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强夯地基处理施工方案

同济大学强夯地基处理施工方案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651.26K
标准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下载资源

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同济大学强夯地基处理施工方案

2.2.2.高程控制点的加密

布网、选点:在平面控制点的点位上,设立相应闭合水准线路。点位编号与平面控制点相同,作为本工程高程控制点。

观测:外业使用NA2/NAK2型水准仪配备毫米刻度的水准塔尺,按设计及有关规范的要求进行。

砼搅拌站、预制梁场地块复垦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计算:采用条件观测平差法计算。

报审:提交高程成果及相关计算资料,报送监理工程师审核。批准后,方可正式启用。

控制点复测、加密成果经监理工程师审核无误后,即可根据设计图纸进行现场施工测量,目的是确保强夯各地块施工的工程质量和进度,内容如下:

强夯施工:全站仪放出强夯边线后,用水准仪进行强夯施工过程控制测量,具体为每击后的夯坑沉降和加固后的平均总沉降观测。

施工时要记录每夯点夯锤落距、击数、夯坑周边隆起量及两次间沉降差,绘制击数与夯沉量关系曲线。根据夯坑沉降或周围地面隆起值判断夯机能、夯点间距是否合适,以便指导施工。

每夯完第一、第二遍应推平,测量地表平均沉降量,各遍沉降量之和即为总沉降量。

工程完工后,我部将提出申请,填写验收通知书报监理工程师,由监理工程师进行现场实测,我公司配合,过程如下:

放出强夯各地块的边线检查强夯后的地基是否在设计边线范围以内,测量强夯后的地面标高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根据现场情况,我方预计在每区域布置12套降水设备。支管长度选用3m,滤水管0.8m;布置图沿区域长方向布置间距为1.2米,行间距为5米。详细布置见附图。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可知上层为厚度约为4米的回填土,土层含水量丰富,在60%左右;而且渗透系数高,K约在0.05m/d;计算可得每根降水管理论出水量(Q=(120*π*r管*L*3√K))约为4.5吨/天;建议待全部轻型井点安装完毕,在正常天气情况下需正常出水8日后方可进行强夯施工。

2.1审核和认定本施工方案。

2.2清除场地障碍,确保施工场地和道路畅通无阻。

2.3井点沟槽定位、放线、开挖。周边井点沟槽开挖深度2m,上口

2.4配置管径1.5寸的自来水,水压不小于0.2Mpa,300KW施工用

2.5完成劳动力组织、材料、机具的进场工作。

三、主要施工工艺及技术措施

主要工艺流程:冲井孔——埋井点支管——粘土封口——连接总管——总管与支管连接——试抽——疏通“死井”——正常抽水

3.2井点支管的埋设。

冲孔时,于井点沟中央每间隔1.5m处,先将直径50mm的高压冲管插在井点的位置上,然后开动高压水泵(一般压力为0.6—1.2Mpa)将土冲松。冲孔时冲管应垂直插入土中,并作上下左右摆动,以加剧土体松动,边冲边沉。冲孔直径一般为250mm—300mm,以保证井管四周有一定厚度的填砂层。冲孔深度宜比滤管底深0.5m左右,以防冲管拔出时,部分土粒沉于孔底而触及滤管底部。

井孔冲成后,拔出冲管,对准孔中插入井点支管,支管高出土体200至300mm,并在井点管与孔壁之间迅速填灌砂滤层,以防孔壁塌土。并填至土体以下1.0m处,以确保水流畅通。井点填砂后,需在上部用粘土封口,以防漏气。

3.3每根井管沉设后应检验其渗水性,管口应有泥浆水冒出,待管口注水后管内水位又会自然下落。

3.4每根支管打设完毕后,应用木塞或塑料布塞住或包裹管口,防止异物入内。

3.5结合本工程地质情况,为保证出水质量,滤管的粗细滤网选用60和100目两层,以保证以后的出水符合细水长流,出水澄清的要求。

3.6井点总管的布设,沿井点沟排放总管,将总管之间法兰逐一连接,然后再用连接软管支管将与总管连接可靠,并采用8#铅丝绑扎牢固,防止漏气。

3.7冲孔作业时,应使排水沟通畅,将施工费水汇集到集水井中,待沉淀后循环利用或采用强排水的方法排出,防止满溢影响工地环境文明。

3.8井点系统全部安装完毕后,需进行试抽试灌,以检查有无漏气现象。发现漏气、漏水现象应补救处理。发现“死井”应用高压水冲洗疏通。在疏通不成的情况应及时拔出重打其它管。

