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070-2016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程.pdf

DZ/T 0070-2016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Z/T 0070-2016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8.7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20642
下载资源

DZ/T 0070-2016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Z/T 0070-2016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程.pdf

8.1.1正式图件的编绘,必须在观测数据经过质量验收的基础上进行,正式图件中不应包括不可靠数 据,杜绝错误数据,如人文干扰所致的数据等。 8.1.2整套图件应包括参数类和推断成果类两部分。每种图件应突出主要内容,图面负担不宜过大,格 式、文字、符号规范,图面清晰、醒目。 8.1.3成果图件中的技术说明应包括下列内容: a)工作方法和工作比例尺; b)测地坐标高程系统,必要时说明测地仪器,布网联测及引自的三角点等; C 时间域激电方法的工作参数,含装置形式、电极距、供(放)电时间、延时等; d) 等值线图中应说明数据网格化剖分方法,密度大值限制及滤波参数等。 8.1.4成果报告附图的其他要求参照DZ/T0069。

a)工作方法和工作比例尺; b) 测地坐标高程系统,必要时说明测地仪器,布网联测及引自的三角点等; 时间域激电方法的工作参数,含装置形式、电极距、供(放)电时间、延时等; d) 等值线图中应说明数据网格化部分方法,密度大值限制及滤波参数等。 3.1.4 成果报告附图的其他要求参照DZ/T0069

一般包含测区位置范围(测网、三角点、联测点位置:部面位置、编号:测深点位置、编号和测深点电极 移动方向;一些特殊点(如供电点充电点无穷远极等)位置DB11/T 646.3-2016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系统技术要求 第3部分:实体防护与入侵报警子系统.pdf,质量检查点位置,电性标本采集点位置及编 号;地质工程位置。 不同方法及不同装置的时间域激电工作 应采用不同符号或颜色在图中加以区分

部面图中表示参数的比例尺一般用算术比例 艮大时,要突出较弱的异常,也可采用对数比例尺

部面图中表示参数的比例尺一般用算术比例尺,其大小可根据观测精度和异常特点而定。异常 大时,要突出较弱的异常,也可采用对数比例尺

比例尺应与工作比例尽一致,在同一图上宜采用相同的比例尺。如需要改换作图比例尺时,放大或 缩小的倍数,一般不得超过原比例尺的一倍。 参数比例尺应按8.2.2要求选择,并避免面间异常曲线的过多穿插。对视极化率背景较高的测 区,纵坐标起始值可不为零,但应在技术说明中注明。

8.2.4等值线平面图

8.2.4.1在完成时间域激电的中间梯度和测深面积性工作后,应绘制视极化率和视电阻率等值线平面 图。绘图宜采用专业软件绘制。 8.2.4.2等值线起始线一般依据观测误差确定,也可始于背景值,终于异常最大值。 8.2.4.3等值线间隔一般采用等差间隔或对数等间隔,间隔大小依据观测误差确定,异常强度变化大 时,可依据异常梯度特征合理选择间隔,为突显特定异常特征可在局部增减等值线 8.2.4.4在勾绘正式等值线图之前,在施工阶段应及时用计算机绘制草图且宜满足以下要求: a)不丢任何点; b)网格化宜选用三角剖分或三角网线性插值正方形高密度网格:

a)勾绘正式等值线时,应充分考虑地质特点、观测误差和干扰水平。在对资料初步推断基础上进 行。合理选择网格化方向、方法、参数,有针对性地滤波(只允许滤除随机误差,不应滤掉地质体 非均匀性异常)等; b) 网格化方法和参数选择的前提是实测可利用信息尽可能不失真;如果采用三角剖分或三角网线 性插值正方形高密度网格后能基本反映数据信息且图形清晰的,可不采用其他网格化,也不必 滤波;否则,继续选择其他网格化方法(如克吕格等)和参数; C 正方形高密度网格边长依据数据特点合理选取: d 等值线平面图上应有成果报告中提到的地理信息; 技术说明应注明网格化参数、是否做过滤波以及滤波参数等; 等值线平面图一般以同比例尺的地质简图为底图、

