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pdf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6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53486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pdf

4.6.4护壁泥浆的配比试验、室

保证槽壁稳定性是很有必要的,无其在松散或渗透系数较大的土 层中成槽,更应注意适当增大泥浆黏度,调整好泥浆配合比。对 槽底稠泥浆和沉淀渣土的清除可以采用底部抽吸同时上部补浆的 方法,使底部泥浆比重降至1.2,减少槽底沉渣厚度。当泥浆配 比不合适时,可能会出现槽壁较严重的珊塌,这时应将槽段回 填,调整施工参数后再重新成槽。有时,调整泥浆配比能解决槽 壁珊塌问题,

4.6.5每幅槽段的长度,决定挖槽的幅数和次序。常用作

对三抓成槽的槽段GB 51375-2019-T:网络工程设计标准(无水印,带书签),采用先抓两边后抓中间的顺序;相邻两幅 连续墙槽段深度不一致时,先施工深的槽段,后施工浅的 漕段。

4.6.6地下连续墙水下浇筑混凝土时,因成槽时槽壁珊均

段接头安放不到位等原因都会导致混凝土绕流,混凝土一旦形用 尧流会对相幅槽段的成槽和墙体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二 涅中要重视混凝土绕流问题

笼的连接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应尽量采用连接快速的方式。

4.6.14因《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 已对地下连续墙施工偏差有详细、全面的规定,本规程不再对此 进行规定

于1.5MPa,二是第二次注浆时的注浆量。满足这两个指标的关 键是控制浆液不从孔口流失。一般的做法是:在一次注浆液初凝 后一定时间,开始进行二次注浆,或者在锚杆锚固段起点处设置 止浆装置。可重复分段劈裂注浆工艺(袖阀管注浆工艺)是一种 较好的注浆方法,可增加二次压力注浆量和沿锚固段的注浆均匀 性,并可对锚杆实施多次注浆,但这种方法目前在工程中的应用 还不普遍。

技对的任求力法,可增加二次压刀任浆量和浴铺固段的注浆均 性,并可对锚杆实施多次注浆,但这种方法目前在工程中的应用 还不普遍。 4.7.2本次修订,锚杆长度设计采用了传统的安全系数法,锚 杆杆体截面设计仍采用原规程的分项系数法。原规程中,锚杆承 载力极限状态的设计表达式是采用分项系数法,其荷载分项系 数、抗力分项系数和重要性系数三者的乘积在数值上相当于安全 系数。其乘积,对于安全等级为一级、二级、三级的支护结构分 别为1.7875、1.625、1.4625。实践证明,该安全储备是合适 的。本次修订规定临时支护结构中的锚杆抗拔安全系数对于安全 等级为~一级、二级、三级的支护结构分别取1.8、1.6、1.4,与 原规程取值相当。需要注意的是,当锚杆为永久结构构件时,其 安全系数取值不能按照本规程的规定,需符合其他有关技术标准 的规定。

4.7.4本条强调了锚杆极限抗拔力应通过现场抗拔试验确定

取值原则。由于锚杆抗拔试验的目的是确定或验证在特定土层条 件、施工工艺下锚固体与土体之间的粘结强度、锚杆长度等设计 参数是否正确,因而试验时应使锚杆在极限承载力下,其破坏形 式是锚杆摩阻力达到极限粘结强度时的拔出破坏,而不应是锚杆 杆体被拉断。为防止锚杆杆体应力达到极限抗拉强度先于锚杆摩 阻力达到极限粘结强度,必要时,试验锚杆可适当增加预应力筋 的截面面积。 本次规程修订,从20多个地区共收集到500多根锚杆试 验资料,对所收集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并进行了不同成孔工 艺、不同注浆工艺条件下锚杆抗拔承载力的专题研究。根据上 述资料,对原规程表4.4.3进行了修订和扩充,形成本规程表

4.7.4。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我国各地区相同土类的土性亦存 在差异,施工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使用该表数值时应根据 当地经验和不同的施工工艺合理使用。二次高压注浆的注浆压 力、注浆量、注浆方法(普通二次压力注浆和可重复分段压力 注浆)的不同,均会影响土体与锚固体的实际极限粘结强度的 数值。

