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15-51-2020 广东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pdf2建筑设备系统的寿命包括物理寿命与经济寿命,如果设备能效高,系统的经济 生较好,即使随着运行年限的增加设备系统性能有所下降,也相对节能,可推迟设备系 统的改造时间。为了加大节能力度,同时与绿色建筑对接,本标准在冷源设备性能系数 限值的基础上,新增了性能系数高要求值,鼓励有条件的建筑采用更高效的节能设备, 延长设备使用的经济寿命,有利于绿色建筑的设计工作的开展,并为超低能耗建筑设计 提供参考数据。
量,采用水冷式的空调系统,可减少冷却塔的补水量。 对于夏热冬暖地区,夏季空调运行时间超过半年,只要有空调运行,就有冷凝热量 可以利用。同时,南方地区天气湿热,生活热水需求量大,因此生活热水热源的能耗不 容忽视。例如酒店建筑,目前常见的热水热源为燃油燃气锅炉和热泵热水机组,其中热 泵热水机组运行费用相对较低。若采用热泵机组,根据估算,不同档次的双人客房热水 所需热源的耗电量每日约3~6kWh,约需人民币3~6元。当客房数量多,入住率高,热 水热源总耗电量不容忽视。若夏季充分利用空调排放的冷凝热,可部分或完全节省了热 水热源的能耗。 《广东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2011年7月1日起实施)第二十九条文规定:采 用集中空调系统,有稳定热水需求,建筑面积在一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含改建、扩建) 公共建筑,应当配套设计和建设空调废热回收利用装置,未配套的,不得通过施工图设 计文件审查和峻工验收备案。本标准在《广东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基础上进行了调整 将建筑面积改为空调面积,并且明确了是设置集中空调系统的空调面积。 有稳定热水需求的建筑主要以酒店、医院类建筑为主。在夏热冬暖地区,建筑排放 的冷凝热量远大于夏季热水需热量,因此应合理设置带热回收装置的制冷设备。对于热 水量较小(日总用水量小于5m)的系统,可以不执行本条规定。 5.2.16由于我国目前热回收机组没有相关的强制性的能效标准,因此作为节能技术, 需要对其能效进行限定。由于采用冷凝热回收机组会增加系统的复杂性,增加造价,因 比热回收机组的冷热能综合能效比应优于常规的独立制冷与制热组合系统才有意义。在 冷凝热回收技术实施中,由于热水系统一般需要的出水温度达到55℃以上,如果仅用 热水出水温度来选用热回收设备而不考虑设备的冷热能综合能效比,对于有些机型可能 会得不偿失。根据现有市场上各类设备生产厂家的产品参数,热水出水温度不低于45℃ 时机组的冷热能综合能效比都比较高,因此制定本条规定 在系统设计中应根据不同的热回收设备形式,兼顾出水温度、制冷与制热量之和以 及总回收热量、制冷与制热时间、热水存贮设备容量,采用一次或两次加热热水的方式、 热水系统划分等各种因素,进行经济技术比较。热回收设备的选择应尽量保证不降低或 者略有降低空调系统制冷能效的前提下回收冷凝热
常见的全热热回收机组在不降低制冷效率的前提下,利用冷凝热加热的水温一般能 达到40℃左右。在热水的加热过程中,可对冷水温度进行预热。若按进水温度20℃, 冷凝热加热的热水温度达到40℃,与55℃的热水终温需要的热量相比,回收的冷凝热 量已超过需热量的一半。 7 有一些新型的热回收机组,可将热水分级或者一次性加热到55℃甚至60℃以上 不需要增大机组的功耗,系统的节能效果更好。 有些部分热回收机组可一次性加热热水达到55℃以上,但其冷热能综合能效比不 高,选型时应注意。 由于国标的二级能效是节能评价值,当冷热能综合能效比达到了二级能效,相当于 无论是该机组的热量与制冷都分别达到了二级能效。与制冷、制热分为不同的系统分别 冷凝热回收技术的实施,应充分利用制冷设备,并尽可能集制冷、制冷+冷凝热回 收、冬季空调制热与热水制热,单独热水制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充分发挥设备全年的 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初投资,减少因设置热回收设备而增加的占地。做好设备系 统寿命期的经济技术比较
DZ/T 0342-2020 矿坑涌水量预测计算规程.pdf5.3.1集中空调冷、热水系统选型依据。