8.2.5.1对称四极测深综合剖面图

以地形剖面为垂向坐标的起始点绘制综合剖 a) 对称四极测深视电阻率ps视极化率ns曲线类型图; b) 对称四极测深视极化率ns断面图; 对称四极测深视电阻率ps断面图; d) 对称四极测深反演极化率断面图; 对称四极测深反演电阻率。断面图; 推断地质面图

8.2.5.3综合平面图

以地质简图为底图,内容可根据不同探测目的进行组合,图面负担不且过 过天山单, 清晰。图中宜包括测区范围、地质、视极化率(或视电阻率)等值线以及推断的极化目标体、地质构造及建 议工程位置等

达出来。 9.1.2异常解释推断包括定性解释、定量解释、地质解释及相关的数据处理。

9.1.3异常解释推断的基本原则是

a)每个异常均需进行定性解释,异常定性应力求减少多解性; 解释推断的重点是任务书和设计中明确的探测目标体,凡推荐验证的异常,其解释推断需精细; C) 凡需图示的推断成果,均应进行定量反演,对异常源几何与物性参数的反演力求准确; 避免欠推断与过度推断; e) 定性解释、定量反演结果均应经另一人独立重新解释推断复核。 9.1.4 数据处理不是独立环节,是为解释推断服务的,应有明确的针对性。一般用于滤除干扰,其基本 原则是确保处理后有用信息的高保真度

9.2.1应充分收集、分析、利用已有资料,包括地质、地形、综合物化探和前人推断的成果及其依据。 9.2.2对资料的完整性、质量、异常划分与分类的合理性等进行初步判断,应注意识别并剔除由人文干 扰引起的假异常;分析资料的可用性。对资料完整性有缺陷的,必要时应进行补充采集。 9.2.3定性解释前,一般先进行异常划分。异常划分的原则是:

9.2.1应充分收集、分析、利用已有资料,包括地质、地形、综合物化探和前人推断的成果及其依据。

.2.2对资料的完整性、质量、异常划分与分类的合理性等进行初步判断,应注意识别并剔除由人文一 优引起的假异常;分析资料的可用性。对资料完整性有缺陷的,必要时应进行补充采集。 2.3定性解释前,一般先进行异常划分。异常划分的原则是: 相对背景值用衬度的相对大小来圈定异常,不同勘查目标圈定异常的衬度相对大小不同,应相 据测区内已知目标和潜在目标可能的异常衬度相对大小来圈定异常; b) 推断为同一异常源引起的异常宜划分为同一异常; c)推断地质属性相同且位置邻近的不同异常源引起的同类异常可划分为同一异常带(区)

相对背景值用衬度的相对大小来圈定异常,不同勘查目标圈定异常的衬度相对大小 据测区内已知目标和潜在目标可能的异常衬度相对大小来圈定异常; b 推断为同一异常源引起的异常宜划分为同一异常; c)推断地质属性相同且位置邻近的不同异常源引起的同类异常可划分为同一异常带(区

9.3.2异常定性的途径应包括

9.3.2异常定性的途径应包括

a 现场踏勘; 6 从“已知到未知”,含沿走向追索和与已知目标体异常特点类比(强度、形态、规模、走向等); c) 与地质资料对比,分析异常与地质体的对应关系; 依据物性资料; 依据综合物化探资料:

9.3.4野外生产过程中,应对异常进行现场踏勘检查,确认异常区地质、地形环境,采测物性标本,观察 可能的人文干扰源,判断异常源的大致埋深,筛选与目标体相关的异常(尤其半隐伏地质体引起的异常)。 9.3.5使用“从已知到未知”的类比原则时,类比双方的地质环境应近似,避免漏掉有意义的地质体。 9.3.6应分析、评价每个异常定性的依据及其可靠性。

9.4.1在异常定性解释的基础上进行,可细分为半定量解释与定量反演解释。 9.4.2检查定量反演数据的质量、配套性和完整性,分析是否具备反演条件。对于不具备反演条件的数 据不进行定量反演或补充采集后再反演。 9.4.3根据数据特点和适用性第一的原则合理选择反演方法。一般先进行半定量解释,再进行定量 解释。