4.7.5锚杆自由段长度是锚杆杆体不受注浆固结体约束可自

4.7.5锚杆目由段长度是锚杆杆体不受浆固结体约束可目由 伸长的部分,也就是杆体用套管与注浆固结体隔离的部分。锚杆 的非锚杆段是理论滑动面以内的部分,与锚杆自由段有所区别。 锚杆自由段应超过理论滑动面(大于非锚固段长度)。锚杆总长 度为非锚固段长度加上锚固段长度。 锚杆的自由段长度越长,预应力损失越小,锚杆拉力越稳 定。自由段长度过小,锚杆张拉锁定后的弹性伸长较小,锚具变 形、预应力筋回缩等因素引起的预应力损失较大,同时,受支护 结构位移的影响也越敏感,锚杆拉力会随支护结构位移有较大幅 度增加,严重时锚杆会因杆体应力超过其强度发生脆性破坏。因 此,锚杆的自由段长度除了满足本条规定外,尚需满足不小于 5m的规定。自由段越长,锚杆拉力对锚头位移越不敏感。在实 际基坑工程设计时,如计算的自由段较短,宜适当增加自由段 长度。

.8锚杆布置是以排和列的群体形式出现的,如果其间距太

4.7.8锚杆布置是以排和列的群体形式出现的,如果其

小,会引起锚杆周围的高应力区叠加,从而影响锚杆抗拔力和 加锚杆位移,即产生“群锚效应”,所以本条规定了锚耗的最 水平间距和竖向间距

加锚样位移,即产生“群锚效应”,所以本条规定了锚杆的最小 水平间距和竖向间距。 为了使铺杆与周围十层有足够的接触应力:本条规定铺固体 上覆土层厚度不宜小于4.0m,上覆土层厚度太小,其接触应力 也小,锚杆与土的粘结强度会较低。当锚杆采用二次高压注浆 时,上覆土层有一定厚度才能保证在较高注浆压力作用下注浆不 会从地表溢出或流人地下管线内。 理论上讲,锚杆水平倾角越小,锚杆拉力的水平分力所占比

例越大。但是锚籽水平倾角太小,会降低浆液向锚杆周围土层内 渗透,影响注浆效果。锚杆水平倾角越大,锚杆拉力的水平分力 所占比例越小,锚杆拉力的有效部分减小或需要更长的锚杆长 度,也就越不经济。同时锚杆的竖向分力较大,对锚头连接要求 更高并使挡土构件有向下变形的趋势。本条规定了适宜的水平倒 角的范围值,设计时,应按尽量使锚杆锚固段进入粘结强度较高 土层的原则确定锚杆倾角。 锚杆施工时的塌孔、对地层的扰动,会弓起锚杆上部土体的 下沉,若锚杆之上存在建筑物、构筑物等,锚杆成孔造成的地基 变形可能使其发生沉降甚至损坏,此类事故在实际工程中时有发 生。因此,设置锚杆需避开易塌孔、变形的地层。 根据有关参考资料,当土层锚杆间距为1.0m时,考虑群销 效应的锚杆抗拨力折减系数可取0.8,锚杆间距在1.0m~1.5m之间 时,锚杆抗拨力折减系数可按此内插。

例越大。但是锚杆水平倾角太小,会降低浆液向锚杆周围土层内 渗透,影响注浆效果。锚杆水平倾角越大,锚杆拉力的水平分力 所占比例越小,锚杆拉力的有效部分减小或需要更长的锚杆长 度,也就越不经济。同时锚杆的竖向分力较大,对锚头连接要求 更高并使挡土构件有向下变形的趋势。本条规定了适宜的水平 角的范围值,设计时,应按尽量使锚杆锚固段进入粘结强度较高 土层的原则确定锚杆倾角。 锚杆施工时的塌孔、对地层的扰动,会弓起锚杆上部土体的 下沉,若锚杆之上存在建筑物、构筑物等,锚杆成孔造成的地基 变形可能使其发生沉降甚至损坏环,此类事故在实际工程中时有发 生。因此,设置锚杆需避开易塌孔、变形的地层。 根据有关参考资料,当土层锚杆间距为1.0m时,考虑群锚 效应的锚杆抗拨力折减系数可取0.8,锚杆间距在1.0m~1.5m之间 时,锚杆抗拨力折减系数可按此内插。 4.7.11腰梁是锚杆与挡士结构之间的传力构件。钢筋混凝土腰 梁一般是整体现浇,梁的长度较长,应按莲续梁设计。组合型钢 腰梁需在现场安装拼接,每节一般按简支梁设计,腰梁较长时 则可按连续梁设计。 4.7.12根据工程经验,在常用的锚杆拉力、锚杆间距条件下, 槽钢的规格常在118~136之间选用,工字钢的规格常在116~ 32之间选用。具体工程中锚杆腰梁规格取值与锚杆的设计拉力 和锚杆简距有关,应根据按第4.7.11条规定计算的腰梁内力确 定。锚杆的设计拉力或锚杆间距越天,内力越天,腰梁型钢的规 格也就会越大。组合型钢腰梁的双型钢焊接为整体,可增加腰梁 的整体稳定性,保证双型钢共同受力。 4.7.13对于组合型钢腰梁,锚杆拉力通过锚具、垫板以集中 力的形式作用在型钢上。当垫板厚度不够大时,在较大的局部 压力作用下,型钢腹板会出现局部失稳,型钢翼缘会出现局部 弯曲,从而导致腰梁失效,进而引起整个支护结构的破坏。因 此,设计需考虑腰梁的局部受压稳定性。加强型钢腰梁的受扭

