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既有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技术要求

穿越既有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技术要求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81.9K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12157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穿越既有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技术要求

1后加固对象为既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路基结构以及周围地层。 2通过对既有线的后加固,达到既有路基结构正常运营条件下的承载力和变形要求。 3对路基进行后加固宜采取的措施有地层注浆加固和在路基两侧布置护坡桩等,

9.1.1穿越工程施工时,应保证区间轨道结构的平顺性、安全性、稳定性及耐久性, .1.2穿越工程对既有城市轨道交通区间轨道的影响应考虑:对轨道结构几何形位的影响、对碎石道床 隐定性的影响以及对轨道结构及部件状态的影响。

穿越工程前评估工作应对既有城市轨道交通轨道结构的概况及相关技术资料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 括轨道结构概况调查、轨道结构技术资料调查。 1轨道结构概况 1)轨道结构和部件类型及状态:包括轨道结构类型(有确轨道,整体道床轨道等);轨道部件类 型(钢轨,轨枕,扣件,道床,道岔,轨道加强设备状况,整体道床状态)。 2)轨道平纵断面情况:包括轨道结构所处的平面位置(直线,曲线);坡度等。 3)轨道结构的基础:包括路基、桥梁和隧道等。 4)无缝线路相关资料:包括无缝线路的锁定轨温,长轨节布置,钢轨焊接状况,防爬设备及观 测桩,有无伸缩调节器,穿越工程实施时的轨温资料。 5)轨道维修状况:包括大中修状况,轨道部件更换状况。 6)运营条件:包括行车速度、列车轴重、行车密度。 2轨道结构技术资料 既有轨道结构技术档案主要包括建造、大修和加固的设计文件,施工记录,设计变更,施工总结, 监理总结,竣工资料,预制构件的出场合格证书,材料试验及抽检资料,日常养护维修资料,定期检测 及有关资料等

穿越施工前,应采取必要的检测方法对既有城市轨道交通轨道结构进行检测 2轨道结构检测内容包括: 1)轨道几何形位。包括轨距,高低DB35/T 1807-2018 高速公路机电预留预埋管道施工技术规程,水平,轨向,三角坑,道岔几何形位等。 2)轨道结构及部件的状态、轨道结构的变形和应力状态、整体道床裂缝及其与基础的连接状态。

在轨道结构下部基础评估的基础上,结合现有轨道结构情况,对轨道结构的变形、受力以及伤 况进行评估

按照前评估内容撰写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 评估单位情况: 2. 既有线轨道结构概况及评估的目的; 轨道现状评价或鉴定; 4.轨道结构变形预测值与控制值; 是否需要对轨道结构进行前加强和处理。

衣据前评估报告及专项设计报告,对轨道结构进行相应的前加固。

监测项目应包括:几何形位(轨距、水平、方向、高低、曲线正矢和超高)、扣件状态(松动、损 坏)、轨枕状态(歪斜、裂纹)、道床状态(断面尺寸变化、密实度),走行钢轨、道岔、接触轨等设备 伏态;钢轨探伤情况,若为整体道床,道床状态则应检测整体道床裂缝及其与基础的连接状态。无缝线 路应力与爬行状况,可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增加其他监测项目

9. 4. 3 测点布置

1测点布置应根据距离轨道结构变形敏感部位和应力集中部位由近及远,由密到疏布置。应在轨道 结构变形敏感部位与应力集中部位加强监测,测点布置应适当加密 2测点布置应具有良好的代表性,能反映轨道结构变形的主要特征。 3穿越曲线和道岔区,应按《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养护维修技术规范》要求的检测项目加强监测力度。

9.4.4监测频率和时间

1第三方监测时间应为:从穿越工程开工前开始,直至施工结束后,最后连续3个观测周期的

差小于观测精度为止。 2监测频率根据监测断面距开挖面的距离和沉降速度而定。出现特殊情况时应增加监测频率。 3施工中,应至少每2小时监测一次轨道几何形位变化

1参照6.4.4的要求执行

1参照6.4.4的要求执行

9.4.6预警值与警戒值

穿越工程施工时,轨道结构儿何尺寸的预警值与警戒值应由前评估单位确定,在前评估单位无法 定预警值与警戒值的情况下,可参照《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养护维修技术规范》要求标准确定

在穿越工程施工完成一年或变形稳定后,应对既有轨道交通的轨道结构及部件、几何形位和无 的应力与爬行状态进行后评估

应分别从轨道的几何形位、轨道结构及部件状态、道床状态等方面对既有城市轨道交通轨道结 后评估

按照后评估内容撰写评估报告,后评估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评估单位情况; 2轨道结构在穿越过程中的变形及破坏情况; 3轨道结构是否满足运营安全和耐久性要求; 4是否需要后加固及相应的加固措施,