3.9井点泵机搭设简易临时机房,防止运转设备意外损坏或雨天受潮漏电,也便于值班人员清洁保养维修机器。

3.10开机抽水后一般不希望停抽。时抽时止,滤网易堵塞,出水不畅,也易抽出土颗粒,使水混蚀,并引起附近建筑物,道路由于颗粒流失而沉降开裂。所以井点运行后要求边疆工作,应准备双电源,并备足电机等机料物质。井点开始出水应先大后小,先混后清,正常的排水是细水长流、出水澄清。

3.11开机后,配置2名值班人员,经常检查水泵的真空度是否处于400—500水银标高的正常范围内,做好维护工作,确保井点系统的正常运转。同时,对流量,真空度进行统计,并作好记录。

4.1、设备准备:滤管、井点管、集水总管和抽水设备等。

4.2、井点布置:根据基坑的大小和深度、土质、地下水位高底与流向、降水深度要求等制定井点布置图(见附图1),本工程采用9套抽水设备,井点系统分段大致相等。泵设置在各段总管的中部,使泵俩段水流平衡。

4.3、注意5项:a、滤管,合理挑选滤管,滤管骨架管外包滤网必须适应。过小,则阻力大,容易堵塞:过大则易进泥沙。滤网外面用粗铁丝网保护。b、弯连管采用透明的塑料管,可随时观察井点管的工作情况。c、集水管和弯联管各节之间用橡皮套管联接,并用钢箍拉紧,以防漏水。

试夯是指导强夯作业的依据,也是对原设计的理论检验。大面积施工前,为获得符合本工程实际的强夯施工参数及施工工艺流程,根据设计提供的初步参数,进行强夯试验。试夯后进行检测并与夯前测试数据进行对比,检测强夯效果,确定下列参数:

①强夯机具、夯锤重量及夯锤落距;

②单点夯击能(或夯击次数)与单击夯沉量;

③夯击遍数、夯点间距及遍夯间歇时间;

若试夯检测结果不理想,经设计、总包、施工等相关各方确诊后,决定是否进行修正。修正参数时,可调整夯击遍数、每遍单点夯的夯击能、夯点间距及布置、以及满夯遍数等参数,确保大面积强夯加固效果符合设计要求。(因试夯后可能调整施工参数,发生这种情况时,按设计变更处理。)

2.试夯的地段选择和位置

根据总包提供的《卸载及强夯分区图》,根据强夯设计能级、用地要求及施工顺序安排。

试夯区:1台25t强夯机(W100A型);16t夯锤,点夯;10t夯锤,普夯;1台T160推土机;1部GTS332全站仪;2部DS3200型水准仪。

试夯施工配备4人:起重机司机1人,挂钩1人,推土机司机1人,测量1人;

试夯时,每遍点夯一天完成,满夯一天完成。每遍夯间隔时间2天。现场可根据观测的孔隙水消散情况,调整两遍夯之间的间隔时间。满夯完成后间隔5天开始强夯加固效果检测。

4.试夯工艺及施工参数

4.1.1.点夯工艺流程

①清理并平整场地→②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③起重机就位,夯锤置于夯点位置→④测量夯前锤顶高程→⑤起吊夯锤到预定高度,开启脱钩装置,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夯入地面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计算第一击夯沉量,做好原始记录→⑥重复第⑤步骤,按设计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收锤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⑦换夯点,重复第③~⑥步骤→⑧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测量场地高程→⑨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全部夯击遍数。

①点夯施工完成,等孔隙水消散到设计要求以后,进行满夯施工;

