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J)T 8420-2021 百年公共建筑设计标准.pdf

DB13(J)T 8420-2021 百年公共建筑设计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7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54722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3(J)T 8420-2021 百年公共建筑设计标准.pdf

5.3.4在结构分析中,应考虑结构使用环境对材料、构件和结构

5.3.5结构分析的模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结构分析采用的计算简图、几何尺寸、计算参数、边界 条件、结构材料性能指标以及构造措施等应符合实际工作状况 2结构上可能的作用及其组合、初始应力和变形状况等 应符合结构的实际状况; 3结构分析中所采用的各种近似假定和简化GBT_50299-2018_地下铁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_2018年最新版_,应有理论、 试验依据或经工程实践验证; 4计算结果的精度应符合工程设计的要求。

5.3.6结构分析所采用的计算软件应经考核和验证,其技术

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对结构分析软件的结果应 判断和校核,在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应用于工程设计。

5.3.7百年公共建筑结构应加强抗震措施,提高结构的延性 能能力,宜进行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薄弱层的弹塑性变形验算 符合现行国家及河北省标准的有关规定

5.3.8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应根据抗震设防类别、烈度

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 构造措施要求。

合构件等结构构件的设计和构造,应满足现行国家及河北省

合构件等结构构件的设计和构造,应满足现行国家及河北省标准 的规定。对考虑地震作用的预埋件,其锚筋截面面积和锚固长度 宜比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值再乘以1.2的放大系数。

5.3.11钢结构连接构造应安全可靠,支座节点在各方向的

和转动应满足变形要求。复杂节点应进行有限元分析,节点构造 应与计算模型相符,必要时应进行试验验证,

5.3.13消能减震部件应满足建筑空间适应性的要求,并应

计和耐久性设计。连接节点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适应主体 变形的能力。连接件的耐久性应满足设计工作年限的要求。

5.4混凝土结构耐久性

5.4.1百年公共建筑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应根据结构所处的环境 类别和环境作用等级进行设计。环境类别和环境作用等级的划分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5008、《混 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T50476和现行河北省标准《百 年公共建筑结构设计标准》DB13(J)/T8384的有关规定。

百年公共建筑不宜建设在环境作用等级非常严重的地区,当无法 避免时,除满足本章要求外,尚应进行试验验证并通过专门审定。

5.4.3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 确定结构的环境类别及其作用等级: 2 采用有利于减轻环境作用的结构形式和布置; 3 规定结构材料的性能和指标; 确定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5 提出混凝土构件裂缝控制与防排水等构造要求: 6 针对环境作用及作用等级采取合理的防腐蚀附加措施或 多重防护措施; 7采用保证耐久性的混凝土成型工艺、提出保护层厚度的 施工质量验收要求: 8提出结构使用阶段的检测、维护与修复要求,包括检测 与维护必须的构造与设施; 9根据使用阶段的检测,必要时对结构或构件进行耐久性 再设计。

沟件不同区段、不同部位的环境作用和等级,及相应采取的材料、 设计、施工和检测维护措施,

5.4.5建筑结构交付使用后,应对其使用环境和耐久性不利

5.4.5建筑结构交付使用后,应对其使用环境和耐久性不利的结 沟部位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当服役条件劣于设计条件时,应采 取措施消除或减轻环境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

用规范》GB55008、《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T50476、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 标准》JGJ/T193、《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规范》GB50212等的

规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水胶比和原材料组成应根据结构所处 的环境类别、环境作用等级确定。

水胶比、混凝土最小保护层厚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规 定。一般环境下,当采取可靠的防腐蚀附加措施或采用预制构件 时,可适当降低保护层厚度。

5.4.9在长期潮湿或接触水的环境条件下,应考虑混凝土可

生的碱一骨料反应的可能性。当混凝土可能发生危害性碱一 反应时,材料选择、制备、施工、质量检验与验收均应符合 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5008、《预防混凝 骨料反应技术规范》GB/T50733的规定

5.4.10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HRB400级及以上等级的钢筋

力钢筋的最小直径应大于6mm。氯化物环境中的钢筋混凝土结 构构件的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6mm。

