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61/T 131-2017 黄土地基病害勘察与治理技术规程

DBJ61/T 131-2017 黄土地基病害勘察与治理技术规程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J61/T 135-2017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3.4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06134
下载资源

DBJ61/T 135-2017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61/T 131-2017 黄土地基病害勘察与治理技术规程

9.4.1施工过程中随时检查施工记录,当发现回填料不足

4.1施工过程中随的检施工求,发现回填科不定、循域 亚重时,应立即采取补救处理措施 9.4.3生石灰桩加固软弱土的机理分为物理加固和化学加固两 个方面,物理加固作用表现为吸水膨胀,其完成时间较短,一般情 况下7d以内均可完成,此时桩身直径和密度已稳定,在实能和 生石灰膨胀力作用下,7d~15d桩身已具有一定的强度。而石灰 注的化学作用则速度缓慢,桩体强度的增长可延续3年~5年。 考虑到施工工期和安全度,目前将一个月龄期的抗压强度视为桩 体设计强度.7d~15d龄期的强度约为设计强度的60%

检验时,同一深度桩身及桩间土均应测试,每两点为一组。桩间 土的测试点应布置在等边三角形的中心城市轨道交通土建工程施工工艺标准,因为该处挤密效果 差。

10.1.1为区别于生石灰桩法的地基加固,置换挤密桩法不仅对 原地基土具有挤密作用,更强调桩身对原地基土的置换作用。通 常采用小型钻机或落阳铲掏土成孔,然后边填料边在孔内用重铺 劵扩挤密形成桩土复合地基。为降低振动对既有建筑物的不利 影响,不宜采用沉管、冲击、爆扩等方法成孔。置换挤密桩法相对 其他地基处理方法,因施工方便且造价低,较适宜于对室外地面 和道路路基的加固,

10.2.4填料采用干拌混凝土时,可较大幅度地提高地基承载 力。含水量要略大于最佳含水量,主要是考虑混合料运输过程中 的损耗,保证夯填时含水量接近最佳含水量

10.3.5采用预钻孔工艺成孔,为避免钻孔填料前地层应力释放 对建筑物沉降造成不利影响,应尽可能的缩短钻孔暴露时间,及 时回填夯扩。

多层建筑物地基的局部处理,基础多为条形或独立基础,从外尚 里挤密便于挤密基础下的地基土层,不会出现类似整片处理夯扰 困难的现象。

10.4.2置换挤密桩法施工完毕后,现场很难具备进行静力载荷 试验的条件,根据经验,当填料的压实系数及桩间土的挤密系数 满足要求时,处理后地基土承载力基本都能满足要求

10.5安全和环境保护

10.5.2目前缺少专业的小型成孔夯实设备,多为改装或自制诊 备,经验较少,故应加强现场试验,确保施工工艺可行。

11.1.1掏土纠倾法可分为基础下直接掏土和基础侧边间接掏 土两种。基础下直接掏土法是将建筑物相对沉降小的部位基础 下一定范围和深度的地基土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取出,增加地基 王孔隙,增大压缩性,短时间内减小地基承载力,从而达到增大预 定区域地基压缩变形和基础沉降目的。间接掏土法是将建筑物 相对沉降小的部位基础侧边应力扩散范围内的土掏出,减小基础 下地基土的侧向约束,达到增大竖向变形的目的。天然地基、垫 层地基和散体材料复合地基掏土法实施可行性较高,效果比较明 显。对刚性材料复合地基和桩基础实施比较困难,且风险较高 不适宜采用陶土纠倾法。另外,基础埋置深度较深时,掏土纠倾 效果也较差。 111.2基础下地基土强度较高时 掏土位置距基础底面距离越

11.1.2基础下地基士强度较高时掏土位置距基础底面距

近效果越好,宜采用浅部掏土法。地基土存在软弱下卧层时,指 取下卧层土纠倾效果更明显,且便于控制沉降量和沉降速率。强 度很低时,竖向变形受侧向围压影响较大,侧向掏土即可达到增 大竖向变形的目的。以上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联合采用。

或压缩变形不满足治理后基础使用要求,后期仍有可能继续发生 沉降,此时直接进行掏土纠倾也不能达到目的,且影响施工安全 因此应先加固沉降较大部位的地基,阻止不均匀沉降发生,纠倾

