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GT D70-2010 公路隧道设计细则.pdf

JTGT D70-2010 公路隧道设计细则.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7.8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22025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TGT D70-2010 公路隧道设计细则.pdf

19.2.1当隧道衬砌设置仰拱时,仰拱的填充材料应采用混凝土或片石混凝土,其强度 等级不得低于C10;不设仰拱的隧道,其路基应置于稳定的石质地基上。 19.2.2隧道内的路基宜设置完整的排水系统。排水系统宜包括横向排水管和中央排 水沟(条件限制或泄水量不大时可设侧式排水沟)。横向排水管应位于衬砌基础和隧道 路面的下部,作为连接隧道纵向排水盲管与中央排水沟(侧式排水沟)的水力通道。中央 排水沟(侧式排水沟)是隧道排水系统中序列最后的排水设施,应将隧道衬砌背后的渗水 汇集后排出隧道,进入洞外路基排水边沟中。 19.2.2对未设仰拱的隧道区段,当路面上面层采用沥青面层铺装时,其排水系统应保 证地下水位不高于路基顶面以下30cm。季节性冰冻地区,地下水系统应符合现行《公路

19.2.2对未设仰拱的隧道区段,当路面上面层采用沥青面层铺装时,其排力 证地下水位不高于路基顶面以下30cm。季节性冰冻地区,地下水系统应符合 路基设计规范》(JTGD30)中有关路基防冻深度的规定。

19.3.1不设仰拱的隧道路面结构宜设整平层、基层和面层;设仰拱的隧道路面可只设 基层和面层。

TB 10035-2018 铁路特殊路基设计规范隧道设计细则(JTG/TD70

表19.3.2常用路面面层类型及适用条件

隧道路面设计宜符合以下规定: 1各级公路隧道可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但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滑和降噪性能。 2当设计速度大于80km/h时,宜采用沥青混合料上面层与水泥混凝土下面层组成 的复合式路面。宜消减沥青路面在隧道着火情况下参与燃烧并释放浓烟,对营运安全和 救援工作的不利影响,其面层应采用加人阻燃剂的复合改性沥青。沥青阻燃剂应具有良 好的热稳定性及耐久性,且不应影响沥青及其混合料的使用性能。应重视采用沥青路面 面层降低隧道内整体亮度,且进出口段(尤其是进口段)亮度变化较大的特点。在隧道路 面设计中。应提高路面的反射率,选择隧道路面类型时,宜选用光反射率较大的材料及 结构。 3各级水泥混凝土路面或沥青混合料上面层与水泥混凝土下面层组成的复合式路 面,其可靠度设计标准、材料性能、结构参数及变异水平、设计方法、标准轴载、材料组成和 性质参数应按照现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和《公路沥青路面设计 规范》(JTGD50)的有关规定执行。

19.4.1隧道整平层应符合以下规定: 1岩石路基开挖过程中,超挖或欠挖部分应采用素混凝土进行整平。 2整平层应具有符合设计要求的刚度和抗冲刷能力。 3整平层的厚度宜为100~150mm,其抗压强度不低于20MPa,弯拉强度不低于1.8 MPa。整平层与基层材料相同时,可与基层一起浇注。 19.4.2隧道基层应符合以下规定: 1基层应具有符合设计要求的刚度、抗冲刷能力和耐久性。 2基层的类型、交通等级、厚度范围可见表19.4.2的规定。

表19.4.2基层类型、交通等级、厚度范围

隧道内路基与路面设计

3当隧道基岩的强度较高时,宜采用能减小路面厚度、增加隧道内净空的高强度薄 层厚的基层材料,如半刚性基层或素混凝土基层等。基层的材料选择,除应考虑基岩的强 度条件外,还应按交通等级的荷载需要进行确定。 4碾压混凝土基层应设置与混凝土面层相对应的接缝。当素混凝土基层弯拉强度 值超过1.8MPa时,应设置与混凝土面层相对应的横向缩缝;一次摊铺宽度大于7.5m时, 应设纵向缩缝。

3各种混凝土面层的计算厚度应满足现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各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的设计弯拉强度标准值

9.4.4隧道复合式路面面层应符合以

遂道复合式路面面层应符合以下规定:

1沥青混合料上面层: 1)沥青上面层应由沥青面层和黏结层组成,沥青面层厚度宜为8~10cm。 2)黏结层是使沥青面层、防水层与混凝土面板联结成整体的结构层,应保证沥青上 面层与水泥混凝土下面层之间有足够的抗剪切强度。黏结层的施工顺序宜为:先施工水 泥混凝土下面层,完成后对其表面进行拉毛处理并喷洒高黏度热沥青,增加两层之间的黏 结强度;对隧道路基存有的地下水,除应处理好路基排水外,还应在黏结层上设置防水层, 防止地下水对沥青面层造成不良影响。 3)沥青混合料上面层宜采用双层式沥青面层。表面层应具有平整密实、抗滑耐磨 稳定耐久、阻燃性和反光特性等良好的性能;沥青下面层应具有与混凝土面板黏结牢固、 防水渗人、抗滑耐磨、低温抗开裂、高温抗车辙和抗剥离等性能。 沥青混合料上面层材料应具有较高的抗滑耐久性以抵抗行车荷载的磨耗;应具有较 高的抗拉疲劳强度以抵抗在垂直荷载与水平荷载综合作用下对表层的拉应力,并且能够 抵抗接缝处表面的拉应力作用。表面层材料宜优先选用具有较高沥青含量的SMA沥青 混合料,也可采用表面抗滑性能较好的OGFC沥青混合料。表面层厚度宜为4cm,沥青表 面层的厚度、混合料类型宜与洞外路段相同,以方便铺装施工。沥青下面层可采用厚度 4~6cm的中粒式沥青混凝士。沥青复合式路面结构的示例可见图19.4.4。

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D70—2010

表19.5.1接缝类型

4接缝应设置在同一直线上,隧道内的路面接缝应采用加强的结构设计。 5隧道内的施工缝或缩缝,均应在缝内设置拉杆,并做成设拉杆平缝型的接缝。拉 杆可采用直径Φ16mm、长度800mm的HRB335钢筋制作。 6路面宽度变化的路段内,纵缝的横向位置不宜随路面宽度一起变化。应将变宽路 段作为向外接出的路面进行纵缝布置,变宽段加宽板在起终点处的宽度不应小于1.0m。 7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的纵缝拉杆,可由板内横向钢筋延伸穿过接缝起拉杆功能。 8隧道内的普通混凝土面层板的横向缩缝应垂直于路中线等间距布置。 9隧道内部可不设置横向胀缝。隧道洞口端的横缝应设置为一端带活动传力杆的 张缝,并应在基层上设置钢筋支架予以固定。 10隧道内车行道与入行横通道、车行横通道相交叉时,应保持车行道的接缝位置和 形式全线连贯。车行横洞、人行横洞内的横缝位置,可按次要道路的纵缝间距作相应的调 整。车行横洞与主行车道相交的弯道段,每板块的短边长度应不小于1.0m,板角应小于 90°,并布设单层或双层钢筋网补强

6路面宽度变化的路段内,纵缝的横向位置不宜随路面宽度一起变化。应将变宽路 没作为向外接出的路面进行纵缝布置,变宽段加宽板在起终点处的宽度不应小于1.0m。 7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的纵缝拉杆,可由板内横向钢筋延伸穿过接缝起拉杆功能。 8隧道内的普通混凝土面层板的横向缩缝应垂直于路中线等间距布置。 9隧道内部可不设置横向胀缝。隧道洞口端的横缝应设置为一端带活动传力杆的 长缝,并应在基层上设置钢筋支架予以固定。 10隧道内车行道与人行横通道、车行横通道相交叉时,应保持车行道的接缝位置和 式全线连贯。车行横洞、人行横洞内的横缝位置,可按次要道路的纵缝间距作相应的调 整。车行横洞与主行车道相交的弯道段,每板块的短边长度应不小于1.0m,板角应小于 0°,并布设单层或双层钢筋网补强。 19.5.2接缝填封材料应符合以下规定: 1胀缝接缝板应选用能适应混凝土板膨胀收缩、施工时不变形、复原率高和耐久性 的材料。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宜选用泡沫橡胶板或沥青纤维板;其他等级公路可选用 大材类板或纤维类板。 2接缝填料应选用与混凝土接缝槽壁黏结力强、回弹性好、适应混凝土板收缩、不溶 水、不渗水、高温时不流、低温时不脆裂和耐老化的材料。聚氨酯焦油类、氯丁橡胶 、乳化沥青类、聚氯乙烯胶泥、沥青橡胶类、沥青玛蹄脂和橡胶嵌缝条等材料,可作为填 逢材料。

