种土地利用种类,以确立城市发展 的总体框架,后者涉及具体地块的详细规划与开发要 求。在建设指导规划的这两个部分中均有公众参与的 程序。 市民参与建设指导规划的正式程序分为两个阶 段.第一阶段的公众参与在建设指导规划的早期进行。 根据《建设法典》(Baugesetzbuch)中第3章第1 条第1款关于“公开通告”的规定,当土地利用规划
为自的的景规规划过相 公民都能参加,而必须是非政府组织才有参与的权利 在环境影响评估中,责任部门必须听取公众对项目景 响程度的看法,公众参与的形式则参照行政程序法 首先根据公众在建造指导规划的第二阶段的参与模式 公示这个项目,然后经讨论后方能通过。与建设指导 规划过程中的公众参与相比,专项规划中能够所采取 的形式更为有限。 (3)公民表决(Buegerentscheid)和公民请 惠(Buergerbegehren) 公民表决是一项法律工具,起源于巴登符腾 堡州,现在已普及到了德国的其他各州。公民请愿 与公民表决是在地方乡镇层次,一般公众用以表 现政治自主意识并影响决策过程的方式,也是空 间规划领域中解决规划争议与环境政策争议的重 要方式。公众可以就一事项提出申请(也就是 公民请愿Burgerbegehren),市议会审议后判定 其是否可以交由公众自身来表决(也就是公民表决 Burgerentscheid). 公民请愿申请得到批准并交付公民表决的一个 首要前提是,必须提供足够数量的签名以提出请愿申 请,参与的资格通常就是当地的选民。关于公民请愿 与公民表决,各邦的细部法律规定均有所不同:此外 各邦规定都还有一些前提与条件,主题也不是完全没 有限制,有些议题可以由公众提出请愿来诉诸表决 有些则是由议会与行政机关来发起,可以诉诸直接民
更多无水印资料在淘宝店铺:一招先
突出特点是不需要任何正式的前提条件就允许多方进 行沟通。非正式程序常常出现在规划前期中,目的是 将公民的利益尽早地纳入进来。对这种交流,法律工 没有明确的规定,因而,其形式往往是根据具体的情 况而定,并且常常采用多种形式混合的模式。
在空间结构规划中,每个地区根据规划范围内 往年的经验将公众参与引入规划前期,或参照平行的 法定程序来采取必要的形式。公开展示,听证,研讨 会,专家评审,以及各式各样的前期概念竞赛及其结 果的公示,同时鼓励公开讨论,这些都是可采取的形 式,视具体情况而定。在德国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 通过早期沟通交换意见,以及将公民的利益纳入到规 划中,可以大大节省后续程序推进以及规划实施时的 成本。
3模式化或正在模式化的程序
更多无水印资料在淘宝店铺:一招先
经常采用“公开决策”的方式。这些程序无需进入建 设指导规划或其他许可程序。通常,这些程序在向公 众明确规划目标时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
莱比锡城市空间结构重整项目
莱比锡城市空间结构重警项目
莱比锡是德国萨克森州最大的城市,德国东部 的第二大城市。由于地处欧洲重要商路之上,中世 纪起即成为商业中心,20世纪初成为国际贸易中心。 历史上,莱比锡曾是东德重要的工业城市,以机械制 造为主,染料及橡胶生产兴盛。随着上世纪末全球经 齐转型的不断深化,菜比锡遭受了重工业迁离的严峻 考验,人口流失十分严重,城市衰退的势头日益难以 扭转。20世纪30年代,在莱比锡城市扩张的阶段, 人口曾一度达到70万,城市的用地规模为150km² 在经历二战人口回落至43万后在1960年又重新上 升到60万。然而,随后40年的城市人口总量不断 成少,至今莱比锡的人口排间在49万,青壮劳动力 流失导致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加速。与此同时,重 工业黄金时代的用地拓展使得城市用地规模扩展至 300km²,然而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强度都不足以充实
更多无水印资料在淘宝店铺:一招先
2.卡尔斯鲁尔东城区城市改造项目
(1)物质环境提开中的卡尔斯普尔东区 卡尔斯鲁尔东城区城市改造项目是在联邦德国 园艺展(Bundesgartenschau,筒称BuGA)布 展的背景下展开的。市政府计划借助于卡尔斯鲁尔 1995年园艺展这个契机,对东城区进行全面的城区 改造。经过一次城市与景观规划的概念竞赛,市政府 确立了城市建设的结构规划,并希望实施一次改造的 大动作。在此结构规划中涉及到一片二层行列式住