宝量反演应按以下规定执

a)地形起伏地区,应使用带地形的反演方法(参见附录E)

b)三维观测数据体和定性为三维异常源且有三维观测数据体的,宜使用三维反演方法; 自动反演的初始模型应依据半定量解释结果、已知地质、物性资料构建,一般不宜采用均匀半空 间模型; d) 人机联作反演的模型应受先验信息(物性、测区地质规律、地表地质、钻探结果等)约束; 进行反演时,应导人原始视参数(ns、ps)、地形参数和背景电性值等。一般宜先进行预反演,再 据预反演结果并参考物性参数等调整背景值重新反演。 9.4.5对反演结果进行合理性分析,分析是否符合测区地质规律。当反演结果明显与地质规律不符时 应认真分析研究,若不属于有依据的新发现,应改变反演方法重新反演。 9.4.6定量反演解释结果必须由另一技术人员进行独立检验

9.5.1综合地质、其他物化探资料对单个 释结果的地质属性进行确认解释。 9.5.2在对单个异常解释推断的基础上,分析异常间的相关性并与地质其他物化探资料进行综合,做 出全测区目标体分布特征的地质推断解来

9.6异常验证及再解释

程验证建议书,建议书内容包括异常、物性、地质、地 形、推断结果、建议工程位置、深度及注意事项等资料,并附相应的综合部面图。 9.6.2工程验证后,应对时间域激电资料进行“再解释”,内容包括岩(矿石电参数测定、依据工程所见 极化体和实测物性数据进行正演计算、与实测异常对比等:并提出是否达到验证自的的结论。若因原推 断可靠性问题或钻孔孔深、孔斜、靶标偏移等原因未钻遇推断目标体则依据再解释结果提出开展地下物 探后再验证,或直接再验证的建议,再验证也需提供异常验证建议

10.1.1成果报告编写的准备工作应与野外工作同时进行,并有计划系统地收集、整理所需的资料。 10.1.2报告所用资料应是经过质量验收合格的正式资料。 0.1.3成果报告编写应由专人负责,在合同或设计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成果报告要全面反映设计书规 定的任务完成情况和所取得的成果,附有表示工作情况和成果的图件。 0.1.4应在全面掌握实际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研究、综合,逐步形成有依据且合理的结论。 0.1.5应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组织内容与取材,立论有据,观点明确,重点突出,文图呼应。对于重大争 仑问题,应加以反映。 0.1.6文字报告层次清楚,内容简明扼要,以成果解释推断和工作结论、建议为重点。所用名词、术语 符号、编号、格式等符合标准或规范。 10.1.7插图(表)、附图和附表内容力求完整、系统,图表清楚醒目、繁简得当、美观整洁.便于使用

10. 2. 1 序盲

简述项目来源、工作性质、目的任务、完成情况及取得的主要成果、致谢

来源、工作性质、目的任务、完成情况及取得的主

10.2.2测区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

DZ/T0070—2016

10.2.3工作方法技术与质量评价

时间域激电、测地测区布置;野外方法技术;质量检查工作情况(包括检查方法、检查量、分布等 查结果;资料处理和测深剖面(或三维观测数据)反演方法技术及其质量检查结果与可靠性评价

简述解释推断的方法;叙述测区背景区确定 景区地质解释推断的依据与结果。 闸述测区局部地段(或测深部面)的地质解 新依据与结果(含推断图件);特别是对被测目标体异 常的地质解释推断,应有异常描述,含综合物性资料、已知地质资料、典型已知地质断面的异常特征和反 演解释深度标定结果等资料进行地质解释推断的内容:对存在多解性的异常(或电性块体),给出带条件 的1种~2种倾向性的地质解释推断依据与结果:分析解释推断结果的可靠性 对可构成面积性的多部面激电工作在上述解释推断基础上,还应综合给出测区激电工作资料的整 体性地质解释推断依据与结果(含推断图件)根据全区异常平面测深拟断面和反演断面(或三维测深 数据体与三维反演电性体)的空间分布特点与变化规律,结合区内地质体的空间展布特征与演化活动规 律,归纳局部地段的解释推断结果,阐述整体性地质解释推断的依据与结果:重点针对全区性异常、异常 区(带)和被测目标进行归纳性闸述:对解释推断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述

10.2.5结论与建议

对照本项目的地质任务,对激电勘查成果给出明确的地质结论并进行评价,对取得的其他成果给出 结论和说明,对未解决或未背定的地质问题及原因予以说明。 具体提出测区内进一步地质、物化探及异常工程查证工作的建议,说明这些工作的意义、任务、范围 配合程序及应注意的问题。