19.5.2接缝填封材料应符合以下规定: 1胀缝接缝板应选用能适应混凝土板膨胀收缩、施工时不变形、复原率高和耐久性 好的材料。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宜选用泡沫橡胶板或沥青纤维板;其他等级公路可选用 木材类板或纤维类板。 2接缝填料应选用与混凝土接缝槽壁黏结力强、回弹性好、适应混凝土板收缩、不溶 于水、不渗水、高温时不流涧、低温时不脆裂和耐老化的材料。聚氨酯焦油类、氯丁橡胶 类、乳化沥青类、聚氯乙烯胶泥、沥青橡胶类、沥青玛蹄脂和橡胶嵌缝条等材料,可作为填 缝材料。

19.5.3隧道洞口端横向胀缝、承受特重交通施工缝的面层角隅、紧急停车带以及车行 黄洞等路面面层的锐角角隅处,宜配置角隅钢筋。可选用2根直径为12~16mm的 HRB335钢筋,置于面层上部,距顶面不宜小于50mm,距边缘宜为100mm。

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D70—2010)

20隧道通风构造物及施工辅助通道设计

20.1.1当隧道需来用分段送排风等特殊通风方式时,应设置竖井、斜井、横洞、联络风 道、风机房等通风构造物。通风构造物也可兼作逃生通道或作为施工期间增加开挖面的 辅助通道。 20.1.2为加快隧道施工进度或因工程特殊要求时,特长隧道或洞口施工条件受限制 的隧道,可设置仅供施工用的斜井、竖井、平行导洞、施工横洞等辅助通道。 20.1.3通风构造物及施工辅助通道的设置方式及布设位置,应根据隧道长度、地形条 件、地质条件、工期,结合通风、救灾、排水及弃渣等方面的需要,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合 理选择。 20.1.4通风构造物及施工辅助通道的洞口位置选择和设计,应保证不受洪水或不良 地质的威胁,有利于施工场地的布置,注意环境保护,重视弃渣场和施工便道的设计,严禁 弃渣堵塞河道、沟渠或道路交通,并应减少由于便道及构造物的修建对农田、水利设施和 生产生活用水的影响。 20.1.5通风构造物应按永久构造物设计,达到规定的设计强度、稳定性及耐久性,不 宜仅采用喷锚支护。风道内壁应保证表面平滑,交叉口等风道变形处应平顺过渡,减小沿 程摩阻损失和风道变形引起的局部损失。 20.1.6施工辅助通道在地质条件容许的情况下可采用锚喷衬砌,应根据其使用期限、 确保施工期间的安全等因素,选择衬砌的支护参数。辅助通道的洞(井)口、软弱围岩段 及与正洞连接段的衬砌应适当加强,施工完成后应对其进行封堵处理,

20.1.1 当隧道需采用分段送排风等特殊通风方式时,应设置竖井、斜井、横 道、风机房等通风构造物。通风构造物也可兼作逃生通道或作为施工期间增力 辅助通道,

20.2.1竖并布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签开布直应付合以下规定: 竖井应设置在隧道埋深较浅处,以降低施工难度,节约工程造价,减少后期的通风

隧道通风构造物及施工辅助通道设计

运营费用。 2竖井应设置在地质较好地段,避免穿过滑坡及大的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地段。 3竖井井口应尽量选择开阔平坦的地形区域,以利于施工场地和竖井建筑物的布 置,以利于受污染空气的排放。 4竖井井口严禁设在可能被洪水没处,并口应高出洪水频率1/100的水位以上至 少0.5m,如设在低洼处,必须设有确保安全的防洪措施。 5竖井平面位置宜设置在隧道中线的一侧,宜尽量靠近主隧道。当采用地面风机房 方案时,井底与隧道净距宜控制在20m左右,特殊情况下,竖井可直接设于隧道顶;当采 用地下风机房时,井底与地下风机房的净距宜为15~20m。 6竖并施工需采用复杂的垂直提升设备,施工进度较慢,宜用于竖并施工深度不超 过200m的范围内。用于通风的竖并深度不宜超过400m,竖并深度大于400m时,应作充 分的技术经济比较和论证。

