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JT 7-2017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标准.pdf

CJJT 7-2017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CJJT 7-2017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4.3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43447
下载资源

CJJT 7-2017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CJJT 7-2017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标准.pdf

14.7.1既有建(构)筑基础探测宜包括建(构)筑物下既有基 础完整性探测、摩擦桩的入土深度探测。探测方法可使用单孔地 震透射波法。 14.7.2使用单孔地震透射波法的工作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待测基础或建筑物旁有钻孔; 2钻孔应安装塑料套管,钻孔深度应超出待测基础底部 5m,待测基础与钻孔之间距离不宜大于2m。 14.7.3使用的仪器设备的并下部分应耐压、抗震且防水,仪器 设备的其他性能和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收换能器宜采用灵敏度不低于3000V/Pa的多道等距 水听器,工作道数不宜小于12道,道间距不应天于0.5m; 2仪器的A/D转换器不应小于16位,采样间隔不应大于 25μs,通频带应宽于100Hz~4000Hz; 3宜使用小锤激振,并宜激发出高频振动。 14.7.4测试孔布置与孔内套管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试孔应设置在待测基础外侧边缘不大于2m处的土中: 待测基础为基时,测试孔中心线应平行于桩身轴线; 2测试孔宜采用液压操纵的钻机,并配置扶正稳定器的钻 具,成孔内径不宜小于75mm; 3测试孔深度应达到预估底标高以下5m,垂直度偏差不 应大于0.5%; 4套管内径应大于井中检波器外径; 5套管应下端封闭、上端加盖,管内无异物,套管连接处 应光顺过渡,管口高出地面或水面不应小于0.5m; 6当测试孔深度大于30m时,应进行垂直度或孔斜测量。 14.7.5现场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试前,应检查套管内的通畅情况,清除障碍,且应在 套管内注满清水;因套管管径小于钻孔孔径而出现套管外空间 时,宜在套管内外注满清水; 2激振点宜布置在与待测基础相连的承台表面;承台浅理 时,宜使用钢针打入地下并接触承台顶面,钢针直径不宜小于 10mm;无承台或承台理藏较深时,激振点可在与待测基础相连 的柱体底部布置,测试前应清除激振点附近的砂浆批荡; 3孔中水听器接收排列底端应沉放至管底,向上逐点移动 至接收排列端到达孔口结束;每次移动前激发、接收一次;排 列移动间隔宜为水听器间距的1/2: 4应根据现场情况,设定滤波通带; 5应准确记录激振点与测试钻孔之间空间关系。 14.7.6资料处理与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综合利用波速、波幅、频率和钻孔资料; 2资料处理应在记录编辑后拾取初至时间,绘制时深曲线 识别曲线拐点;孔深大于30m时应进行孔斜校正; 3资料解释时,应按任务要求进行人土深度计算、桩身完 整性判定等。 14.7.7基础入土深度H,可按下式计算

(14. 7. 7)

式中:Hg 初至时深度曲线拐点对应的深度(m); 测试孔与被测基础之间的水平距离(Im): Vm一基础介质的纵波波速(m/s); V。一周土介质的平均纵波波速(m/s)DBJ51/T 5063-2018标准下载,宜实测求取 无法求取时,可根据所对应周土介质按表14.7.7 选取。