10. 2. 6附表与附图

附表根据任务目的的要求按需编制,附图如下: a) 实际材料图 b nsps等值线平面图(仅限于面积性工作); c) nsvps剖面平面图(仅限于面积性工作) d 综合成果平面图(含推断成果,仅限于面积性工 e)综合剖面图(含推断成果)

成果报告完成评审后应尽快整理相关资料,及时提交纸质和电子资料。提交的资料包括: )原始资料:物性资料、测地资料、生产观测资料、系统质量检查观测资料; b)成果资料:成果报告; 相关资料:任务书、设计书等

DZ/T 0070—2016附录A(规范性附录)主要装置的设计要求A.1中间梯度装置A.1.1装置说明本装置(见图A.1)敷设一次供电电极(A、B),可在AB之间一个较大的范围内观测,且异常形态简单易于解释,常用于时间域激电普查扫面。其大小和观测范围由A、B位置决定。单剖面工作时,只布设测量图A.1中的主剖面。AB/2测量区4B/3测量区图A.1中间梯度装置(排列)示意图(1主6旁7测线系统)A.1.2AB距、MN距选择A.1.2.1其他条件一致时,较大AB距建立的中间均匀场区观测面积大,工效高,探深能力也较强;但一次场电位差较小。AB距一般由固定MN为测网点距的对称四极测深试验确定。视极化率测深曲线随极距增大,不再明显升降的测深AB距为发现测深点下极化体异常的“最小AB距”。本装置AB距应大于“最小AB距”,如果电源功率允许,在一次场AU,(或总场△U)满足观测要求的条件下,宜选较大AB距。A.1.2.2也可按主要探测目标极化体的4倍顶深或其他经验值来估算AB距。A.1.2.3MN距一般应适合关系式MN=(1/50~1/25)AB;还应适应时间域激电法中间梯度装置发现目标体的规模大小和施工方便,一般宜选MN距等于1倍或2倍的测点距。A.1.2.4在水平均匀大地介质中,AB极供电建立的中间均匀场区内,激发体电流线束是水平半圆柱体形的,其水平面的中心线与地表AB极连线重合,其半径至少可达AB距。A.1.2.5在MN固定不变的情况下,AB距增大,本装置探深也加大。随着AB距进一步增大,时间域激电中梯探深逐渐增加,到达一定AB距后,其有效探深不再随AB距增大而增大。因此,大AB距只是时间域激电中梯探深的一个因素,另一重要因素是地下目标极化体的规模大小和它上覆岩(矿)石导电性与激电性的屏蔽强度,也就是地下目标极化体被激发后产生的极化电流(二次场)能否穿过上覆围岩到达地表被接收机有效检测出。A.1.2.6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在大AB距建立的中间均匀场区内的电流密度、一次场△U,(或总场△U)比在小AB距中的小,因此减小AB距是提高一次场△U,(或总场△U)的技术手段之一。28

DZ/T00702016 “无穷远”B极和N极既可分别布置在测线两侧,也可布置在测线两端点之外并位于测线之延长 上。它们各自到测线的垂直距离(前一种情况)或到测线两端端点的距离(后一种情况)应不小于10AM

在地面采用梯度装置(MN极距很小)观测时,在充电点上方会出现视极化率“大正大负”的复杂 故宜采用电位装置进行观测。

在地面采用梯度装置(MN极距很小)观测时,在充电点上方会出现视极化率“大正大负”的复杂异 常,故宜采用电位装置进行观测。

B.1.1常用测定方法

一般多用露头小四极法、小极距测深法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电性参数测定

一般要求所测单一岩性岩(矿)右的露头直径比所用AB极距大一倍以上,向下延深应大于AB极 距。露头可以是完全充分裸露,也可主要部分裸露。同时要考虑其接地条件,不宜选择在完全由碎块石 堆积而成的区块

B.1.3确定工作参数

小四极法通常便用小极距温纳装置也可用其他小极距装置,极距依据同名岩石露头大小、表层风化 程度等确定,通常温纳装置a=0.4m~1.0m;其他装置MN=0.4m~1.0m;AB/2=0.6m~2.0m。 小极距测深法宜选用小极距对称四极测深装置。 极距应依据露头大小确定。一般MN/2选0.4m或0.6m;最小的AB/2选0.6m或0.8m;此后 AB/2依次为:1.0m、1.2m、1.5m、2m、2.5m、3.0m、3.5m、4.0m、5.0m,最大AB/2不宜大于5m。 供电脉宽选生产观测用供电脉宽

