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建筑外墙外保温技术与标准解析(外墙外保温、墙体保温、现浇混凝土...).docx结束。2017 年 3 月交工。施工方于 2016 年 9 月 20 日左右开始对全楼外饰面砖进行剔除, 之后进行抹灰、贴板,从西墙开始施工,二十多天完成贴板及挂网工序,11 月份进行抗裂砂浆施工,抹腻子时已为冬季施工,故在材料中添加了防冻粉,东面、北面墙体进行施工时 进入冬季施工。该工程具体施工做法为:先剔除外墙墙砖至基层→抹灰→铺贴保温板→抹抗 裂砂浆加铺贴玻纤网格布→刮两遍腻子找平→涂刷抗碱底漆→做分割线→涂刷中层弹性仿 石底色→涂喷涂水包水仿石多彩涂料→涂刷罩光面漆。室外地坪至 1.2m 位置保温层均为水泥发泡板(规格为 300mm×600mm×60mm),1.2m 以上保温层为硅钙板复合岩棉保温板(两层 5mm 厚硅钙板中间为六面包覆铝箔的 50mm 厚岩棉板,规格为 1200mm×600mm×60mm), 因硅钙板复合岩棉保温板不可切割,故窗口位置及所有非整板部位均为水泥发泡保温板。
该工程东墙裂缝位于硅钙板复合岩棉保温板板材拼接处,所有硅钙板复合岩棉保温 板材板拼接处均未做接缝抗裂加强处理,导致该墙面产生。
该工程东墙面保温层为硅钙板岩棉复合保温板与水泥发泡保温板混合铺贴,两种保 温板的容重、强度、弹性模量、材性不同,变形应力各异,且水泥发泡保温板施工铺贴位置 随机无规律,可能导致墙面保温板材受力不均匀,且因水泥发泡板强度较低,从而导致其自 身薄弱部位出现开裂,另外两种不同板材拼接部位,也会因变形应力各异容易产生裂缝。
该工程的主要问题为施工采用两种不同保温材料进行粘贴,不符合现行的保温系统要求, 应该根据建筑特点选用同一种材料的保温系统进行使用。
中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现行规范标准,不能因赶工而不按工序施工某大楼悬挑脚手架专项施工方案,放松质量管理要求。项目 监理部应从施工方案审核、样板引路、原材料质量、过程控制、专项验收等方面加强监理监 督,确保外墙外保温质量。
对于使用五年以上的外墙外保温工程,建议物业单位对外墙外保温进行安全性评价,做 全面的外观检查结合拉拔试验等,防止保温层坠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第 16 章 外墙外保温系统修缮技术与标准解析
我国地域辽阔,跨域五个不同气候区,既有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种类多样、数量庞大。 受材料、设计、施工或环境等因素,一些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存在空鼓、开裂、渗水、脱落等质量缺陷和损伤。外墙外保温质量问题不但影响建筑美观,饰面层开裂、渗水还会导致外墙局部区域形成“热桥”,保温效果下降,保温系统空鼓、脱落等问题,会成为严重的公共安全威胁,问题必须及时进行修缮,以杜绝隐患。行业标准《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修缮标准》JGJ 376—2015 的出台实施,对于规范既有外墙外保温系统修缮行为,有效治理外墙外保温系统质量缺陷和损伤,提高外墙外保温系统的安全性和热工性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该标准涵盖了保温板材类、保温浆料类和现场喷涂类等建筑外墙外保温做法,装饰面层采用涂料、面砖等做法的修缮工程。提出了外墙外保温系统修缮、单元墙体、局部修缮、单元墙体修缮等全新概念。指明“修缮”包括对外墙外保温系统检查、评估和修复的全部行为, 而并非是单纯的维修。标准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评估、材料与系统要求、设计、施工、验收等八个部分,体现了实用、严谨、科学的精神内涵。
16.1 国家现行标准优势
2.0.1 外墙外保温系统修缮
为治理外墙外保温系统的质量缺陷和损伤,提高外墙外保温系统安全性和热工性能,对外墙外保温系统进行检查、评估和修复的活动。
对单元墙体局部区域的外保温系统进行检查、评估和修复的活动。
依据外保温系统检查、评估结果,将单元墙体的外保温系统全部清除,并重新铺设外保温系统的活动。
术语“外墙外保温系统修缮”中的“修缮”明确规定,包括检查、评估、修复等活动。 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的缺陷类型、缺陷部位、缺陷成因各不相同,不同缺陷对保温系统
的危害性也有所不同,但对于既有外墙外保温系统,一旦产生了缺陷,无论其大小,都需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补、修复,否则,轻则影响保温系统的外观质量,重则影响系统的寿命、 安全性。
建筑外墙外保温修缮可以局部修缮、单元修缮和整体修缮三种情况。如果外保温系统只 是局部区域出现问题,且根据评估结果,其他区域不存在质量隐患时,仅需要进行问题部位 修复;如果某个单元或某几个单元墙体普遍存在缺陷或质量问题时,需要将整个单元墙体外 墙外保温系统全部铲除,并重新铺设外墙外保温系统。单元墙体修缮概念与整体修缮存在差 异,前者只针对建筑的一个或几个单元进行修缮,后者针对整栋建筑进行修缮。
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修缮应符合下列规定:
外墙外保温系统修复前应进行评估;
当修复面积合计达到 50m2 及以上时,应制定修复设计方案;当修复面积合计为 50m2 以下时,应在评估报告中明确修复技术要点;
