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D/T 1062-2021 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pdf车空间,制定差异化的停车管理办法。 C 塑造宜人空间环境。依托各类公园绿地、附属绿地、绿道、小微公共空间等,构建覆盖均衡、点线 面相结合的绿色开放空间网络。多利用边角地建设口袋公园。根据活动类型和人群特征,设计 和营造尺度宜人的活动场地和丰富的活动设施,满足社区文化表演、小型展览与集市等活动 需求,
5.2.3特色引导型服务要素
特色引导型服务要素可根据下列导向配置。 a)打造具有附加功能的特色社区。适应社区发展导向,配置面向不同人群、体现创新性和多样化 的服务要素,不断探索、送代优化。如共享办公、居家办公等灵活就业和创新创业空间:提升素 养、陶冶性情的青少年活动设施;嵌人式、多功能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定制化、特色化的健康管 理和养生保健设施;主题型、专业化的文化展示场馆和体育运动场馆等。 b)构建面尚未来的社区生活场景。运用智能化手段,改善服务要系的空间布局和服务效能
5.3.1.1空间结构
与“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相衔接,加强社区生活圈与各级公共活动中心、交通 纽节点的功能融合和便捷联系,倡导TOD(公交导向型发展)导向分离立交桥现浇箱梁施工方案,形成功能多元、集约紧凑、有机链 接、层次明晰的空间布局模式,
5. 3. 1. 2 要素布局
5.3.1.3共享使用
鼓励学校、单位附属设施等向社区开放共享、分时使用
5.3.1.4弹性适应
适应未来人口结构、生活方式与行为特征、技术条件等变化趋势,预留弹性发展空间
5. 3. 2. 1场所营造
TD/T 10622021
深人挖掘社区自然环境、历史风貌资源,注重文脉保护与传承,可植人人文、美学、艺术等元素。提升 街道、广场空间的舒适度与场所感,推进无障碍和老人、儿童友好型设计,配置充足的休憩、观赏、健身、照 明等设施。
5.3. 2. 2环境改善
制定服务要素的选址与建筑场地设计等精细化要求,鼓励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促进生态绿化 化与景观优化。
可构建“乡集镇、村/组”两个社区生活圈层级,强化县域与乡村层面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 统筹。 a) 乡集镇层级。宜依托乡集镇所在地,统筹布局满足乡村居民日常生活、生产需求的各类服务要 索,形成乡村社区生活圈的服务核心。县城可在完善自身服务要索配置的同时,强化综合服务 能力,实现对周边乡集镇的辐射。 b)村/组层级。宜依托行政村集中居民点或自然村/组,综合考虑乡村居民常用交通方式,按照15 min可达的空间尺度,配置满足就近使用需求的服务要素,并注重相邻村庄之间服务要素的错 位配置和共享使用。
保障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现生产生活设施的便利化:有条件地区可结合实际情况
本公共服务水平,实现生产生活设施的便利化:有条件地区可结合实际情况,完善各类公
TD/T1062—2021
乡集镇层级的布局指引可包括如下方面。 a)倡导多元和谐的空间结构。科学把握不同类型乡集镇的发展规模、区位条件、资源票赋、建设阶 段等情况,协调产业、住宅、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安全防灾等布局关系,形成尊重历史、融合自 然、适度集聚、有机联系的空间格局。 6 构建活力便捷的乡集镇中心。文化、体育、医疗、教育等服务要素宜邻近生活性街道、交通节点, 公园水系等布局,形成功能复合、便捷可达、环境宜人的乡集镇公共活动中心。
6.3. 2 村/组层级
村/组层级的布局指引可包括如下方面。 a 因地制宜布局村庄居民点。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传统肌理格局,合理 布局村庄居民点。居民点迁建和撤并应尊重民意,留住乡愁。 b 引导要素适度集聚。构建生活生产生态融合、服务要素适度集中、空间尺度舒适宜人的空间 格局,各类服务要素可结合乡村生产生活及出行休闲习惯统筹布局,围绕现状公共空间、公交 站点、特色公建、古树名木等打造乡村公共活动中心,作为居民日常活动、办事、交往的主要 场所。 弹性预留发展空间。为适应乡村地区产业发展和生活品质需求的变化,宜预留一定空间,使各 类服务要素功能、类型和规模有条件弹性转换
[6. 4. 1风貌影显
尊重山水格局,保育田林资源,推动生活、生产、生态等空间的环境整治,营造山水相依、林田交织、 然、淳朴整洁的乡村特色风貌。新建乡村建筑宜采用自然乡土的手法,在空间肌理、高度形态、色 屋顶立面等方面传承地方特色。
