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308-2017 区域地下水质监测网设计规范

DZ/T 0308-2017 区域地下水质监测网设计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Z/T 0308-2017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0.6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02141
下载资源

DZ/T 0308-2017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Z/T 0308-2017 区域地下水质监测网设计规范

B.4潜在污染源调查表

表B.4给出了潜在污染源调查表。

给出了潜在污染源调查表

表B.4潜在污染源调查表

GB/T 8151.24-2021 锌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第24部分:可溶性锌含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pdf表B.5给出了取样调查表

C.1DRASTIC方法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地下水易污性评价方法

该方法通过建立DRASTIC模型进行地下水易污性评价,适用于平原、盆地。主要考虑以下参数:地 《理深(D)、含水层净补给量(R)、含水层岩性(A)、土壤类型(S)、地形(T)、包气带影响 )和含水层水力传导系数(C)。可根据监测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相关数据的数量和质量对参数的 进行调整。各参数含义如下: a)地下水理深一D:地下水理深反映了污染物由地表到达含水层所迁移的距离,地下水的理藏越趣 深,污染物到达含水层所需时间越长,则污染物稀释的机会就越多。通过现有地下水位常年监 测数据,编制地下水位埋深图,进而得到地下水位埋深评分图。 b) 含水层净补给量一R:净补给量是指单位面积内渗入地下并达到含水层的水量,污染物可通过 补给水的携带进入含水层中并进行水平迁移,因此补给水是污染物运移至含水层的主要载体。 根据工作区大气降雨量及其入渗系数,计算地下水的净补给量,按照DRASTIC方法的评分标准, 编制含水层净补给量评分图。 c) 含水层介质类型一A:含水介质类型的不同对含水层中的水流运动有较大影响,进而影响污染 物的运移路线以及运移路径的长度。工作中可依据钻孔资料及地下水位埋深图确定含水介质并 编制其评分图。 d)土壤介质一S:土壤介质是指包气带最上部具有显著生物活动的部分,通常为距地表平均厚度 2m或小于2m的地表风化层,土壤介质对渗入地下的补给量具有显著影响。工作中可依据主 地部门已有资料或实际钻孔资料研究并确定土壤介质,编制其评分图。 e) 地形坡度一T:地形是指地表坡度或坡度的变化,地形坡度的大小决定着污染物是被冲走还是 在一定的地表区域内有足够的时间渗入地下。根据工作区的地形等高线图确定地形坡度,进而 得到地形评分图。 包气带岩性一I:包气带是指潜水面以上的非饱和区或非连续饱和区。包气带岩性是影响污染 物向含水层迁移和积累的主要因素,决定着土壤层和含水层之间物质的稀释能力。当多层介质 存在时,各层介质的相对厚度是影响包气带岩性选择的一个因素,必须选择对污染物迁移有显 著影响的介质层,此外还应考虑各层介质阻滞污染物下渗能力的大小。工作中可依据工作区域 内工程及水文钻孔资料及地下水位埋深图确定包气带主要岩性并得到其评分图。 g) 含水层水力传导系数一C:水力传导系数是由含水层内孔隙空间的大小和连接程度所决定的, 反映了含水层的水力传输性能,控制着地下水在一定的水力梯度下水的流动速率。工作中应充 分利用以往水资源计算研究成果,确定水力传导系数并编制其评分图

C.1.2DRSTIC地下水易污性分区图编制方法

C.1.2.1确定参数权重。根据DRSTIC评价方法原理,不同的评价因子在评价中占有不同的主 影响程度,各项因子的权重见表C.1。其范围为1~5,对地下水系统影响最重要评价因子的权重 响程度最小的评价因子权重为1。

