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4/T 2558-2015 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指南 隧道工程斜井、竖井中的地质不良地段、井底调车场、作业洞室等处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支护。 辅助坑道与正洞连接处,在开挖后应按设计要求及时支护。必要时可提前施工二次衬砌,在特 殊情况下,应在开挖前采取超前支护措施。 3.1.3 设计无规定时,辅助坑道废弃应按下列方案处理: 横洞、平行导坑、斜井的洞口宜用浆砌片石封闭,无衬砌时封闭长度宜为3~5m,有衬砌时 封闭长度不宜小于2m;竖井的井口宜用钢筋混凝土盖板封闭。 横洞、平行导坑的横通道、竖井或斜井的连接通道,在靠近隧道15~20m范围内应进行永久 支护或衬砌;与隧道正洞连接处宜用浆砌片石封闭,其长度不宜小于2m;竖井位于隧道顶部 时,回填高度不应小于10m。 横洞、平行导坑已进行衬砌或喷锚支护的地段,以及无初期支护但围岩稳定的地段可不作处理 其余地段宜根据地质情况分段作必要支护。 横洞和平行导坑封闭前应结合排水需要,先做暗沟,并应设置检查通道,竖井、斜井有水时, 应将水引入隧道排水沟内。 辅助坑道封闭时应设置安全检查设施。
3.3.1整开直米用日上下单付 工方法。根据施工情况,也可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3.3.2竖井自上而下单行作业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应采用分段作业,完成一段后再进行下一段作业。各段内的工序为顺序作业。 各段内应按竖井外径进行钻眼爆破、通风和排水。 提升出渣,浇筑井壁混凝土衬砌。 竖井衬砌采用吊罐法浇筑,先绑扎二衬钢筋、立模板,再用吊罐吊装混凝土进行浇筑,完成之
DB34/T25582015
3.3.3竖井开挖钻爆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开挖宜采用直眼掏槽,当岩层倾斜较大且裂隙明显时,可用楔形或其他形式掏槽。有地下水时 可采用立式梯台超前掏槽法。 炮孔钻完后,应将眼口临时堵塞。 每掘进5~10m应核对中线,及时纠正偏斜。 3.3.4竖井装渣宜用抓岩机。爆破的石渣宜大小均匀,以提高出渣效率。当竖井深度小于40m时, 出渣也可采用三角架或龙门架作井架,但出渣时应有稳绳装置和其他保证安全的措施。 3.3.5竖井采用喷锚支护时,每次支护高度视围岩稳定程序而定。井口段、马头门及地质较差的井身 也段宜采用钢筋混凝土衬砌,衬砌分节自下而上进行,并按需要设置壁座或安设锚杆。 3.3.6竖并开挖应做好并口保护,确保进口稳定,采取措施,防止并台上杂物坠入并内。对于露关竖 牛CJJ/T 120-2018 城镇排水系统电气与自动化工程技术标准,应预留3m~5m宽的井台,边坡与井台交接处设置排水沟。竖井顶上设置结构稳定的防雨棚,防 上雨水进入竖井。竖井孔口设置围栏,防止人员坠落事故。 3.3.7竖井提升设备应有专门设计,采用卷扬机作为提升设备时,必须设置防断绳保护装置。
13.4横通道与平行导坑
13.4.1平行导坑与正洞间横通道的位置应按设计设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13.4.2横洞与平行导坑采用喷锚支护时,其断面形式宜采用拱形。 13.4.3平行导坑横通道的施工应在平行导坑和正洞掘进至其位置时,将交叉口处一次挖成。 13.4.4交叉段衬砌结构构造,应制订专门的施工方法和程序。 13.4.5对车行横洞、人行横洞等特殊洞室,宜采用移动式模架和拼装模板施工。边墙基础宜与边墙 次浇筑完成,分次浇筑时应处理好接缝。 13.4.6交叉段衬砌混凝土应连续浇筑,不得中断。交叉段的钢筋应相互连接良好,绑扎牢固使之成为 整体。 13.4.7横通道与正洞连接地段的开挖,宜在正洞掘进至其位置时,将该处一次开挖成形。 13.4.8横通道与正洞连接地段,支护应按设计予以加强。 13.4.9横通道初期支护宜采用锚喷支护,必要时增设钢架支撑。支护应紧跟开挖。 13.4.10横通道永久性防、排水工程,应与正洞一次同时完成。横通道与正洞连接的折角处,防水层 应根据铺设面的形状平顺铺设,不得出现空白。
横通道与正洞连接处的钢筋应互相连接可靠,绑扎罕固○该处的衬砌应与正洞一次同时完成。
13.5设备洞及预留洞室
DB34/T 25582015
