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ECS G:J51-01-2020 公路桥梁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技术规程.pdf

T/CECS G:J51-01-2020 公路桥梁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T/CECS G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4.8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66145
下载资源

T/CECS G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ECS G:J51-01-2020 公路桥梁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技术规程.pdf

2体外筋、环形筋、无黏结筋、竖向筋、负弯矩筋抽样数量按预应力束不少于 少于3个构件。 3预应力连续梁、连续刚构、盖梁等按断面或节段抽查,抽样数量不少于20% 其他结构根据设计、施工质量控制要求进行抽检

1 施工质量有疑问的构件。 2 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施工的构件。 3 试生产阶段、停工后复工阶段及主材更换后的首批构件。

2新结构包括预制拼装梁、钢混组合结构、波纹钢腹板组合梁、体内体外混合配束 梁、异形结构等预应力结构

DB13(J)/T 282-2018标准下载4.1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结果应以检测报告的方式提交。

3.4.1错下有效预应力检测结果应以检测报告的方式提交

3.4.2检测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项目概况及受检对象的基本信息。 检测依据、人员及仪器设备、检测内容和方法。 3 基本要求的检查结果。 4 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数据、计算、分析及结果。 检测结论及建议。

公路桥染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技术规程(T/CECSG.

4.1.1 应变法适用于先张法预应力施工构件、体外预应力构件的锚下 检测。

4.1.2应变法检测应贯穿预应力筋张拉施工全过程

4.1.2应变法检测应贯穿预应力筋张拉施工全过程。

4.1.3检测环境应符合下列规定

温度5~35℃,较平稳时段。 2 无冲击、振动、强磁场等干扰。

4.1.4应变法检测结束后应及时对检测部位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4.1.4应变法检测结束后应及时对检测部位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4.2.1检测仪器设备应具有数据采集、数据传输、信号处理,数据分析、存储与输出等 能。应变测试仪器应满足表4.2.1的要求,

表4.2.1应变测试仪器技术要求

2.2张拉设备应满足最大加持荷载要求,具备稳压能力,进油速率均匀等性能 2.3同一批检测宜选用同种规格的检测仪器设备

同一批检测宜选用同种规格的检测仪

4.3.1应变测点布设应考虑锚下有效预应力分布特点并符合

3.1应变测点布设应考虑锚下有效预应力分布特点,并符合下列规定,

应变测点布设位置与工作锚间距宜为预应力筋最大计算伸长量增加10~20cm。 2采用粘贴应变片测试时,每个测点应沿预应力筋环向布设不少于3个应变片。 3每束预应力筋应逐根布设测点,单根预应力筋沿轴向布设不少于3个测点,测点 间距宜为5~10cm

4.3.5数据采集与记录应符合下列

1应记录张拉过程中每一级荷载值、测点应变值、环境温度等。 2加、卸载期间应变采样频率宜为1次/0.05αcon;持荷期间采样频率应不小于 且不少于3 次。

4.3.6检测过程发生下列情况时,应停止加载,查明原因,做好记录,采取措施后再确 定是否继续: 1实测应变值超过理论计算值。 2实测应变值变化规律异常。 3出现夹片破裂、锚具凹陷、预应力筋断丝或滑移、混凝土开裂、异常响声等异常 现象。

加载过程中,要进行实时观测,并与理论计算值对比分析,判断实测应变值变 异常

公路桥梁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技术规程(T/CECSG.I

4.4检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4.1检测数据修正应符合下列规定

4.2预应力筋有效应变可按式(4.4.2

代中:48 预应力筋有效应变值: 荷载作用下测量的预应力筋总应变值: 80 应变初始值: 8p 荷载作用下预应力筋非线性应变修正值; 8 应变温度修正值; 导线电阻修正值(若检测仪器设备自带导线电阻修正,可不计) S

4.4.3采用粘贴应变片测试时,有效应变应为剔除异常值后的平均值,应变异常值计

预应力筋锚下有效预应力可按式(4.4.4

式中:F。 锚下有效预应力(kN); Ak——预应力筋的截面面积(mm²); E——预应力筋材料弹性模量(MPa):