后评估报告,对轨道结构进行相应的后加固与恢

1后加固对象为既有城市轨道交通轨道结构, 通过对既有轨道结构的后加固,达到正常运营条件下的承载力和变形要求 3对轨道结构进行后加固宜采用相关规范提供的加固技术或经论证可行的加固技术进行

1.为便于在执行本技术要求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 2.在本技术要求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技术要求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 按执行”。

号令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 号令 《北京市城市道路管理办法》 《北京市路政局关于印发地下工程穿越交通设施安全监管暂 4号令 行办法的通知》 81号 《关于加强穿越既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工程管理的通知》 47号 《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办法》 《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 《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 《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城市桥梁养护技术规范》 《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 《公路桥梁加固施工技术规范》 《公路桥涵养护规范》 《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技术规程》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工程测量规范》 《地铁设计规范》 《铁路桥隧建筑物劣化评定标准》 《地铁运营安全评价标准》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验收标准》(第一部分:土建工程)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

穿越既有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技术要求

编号:DB11/T716—2010 备案号:28402—2010

4.1.1穿越方式和部位

对于横过道路的穿越,不管其角度大小,均造成对道路全断面的影响,故归为一类。未横过道路的 穿越往往易导致较长区间的道路横向不均匀沉降,发生纵向裂缝,故归为一类。 相对道路的细长体量特点和穿越工程的微小纵坡,一般不考虑竖向角度变化

4.1.2对既有道路的影响范围

4.2既有道路结构类型、保护等级与保护要求

4.2.1既有道路结构类型

因为半刚性路面结构的破环现象及对交通的影响更接近柔性路面,所以按照道路结构的材料利 性、破坏特点,分为柔性路面和刚性路面两种结构类型,既简化工作,并与道路结构类型的划分 持一致。

4.2.2既有道路保护等级

虽然道路设计寿命在士几年到几十年,但因为交通的迅速增长,道路翻修加固周期往往很短,

道路性质将道路保护等级分为重点、一般和非保护三级,符合投入产出的技术经济需求和保证重点、照 顾一般的原则。

.2.4道路变形控制指标

为达到上述保护要求,考虑现有穿越工程实际变形控制情况,本技术要求按允许变形程度,根据道 路养护技术规范和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提出以最大允许变形量,即技术指标的极限值为沉降变 形控制极限指标。除有特殊规定外,一般情况下,甲类道路极限值指标为平整度[α]、[h]和高程[H]; 乙类道路极限值指标为平整度[α]、[h],高程[H]和相邻板高差[△];挡土墙为顶面高程[H]、竖直度 []]和沉降缝错缝差[△]。 对最大允许变形量的控制,实际要控制变形幅度和变形速率,是在保证既有道路技术要求情况下, 允许发生的可控制、不充许超过的最大沉降变形幅度,故提出预警值和警戒值作为控制值,且应由前 评估报告和穿越施工方案确定。 道路变形控制指标只取平整度和高程,不做道路整体的行驶质量和路况评价,不采用相应规范的综 合指标,其中任一指标达到控制值,均认为工程总体沉降达到相应控制值。这是因为,因穿越工程可能 引发的道路沉降变形绝大多数为局部路段的沉降变形,即使对于较长的平行下穿工程,通常也是从局部 的沉降变形开始并应该及时予以控制的

4.3.1路况调查、检测与评估

根据因地下工程导致的道路沉降变形规律,道路的监测项目依据道路养护技术规范,选择了裂缝、 沉降变形、平整度、高程值等少数几项关键、代表性指标;明确了观察、检测和监测三种方式,以适应 沉降变形的持续发生发展、从微小变形到明显剧烈变形的变化规律,使用中应注意持续观测,根据持续

观测数据,分辨和判断因道路自身还是因穿越工程引起的沉降变形。

4.4.3路面测点布局

4.4.5监测基本方法与基本要求

监测基本方法、频度和具体技术要求,均以相关道路养护技术规范和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等为依 据,针对具体道路情况可通过监测方案加以细化,并加大监测力度

5. 1. 1 穿越方式和部位

新建地下穿越工程与被穿越桥梁基础的空间相对位置和近接程度对被穿越桥梁基础的承载力和位 多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是在充分考虑新建地下工程影响既有桥梁结构的应力分布、大小、程度及范 围的基础上,确定两者的近接程度划分标准和影响范围。 桩基础Z=4/α的位置上下是判断桩身在地面处的水平位移及转角与该位置的边界条件是否有关的 理论标准。