5.4.11在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构件的表面裂缝最大宽度计

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对裂缝宽度无特殊外观要求 的,当保护层设计厚度超过30mm时,可将厚度取为30mm计算 裂缝的最大宽度。

窝蚀性介质与混凝土直接接触或在构件表面积聚,构造和措施的 先取应方便检修和维护

5.4.13对于结构中使用环境较差的构件,宜设计成可更换或易

5.4.13对于结构中使用环境较差的构件,宜设计成可更换或易 更换的构件。

5.4.14混凝土结构必要时可采用一种或多种防腐蚀附加措施,

防腐蚀附加措施应根据环境作用类型和等级、施工条件、便于维 护以及全寿命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 5.4.15混凝土施工养护方案应根据结构所处的环境类别与作用 等级、施工环境条件(包括气温、空气湿度、风速等)、结构特 点等确定。养护方案应考虑保温、保湿、补水等技术措施的施加 时机、保持时间等。 5.4.16施工中应加强对混凝土受力或非受力裂缝、混凝土保护 层厚度及钢筋位置的质量控制。施工质量验收应满足符合国家现 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防腐蚀附加措施应根据环境作用类型和等级、施工条件、便 护以及全寿命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

5.4.15混凝土施工养护方案应根据结构所处的环境类别与

等级、施工环境条件(包括气温、空气湿度、风速等)、结构特 点等确定。养护方案应考虑保温、保湿、补水等技术措施的施加 时机、保持时间等。

5.5.1在设计工作年限内,钢结构应满足下列规

1对可能影响主体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的事项,建立定期 检测、维护制度; 2按设计规定必须更换的构件、节点、支座、部件等应及 时进行更换; 3构件表面的防火、防腐防护层,应按设计规定进行维护 或更换x 4结构及构件、节点、支座等出现超过设计规定的变形和 耐久性缺陷时,应及时进行处理; 5遇地震、火灾等灾害时,灾后应对结构进行鉴定评估,并 按评估意见进行加固处理后方可继续使用。

5.5.2钢结构防腐蚀设计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钢结

范》GB 55006、 《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 《建筑钢结构

防腐蚀技术规程》JGJ/T251、《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 JGJ99等标准的有关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钢结构防腐蚀设计应根据环境腐蚀条件、防腐蚀设计年 限、施工和维修条件等要求合理确定; 2 防腐蚀设计应符合环保节能的要求: 3钢结构应在构造上避免采用加速腐蚀的不良设计; 4防腐蚀设计中应包含钢结构全寿命期内的检查、维护和 大修; 5对无法检测或维护的部位,应考虑钢材腐蚀后的影响, 可在承载力验算时增加与工作年限相适应的腐蚀余量。 5.5.3在大气腐蚀环境下,建筑钢结构类型、布置和构造的选择 满足下列要求: 1 应有利于提高结构自身的抗腐蚀能力: 2应能有效避免腐蚀介质在构件表面的积聚; 3应便于防护层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维护和检查; 4腐蚀性等级较高时,桁架、柱、主梁等重要构件不应采 用格构式构件和冷弯薄壁型钢; 5钢结构构件应采用实腹式或闭口截面,闭口截面端部应 进行封闭;了 6网架结构宜采用管型截面、球型节点。腐蚀性等级较高 时,应采用焊接连接的空心球节点,当采用螺栓球节点时,杆件 与螺栓球的接缝应采用密封材料填嵌严密,多余的螺栓孔应封 堵。

6.1.1给水排水系统的选择,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 6.1.2给排水、消防设备应模块化、标准化,其接口应满足通用 性、互换性的要求;设备的耐久年限宜为50年。 M 6.1.3给水排水管线应采用管线分离方式进行设计,宜敷设在轻 质隔墙空腔、楼地面架空层或吊顶内,并应采取隔声减噪和防结 露等措施。 6.1.4隐蔽安装的管道应采用整体连接。整体连接包括焊接、热 (电)熔连接等。 6.1.5建筑内应选用耐腐蚀、使用寿命长、降噪性能好、便于安 装维修的管材、管件,以及连接可靠、密封性能好的管道阀门设 备;管线的耐久年限宜为30年。 6.1.6给水排水设备与管线设计宜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 术,实现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6.1.7给水排水设备、管线的抗震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的相关要求。