4.7.11腰梁是锚杆与挡士结构之间的传力构件。钢筋混凝 梁一般是整体现浇,梁的长度较长,应按连续梁设计。组合 腰梁需在现场安装拼接,每节一般按简支梁设计,腰梁较长 则可按连续梁设计,

4.8.7锚杆张拉锁定时,张拉值大于锚杆轴向拉力标准值,然 后将拉力在锁定值的(1.1~1.15)倍进行锁定。第一,是为了 在锚杆锁定时对每根锚杆进行过程检验,当锚杆抗拨力不足时可 事先发现,减少锚杆的质量隐患。第二,通过张拉可检验在设计 荷载下锚杆各连接节点的可靠性。第三,可减小锁定后锚杆的预 应力损失。 工程实测表明,锚杆张拉锁定后一般预应力损失较大,造成 预应力损失的主要因素有土体变、锚头及连接的变形、相邻锚 杆影响等。锚杆锁定时的预应力损失约为10%~15%。当采用 的张拉千片顶在锁定时不会产生预应力损失,则锁定时的拉力不 需提高10%~15%。 钢绞线多余部分宜采用冷切割方法切除,采用热切割时,钢 绞线过热会使锚具夹片表面硬度降低,造成钢绞线滑动,降低锚 纤预应力。当锚籽需要再次张拉锁定时,锚具外的杆体预留长度 应满足张拉要求。确保锚杆不用再张拉时,冷切割的锚具外的杆 体保留长度一般不小于50mm,热切割时,一般不小于80mm

撑基础、安装竖向斜撑前,无撑支护结构应能够满足承载力、变 形和整体稳定要求。对各类支撑形式,支撑结构的布置要重视支 撑体系总体刚度的分布,避免突变,尽可能使水平力作用中心与 支撑刚度中心保持一致。

立柱等连接成一体并形成空间结构。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应考虑 支撑体系在平面上各点的不同变形与排桩、地下连续墙的变形协 调作用而优先采用整体分析的空间分析方法。但是,支护结构的 空间分析方法由于建立模型相对复杂,部分模型参数的确定也没 有积累足够的经验,因此,自前将空间支护结构简化为平面结构 的分析方法和平面有限元法应用较为广泛。 4.9.6温度变化会弓起钢支撑轴力改变,但由于对钢支撑温度 应力的研空较少且前对此尚无成熟的计管方法温度变化对钢

4.9.9预加轴向压力可减小基坑开挖后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

检验支撑连接结点的可靠性。但如果预加轴向力过大,可能会使 支挡结构产生反向变形、增大基坑开挖后的支撑轴力。根据以往 的设计和施工经验,预加轴向力取支撑轴向压力标准值的(0.5~ 0.8)倍较合适。但特殊条件下,不一定受此限制。

4.9.14钢支撑的整体刚度依赖于构件之间的合理连接,其构件 的拼接尚应满足截面等强度的要求。常用的连接方法有螺栓连接 和焊接。螺栓连接施工方便,速度快,但整体性不如焊接好。焊 接一般在现场拼接,由于焊接条件差,对焊接技术水平要求