宅区,其中的住宅是在二战后依揭原样重建,但由 于当时建设物资紧缺,因而使用的材料十分简陋。这 个地区的行列式住宅的产权属于城市住房建设委员会 (Wohnungsbaugesellschaft),其全部的入住者都 是租房者。 由于住房建材质量很差且不符合卫生标准,而 改建的成本已远远超过了新建成本,因此该住房建设 委员会计划将其拆除,并根据法定的结构规划新建5 至7层的住宅委员会规定现有的租房合同不再办理 延期,同时向租房者提供其他的备选房源。因为计划 要将其拆除,故不再对这些住宅进行维护。结果,当 地的一些居民自发组织了一个公众倡议团体,并极力 支持保留这些住宅。这个倡议团体强调原有建筑和开 放空间所具有的独特性,以及在这些居所中逐渐培养 起来的团结互助的社会资本,他们的意见还得到了市 镇议会部分议员的理解。在保留和拆建的问题上,矛 盾逐渐显现。 (2)利益冲突协调中的公众参与 城区的改建计划遣到质疑,这使得市镇议会决 定对城市建设的结构规划进行重新审议,并且将公众 倡议团体、住房建设委员会以及市镇议会三者之间的 意见冲突纳入一个合作性的规划程序中来,以求得解 决方案。这个规划程序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并尽可 能考虑到广大市民群体的利益,其组织方式采用规划 研讨会形式,通过设立5个现场办公会作为讨论场所 来求得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每个办公会的讨论议 题由公众倡议团体来命名,各讨论主题的参与者的人 数控制在30人左右以确保程序进行的效率。 整个程序分成多个步骤。首先,由一个协调 小组对公众倡议团体是否已经做好进入冲突协调程 序的状态进行认定。随后,借助于媒体和城区办公 室的布告栏公开邀请市民来参与市民信息发布晚会 (Buergerinformationsabend)(见图6),发布有 专业机构参与的规划研讨会的会议信息。进人研讨会 的工作阶段后,研讨会将邀请市民参与并组成5个办 公会议,参与者通过申请和抽签程序决定。当每个办 公会议讨论并生成新的方案后,一个6人组成的专家 平审团将参与进来,对每个方案进行评审。最后,由 一次公开的讨论大会作为闭幕式,会议邀请则通过邮 高向相关的利益团体递送邀请函,以及通过媒体的报 道广而告之。 为了更好地进行双向沟通,在工作阶段,当新 的方索产生后,会议主持者将组织一次中间成果方案 演示汇报,并就设计进行展示和讨论,其中不仅有专 家评审团的参与,还将邀请公众倡议团体和市民联盟 会来集思广益(见图7)。这样,在最终呈交方案之前, 参与规划的各个办公会都将能得到第一次直接的反馈
8.慕尼黑城市可持续发展领航
(1)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慕尼黑 慕尼黑是德国第三大城市,德国南部重要的经 济文化中心城市,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是德国仍能 吸纳外来资金、保持快速发展的特大城市之一。为了 避免其经济增长可能对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在德国 城市建设框架的思想指导以及幕尼黑市第三任市长的 倡议下,葛尼黑计划展开十项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 题的领航项目。就其内容而言,城市可持续发展分为 三大行动领域主题,即“有效的气候保护”、“可持续 的机动性”以及“城市中自然和开放空间的品质”。 为了表明政府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持态度 基尼黑市议会在批准这些项目时,提出了公众参与的 要求,即这些领航项目在呈交市议会后,获得通过的 首要条件是每个项目的倡议者必行能够向公众证明这 些项目具有较高的成功可能性。公众参与这些项目的 推进和发展,使得幕尼黑城市可持续发展开始真正走 进生活,并在市民社会中寻找根基。 (2)领航项目中的公众参与程序 在基尼黑领航项目的发展推进中,市议会任命 市长承担组织起一个公众联盟体的任务,公众参与的 主体来白于多方组织,包括环境联盟、各大企业、不 同职业群体,也有来自高校的代表、政治家、城市行 政管理机构、以及公共机构的参与者,公众联盟体即 由其组成,有超过100个成员参加。对组织者而言,
更多无水印资料在淘宝店铺:一招先
邀请公众参与的核心任务是与利益相关者代表进行对 话,因此,所有相关的机构和团体都接到邀请信,并 希望他们能够就这些领航项目给出自己的意见和看 法。 公众参与的程序分为若干步骤,首先召开一 全体会议,在这次全体会议中,所有与会代表将能卸 了解应邀参加的本次公众参与活动的目标、计划和内 容,以及主要的程序(见图8)。随后,在公众对整 个进程有了全面了解的前提下,分组并针对每个具体 的行动领域组织主题研讨会,并就具体的单个领航项 目进行深入讨论,指明其优势和务势。当所有研讨会 都已形成一个基本意见后,主办方将组织一次中间成 果展示,邀请各组将当前的工作成果向公众展示,并 就不同项目之间可能发生的目标冲突进行进一步的讨 论。最后,在讨论的基础上, ,各组继续深化对项目的 认识,并修改提案, ,形成成果。整个程序中,公众讨 论分为三个层面展开,即全体层面的全体会议、各行 动领城层面的主题研讨会,以及单个项目的讨论。 与其他公众参与程序一样,外部协调者发挥了 重要作用。由于此次公众参与的人数众多,因此市长 办公室聘请了一个协调组来负责全体大会和各主题研 讨会的组织工作。除组织工作外,协调组将为项目的 深化讨论提供结构性帮助,推动公众参与的效率提升, 协调与会者之间的冲突,并形成公众参与的档案,与 一般公众参与不同的是,此项目中的专家并非以中立 者的立场出现并提供相关的知识介绍,在邀请与会者 之际,组织者就已经将专家纳入名单之中,并使之成 为积极的讨论者。