20.2.2竖井结构包括锁口圈、马头门及井身三部分,其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1锁口圈设置于竖井口部,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承受地表土层的侧向土压 力、井口建筑物及设备的重力。锁口圈宜采用敲口开挖,其基础应尽量置于基岩中。 2马头门为井身与联络通道交叉处的结构,形状特殊,受力复杂,并承受井身二次衬 彻传来荷载,应作加强处理。马头门的断面尺寸应能满足施工所用材料、设备的运输及运 营期间导流叶片的安装需要。 3井身是竖并的主要组成部分,上接锁口圈,下接马头门。当竖井较深或井身需要 承受上方较大荷载时,应设置壁座。壁座可设置于井口段、地质条件较差的井身段及马头 门的上方。 4有通风需要的竖井宜采用圆形断面;仅用于施工的竖并,其断面形状可根据施工 需要确定。 5井身支护应采用复合衬砌,初期支护应作为主要的承载结构,二次衬砌可作为安 全储备并起到减少运营期间通风阻力的作用。 20.2.3通风竖井面积大小应根据隧道送排风的需要确定,且宜按风道内设计风速控 制在13~18m/s的范围内选定。并内风速高低的取值与通风井的长度有关(即考虑并内 摩阻力变化对送排风机功率的影响)。当通风并偏长时,应取较低的风速;当通风井偏短 时,可取较高的风速。当竖并采用送排式通风方案时,竖并中应设置15~20cm厚的钢筋 浪土中隔博

2.4竖井锁口圈结构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图20.2.4): 锁口圈高度H应根据地质、地形情况而定,其基础宜置于较好的基岩上。 为避免施工期间地表水的流人及异物坠入,锁口圈应高出地面(H,≥1.0m) 锁口圈底部宜采用扩大的钢筋混凝土基础。锁口圈厚度宜为0.4~0.7m:销

1锁口圈高度H应根据地质、地形情况而定,其基础宜置于较好的基岩上。 2为避免施工期间地表水的流人及异物坠入,锁口圈应高出地面(H,≥1.0m)。 3锁口圈底部宜采用扩大的钢筋混凝土基础。锁口圈厚度宜为0.4~0.7m;钢筋混

通风构造物及施工辅助通道

隧道通风构造物及施工辅助通道设计

竖井施工方法 冻结法 钻爆法 沉井法 不均匀侧压力系数 0.2 ~0.3 0.1 ~0.15 0.2~0.3

20.2.8竖井衬砌支护参数可按照表20.2.8的规定采用。

20.2.8竖井衬砌支护参数可按照表20.2.8的规定采用。

表20.2.8坚并复合式村砌各类支护参数表

隧道设计细则JTG/TD70

:(1)D为竖并直径,直径大于7m的竖并应作专项设计。 (2)M级围岩应作特殊设计。

生:(1)D为竖并直径,直径大于7m的竖并应作专项

(2)V级围岩应作特殊设计。

(2)V级围岩应作特殊设

20.3.1斜井布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斜井口宜设置在井轴线与地形等高线正交处。井口严禁设在可能被洪水淹没处 并口应高出洪水频率1/100的水位以上至少0.5m;如设在低洼地形处,必须有确保安全 的防洪措施。 2斜井应设置在地质较好地段,避免设于滑坡附近或穿越大的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 质地段。 3斜井井底与主隧道之间的横向净距离,应考虑风机房的设置及通风方案的影响 当采用送排式通风方案时,对于地面风机房,井底与主隧道之净距宜控制在20m左右;对 于地下风机房,井底与主隧道之净距不宜小于40m。当采用单排式通风方案时,井底应尽 量靠近主隧道布置。

20.3.2斜井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1 斜井设计与施工方法密切相关,应考虑施工的能力和水平。 2 斜井内应设置宽度不小于0.75m的人行道。斜井倾角大于15°时,应设置台阶及 兰杆。

隧道通风构造物及施工辅助通道设计

注:(1)当斜井位于И级围岩地段时,应作特殊设计。 (2)喷锚衬砌仅适用于地下水不发育、无侵蚀性并能保证光面爆破效果的I

20.4联络风道与送排风口

20.4.1通风联络风道分为送风联络风道和排风联络风道,适用于埋层较深、地质条件 相对较好处,可便于与竖井(斜井)及行车隧道的连接及节约工程量,其断面宜采用直墙 割圆断面形式。联络风道断面面积的大小应根据通风需要而确定。风道内设计风速宜在 13~18m/s范围内取值。但若其需作为斜井或竖井的施工通道时,其断面选择还应考虑 大型施工设备进出所需空间。