B.1.4测定方法技术

测定仪器可使用生产观测用时间域激电仪、具有时间域激电测试功能的多功能电法仪和专用物性测 定仪。 装置应排列在露头的中部。 在完全充分裸露区,每个电极点应使用泥浆土或黏性土辅助接地,在保证良好接地的前提下降低接 触面积;在薄层覆盖区,电极和接收极罐尽可能接触到所测的岩石、 供电电流选择使其所测一次场满足观测精度且合适为宜,不宜过大。 对矿化不均匀和各向异性的露头,可识别且露头范围够大时应改变电极排列方向,进行多个方位的 观测记录。

B.1.5分析实测数据

对于完全充分裸露区,由于长期暴露,所测得电阻率数据往往偏高(个别因风化强烈会偏低),应在统 计表中说明实测状况 对于在薄层覆盖区所测得电阻率是视参数,应在双对数上绘制电阻率曲线,求取其渐近线作为真电 阻率值。 小四极法所测得每个数据均可认为露头测定的真电阻率值;小极距测深法测定获取的渐近线值方为 真电阻率值

2.2电性参数计算公式

标本应取自新鲜岩(矿)石中,根据选用测量方法和计算公式对标本进行加工,确保 形态规整

B.2.4测定技术要求

B.2.4.1浸水时间

B.2.4.2充电时间

以多次观测结果稳定为宜,闪锌矿不大于5uA/cm其他般不大无10aAycm²(参见参考文献 [4]P275),也可参考表B.

B.2. 4. 4 其他

对矿化不均匀和各向异性的标本,应改变标本放置方向,做23个立面的观测记录,非定向标本取 几何均值。 为使电流在观测过程中比较稳定,应采用容 乍供电电源

B.1岩(矿)石标本的浸水时间 充电时间和充电

DZ/T0070—2016

取地下岩(矿)石等目标体的电性参数

数据反演结果与钻孔柱状图已知地质资料对比, 岩(矿)石等目标体的电性参数

利用测区内或相邻地区的钻孔进行电阻率和时间域激电测井(特别是“横向测深”),获得钻孔所穿过 地层的电性参数。

利用测区内或相邻地区的钻孔进行电阻率和时间域激电测井(特别是“横向测深”),获得钻孔所穿过 地层的电性参数。

对露头法、标本法、电测并测定的数据,宜分别统计其测定结果并在统计表中注明测定条 对于大于或等于30个数据的标本参数,应先判断其数据的分布特点。属于正态分布的,计 值及相关参数;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可取其何均值或算术均值等

DZ/T0070—2016附录C(资料性附录)时间域激发极化法野外记录表参考格式C. 1时间域激发极化法记录表格式时间域激发极化法记录表格见表C.1~表C.7;单双数对数坐标纸见图C.1。表C.1时间域激发极化法野外记录表(适用于剖面等装置)工区:测线方位角:仪器号:操作记录:验收:电极排列:接收极距:m供电波形:正负s延时:ms首块取样宽度:ms块数:叠加次数:次日期:天气:供电线漏电检查:开工:M收工:M2接收线漏电检查:开工:Mn收工:Mn电极点位置(点号)ns应正常衰减存时间序号线号储I/mAps/(n · m)备注M△U/mV(时:分)ABN7s1 /%号第页,共页表C.2时间域激发极化法中间梯度装置接收机野外记录表工区:测线方位角:仪器号:操作记录:验收:MN =m测量范围在AB中心且=AB=m供电波形:正停负s停延时:ms首块取样宽度:ms叠加次数:次日期:天气:接收电极点号s应正常衰减存排列号时间序号线号MN线漏电AXBX储备注M△U/mV(时:分)N检查/MQ7s1 /%号第页,共页38