4.11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的结合及逆作法

4.11.1主体工程与支护结构相结合,是指在施工期利用地下结 构外墙或地下结构的梁、板、柱兼作基坑支护体系,不设置或仅 设置部分临时基坑支护体系。它在变形控制、降低工程造价等方 面具有诸多优点,是建设高层建筑多层地下室和其他多层地下结 构的有效方法。将主体地下结构与支护结构相结合,.其中蕴含巨 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相结合的工程类型可 采用以下几类:①地下连续墙“两墙合一”结合坑内临时支撑系 统;②临时支护墙结合水平梁板体系取代临时内支撑;③支护结 构与主体结构全面相结合。 4.11.2利用地下结构兼作基坑支护结构时,施工期和使用期的 荷载状况和结构状态均有较大的差别,因此需要分别进行设计和 计算,同时满足各种情况下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 态的设计要求。 4.11.3与主体结构相结合的地下连续墙在较深的基坑工程中较 为普遍。通常情况下,采用单一墙时,基坑内部槽段接缝位置需 设置钢筋混凝土壁柱,并留设隔潮层、设置砖衬墙。采用叠合墙 时,地下连续墙墙体内表面需进行凿毛处理,并留设剪力槽和插 筋等预埋措施,确保与内衬结构墙之间剪力的可靠传递。复合墙 和叠合墙结构形式,在基坑开挖阶段,仅考虑地下连续墙作为基 坑支护结构进行受力和变形计算;在正常使用阶段,考虑内衬钢 筋混凝土墙体的复合或叠合作用。 4.11.5地下连续墙多为矩形,与圆形的钻孔灌注桩相比,成槽 过程中的槽底沉渣更加难以控制,因此对地下连续墙进行注浆加 固是必要的。当地下连续墙承受较大的竖向荷载时,槽底注浆有 利于地下连续墙与主体结构之间的变形协调

4.11.2利用地下结构兼作基坑支护结构时,施工期和使用其 荷载状况和结构状态均有较大的差别,因此需要分别进行设计 计算,同时满足各种情况下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阳 态的设计要求。

遍。通常情况下,采用单一墙时,基坑内部槽段接缝位置需 钢筋混凝土壁柱,并留设隔潮层、设置砖衬墙。采用叠合墙 地下连续墙墙体内表面需进行凿毛处理,并留设剪力槽和插 预埋措施,确保与内衬结构墙之间剪力的可靠传递。复合墙 叠合墙结构形式,在基坑开挖阶段,仅考虑地下连续墙作为基 护结构进行受力和变形计算;在正常使用阶段,考虑内衬钢 昆凝土墙体的复合或叠合作用

过程中的槽底沉渣更加难以控制,因此对地下连续墙进行注 固是必要的。当地下连续墙承受较大的竖向荷载时,槽底注兆 利于地下连续墙与主体结构之间的变形协调,

水可靠性。 4.11.7、4.11.8当采用梁板体系且结构开口较多时,可简化为 仅考虑梁系的作用,进行在一定边界条件下,在周边水平荷载作 用下的封闭框架的内力和变形计算,其计算结果是偏安全的。当 梁板体系需考虑板的共同作用,或结构为无梁楼盖时,应采用平 面有限元的方法进行整体计算分析,根据计算分析结果并结合工 程概念和经验,合理确定结构构件的内力。 当主体地下水平结构需作为施工期的施工作业面,供挖土 机、土方车以及吊车等重载施工机械进行施工作业时,此时水平 构件不仅需承受坑外水土的侧尚水平向压力,同时还承受施工机 械的竖向荷载。因此其构件的设计在满足正常使用阶段的结构受 力及变形要求之外,尚需满足施工期水平向和竖向两种荷载共同 作用下的受力和变形要求。 主体地下水平结构作为基坑施工期的水平支撑,需承受坑外 传来的水土侧向压力。因此水平结构应具有直接的、完整的传力 本系。如同层楼板面标高出现较大的高差时,应通过计算设置有 效的转换结构以利于水平力的传递。另外,应在结构楼板出现较 大面积的缺失区域以及地下各层水平结构梁板的结构分缝以及施 工后浇带等位置,通过计算设置必要的水平支撑传力构件。 4.11.9在主体地下水平结构与支护结构相结合的工程中,梁柱 节点位置由手竖向支承钢立柱的存在,使得该位置框架梁钢筋穿 越与钢立柱的矛盾十分突出,将框架梁截面宽度适当加大,以缓 解梁柱节点位置钢筋穿越的难题。当钢立柱采用钢管混凝土柱, 且框架梁截面宽度较小,框架梁钢筋无法满足穿越要求时,可采 取环梁节点、加强连接环板或双梁节点等措施,以满足梁柱节点 位置各个阶段的受力要求。 4.11.10~4.11.12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相结合工程中的竖向支 承钢立柱和立柱桩一般尽量设置于主体结构柱位置,并利用结构 柱下工程桩作为立柱桩,钢立柱则在基坑逆作阶段结束后外包混 凝土形成主体结构劲性柱,