3在夏热冬暖地区,冬季最冷月平均温度高于10℃,室外温度较低的天数不多,因 比在暖通设计时是否需要划分内外区,应慎重。 5在系统设计中应尽量采用一级泵系统。为了节能,可采用一级泵变流量调节方式。 但为了确保系统及设备的运行安全可靠,必须针对设计的系统进行充分的论证,尤其要 注意的是冷水机组的变水流量运行要求和采用的控制方案及相关参数的控制策略, 7与二级泵系统设计的原理不同,二次泵系统设计,主要是为了克服水系统的承压 问题,二次泵环路增加了水泵的输送能耗,且水温比一次泵环路的水温高,未端设备的 风量因此会增大。因此在二次泵系统设计中,当一二次泵系统管路上均设置了未端设备 应根据承压情况,充分利用一次泵系统,减少二次泵系统的末端设备数量。 8加大供回水温差可以减少水系统输送能耗,但未端设备不应直接采用常规机组,
减少,运行机组水流量减少会造成机组排热量不够,不仅不节能,甚至让机组无法正常 运行。因此冷却水系统较小时,宜采用定流量运行方式;系统较大时,可采用变流量运 行方式。当采用变流量运行方式时,机组的循环水管道上应设置于与机组启停连锁控制 的电动阀 7
或高度,提供足够的百叶面积,从而满足冷却塔正常运行所需要的风量,并能均匀进风。 同时,冷却塔与遮挡百叶之间应留有足够的距离。因为当百叶距离冷却塔太近时,贴近 冷却塔的百叶风速较高,百叶产生的阻力大,造成冷却塔风量不足,而远处百叶的进风 无法被利用,从而影响冷却塔的散热。根据冷却塔生产厂家经验数据,当冷却塔水流量 小于500m/h时,百叶与冷却塔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1.5m,当大于500m/h时,百叶与 冷却塔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2m。 3目前冷却塔过度遮挡的问题比较突出,建筑师片面追求建筑外立面美观,将冷却 塔摆放区域设置围蔽措施,忽视了冷却塔通风散热的基本安装要求,对冷却效果产生了 非常不利的影响,由此导致冷却能力下降,冷水机组能效下降,不能达到设计的制冷能 力。只能靠增加机组的运行台数等非节能方式来满足空调要求。加大了空调系统的运行 能耗。因此保证足够的进风面积是实现冷源高效运行的基本要求。 一般冷却塔的汽水比为500~600m/h,按每1m/h水量对应的冷却塔风量为550m²/h 进行估算,则冷却塔每100m/h水量对应的有效通风面积为7.6m(风速为2m/s),12.7m (风速为1.2m/s)。 4一些利用江河湖海的水、中水、雨水等作为制冷机组的冷却水时,由于水质较差, 在冷凝器换热管内壁很容易形成各种污垢影响换热效果,采用在线清洗设备可以大大减 少沉积污垢,维持应有的传热效率,保证制冷机组的运行效率。考虑系统的经济性,可 在较大的制冷量的制冷机组上安装。
5.4.1通风系统节能设计的基本原则:
5.4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
1建筑技术节能优先,当不能满足时才利用机电设备系统 2在热源处集中排风,减少了室内的热负荷,降温效果更好。 5对于开散、半开敲空间,主要是利用自然通风。当自然通风效果有限时,可以辅 以风扇调风或利用水蒸发降温。例如人员密集的车站的走廊、公交车站等,采用风扇可 以增强空气流通,提高风速;采用蒸发冷却通风及喷雾等方式,可降低环境温度,从而 达到改善人员周边环境的目的。 6目前绝大多数公共建筑设有 置风扇,造成可以开风扇的天气却
不得不开启空调。实际上有些建筑物在很长时间仅开启风扇就可满足人员需求,例如学 校食堂、教室、地铁出入口通道等建筑。 7很多工程设计中会存在通风系统气流短路现象。例如地下车库内,有些为了风管 布置方便,送、排放口之间距离近,没有充分考虑排风口与送风口(或车道出入口)之 间的相对位置,局部区域换气次数过大,而另外一些区域没有布置风口成为通风死角区, 部空气污浊,总体通风效果不好,只能采取延迟运行时间来保证通风效果,造成风机 运行能耗增加。车库排风口的布置应尽量兼顾各个区域的边角位置。
5.4.2本条文第2款中,多联式空
1风系统的划分,除了温湿度外,对空调室内噪声的控制也是系统划分的主要影响 因素。室内的噪声不仅仅是空调系统引起的,也存着着通过风系统串声的现象。当空调 风系统穿越不同房间,噪声可以通过风管进行传播。在噪声要求不同的区域,应予重视 风系统的设计。 3本条主要是针对空调划分内外区的建筑。在夏热冬暖地区,冬季最冷月平均温度 高于10℃,室外温度较低的天数不多,因此建筑室内出现内区供冷与外区供热的情况 极少,因此在暖通设计时是否需要划分内外区,应慎重。如果建筑平面面积较大,确实 需要同时供冷与供热,空调风系统必须按冷热需求独立划分系统,否则会存在冷热抵消 现象。
5.4.4全空气空调系统节能设计的基本原