立与止洞一次同时完成。 13.5.6.2复查防排水工程的质量, 防排水工程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二次衬砌施工。 3.5.6.3衬砌中各类预理管件、预留孔、槽及边墙内各类洞室应按设计位置定位;梳理各种附属设施 之间以及他们与排水系统之间有无冲突。模板架设时应将经过防腐防锈处理后的预理管件绑扎牢固,留 出各类孔、槽及边墙内各类洞室位置。
13.6.1水沟、电缆槽开挖应与边墙基础开挖同时进行,不得在边墙浇筑后再爆破开挖。 13.6.2电缆槽壁与边墙应连接牢固,必要时可加设短钢筋。 13.6.3水沟可采用预制或现浇,采用预制边沟安装时应保证边沟接头紧密、不渗漏,与相邻路面接缝 平整。 13.6.4水沟应与衬砌排水、路面排水的管路连通,保持顺畅。 13.6.5电缆槽盖板应平顺、整齐、无翘曲;盖板铺设应平稳,盖板两端与沟壁的缝隙应用砂浆填平, 不得晃动或吊空;盖板规格应统一,可以互换。 3.6.6如在施作矮边墙时未一次成型电缆沟侧墙,施工电缆沟侧墙前应凿毛,并配置连接钢筋和水平 钢筋。 13.6.7电缆沟靠路面一侧应滞后于路面施工,以免影响路面机械摊铺。 13.6.8隧道洞内纵向排水管道不宜设在隧道断面中间,建议设在隧道行车前进方向右侧,以免隧道营 运期间,纵向排水管窖井检查清理时,无法实施封闭半幅,对交通安全和隧道营运期间的养护带来不利 影响。 13.6.9隧道纵向排水管道出隧道后的出口应有明显标志,便于隧道养护人员查找到隧道纵向排水管出 口,查看隧道纵向出水情况,了解隧道防排水系统总体运行情况。 13.6.10隧道主体工程完成后,应专门组织开展隧道排水系统专项检查,进行通水试验,并根据隧道 排水系统情况,评估排水系统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13.6.11水沟、电缆沟盖板等小型构件应集中预制,采用塑料模具预制,并在完成各类管线敷设后统 安装,以防多次翻开损坏预制盖板。
13.7.1蓄水池混凝土的浇筑应做到外光内实,无渗漏,并选择在地基坚固处; 13.7.2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应进行注水试验; 13.7.3设置避雷设施时,应进行接地电阻试验其冲击接地电阻应符冶设计要求。 性带来不利影响。
3.8.1安装工程所用各种预理件均应进行防锈处理 基础应按设计要求施工。对于通 风机底盘与机座相连的地脚螺栓应按设计要求的风机底盘螺栓孔布置预留灌注孔眼。螺栓埋设时,灌浆 应密实。螺栓应与机座面垂直 3.8.2水泵基础应稳固可靠,并按设计要求埋设水泵地脚螺栓或预留孔位。 3.8.3预埋钢管管口应打磨平整,管内穿5号铁丝,并在二衬混凝土浇筑后进行检查、试通
DB34/T25582015
4.1隧道路面施工应根据隧道内施工作业坏境特点编制单项施工组织设计,并制定应急预案。 14.2隧道路面施工除应按设计要求组织施工外,还应符合JTGF40、JTGF80/1的有关规定。隧道 进出口外50m内路基、路面施工方法和技术要求,应与洞内施工相协调。 4.3隧道路面施工应设置满足施工需要的照明系统。 14.4隧道沥青路面施工前应进行试验段,试验段长度宜为150~200m,通过试验路面确定阻燃沥青 路面的施工工艺参数。 14.5隧道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过程中,隧道内必须保持良好通风。采取防火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消 防和疏散预案。 14.6隧道路面施工宜在排水系统施工完成后进行,路面施工过程应确保排水设施完好,排水畅通。 14.7路床和基层应结合隧道仰拱填充和底板浇筑进行,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4.8水泥混凝土路面强度未达到设计要求前,不得开放交通。 4.9隧道采用复合式路面时,沥青混凝土面层宜在水泥混凝土路面达到设计强度80%以后铺筑。铺 筑前应清洗水泥混凝土表面,干后喷洒黏层油和防水层再铺筑沥青混凝土面层。 14.10隧道路面使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时,可采用精铣刨提高路面抗滑性能,也可采用刻槽提高路面搞 性能,精铣刨效果好于刻槽。 14.11隧道内沥青混凝土路面应具有良好的抗滑性能、良好的阻燃性能和有利于光电照明的反光性能,
15超前地质预报与监控量测
DB34/T 25582015
d)隧道施工中由于措施不当可能造成围岩失稳时,应及时采取的改进措施。 5.1.11预报工作计划要与隧道施工进度相结合,并贯穿施工全过程,做到全程无缝隙检测。当施工 进度与地质预报发生矛盾时,施工应为超前地质预报让路,避免盲目施工,确保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的实 施,并起到指导施工的作用。 15.1.12施工过程中应将实际开挖的地质情况与预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指导和 改进地质预报工作。