竖向支承立柱和立柱桩的位置和数量,要根据地下室的结构 布置和制定的施工方案经计算确定,其承受的最大荷载,是地下 室已修筑至最下一层,而地面上已修筑至规定的最高层数时的结 构构件重量与施工超载的总和。除承载能力必须满足荷载要求 外,钢立柱底部桩基础的主要设计控制参数是沉降量,目标是使 相邻立柱以及立柱与地下连续墙之间的沉降差控制在允许范围 内,以免结构梁板中产生过大附加应力,导致裂缝的发生。 型钢格构立柱是最常采用的钢立柱形式;在作阶段荷载较 大并且主体结构充许的情况下也可采用钢管混凝土立柱。 立柱桩浇筑过程中,混凝土导管需要穿过钢立柱,如果角钢 格构柱边长过小,导管上拔过程中容易被卡住;如果钢管立柱内 径过小,则钢管内混凝土的浇捣质量难以保证,因此需要对角钢 格构柱的最小边长和钢管混凝土立柱的钢管最小直径进行规定。 竖向支承钢立柱由于柱中心的定位误差、柱身倾斜、基坑开 挖或浇筑柱身混凝土时产生位移等原因,会产生立柱中心偏离设 计位置的情况,过大偏心不仅造成立柱承载能力的下降,而且也 会给正常使用带来问题。施工中必须对立柱的定位精度严加控 制,并应根据立柱允许偏差按偏心受压构件验算施工偏心的 影响。 4.11.15为保证钢立柱在士体未开挖前的稳定性,要求在立柱 桩施工完毕后必须对桩孔内钢立柱周边进行密实回填。 4.11.16施工阶段用作材料和土方运输的留孔一般应尽量结合 正常使用阶段的结构留洞进行布置。对于逆作施工结束后需封闭 的预留孔,预留孔的周边需根据结构受力要求预留后续封梁板的 连接钢筋或施工缝位置的抗剪件,同时应沿预留孔周边留设止水 措施,以解决施工缝位置的止水问题。 施工孔洞应尽量设置在正常使用阶段结构开口的部位,以避 免结构二次浇筑带来的施工缝止水、抗剪等后续难度较大、且不 利于质量控制的处理工作。 7地下水平结构施工的士蜡主犬涵当老燃注和注

4.11.17地下水平结构施工的支模方式通常有土模法利

两种。土模法优点在于节省模板量,且无需考虑模板的支撑高度 带来的超挖问题,但土模法由于直接利用土作为梁板的模板,结 构梁板混凝土自重的作用下,土模易发生变形进而影响梁板的平 整度,不利于结构梁板施工质量的控制。因此,从保证永久结构 的质量角度上,地下水平结构构件宜采用支模法施工,支护结构 设计计算时,应计入采用支模法而带来的超挖量等因素。 逆作法的工艺特点决定地下部分的柱、墙等竖向结构均待逆 作结束之后再施工,地下各层水平结构施工时必须预先留设好 柱、墙竖向结构的连接钢筋以及浇捣孔。预留连接钢筋在整个逆 作施工过程中须采取措施加以保护,避免潮气、施工车辆碰撞等 因素作用下预留钢筋出现锈蚀、弯折。另外柱、墙施工时,应对 二次浇筑的结合面进行清洗处理,对于受力大、质量要求高的结 合面,可预留消除裂缝的压力注浆孔。 4.11.19钢管混凝土立柱承受荷载水平高,但由于混凝土水下 浇筑、桩与柱混凝土标号不统一等原因,施工质量控制的难度较 高。为了确保施工质量满足设计要求,必须根据本条规定对钢管 混凝土立柱进行严格检测