5.2对桥梁结构保护类型、保护等级及要求

5.2.1桥梁结构的保护类型

对不同桥梁构件对于裂缝的出现与否及程度的要求,将桥梁结构的保护类型分为重点保护、一般 保护和无需特殊保护三个等级。 由于超静定结构对基础沉降变形非常敏感,因此,将超静定结构(特别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作 为重点保护对象。

5.2.2桥梁结构保护等级

根据影响范围(相互位置、及远近)、保护类型(结构类型)将既有桥梁结构分为A、B、C类三 个保护等级,在保证既有桥梁结构的安全和正常使用状态的前提下,各保护等级桥梁结构必须满足其相 应的技术要求

5.2.3对桥梁结构的保护要求

在保证既有桥梁结构的安全和正常使用状态的前提下,对各保护等级桥梁结构提出相应的报

5.2.4桥梁结构的变形控制指标

由于桥梁结构形式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不同桥梁结构对变形的适应性不同,无法用桥梁基础的沉降 (或隆起)变形控制指标直接判定桥梁结构的安全性,但桥梁结构构件自身的强度与刚度控制指标具有 唯一性。因此,本技术要求采用桥梁结构构件的强度与刚度指标及墩台位移作为判定桥梁结构安全与否 的主要控制指标,进而确定预警值和警戒值。 桥梁结构变形控制指标是在保证桥梁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的前提下确定的,沉降变形导致桥梁结构

应力状态重新分布,可能使桥梁局部应力状态出现不满足规范规定的情况。可通过工程类比,结构计算、 数值计算并结合相关资料综合分析论证,提出相关施工沉降控制指标 桥梁变形和承载力极限值、预警值与警戒值应由前评估报告给出,考虑地下工程施工对桥梁结构的 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即考虑桥梁基础的沉降(或隆起)变形和桥墩倾斜以及相邻基础的沉降差对桥梁 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产生间接性影响综合给出。其中预警值、警戒值表格仅供参考

5.3.1对既有桥梁结构的技术要求

包括满足相关规范规定的桥梁结构强度要求、刚度要求、稳定性要求、耐久性要求和桥梁墩台的位 移要求;满足桥梁附属结构的正常工作的要求;不发生不良工程地质与水文问题和确保施工安全的相关 要求。

新建地下工程穿越既有桥梁结构的应力与变形监测是为了保证被穿越桥梁结构的安全。测点布置仅 满足桥梁整体承载力及变形控制的要求,对于有特殊要求的桥梁监测,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监测内容和 测点布置。

6.城市轨道交通隧道

6.1.1新建地下工程穿越既有区间隧道,导致沿新建线路前进方向上的地层扰动和土体的损失,这必然 会对地表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地表的变形和围岩的物理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围岩类别的降 低,围岩的强度和自承能力降低,围岩松动圈向外扩展,土体间的压密变形增大,从而影响既有隧道结 构的安全性、稳定性与耐久性,甚至影响到隧道内轨道结构的稳定性和平顺性。新建地下工程施工,导 致围岩变形、沉降,波及既有区间隧道,使既有区间隧道结构发生剪切、拉伸和扭转变形,严重时导致 既有隧道结构破坏,无法正常运营,甚至发生安全事故

在新线穿越施工过程中,最理想的情况是能采取有效措施对既有区间隧道结构的沉降和位移控制在 不影响地铁正常运营的范围内。如果既有区间隧道结构受新建地铁施工的影响产生的裂缝、渗漏和沉降 超过正常运营的既定控制标准,则应该对既有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进行相应的后加固与恢复

既有区间隧道的沉降超过正常运营的既定控制标准,会产生两种情况:一是对地铁区间隧道结构的 安全性产生影响,进而导致地铁无法正常运营,这种情况下,既需要对既有地铁区间隧道进行加固修复, 同时需要对沉降损失进行恢复;二是隧道结构处于安全状态,仅产生一定的裂缝和渗漏,但由于沉降超 限,使轨道结构儿何形位发生较变化,进而影响轨道交通的正常运营,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对裂缝和渗 漏进行处理,同时对沉降损失进行恢复。 既有区间隧道结构沉降量超过既定限度,可以采用抬升技术对既有区间隧道结构进行抬升,按照作 用对象的不同,对于隧道结构的抬升措施可分为直接措施和间接措施两类。 直接措施的基本原理就是采用钢筋混凝土桩、柱、梁等结构进行组合,在既有隧道下方施作,以代替新 建隧道承受上方构筑物的重量,实现对既有隧道结构的受力托换,在此过程中设置若干支承点,通过对 这些支承点的顶升设备(如千斤顶等)的启动,从而使既有隧道沿某一平面向上抬升,减小既有隧道沉 降。常用方法有抬梁顶升法和静力压入桩法等。 间接措施的目的就是通过处理土体自身变形来达到恢复沉降的目的,常用措施有注浆等。在土体 中注浆就是通过材料的膨胀产生压力从而达到对既有地铁结构的沉降进行恢复的目的。注浆可以分两