20.4.2联络风道连接竖井(斜井)、行车隧道、风机房及送排风口,其平纵面及横断面 夏杂多变,在其分岔、合流及断面变化处应平顺过渡,以减小风流的沿程摩阻损失和风道 变形引起的局部损失。各变形部的设计注意事项,可见表20.4.2的规定。

表20.4.2风道的各变形部及注意事项

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D702010

设计细则[JTG/TD7020

20.5.3地下风机房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1宜靠近行车隧道布置,方便设备及工作人员进出,减少风道长度。 2其空间应能布置轴流风机、电气设备、控制设备和其他辅助机电设备。 3 应设有风机房内部的通风、防火排烟、防潮、防尘、降噪及温度调节等措施。 4 应设有设备进出通道、工作人员进出通道、紧急疏散通道。 5与隧道相通的洞口应设置甲级防火门。 6 应采取严格的防排水措施,严禁渗漏水。 20.5.4地面风机房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1当采用洞口集中送入(或排出)式通风方式时,应结合洞口周围地形条件、两洞口 轴向间距等因素,宜将风机房设于洞口附近,并注意与环境的协调。 2当采用竖井(斜井)分段送排式通风方式时,应结合竖(斜)井口周围地形条件,宜 将风机房设于井口附近。 3城镇附近的隧道应考虑风机房设置对附近居民及城市设施的影响。 20.5.5通风塔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1通风塔应设置在空气扩散效果良好的地带。 2通风塔的排风口应高于进风口5m。 3位于侧面的进风口和排风口应避免设置在相同方向,排风口应与常年风向相 致。 4应考虑排风对周围大气环境的影响,地处城镇附近的隧道,必要时应作专门调查 并采取防范措施。

20.6.1选择横洞、斜井、竖井或平行导坑作为施工辅助通道时,应根据隧道长度、工 期、地形、地质、水文等条件,结合施工和运营期间的通风、排水、防灾及弃渣的需要,通过 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20.6.2施工辅助通道的断面尺寸应根据施工运输要求、地质条件、支护类型、设备外 形尺寸及技术条件、施工安全、管路布置等因素综合确定。当需作通风之用时,应根据通 风需要核算其断面面积。

6.1选择横洞、斜井、竖井或平行导坑作为施工辅助通道时,应根据隧道长 形、地质、水文等条件,结合施工和运营期间的通风、排水、防灾及弃渣的需要 、经济比较后确定。

施工辅助通道的断面尺寸应根据施工运输要求、地质条件、支护类型、设备外 支术条件、施工安全、管路布置等因素综合确定。当需作通风之用时,应根据通 草其断面面积。

6.3运营期间不再使用的施工辅助通道,当隧道主体竣工后,在保证主体工程 的条件下应作如下处理:

道通风构造物及施工辅助

应整理排水系统,使水流畅通无阻。 2 宜加强辅助通道与正洞连接段的衬砌。 3 在洞(并)口设置的安全防护设施、不再利用的洞(并)口,应予以封闭。 20.6.4傍山、沿河隧道需设辅助通道时,宜采用横洞。其位置应考虑施工场地布置 施工运输和施工主方向的需要。横洞与隧道中线连接处的平面交角宜为40°~50°,并应 有向洞外不小于0.3%的下坡。 20.6.5长度在3000m以上或确有特殊需要的隧道,当不宜采用其他类型辅助通道 时,可采用平行导坑。瓦斯隧道宜优先采用平行导坑。乎行导坑的位置选定应符合以下 规定: 1 宜设置在地下水来源的一一侧。 2与隧道的净距应按地质条件、施工方法等因素确定,宜采用15~20m;当将来有可 能扩建为第二线隧道时,应考虑后期扩建的影响。 3坑底高程宜低于隧道底面高程0.2~0.6m。 4平行导坑应设置水沟,其过水断面、沟底坡度等,应根据导坑排水需要和主洞排水 等,统一考虑。 20.6.6平行导坑宜采用单车道断面,间隔200m左右应设置一处错车道。错车道的 有效长度宜为1.5倍施工车辆的长度。 20.6.7联系平行导坑与行车隧道的横通道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横通道的设置间距应根据施工需要和工程进度确定,不宜小于120m。其位置可 结合隧道避车洞位置确定,应避免设置在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地段。 2与隧道中线的交角宜为40°。 3将平行导坑用于运营期间的防灾救援时,横通道的设置应满足人行横洞的布置 要求。 20.6.8 当特长隧道需增加开挖面时,可在洞身埋置不深且地质条件较好地段设置施