程中因沉降控制不当造成建筑物结构破环、附加沉降过大弓引起次 生病害,甚至失稳,避免产生上述问题是设计和施工首要考虑的 问题。

11.1.6由于地基土和上部建筑结构计算的复杂性,目前掏土纠

倾设计计算和实际效果的吻合度还不高,计算的施工参数可靠度 扁低,本条主要强调应依靠实际监测结果实时调整参数,即“信息 法施工”。

11.2.2纠倾施工过程中建筑物会逐渐回倾,应避免不同部位回 项幅度相差较大,在上部建筑中产生新的次生应力,对建筑物造 成损伤。因此设计应通过施工顺序、进度、掏土量等多种参数的 调整保证建筑物整体变位协调。

11.2.3本条规定了设计应包括的内容,也是设计应遵循的程 和步骤。

会立即停止,有一定的滞后期,因此掏土停止时基础迫降量应小 于目标值,应预留后期的沉降量,防止“矫柱过正”的现象发生

11.2.7 ~11.2.9 给出了纠倾前基础下不同部位的地基土压力 计算方法,以及现状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为计算确定掏土施工 参数提供计算依据

11.2.11基础倾斜后,不同部位的地基土承受的压力不同,掏

量应根据不同部位的地基土压力确定,才能达到应力均衡、回倾 稳定的目的

11.2.12基于地基土掏孔后其周边形成的塑性区开展范围,

条给出的掏土孔间距的计算公式,考虑了一定的安全储备。可根 据地区经验,结合公式计算结果综合确定

条给出的掏土孔间距的计算公式,考虑了一定的安全储备。可根

标科学合理可以保证纠倾的安全顺利进行,避免产生次生损害和 意外事故。回倾速率在考虑施工安全和施工进度的合理平衡基 础上,应遵循“宁慢勿快”的原则

11.3.2纠倾施工不能急于求成,要根据建筑物的沉降和回倾速 率等信息分步实施,循序渐进,方能保证安全。直接在基底掏土, 建筑物回倾快,为避免出现过倾现象,应控制好回倾速率,并对建 筑物进行不间断的变形监测。在回倾一侧要预设保险支撑,控制 每次回倾量,必要时要对建筑物预加固,避免建筑物构件进一步 受损。

全,特别是保证雨水不能流入工作槽,引起坑壁失稳,并渗入建 物地基,引起地基土软化。

11.3.4 ~11.3.8

11.4.2当纠倾前地基需要加固时,应在加固效果达到预其

后方可实施纠偏,这样安全度较大,因此对加固质量进行检测是 必不可少的程序。

后方可实施纠偏,这样安全度较大,因此对加固质量进行检测是 必不可少的程序。 11.4.3掏土孔和槽、工作槽的回填质量对后期建筑物沉降有影 响,设计对回填质量有要求时,应通过检测确定回填质量是否达 到设计要求,

12.1.1当湿陷起始压力大于地基土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之和 时,理论上讲,即使地基浸水也不会出现湿陷变形,达不到预期的 沉降量。 因为中等和强烈湿陷性黄土层浸水后湿陷敏感,浸水纠倾效 果明显,便于纠倾。当地基土湿陷性较弱,含水量大于20%,通常 大于黄土的塑限含水量时,浸水湿陷量较小,如果湿陷性土层厚 度薄,浸水湿陷沉降量小,纠倾效果不明显,达不到纠倾的目的。

12.1.4纠倾达到设计要求后,工作坑、槽及注水孔均应回填,注 水孔可采用灌注水泥浆回填。工作坑、槽可用2:8灰土分层回坝 夯实。

12.1.4纠倾达到设计要求后,工作坑、槽及注水孔均应回填,注

12.2.2注水管布置要考虑结构形式和地基不均匀沉降变形特 征以及拟达到的沉降要求,尽量做到分布均匀,施工期间安全可 控。 由于倾斜建筑物各单元的倾斜值不一,因此纠倾过程中要求 各部位的浸水湿陷迫降值也不同,这就要求在纠倾过程中不同部 立浸水量不同,沉降较小处先浸水且浸水量大,沉降较大处后浸 水且浸水量小。为使水分能输送到所要到达的部位,就需要合理

布置注水管间距,可在每一注水坑内设多根注水管,注水管长短 不一,根据各注水管的不同区段功能,在不同部位打孔,并设注水 门及水表,以便随时调整注水部位及注水量,保证均匀注水,实 现注水的可控性和纠倾可控性。 对于中等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条形基础、筏板基础,预留滞 后沉降值宜控制在纠倾目标设计值的10%~20%之间,