5.2.1生活给水系统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 生标准》GB5749等相关标准的有关规定。

6.2.1生活给水系统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工

6.2.2自备井、蓄水池和高位水箱等生活给水自备水源不应 被污染的潜在风险

6.2.2自备井、蓄水池和高位水箱等生活给水自备水源不应存在 被污染的潜在风险。 6.2.3 生活热水系统的热源应满足系统用热及变化的需求。 6.2.4 生活热水系统宜采用太阳能一体化系统。太阳能系统的集 热器、储水罐等应与主体结构、外围护系统、内装系统安全可靠 固定。

靠的管材,宜采用薄壁不锈钢管、薄壁铜管;阀门材质应根据而耐 离蚀性、管径、压力等级、使用温度等因素确定,宜采用全铜、 全不锈钢阀门。

6.2.6消防给水管道宜优先选用内外壁热镀锌钢管、涂覆

6.3.1室内排水应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污水管道不应与雨 水管道混接。 6.3.2K生活排水系统应有效地满足厕所、厨房、洗衣和洗涤等设 施的排水能力。

非水管及相应管件,通气管材宜与排水管管材一致;管材和管件 及连接方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6.3.5排水管道的布置应考虑噪声的影响,设备运行产生的噪声 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 6.3.6排水设备、管材及阀门应有产品说明书和铭牌标识,

6.3.5排水管道的布置应考虑噪声的影响,设备运行产生的噪声

6.3.5排水管道的布置应考虑噪声的影响,设备运行产生的噪声

7.1.1供暖、通风及空调系统的选择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标准 的相关规定。 7.1.2供暖、通风及空调设备应选用节能、环保、绿色、耐久的 产品。 7.1.3供暖、通风及空调管道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采用管线分离方式进行设计; X 2宜选用装配化集成部品,其接口应标准化,满足通用性 和互换性的要求。 7.1.4供暖空调水管及附件应选用耐腐蚀、使用寿命长、降噪性 能好、便于安装维修的管材、管件,以及连接可靠、密封性能好 的管道阀门设备。 7.1.5管道并和设备机房的设计应满足日常检修更换的要求。其 位置宜根据使用要求合理设置,缩短其供应半径。 7.1.6穿越结构支撑体的管线应预留管线套管。 7.1.7大型通风空调设备应考虑其更换措施,预留设备安装孔 规划设备进出通道。 7.1.8防排烟风道、事故通风风道及相关设备应采用抗震支吊架 其他暖通空调系统水管、风管的选材、布置及敷设要求,以及暖 通空调设备、构筑物、设施的选型、布置与固定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的相关要求。

7.1.9 供暖通风空调系统宜对下列参数进行监测及设备运行状态 显示: 1 室内的温度、湿度; 2 室内外的CO,浓度、PM,5浓度; 3 通风空调设备的启停; 4 过滤器进出口静压差。 7.1.10 供暖通风空调系统宜采用直接数字控制系统 7.2冷热源

7.2.1冷热源设备能效应满足现行河北省标准《被动式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13(J)/T8360的相关要求。 7.2.2冷热源应采用高能效、低污染的清洁供应方式,并根据当 地资源条件,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冷热源。

7.3.1散热器供暖系统管线宜明装,当采用暗装时应敷设在吊顶 内、楼地面架空层内或干式工法地面内,管道应保温。 7.3.2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应采用干式工法地暖系统,供暖管线应 敢设在干式工法构造层内,干式工法楼地面做法应设置保温层 宜设置均热层

7.3.3散热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宜采用耐腐蚀性好的铸铁散热器; 2当采用钢制、铝制散热器时,应满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

并采取措施降低其电化学腐蚀对散热器使用寿命的影响。 7.3.4宜设置装配式集成化的配管接头,配管接头应标准化,满 足更换和维修的要求,设置位置应有操作空间,便于检修和更换 管道。

