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高大模板规程汇报高大模板工程是建筑工程中一项重要的施工技术,涉及结构安全和施工效率。为了规范高大模板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我国制定了《建筑施工高大模板工程技术规程》等相关标准。该规程主要针对高度超过8米或跨度超过18米的模板支撑体系,明确了设计计算、材料选择、施工工艺及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规程的核心内容包括:一是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应充分考虑荷载作用、稳定性及变形控制;二是对钢管、扣件等材料的质量提出了严格要求,并规定了承载力验算方法;三是施工过程中需遵循专项方案,进行分阶段验收,确保支撑体系的安全性;四是强调监测与监控措施,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实施高大模板规程的意义在于提升工程安全性,减少事故发生率,同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施工效率。在实际应用中,施工单位必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经专家论证后方可实施,以确保模板工程符合技术规范和安全标准。通过严格执行规程,可有效保障建筑质量和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推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装饰工程及古建建筑部分施工方案作用于模板支架上的荷载可分为永久荷载(恒荷载)与可变荷载(活荷载)。
永久荷载(恒荷载)包括:模板及支架自重、新浇混凝土自重、钢筋自重。
可变荷载(活荷载)包括:
施工活荷载:施工人员及施工设备荷载、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
荷载标准值和荷载效应组合
模板及支架的自重标准值应按下列规定取值:
模板自重标准值应根据模板设计图纸确定。无梁楼板及肋形楼板模板的自重标准值,也可参照表4.2.1采用;
模板自重标准值(KN/m2)
支架自重标准应根据模板支架布置确定。
钢筋混凝土自重标准应按下列规定取值:
新浇钢筋混凝土自重标准值,对普通混凝土可采用24KN/m3,对其他混凝土应根据实际重力密度确定。
钢筋自重标准值,对一般梁板结构,楼板可采用1.1KN/m3,梁可采用1.5 KN/m3,当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时,型钢重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标准值,采用1.0 KN/m2取值。
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标准值,对水平模板按2.0KN/m2取值。
作用于脚手架上的水平风荷载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
(4.2.5)
模板支架的风荷载体型系数,应按4.2.6的规定采用。
表4.2.6 模板支架的风荷载体型系数
注:1. 值可将模板支架视为桁架,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有关规定计算。
为挡风系数,=1.2An/Aw,其中An为挡风面积;Aw迎风面积。敞开式模板支架的值应按4.2.7条的规定采用。
敞开式模板支架的挡风系数,按表4.2.7条的规定采用。
表4.2.4 敞开式模板支架的挡风系数值
对于风荷载作用在模板上的水平力,应进行整体侧向力计算。
对于整体侧向力计算可采用简化方法计算。若风荷载沿模板支架横向作用,如图4.2.9所示,取整体模板支架的一排横向支架作为计算单元,作用在计算单元顶部模板上的水平力F为:
图4.2.9 风荷载作用示意图
(4.2.9)
风荷载引起的计算单元立杆附加轴力按线性分布确定,如图4.2.10所示:
图4.2.10 计算单元立杆附加轴力按线性分布
最大附加轴力,表达式为:
验算点处立杆附加轴力按最大轴力及线性分布图4.2.10确定。
设计模板支架的承重构件时,应根据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荷载取其最不利组合进行计算,荷载效应组合宜按表4.2.13采用。
表4.2.13 荷载效应组合
模板支架的承载能力应按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的要求,采用分项系数设计表达式进行设计,应进行下列设计计算:
连接扣件抗滑移承载力计算;
计算构件的强度、稳定性时,应采用荷载效应基本组合的设计值。
永久荷载分项系数:对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取1.35;对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取1.2;
可变荷载分项系数:取1.4。
当纵向或横向水平杆的轴线对立杆轴线的偏心距不大于55mm时,立杆稳定性计算中可不考虑此偏心距的影响。
模板支架计算时,应先确定计算单元,明确荷载传递路径,并根据实际受力情况绘出计算简图。
钢管截面特征值应根据材料进场后的抽样检测结果确定。无抽样检测结果时,可按附录A查取相关数据。
优先选用在梁两侧设置立杆的支撑模式,通过调整立杆纵向间距使其满足受力要求。在梁两侧设置立杆的基础上再在梁底增设立杆时,应按等跨连续梁进行计算,按附录B查取相关系数。
钢材的强度设计计算值与弹性模量应按5.1.7采用。
表5.1.7 Q235钢材的强度设计值与弹性模量(N/mm2)
扣件、底座的承载力设计值应按表5.1.8采用。
表5.1.8 扣件、底座的承载力设计值(KN)
注:扣件螺栓拧紧扭力不应小于40N.m,且不应小于65 N.m。
木材的强度设计计算值与弹性模量应按表5.1.9采用。
表5.1.9 木材强度设计计算值与弹性模量参考值(N/mm2)
受压构件的长细比不应超过表5.1.10中规定的容许值。
表5.1.10 受压构件的容许长细比