②满夯施工主要加固点夯夯坑底标高以上部分的夯间土;

③满夯施工采取1/4锤径双向搭接,夯击遍数、每点击数以及搭接均应保证,不得出现漏夯现象。

满夯结束后,进行场地整平,测量标高(整平时考虑相应的沉降量),最后用振动压路机振动碾压,测量最终场地高程作为交工验收基础资料。

4.2.1.强夯施工遍数

夯区均按二遍点夯,一遍普夯施工;

4.2.2.单点夯击能

试夯区:一、二遍点夯夯击能采用2500kN.m,第三遍普夯,单点夯击能为1000kN.m。

试夯区:第一、第二遍点夯夯点按3.5m×3.5m方格布置,第二遍夯点布置于第一遍夯点之间;第三遍为普夯,锤印搭接1/5~1/3D(D为夯锤直径)。

试夯区:第一、第二遍点夯夯点按5m×5m方格布置,第二遍夯点布置于第一遍夯点之间;第三遍为普夯,锤印搭接1/5~1/3D(D为夯锤直径)。

试夯区:第一、第二遍点夯,单点击数初定为4~8击,第三遍满夯单点夯击数不少于2击。并满足以下条件:

①最后2击平均夯沉量试夯区不大于100mm(5000kN.m),②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

③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

试夯前,会同总包、监理根据设计单击夯能及锤重确定落锤的有效高度。落距根据单击夯击能和锤重确定,即锤重(kN)×落距(m)=单击夯击能(kN·m)。本工程所用夯锤底直径为2.0~2.5m,锤重16t左右,试夯落距约为10~15m。

强夯参数按试夯提供的参数,经设计及监理、总包单位确认后进行施工。

单点夯击能:参照试夯中确定的强夯所需参数执行;

点夯间距:参照试夯中确定的强夯所需参数实施。

强夯次数:参照试夯中强夯所需参数实施。

参照试夯中确定的收锤标准执行。

1.3.满夯夯击能:1000KN.m,单点击数不少于2击,夯锤搭接0.3D。

1.4.落距确定:以夯击能及锤重来确定落距,其经验公式:夯击能(KN·M)=锤重(KN)×落距(M)。

2.强夯作业分区及施工顺序

根据施工区划分和卸载先后顺序,本工程强夯施工顺序为:第一强夯区(A区)→第二强夯区(B区)→第三强夯区(C)→第四强夯区(D)

3.施工工艺流程和施工方法步骤

3.2.施工方法及步骤

3.2.1.设置施工测量基点:按照总包提供控制桩,选择一处不受机械行驶破坏,又能透视,而且能方便强夯施工作为测量基点,加以固定和保护。

3.2.2.测量整平场地:起夯地坪高程按设计要求,也可根据试夯确定。地坪标高误差为0~200mm。

3.2.3.夯点放样:按设计要求将主夯点放样于施工场地,并用石灰粉标注夯点中心线,也可用红色塑料袋包土块放点。

3.2.4.校正锤重,起重机就位,夯锤对准夯点位置,测量夯顶高程,作记录。

3.2.5.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使夯锤脱钩后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夯坑直径,终夯时夯坑深度,并记录夯坑周围地面隆起值,发现夯锤倾斜应及时校正。

3.2.6.重复上述两步骤,按设计规定的技术要求及控制标准完成每遍每一主夯点的夯击作业。

3.2.7.一、二遍及第三遍夯击完成后用推土机将夯坑推平压实,测量并记录场地高程。

3.2.8.重复3~7步骤完成第一~三遍夯点施工。

3.2.10施工注意事项

▼夯击施工路线走向应与地下水排泄方向一致。

▼填土层厚度情况分小区进行,每小区的分界线应考虑搭接,即区与区之间夯点间距宜取1.0m搭接。

▼每夯点收锤原则:采用击数和最后两击沉降量控制。

▼场地排水及雨季施工:场地排水是强夯关键,如排水不畅而积水,会影响强夯施工。场地应及时排水,大雨要停止作业,如遇雨季影响强夯作业,必要时铺30~40㎝厚中粗砂垫层,详视施工时的情况而定。