表C.1评价因子的权重

C.1.2.2确定各参数不同等级,编制各参数等级分区图并赋值,参见表C.2

表C.2DRASTIC要素的区间(或种类)及其评分

C.1.2.3根据DRASTIC模型,对各计算单元参数进行线性加权叠加计算,得到各计算单元易污性综合评

C.1.2.3根据DRASTIC模型,对各计算单元参数进行线性加权叠加计算,得到各计算单元易污 分值.用公式(C.1)计算

C.1.2.3根据DRASTIC模型,对各计算单元参数进行线性加权叠加计算,得至

式中: D一地下水埋深,单位为米(m); R一净补给量,单位为毫米(mm): A一含水层介质; S一土壤介质; T一地形坡度,单位为%; I一包气带介质影响; C一含水层水力传导系数,单位为米每分钟(m/d)。 易污性评分值越高,易污性越强,地下水则越易受到污染。反之,地下水易污性越弱,地下水越不 受到污染。 1.2.4根据地下水易污性综合评分值的变化范围,将监测区地下水易污性划分为5个等级,得到地下 易污性评价分区图。

C.2. 1 方法概述

C. 2. 2±P因子

C. 2. 2. 1概述

岩溶区地下水易污性分区图(PI方法)编制流

P因子保护层的防污能力与降水入渗补给量 表土层的有效田间持水量、土层的性质与厚度、岩层 的性质与厚度、含水层是否承压等因素有关。 其防污能力用Prs表示,具体用公式(C.2)计算。

式中: Pts一防污能力 T一表层土的有效田间持水能力; Si一第i层下层土类型评分值; Mi一第i层下层土厚度; Bj一第j层岩层(包括岩溶地层和非岩溶地层)岩性评分值L和其裂隙评分值F的乘积,即Bj=L·F; Mj一第j层岩层厚度: R一降水入渗补给的评分值; A一表征含水层是否承压的参数,承压含水层,A取值为1500:非承压含水层,A取值为0。

C.2.2.2各参数取值及计算

C. 2. 2. 2. 1表层土T参数

土是指地壳表层风化层 在重力作用下释水后土层所能保持水的高度 :按表C.3确定不同士壤的值(T值)

表C.3表层土T参数的确定

C.2.2.2.2降水入渗补给R参数

也表污染物一般随着降水入渗到地下水中,因此降水入渗补给量是评价地下水防污性能的重要 降水入渗补给量越大,污染物入渗的可能性就越大,防污能力就越低,R取值越小,见表C.4。

表C.4降水入渗补给R参数的确定

C.2.2.2.3次层土S参数

根据次层土的性质,从砾右到粘土共分21种类型,再加上 土层,共24种不同类型的土层。根据不同的土层类型,赋给S参数不同的值,取值范围从5到500,见表 C.5。S值越大,保护能力越强;S值越小,保护能力越弱。如粘土能有效地阻止污染物下渗,S取值最大, 为500。

5次层土S参数的确定

砂质壤土 180 泥炭 400 含粘土的粉砂,砂质壤土质粉砂,粉砂 160 腐泥 300

C.2.2.2.4岩层岩性参数L和裂隙参数F

选取岩性类型L、裂隙发育F和岩层厚度M三个参数进行保护性能评价。岩性共分了四类,见表C.6, L取值范围从5到20,L值越高保护性能越强,如泥岩L取值为20。根据岩石裂隙、岩溶发育程度和连通情 况,将裂隙发育参数F分成了7个等级(见表C.7),F取值范围从0到25,F值越低保护性能越弱,如岩溶 裂非常发育且相互连通不封闭,则F取值为0

表C.6岩层岩性参数L的确定

表C.7岩层裂隙参数F的确定

C.2.2.3保护层能力分级

根据计算所得的防污能力PTS的值 将保护层的保护性能分为5个级别,见表C.8,将保护层P因

表C.8保护层的能力分级

C. 2. 3.1概述

C.2.3.21因子评价步骤

C.2.3.2.1确定主要渗流类型。根据土层的饱和渗透系数或地表到弱渗透层的深度,参照表C 为三种渗流类型:渗透型即类型A、地下径流型即类型C、地表径流型即类型F,据此形成渗流类

表C.9渗流类型划分表

C.2.3.2.2确定I”因子。确定地表植被状沉,分出森林和由地、草地、牧场的分布范围,形成栅格文 件;利用监测区DEM数据文件,计算地形坡度图,单位选用百分比;将主要渗流类型、地表植被、地形坡 度三个图层叠加合成,将叠加结果分为六类,并分别赋值0.0、0.2、0.4、0.6、0.8、1.0(见表C.10) 根据赋值作I因子图