应制定修复施工方案,明确修复施工要点;
应对外墙外保温系统修复工程进行验收。
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种类多样,引起缺陷的原因包括设计、材料、施工、环境等诸多因 素,既可能是单一原因,也可能是多种原因综合影响导致的。只有找准原因,采取有针对性 措施,对症下药方能解决问题。该标准明确规定,在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修复前,需先进行 评估,通过初步调查,以及红外热像法、敲击法、系统拉伸粘结强度等现场检测,评估外墙 外保温系统的缺陷部位、缺陷类型、缺陷程度以及成因等,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具有针对 性的修复设计方案。这充分体现了该标准的科学严谨性和切实可操作性。
以 50m2 为分界点,超过时,评估报告中应制定修复设计方案,不足时,应在评估报告中明确修复技术要点。在实际修缮工程中,采用局部修缮或单元墙体修缮,需根据外保温系 统的评估结果综合判定。需要注意的是,当外墙外保温系统局部产生缺陷时,并不一定仅对 缺陷部位进行局部修缮,还需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对具体的缺陷类型、缺陷程度、缺陷原 因等进行深入分析,若发现该外墙保温系统的缺陷分布较广,且大多缺陷已渗透、蔓延至保 温层或保温材料层与基层之间,局部修缮无法彻底解决外墙保温系统的问题,改为单元墙体 修缮或整栋修缮。
外墙外保温系统的评估宜按下列步骤进行:
对项目建设基本情况、外墙外保温系统缺陷情况等进行初步调查;
对外墙外保温系统进行现场检查与现场检测;
对现场检查和现场检测结果进行评估,并编制评估报告。
外墙保温修缮前要进行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按评估报告提出的方案进行修缮施工并 验收。该标准详细、具体的规定了评估活动中需要进行的初步调查、现场检查与现场检测等 操作的方法、步骤,出具评估报告应有的格式和内容。具有很好的实操性。
外墙外保温系统渗水修复应符合下列规定:
当外墙外保温系统渗水时,应确定渗水区域,并应在渗水区域左右及下方至少各扩展 1m、上方至少扩展 2m;
应将扩展后的区域清除至基层,对基层进行清理和界面处理;
沿扩展后的区域两侧扩大 100mm,清除饰面层;
重新增设保温系统各构造层,新旧网格布搭接距离不应少于 100mm。
本章明确规定了局部修缮、单元修缮时对于各种保温系统出现的保温层与基层问题、保温层自身问题、保温层与抹面防护层问题、饰面防护层问题等各种问题的具体修缮施工方法。 对于外墙保温系统问题修缮施工活动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另外,7.2.5 条款中规定的关于保温系统渗水问题的修复方法十分必要,因为裂缝和空鼓不同,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渗水部位较难发现,沿渗水点向四周扩展一定面积,然后参考空鼓修复方法进行。本条的规定值应理解为最小扩展范围,若扩展时发现渗水面积较大,应在此基础上增大扩展范围。 为了排除渗水隐患,一定要对渗水部位的保温材料进行更换,从而确保建筑外墙保温效果。
16.2 潜在风险分析
4.3 现场检查与现场检测
外墙外保温系统的现场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外墙外保温系统的现场检测应包括系统热工缺陷检测和系统粘结性能检测;
外墙外保温系统热工缺陷检测时,应采用红外热像法全数检测重庆市工业化内装修评价细则.pdf,并宜采用敲击法复核缺陷部位;
外墙外保温系统粘结性能检测时,应检测外保温系统的拉伸粘结强度,记录检测结果及破坏状态;
外墙外保温系统拉伸粘结强度检测时,对于每幢单体建筑中的不同缺陷类型部位和未损坏部位,抽查数量均不应少于 3 处。
外墙外保温系统的评估结论应明确外墙外保温系统的修缮范围,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当保温砂浆类外墙外保温系统的空鼓面积比不大于 15%或保温板材类、现场喷涂类外墙外保温系统的粘结强度不低于原设计值 70%时,宜进行局部修缮;
当保温砂浆类外墙外保温系统的空鼓面积比大于 15%或保温板材类、现场喷涂类外墙外保温系统的粘结强度低于原设计值 70%营口市市花园小区环境景观工程施工组织设计1,或出现明显的空鼓、脱落情况时应进行单元墙体修缮。
该标准 4.3.3 提出的红外线成像检测法,只能用于检测热工缺欠,对于保温板内侧砂浆粘结面积及与保温板粘结强度是否达到标准要求,保温板与砂浆之间是否存在虚粘等问题均无法检测。采用敲击或剖开方式检测砂浆与保温板粘结状态,人为主观成分过多,缺乏客观性和严谨性,很容易造成漏检和误判。外墙外保温工程质量问题主要是设计、材料、施工、 环境等因素造成的,设计、材料因素造成的问题往往带有系统性、整体性特征,施工、环境因素造成的问题往往带有偶发性、随机性特征,通过抽查取样方式检测砂浆与保温板粘结强度,对于偶发性、随机性出现的质量缺欠同样容易造成漏检和误判。更何况,无论敲击剖开检查或砂浆粘结强度拉拔检测均需要在建筑物一定高度处进行,在没有确定修缮方案之前, 大规模的采用外装吊篮或蜘蛛人等措施进行全面检测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成本相当高,操作难度很大。因此,该标准 4.4.3 提出的测算空鼓面积比以及通过现场抽样检测砂浆粘结强 度法作为修缮依据缺乏严谨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