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pdf

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5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325856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pdf

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

第一章 形势分析. 一、农田建设主要成就 二、农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5 三、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重要意义 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有利条件 ..8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11 一、指导思想. ..11 二、基本原则. .11 三、总体目标 .13 第三章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 ..15 一、建设标准 ..15 二、建设内容 ..16 第四章 分区建设任务安排 .19 一、分区建设重点及建成要求 .19 二、分省(区、市)任务安排 第五章建设监管和后续管护 ..27 一、严格建设监管 ..27 二、规范竣工验收 .27 三、加强后续管护 ..29 第六章投资测算与资金筹措 ...30 一、资金需求 .30 二、资金筹措 30

第七章效益分析 33 一、经济效益. 33 二、社会效益.… .33 三、生态效益 ..34 第八章保障措施 ..35 一、落实部门责任,加强协调指导 ..35 二、建立协调机制,强化绩效考核 .36 三、加强规划指导,做好衔接协调 ...36 四、加大投入力度,推进资金整合.. ..37 五、严格项目管理,精心组织实施 六、开展基础研究,做好技术支持 39

参考了有关部门近期普查工作成果和相关研究结论。 《规划》在总结近年来我国农由基本建设情况的基础上,阐 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大意义, 梳理了现阶段推进高标准农由建设的有利条件,提出了“十二 五”、“十三五”期间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建设标准和分省规模,分八个类型区明确 了具体建设内容和建成要求,提出了加强工程建设监管和后续管 护的机制和措施,测算了投资需求,明确了资金筹集的原则和渠 道,分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提出了确保规划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 本规划所述高标准农由田,是指土地*整、土壤肥沃、集中连 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 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持续高产稳产的农由。 《规划》是有关部门和各地区开展高标准农由建设工作的基 本依据。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水*年为2020年

7600方亩;2010年我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面积达到1.4亿亩, 耕地地力水*进一步提升。 二、农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由建设虽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 题。在全国18.26亿亩耕地中,比当地*均单产高20%以上 的高产由仅为5.5亿亩,其余12.7亿亩为中低产由,占70% 改造中低产由、建设高标准农由的任务十分艰巨。 (一)农田灌排基础设施依然薄弱。自前,由于水资源 紧缺、水源保障工程不足、水资源调蓄能力较低,全国有近 半数的耕地没有灌溉水源或缺少基本灌排条件。现有灌溉面 积中灌排设施配套差、标准低、效益衰减等问题依然突出, 全国40%的大型灌区骨十工程、50%以上的中*型灌区及* 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不配套和老化失修,大多灌排泵站带病 运行、效率低下,农由水利最后一公里”同题仍很突出。特 别是严重干旱时供水不足,易导致大面积受灾,遇到较强降 雨容易造成农田渍涝。 (二)耕地等级低、质量不高。耕地水土流失、次生盐 渍化、酸化等问题严重,部分地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呈下降趋 势,化肥增产效益下降,土壤污染问题突出。据统计,南方 14个省(区、市)pH值6.5以下的酸性耕地土壤比重从上 世纪80年代初期的52.4%扩大到65.4%。由于深耕深松作业 不足,土壤蓄水保能力低。同时DB41/T 1526-2018标准下载,耕地细碎化问题十分突 出,自前我国户均耕地仅为7~8亩,且一户多由块情况比较 普遍。此外,农由基础设施占地率偏高,全国现有耕地中,

田坎、沟渠、由间道路等设施的占地面积的比例高达13%。 (三)农田配套设施不完备。田间道路不配套,机耕道 “窄、差、无”、农机下地难”问题突出。部分现有机耕道建 设设计不规范、标准不高、养护跟不上、损毁严重,难以满 足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农机作业的需要。前,全国1/3以 上农田机耕道需修或重建,南方水田区及北方部分地区需 修建的比重在1/2以上。农由输配电设施建设滞后,农由灌 既排涝成本高、效率低。由于建设标准偏低、抚育管护不到 位,农田防护林网体系仍不完善,存在树种单一、林网残缺 结构简单等问题,整体防护效能不高,低质低效防护林带占 1/3以上。 (四)资金渠道分散且建设标准不统一。长期以来,我 国农由建设由各部门分别编制规划,分头组织实施,缺乏统 一的指导性规划和规范的建设标准,造成项目安排衔接困 难,建设标准参差不齐,难以统一考核评价。同时,由于建 设资金渠道分散,形不成合力,造成许多项目建设标准偏低 多数农田建设项目难以同步实施土壤改良、地力培肥、耕作 节水技术等措施,工程建设效益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五)工程建后管护长效机制未建立。农田建设中重 建设、轻管护”的现象较为普遍,由间工程设施产权不清晰, 耕地质量监测和管理手段薄弱,建后管护责任和措施不到 位,管护资金不落实等问题突出。有的项目竣工并移交后设 备和设施损毁,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修复;有的项自建成后 没有划入基本农由实行永久保护;对已建成农由的用途和效