种,一种是在既有隧道内向下方注浆,一种在新建隧道内向上方注浆。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加固 技术。 对区间隧道结构产生的裂缝,根据后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于一般的结构裂缝可采用注环氧 树脂填充的措施进行处理;对于对结构耐久性和强度影响较大的裂缝除可采用注环氧树脂填充外,根据 需要采取措施对结构进行补强处理

DB11/T 1322.46-2018 安全生产等级评定技术规范 第46部分:户外广告设施设置和运行维护单位7.城市轨道交通桥梁

穿越工程对既有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的作用源于穿越工程施工所引起的地层位移,包括垂直和水平 两个分量;桥梁桩基础的承载力由桩侧摩阻力和桩端摩阻力构成,桩是通过与地层的侧摩阻力和桩端阻 力把上部荷载传递给地层的。而穿越工程邻近施工,必将影响到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 如果桩基较靠近穿越工程的开挖面,那么垂直方向的分量将会在桩基础上施加不利的负摩阻力,引 起桩基的沉降并降低桩基的承载力。穿越工程水平轴下方的垂直方向的土体位移方向向上,会导致桩基 有上抬的趋势,而水平的土体位移分量将向着穿越工程的轴线移动,会在桩基中引起侧向的变形和弯矩: 桩基邻近穿越工程这一基本问题的示意图如图6.1.1.2所示。实际工程中单桩的情形较少,桥梁桩基几 乎都以群桩的形式出现,在桩端顶部有承台。穿越工程施工对邻近群桩的影响较之对单桩的作用更为复 杂

8.城市轨道交通路基

穿越对既有城市轨道交通地面线的影响是通过施工产生地层变形来传递的,改变了既有地层的初始 应力状态与地下水状态,造成土层变形、地层损失以及和地层排水,使既有线路结构的外力条件和支撑 状态发生变化而产生变形,导致基床和其上轨道结构的承载力、稳定性和耐久性下降,影响结构的功能 和安全,进而影响到列车运营的舒适性与安全性。

通过调查既有线路原设计图、峻工图、历次加固和改造设计图、事故处理报告、峻工验收文件及检 查观测记录等文件资料,确定路基断面尺寸、路基高度、限界情况、路基设计荷载、抗震设防水平、湿 度与温度环境等线路情况。 确定线路建成年代及日后变迁改造情况,主要工程材料、运营的列车车辆型号、荷载等级以及列车 运行间隔等运营情况,

1前评估需要评估既有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结构承载能力。应按照强度控制进行验算,估算出结构的 实际承载能力极限值;考虑一定的安全储备系数后,提出既有城市轨道交通路基结构承载能力控制值。 2前评估需要评估既有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路基结构变形能力。应根据对结构承载能力的分析,评估 结构抵抗变形的能力,考虑一定的安全储备系数后,提出既有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结构变形能力控制值。 对于既有城市轨道交通地面线,结构变形能力除了受路基的承载能力控制外,还要受线路控制,即结构 的变形不能影响安全运营。在同时受二者控制情况下,以取小为原则确定既有结构的变形能力控制值。 3前评估需要评估既有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结构的允许水平位移、沉降和差异沉降。应根据列车安全 运营对线路平曲率、纵坡、纵曲率的要求,依据轨道、道床、路基共同作用的机理,确定路基结构允许 水平变形及差异沉降;考虑一定的安全储备系数后,提出既有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路基结构的允许水平位 移、沉降和差异沉降的控制值

8.4.3监测频率和时间

长期积累并季节性显现出来的影响是指:已受到扰动的路基及隧道工程本身DB1305/T 29-2021 美丽乡村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pdf,随着气温、降水等环 境因素的季节变化,隧道和地面线结构及其周围土体的稳定性的变化周期性地显现出来,并导致路基结 构出现沉降变形。这是工程竣工后持续监测的内容。通常应按月进行,并持续一年以上(或一个四季轮 回),且在雨季应加强监测。 如果 监测时间应不少于三年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