4.12.14.12.4双排桩结构是本规程的新增内容。实际的基坑 工程中,在某些特殊条件下,锚杆、土钉、支撑受到实际条件的 限制而无法实施,而采用单排悬臂桩又难以满足承载力、基坑变 形等要求或者采用单排悬臂桩造价明显不合理的情况下,双排桩 刚架结构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基坑支护结构形式。与常用的支挡式 支护结构如单排悬臂桩结构、锚拉式结构、支撑式结构相比,双 排桩刚架支护结构有以下特点: 1与单排悬臂桩相比,双排桩为刚架结构,其抗侧移刚度 远大于单排悬臂桩结构,其内力分布明显优于悬臂结构,在相同 的材料消耗条件下,双排桩刚架结构的桩顶位移明显小于单排悬 臂桩,其安全可靠性、经济合理性优于单排悬臂桩

2与支撑式支挡结构相比,由于基坑内不设支撑,不影响 基坑开挖、地下结构施工,同时省去设置、拆除内支撑的工序 大大缩短了工期。在基坑面积很大、基坑深度不很大的情况下, 双排桩刚架支护结构的造价常低于支撑式支挡结构。 3与锚拉式支挡结构相比,在某些情况下,双排桩刚架结 构可避免锚拉式支挡结构难以克服的缺点。如:1在拟设置锚杆 的部位有已建地下结构、障碍物,锚杆无法实施;②拟设置锚杆 的土层为高水头的砂层(有隔水幕),锚杆无法实施或实施难 度、风险大;③拟设置锚杆的土层无法提供要求的锚固力;④拟 设置锚杆的工程,地方法律、法规规定支护结构不得超出用地红 线。此外,由于双排桩具有施工工艺简单、不与土方开挖交叉作 业、工期短等优势,在可以采用悬臂桩、支撑式支挡结构、锚拉 式支挡结构条件下,也应在考虑技术、经济、工期等因素并进行 综合分析对比后,合理选用支护方案。 双排桩结构虽然已在少数实际工程中应用,但目前基坑支护 规范中尚没有提出双排桩结构计算方法,使得一些设计者对如 设计双排桩还处于一种模糊状态。本规程根据以往的双排桩工程 实例总结及通过模型试验与工程测试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双排桩 的设计计算的简化实用方法。本结构分析模型,作用在结构两侧 的荷载与单排桩相同,不同的是如何确定夹在前后排桩之闻土体 的反力与变形关系,这是解决双排桩计算模式的关键。本模型来采 用土的侧限约束假定,认为桩间土对前后排桩的土反力与桩间土 的压缩变形有关,将桩间土看作水平向单向压缩体,按土的压缩 模量确定水平刚度系数。同时,考虑基坑升挖后桩间土应力释放 后仍存在一定的初始压力,计算土反力时应反映其影响,本模型 初始压力按桩间土自重占滑动体自重的比值关系确定。按上述假 定和结构模型,经计算分析的内力与位移随各种计算参数变化的 规律较好,与工程实测的结果也较吻合。由于双排桩首次编入规 程,为慎重起见,本规程只给出了前后排桩矩形布置的计算 方法。

4.12.5双排桩的嵌固稳定性验算问题与单排悬臂桩类似,应满 足作用在后排桩上的主动士压力与作用在前排桩嵌固段上的被动 土压力的力矩平衡条件。与单排桩不同的是,在双排桩的抗倾覆 稳定性验算公式(4.12.4)中,是将双排桩与桩间土整体作为力 的平衡分析对象,考虑了土与桩自重的抗倾覆作用。 4.12.6双排桩的排距、刚架梁高度是双排桩设计的重要参数, 根据本规程修订组的专项研究及相关文献的报道,排距过小受力 不合理,排距过大刚架效果减弱,排距合理的范围为2d~5d。 双排桩顶部水平位移随刚架梁高度的增大而减小,.但当梁高大于 1d时,再增大梁高桩水平位移基本不变了。因此,规定刚架 梁高度不宜小于0.8d,且刚架梁高度与双排桩排距的比值取1/6~ 1/3为宜。