7.4.1安装于土建风井内的通风、空调及防排烟风管,

7.4.4室内通风空调管道应设置在吊顶空间或楼、地面架空地面

中,应设置便于更换过滤器、检修或更换设备的设施。

7.4.5,风管应采用防火、耐腐蚀材料制作,接头应采用标准接头。

8.1.4配电箱宜设置在管井内部或走廊、门厅等便于维护的填充 墙体上。

体内,应敷设在轻质隔墙空腔、架空层或吊顶空间内,并应采取

8.1.6电气管线铺设在架空层时,应采取穿管或线槽保护等 措施。在吊顶、隔墙、楼地面、保温层及装饰面板内不应采 敷布线。吊顶的设置应考虑电气管线检修及扩展的需求,

8.1.7电气管材应采用钢管或阻燃硬质聚氯乙烯管(硬质PVC

管)。有可燃物的闷顶和封闭吊顶内明敷的配电线路,应采取金属 导管或金属槽盒布线。当采用钢管时,其耐腐蚀性能分类应能够 达到3级以上。

8.2.1供配电系统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 范》GB50052、《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的有关规定。 8.2.2合理选择变压器的容量,并为远期发展预留余量。 8.2.3有条件的建筑物宜设置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8.2.1供配电系统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

8.4.1照明标准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的有关规定 8.4.2,应合理选择光源、灯具及附件、照明方式、控制方式,有 效限制炫光。 8.4.3 建筑公共空间与内部使用空间的照明应分别配电和控制。 8.4.4 大面积照明场所,宜按照最小功能区域划分照明配电分支 回路,以便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合理设置照明控制装置。 8.4.5 消防应急照明标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

GB51309的有关规定。

8.5.1防雷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的有关 规定。 8.5.2[ 防雷设计应根据建筑及结构形式,优先优先利用建筑物金 属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导体作为防雷装置。 8.5.3 防雷接地、保护接地和功能接地宜采用共用接地装置。 8.5.4 接地系统应宰固可靠,并应预留增打接地极的条件。 8.5.57 有洗浴设施的卫生间应做局部等电位联结。

9.1.1智能化设备应采用安全、可靠、节能的产品,智能化系统 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规范的相关规定。 9.1.2智能化系统的配置参见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50314中的相关规定。 9.1.3机房、设备间、弱电并等房间,在满足正常使用面积需求 的同时,宜多预留正常使用面积的30%~50%面积作为扩展空间。 9.1.4建筑智能化、信息化系统应满足后期运营管理及各阶段维 修的要求

9.2.1信息化应用系统宜包括公共服务、智能卡应用、物业管理、 信息设施运行管理、信息安全管理、通用业务和专业业务等信息 化应用系统。 9.2.2信息化应用系统的配置应满足百年公共建筑建筑业务运行 和物业管理的信息化应用需求

9.3.1系统应包括智能化信息集成(平台)系统与集成信息

.3.1系统应包括智能化信息集成(平台)系统与集成信息应用系统,

9.4.1信息网络系统应适应灵活应用的需求,并宜根据使用需要 配置信息端口。公共区域应提供无线接入。 9.4.2信息网络系统应满足百年公共建筑的信息传输要求,若有 大型音视频信号转播的需要,应预留相应音视频信号与外部互联 的接口。 9.4.3有线电视系统应满足数字电视信号传输发展的需求,并宜 根据使用需求配置有线电视终端。 9.4.4公共广播系统,应满足公共广播系统实时发布语声广播、 分区广播的使用要求,并应具备紧急厂播最高级别优先权。 9.4.5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应根据建筑物业管理的需要,在公共 反城忆能宝沉里 度阻含自本冷级池

9.5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9.5.1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宜包括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建筑能效监 管系统,以及需纳入管理的其他业务设施系统等。 9.5.2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义应具有建筑设备运行监控信息互为关联和共享的功能:

9.5.1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宜包括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建筑能效监

9.5.2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具有建筑设备运行监控信息互为关联和共享的功能; 2应具有建筑设备能耗监测的功能; 3 应实现对节约资源、优化环境质量管理的功能: 4应与公共安全系统等其他关联构建建筑设备综合管理模 式。 9.5.3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应与建筑设备的运行功能相匹配,并应

9.5.4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应具有检

周节新风量的功能。公共区域宜设置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并应具 有分区域就地控制、中央集中控制等方式。 9.6.5能耗计量系统宜包括水量、电量、燃气量等,并应纳入能 耗管理系统的分项计量及综合管理