表 14. 7.7 有关介质纵波波速

14.7.8桩身完整性类别应根据检测获得波列图的波形特征、波 幅特征,结合地质条件、桩型、成桩工艺等资料,按表14.7.8 进行综合判定。

表14.7.8桩身完整性判定特征

14.7.9探测成果应主要包括受检桩桩底标高及完整性评价、受 检桩透射波波形一深度波列图。

15.0.1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工作成果报告可分为探测成果报 告、检测成果报告两种类型。 15.0.2成果报告编写应内容完整,重点突出,立论有据,逻辑 严谨,文字简练,结论明确,附图及附表等资料齐全。 15.0.3采用多种探测方法完成工程探测任务时,应对通过各种 方法所获得的所有资料进行综合解释和判断,编写综合探测成果 报告;采用一种探测方法完成工程的一项或几项工作任务时,应 编写单项(专题)探测成果报告。 15.0.4完成阶段性探测工作后,可根据需要编写中间成果或阶 段性成果报告,其结构可比探测成果报告简化。 15.0.5探测成果报告的内容应主要包括工程概况、目的任务 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工作方法与技术、资料处理与解释、成果 分析、结论与评价以及问题与建议等。 15.0.6检测成果报告内容应主要包括工程概况、目的任务、执 行标准、抽样数量及原则、检测方法、资料分析判断、工程质量 评价与建议等。 15.0.7成果报告的插图、插表可包括工区位置图、方法原理 图、典型曲线图或图像映像、对比分析图、工作量表、物性参数 表、仪器技术因素、成果解释列表、测试数据列表、精度表等 成果报告的附图、附表应符合探测任务和探测方法的技术要求, 15.0.8探测成果报告中应包括质量检查结果、探测结果验证的 相关内容。 正带用抢用 轮租来左

15.0.7成果报告的插图、插表可包括工区位置图、方法原理 图、典型曲线图或图像映像、对比分析图、工作量表、物性参数 表、仪器技术因素、成果解释列表、测试数据列表、精度表等 成果报告的附图、附表应符合探测任务和探测方法的技术要求, 15.0.8探测成果报告中应包括质量检查结果、探测结果验证的 相关内容

15.0.9成果报告应经校核和审查批准后才能提交,并

规定进行归档。中间成果或阶段性成果报告,经校核后可在现场 交付使用,但应说明其使用条件

岩物表.COC法128

地溶热体地O地及水结冻I'V层层裱续带集破及岩形法测法像瘦地精高精时振高放层震度量法动试温测129

地溶热体地C地及水结冻I'VC0裱续带集密破断及岩带O0O形法适弹电水水探130

围数参土场性法施地及预直城70"隧报A表地探O滑陷法率祛阻面剖电密激高流法层震法直电电浅地131

场性施地及裱续预报塌染OO滑陷测法法热测温地声侧放层震法度量法试法域测,浅地温振132

O场O地及预报00滑陷#氯甲弹水井.域测中法水探133

B.2电剖面法B.2.1对称四极装置(图B.2.1)应固定AB与MN极距,沿剖面同步移动。装置系数K可按下式计算:M0NB 图 B.2.1对称四极装置简图ABMN2AM : ANK =(B. 2. 1)MNMN22B.2.2复合对称四极装置(图B.2.2)两对AB应与一对MN对称。装置系数K可按本标准公式(B.2.1)计算。MNB"!图B.2.2复合对称四极装置简图B.2.3联合剖面装置(图B.2.3)应固定AB与MN极距,沿剖面同步移动AB和MN,Coo(无穷远极)分别接通A、B进行观测。装置系数K可按下式计算:AB图 B.2.3联合剖面装置简图137

C.1地震道一致性校验方法

C.1.1地震道一致性校验应在现场系统进行。 C.1.2校验场地宜选择平整、开阔地带,地面应无植被、杂物 等风吹草动干扰,附近50m范围内应无车辆、人畜等人为于扰 C.1.3检波器应布置在校验场地的一端。布置检波器的地表十 应为密实土层,检波器安插接触的土层内不得含直径大于10mm 的卵、碎石,确保每个检波器与地面有良好、相同的耦合效果 检波器宜以50mm的间距布置,所有检波器的布置范围不应超 过2m。 C.1.4锤击点应布置在场地的另一端,锤击垫板下不宜有虚 土。锤击点和检波器距离不宜小于30m。 C.1.5校验前应检查检波器夹子和大线的连接情况,确保夹子 之间没有短接,也不得接触潮湿地面。应检查整个系统的其他接 线情况,确保无误。在检波器布置的小范围内,应确保大线没有 覆盖在检波器上,避免大线的偶然晃动产生十扰。 C.1.6校验时应在人工锤击激发地震波后,记录地震信号。锤 击得到的有效地震记录不宜少于3个。 C.1.7当记录中有不正常道时,应查找原因。可通过和正常道 互换检波器:判断检波器的故障:如原道仍不正常,可互换大线 或者调换大线接头,判断大线;也可通过万用表测量电阻,判断 检波器或大线;如果大线、检波器均正常,应由专业人员检修地 震仪。 C.1.8对王所有道均正堂的地需记录,应在读取其初至走时和