15.2.2监控量测应贯穿施工全过程。采用复合式衬砌的隧道,现场监控量测项目必须列入施工组织设 计,在施工中认真实施,施工、设计单位应紧密配合,分析各项量测信息,确认或修正设计参数。 5.2.3隧道开工前,应根据设计要求,并结合隧道规模、地形地质条件、施工方法、支护类型和参数、 工期安排,以及所确定的量测目的等制订施工全过程量测方案。 编制内容应包括:量测项目、量测仪器选择、测点布置、量测频率、数据处理、反馈方法,以及组 织机构、管理体系等。 量测计划应与施工进度计划相适应。 监控量测工作应结合开挖、支护作业的进程,按要求布点和监测,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补 充,量测数据应及时分析、处理和反馈。 15.2.4施工单位应具有实施监控量测的工作能力,对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复杂的隧道、长大隧道的可 委托有经验的专业化队伍实施监控量测。执行“第三方监测的隧道不能免除施工单位应承担的责任。监 控量测负责人应具有5年以上类似工程经验、工程师以上职称的专业人员承担。 15.2.5现场量测仪器,应根据量测项目及测试精度选用。宜选择简单适用、稳定可靠、操作方便、量 程合理、便于进行结果处理和分析的测试仪器。 15.2.6监测、施工、监理、设计等单位应紧密配合,既为量测作业创造条件,又避免因抢工程进度而 忽视量测工作。同时各方应共同研究、分析各项量测信息,确认或修正设计参数和施工方法。 15.2.7周边位移、拱顶下沉和地表下沉等必测项目宜布置在统一断面,其量测面间距及测点数量应根 据隧道埋深、围岩级别、断面大小、开挖方法、支护形式等确定。隧道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围岩、初期支 护的周边位移量测、拱顶下沉量测。当围岩差、断面大或地表沉降控制要求高时宜进行围岩体内位移量 测和其他量测。洞口段、浅埋段或地表有建(构)筑物,应进行地表沉降量测。 测。 各项量测作业持到变彪巅本穗是居1~请戚桂耕压程岩,位移没有减小 15.2.9 趋势时,应延长量测时间, 15.2.10各预埋测点应牢固可靠,并设置专用标识牌,标明测点的名称、部位、编号、埋设日期等; 要加强教育,提高所有进洞人员保护意识,对测点进行妥善保护,不得任意撤换和遭到破坏;施工过程 中应做好仪器的日常维护工作,保证性能良好;量测人员进洞应满足隧道洞内作业施工要求。 15.2.11现场照明、通风等作业条件良好,满足正常量测作业需要。 15.2.12必测项目。在复合式衬砌和喷锚衬砌隧道施工时应进行必测项目的量测。 必测项目包括洞内外观察、周边位移、拱顶下沉、地表下沉4个项目,具体见现行JTGF60。 各测点应在不受到爆破影响的范围内尽快安设,并应在每次开挖后12h内取得初读数,最迟不得 超过24h,并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应完成。选测项目测点埋设时间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洞内必测项目
DB34/T25582015
15.2.13选测项目。应根据设计要求、隧道横断面形状和断面大小、理深、围岩条件、周边坏境条件、 支护类型和参数、施工方法等综合选择选测项目。 选测项目包括钢架内力及外力、围岩体内(洞内位移)、围岩体内位移(地表位移)、围岩压力、 两层支护间压力、锚杆轴力、支护衬砌内应力、围岩弹性波速度、爆破震动、渗水压力水流量、地表下 沉共11个项目,具体见现行JTGF60。 15.2.14监控量测管理应满足下列要求:
户类型和参数、施工方法等综合选择选测项目。 选测项目包括钢架内力及外力、围岩体内(洞内位移)、围岩体内位移(地表位移)、围岩压力、 支护间压力、锚杆轴力、支护衬砌内应力、围岩弹性波速度、爆破震动、渗水压力水流量、地表下 共11个项目,具体见现行JTGF60。 2.14监控量测管理应满足下列要求: 建设单位可通过招标确定第三方专业隧道监控量测单位。 第三方隧道监控量测单位与建设单位直接签订合同,对建设单位负责,由建设单位直接支付监 控量测费用,便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监控量测单位相互补充、相互监督。 第三方隧道监控量测单位派人员进驻隧道施工现场,并独立开展隧道监控量测工作,施工单位 应辅助开展仪器埋设等相关工作。 第三方隧道监控量测单位的监控量测成果同时报送给隧道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和建 设单位,做到监控数据共享,对存在问题和建议及时讨论,形成一致处理意见。