益统计监测工作不到位。 三、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 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预计 等超过14亿,城镇化水*将进一步提高,随着居民收入水 *稳步提升,消费结构升级日趋加快,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 需求会持续增长,保障供给的压力目益加大。在水土资源紧 快和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兼业化的情况下,要实现保障主要 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必须切实改变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的 现状,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由建设,进一步提高耕地产出能力。 (二)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科技 应用水*的基本前提。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农田“地 *整、土肥沃、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林成网”,既能显 著增强农由防灾减灾、抗御风险的能力,也可方便农机作业, 充分发挥农机抢农时、省劳力、增效益的作用,大幅度提高 生产效率。同时,还可为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肥 料科统测统供统施、农林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集成技术普及应 用,以及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三)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生 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选择。我国人均和亩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 *均水*的28%和50%,农业季节性、区域性缺水问题突出;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和水分生产率仅相当于世界先进 水*的60%左右;亩均化肥用量达到21.2公斤,是世界*均 水乎的4.1倍,化肥*均利用率在3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

集中支持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一些粮食主产省结合 本地实际,提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任务目标,并编制了相 关规划。此外,一些产粮大县在资金整合等方面也进行了诸 多好的实践,积极探索统分结合的建设方式。国家总体规划 编制过程中GBT 14048.4-2010标准下载,充分借鉴了地方的成功经验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理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统筹规划,强化政策 支持,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培肥地力, 稳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和耕地产出率;着力规范建设标 准,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部门间协调推进机制;着力明确 管护责任,落实管护主体,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由建设管理长 效机制;着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坚持不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保障农产 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综合考虑区域自然资源条 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和粮食生产基础,优化高标准农田建 设布局。在资金投入和项自安排上以粮食主产区、非主产区 产粮大县以及其他粮食增产潜力较大的县为重点,同时兼顾 棉花、油料、糖料等重要农产品优势产区,项目建设原则上 应安排在已划定的基本农田范围内。 (二)多措并举,综合配套。因地制宜、抓住关键,把 田间灌排工程建设和耕地质量建设摆在优先位置,多措并 举,综合治理,实现土地*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 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农艺农机技术先进适用,使农田基

础设施条件与现代农业生产经管体系相适应。 (三)集中连片,整体推进。根据农由分布和自然条件 状况,加强与相关规划的衔接,选择重点建设地区,因地制 宜地合理确定农由连片规模,统一规划设计,采取集中投入 连片治理、整体推进的建设方式,确保建一片成一片。 (四)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在建设和利用高标准农田 过程中,要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水 土流失,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发挥农由在生产、生态、景观 方面的综合功能,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相协调。 (五)政府主导,主体多元。完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 制,在中央财政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切实落实地方政府的 投入责任。充分发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 型生产经营主体在高标准农由建设中的作用。尊重农民意 愿,鼓励和引导项目区广大农民群众积极筹资投劳。积极引 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 (六)部门协调,形成合力。明确部门职责、建立部门 协调机制,促进信息共享。以县为单元,编制实施方案,明 确任务分工,落实技术标准,规范验收程序,确保项目建设 质量。 (七)建管并重,良性运行。各类项目建设按标准化要 求建成后要及时确权登记,健全管护机制,明确管护主体, 落实管护责任和管护经费;加强对项目工程管护工作的督查 指导和监测评价,强化信息管理,确保工程规范、良性运行, 长久发挥效益,