方式节能效果最优。 5在较大的全空气系统中,当室内冷负荷减少时,主要是利用调整空调机组水流量 来调整制冷量。分析空调机组的能耗构成,除了冷源系统,末端设备风机的能耗也是不 应忽视的部分,因此采用风机变频,也可获得明显的节能受益。但风量下限需要控制 否则因风量平衡被改变会引起空调区域内的温度分别不均衡。 7空调室内温度的调节是根据空调检测到的空调区域的实际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 值去调整空调机组的制冷量,因此温度传感器的数据的准确性会影响空调的能耗。温度 传感器的位置如果不合理,测出的数据会与空调区域有偏差,这将影响空调机组提供的 制冷量。如果检测的温度过高,机组提供的制冷量过大,不节能,并且空调区域室温将 会过低,不舒适度。温度传感器一般设置于空调回风管内。对于层高不高的建筑,人员 区域的温度与回风口的温度差距不大,但对于宴会厅、多功能厅等类型的高大空间,由 于室内照明、人员等发热量大,沿房间高度方向存在明显的温度梯度,空调回风口的位 置若设置于高位,回风温度将明显高于下部人员区域。因此合理的方式是将回风口设置 于接近人员高度范围内(不大于4.5m),或者虽然回风口设置于上部空间,但将温度 传感器设置于空调区域,检测到的是空调区域的温度。 5.4.6夏热冬暖地区风机盘管、多联式室内机、水环热泵等小型未端设备加集中新风的 空调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能有效控制新风的湿度,尽量避免因新风的湿负荷造成室内 湿度偏高的情况。 1夏热冬暖地区室外空气湿度大,室内的散湿量一般较小,因此空调室内湿度控制 的关键点是控制新风的湿度。近年来多联机广泛应用,多联式空调系统常常设置新风热 回收设备作为新风系统,由于回收的能量有限,处理后的新风出风温、湿度不够低,直 接送入各空调区,将会增加空调区域的热湿负荷。当多联机室内机运行时,极易在送风 口周边发生结露现象,该现象比较普遍。一种解决办法是对该类新风进行二次次冷却后 直接送风,另一种办法是该类新风与末端设备回风混合后由未端设备再进行制冷除湿处 理。这样才能有效控制由新风带入室内的湿负荷。 2风机盘管加新风的空调系统,在酒店等建筑类型中存在新风与排风采用不同的系 统设计形式。例如酒店客房,其新排风系统的组合方式可能都采用竖向系统,也可能新
湿度偏高的情况, 1夏热冬暖地区室外空气湿度大,室内的散湿量一般较小,因此空调室内湿度控制 的关键点是控制新风的湿度。近年来多联机广泛应用,多联式空调系统常常设置新风热 回收设备作为新风系统,由于回收的能量有限,处理后的新风出风温、湿度不够低,直 接送入各空调区,将会增加空调区域的热湿负荷。当多联机室内机运行时,极易在送风 口周边发生结露现象,该现象比较普遍。一种解决办法是对该类新风进行二次次冷却后 直接送风,另一种办法是该类新风与末端设备回风混合后由末端设备再进行制冷除湿处 理。这样才能有效控制由新风带入室内的湿负荷。 2风机盘管加新风的空调系统,在酒店等建筑类型中存在新风与排风采用不同的系 统设计形式。例如酒店客房,其新排风系统的组合方式可能都采用竖向系统,也可能新
风系统采用分层水平系统,排风系统采用竖向系统,因此当入住率不高的时候,新、排 风系统的开启,都必须保证每间客房不能形成负压,以免吸入未经处理的新风。否则在 夏季及春夏之交的回南天,就会将潮湿空气引入室内,造成室内湿度过大,出现风口结 露、室内装饰材料潮湿发霉等现象。多联式室内机加新风系统参考执行。7 5.4.7空调系统的设计主要是在空气室外设计工况下进行的设计,一般认为在过渡季制 冷量需求减少,空调系统相应减少制冷量就可以满足系统的需求了。但是在夏热冬暖地 区,还存在春夏之交的热湿天气,在这种天气中,建筑室内环境的温度还比较低,没有 供冷需求。但是室外湿度明显高于室内,并且湿度高达90%以上。在这种天气条件下, 在居住建筑中居民的做法是关闭门窗,阻止热湿空气进入室内。但公共建筑若关窗,就 需要空调新风系统引入,若室内灯光、人员散热量较大,新风系统采用制冷方式就可降 温除湿,保证室内的舒适度。若室内散热量极少,降温除湿后的新风送入室内,室内温 度偏低,将带来不舒适感,例如酒店客房、医院病房等。因此对于对湿度要求高的建筑 建议新风系统增加除湿功能,新风除湿而不降温,可保证室内的舒适感
5.4.8空调风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
1空气处理机组的选择原则应根据项目实际所需制冷量及室内热湿比计算所需要 的空调风量,不应仅用空调制冷量去查厂家的样本资料选取机组风量。 2加大送风温差可以减少空调设备的风量,减少风机的能耗,但送风温度过低会带 来不舒适感。因此加大送风温差的做法需要做好充分的经济技术比较。如果层高较高, 采用分层空调节能效果会更好。 3分层空调是一种仅对室内下部人员活动区进行空调,而不对上部空间空调的特殊 空调方式,与全室空调相比,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为了保证分层空调的效果,室内的 排风需要与之协调。限制上部排风量的比例是为了及时将上部的热量排除室外,减少空 调负荷,并且当排风量不大时,不扰乱上部的热空气层,减少上部热空气混入下部空气 中,成为下部空调区域的冷负荷。 4直接从吊顶内排风,除了将上部空间变成空调空间而增大了空调负荷,并且天花 上容易积尘,时间长了,天花上的灰尘不容易打扫,污染空气。 6设有空调的建筑,公共走道、卫生间等区域空调温湿度要求可以降低,排风口应