15.2.14监控量测管理应满足下列要求:
16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
1.2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评估范围
穿越高地应力区、岩溶发育区、区域地质构造、煤系地层、采空区等工程地质或水文地质条件 复杂的隧道,黄土地区、水下或海底隧道工程。 浅埋、偏压、大跨度、变化断面等结构受力复杂的隧道工程。 长度3000m及以上的隧道工程,VI、V级围岩连续长度超过50m或合计长度占隧道全长的 30%及以上的隧道工程。 连拱隧道和小净距隧道工程。 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隧道工程 隧道改扩建工程。 施工环境复杂、施工工艺复杂的其他隧道工程。 6.1.3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分为总体风险评估和专项风险评估。 环境与致因供测隧道流用期间伤转播匍态条件下的安全风险 等级。 专项风险评估。当隧道工程总体风险评估等级达到III级(高度风险)及以上时,将其中高风 险的施工作业活动(或施工区段)作为评估对象,根据其作业风险特点事故情况,进行风险源 普查,并针对其中的重大风险源进行量化估测,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6.1.4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包括制定评估计划、选择评估方法、开展风险分析、进行风险
穿越高地应力区、岩溶发育区、区域地质构造、煤系地层、采空区等工程地质或水文地质条件 复杂的隧道,黄土地区、水下或海底隧道工程。 浅埋、偏压、大跨度、变化断面等结构受力复杂的隧道工程。 长度3000m及以上的隧道工程,VI、V级围岩连续长度超过50m或合计长度占隧道全长的 30%及以上的隧道工程 连拱隧道和小净距隧道工程。 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隧道工程 隧道改扩建工程。 施工环境复杂、施工工艺复杂的其他隧道工程
环境与致因供测隧道流用期间转播共他炜态条件下的安全风险 等级。 专项风险评估。当隧道工程总体风险评估等级达到I级(高度风险)及以上时,将其中高风 险的施工作业活动(或施工区段)作为评估对象,根据其作业风险特点事故情况,进行风险源 普查,并针对其中的重大风险源进行量化估测,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16.1.4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包括制定评估计划、选择评估方法、开展风险分析、进行风险 古测、确定风险等级、提出措施建议、编制评估报告等方面。 6.1.5施工单位应根据风险评估结论,完善施工组织设计和危险性较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制定相应 的专项应急预案,对项目施工过程实施预警预控。专项风险等级在III级(高度风险)及以上的施工作 业活动(施工区段)的风险控制,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重大风险源的监控与防治措施、应急预案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和监理工程师审批后,由建设
DB34/T 25582015
单位组织认证或复评估。 一施工单位应建立重大风险源的监测及验收、日常巡查、定期报告等工作制度,并组织实施。 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或技术负责人在工程施工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施工现场应设 立相应的危险告知牌。 适时组织对典型重大风险源的应急救援演练。 当专项风险等级为IV级(极高风险)且无法降低时,应提高现场防护标准,落实应急处置措 施,视情况开展第三方施工监测,未采取有效措施不得施工。 16.1.6监理工程师在审查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件、危险性较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应急预案时,应同 时审查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报告,无风险评估报告的,不得签发开工令。