6. 4. 2 场所营造
融合传统文化,波取乡土元素,鼓励就地取材,营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村落公共空间和村民交 增强乡村社区的归属感,
TD/T 10622021
立足地方实际,统筹经济能力和资源条件,结合居民需求,评估主要影响因索,差异化确定各类 素的内容和指标,
差异引导的原则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a)尊重地区发展差异。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建设阶段目标,优先确保基础保障型服 务要素的配置,按照实际需求和条件配置品质提升型和特色引导型服务要素。 应对不同人群需求。结合当地人口空间分布和生活方式,有针对性地配置品质提升型和特色引 导型服务要素,并确定配置指标。 c 适应建设用地条件。结合当地人均建设用地和地形条件,合理布局服务要素,优先保障服务要 索的建筑规模,并弹性确定其他配置指标。 d)符合地方环境特点。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地域风貌特色,确定服务要素的配置指标,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社区生活圈,分析发展阶段、人口特征、用地条件、环境因素对服务要素内容 及规模性、覆盖性、效率性、品质性四类指标的影响程度,明确内容和指标的差异化导向。服务要索、指标 类型与主要影响因素的关系宜参照表A.7和表A.8选用
7.3. 2 分区引导
分区引导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a 经济发展水平。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经济发达程度和财政支付能力等,评估当地社区生 活圈服务要素的供给能力,确定服务要素内容。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优先配置紧缺的基础保障型 服务要素,并为其他服务要素的规划留有余地;经济发达地区可接需配置各类品质提升型和特 色引导型服务要素。 b 建设用地水平。城镇社区生活圈根据当地人均建设用地水平,兼顾地形条件确定服务要素的规 模性和覆盖性指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较低的地区可适度降低服务要素的用地规模指标,鼓励 各类服务要素综合设置;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较高的地区宜确保独立占地服务要素的用地充裕。 根据人群出行距离和使用频率,结合人口密度确定服务要素的覆盖性指标,山地、丘陵地区服务 要素的覆盖性指标要求可适度放宽。 c)地形条件。乡村社区生活圈根据当地村庄布局,结合地形条件确定服务要素的规模性、覆盖性 和效率性指标。位于平原地区,布局相对集中、规模较大的村庄,各类服务要素可适度集中布 局,并满足其规模要求;位于山地丘陵、草原等地区,布局分散、规模较小的村庄,各类服务要素 可相对分散布局、灵活设置。部分规模敏感型服务要素可设置在规模较大的中心村,规模较小 村庄的各类服务要素宜综合设置与共享利用。 d)环境特点。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气候、地域风貌等特点,确定服务要素的规模性和品质性指标。
TD/T 1062—2021
高纬度地区有日照要求的服务要 适度提高。各类服务要素的建筑与环境 设计宜与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相适 不同地区的地域风貌特色
7.3.3 分类引导
分类引导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a)城镇居住社区。满足居住人口的生活服务及就近就业需求,其中老年人比例较高的居住社区宜 加强为老服务、健康管理等服务要素的配置;婴幼儿和学龄儿童比例较高的居住社区宜加强托 儿所、学龄儿童养育托管中心等服务要素的配置;青年人比例较高的居住社区宜加强租住房、 文化活动、体育健身等服务要素的配置。 b 城镇商务社区和产业社区:在满足一般居住社区需求的基础上,兼顾就业人群的就近居住及生 产生活服务需求,适当配置居住、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增配租赁住宅、就餐服务、职业教育 等服务要素,并配置会议展示、行业交流、产业孵化等产业服务要素。 C 乡村社区生活圈。根据乡村区位条件确定服务要素配置标准,城市近郊区或邻近县城的乡集镇 和村/组,宜充分依托城镇已有服务要素基础,推进基础设施和服务要素共建共享:远郊区规模 较大的乡集镇和村/组,宜在原有基础上集聚提升,配置功能综合、相对完善的服务要素;远离集 镇的村/组,宜加强与邻近中心村服务要素的衔接,纳人同一乡村生活离统筹考虑。根据不同村 庄的资源烹赋和农林渔畜牧业等生产特点,在满足一般乡村社区生活圈需求的基础上,可配置 相应的旅游、文创、科技等服务要素,如旅游资源丰富的村庄,可设置游客综合服务中心、特色民 宿及餐饮等设施,具备乡村文创、科技等优势特色产业基础的村庄,可加强培育乡村创新创业空 间,提供生产培训和生活服务要素。