4.12.7根据结构力学的基本原理及计算分机

结构中的桩与单排桩的受力特点有较大的区别。锚拉式、支撑 式、悬臂式排桩,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只产生弯矩和剪力。而双排 桩刚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桩的内力除弯矩、剪力外,轴力 不容忽视。前排桩的轴力为压力,后排桩的轴力为拉力。在其他 参数不变的条件下,桩身轴力随着双排桩排距的减小而增大。桩 身轴力的存在,使得前排桩发生向下的竖向位移,后排桩发生相 对向上的竖向位移。前后排桩出现不同方向的竖向位移,正如普 通刚架结构对相邻柱间的沉降差非常敏感一样,双排桩刚架结构 前、后排桩沉降差对结构的内力、变形影响很大。通过对某一实 列的计算分析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桩水平位移, 桩身最大弯矩随着前、后排桩沉降差的增大基本呈线性增加。与 前后排桩桩底沉降差为零相比,当前后排桩桩底沉降差与排距之 比等于0.002时,计算的桩顶位移增加24%,桩身最大弯矩增 加10%。后排桩由于全桩长范围有士的约束,向上的竖向位移 很小。减小前排桩沉降的有效的措施有:桩端选择强度较高的土 层、泥浆护壁钻孔桩需控制沉渣厚度、采用桩底后注浆技术等。

4.12.8双排桩的桩身内力有弯矩、剪力、轴力,因此需按

受压、偏心受拉构件进行设计。双排桩刚架梁两端均有弯矩,在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判别刚架梁是否属于深 受弯构件时,按照连续梁考虑。 4.12.9本规程的双排桩结构是指由相隔一定间距的前、后排桩 及桩顶梁构成的刚架结构,.桩顶与刚架梁的连接按完全刚接考 虑,其受力特点类似于混凝土结构中的框架顶层,因此,该处的 连接构造需符合框架顶层端节点的有关规定。

压、偏心受拉构件进行设计。双排桩刚架梁两端均有弯矩,在 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判别刚架梁是否属于深 弯构件时,按照连续梁考虑。

4.12.9本规程的双排桩结构是指由相隔一定间距的前

及桩顶梁构成的刚架结构,桩顶与刚架梁的连接按完全刚 虑,其受力特点类似于混凝土结构中的框架顶层,因此,该 连接构造需符合框架顶层端节点的有关规定。

水泥士在此之前已被剪断,即两者不能同时达到极限。对微型 钢管桩,当土达到极限强度时,微型钢管桩是有上拨趋势的,而 不是剪切强度控制。因此,尚不能定量给出水泥土桩、微型桩的 抵抗力矩,需要考虑其作用时,只能根据经验和水泥土桩、微型 桩的设计参数,适当考虑其抗滑作用。当无经验时,最好不考虑 其抗滑作用,当作安全储备来处理

5.2.1~5.2.4按本规程公式(5.2.1)的要求确定土钉抗拨承 载力,自的是控制单根士钉拨出或土钉杆体拉断所造成的土钉墙 局部破坏。单根土钉拉力取分配到每根土钉的土钉墙墙面面积上 的土压力,单根土钉抗拨承载力为图5.2.5所示的假定直线滑动 面外土钉的抗拨承载力。由于土钉墙结构具有土与土钉共同工作 的特性,受力状态复杂,自前尚没有研究清楚土钉的受力机理: 土钉拉力计算方法也不成熟。因此,本节的土钉抗拨承载力计算 方法只是近似的。 由于王钉墙墙面可以是倾斜的,倾斜墙面上的土压力比同样 高度的垂直墙面上的士压力小。用朗肯方法计算时,需要按墙面 项斜情况对土压力进行修正。本规程采用的是对按垂直墙面计算 的土压力乘以折减系数的修正方法。折减系数计算公式与原规程 相同。 十压力沿墙面的分布形式,原规程直接采用期肯十压力线性 分布。原规程施行后,根据一些实际工程设计情况,人们发现按 肯土压力线性分布计算土钉承载力时,往往土墙底部的土钉 需要长度很长才能满足承载力要求。土钉墙底部的土钉过长,其 承载力不一定能充分发挥,使土钉墙面层强度或土钉端部的连接 强度成为控制条件,土钉墙面层或土钉端部连接会在士钉达到设 计拉力前破坏。因此,一些实际工程设计中土钉墙底部土钉长度 住往会做些折减。工程实际表明,适当减短土钉墙底部土钉长度 后,并没有出现土钉被拔出破坏的现象。土钉长度计算不合理的

