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综合管廊施工组织设计 (1).docx3)若有人要强行闯入施工现场,保安员要迅速手挽手,组成人墙,阻挡不法人员进入。如遇持械人员进入工地现场,可迅速打开消久栓,使用高压水带强行驱赶,迫使其撤离现场。同时组织民工队伍200~500人,包围所有强行闯入者,等待公安人员来处理。
施工过程中,遵守国家和北京市的有关法律、法规,依照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建立健全项目环境管理体系,制定环境保护方针、目标和指标,合理配备相关资源,选择环保型、节能型的工程机械、材料。同时积极贯彻绿色施工的方针和技术措施,通过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最大限度的减小施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资源与能源的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本工程做成整洁有序和节能环保的“绿色工程”。
7.5.1环境管理方针与目标
7.5.1.1环境方针
环境管理的实施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按照我公司“以人为本DB43/T 1774.1-2020标准下载,持续改善,绿色活动,造福人类”的环境方针和环境管理程序进行。
7.5.1.2环境目标
本工程的环境管理目标是施工现场达到“北京市安全文明工地”标准,工程本体室内环境竣工后环境检测合格。
(2)现场扬尘排放达标:场容整洁,余土覆盖,达到北京市粉尘排放标准。运输遗撒达标:确保运输无遗撒。
(3)污水排放:生活、生产污水沉淀后排放,雨水分类排放至市政雨水管网;管网、沟槽排放顺畅,COD含量<300mg/L
(4)现场光污染:确保夜间灯光不影响周边企业、居民。
(6)室内环境控制: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各种有害材料禁止进入现场,在结构施工中杜绝使用含有异味或可能带来身体危害的各种材料和添加剂;室内装饰装修所用各种材料的有害物质含量必须在国家检验检定标准以下,并有齐全的材料检验报告资料,竣工时通过国家检定机构的检测。
(7)使用先进工艺,尽量节约工程消耗的水、电、木材等资源。
(8)项目内部实行网络信息化办公模式,尽量减少纸张消耗,保护森林资源。
7.5.2环境因素的识别
根据项目环境管理目标的制定,工程重点控制的环境因素是:噪音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光污染、废弃物管理、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环保节能材料、机械的选用等。
7.5.3组织体系与责任
7.5.3.1组织体系
环境管理体系以总包单位的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项目总工程师负责环境因素的识别和环境管理方案的制定,工程经理负责组织实施体系的运行,各职能部门负责对现场的人、机、料进行具体的管理,各专业工程师提供技术支持;各施工队伍、分包单位都必须在进场的同时签定环境包保协议书,并指定专门的环保人员配合总包的环境体系管理。
7.5.3.2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由工程经理负责,对施工现场按照各劳务队伍、分包单位的作业范围划分环保责任区,并和各区域负责单位签定环境包保责任书,明确职责和违约责任;
按照责任书的范围,项目工程室负责对各施工区域、生活区域进行定期(每周)的环保检查,发现不符合的地方,提出整改意见,并填写“隐患通知单”下发;发现严重不符合的情况,立即汇报给工程现场经理及项目总工程师,会同技术人员提出整改方案下发。
1)各劳务队伍抽调一定数量的专职环保人员,由项目安全环保部组成工地的专职环保队伍,负责对现场进行日常的清洁、整理,以及检查、纠正等。
2)每周由工程经理负责组织召开“施工现场文明安全施工和环境保护工作例会”,各相关部门及各劳务、分包单位负责人参加,总结各单位的环保管理情况,对于管理部门提出的“隐患通知单”、“整改方案”,各单位要定时、定人的落实完成,由项目进行监督。
7.5.4绿色环保施工管理流程
7.5.5绿色环保施工管理办法
过程管理中,制订了“6S”工作法,即:“整理、整顿、清扫、清理、素养、安全”。公司工程部、安全环保部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及时纠正问题,纠正中实施“三定”,即:“定人、定措施、定时间”,对发现问题限期整改。
7.5.6绿色环保施工的管理措施
7.5.6.1环保管理措施
(1)施工现场的布置策划要根据我公司的CI形象手册的细则进行,如果业主有特殊要求,协商调整;总体风格做到美观和谐、牢固耐用,有条件可在办公区进行绿化布置,创造较为良好的办公环境。
(2)在施工过程中,项目从加强宣传教育入手,制定环境体系的学习和宣传计划,提高全员的环保意识。
2)减少对场地土壤环境影响
(1)施工总平面布置紧凑,节约施工场地面积,尽量限制场地干扰面积;
(2)施工中开挖的弃土严格执行北京市关于渣土消纳的管理规定,堆置在安全的场地上,防止侵蚀和流失;
(3)存在漏油现象的机械必须设置接油盘;
(4)模板堆放区下场地硬化,并铺设彩条布。
(1)根据国家标准要求,合理安排施工生产机械的使用,调整分项工程进行的时间段,如避免在夜间施工中进行大量的钢筋加工工作等。设立专门的机械加工棚封闭隔噪,如木工机械、钢筋加工机械等,必要时对临时使用的机械也设立噪音围挡。