模板支架水平构件的抗弯强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模板支架水平构件弯矩设计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水平构件中的底模、方木应按下列公式进行抗剪强度计算:
(5.2.3)
模板支架水平构件的挠度应符合下列公式规定:
简支梁承受均布荷载时:
简支梁跨中承受集中荷载时:
等跨连续梁的挠度见附录B。
计算横向、纵向水平杆的内力和挠度时,横向水平杆宜按简支梁计算;纵向水平杆宜按三跨连续梁计算。
计算段立杆的轴向力设计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对单层模板支架,立杆的稳定性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对两层及两层以上模板支架,考虑叠合效应,立杆的稳定性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立杆计算长度应按下列表达式计算的结果取最大值:
式中h—立杆步矩(mm);
当模板支架高度超过4m时,应采用高度调整系数对立杆的稳定承载力进行调整,按下列公式计算:
(5.3.4)
式中H—模板支架高度(m)。
由风荷载产生的弯矩设计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5.3.5)
考虑风荷载产生的附加轴力,验算边梁和中间梁下立杆的稳定性,对单层支架按下式重新验算:
对两层及两层以上支架,考虑叠合效应,按下式验算:
对单层模板支架,纵向或横向水平杆与立杆连接时,扣件的抗滑移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对两层及两层以上模板支架,考虑叠合效应,纵向或横向水平杆与立杆连接时,扣件的抗滑移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R≤8.0KN时,可采用单扣件;8.0
、立杆地基(楼面)承载力计算
立杆基础底面的平均压力应满足下式的要求:
A—立杆的基础底面面积(mm2);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下列式计算:
对搭设在楼面和地下室顶板上的模板支架,应对楼面承载力进行验算。
立杆支承在土体上时,地基承载力应满足受力要求,防止产生不均匀沉降。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对土体采取压实,铺设块石或浇注混凝土垫层等措施。立杆底部应设置底座或垫板。
模板支架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纵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离底座上皮不大于200mm处的立杆上,横向扫地杆亦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当立杆基础不在同一高度时,必须将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向底处延伸两跨与立杆固定,高差不应大于1m,靠边坡上方的立杆轴线到边坡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
当采用在梁底设置立杆的支撑方式时,宜采用可调托座直接传力,可调托座与钢管交接处应设置横向水平杆,托座顶部距离水平杆的高度不应大于300mm,梁底立杆应按梁宽均匀设置,其偏差不应大于25mm。
当在立杆底部或顶部设置可调托座时,其调节螺杆的伸缩长度不应大于200mm。
对高大模板支架,立杆的纵横距离除满足设计要求外,不应大于900mm 。
模板支架步距,应满足设计要求,且不应大于1.8m。
立杆接长除顶步可采用搭接外,其余各步接头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连接。对接、搭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立杆上的对接扣件应交错布置,两根相邻立杆的接头不应设置在同步内。
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m,应采用不少于2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的边缘至杆端距离不应小于100mm。
立杆接长时,同步内隔一根立杆的两个相隔接头在高度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宜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步距的1/3。
水平杆接长宜采用对接扣件连接,也可采用搭接。对接搭、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对接扣件应交错布置:两根相邻纵向水平杆的接头不宜设置在同步或同跨内;不同步或不同跨两个相邻接头在水平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各接头至最近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纵距的1/3;
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m,应等距离设置3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边缘至搭接水平杆杆端的距离不应小于100mm。
主节点处必须设置一根横向水平杆q/gdw 10612-2020 12(7.2)~40.5kv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状态检修导则,用直角扣件扣接且严禁拆除。主节点两个直角扣件的中心距离不应大于150mm。
每步的纵、横水平杆应双向拉通。
模板支架超过4m应按下列规定设置剪刀撑:
模板支架四边满步竖向剪刀撑dbj51/t 102-2018 四川省建筑地下结构抗浮锚杆技术标准,中间每隔四排立杆设置一道纵横向竖向剪刀撑,由底到顶连续设置;
模板支架四边与中间每隔4排立杆从顶层开始向下每隔2步设置一道水平剪刀撑。
剪刀撑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