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相关的知识 替移默化地被公众吸纳,公众也可以通过与专家公平 地辩论来提供多元视角,丰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因而,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目标和评价标准 不再仅仅以专家的判断为唯一依据,而是建立在市民 对此的认同之上,多方讨论是对其的不断发展。这从 根本上引发了公众参与的热情,并且,项目的推进也 更易得到公众的支持。 公众参与在领航项目的批准和实施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根据公众参与的结论性文件,市议会对十个 页目进行了决议,否定了一个,对其中的几个要求增 口条款并进行修改。该公众参与程序共持续了一年, 庆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积极推动了市民在建设家园 实践活动中的主人翁态度和自治能力,体现了德国 设市民社会的努力
王述三个案例有著截然不同的背景 在莱比锅 的案例中,公众参与的目的是为了抗争城市衰退的趋 而探索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变。希望通过团结一致求
得地区的稳定:在卡尔斯鲁尔的案例中,公众参与则 更多地是解决政府与市民在空间调整的具体问题上的 分歧,以便更好地进行城市改造在慕尼黑的案例中 我们看到的是城市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邀请公众共 同认识并献计献策,让公众走在了可持续发展的前沿。 虽然这三个案例的背景和出发点不同,采用的具体方 式方法也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但可以看到的是,德国 公众参与的实践已经渗透到了多个层面的空间规划问 题中,并正在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总体而言,德国空间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正在朝 着“以社区为核心"、“以合作为形式”、“以决策为导 向”的趋势发展。“以社区为核心”表现在具体矛盾 一旦产生,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参与过程就开始启 动,政府主要提供沟通平台,赋予市民进行社区自治 的可能性。同时,为了充分激发市民的参与热情,公 众参与程序中开展的各项活动基本上都是在社区地域 范围内寻找场所,而不是在城市管理机构的办公室里 举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现在更多地表现为“以合 作为形式”,政府部门和专家不再是唯一的仲裁者和 责任人,市民能够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政府也鼓 助民间力量的参与,使得市民的责任感也不断加强。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种职业的协调员或协调小组的 作用不可或缺,其不仅担当了公众参与进程的组织者, 而且其中立的态度和专业技能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各 方的积极态度,从而保证合作能产生圆满的结果。更 为关键的是,德国空间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是“以决策 为导向的,公众参与的内容是非常现实、与市民生 活息息相关的具体事务,既可以被理解也可以被讨论 同时,公众参与的成果将成为政府决策的主要依据之 ,避免了为参与而参与的形式主义,实现了真正的 务实参与。
更多无水印资料在淘宝店铺:一招先
葛海瑛张松 Ge Hai ying Zhang Song
城市设计,应以创造优质的城市空间为目标。 日本东京大学城市设计研究室西村幸夫教授在《城市 设计思潮备忘录》一文中指出:在城市设计中,包含 由直接设计实现目标的硬件型设计和通过对他人的设 计行为进行间接控制实现目标的软件型设计。软件型 设计通常以规划控制、建筑控制等形式来约束设计师 的设计行为。 在存在多数业主和权益者的地区,全面掌控大 型项目城市设计目标,即面上的项目管理设计,与以 物质空间形态设计为主的设计方法有所不同,多为对 多数设计师的管理或开展综合性协调工作。本文以 日本幕张海湾新镇(Baytown)的城市设计为案例, 介绍日本综合项目控制设计方而的实践经验,分析幕 张海湾新镇以“住宅塑形(Shaped)都市”理念, 对新住区开发项目进行城市设计引导的规划方法。
二、幕张新都心的基本规划