8.1建立全生命周期工作机制
社区生活圈规划宜包含下列工作阶段。 a)开展现状评估。结合城市体检工作,全面评估社区生活圈的实际建设情况与服务要素需求,研 判社区发展趋势。结合既有服务要素的功能规模、人员编制和运营情况,查找服务盲区,形成问 题清单。 b) 制定空间方案。针对各类问题,明确社区生活圈的发展目标和关键策略,梳理空间资源,针对性 完善各类服务要素内容,补足规模缺口。契合服务对象、出行规律及使用频率等要求,统筹时空 关系,优化空间布局,高效利用土地。 C 推进实施行动。结合需求紧迫性、实施难易度和实施主体积极性等因素,形成分阶段建设目标 和计划,落实实施主体和经费。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和乡村建设行动等政策要求,推动项目实施。 动态监测维护。利用大数据等信息与智慧技术,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实时监测服务要素 的运营情况和需求反馈,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进行管理,定期开展评估,及时调整规划及 实施计划。
8.2因地制宜推动有序实施
宜针对不同发展阶段,落实如下工作重点。 新建地区。宜按照国家相关标准编制详细规划,科学合理确定社区生活圈各类服务要素的配 要求和空间布局等内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开发宜同步规划、建设、验收与交付
TD/T 10622021
b)城市更新地区。可结合地块出让和有机更新完善各类服务要索。创新土地和空间的增效、挖潜 及奖励政策,鼓励政府及物权所有人通过自主更新,积极释放存量空间,提供社区服务要素。 c)老旧小区。可依托空间挖潜和功能转换等方式补短板,改善品质,并推进社区生活圈之间各类 服务要素的共建共享,
8.3调动各方力一共治共建
8.3.1部门加强协同
8.3.2公众深度参与
8.3.3社会多维共建
建立社区责任规划师制度。鼓励搭建乡村规划综合服务平台,引导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服务;鼓励公 益组织、社会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和物业公司等参与社区生活圈的建设、运营和管理;鼓励搭建各类基于 互联网、大数据的规划众筹平台,运用智慧技术解决社区热点及难点问题。
TD/T 1062—2021
TD/T 1062—2021
TD/T 1062—2021
TD/T 1062—2021
TD/T 1062—2021
TD/T 1062—2021
TD/T 1062—2021
TD/T 1062—2021
TD/T 1062—2021
TD/T 1062—2021
TD/T 1062—2021
TD/T 1062—2021
TD/T 1062—2021
TD/T 1062—2021
TD/T 1062—2021
TD/T 1062—2021
TD/T 1062—2021
TD/T 1062—2021
TD/T 1062—2021
TD/T 1062—2021
TD/T1062—2021)HY1日111Y±/sw一一1SV(科)()()(&<臻游班)00008SV淼烟26
TD/T 1062—2021
超细无机纤维顶板保温施工方案TD/T 1062—2021
TD/T 1062—2021
TD/T 1062—2021
TD/T 10622021
TD/T 1062—2021
TD/T 10622021
TD/T 1062—2021
特大桥墩柱施工方案L1」GB/T343002017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规范 [2] GB50437一2007(2018年版)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 [3] GB50188—2007镇规划标准 4] CJJ/T294一2019居住绿地设计标准 5 建城[2013]192号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 「6]自然资办发[2020]51号 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