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61/T 1070-2017 美丽乡村巷道建设规范DB 61/T 10702017
Standard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village roads
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61/T10702017
DB34/T 918-2019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DB61/T10702017
本本标准规定了美丽乡村巷道建设的术语和定义、总则、巷道规划、巷道线路、巷道等级、巷道硬 化、巷道交叉、桥涵、巷道沿线设施、绿化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陕西省辖区内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乡村巷道新建、改建
3.1 巷道tunnel 指村庄内直接为村民生产、生活服务的,供车辆、行人通行的满足本标准要求的的道路、桥涵及其 附属设施。
巷道红线boundaryTinesofroads 指巷道的路幅边界线
4.1村庄巷道规划、设计、建设应符合《农村道路规划规范》、《陕西省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实施 细则》、《陕西省农村公路技术标准》相关要求。
DB61/T 10702017
4.2村庄巷道建设应坚持“安全、经济、适用、环保、耐久”的理念,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节约土地、保护环境、注重安全”的原则。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重点放在恢复或改善巷道的交通功能 并使巷道规划布局科学合理。
5.1应按照陕北、关中、陕南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地形、地质条件,充分论证,科学编 制规划。 5.2巷道建设规划应在村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以村庄内的道路规划为主,结合县域及乡镇道路交通 现划的统一部署进行规划。处理好村际之间和村镇之间的交通与村庄内交通的衔接。 5.3应根据村庄用地的功能、交通的流量和流向,结合村庄的自然条件和现状特点,并应考虑村庄的 发展建设、管线敷设、消防通道等要求,确定村庄的巷道系统。 5.4巷道建设规划包括巷道、巷道交通设施、交通安全规划及巷道附属设施,应明确村庄巷道等级。 5.5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村庄,巷道路线设计、改造应注重保留和恢复传统巷道,体现原有特色,
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巷道,应本着“保护、修复”的原则,充分尊重当地自然、历史条件, 同地域采取不同的保护、修复措施
提出合理合法的改造规划,并严格按照 老旧巷道进行改造、修整。巷道改造应合理保留原有路网形态和结构
6.3.1新建巷道路网应布局合理,与通村公路协调,主次分明。巷道形态、结构、宽度等自然合理。 6.3.2新建巷道路线线型设计应贯彻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原则,尽可能少拆房屋、少动迁公用事业管 线,应与沿线地形、环境和景观相协调,不得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 6.3.3新建巷道路线应结合村庄地形、地质、水文等条件,综合考虑平、纵、横等要素,充分利用地 形、地貌,灵活合理运用技术指标,保持相邻曲线线形连续、均衡、协调,满足人、车安全要求。 6.3.4新建巷道路线设计应尽可能利用原有路基、桥梁和隧道构造物,避免陡坡、急弯、高填深挖, 防止诱发地质病害。 6.3.5新建巷道应处理好直线与平曲线的衔接,合理设置缓和曲线、超高、加宽等。 6.3.6新建巷道横坡宜采用双面坡形式,宽度小于3.0m的窄路面可以采用单面坡。坡度应控制在1%~ 3%之间,纵坡度大时取低值,纵坡度小时取高值;干旱地区村庄取低值,多雨地区村庄取高值;严寒积 雪地区村庄取低值。 6.3.7新建巷道纵坡坡度应控制在0.3%~3.5%之间,山区特殊路段纵坡度大于3.5%时,应采取相应的 防滑措施。 6.3.8新建巷道路线堤边坡坡面应采取适当形式进行防护。宜采用干砌片石护坡、浆砌片石护坡、植
6.3.7新建巷道纵坡坡度应控制在0.3%~3.5%之间,山区特殊路段纵坡度大于3.5%时,应采取相应的 防滑措施。 6.3.8新建巷道路线堤边坡坡面应采取适当形式进行防护。宜采用干砌片石护坡、浆砌片石护坡、植 草砖护坡及植草护坡等多种形式。
DB61/T10702017
DL/T 5779-2018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巷道、次要巷道二级。各级巷道的规划技术指
7.2村庄规模与巷道等级配置
的组成应根据村庄的规模和发展需求按表2确定
表2村庄规模与巷道等级配置
8.1路基路面设计应根据功能、交通量,综合考虑巷道沿线地形、地质、路用材料和施工方法等因素, 保证路基路面的强度、稳定性、耐久性与经济合理性。 8.2严格控制路基压实度,路基填料宜采用砂石、灰土等水稳性好的材料,严禁使用泥炭、淤泥、中 等和强膨胀土、有机土作为路基填料。 8.3路基防护应针对不稳定的高边坡、易受冲刷的沿河路段等,采用设置挡土墙、护坡、护岸等工程 防护,或与种植灌木等植物防护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措施,防治路基病害,保证路基稳定。 8.4路基压实应采用重型击实标准控制,路基压实度应达到92%以上。 8.5路面结构层所选材料应满足强度、稳定性及耐久性的要求。各种结构层厚度应根据巷道使用功能 施工工艺、材料规格及强度形成原理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8.6路面铺设材料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地产材料等情况确定,鼓励使用传统材料,平原区排水困难 或多雨地区的村庄,宜采用水泥混凝土或块石路面。 8.7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村庄,巷道路面宜采用传统建筑材料,保留和修复传统街巷中富有特色的巷 道。
DB61/T 10702017
9.1村庄内部巷道交叉口采用平面交叉的形式,并根据路面宽度设置合理的转弯半径。 9.2两条相交的巷道,由各自停车视距所组成的三角区内,不得有影响通视的物体。条件受限不能保 正时,应保证主要巷道的安全交叉停车视距。 9.3交叉工程应根据功能与使用要求,处理好巷道与通信、电力、管道、渠道等各种管线交叉,管线 不得妨碍巷道交通安全,不得损害巷道的构造和设施。 9.4巷道交叉口有学校、文体娱乐、商业等公共场所出入口时应设置人流、车辆集散场地
10.1现有桥涵荷载等级达不到相关规定的,应采用限载通行、加固等方式加以利用。新建桥梁荷载等 级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10.2现有窄桥加宽应采用与原桥梁相同或相近的结构形式和跨径,使结构受力均匀,并保证桥梁基础 的抗冲刷能力。 10.3应对现有桥涵防护设施进行整修、加固及完善,重点部位为桥梁栏杆、桥头护栏。 10.4桥面坡度过大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桥梁,桥面纵坡不应大于3%;非机动车流量很大时, 桥面纵坡不应大于2.5%。 10.5应考虑桥梁两端与巷道衔接线形顺畅,交通组织合理;行人密集区的桥梁宜设人行步道,宽度不 宜小于0.75m。 10.6河湖水网密集地区,桥下净空应考虑排洪、流冰、漂流物及河床冲淤等情况。 10.7因自然条件分隔,居民出行困难而搭设的行人便桥,应确保安全、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10.8现有桥涵及其他排水设施应进行必要整合CJJ/T 107-2019 生活垃圾填埋场无害化评价标准,保证正常发挥排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