C.1.1地震道一致性校验应在现场系统进行。 C.1.2校验场地宜选择平整、开阔地带,地面应无植被、杂物 等风吹草动干扰,附近50m范围内应无车辆、人畜等人为于扰。 C.1.3检波器应布置在校验场地的一端。布置检波器的地表土 应为密实土层,检波器安插接触的土层内不得含直径大于10mm 的卵、碎石,确保每个检波器与地面有良好、相同的耦合效果。 检波器宜以50mm的间距布置,所有检波器的布置范围不应超 过2m

C.1.4锤击点应布置在场地的另一端,锤击垫板下不宜有虚

之间没有短接,也不得接触潮湿地面。应检查整个系统的其 线情况,确保无误。在检波器布置的小范围内,应确保大线 覆盖在检波器上,避免大线的偶然晃动产生十扰。

击得到的有效地震记录不宜少

互换检波器,判断检波器的故障;如原道仍不正常,可互换大线 或者调换大线接头,判断大线;也可通过方用表测量电阻,判断 验波器或大线;如果大线、检波器均正常,应由专业人员检修地 震仪。

C.1.8对于所有道均正常的地震记录,应在读取其初

初至后第一波峰的峰值,或读取记录中最大波峰的走时和峰值 后,计算该记录地震走时(振幅)的平均值和各道走时(振幅

定该地震仪系统相位一致性合格。当所有记录中各道振幅差最大 偏差小于15%时,可判定该地震仪系统振幅一致性合格。

C.2触发开关误差校验方法

C.2.1触发开关误差校验可采用零偏移法在室内进行。 C.2.2校验前应在地震仪上连接好一个检波器、锤击开关和电 源。并应固定好检波器,使其不受其他外力扰动。 C.2.3校验前应设置超前采样时间,并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 设置相应的采样间隔,

C.2.4校验时可用锤击开关轻轻击检波器顶部,触发记录单 道振动信号,并读取初至时间。对于同一个采样间隔,宜连续测 试10次。

C.2.4校验时可用锤击开关轻轻叩击检波器顶部,触

C.2.5当各次测试记录中最大初至走时不超过5个采样

时,可判定触发开关误差满足要求。若各次测试记录的走时基本 固定于一个数值时,该走时值可作为系统误差,在实际探测时应 进行扣除,

附录D基础强迫振动测试法动力

D.1.1应在Az一f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共振峰峰点和 0.85fm以下不少于3个点的频率和振幅,按下列公式计算地基 竖向阻尼比:

式中:Sz 地基竖向阻尼比; Szi 由第i点计算的地基竖向阻尼比; fm 基础竖向振动的共振频率(Hz); Am 基础竖向振动的共振振幅(m); f 在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的第i点的频率(Hz); 在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的第点的频率所对应的振 幅(Im)。 D.1.2变扰力和常扰力时的块体基础竖向振动的参振总质量, 应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D.1.2变扰力和常扰力时的块体基础竖向振动的参振总质量, 应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A XP1 2 ml

SxP1 2 3—4

moe(i +h,)(a, +h, mx Aml 22.

me(i十h)(十h XC Aml 25x91 + y (D. 1. P(c,+h)(,+h,) 1 1 mxo Aml (2元fm)2 29xe1 2+x /1