尽量设置于这些区域,不再单独设置空调设备,充分利用排风中的余冷,有利于节能。 5.4.9空调风系统和通风系统的作用半径不宜过大,一般不宜超过60m,尽量不超过 80m。因为风管过长,阻力大,所需风机功率大,不节能且噪声大。如果仅靠采用加大 风管尺寸的方式来减少风管阻力,但还存在较长距离的各个风口之间较难做好风量平 衡,否则需增加较多的调价阀件,不经济。因此应合理划分系统,控制风管长度。 5.4.12相对于北方地区,本地区的空调建筑多数仅有夏季空调供冷,冬季不设置空调 供暖。因此排风能量回收装置主要在夏季空调制冷运行时段发挥作用。对于夏热冬暖地 区,虽然设计工况下室内外熔差大,但夏季空调运行时间长达6、7个月,全年空调时 段室内外熔差的平均值明显小于设计工况,其带来的节能量与投资回报应做经济技术比 较。另外夏季室外的热湿空气在排风能量回收装置中通过芯体材料与室内排风进行热湿 交换,芯体材料长时间接触空气中的灰尘后,在潮湿环境下容易滋生细菌,运行时间长 了,空气中的灰尘沉积在换热表面会降低设备的换热效率,因此需要勤更换,否则会对 新风造成二次污染。芯体材料的更换应作为运行成本纳入经济技术比较中。 5.4.13随着空调的普及及技术发展,公共建筑中风扇几乎完全被空调替代了,实际上 在夏热冬暖地区安装风扇是较为有效的气候适应性设计手段。在某些时段,风扇能代替 空调改善室内热环境,缩短空调运行时间从而降低能耗,减少空调病的发生。公共建筑 中的空调系统与风扇相辅相成,既可以切换运行,也可以同时运行,灵活方便,越来越 多的公共建筑采用了空调与风扇的结合形式,如广东省一些学院的教室、食堂等,新加 坡等很多热带国家和地区也都广泛采用风扇改善室内外热环境。风扇设计中,应综合考 惠建筑的自然通风条件、空调风系统的调风作用等多种因素。风扇与空调未端设备的运 行可以按需求采用多种模式进行切换运行或联合运行。 公共建筑自然通风设计、风扇设计及热环境运行控制按以下舒适性指标进行 1一般活动强度房间的室内热环境舒适性指标应按下表取值:
6一般活动强度房间的室内热环境舒适性指标
表7高活动强度房间室内热环境舒适性指标
3睡眠房间的室内热环境设计计算指标应按下表取值:
睡眠房间的室内热环境设计计算指标应按下表取值: 表:睡腿房间宝内热环培设计计管值
表8睡眠房间室内热环境设计计算值
度40~70%环境中,静躺休息(新陈代谢率0.8met)状态下,湿热地区长期生活人群可 使用风扇维持舒适,偏好风速在0.6~1.1m/s之间随温湿度的上升而提高。因静躺休息与 睡眠人体的新陈代谢率相近,据此提出睡眠房间风扇环境取值。
5.5.1为了降低运行能耗,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应进行必要的检测与控制。项目的运行 管理以前是独自管理,现在能耗监测平台在国家地方等各级层面开展,从各个地区的层 面了解能耗情况,并开展相关的节能工作。因此能耗监测工作的落实需要各个项目的配 合,使每个项目的节能工作落到实处,同时根据各地总体情况,因地制宜,采取更加合 理的技术措施进行引导
加强建筑用能的量化管理工作,是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冷热源处设置能量 计量装置,是实现用能总量量化管理的前提和条件,同时在冷热源处设置能量计量装置 相对集中,也便于操作。 为了更好地了解设备的能效,本条文涉及的内容应落实到单台设备,即除了计量整 个机房的供冷/热量及耗电量,计量内容还包括单台冷/热源设备的供冷/热量、耗电量 单台冷冻水/冷却水水泵的耗电量,单台冷却塔的耗电量。 5空调系统的补水量包括冷却塔及冷冻水系统的补水,其中主要用于冷却塔补水, 在夏热冬暖地区,办公商场类建筑冷却塔正常消耗的水量可达到建筑年总用水量的 30~50%,如果存在管网漏水等情况,耗水量更大,因此对冷却塔补水量的计量应该足 够重视。 6空调冷冻水泵、冷却水泵的功率与冷源设备相比相对较小,但是其能耗在全年总 能耗中所占比例却较大。因为在实际运行中,供回水温差常常小于设计温差,导致水泵 的水流量没有与负荷同步减少,造成水泵能耗大。通过计量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制定解 决方案。 7冷却塔的尺寸各个厂家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冷却塔采用减少尺寸达到减少造价