为了解决东京都中心高密度拥挤、缓和“一极 集中”问题,按照日本首都圈整备规划,“千叶/幕 张”、“立川/八王子”、“横滨/川崎”、“浦和/大宫” 作为东京23区中的中心5区疏解办公、大学等功能 的业务中心城市。幕张新都心即是首都圈整备规划中 的重大项目之一。 幕张新都心位于干叶市西端、由临海填地而成, 距离东京市中心区约30km(电车约30分路程)。占 地面积522hm²,规划就业人口15万人、居住人口2.6 万人(图1)。 1975年制定的幕张新都心总体规划制定了建设 国际交流都市、产业创出都市、文化创造都市的三大 目标,并确立了规划建设的基本理念:①形成以会展 为中心的国际交流都市,②形成以国际交流为基轴的 国际商务都市,③形成适应高度信息化社会的智能型 都市,④形成结合临海优势的舒适型都市。 经过近20年的开发建设,幕张新都心已形成同 时具备国际商务功能、研发功能、学术教育与居住功 能的都市型新区(图2)。
幕张新都心海湾新镇(Baytown)位于新都心 的南端,占地面积84hm²,规划居住户数8900户, 居住人口2.6万人,除住宅建筑外,配套开发了小学、 中学、公园等公建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幕张海湾新 镇规划的基本目标为:具备适应国际业务都市的居住 环境与都市空间,领先21世纪的都市型生活方式的 居住社区
DB11/T 1596-2018 公园绿地改造技术规范成市设计的协调机制的建立
正如日本著名城市设计实践者田村明所言“城 市设计也可以说是相互关系的设计。日本的大规模 开发项目非常注重项目过程中的协调和互动,重视建 立这种相互协调和公众参与的机制。 幕张海湾新镇(Baytown)由千叶县企业厅和 民间开发商共同协作开发的项目。市浦住宅城市规划 设计事务所负责编制居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此后一 直协助综合开发商千叶县企业厅进行有关项目推进和 诚市设计协调的业务咨询。 根据相关法规,由县知事委任建筑家和城市设
三、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流程的展开 如表3、表4所示,幕张海湾新镇城市规划设计 过程的展开,体现了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 的协作与统筹。 在开发建设中,构筑了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相 统一的流程,确立作为其原点的城市结构和空间结构 的概念。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 的各个业的全力参与和通力合作,为海湾新市镇的特 色空间塑造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更多无水印资料在淘宝店铺:一招先
沿富士山与海的轴线,连续性布置公园·绿化、 中小学等交流设施、及开放空间,形成街坊骨架的交 流带(CommunityBelt)(图 6)。
沿富士山与海的轴线GB/T 50568-2019 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连续性布 中小学等交流设施、及开放空间,形成街坊骨架的交 流带(CommunityBelt)(图6)。
六.城市设计导引(Guideline)概要 1.引导都市景观先行的设施(Primary Element Space)(图9) 作为街区的风景,创造出留下记忆和印象的场 所。 脱离街区的秩序、拥有“意外性”的场所。 创造产生人与场所亲和关系之机遇的“诱饵”。 2.由沿街型住宅形成的“街道”和街景 由沿街型住宅建筑形成街坊结构(图10): 宜人尺度的、由连续单体形成沿街立面。 在建筑底层布置商业办公设施,形成具有热闹 氛围的住宅街坊。 规划设计连接拱廊等设施,形成有舒适的步行 环境的住宅。 以车辆通行功能为主的交通干道与作为居民生
,城市设计导引(Guideline)概要 活·交流空间功能为主的街道(交流路),在性格上 是不同的。对交流道路,采用人车混行的道路形式, 1.引导都市景观先行的设施(PrimaryElement 形成舒适性极好的户外环境。 Space)(图9) 作为街区的风景,创造出留下记忆和印象的场 3.街区的立面造型设计导则(图11) 所。 既要满足高密度设计、又要达到形成宜人尺度 脱离街区的秩序、拥有“意外性”的场所。 的沿街立面,住宅采用了多层围合型建筑形式。 创造产生人与场所亲和关系之机遇的“诱饵”。 为了形成更加亲近的街道空间,在超高层、高 层街区,将部分单体建筑沿街布置。 将居住区划分为适当的组团,形成一定规模的、 2.由沿街型住宅形成的“街道”和街景 有领域性的街坊。 由沿街型住宅建筑形成街坊结构(图10): 为了形成热调的街坊,在主要的沿街型住宅的 宜人尺度的、由连续单体形成沿街立面。 一、二层布置商业、办公等设施。 在建筑底层布置商业办公设施,形成具有热闹 氛围的住宅街坊。 4.街区与住宅规划(图12、图13) 规划设计连接拱廊等设施,形成有舒适的步行 (1)多层街区 环境的住宅。 布置沿街型住宅 以车辆通行功能为主的交通干道与作为居民生 多层的最高高度设在棉口高20m以下、5层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