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光大水务(淄博)一分厂搬迁项目土建工程施工组织总设计.docx在侧墙弹出洞口净空的尺寸线→安装支撑体系→安装整体模板→调整高程并紧固→与主体侧墙模板连接紧固→验收
洞口模板在侧墙及拱顶钢筋绑扎完成并验收合格后进行。安装时,首先在底板上弹出侧墙模板线以及支架立柱轴线,然后安装支撑体系,而后安装侧墙模板并调整紧固,最后安装拱顶整体模板并调整高程,调整合适后固定,并与侧墙模板相连。
(1)洞口模板靠近主体的端头修齐,顶在侧墙模板上,并从侧墙上打入钉子将两部分模板固定。
(2)工艺口、出入洞口模板支撑体系与主体结构侧墙模板安装成整体,支撑位置应根据主体结构墙模板支撑体系进行安装。
钢结构安装施工组织设计主要内容注:板净跨按较大者确定模板起拱高度。
板底模起拱方法:在立杆、主楞和次楞支好后,在板铺设之前,用小线沿现浇板的四个角拉对角线,在模板上找到该板的中心位置,首先垫起中心位置下的次楞,垫起的高度同钢筋混凝土楼板的起拱高度,中心周围次楞垫起的高度应依次递减,到楼板的四边处不垫高,使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的底面形成一个帽顶的形状,而其四周的阴角线保持平直。
梁模板起拱方法:梁底模按照板的做法起拱,梁侧模包住底模,并用对拉螺栓拉紧。
6 模板安装注意事项
1、模板安装时按号就位,在吊装模板时,要把钢丝绳按模板上预留的位置挂平、挂牢。
2、在墙模板就位时,要防止钢筋来回活动伤人。就位后,先把上口与主筋拴牢,再用50×100mm方木临时支顶,确保牢靠,以防倾倒伤人。
3、盘扣架的斜楔必须牢固,并且保证各管件横平竖直。管件要安装一根牢固一根,由下往上安装。严禁把立杆全接起来再安横杆,以防止上节倾斜伤人。操作时要精神集中,上下呼应,保持材料安牢。工具不用时放在工具袋内。
4、在铺设模板时,要顺序铺设,主、次楞要按尺寸钉牢,不得有探头,不得有小块及单块多层板放在模板上,防止人员踩踏后滑倒受伤。
5、现场严禁吸烟,现场做好文明施工,做到活完场清。
6.15.5 模板拆除施工
池壁模板使用塔吊配合自上而下进行拆除。拆模时首先拆除对拉拉杆及双钢管背带,而后轻轻撬动模板,使之与池壁分离;而后向外侧平移再向上起吊,防水砂浆封堵拉杆孔,并在拉杆孔位置用聚氨酯防水涂料涂刷2道。
浇筑完混凝土后,当混凝土强度达到6MPa时,可以松动模板,当混凝土强度达到10MPa时可以进行拆模。模板堆放在适当位置。将模板后移或者吊走。如模板内有定位的埋件系统,应先拆卸安装螺栓。
拆模和搬运时,必须防止模板的损伤。特别注意模板的四边和四角,不要直接撬伤和拖伤模板。即使采用撬棒拆模,也只能撬模板背面支撑钢结构的可受力部位,严禁直接撬模板。拆模后,必须立即清洁干净模板表面。清洁时可以使用性质相同的脱模剂来清洁,混凝土的粘结块使用毛刷清除,不准使用锤敲打,以免损坏模板表面。当使用水渗性脱模剂时,可以使用清水来清洗。
顶模拆除时,从方木的一端依次松开顶托,待整根方木下方顶托松开后,拆除该根方木及其下方顶托;然后按相同方法拆除同一块多层板下的其它方木;待一块多层板下的所有木方拆除完成后,撬下该块多层板;按照此种方法从施工段的一端至另一端依次拆除顶模,直至完成。
1、模拆除时,先拆除梁侧模板。从跨中下调支柱顶翼U型托螺杆,之后向两端逐根下调,再拆除主、次楞,然后拆除梁底模;拆除梁底模支柱时,亦从跨中向两端作业。
2、板模拆除时,先下调支柱顶翼U型托螺杆,再拆除主、次楞,然后拆除板底模。在原有板底支撑架上适量搭设脚手板,以托住拆下的模板,严禁使拆下的模板自由坠落于地面。
3、当梁和楼板模板拆除后,再拆除梁柱接头模板。
4 模板拆除注意事项
1、模板拆除必须先提出申请,经总工程师批准后方可进行拆除。
2、每个单体必须先拆除顶模,拆除清理干净,并运至指定地点后再拆除墙模。
3、在拆除墙模之前注意加设临时斜撑,不能把支架立杆拆除,待墙板拆除后再拆除支架体系,以防止池壁大模板倾倒伤人。
4、在拆除支架体系时,由上往下,层层拆除,不得先由一头拆,要平行拆除,以防落空伤人。
5、在拆模时,应先松顶托,顺木方每行拆完后把顶托及木方先拿掉,够一张多层板时,先把多层板拆除,由此随拆随运。
6、拆除高度超过4m时,一定要挂安全带,以防坠落伤人。
7、在拆顶板模板时净空较多,在由梁板下皮至2m处时,应在支架横杆上放置2块以上20cm宽的脚手板,以防作业人员踏空坠落。
8、所有拆除的材料应随拆随运随清理,并随时将钉子起掉,以防绊倒或扎脚伤人。
9、用四轮车等小型机械推运材料时,每车不得超过0.5t,且将车上材料码放牢固,以防坠落砸伤人员。
10、所有材料必须随拆随运,运至指定地点后码放整齐,便于统一清理、修理,以备下次利用。
11、架材料采用塔吊吊运时要绑扎牢靠,长度600mm以下的材料用吊斗装卸。
6.15.6 模板监测
1、班组日常进行安全检查,项目部每周进行安全检查,分公司每月进行安全检查,所有安全检查记录必须形成书面材料。
2、高支模日常检查,巡查重点部位:
(1)杆件的设置和连接、连墙件、支撑、剪刀撑等构件是否符合要求。
(2)底座是否松动,立杆是否悬空。
(4)架体是否有不均匀的沉降、垂直度是否变化。
(5)施工过程中是否有超载现象。