6.2.4根据用水量和用水均匀性等因素考虑,在确定变频调速给水泵设计流量时,单栋 建筑和小型小区采用设计秒流量,大型小区采用最大时用水量。由于管网最大设计流量 出现的频率较小,水泵大部分运行工况在小于最大设计流量的工况点,此总出水量对应 的单泵工作点,应处于水泵高效区的末端,这样选泵才能使水泵在高效区内运行。 6.3.2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热源往往会采用几种热源同时供热的形 式。如果不分清主辅热源,容易造成重复加热,资源浪费,反而不节能。例如:采用空 气源热泵和太阳能两种热源时,可用太阳能加热系统作为热水预热系统,先将水加热到 某一设定温度,再通过空气源热泵系统加热至出水温度,可以更好的提高加热效率。 6.3.9对多种热源的切换进行监控,有利于分析各类热源设备的节能性
6.4.1对热水能耗的计量,除了对燃油燃气锅炉使用的柴油、天然气的计量,还应对空 气源热泵等类型热源设备的耗电量进行独立计量。通过对热源总供热热量及设备能耗的 计量,可以计算热源的能效。有助于了解热源设备及系统的能效以及系统的经济性。 6.4.3在每层或每个功能区域的生活给水分支干管处设置水流量监测点有利于节水管 理。计量表宜有远传功能,
7.1.1建筑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应降低自身的能耗。
7.1.1建筑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应降低自身的能耗。
7.3.4光源选择的基本规定:
1通常同类光源中单灯功率较大者、光效较高。如T8型36W、T5型28W的灯 管光效比T8型18W、T5型14W的灯管效率高,除特殊装饰要求外,应选用前者,不 立选用后者。 2镇流器谐波限值应符合相关要求。25W以上的灯管配电子镇流器时谐波比较大, 而25W及以下的其3次谐波限值更是高达86%,将使中性线电流大大增加,不利于节 能和节材,故建筑内不宜大量选用25W及以下的灯管配电子镇流器(包括T8型18W、 T5 型14W)
7.3.5灯具选择的基本规定:
1直管荧光灯应配用电子镇流器或节能型电感镇流器。高压钠灯、金卤灯等HI 灯应配节能型电感镇流器,当采用功率较小的HID灯或质量有保证时,也可选用电子 镇流器。 2当灯具功率因数低于0.85时,均应采取灯内单灯补偿方式。 7.3.7反射照明或漫射发光顶棚不节能,除必要的装修效果外,不宜采用,电气专业可 与装修专业充分沟通。 7.3.8第5款中,走廊、楼梯间等场所,在照明支路或灯具上设置人体感应装置实现自 动开关或调光;门厅、电梯厅等场所,在照明支路装设控制装置实现分时控制;地下停 车库,在照明支路装设控制装置及在灯具上设置感应装置,实现分区域分时控制要求, 对于中小学校、幼儿园、老年人照料设施、病房楼,考虑到安全因素,走廊、楼梯间 门厅、电梯厅等场所不宜采用就地感应控制。 第7款中,照度感应优先控制。 7.3.9根据本标准4.2.12制定,自然采光不能满足照明要求的场所,采用导光、反光等 装置将自然光引入室内。自然光导光、反光装置只能用于一般照明的补充,不可用于应 急照明。
7.4.1一般建筑物内单相设备较多,如照明负荷,采用D,yn11型联结的变压器在三 相不平衡负荷下得以充分利用,并有利于抑制三次谐波电流。 7.4.6各种谐波治理设备的适用场合不尽相同,可根据非线性用电设备运行情况分别选 用无源滤波器、有源滤波器和有源无源组合型滤波器
7.5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7.5.3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设计合理并不能保证实际运行节能。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而 言,相当多已安装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建筑节能效果远未达到预期效果。设计文件为工 程运行管理方提供一个专业的、符合设计思路的使用管理指引及其要求,既是设计师应 尽的义务,也是保证工程取得最佳节能效果的必要措施之一。节能控制措施及其使用管
理要求包括以下内容: 1项目中采取的节能控制措施: 2冷(热)源系统的节能运行策略; 3季节性(包括气候季节以及商业方面的“旺季”与“淡季"等)使用要求与管理措 施; 4新(回)风风量调节方法,旁通阀的使用方法、水量调节方法、过滤器的使用 方法等; 5节能运行参数设定方法,如空调系统的最大及最小新(回)风风量表; 6设备的维护管理要求等。
7.6用电分项计量与能耗监测