12.2.5只有当地基土附加压力与上覆土自重压力之和大于

陷起始压力时,才能产生湿陷沉降,因此注水前应先确定基础 地基土总应力大于湿陷起始压力的范围和深度,根据浸水沉降量 确定浸水厚度和范围

12.2.7第i层土的湿陷系数,宜采用不同深度地基土的实际

力下的湿陷系数,可根据单线法压缩试验结果绘制的湿陷系数与 压力关系曲线取值。

12.2.9本条是现行行业标准《建筑物倾斜纠偏技术规程

12.2.10根据工程经验,一般回倾速率不宜大于10mm/d,限制

回倾速率能最大程度保证纠倾施工期间建筑物的安全。纠倾放 工开始及接近基础迫降量设计值时应选择低值,迫降接近终止时 应预留滞后沉降量,以防发生过倾现象

12.3.1浸水纠倾施工过程必须设置现场监测系统

12.3.1浸水纠倾施工过程必须设置现场监测系统,记录回倾 量、绘制时程曲线,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调整纠倾设计和施 工方案,做到回倾平稳、可靠、可控。 达到纠倾基础迫降量施工值时停止注水,应先回填注水坑 槽,注水孔可暂不回填,是考虑注水坑槽对施工安全影响大,并防 正雨水浸人地基。注水孔较小,充填有密实的砂砾石等透水材 料,只要做好地表排水,不会对建筑物产生影响。当纠倾基础迫 降量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可再次注水,具有灵活性。当沉降量最 悠达到设计要求后,可再对注水孔进行封填。 近有回填料不得使用透水材料

12.3.2纠倾施工前,不仅要掌握纠倾建筑物的前期勘察、设计

施工等资料,还要了解周边可能产生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和地 设施的资料,特别是沉降观测资料,同时进行现场察看,并作必要 的拍摄记录,增设沉降、位移、倾斜、裂缝观测点,如有条件,还口 走访当时的工程施工、监理和业主方管理人员,获取工程的第 手资料。

12.3.3注水时严禁注水流入纠倾建筑物沉降较大一侧的地基

土中以及周围的建筑物地基中,必要时设防渗墙以阻止水渗入 当浸水纠倾回倾速率过快时,应立即停止注水,必要时可回填生 石灰料吸水或采取其它措施,避免突倾或反倾,有条件时可设置 限位桩。

建筑物整体或局部沉降加速、回倾过快,会导致建筑物出现新的 裂缝或向相反方向倾斜,严重时会使地基失效、建筑物报废。

以必须根据监测资料严格控制注水量并及时调整。

12.5安全和环境保护

5.4施工期间的人员巡视、巡查非常必要,能够及时发现问 并采取处理措施。

13.1.1堆载加压法纠倾施加于沉降较小一侧基础上的荷载较 大,对于整体刚度较小的建筑物来说,其构件承受能力较弱,容易 生基础和上部结构次生裂缝,敌不宜采用:对于不均匀沉降较 大或基础埋深较深的建筑物,所需的堆载载荷过大,容易对周边 的建筑物造成不利影响,也难以估算预留沉降量,也不宜采用, 如果地基压缩层范围内地基土的平均含水量小于塑限含水量,地 基土呈坚硬状态,压缩性低,堆载加压引起地基附加沉降效果不 佳。 13.1.2作为堆载加压法的辅助措施,在建筑物沉降较大一侧卸 载,例如减层、挖除室内填土改作架空地坪等,自的是减小该侧地 其士压减小倾剑力钜汁到减小关是滑降的日的出能起到纠

载,例如减层、挖除室内填土改作架空地坪等,目的是减小该侧 基土压力,减小倾斜力矩,达到减小差异沉降的自的,也能起到纟 偏作用。

13.2.5公式13.2.5是按倾斜部分的地基反力呈三角形分布计 算推导出来的,实际的地基反力分布形态可能很复杂,从理论上 讲,只要把倾斜部分的地基反力抵消掉就达到纠倾的目的了,所 以不必计算建筑物正常自重引起的地基反力。