调节新风量的功能。公共区域宜设置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有分区域就地控制、中央集中控制等方式。

9.6.1公共安全系统包括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和应急响应系统等。 9.6.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火灾自动报 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GB51348及其他相关规范的有关规 定。 9.6.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对报警区域和探测区域的划分应满足 百年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的需要。 9.6.4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宜包 括安全防范综合管理(平台)和入侵报警、视频安防监控、出入口 控制、电子巡查、访客对讲、停车库(场)管理系统等。 9.6.5主要出入口和需控制人流密度的场所宜设置客流分析系 统。K 9.6.6 应急响应系统应以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为基础,应配置与上一级应急响应系统信息互联的通信接口。

10.1.1百年公共建筑设计应进行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宜建立数 字化管理平台,实现项目建设、使用全寿命期的信息化管理。 10.1.2百年公共建筑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应覆盖建筑工程勘察设 计的全过程。 10.1.3百年公共建筑设计各阶段模型精度应符合国家及河北省 有关标准的规定。 10.1.4百年公共建筑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应考虑后期建筑信息模 型运维管理系统中各业务模块对模型数据的要求。 10.2勘察阶段 10.2.1百年公共建筑宜建立工程勘察信息模型,应用于工程设 计、施工、运营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根据工程阶段和需求可 分别建立地理信息模型、工程地质信息模型、岩土工程信息模型 10.2.2义百年公共建筑宜建立拟建场地现状地理信息模型,反映 拟建场地和周边环境的空间数据信息,实现对拟建场地的可视 化、数字化管理,并满足拟建项目场地分析、规划和建筑方案设 计、虚拟展示等需要。 10.2.3百年公共建筑宜建立拟建场地工程地质信息模型,反映 拟建场地和周边影响范围内的地质条件和岩土参数,并宜包含既 有地下建(构)筑物、地下管网和拟建工程等信息,满足三维地

质模型分析、地基基础和岩工程设计与施工等需要, 10.2.4百年公共建筑宜建立岩土工程信息模型,反映边坡、基 坑、地基处理、桩基等岩土工程及周边环境数据信息,并满足三 维数值模拟、岩土工程设计和施工、周边环境分析评价等需要。

10.3.1百年公共建筑设计宜建立方案设计建筑信息模型,实现 对设计方案的验证、优化、展示等。 10.3.2百年公共建筑设计宜通过建筑信息模型+GIS模型实现 方案设计及项目全寿命期的绿色建筑要求。 10.4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 10.4.1百年公共建筑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宜采用基于建筑信 息模型技术的三维协同工作方式。 10.4.2百年公共建筑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模型宜采用百年公 共建筑建筑体系,模型应按建筑支撑体与建筑填充体进行划分。 10.4.3 百年公共建筑初步设计及施工图模型应包含建筑支撑体 与建筑填充体材料、部品的生产信息、耐久年限、维护要求等信 息。 10.4.4白年公共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应交付施工图建筑信息模 型,模型及有关数据应能向施工阶段传递。 10.4.5白年公共建筑施工图设计模型中构件的儿何信息、非儿 何信息应满足建筑信息模型运维管理系统的要求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 “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 按执行”或“应符合的规定(或要求)”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 3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 7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 8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 开浏览专用 9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 10 《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 11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 12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 13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 14 《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 15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 16 《建筑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 17《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 18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 19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 20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 21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 22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 23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 24 《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