▼以上强夯技术参数是根据以往工程经验初步确定的,当大面积施工时,根据各施工分区具体地质情况及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试验区经验及自身经验对强夯技术参数进行必要调整,以确保强夯加固效果满足设计要求。

3.3.强夯过程质量控制

3.3.1.开夯前检查锤重和落距,以确保单击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

3.3.2.在每遍夯击前,应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放线误差要求如下:夯点位置为不大于±5㎝,夯锤对点不大于±15㎝。

强夯施工结束后,待孔隙水消散85%以上,并也不少于一周后进行室内试验及原位测试。

强夯加固效果检验有如下几项:

▼标准贯入试验或动力触探。

▼土工试验测定土层物理力学指标。

以上几项的数量、位置由检验单位根据有关规范及经验设置,并应写出检验实施方案,经甲方、监理及设计人员核定后方能实施。通过强夯加固效果检验,写出完整检验报告,其中必须提供强夯加固深度内及可能影响到的下卧软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指标、结论及建议。

第四章进度计划及进度保证措施

根据强夯机在本工程区域的施工经验和该区域的自然条件,在有效工作天数内强夯机日沉桩1500平方米,月均有效作业天数为26天。本工程工期为50天。详见进度计划表。

1、施工环境与地方协调保证

我单位将从战略高度重视本工程,抽调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组成项目施工队伍,参加本项目工程的施工,以确保工程施工任务的顺利完成。

由施工计划科根据监理工程师批准的总体进度计划编制阶段性以及月、旬施工进度计划,重要的关键项目还编制作业指导书,并据此指导协助各作业层(组、班、队)编好月旬计划。

4、作业层及机具设备、材料保证

针对本项目,根据施工方案,及时配足人、财、物,总公司将充分发挥统一协调力度大的优点,提供足够的设备、材料,保证工程的进度。

第五章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及人员

(一)投入施工的主要机械设备

(二)投入的主要施工人员

第六章安全环境保护措施

2、机械保养产生的废物一般为含油棉沙等,送危险品处理中心处理;污油送专业厂进行回收利用,可以做到资源再利用,不污染环境。

(一)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1、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管理组织网络,健全安全管理机制,根据建设单位及监理公司提出的安全要求,针对本工程的特点,组织相关的安全活动,建立健全各项安全操作规程,实行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安全检查制度,做好安全管理台帐。

2、严格安全监督,建立和完善定期安全检查制度。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安全巡视,发现事故隐患及时消除。

3、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并系好帽扣;水上作业必须穿救生衣并系好带子。水上施工作业船舶遵照港务(港航)监督机构等政府部门的规定办理手续、设置安全指示装置。

4、在水上作业期间,施工船舶应做好安全防风工作,每天应收听天气预报,掌握航道气象动态,必要时提前避风。

5、在台风季节来临之前,组织全体船员学习防台知识,检查桩机设备、、通信、救生、防火、水密装置和排水设备是否完好。

6、施工船舶加强值班,收到台风警报时,提前到港内避风。

7、特殊工种持证上岗,密切配合按操作规程作业,制订安全操作规程。严禁酒后作业。

2、高水位时巡逻队24小时巡逻,并做好巡逻记录,发现险情,立即汇报;

3、时刻掌握气象变化,与上级防汛指挥部保持联系做到上下步调一致。

4、大风、暴雨期间需停止一切室外工作,施工人员待命,一有险情,立即投入抢险。

5、暴雨期及高潮位期间,需加强对施工围堰的保护,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6、大风、暴雨来临之前,为防止地面电缆受影响,因此发电机组应处于怠速状态,一旦断电,应立即启动发电机发电。

7、大风期间,加强对较高设备的保护,检查缆风绳的强度。必要时,暂时拆掉设备。

9、现场宿舍、仓库、操作棚等高耸物体做好防风加固,打桩机桩架卧放于平地上,确保安全;