的变形逐渐适应荷载,使纠倾过程可控。

13.3.2在室内堆载时,一般采用先在建筑物低层堆载、后在高 层堆载的方式。

13.5安全和环境保护

13.5.1采用室内堆载方式时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而采用室外 堆载方式时,应考虑堆载对周边建筑物和地下设施的影响,避免 造成周边建筑物和地下设施发生次生病害。 13.5.3堆载过程中,应对纠倾建筑物和周边建筑物或设施进行 连续监测,监测过程中应及时绘制荷载-沉降-时间关系曲线 根据沉降情况及时调整堆载量,保证施工安全

连续监测,监测过程中应及时绘制荷载-沉降-时间关系曲线 根据沉降情况及时调整堆载量,保证施工安全

14.2.7当原有建筑物为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时,可将其作 为顶升梁,但应进行相应验算;当原有建筑物为刚性条形基础时 应增设托梁作为顶升梁

14.3.1采用高压注浆喷射法或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加固的地基

应在桩体强度达到要求后方可顶升施工;采用静压桩加固的地 基,应在孔隙水压力消散且单柱承载力达到要求后方可进行顶升 纠倾施工。

14.4.2在黄土地区,顶升底座一般为经过托换、加固处理的桩 基础,包括灌注桩、静压预制桩、高压喷射注浆水泥土桩等,它们 的承载力尽管可通过混凝土(或水泥土)试块强度、终止压桩阻力 等确定,但考虑到顶升纠倾的特殊性和安全性,条文规定采用静 载试验确定其承载力。如果干斤顶底座承载力不足,在顶升过程 中出现突然的较大沉降,造成的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不仅建筑 物可能会进一步损坏,还可能造成人身伤亡,因此检测点数量要

比一般桩基承载力检测数量多

14.5安全和环境保护

液压油泄漏,不仅会造成土壤污染事故,而且可能对建筑物造成 次生灾害,甚至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因此在顶升前应对使用的于 斤顶、加压油泵、连接管路等进行全面系统检查,严防发生液压油 泄漏。

来,干斤顶下方也需加垫块,这样它们的稳定性就会降低,可采取 增加支承点、限位点等安全保护措施

15.1.1防水墙以隔水为主要目的,防止建筑物以外的水渗入建 筑物地基内,导致建筑物地基不均匀沉降,防水墙只能隔断水的 人渗,减轻因水引起的建筑物地基病害,不能对地基病害进行根 冶,因此,该方法常与其他治理方法结合使用,与隔水惟幕基本相 同。

15.2.1防水墙闭合布置可以阻断周边水继续向建筑物地基渗 漏,如果现场条件不允许,也可在地下水渗漏一侧布置,但应有足 够的长度。

15.2.3防水墙厚度要满足防渗要求,同时要考虑施工作业空间

需要,墙厚度过小,不利于夯实机械在导坑内施工,同时影响隔水 效果。

连续墙沿基础外沿开挖槽段,槽段开挖长度和深度影响

15.2.4连续墙沿基础外沿开挖槽段,槽段开挖长度和深度

治理建筑物和周边建筑物、设施的地基稳定性,因此,应根据周达 环境条件、地层岩土性质,通过稳定性验算合理划分槽段长度。

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分为P6、P8、P10、P12等四个等级,相应表示 能抵抗0.6、0.8、1.0及1.2MPa的静水压力而不渗水。当工程埋

置深度小于10m时,设计抗渗等级为P6;当工程理置深度大于或 等于10m、小于20m时,设计抗渗等级为P8;当工程埋置深度大于 或等于20m、小于30m时,设计抗渗等级为P10;当工程理置深度 大于30m时,设计抗渗等级为P12。 15.2.10由于桩位偏差和垂直度偏差,搅拌桩的搭接宽度过小 时,桩体搭接可能出现空隙而影响隔水效果。如果设计搭接宽度 过大,则桩间距过小,不仅造价高,而且影响成桩效率,延长工期 因此,搭接宽度应合理。为保证止水效果,单排搅拌桩的搭接宽 度大于多排桩。

15.3.2对三抓成槽的槽段施工,采用先抓两边后抓中间的顺 序,相邻两幅连续墙槽段深度不一致时,先施工深的槽段,后施工 浅的槽段

施工不可避免对地基土造成扰动,甚至出现“橡皮土”,难以保证 灰土夯实质量,如不采取措施,不仅影响灰土连续墙的隔水效果 也会影响人工导坑侧壁的安全性

15.3.8相邻孔喷射注浆的间隔时间过小,相邻孔内水泥浆与士

体的混合体凝固程度不足,容易窜桩,影响成桩质量,进而影响工 水效果。

15. 4.2 无损检测除工期短,费用低外,最主要的优点是可避

15.4.2无损检测除工期短,费用低外,最主要的优点

连续墙槽壁垂直度,检测墙身混凝土质量,判定墙身混凝土是否 存在缺陷、缺陷的程度并确定其位置。用超声波检测时,单幅槽 段应设置4根超声管,超声管呈菱形分布。钻芯法检测除可检测 墙身混凝十抗压强度、判定墙身混凝土完整性外,还可检测地下 连续墙的整体抗渗性能