一手兆直米用 通通 有效长度宜为1.5倍施工车辆的长度。 20.6.7联系平行导坑与行车隧道的横通道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横通道的设置间距应根据施工需要和工程进度确定,不宜小于120m。其位置可 结合隧道避车洞位置确定,应避免设置在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地段。 2与隧道中线的交角宜为40°。 3将平行导坑用于运营期间的防灾救援时,横通道的设置应满足人行横洞的布置 要求。

当特长隧道需增加开挖面时,可在洞身埋置不深且地质条件较好地段设置施 并。其设计可按照通风竖并及斜井的相关规定执行

工斜并或竖并。其设计可按照通风竖并及斜并的相关规定执行。

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D70—2010)

21.1.1车行横通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车行横通道的设置间距宜采用750m,不应大于1000m。长度1000~1500m的 隧道宜设1处车行横通道,中、短隧道可不设。 2车行横通道应与紧急停车带紧邻布置,即车行横通道两端与主洞连接处设置紧急 停车带,以利于紧急情况下的交通疏散。 3车行横通道宜设置于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段。 4车行横通道应设置一定的纵坡,以利于排水,但纵坡不宜大于8%。 5车行横通道的衬砌应具有完善的防排水措施。 6车行横通道的两端洞口应设置防火防护门,且便于开启和关闭。 21.1.2车行横通道的支护结构可采用直边墙式,但在V~V级软弱围岩地段宜按曲 墙式进行设计。车行通道的支护参数可按表2112的规定采用

表21.1.2车行横通道复合式衬砌支护参数表

21.1.3车行横通道与主洞宜采用垂直连接,以利于救援车辆的双向出入。车行横通 道与主洞连接处的结构应进行加强设计。

隧道内附属构造物设计

21.2.1人行横通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人行横通道的设置间距宜采用250m,不应大于500m。短隧道可不设,长度500~ 750m的隧道宜设置1处,长度750~1000m的隧道宜设置两处。 2人行横通道设置时可考虑所设车行横通道的人行功能。 3人行横通道应具有完善的防排水措施,路面应干燥并具有较好的防滑性能。 4人行横通道应设置一定的纵坡,以利于排水,但纵坡不宜过大。当纵坡大于15% 时,宜设置踏步台阶,边墙两侧宜设置扶手。设置扶手后人行横通道净宽应符合规范的 规定。 5人行横通道两端应设置甲级防火门,防火门应具有双向推开和自动关闭功能。 6人行横通道内应设置疏散指示标志,间距不应大于20m

21.2.2人行横通道的支护结构宜采用直边墙形式。

通道的支护参数可按表21.2.2的规定

表21.2.2人行横通道支护参数表

21.3.1隧道内主要设备洞室包括配电洞室、变压器洞室、灭火洞室及紧 等,其设置位置、洞室尺寸应根据隧道运营管理设备的需要确定。

位置、洞室尺寸应根据隧道运营管理设备的需要确定。 配电洞室设计时,应考虑预留足够的放置空间和维护操作空间,其尺寸宜为 m×40cm(宽×高×深);底面高于检修道100~120cm,以方便检修。其尺寸还 电柜的尺寸以及防护要求而调整,防护等级不宜低于IP55。

21.3.4灭火器洞室,可根据所放置消防设备的类型采用不同尺寸,常见的消防设备有 桐内消火栓、水成膜泡沫装置(AFFF灭火装置)、灭火器等。灭火器洞室设计时,应考虑 预留足够的放置空间和维护操作空间。 灭火器洞室尺寸宜为240cm×110cm×40cm(宽×高×深),底面高于检修道80~ 100cm。 消火栓洞室尺寸宜为240cm×110cm×35cm(宽×高×深),底面高于检修道80~ 100cm。 AFFF灭火装置洞室尺寸宜为240cm×110cm×40cm(宽×高×深),底面高于检修道 80~100cm。