P(a,+h)(,+h,) mxo Aml(2元fnl)2 r2 +xi 25x1 /1

中mxg 基础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的参振总质量(t),包括 基础、激振设备和地基参加振动的当量质量,当 mx大于基础质量的1.4倍时,应取mx等于基础 质量的1.4倍; 基础第一振型转动中心至基础重心的距离(m): h1 基础重心至基础顶面的距离(m); h3 基础重心至激振器水平扰力的距离(m); 基础回转半径(m); 5x1 地基水平回转向第一振型阻尼比; Aml 块体基础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一振型共振峰点水 平振幅(m); 基础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一振型无阻尼固有频率 (Hz)。

m (2元fnx)2 K Cx A

式中:Kx一 地基抗剪刚度(kN/m); Cx—地基抗剪刚度系数(kN/m3); fnx一基础水平向无阻尼固有频率(Hz)。 D.1.7地基的抗弯刚度和抗弯刚度系数应分别按下列公式计 算。基础回转无阻尼固有频率时,可按常扰力处理

式中: K。 地基抗弯刚度(kN·m); C。 地基抗弯刚度系数(kN/m3) 基础回转无阻尼固有频率(Hz); J一基础对通过其重心轴的转动惯量(t·m²); I基础底面对通过其形心轴的惯性矩(m*)。 D.1.8变扰力和常扰力时的地基扭转向阻尼比,应分别按下 列公式计算:

式中: 地基扭转向阻尼比; Am 基础扭转振动共峰点水平振幅(m); Axl 频率为0.707fm所对应的水平振幅(m)。 D.1.9基础扭转振动的参振总质量应按下式计算

一频率为0.707fm所对应的水平振幅(m) D.1.9基础扭转振动的参振总质量应按下式计算

D.1.9基础扭转振动的参振总质量应按下式计算

12J ms [? +h

式中:m 基础扭转振动的参振总质量(t),包括基础、激 振设备和地基参加振动的当量质量(t); Jt一基础对通过其重心轴的极转动惯量(t·m²); l一基础长度(m); hi一基础高度(m)。 D.1.10地基的抗扭刚度和抗扭刚度系数应分别按下列公式 计算:

K= Jt· wny Cu= Ki 1

式中 K。 地基抗扭刚度(kN·m); C—地基抗扭刚度系数(kN /m°); I一基础底面对通过其形心轴的极惯性矩(m4)

D.2各种系数和转换参数计算

D.2.1由明置块体基础测试的地基抗压、抗剪、抗扭刚度系 数,用于机器基础的振动和隔振设计时,应进行底面积和压力换 算,其换算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与基础底面积及底面静应力有关的换算系数: 测试基础的底面积(m); Ad 设计基础的底面积(m),当Ad>20m时,取Ad 20m² ; P。—测试基础底面的静应力(kPa); Pd—设计基础底面的静应力(kPa);当 Pa>50kPa时, 取 Pd= 50kPa。

D.2.2测试基础埋深作用对设计埋置基础地基的抗压、

抗剪、抗扭刚度的提高系数,应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αz 基础埋深对地基抗压刚度的提高系数: αx 基础理深对地基抗剪刚度的提高系数; α 基础理深对地基抗弯刚度的提高系数; α 基础埋深对地基抗扭刚度的提高系数; Kz0 明置测试块体基础的地基抗压刚度(kN/m); K0 明置测试块体基础的地基抗剪刚度(kN/m); K.0 明置测试块体基础的地基抗弯刚度(kN·m); K40 明置测试块体基础的地基抗扭刚度(kN·m); K' 埋置测试块体基础的地基抗压刚度(kN/m); Kx0 理置测试块体基础的地基抗剪刚度(kN/m); 埋置测试块体基础的地基抗弯刚度(kN·m); K'40 埋置测试块体基础的地基抗扭刚度(kN·m); 测试块体基础的埋深比; d 设计块体基础的埋深比;

D.2.3由明置块体基础测试的地基竖向、水平回转向

和扭转向阻尼比,用于动力机器基础设计时,应分别按下列公式 计算:

式中:0 明置测试块体基础的地基竖向阻尼比: Sx0 明置测试块体基础的地基水平回转向第一振型阻 尼比; S 明置测试块体基础的地基扭转向阻尼比; 明置设计基础的地基竖向阻尼比: S 明置设计基础的地基水平回转向第一振型阻尼比: $ 明置设计基础的地基扭转向阻尼比; 与基础的质量比有关的系数; mo 测试块体基础的质量(t); mr 测试块体基础的质量比; ml 设计块体基础的质量比

D.2.4测试基础埋深作用对设计埋置基础地基

转向第一振型和扭转向阻尼比的提高系数,应分别按下列公式 计算:

Sz0 司8 β, = 1 + S S xpi0 Bxp1 = 1+ l β= 1+

式中:βz 基础埋深对竖向阻尼比的提高系数; β3x01 基础埋深对水平回转向第一振型阻尼比的提高 系数; Bu 基础埋深对扭转向阻尼比的提高系数;

S20 理置测试的块体基础的地基竖向阻尼比; 理置测试的块体基础的地基水平回转向第一振型阻 尼比; So埋置测试的块体基础的地基扭转向阻尼比。 D.2.5由明置块体基础测试的竖向、水平回转向和扭转向的地 基参加振动的当量质量,当用于计算机器基础的固有频率时,应 分别乘以设计基础底面积与测试基础底面积的比值

D.2.5由明置块体基础测试的竖向、水平回转向和扭转向的地 基参加振动的当量质量,当用于计算机器基础的固有频率时,应 分别乘以设计基础底面积与测试基础底面积的比值

附录E孔径检测系统检校方法

E.0.1孔径检测系统的检校应在专用标定架上进行。标定架应 定期检定。 E.0.21 标定架刻度误差不应大于1mm。 E.0.3检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系统应在连接完毕后打开电源,检查确认设备工作正常; 2应按从小到天,从天到小的顺序,分别将四条测臂置于 标定架不同直径D的刻度点,记录仪器每次测量值d; 3应将各次的直径测量值数据组,按最小二乘法拟合出下 式的 D~d线性方程:

d = D. ± k X D

式中:d一仪器测量值(mm); k一仪器常数; D。一起始孔径(mm)。 4应将方程求出的仪器常数及起始孔径输入记录仪; 5应将测臂置于标定架不同直径刻度点3次,分别记录各 次仪器测量值; 6应将上述3次标准直径分别代入线性方程,计算出方程 的测量值; 7应对不同标准直径天津市建筑工程规划管理技术标准(试行)(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2019年4月版),比较方程测量值与仪器测量值的 差值。 E.0.4应根据上述标定的结果,评价仪器测量值与方程测量值 之差,满足精度要求表明仪器工作正常,可以用于检测。否则 应重新检校仪器常数及起始孔径,若精度仍不满足要求,应返 维修。

附录F高精度测斜仪检校方法

F.0.1高精度测斜仪应在专用校验台上检校,校验台应定期 检定。 F.0.2校验台应安放在四周空旷、半径2m范围内没有磁性材 料的场所。

F.0.3校验台倾角误差不应大于30°。

1 应采用2精度经纬仪将校验台调准到垂直轴铅垂位置; 2 应采用测角器校正校验台上顶角刻度盘; 3应将测斜仪安置于校验台,任意选择一个倾角(0°~15 范围内)进行测试,记录仪器输出顶角值,重复进行2次。 F.0.5应评价每组测试结果的精度,均满足要求表明仪器正 常,可用于检测。否则,应重新检校,若精度仍不满足要求,应 返厂维修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 “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 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GB/T 34651-2017标准下载1《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GB5004C 2 《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GB/T50269 3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 8 《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50585 S 《环境核辐射监测规定》GB12379 6 《环境空气中复的标准测量方法》GB/114582 《环境地表辐射剂量率测定规范》GB/T14583 8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 《地下建筑及其子体控制标准》GBZ116 10 《城市测量规范》CJJ/T8 11 《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61 12 《城镇供水管网漏水探测技术规程》CJ159 13 《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CJJ181 14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 15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 16 《多道瞬态面波勘察技术规程》JGJ/T143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