7.6.3表7.6.3的建筑用电分项能耗划分是参考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写的《国家 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分项能耗数据采集技术导则》相关内容的基 出上,根据配电系统的合理性并结合我省的具体情况而确定的。用电分项能耗划分为4 个分项,一级能耗子项用于分项总用电能耗统计,二级能耗子项用于能效分析、节能管 理。 1照明及插座用电,指建筑物室内外照明、插座及其配电回路上其他小型用电设 备的总称。 1)公共区域照明插座用电,可包括单台设备额定功率不大于3kW的小型通风机 等设备的用电: 2)功能区照明及插座用电,是指建筑物内功能区域的照明及从插座取电的计算机、 复印件、打印机等办公设备用电,也可包括功能区内单台设备额定功率不大于3kW的 小型空调通风等设备; 3)室外景观照明用电,由建筑物外部的庭院照明、道路照明、景观照明、水景水 泵等用电组成; 4)大宗用电设备,指当建筑中安装大量电开水器、电热水器等用电设备且耗电量 占比较大时,宜分为一级能耗子项。
2空调用电,是指为建筑物提供空调、供暖的设备的总称。 1)冷(热)源站,包括空调系统的制备、输配的用电设备,如冷水机组、冷冻泵 (一次冷冻泵、二次冷冻泵、冷冻水加压泵等)、冷却泵、冷却塔、冷却风机、采暖泵 等;对于采用外部冷(热)源、通过板换供冷(热)的建筑,仅包括板换二次泵;对于 采用自备锅炉的,包括一、二次泵; 2)空调未端,包括全空气机组、新风机组、空调区域的排风机组和可以单独设置 电能计量装置的风机盘管、变风量未端及分体式空调等。 3动力用电,是指为建筑物提供各种动力的设备用电的统称。不包括空调系统和 人防的用电设备。 1)电梯,包括建筑物中使用的所有电梯(如客梯、扶梯、货梯、消防梯等)及电 2)水泵,包括处空调采暖系统和消防系统以外的所有水泵,如生活给水泵、热水 泵、中水泵及水处理设备等。 3)通风机,是指除空调采暖系统和消防系统以外的所有风机,如车库通风机,可 以单独设置电能计量装置的厕所排风机等。 4)只在火灾情况下才使用的消防风机、消防水泵等设备用电,可不进行分项计量 4特殊用电,是指能耗密度高、占总用电能耗比重大的用电区域或设备,如信息 中心/智能化监控中心、洗衣机房、厨房餐厅、游泳池、健身房等高能耗区域,这类区 域中的用电设备、照明插座及附属空调通风等用电集合设为一级能耗子项。对于医疗建 筑中的诊疗设备、剧场建筑中的舞台灯光和音响设备、体育场馆中的LED大屏幕和音 响设备、超市冷藏设备、商业建筑中的大型广告灯箱和大屏幕、会展建筑中的展位电源 等,均属于能耗密度高的特殊用电设备,由于此类设备较多,表7.6.3不能一一列出, 将它们归入特殊用电一级子项中的其它类别, 7.6.4一级能耗子项数据对于建筑物节能管理(各项能耗总量控制)十分重要;二级能 耗子项数据主要用于建筑物自身的能效分析,从而采取相应的节能管理措施。 7.6.5配电系统的设计既要充分考虑表7.6.3分项计量的要求,又不可影响配电系统本
最少的电能表满足表7.6.3的分项计量要求,关键在于其配电回路划分的合理性, 7.6.6低压配电系统应按表7.6.3中的一级能耗子项用电划分配电回路,直接设置计量 装置。二级能耗子项用电可在低压配电系统、设备机房或各功能区的配电系统中设置相 应的分项计量装置。 7.6.12分类能耗监测内容除电能外,一般还包括水量、燃气量等。 7.6.13远传电表、远传水表、远传燃气表等计量装置的设置应满足各系统的要求。 7.6.14上传至上一级数据中心的能耗数据并不是采集到的所有数据,需要按分类能耗 分项能耗数据编码格式等要求,对能耗数据进行归类、统计和分析之后进行上传
接入要求:光伏系统应在发电侧和电能计量点分别设置、安装专用电能计量装置,并接 入自动化终端设备。电能计量装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电测量及电能计量装置设计技 术规程》DL/T5137和《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DL/T448。 现行国家标准《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GB50797要求:光伏发电站应配置具有通 言功能的电能计量装置和相应的电能量采集装置。同一计量点应安装同型号、同规格 准确度相同的主备电能表各一套。
8.1.9本条提出计量装置要求,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对热水系统的计量要求:当需 计量热水总用水量时,可在水加热设备的冷水供水管上装冷水表,对成组和个别用水点 可在专供支管上装设热水水表。现行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第 8.4.4条规定:“水表应按照使用用途和管网漏损检测要求设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住宅建筑每个居住单元和景观、灌溉等不同用途的供水均应设置水表;2公共建筑对不 司用途和不同付费单位的供水设置水表。” 本条中的不同用途主要是厨房、卫生间、公共浴室等;按不同付费或管理单元计量 主要是餐饮、办公、娱乐、商业等