(2)在作业段落加强控制,避免材料、设备安装时出现敲打、碰撞噪音;模板、脚手架支设、拆除、搬运时必须轻拿轻放,各方向有人控制。
(3)电锯切割速度不要过快,锯片及时刷油;电钻、水钻开洞时钻头要保证用油和用水,降低摩擦噪音。
(4)施工车辆进入现场禁止鸣笛。
(5)场界周围设立噪音观测点定时观测,专人记录,发现超出标准限值要及时控制。
(1)场地硬化、绿化:对办公区以及生活区临建的四周砌筑花坛,并进行绿化;道路进行硬化,现场堆积的余土进行覆盖,做到黄土不露天;
(2)从开始进场起,不论任何施工阶段对所施工的场地全部采用硬质围挡封闭。
(3)在整个施工阶段,购买一辆洒水小车,定时对道路进行淋水降尘,控制粉尘污染。特别是在春季施工阶段,沙尘影响很大,北京市对此有严格要求,工地现场要加大撒水的力度尽量减少沙尘的产生。
(5)加强对混凝土、渣土运输车辆的管理,运输车辆的卸料溜槽处设置活动挡板,混凝土卸完后必须清理干净才可离开工地,防止遗撒;
(6)水泥和其他易飞扬物、细颗粒散体材料,安排在库内存放或严密遮盖,运输时要防止遗洒、飞扬,卸运时采取码放措施,减少污染;
(7)在土方出场处设置车辆清洗冲刷台,车辆经洗车槽清洗后出场,严防车辆携带泥沙出场造成道路的污染。
(8)结构回填阶段,对回填土的运输车辆要采用全封闭车辆。回填所用的灰土人工预拌均匀后下坑夯实,严禁从高空抛洒白灰
(9)脚手板拆除、搬运前先对板面的混凝土碎块、水泥等进行清理,干净后再翻板。
(10)现场尽量采用电动机械、工具,减少柴油、汽油机具的使用。
(11)现场所有的加热、取暖等设备全部采用电力或煤气等洁净的能源。
(1)整个场区沿路设置雨污水管线,形成雨污水管线网,专门排除施工过程中的废水。
(2)现场设立沉淀池,冲洗泥浆、砂浆产生的废水排放之前必须经过沉淀池后进入污水管线;
(3)生活区内厨房、浴室的污水出口设立隔油池,废水进入雨污水管线;由专人负责定期清掏淤积物。
(4)清洗油污、油漆等物品的废水也进入隔油池后排放至污水管。
(5)对存放油品、化学品的仓库加强管理,存储和使用过程中防止油品跑、冒、滴、漏而造成水体的污染。
(6)安全环保部门组织专人定期检查管线、沟槽的畅通情况,每半月定期清理淤积物,保证排放畅通。
(2)有毒废弃物的临时存放必须有容器密闭,并单独存放,防止对人体、对建筑、对大气、对土体、水体的二次污染。
(3)对废弃物消纳、回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后到指定场地、场所进行。
(4)严禁利用固体废弃物作为土方回填的土方使用,防止二次污染土体。
(1)电焊采取遮挡措施,避免电焊眩光外泄;
(2)施工现场大型照明灯具采用俯视角度,无直射光线射入空中;
(3)采取必要的遮蔽措施,限制夜间溢出施工现场范围外的光线,减少对周围住户产生影响。
8)各个施工阶段材料控制
(1)从结构施工阶段开始到各专业管线及道路工程等,严格控制各项原材料中有害物质、放射性物质的含量。
(2)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要求各材料供应商、分包商提供工程材料样品和权威机构提供的放射性、挥发性检测报告,进场前及时将样品和鉴定结果发给监理单位和业主单位,从源头控制,杜绝有害材料的进场使用。
(3)不使用国家虽未明令禁止使用的,但含有异味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材料、添加剂、胶粘剂等材料。
(4)施工中密切配合设计单位和业主单位,联系各研究院所,积极建议,尽量选用绿色环保、节能型材料、选用先进工艺,减少室内污染源。
(5)依据国家《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的规定,对进场原材料应符合如下检测标准:
(2)专人负责现场施工机械的维修、保养SL 265-2016 水闸设计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使机械处于良好的状态,减少噪音和废弃配件、废油的产生。
(4)项目购进检测噪音和粉尘的仪器,随时对现场情况进行监控,发现超标及时处理。同时,对外委托环保检测部门定期对现场的废水、废气、挥发性、放射性材料等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7.5.6.2能源的利用与管理
1)根据施工进度的要求和施工机械的数量,合理规划好总体、年度、季度和月度的能源消耗计划,在生产过程中实时进行统计,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和能源浪费的原因,制定对策,逐步降低能耗的浪费。
2)合理安排好工序交接,提高施工生产的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时间。
3)控制工程的一次合格率,减少不合格品的产生造成的返工浪费;
4)采用新工艺、新材料等“五新”技术,尽量采用可反复使用的模具和材料,减少使用一次性资源。
5)办公管理全程采用计算机信息化加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x,除必要的来往函件和资料外,一律采用网络信息方式和各方进行沟通协调,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办公成本和对森林资源的浪费。
6)利用先进高效的设备与产品、改进施工工艺,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以清洁能源代替污染大气的能源,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