工程开工后,监理工程师应督查 施工单位安全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并予以记录。对施工中存在的重大隐患应及时指出并督促整 改,对施工单位拒不整改的,应及时向建设单位及公路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16.1.7风险评估报告经监理工程师审核后应向建设单位报备,建设单位应对极高风险(IV级)的施 工作业,组织专家或安全评估机构进行论证或复评估,提出降低风险的措施建议。当风险无法降低时, 应及时调整设计、施工方案,并向公路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16.1.8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应遵循动态管理原则,当工程设计方案、施工方案、工程地质、水 文地质、施工队伍等发生重大变化时,应重新进行风险评估。 16.1.9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费用在项目安全生产费用中列支。 16.1.10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原则上由施工单位具体负责。当被评估项目含多个合同段时, 总体风险评估应由建设单位牵头组织,专项风险评估工作仍由合同施工单位具体实施。当施工单位的施 工经验或能力不足时,可委托行业内安全评估机构承担相关风险评估工作。评估工作负责人应当具有5 年以上的工程管理经验,并有参与类似工程施工的经历。 16.1.11风险评估工作应该形成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应反映风险评估过程的主要工作。报告内容应包 括评估依据、工程概况、评估方法、评估步骤、评估内容、评估结论及对策建议等。评估结论应当明确 风险等级、可能发生事故的关键部位、区域或节点、事故可能性等级、规避或者降低风险的建议措施等 内容。 16.1.12隧道开工前,项目部技术人员应向施工作业人员进行技术和安全交底,详细说明隧道质量和 安全的有关技术要求和重大危险源,技术和安全交底台帐应签字确认。应落实工前教育制度,规范进洞 管理。 16.1.13监理工程师应按规定认真审查施工单位的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审查隧道施工组织设计中安全 技术措施或者专项施工方案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并监督检查实施情况;对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 工程,还应当审查施工单位是否单独编制安全专项施卫方案开按规定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审查。 16.1.14 在洞身开挖过程中,为保证洞内工作人员施工安金,长度太于1000叫的隧道和V级、VI级 围岩隧道在开挖过程中,应在拿子面至次科砌之间设置直径末播80的逃生箱救援管道,管道要 求采用钢管,壁厚不宜小于10mm,每节管长宜为150cm~200cm。高压气、高压水钢管应尽可能靠近 掌子面,钻孔台车应常备卸管头的扳手和应急照明工具。 16.1.15施工单位应制定专门的应急救援预案,备好应急抢险物资,定期组织应急演练。要求每个合 同段设置1处抢险物质储备点。 16.1.16应在隧道所有作业台架上安装防护彩灯或反光标识,确保车辆通行安全;在台架底部配置消 防器材,便于应急火灾事故。 16.1.17爆破作业及火工物品的管理,应遵守现行国家标准GB6722的有关规定。对有瓦斯溢出的隧 道,应按现行《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并根据隧道的地质情况、瓦斯溢出程度和设备条件,制定适宜的 施工方案。
DB34/T25582015