8.2.2本条提出光伏组件转换效率要求,旨在提高系统的光电转换效率, 根据2015年“光伏领跑者计划”:“领跑者”先进技术产品应达到以下指标 1多晶硅电池组件和单晶硅电池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分别达到16.5%和17%以 上; 2高倍聚光光伏组件光电转换效率达到30%以上; 3硅基、铜钢硒(CIGS)、碲化镉(CdTe)及其他薄膜电池组件的光电转换效 率分别达到12%、13%、13%和12%以上。 另根据《关于促进先进光伏技术产品应用和产业升级的意见》,普通光伏项目指标 为: 1多晶硅电池组件和单晶硅电池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不低于15.5%和16%; 2高倍聚光光伏组件光电转换效率不低于28%;
3硅基、CIGS、CdTe及其他薄膜电池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不低于8%、11%、 11%和10%。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18年本)》中:现有光伏制造 企业及项目产品应满足以下要求: 7 1.多晶硅满足根据标准《太阳能级多晶硅》(GB/T25074)1级品的要求。 2.多晶硅片(含准单晶硅片)少子寿命大于2us,碳、氧含量分别小于10和16PPMA 单晶硅片少子寿命大于10μs,碳、氧含量分别小于1和16PPMA。 3.多晶硅电池和单晶硅电池的最低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不低于18%和19.5%。 4.多晶硅电池组件和单晶硅电池组件的最低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不低于16%和 16.8%。 5.硅基、铜钢镓硒(CIGS)、碲化镉(CdTe)及其他薄膜电池组件的最低光电转 换效率分别不低于8%、13%、12%、10%。 6.含变压器型的光伏逆变器中国加权效率不得低于96%,不含变压器型的光伏逆 变器中国加权效率不得低于98%(单相二级拓扑结构的光伏逆变器相关指标分别不低于 94.5%和96.8%),微型逆变器相关指标分别不低于94.3%和95.5%。 本条文依据《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18年本)》中的指标,对光伏组件的光 电转换效率提出具体要求。
3.2.3本条考虑具体项自中若采用非标准化或特殊构造的光伏组件时,对其太阳
公告《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15年本)》中的要求:含变压器型的光伏逆变器中 国加权效率不得低于96%,不含变压器型的光伏逆变器中国加权效率不得低于98%(微 型逆变器相关指标分别不低于94%和95%)。 8.2.5光伏系统设计辅助软件可以指导光伏系统设计及对光伏系统进行发电量模拟计 算,使系统设计最优化,提高系统发电效率。光伏系统设计辅助软件主要有PVSystem Retscreen等软件
表8不同资源区的太阳能保证率f推荐取值范
2现行国家标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评价标准》GB/T50801中:太阳能 用系统的太阳保证率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当设计无明确规定时,太阳能保证率 #合表9的规定。
9不同地区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太阳能保证≤
3广东省各城市太阳辐照数据根据现行行业标准《建筑节能气象参数标准》JGJ 中的数值确定。
346中的数值确定。
到最低限度,即遵循“能不用则不用,能少用则少用,非要用则高效用”的原则。核心 是注重与气候的适应性,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更少 的能源消耗提供安全、舒适的室内环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建筑设计优先”是指优先采用建筑设计的方法减少建筑的能耗,而不是单纯依靠 优化设备系统。合理的建筑设计,可营造更舒适的建筑室内、外热环境,减少夏季室内 得热,减少空调使用面积,减少空调运行时间,减少照明设备使用时间,从而达到节能 的目的。 “设备系统优化”:系统优化主要指对用能的设备系统进行优化,包括空调通风系 统、电气设备系统、照明系统、给排水系统等。系统优化主要体现在用能系统适应用户 需求及需求变化的调节性能。应避免系统过大造成单台设备容量过大、管路过长而在低 负荷时出现大马拉小车不节能现象,同时避免因系统过大使用户使用时间受制于系统管 理者,造成使用不灵活的现象。 “各专业协调”为了减低建筑能耗,各个专业需进行充分的、深入的沟通,做好细 致的专业配合工作,保证相关专业的节能运行,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用能。例如空调与自 控,需要暖通与电气专业的配合。空调冷凝热回收技术,需要暖通与给排水专业配合; 暖通系统涉及的机房与室外机、冷却塔的摆放位置,需要建筑与暖通专业协调。导光管 的设置,需要建筑、结构和电气专业协作。