21.4电缆管沟及桥架

21.4.1电缆管沟的一般规定如下: 1通信电缆与电力电缆必须分槽敷设。当分槽敷设有困难时,电力电缆可沿隧道墙 壁架设,但应有必要的防护措施。 2电缆在隧道内作平面或竖向转变过渡时,电缆管沟尺寸应符合电缆弯曲半径的要 求,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1.2m,对应折线的转折角不应大于30°,转折长度不应小于 0.6mo 3电缆管沟应设盖板,盖板顶面应与人行道或检修道平齐。当电缆沟与水沟并行 时,宜分设盖板。 21.4.2电缆管沟尺寸应根据公路等级、使用功能等设计条件拟订,并与相关专业协商 后确定。 中、长、特长隧道的外侧电缆沟尺寸不宜小于50cm×50cm,内侧电缆沟尺寸不宜小于 70cm×60cm。短隧道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4.2电缆管沟尺寸应根据公路等级、使用功能等设计条件拟订,并与相关专业 定。 中、长、特长隧道的外侧电缆沟尺寸不宜小于50cm×50cm,内侧电缆沟尺寸不宜 x60cm。短隧道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21.4.3隧道内若未预埋电缆管沟,可在隧道衬砌墙壁上架设电缆桥架,用以布设隧道 电缆。电缆桥架应符合下列规定:

隧道内附属构造物设讯

1应根据电缆桥架安装处的环境条件,以桥架的荷载曲线为依据,来确定桥架的类 型、规格及立柱的间距、托臂长度、桥架的层次等设计数据。 2隧道内桥架的固定方式宜采用臂侧式固定。 3各种电缆在电缆桥架上的层次安排应有利于屏蔽干扰、通风、散热等要求,宜将弱 电控制电缆布置在最上层,一般控制电缆、低压动力电缆、高压动力电缆依次往下排列。 4各层电缆的层间距离宜为:控制电缆≥200mm;动力电缆≥300mm;机械化电缆 ≥400mm。 5电缆桥架的防腐措施可采用塑料喷涂、镀锌钝化、电镀锌(适用于轻防腐地区)、 热浸镀锌、热喷锌(适用于重防腐地区)等。采用热浸镀锌法时,电缆桥架的用料厚度需 增加0.5mm以上。 6电缆桥架的支撑间距应小于计算允许支撑跨距。电缆桥架的宽度应预留一定的 公用空位,以便增添电缆时使用。 7当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较少时,可在一个电缆架上安装,但应采用隔板将其从中 间隔开。 8电缆桥架应有可靠的接地措施,

CJJ/T290-2019 城市轨道交通桥梁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及条文说明21.5隧道内防护与装饰

21.5.1隧道内装饰宜达到如下目的: 1提高照明效果,营造良好的隧道内视觉环境。 2统一和美化隧道墙面。 3吸纳隧道内的噪声。 4满足隧道防火的要求。 21.5.2公路隧道内壁装饰应结合隧道位置、使用要求进行设计,力求实现安全、经济 美观、实用的效果,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内壁装饰不得侵人建筑限界。 2内壁装饰材料应具有无毒、耐火、耐腐蚀、吸水膨胀率低、反光率高、便于清洗、耐 磨和耐用等性能特点,并符合建筑材料相关规范的要求和规定。 3内壁装饰材料的来源应广泛,价格应便宜。 21.5.3隧道内壁装饰面板的一般要求如下: 1装饰面板的设置厚度宜控制在10cm以内,并应在净空断面设计时予以考虑。 2装饰面板的设置高度应考虑隧道断面尺寸、照明需要及美观等因素,宜控制在2~ 3.5m范围内。 3装饰面板的表面应光洁,宜采用亚光白色。 4装饰面板应具有良好的扩散反射率,反射率不得小于60%。

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D702010)

5装饰面板应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性和耐火性,在高温环境下,不应产生大量烟雾或 有害气体。 6装饰面板应具备足够的强度,能抵抗施工荷载和冲洗荷载。

21.5.4常用的隧道内壁装饰材料及其特点见表21.5.4。

表21.5.4常用隧道内壁装饰材料及其特

对执行本细则条文严格程度的用词采取以下写法: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 表示严格DB11/T 513-2018 绿色施工管理规程,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 表示容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反面词采用“不宜”。 4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可”或“容许”:反面词采用“不可”或“不容许”。

对执行本细则条文严格程度的用词采取以下写法: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 表示容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反面词采用“不宜”。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可”或“容许”:反面词采用“不可”或“不容许”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