(6)安全防护措施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7)支架与杆件是否有变形的现象。
3、支架在承受六级大风或大暴雨后必须进行全面检查。
4、监测项目:立杆顶水平位移、支架整体水平位移及立杆的基础沉降。
支架监测点布设应按监测项目分别选取在受力最大的立杆、支架周边稳定性薄弱的立杆及受力最大或地基承载力低的立杆设监测点。
监测点布置应根据支架平面大小设置不少于2个监测断面,并布设立杆顶水平位移、支架整体水平位移及立杆基础沉降监测点。
监测仪器精度应满足现场监测要求,并设变形监测报警值。
在浇筑砼过程中应实施实时监测,一般监测频率20~30分钟一次。监测时间可控制在混凝土浇注前直至砼终凝。
7、当监测数据水平位移超过30mm,竖向位移超过20mm时必须立即停止浇筑砼,疏散人员,并进行加固处理。
8、对监控记录必须严格登记,出现超限度数据,及时处理并汇报。
其他高危工程专业要求详见高大支模安全专项方案。
6.16 无粘结预应力施工方案
6.16.1 无粘结预应力工程概况
本工程共有五座二沉池,池壁内径50m,池壁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C40、环向设有无粘结预应力筋(d=15.2 (7Φ5) 钢绞线),延伸率>35%,强度标准值fptk=1860Mpa。环向无粘结预应力的张拉工作,应自下而上,每圈分三段张拉(120°一段),每根钢绞线采用两端同时张拉,张拉端防腐后用C40细石膨胀混凝土进行封锚。
6.16.2 无粘结预应力施工组织
(1)根据设计图纸编制预应力施工方案;
(2)绘制预应力施工详图;
(3)准备预应力材料进场前的检验和试验资料;
(4)向监理报送有关施工资料;
(5)同现场配合工种进行交底和技术交底;
(6)组织预应力分项施工人员熟悉图纸,熟悉现场情况;
(7)向预应力分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和安全交底。
预应力工程的劳动力组织应充分考虑预应力施工特点,即:存在各种工种同时交叉作业,铺放时间限制严格,预应力筋张拉可能受工期约束等,根据综合考虑确定本工程预应力施工劳动力安排如下:
预应力施工队伍选用我公司预应力施工队伍,人员都具有多年的预应力施工经验。施工组织机构如下:
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具体施工。
(1)张拉过程中技术负责人全程旁站,出现问题,及时处理。
(2)专业工程师在现场负责人员设备组织调配,抓好质量进度与安全,协助负责人处理施工中出现的有关预应力技术问题。
(1)本工程预应力筋采用无粘结预应力砼用钢绞线,公称直径15.2mm,强度标准Fptk=1860Mpa,质量应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
(2)所有选用的预应力夹片锚具极其配件的静载锚固性能应符合《预应力筋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的Ⅰ类锚具的要求,张拉端锚具采用锚固端头保护盒,锚垫板及螺旋筋等锚固系统。
(3)无粘结预应力筋及锚具的运输、存放:按施工进度的要求及时将无粘结预应力筋、锚具和其它配件运到工地,堆放在干燥平整的地方,严禁有打叉扭纹现象,下面要有防水防潮,上面要有防雨设施,锚具及配件要存放在指定工具房内。
(4)无粘结预应力筋应检查其规格。进场后应作外观检查,表面无大面积破损、漏油、弯折现象。油脂应饱满,不得过松或过紧。对局部破损的外包层,可用水密性胶带进行缠绕修补,不得少于2层,宽度压二分之一,端头缠绕长度出破皮处不少于100mm,严重破损的应予以报废。
(5)预应力钢绞线由生产厂家出具产品合格证。并经省级及以上检测中心进行材料复验,出具复试证明。
(6)锚具按规范要求验收,应具有出厂质量保证书,其质量结果应符合规范关于锚具的要求:其硬度指标应符合厂家提供的硬度指标范围,并经省级及以上检测中心进行材料复验。
预应力筋应按施工图上结构尺寸和数量,考虑预应力筋的外露长度、张拉设备的组装要求,预留出足够的长度进行下料。用砂轮切割机切割,严禁施工电焊和气焊。
当预应力筋、锚具及配件运到工地,铺放使用前,应将其妥善保存在干燥的地方,下面要有垫木,上面采取防雨措施,以避免材料锈蚀,锚具、配件要存放在室内。
(1)各型号预应力筋严格按图纸定长下料。
(2)预应力筋专用架立筋按池壁宽投影长度下料。
基坑管井降水、土钉墙支护施工组织设计(3)固定筋按技术人员提供长度和数量下料。
(4)张拉用锚具由专人负责发放,做到一孔一锚。
(5)夹片用塑料圈套好后在装入锚具,防止丢失。
本工程预应力筋的张拉设备配备详见下表:
YS/T 5205-2018 岩土工程勘察现场描述规程(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6.16.3 无粘结预应力筋施工方法
1、无粘结预应力筋施工工艺流程(图中黑体字为预应力专项施工工序):
2、预应力标准施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