10、撤离过程中,若遇台风来临,所有人员必须全部就近卧倒于地势低洼挡风处。

11、台风来临前,关闭所有电源,所有施工机械停放至安全避风位置,施工人员紧急撤离至项目部内,项目部预备充足的生活物资,施工现场仅留少许人员值班巡逻,并与项目部时刻保持联系。

出血常见于割伤、刺伤、物体打击和辗伤等。如伤者一次出血量达全身血的1/3以上时,生命就有危险。因此,及时止血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遇有这类创伤时不要惊慌,可用毛巾、纱布、工作服等立即采取止血措施。如果创伤部位有异物并不在重要器官附近,可以拔出异物,处理好伤口。如无把握就不要随便将异物拔掉,应立即送医院,经医生检查,确定未伤及内脏及较大血管时,再拔出异物,以免发生大出血措手不及。

在生产过程中有时会受到一些明火、高温物体烧烫伤害。严重的烧伤会破坏身体防病的重要屏障,血浆液体迅速外渗,血液浓缩,体内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产生难以抑制的疼痛。这时伤员很容易发生休克,危及生命。所以烧伤的紧急救护不能延迟、要在现场立即进行。基本原则是:消灭热源、灭火、自救互救。烧伤发生时,最好的救治方法是用冷水冲洗,或伤员自己浸入附近水池浸泡,防止烧伤进一步扩大。

衣服着火时应立即脱去,用水浇灭或就地躺下,滚压灭火。冬天身穿棉衣时,有时明火熄灭,暗火仍燃,衣服如有冒烟现象应立即脱下或剪去,以免继续烧伤,身上起火不可惊慌奔跑,以免风助火旺DBJ50/T-364-2020 绿色轨道交通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也不要站立呼叫,免得造成呼吸道烧伤。烧伤经过初步处理后,要及时将伤员送往就近医院进一步治疗。

在工作中发生手外伤时,首先采取止血包扎措施。如有断手、断肢应立即拾起,把断手用干净手绢、毛巾、布片包好,放在没有裂缝的塑料袋或胶皮袋内,袋口扎紧。然后在口袋周围放冰块雪糕等降温。做完上述处理后,施救人员立即随伤员把断肢迅速送医院,让医生进行断肢再植手术。切记千万不要在断肢上涂碘酒、酒精或其他消毒液。这样会使组织细胞变质,造成不能再植的严重后果。

骨骼受到外力作用时,发生完全或不完全断裂时叫做骨折。按照骨折端是否与外相通,骨折分为两大类:即闭合性骨折与开放性骨折。前者骨折端不与外界相通,后者骨折端与外界相通,从受伤程度来说,开放性骨折一般伤情比较严重。遇有骨折类伤害,应做好紧急处理后,再送医院抢救。

为了使伤员在运送途中安全,防止断骨刺伤周围的神经和血管组织,加重伤员痛苦,对骨折处理的基本原则是尽量不让骨折肢体活动。因此,要利用一切可利用条件,及时、正确的对骨折做好临时固定。

脊柱骨折俗称背脊骨,包括颈椎、胸椎、腰椎等。对于脊柱骨折伤员如果现场急救处理不当,容易增加痛苦,造成不可挽救的后果,特别是背部被物体打击后,均有脊柱骨折的可能,对于脊柱骨折伤员,急救时可用木板、担架搬运,让伤员仰躺。无担架、木板需众人用手搬运,抢救者必须有一人双手托住伤者腰部,切不可单独一人用力拉的方法抢救伤者,否则,把受伤者的脊柱神经拉断,会造成下肢永久瘫痪的严重后果。 6、溺水急救

发现人员溺水或者其它伤亡事故以后,发现人员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首先将受伤人员抬至安全地区,采取人工呼吸等措施急救。

项目部应急救援小组主要负责人及相关成员立即赶往现场开展救援指挥工作GB/T 13587-2020 铜及铜合金废料.pdf,并与前来救护的人员保持随时的联系,为救护工作提供便利的条件。

项目部办公室、安全部门现场的救护、通讯联络、车辆的使用调度及现场保卫工作。

当事态扩大到项目部无法控制时,应立即与当地政府联系,调集社会力量组织抢救。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