和生态环境保持工程是农业防灾减灾的重要生态屏障。通过 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建设,解决防护体系不完善、 防护效能不高等问题,扩大农由防护面积,提高防御风蚀能 力,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六)电。必要的输配电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 障。结合农村电网改造等工程建设,通过完善农田电网、配 备必要的输配电设施,满足现有机井、河道提水、农田排涝、 喷微灌等设施应用的电力需求,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 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 (七)技。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通过加快 推厂农业良种良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完善农技社会化 服务体系,增强服务能力,提高良种覆盖率、肥料利用率、 农林有害生物统防统治覆盖率和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 (八)管。建后管护是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由长久发挥 效益的关键。通过明确管护责任、完善管护机制、健全管护 措施、落实管护资金,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由数量不减少、 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第三章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

一、建设标准 统筹考虑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农业、水利、土地、林业、 电力、气象等各方面因素,重点围绕农田土地生产能力、灌 排能力、由间道路通行运输能力、农由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 能力、机械化水*、科技应用水*、综合生产能力、建后管 护能力等建设内容,结合农作物区域规划、水利工程建设、 生态建设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等要求,建立健全科学统一、 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 高标准农由建设标准的制定,要在梳理和分析现行相关 示准的基础上,以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 重点,优先制定土地*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由间道路 衣由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由输配电等方面的标准。 对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规范的基础性、通用性技术要求制 定国家标准: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本要求,制定《高标 惟农田建设通则》;针对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的利用和评价, 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对需要在行业内规范和 细化的技术要求,依据《高标准农由建设通则》制定行业标 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依 据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地方标准。高标准农建设要充 分考虑行业和地区的差异,做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 标准上下结合、相互衔接、互为补充

碍因素应降到最低限度。 (三)建设灌排设施 按照大中*微并举、蓄引提调结合的要求,加强水源工 程建设。按照灌溉与排水并重、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并进的 要求,配套改造和建设输配水渠(管)道和排水沟(管)道 泵站及渠系建筑物,开展灌溉排水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厂 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沟睦灌、水稻控制灌溉 等节水灌溉技术。建成后,由间灌排系统完善、工程配套、 利用充分,输、配、灌、排水及时高效,灌溉保证率达到50% 以上,排涝标准达到5年~10年一遇,农由防洪标准达到10 年~20年一遇,由间工程配套率达到80%以上,灌溉水利用 效率和水分产出率明显提高。 (四)整修田间道路 按照农业机械化的要求,优化机耕路、生产路布局,合 理确定路网密度,整修和新建机耕路、生产路,配套建设农 机下田(地)坡道、桥涵等附属设施,提高农机作业便捷度 建成后,田间道路直接通达的田块数占田块总数的比例,* 原区达到100%,丘陵区达到90%以上,满足农机作业、农 业物资运输等农业生产活动的要求。 (五)完善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体系 以受大风、沙尘暴等影响严重的区域、水土流失易发区 为重点,加强农由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建设。根据防护 需要,新建、修复农田防护林网。在水土流失易发区,合理 修筑岸坡防护、沟道治理、坡面防护等设施。建成后,农田

防护面积比例应不低于90%。 (六)配套农田输配电设施 对适合电力灌排和信息化管理的农由,铺设高压和低压 输电线路某工程强夯后CFG桩复合地基处理施工组织设计-secret,配套建设变配电设施,为泵站、机井以及信息化 工程等提供电力保障。建成后,实现农田机井、泵站等供电 设施完善,电力系统安装与运行符合相关标准,用电质量和 安全水*得到提高。 (七)加强农业科技服务 提高农业科技服务能力,配置定位监测设备,建立耕地 质量监测、土壤情监测和虫情监测站(点,加强灌溉试 验站网建设,开展农业科技示范,大力推进良种良法、水肥 体化和科学施肥等农业科技应用,加快新型农机装备的示 范推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基本 形成农由监测网络,由间定位监测点覆盖率达到50%以上 衣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50%以上,耕种收综合机 械化水*至少达到5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 (八)强化后续管护 落实高标准农由管护主体和责任,建立奖补机制,引导 和激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民用水合作维 织、涉农企业和村集体等参与高标准农由设施的运行管护。 落实管护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完善监测监管系统,全 面动态掌握高标准农由建设、资金投入、建后管护、土地利 用及耕地质量等级变化等情况。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