2应市政部门要求,用于公共建筑外景照明的用电 3安装在公共建筑上的太阳能光电、光热装置和风电装置提供给外部的能源应从公 共建筑实测能耗中扣除。 9.1.7室内风环境的合理设计与改善在促进室内空气流动和降温、改善人体舒适性、增 加自然冷源利用时间、减少空调和新风能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夏热冬暖地区超低 能耗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是确保建筑节能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该条的节能 量计算分为两种工况: (1)有效自然通风设计减少空调运行时间带来的节能量: (2)空调季空调和风扇同时运行与仅空调运行相比的节能量。 参考《广州地区居住建筑自然通风节能量评价导则》,以上节能量应按如下步骤估 算: (1)按照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标准》JGJ/T449计算常规空调建筑(无 自然通风、无风扇)的全年空调能耗; (2)根据建筑所在地气象数据和建筑布局设计参数或室内风扇设计参数,利用计 算流体力学方法或经验公式,得到建筑室内主要使用空间的风速; (3)根据风速计算房间夏季设定温度(参照表10~12),按此温度,采用动态模 拟方法计算有自然通风或空调与风扇同时运行时的建筑全年空调能耗,并将之与第(1) 步的计算值相减得到节能量
一般活动强度房间夏季设定
表11.高活动强度房间夏季设定温度与风速
表12.睡眠房间复季设定温度与风速
注1:一般活动强度房间指以人员静坐或站立活动(新陈代谢率1.0~1.4met)为主的房间,如办公 室、会议室、阅览室、教室、商场;高活动强度房间指以各类体育运动和健身活动(新陈代谢率 2.0~6.0met)为主的房间,如体育场馆、健身房、乒乓球室、保龄球室;睡眠房间指以睡眠(新陈 代谢率0.7met)为主的房间DB11/T 1322.27-2018 安全生产等级评定技术规范 第27部分:煤矿,如酒店客房。 注2:t;取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标准》JGJ/T449附录C的房间夏季设定温度,
9.2.1可参考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第4.2.7条,降低热岛 强度的具体措施为: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乔木、构筑物等遮阴措施的面积不宜小于 场地室外面积的20%;道路路面、建筑屋面及建筑的围护结构采用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 小于0.4的浅色材料的面积不小于其总面积70%
9.2.4中庭下部设有空调,上部设置有可启的外窗时,上部外窗的启闭应
2.4中庭下部设有空调,上部设置有可启的外窗时,上部外窗的启闭应可控制。
9.3.3本标准在第5章5.2节,将空调冷热源设备及系统的能效系数设置为限值与高要 求值两档,其中的限值为强制执行,高要求值为节能的推荐值,其中多数设备的高要求 直是在限值的基础上提高6%。作为超低能耗建筑,要大幅降低能耗,还应在此基础上 进行提高,可参考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在限值的基础上提高12%
9.3.4由于空调末端设备通过温度传感器控制空调机组的供冷量,空调温度传感器输出 的温度应能反映空调区内的实际温度。空调设备的温度传感器常设置于空调回风口处, 当回风口高度过高时,由于室内温度梯度的影响,回风口温度将会偏高GB/T 42225-2022 小麦麸,这将造成机组 供冷过多,空调区域温度过低现象,不利于节能。因此可采用在空调区域增设用于评估 室内环境舒适的温湿度传感器,对回风管内的温湿度传感器进行修正等措施。 9.3.13主要功能区域包括间歇性人员密度较高的空间或区域(如会议室等),以及人 员经常停留空间或区域(如办公室等)。
附录A外墙平均传热系数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