F.=E.A. Apk 1000 1i=N A= 8 N

A8: 一第i测点的有效应变: As——平均有效应变; N应变测点数量。

文说明 计算整束预应力筋锚下有效预应力时,需先计算单根预应力筋的锚下有效预应 预应力筋的截面面积和弹性模量优先通过取样实测获取;当无可靠实测数据时 力筋质量检验报告。

公路桥梁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技术规程(T/CECSC

5.1.2采用反拉法检测的构件

张拉施工完成后24h内。 2未切割张拉预应力筋。 3 孔道未压浆。

张拉施工完成后24h内 2未切割张拉预应力筋。 3 孔道未压浆。

5.1.3检测方法宜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编束穿孔、整束张拉施工工艺的预应力筋,宜采用整束反拉检测。 2采用非编束穿孔、整束张拉施工工艺或单根张拉施工工艺的预应力筋,宜采用逐 银反拉检测

条文说明 通过大量试验检测发现,采用编束穿孔、整束张拉施工工艺的预应力筋锚下有效预应 力同束不均匀度一般在允许偏差范围内,因此,对于该工艺施工的预应力筋通常采用整束 反拉检测,提高检测效率

5.1.4反拉法检测过程中,应考虑反拉应力损失,相关内容参照本规程附录B

.2.2反拉加载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反拉加载设备公称张拉力不小于最大加载力值的1.3倍,且不大于最大加载力值 的2倍。

5.2.3量测仪器应符合下列规定

2.4反拉加载设备和量测仪器宜采用一体化智能检测设备,具有自动记录和保 位移量等功能。现场施工张拉设备作为反拉加载设备时,应满足本规程第5.2 求及量值溯源要求

1反拉加载设备的安装应使力作用线与预应力筋(或束)的轴线重合,限位板应同 夹片的外露量相适应。 2检测仪器安装后应检查调试,确认正常后及时开展检测工作。 5.3.3加、卸载及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加、卸载程序应为0→初应力→反拉终止应力,→0,初应力为0.1αcon~0.2con 反拉终止应力,不大于Qcon。 2加载速率宜不大于0.2αcon/min,卸载速率宜不大于0.5αcon/min,稳压补偿精度 宜控制在±1%Qcono 3初应力稳定时间应不少于1min;稳定时段内的位移变化量不大于1mm时,应测 量并记录初始应力值及初始位移量,否则应停止加载,找出原因并重新试验。 4当张拉达到反拉终止应力α。,且。小于con时,应测量并记录反拉终止应力值 及位移量。 5当张拉达到反拉终止应力α。,且,等于αcon时,应稳压不少于1min;稳定时段内 立移变化量不大于1mm时,应测量并记录反拉终止应力值及位移量,否则应继续稳压至 位移变化率小于0.1mm/min。 6稳压期内记录位移量应不少于3次

5.3.3加卸载及数据采集应符合下

3.4检测过程出现夹片破裂、锚具凹陷、预应力筋断丝或滑移混凝土开裂、异

5.3.4检测过程出现夹片破裂、锚具凹陷、预应力筋断丝或滑移、混凝

公路桥梁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技术规程(T/CECSC

声等异常现象时,应停止加载,查清原因,采取措施后再确定是否继续。

5.4检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式中:F。 锚下有效预应力(kN); g 反拉终止应力(MPa); 反拉补偿应力,预应力筋拉动至反拉终止时的弹性补偿应力(MPa),计算公 式见本规程第5.4.2条; A 反拉应力损失(MPa); 预应力筋的公称截面面积(mm²); n 预应力筋根数。

式中:8一一反拉终止时,实测预应力筋伸长量(m); %一一反拉终止时,预应力筋反拉段理论伸长量(m),计算公式见本规程 第5.4.3条; L——预应力筋反拉影响长度,为预应力筋两个工作锚锚下之间的持力长度(m); E一预应力筋弹性模量(MPa); ——预应力筋张拉端至计算截面曲线孔道部分切线的夹角之和(rad); k一一孔道每米局部偏差对摩擦的影响系数; 预应力筋与孔道壁的摩擦系数

5.4.3预应力筋反拉段理论伸长量可按式(5.4.3)计算:

4.3预应力筋反拉段理论伸长量可按式(5.4.3)计算:

路桥梁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技术规程(T/CECSG.JS

6.1.2错下预应力检测项目的质量评定宜符合

1单根张拉的预应力构件质量评定内容包括锚下有效预应力偏差、锚下有效预应力 同束不均匀度、同断面不均匀度指标。 2整束张拉的预应力构件质量评定内容包括锚下有效预应力偏差、锚下有效预应力 同断面不均匀度指标。

6.2锚下有效预应力标准值

1锚下有效预应力标准值宜采用标准试验检测得出试验值确定,当无可靠试 可通过理论计算得出计算值或基于经验值确定

6.2.2锚下有效预应力标准值的试验值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标准试验梁应按设计图纸制作。 2 锚下有效预应力值可在预应力筋锚下安装测力传感器,通过标准张拉试验读取。 3标准试验不少于3组,标准试验得出的最大试验值、最小试验值与算术平均值偏 差应不大于1%。 4铺下有效预应力标准 预应力算术平均值

6.3锚下有效预应力质量评定

3.1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项目评定内容的计算可按下列公式进行 1锚下有效预应力偏差:

式中:T——锚下有效预应力偏差(%)。

公路桥梁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技术规程(T/CECSG.I

2锚下有效预应力同束不均匀度

式中:9锚下有效预应力同束不均匀度(%); Fe 同束中单根预应力筋锚下有效预应力最大检测值(kN); F——同束中单根预应力筋锚下有效预应力最小检测值(kN)。 3锚下有效预应力同断面不均匀度:

式中:一—锚下有效预应力同断面不均匀度(%); F'cma 同断面中各束锚下有效预应力最大检测值(kN); F 同断面中各束锚下有效预应力最小检测值(kN)

=×100% F +F

条文说明 通过大量工程实践,锚下有效预应力同束(同断面)不均匀度计算采用“中间值”的概 念,把“中间值”作为参考点,将检测点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同“中间值”相比较,符合工程 实际。

通过大量工程实践,锚下有效预应力同束(同断面)不均匀度计算采用“中 念,把“中间值”作为参考点,将检测点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同“中间值”相比较 实际

3.2锚下有效预应力偏差T、同束不均匀度9及同断面不均匀度应满足表6 代

有效预应力偏差T、同束不均匀度9及同断面不均匀度应满足表6.3.2

表6.3.2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项目相关指标判定标准

条文说明 表6.3.2给出的锚下有效预应力偏差、同束不均匀度9及同断面不均匀度的允 许偏差,参考自《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

.3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项目的相关指标满足本规程第6.3.2条时,应评定 则评定为不合格

格,否则评定为不合格。

路桥梁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技术规程(T/CECSG.I5

附录 A应变异常值计算

式中:As——应变平均值;

A.0.2当某测点应变值与平均值之差的绝对值大于标准差与肖维勒系数之积 式(A.0.2)]时,则该测点应变值异常,应予以剔除

中:K一肖维勒系数,见表A.0.2。

DB13/T 1643.1-2012标准下载A.0.2肖维勒系类

附录B反拉法检测过程的反拉应力损失

反拉法检测过程的反拉应力损失

B.0.1反拉检测过程中孔道摩阻,锚具及夹片变形、钢筋回缩、接缝压缩、混凝土的弹 性压缩等因素造成的反拉应力损失可忽略不计,仅需考虑反拉过程中预应力筋与锚口之 间的摩擦损失。 B.0.2有条件时,反拉检测过程中预应力筋与锚口之间的摩擦损失宜通过现场试验 获得,试验方法参见现行《公路桥梁预应力钢绞线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JT/T329);当 无可靠实测数据时,可采用锚具生产厂商提供的数据。一般情况下,预应力筋与锚口之间 的摩擦损失率宜不大于3%。

1本规程执行严格程度的用词,采用下列写法: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 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 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

2引用标准的用语采用下列写法: 1)在标准总则中表述与相关标准的关系时,采用“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 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在标准条文及其他规定中DL/T 1779-2017 高压电气设备电晕放电检测用紫外成像仪技术条件,当引用的标准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时,表述为“应符 合《××××××》(×××)的有关规定"。 3)当引用本标准中的其他规定时,表述为“应符合本规程第×章的有关规定”、“应符 合本规程第×.×节的有关规定”、“应符合本规程第×.×.×条的有关规定”或“应按本 规程第×.×.×条的有关规定执行”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