计等监测仪器加强检查, 应采取通风、洒水等防尘措施,并按规定时间测定粉尘和有害气体的浓度。 b 钻眼作业应采用湿式凿岩,当水源缺乏、容易冻结或岩性不适于湿式凿岩时,可采用带有捕尘 设备的干式凿岩,采用防尘措施后应达到规定的粉尘浓度。 C 凿岩机钻眼时应先送水后送风, d 放炮后应进行喷雾、洒水,出渣前应用水淋湿石渣和附近的岩壁。 e 施工人员均应佩戴防尘口罩。 f) 长大隧道还应在压入式的出风口设置喷雾器,以增加空气湿度、降低粉尘含量。 6.1.19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作业环境应符合下列职业健康及安全标准: a 空气中氧气含量,按体积计不得小于20%; b 粉尘容许浓度,每立方空气中含有10%以上的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不得大于2mg,每立方空 气中含有10%以下的游离二氧化硅的矿物性粉尘不得大于4mg; C 有害气体最高允许浓度: 氧化碳的最高允许浓度为30mg/m,在特殊情况下,施工人员应进入工作面时,浓度可为 100mg/m,但工作时间不得大于30min 二氧化碳按体积计不得大于0.5%。 氮氧化物(换算成NO2)为5mg/m以下。 甲烷(CH)(瓦斯)按体积计不得大于0.5%,否则应按煤炭工业部门现行《煤矿安全规程》有关 规定办理。 二氧化碳浓度不得超过15mg/m。 硫化氢浓度不得超过10mg/m。 氨的浓度不得超过30mg/ m。 隧道内气温不得高于28℃; e) 隧道内噪声不得大于90dB。
16.1.20通风机具安装及维护
16.1.20.1隧道通风机及通风管应设置专人定期维护、修理,如有破损,应及时修补或更换。 6.1.20.2送风式的进风管口应设在洞外,宜在洞口里程30m以外。 16.1.20.3通风管靠近开挖面的距离应根据开挖面大小确定,送风式通风管的送风口距开挖面不宜大 于15m,排风式风管吸风口距开挖面不宜大于5m 16.1.21运输车辆不得大料混装,洞内运输突辆应限速行史洞内倒车与转向,应开灯、鸣笛;洞口、 6.1.22隧道施工中应密切注意围岩及地下水等的变化情况描当施左方法或支结构不适应于实际围 岩状态时,应采取应急措施,并经批准后及时采用合适的施工方法或支护结构。 6.1.23隧道内施工设备应靠边停放,远离爆破点;停放点应选择围岩稳定、支护结构已完成、无渗 漏水的位置。 16.1.24注意野外用火的安全防范。尤其是注意野外焊接、电缆短路、吸烟等易引发山火的事情
16. 2. 1施工照明应满足下列规定
DB34/T 25582015
6.2.1.1成洞段6~8m设一个固定灯,电线敷设应整齐划一。近掌子面40m内若无敷线应配备移动 式照明灯具,保证洞内照明充足。不安全因素较大的地段应加大照度。在主要交通道路、洞内抽水机站 应设置安全照明,漏水地段照明应采用防水灯头和灯罩。具体布置要求如表3。 16.2.1.2成洞段每隔20m在左右两侧边墙离地面1.2m位置设反光标识。 16.2.1.3对各种电气设备和输电线路应有专人经常进行检查维修、调整等工作,其作业要求应符合现 行规范规程要求。
表3洞内照明线路及应急灯布置
16.2.2隧道洞内施工期间,要保持洞内平整、区域明确,应在有照明灯具一侧设置人行便道,人行便 道高于其他区域50cm,宽度不小于100cm,人行便道平坦,路面采用细石料填筑,做到不积水、不泥 宁。 16.2.3隧道洞内应在侧墙设置百米标牌和公里标牌,便于施工管理和监督检查。
16.2.4隧道进出洞口
16.2.5隧道弃渣场
只选t高球更之a原始相教y.非本 塞河道 16.2.5.2隧道弃渣过程供啦注意按照段使要求,及时实施弃潜场挡墙也水土流失。 16.2.5.3隧道弃渣完成后,应及时组织弃渣场地的临时用地复垦,恢复植被。 6.2.6隧道内外施工废水不得直接排入河沟、河流或农田,应排在隧道洞口污水处理池内,经污水处 理检测符合环保要求后方可排放。 6.2.7施工生产和生活用地坚持集约节约用地,科学合理规划,尽量小占地。项目结束后,要做好项 目经理部、拌和站、钢筋棚、施工便道等临时用地复耕工作,恢复原状或进行生态恢复
DB34/T25582015
DB34/T 25582015
DB34/T25582015
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指南
DB34/T 25582015
3.2.2隧道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 方法、工区划分、场地布置、进度计划、工 人员配备、主要材料、机械设备、电力和运输以及安全、质量、环保、技术等主要措施内容。
3. 6. 2 开挖机械
3.6.5二次衬砌模板台车
3.6.5.1一般要求
4. 3. 6洞口工程
4.3.6.1为了洞口应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可适当在洞口种植高大树木,降低洞口亮度,使光线明暗过 渡自然。 4.3.6.3确保洞门端墙与隧道衬砌紧密相连接, 4.4.6根据地形条件,刚刚从原始斜坡面进洞时,钢架可采取顺坡面斜立,随着开挖向内进行,钢架 逐渐调整到垂直状态。