DZ/T 0070—2016表C.7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对称四极测深装置记录表(激电找水测深)工区:日期:天气:操作记录:验收:仪器号:波形:正停S负停S延时:ms首块宽度:ms块数:叠加次数:次测线号:测线方位:测深点号:布极方位:MN线漏电检查:(MQ)电极点位置(点号)7s应正常衰减AB线存AB/2MN/2半衰时偏离度序号漏电检查I/mApsn.m储备注mm△U/mV7s:/%S./msr/%Mn号第页,共贝C.2电性参数测定记录表格式表C.8岩(矿)石标本极化率和电阻率参数测定记录表工区测定方式:仪器号日期天气波形:正停负s停s延时:Sms首块宽度:ms块数:叠加次数:次顺标采样坐标岩(矿)石标本Ls序AUp本名称mm?μAmVQ· mQ· m备注放置方向mm%%号号X/mY/m采样者操作者记录者复算者检查者41

DZ/T 0070—2016表C.9露头小四极温纳装置极化率和电阻率参数测定记录表工区:仪器号:操作记录:验收:供电波形:正S停s负S停s延时:ms首块采样宽度:ms块数:叠加次数:次极距:AM=MN=NB=α装置系数:K=2元a日期:天气:位置坐标露头岩(矿)石s应正常衰减存极距α序号储ps名称AUmA备注X/mY/mmQ • mmV号第页,共页表C.10物性点极化率和电阻率参数对称四极测深测定记录表工区:日期:天气:操作记录:验收:仪器号:波形:正停负停S延时:ms首块宽度:ms块数:叠加次数:次测深点号:测深点位置:XmYmH=m7s应正常衰减序号AB/2MN/2I%IAU存储号贤地质描述备注mmmAQ · mn mmV页共页4.3

DZ/T00702016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原始数据预处理算法与免费软

D.1.1.1所有实测视电阻率计算中的装置系数K值,皆采用K值通用公式,见5.8.1.2中公式(3)。 该公式中的电极距AM、AN、BM、BN都用对应两电极点的距离公式计算。距离公式中的坐标只用两 电极点的实测平面坐标值。 D.1.1.2所有实测记录点的视电阻率0s值由本标准表中第17项所列公式计算,公式中的电位差△U 值和电流I值皆来自观测仪器的输出数据文件。 D.1.1.3所有实测记录点的视极化率ms值为观测仪器实时测量计算和存储的结果。通常按二次场电 的输出数据文件中。 D.1.1.4所有实测记录点的削面点号平面坐标和高程值分别由接收电极(MM点的剖面点号、平面 坐标与高程值来计算。 D.1.1.5记录点的地面高程是其前后(或其左右)最近距离的两个实测电极点的高程值的算术均值;位 于接收电极(M、N)中间的记录点其地面高程是电极(MN)点的高程值的算均值

D.1.2.2输人文件有三种,电法仪器采集的数据文件电极点点号坐标文件和测点数据识别文件。其 中,第一种一般为采集仪器输出的原始数据文件工作装置不同仪器不同皆可以有不同形式的文本 数据。 D.1.2.3计算某次视电阻率ps观测值所用的电位差AU数据和电流数据通过日期时间来进行同步 配对。 D.1.2.4同点多次观测数据的识别与采集现场备注信息的传递由测点数据识别文件来协助。 D.1.2.5据工作目的和工作装置的要求,按查阅存档绘图数据处理和反演等后续工作的方便,组织 预处理结果以多种排列格式的文本型数据文件输出,输出列表中据需要可包含采集现场的备注信息。 D.1.2.6针对同类工作装置,既可按天或按测线先进行局部处理输出局部结果,后期将局部结果拼接 成整体结果;也能按整条剖面或整个工区(面积)进行一次性处理输出整体结果

经应用检验:该软件计算正确使用方便快捷,操作提示遇错警示等交互信息完备GB/T 42203-2022 智能制造 工业数据 云端适配规范,可作为实用可靠的免费 工具软件供选用。 D.2.2本软件建立在Windows平台上,有友好的用户界面、五个功能模块和详细的功能介绍与使用说 明文档。

DZ/T 00702016

E.1国内主要电阻率和极化率反演软件简1

DB15T 353.3-2020 建筑消防设施检验规程 第3部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水喷雾灭火系统、细水雾灭火系统.pdf附录E (资料性附录) 电阻率和极化率观测数据处理解释代表性软件简介

阻率和极化率观测数据处理解释代表性软件简介

3.2国内电阻率、极化率的二维圆滑反演程序的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