7.4通风空调 建筑电气. :63 8.1 一般规定· 63 8.4照明

7.4通风空调 62 建筑电气 ·63 8.1 一般规定· 63 8.4照明 63

2.0.4在传统的公共建筑设计与施工中,一般均将室内装修用设 备管线预理在混凝土楼板和墙体等建筑结构中。在后期长时期的 使用维护阶段,虽然建筑结构体系仍可满足使用要求,但预理在 建筑结构中的设备管线等早已老化无法改造更新。后期装修剔凿 建筑结构的问题大量出现,也极大地影响了建筑使用寿命。管线 分离简而言之就是不把管线理设在结构内,不理设在梁板柱实体 内。通过前期设计阶段对结构系统整体考虑,有效提高后期施工 效率,合理控制成本,保证施工质量,方便今后检查、更新和增 加新设备。因此,百年公共建筑采用管线分离方式.使建筑具备 结构耐久性、室内空间适应性及设备可更新性等特点,同时兼备 低能耗、高品质和长寿命的可持续建筑产品优势。 2.0.5具有耐久性的建筑结构体系是百年公共建筑的基础和前 提.提高了百年公共建筑在建筑全寿命期内的资产价值。公建可 持续发展建设依赖于建筑主体结构的坚固性,百年公共建筑中具 有耐久性的建筑结构体系部分大幅增加了主体结构的安全系数。 但耐久性不仅仅是指建筑结构体系,结构需要提高耐久性。外围 护系统也需要提高耐久性,而建筑填充体系、内装部品也有耐 久性的问题。 2.0.6白年公共建筑可持续发展建设需要首先考虑人的因素,以 使用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平衡建筑的功能与形式。可以根据使用

2.0.6百年公共建筑可持续发展建设需要首先考虑人的

更用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平衡建筑的功能与形式。可以根据使用 者不同的使用需求,对建筑填充体系部分进行功能更新。

3.0.1本条引自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北省房屋建筑和市政 基础设施工程标准管理办法》。 3.0.2建筑策划应明确项目定位,确定建筑总体目标和分项目标、 对应的技术策略、综合效益分析JGT329-2011 混凝土热物理参数测定仪.pdf,并编制建筑策划书。建筑策划 书应包括且不仅限于下列内容: 1 建设目标的设定; 2 建设目标外部条件; 3 建筑目标内部条件; 4 建设项目空间构想; 5 建设项目实现手段; 信息公开浏览专 6 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

3.0.6建筑长寿命的实质是依托结构的长寿命,选择与

调适应的建筑填充体,在受力安全、连接构造可靠、变形协调等 方面,建立综合使用性能稳定可靠、整体耐久性能强、适应性强 的长寿命建筑体系。百年公共建筑的结构体系包括采取防震安全 和防灾技术应用等合理设计可以取得较长的工作年限。建筑填充 体一方面需要优化选择耐久性强的材料部品和设备,另一方面优 化设计建筑的材料与构造技术协调,包括结构主体、外围护结构、 内装填充体、设备管线等,形成较为完善的配套体系。 3.0.7百年公共建筑方案投标文件应根据设计招标文件中的绿 色设计要求,在设计文件中设绿色设计专篇。方案报批文件应设 绿色设计专篇,其中应包括项目的绿色建筑设计目标、场地规划

4.1.1模数协调是标准化的基础,而标准化是建筑工业化的根本。 不依照模数设计,尺度种类过多,就难以进行工业化的生产,因 此,模数协调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宜遵循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模 数协调标准》GB/T50002等相关标准进行设计。房屋的建筑、结 构、设备等设计宜参考模数设计原则,并协调部件及各功能部位 与主体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宾馆客房、病房楼、教学楼等建筑中 相当数量房间的平面、功能和装修相同或相近,对于这些类型的 建筑宜进行标准化设计。标准化设计的内容不仅包括平面空间, 还应对建筑构件(如玻璃幕墙模块化设计)、建筑部品等进行标 准化、系列化设计,以便进行工业化生产和现场安装

4.1.1模数协调是标准化的基础,而标准化是建筑工业化的根本

41.3.1在设计阶段应预留变更、改善的余地,考虑建筑全寿命期 内的使用需求。层高是影响建筑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层高的增 加会带来材料用量的增加,尤其高层建筑的层高需要严格控制。 降低层高的手段包括优化结构设计和设备系统设计、不设装饰吊 顶等。建筑建成之后在使用过程中,因为各种条件的变化,会出 现建筑设备更新、平面布置变化、使用人数和使用方式变化等情 况。增强建筑空间的适应性和可变性具体可采用在室内设置轻质 隔墙、隔断,设备布置便于灵活分区,便于设备机器、管道的更

4.3.2功能及空间相近的房间,各设备及结构相似,符合类相近 原则,节能节地节省造价。

4.3.3设备及管道井宜靠近负荷中心以减少负荷半径,减少

在设计时胜利小区五层住宅楼全现浇框架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应考虑预留检修门、检修通道、扩容空间和更换 等。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