4.3.6.1为了洞口应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可适当在洞口种植高大树木,降低洞口亮度,使光线明暗过 渡自然。 4.3.6.3确保洞门端墙与隧道衬砌紧密相连接。 1.4.6根据地形条件,刚刚从原始斜坡面进洞时,钢架可采取顺坡面斜立,随着开挖向内进行,钢架 逐渐调整到垂直状态。
DB34/T25582015
5.1.1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围岩自承能力,应采用有利于减少超挖、减少围岩扰动的开挖方法进行洞 身开挖。开挖方案一般包括开挖顺序、爆破、施工照明、通风、排水、支护、出渣等。
DB34/T 25582015
6初期支护与辅助工程措施
DB34/T25582015
8.1.2道结构物和运营设备的正常使用和行车安全,并对地表水、地下水妥善处理,形成一个完整通 畅的防排水系统。 8.4.2防水板、衬砌三者平行作业时,铺设防水层地段距开挖面不应小于爆破安全距离,并在施工中 做好防水板铺挂成形地段防水板的保护:绑扎钢筋时,钢筋头加装保护套;焊接钢筋时在焊接作业与防 水板之间增挂防护板;防水层安装后严禁在其上凿眼打孔;振捣混凝土时,振捣棒不得接触防水板。 8.4.2.5固定止水带和灌筑混凝土过程中应注意保护止水带不被钉子、钢筋和石子等刺破。如发现有 刺破、割裂现象,应及时修补
9.1.3参见《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加强高速公路建设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皖交建管 【2012】292号)第54条) 9.3.7每层灌筑高度、次序、方向应根据搅拌能力、运输距离、灌筑速度、洞内气温和振捣等因素确 定 9.3.9参见《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加强高速公路建设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皖交建管 【2012】292号)第55条) 9.3.11拱、墙模板拱架的间距,应根据衬砌地段的围岩情况、隧道宽度、衬砌厚度及模板长度确定。 架设拱、墙支架和模板安装时,应位置准确,连接牢固。围岩压力较大时,拱架、墙架应增设支撑或缩 小间距。移动式模架或拼装模板重复使用时,应注意检查,如有变形应及时修整。在拱架外缘应采用沿 径向支撑与围岩顶紧,以防混凝土浇筑时拱架变形、移位。拱架、支架应于隧道中线垂直方向架设。拱 架的螺栓、拉杆、斜撑等应安装齐全。拱架(包括模板)高程应预留沉落量,施工中应随时测量、调整。 13 超前地质预报与监控量测 13.1.2超前地质预报应包含下列主要内容: 13.1.2.1地层岩性预测预报,特别是对软弱夹层、破碎地层、煤层及特殊岩土的预测预报。 13.1.2.2地质构造预测预报,特别是对断层、节理密集带、褶皱构造等影响岩体完整性的构造发育情 况的预测预报。 温、高岩温等发育情况。 情况的预测预报。 13.1.4超前地质预报可采用地质调查法、超前钻探法(超前地质钻探、加深炮孔探测)、物探法(TSF 地震波反射法、地质雷达、红外探水)和超前导坑预报法等,各种方法应联合使用,互为补充,相互验 证。
9.1.3参见《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加强高速公路建设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皖交建管 【2012】292号)第54条) 9.3.7每层灌筑高度、次序、方向应根据搅拌能力、运输距离、灌筑速度、洞内气温和振捣等因素确 定 9.3.9参见《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加强高速公路建设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皖交建管 (2012)292号)第55条) 9.3.11拱、墙模板拱架的间距,应根据衬砌地段的围岩情况、隧道宽度、衬砌厚度及模板长度确定, 架设拱、墙支架和模板安装时,应位置准确,连接牢固。围岩压力较大时,拱架、墙架应增设支撑或缩 小间距。移动式模架或拼装模板重复使用时,应注意检查,如有变形应及时修整。在拱架外缘应采用沿 径向支撑与围岩顶紧,以防混凝土浇筑时拱架变形、移位。拱架、支架应于隧道中线垂直方向架设。拱 架的螺栓、拉杆、斜撑等应安装齐全。拱架(包括模板)高程应预留沉落量,施工中应随时测量、调整。
13超前地质预报与监控量测