表C.101因子的确定

3.2.3确定I因子。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调查,确定岩溶渗漏段或渗漏区域,针对渗漏区 也下水流系统,据表C.11做出地表汇流分区图,并和I’图层叠加,叠加结果按表C.11进行赋值 参条件I图层。

d)要素O和P可以评价任何含水层地下水的易污性,而要素C是评价岩溶含水层地下水易污 性的特殊参数。

C.3.2COP方法编制过程

COP方法的编制过程见图C.2。

图C.2COP方法的三种因子计算取值图

COP易污性指标分级 三个要素的评价结果分别用三个专题图表达:O图,C图和P图。这三张图之乘积即为COP易污性 图。所计算的COP指标值越小,反映地下水越容易遭受污染。根据COP指标值也把含水层地下水易污性 分为5个级别

表C.13COP易污性指标分级

将污染源划分级别,结合地下水易污性等级以及地下水 价值分区的进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流程见图D.

D.2编制地下水价值分区图

图D.1地下水污染风险性评价流程图

地下水价值分区是由地下水质量评价和地下水水源地分级这2个单要素叠加而成,地下水质量 素的赋值根据地下水水质评价结果,水源地分级这个要素的赋值根据水源地的规模大小。最后, 两种要素赋值的乘积来划分地下水价值的等级,见表D.1、表D.2。

表D.1地下水价值单要素评价划分等级赋值

表D.2地下水价值评价划分等级表

D.3地下水易污性评价

地下水易污性评价结果的5个等级赋值,见表D.

对地下水易污性评价结果的5个等级赋值,见表D.3

表D.3地下水易污性评价结果赋值表

D.4编制地下水保护紧迫性分区图

将地下水易污性分区图和地下水价值分区图通过矩阵叠加法生成地下水保护紧迫性分区图,见 将地下水保护紧迫性分为紧迫性很高、高、中等、低、很低5个级别,并分别赋值,见表D.4。

图D.2地下水保护紧迫性矩阵

表D.4地下水保护紧迫性评价结果赋值表

0.5编制污染源等级分

污染物 污染物分类 迁移矩阵 低 高 堆放方式 高 中等 高 很高 中 低 中等 高 低 很低 低 中等

图D.3地下水污染源分级评价体系

表D.5污染源等级划分赋值表

D.6编制污染风险性分区图

将地下水保护紧迫性分区图、地下水污染源等级分区图通过矩阵叠加法地下水污染风险性分区图 见图D.4。根据评分值分成五个级别,即风险性很高区、风险性高区、风险性中等区、风险性低区和 险性很低区。

图D.4地下水污染风险定性评价矩阵

附录F (规范性附录) 区域地下水质监测网设计报告提纲

设计报告的总体框架应包括前言、监测区背景调查与资料收集、地下水质与污染源调查、已有监测 网评价、地下水质与污染评价、地下水易污性评价、地下水污染风险性评价、地下水质监测网设计、结 论和建议、附图、附表、参考文献等共12个部分

本部分应包括以下内容:项目来源、目的、任务,主要研究方法及其实施方

F.3监测区背景调查与资料收集

本部分应包括以下内容: 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 b) 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水资源、土地利用综合规划; 地下水开发利用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 f)已有地下水质监测网调查。

F.4地下水质与污染源调查

本部分应包括以下内容: a)地下水质调查; b)地下水污染源调查。

本部分应包括以下内容: a)地下水质评价内容: b)图件编制。

F.6地下水质与污染评份

本部分应包括以下内容: a)地下水质量评价: b)地下水价值评价;

c)地下水污染源评价: d)地下水污染评价。

TB/T 2975-2018 钢轨胶接绝缘接头c)地下水污染源评价;

F.7地下水质与污染评价

F.8地下水易污性评价

本部分应包括以下内容: a)地下水易污性评价方法和分级; b地下水易污性评价分区特征。

F.9地下水污染风险性评价

F.10地下水质监测网设计

本部分应包括以下内容: a)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平原盆地监测网密度设计; b)岩溶水地区监测网密度设计: c)裂隙水地区监测网密度设计。

GBT 20473-2021建筑保温砂浆.pdf本部分应包括以下内容: a)结论; b)建议。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