16.1.4本条明确了制定监测方案时应考虑的各种因素。监测 方案除包括监测目的、监测内容、测点布置、测量仪器及方法、监 测周期、监测项目报警值、监测结果处理和反馈等内容外,尚应体 现具体工程的特殊要求

16.2.2为了保证有足够数量的基准点可用,以便相互校验其程 定性,要求基准点不应少于3个,从而保证沉降监测成果的可靠 性。高程控制网不能布设成附和路线,只能独立布设成闭合环可 布设成有附和路线构成的结点网

16.2.8当需要测量裂缝纵横方向变化值时,可采用坐标方格风

板标志。使用专用仪器设备观测的标志,可按具体要求另行设 计。对于数量少、量测方便的裂缝,可根据标志形式的不同分别 来用比例尺、小钢尺或游标卡尺等工具定期量出标志间距离求得 裂缝变化值,或用方格网板定期读取“坐标差”计算裂缝变化值; 对于大面积且不便于人工量测的众多裂缝宜采用交会测量或近 景摄影测量方法;需要连续监测裂缝变化时,可采用测缝计或传 感器自动测记方法观测

16.3.3本条在综合有关技术标准和工程实践经验基础上确定 了监测频率和监测时间的要求。 16.3.4建筑物治理结束后,当变形不能趋于稳定,不能满足现 行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的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 间NB/T 35121-2018 水电工程沟水治理设计规范,直至稳定。每次监测结束后,应及时提供观测数据,并报相关 单位或部门。

16.4.2监测点布置图应包括沉降监测点布置图、倾斜监测点布 置图。

17.0.1治理工程的竣工验收在程序和要求上往往没有一般建 筑工程严格和规范。由于治理工程的特殊性,竣工验收比一般工 程更为重要,条文规定施工单位自检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通知相 关方进行验收。 人

17.0.2治理工程验收内容取决于地基病害治理方

可能是达到纠偏要求,也可能是沉降趋于稳定。以地基加固为主 要自的治理工程,自标是提高地基承载力,阻止沉降增大,因此验 收标准应达到设计要求的沉降速率;对以纠倾为主要目的治理 程,验收标准应达到设计要求的纠倾量。

收标准应达到设安求的优降速率;刘 程,验收标准应达到设计要求的纠倾量。 17.0.3本条强调验收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格,治理工程应达 到设计目标。对于复杂的地基病害治理工程,可组织有关专家参 加验收,专家组验收意见应作为附件列人验收记录中,

17.0.3本条强调验收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格,治理工程应这

到设计目标。对于复杂的地基病害治理工程,可组织有关专家参 加验收JGJ/T 40-2019 疗养院建筑设计标准,专家组验收意见应作为附件列人验收记录中

18.0.1地基病害治理结束后,如果建筑物后期使用不当,仍可 能引起地基病害复发,因治理工程的特殊性,本条强调使用单位 应安排或指定有关人员负责制订使用与维护管理制度,督促检查 维护管理工作,使其落到实处,并成为制度化、经常化,避免维护 管理流于形式。 18.0.2~18.0.7治理完成后的维护和检修主要与水有关,防止 地面雨水和管道渗漏是重点。与湿陷性黄土场地上的一般建筑 相比,治理工程维护和检修要求更为严格,管道系统检查包括有 水或有汽的所有管道、检查井、检漏并、阀门井等。此外,临近房 屋的花园,屋面落水管雨水直接排放其中,雨水长期渗漏,可能弓 起地基土软化,并导致房心土塌陷,地坪开裂,进而引起建筑物地 基病害,因此工程治理完成后,对不符合要求的房前屋后花园应 一并采取措施,加强维护管理。 18.0.11在对建筑物和管道经常进行维护和检修的同时,若在 防护范围内增添或改变用水设施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湿陷性 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防 正地基浸水,保证治理建 女全使用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