13.1.2.1地层岩性预测预报,特别是对软弱夹层、破碎地层、煤层及特殊岩土的预测预报 13.1.2.2地质构造预测预报,特别是对断层、节理密集带、褶皱构造等影响岩体完整性的构造发育情 兄的预测预报。 13.1.2.3~不良地质预刺摄:特别是过演晚河h人为觉洞以射伴:自事气体、高地应力、高地 温、高岩温等发育情况。 情况的预测预报。 13.1.4超前地质预报可采用地质调查法、超前钻探法(超前地质钻探、加深炮孔探测)、物探法(TSF 地震波反射法、地质雷达、红外探水)和超前导坑预报法等,各种方法应联合使用,互为补充,相互验 证。
13.2.13监控量测项目策划
DB34/T 25582015
3)拱顶下沉和水平收敛量测断面的间距为:m级及以上围岩不天于40m;1V级围岩不大 于25m;V类围岩应小于20m。围岩变化处应适当加密,在各类围岩的起始地段增设拱顶下 沉测点1~2个,水平收敛1~2对。当发生较大涌水时,IV、V级围岩量测断面的间距应缩 小至510m 4)各测点应在避免爆破作业破坏测点的前提下,尽可能靠近工作面埋设,一般为0.5~2m 并在下一次爆破循环前获得初始读数。初读数应在开挖后12h内读取,最迟不得超过24h, 而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应完成初期变形值的读数。 5)净空水平收敛测线的布置应根据施工方法、地质条件、量测断面所在位置、隧道理置深度 等条件确定。在地质条件良好,采用全断面开挖方式时,可设一条水平测线;当采用台阶开挖 方式时,可在拱腰和边墙部位各设一条水平测线。 6)拱顶下沉量测应与净空水平收敛量测在同一量测断面内进行,可采用水准仪测定下沉量 当地质条件复杂,下沉量大或偏压明显时,除量测拱顶下沉外,尚应量测拱腰下沉及基底隆起
:①无地表建筑物时取表内上限值:②B表示隧道开挖宽度
地表下沉监测范围横向应延伸至隧道中线量测(1~2)(b/2+h+ho),纵向应在掌子面前后(1~2) (h+ho)(b为隧道开挖宽度,h为隧道开挖高度,ho为隧道理深)。测点间距宜为2~5m,并应根 据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进行调整。 2)地表下沉量测频率和拱顶下沉及净空水平收敛的量测频率相同。 3)地表下沉量测应在开挖工作面前方H十h(隧道理置深度十隧道高度)处开始,直到衬砌结 构封闭、下沉基本停止时为止。
DB34/T25582015
4)地表下沉的量测尽量与洞内拱顶下沉量测、周边位移量测在同一横断面内,当地表有建(构) 筑物时,应在建(构)筑物周围增设地表下沉测点 5)地表下沉监测应在隧道开挖前开始,到二次衬砌全部施工完毕,且下沉基本停止时为止。
T/SLEA 0031.2-2022 实验室用水气配件技术规范 第2部分:应急喷淋和洗眼设备.pdf13.2.15量测数据处理与应用
2)根据位移速率判断:速率大于1mm/d时,围岩处于急剧变形状态,应加强初期支护;速 率变化在0.2~1.0mm/d时,应加强观测,做好加固的准备;速率小于0.2mm/d时,围岩达 到基本稳定。在高地应力、岩溶地层和挤压地层等不良地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判断标准。 3)根据位移速率变化趋势判断:当围岩位移速率不断下降时,围岩处于稳定状态;当围岩位 移速率变化保持不变时,围岩尚不稳定,应加强支护;当围岩位移速率变化上升时,围岩处于 危险状态,应立即停止掘进,采取应急措施。
DB34/T 25582015
4)初期支护承受的应力、应变、压力实测值与允许值之比天于或等于0.8时,围岩不稳定, 应加强初期支护;初期支护承受的应力、应变、压力实测值与允许值之比小于0.8时,围岩处 于稳定状态。 4 竣工文件中应包括下列量测资料: 1) 现场监控量测计划; 2) 实际测点布置图; 3) 围岩和支护的位移一时间曲线图、空间关系曲线图,以及量测记录汇总表; 4) 量测变更设计和改变施工方法地段的信息反馈记录; 5) 现场监控量测说明。
14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
DB35/T 1285-2018 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雷电应急处置规范14.1.18此条相关参数主要参照《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加强高速公路建设管理若干意见 的通知》(皖交建管(2012)292号)第52条、《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全省公路水运工 程“平安工地”考核评价工作的通知》(办建管字(2013)19号)施工单位施工现场考核评价表公路 部分第5.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