5.2.5本次修订对表5.2.5中土钉的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在数

值上作了一定调整,调整后的数值是根据原规程施行以来对大量 买际工程土钉抗拨试验数据统计并结合已有的资料作出的。同 时,表5.2.5中增加了打入式钢管土钉的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 锚固体与土层之间的粘结强度大小与很多因素有关,主要包括士 层条件、注浆工艺及注浆量、成孔工艺等,在采用表5.2.5数值 时,还应根据这些因素及施工经验合理选择。 5.2.6土钉的承载力由以土的粘结强度控制的抗拔承载力和以 纤体强度控制的受拉承载力两者的较小值决定。当土钉注浆固结 本强度不足时,可能还会由固结体对杆体的握裹力控制。一般在

体强度控制的受拉承载力两者的较小值决定。当土钉注浆固 强度不足时,可能还会由固结体对杆体的握裹力控制。一般在 定了按土的粘结强度控制的土钉抗拨拔承载力后,再按本规程么 (5.2.6)配置杆体截面

5.3.1~5.3.11土钉墙和复合土钉墙的构造要求,是实际工程 中总结的经验数据,应根据具体工程的土质、基坑深度、土钉拉 力和间距等因素选用。 土钉采用洛阳铲成孔比较经济,同时施工速度快,对一般土

层宜优先使用。打人式钢管土钉可以克服洛阳铲成孔时塌孔、缩 径的问题,避免因塌孔、缩径带来的土体扰动和沉陷,对保护基 坑周边环境有利,此时可以用打人式钢管土钉。机械成孔的钢筋 土钉成本高,且土钉数量一般都很多,需要配备一一定数量的钻 机,只有在其他方法无法实施的情况下才适合采用

5.4.1土钉墙是分层分段施工形成的,每完成一层土钉和土钉 位置以上的喷射混凝土面层后,基坑才能挖至下一层土钉施工标 高。设计和施工都必须重视土钉墙这一形成特点。设计时,应验 算每形成一层土钉并开挖至下层土钉面标高时土钉墙的稳定性 和土钉拉力是否满足要求。施工时,应在每层土钉及相应混凝土 面层完成并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后才能开挖下一层士钉施工面以 上的土方,挖士严禁超过下一一层士钉施工面。超挖会造成土钉墙 的受力状况超过设计状态。因超挖引起的基坑塌和位移过大的 工程事故屡见不鲜。 5.4.3~5.4.6本节钢筋土钉的成孔、制作和注浆要求,打人式 钢管土钉的制作和注浆要求是多年来施工经验的总结,是保证施 工质量的关键环节。 5.4.7混凝土面层是土钉墙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喷射混 凝土的施工方法与现场浇筑混凝土不同,也是一项专门的施工技 术,在隧道、井巷和洞室等地下工程应用普遍且技术成熟。土钉 墙用于基坑支护工程,也采用了这一施工技术。本条规定了喷射 混凝土施工的基本要求。按现有施工技术水平和常用操作程序, 一般采用以下做法和要求: 1混凝土喷射机设备能力的允许输送粒径一般需大于 25mm,允许输送水平距离一般不小于100m,允许垂直距离 般不小于30m; 2根据喷射机工作风压和耗风量的要求,空压机耗风量

5.4.1土钉墙是分层分段施工形成的,每完成一层王钉和王钊 位置以上的喷射混凝土面层后,基坑才能挖至下一层土钉施工标 高。设计和施工都必须重视土钉墙这一形成特点。设计时,应验 算每形成一层土钉并开挖至下层土钉面标高时土钉墙的稳定性 和土钉拉力是否满足要求。施工时,应在每层土钉及相应混凝土 面层完成并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后才能开挖下一层土钉施工面以 上的土方,挖士严禁超过下一层士钉施工面。超挖会造成土钉墙 的受力状况超过设计状态。因超挖弓引起的基坑毋塌和位移过大的 工程事故屡见不鲜。

5.4.3~5.4.6本节钢筋土钉的成孔、制作和注浆要求,打

管土钉的制作和注浆要求是多年来施工经验的总结,是保证施 质量的关键环节。

5.4.7混凝士面层是土钉墙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喷

凝土的施工方法与现场浇筑混凝土不同,也是一项专门的施工技 术,在隧道、井巷和洞室等地下工程应用普遍且技术成熟。土钉 墙用于基坑支护工程,也采用了这一施工技术。本条规定了喷射 混凝土施工的基本要求。按现有施工技术水平和常用操作程序, 一般采用以下做法和要求: 1混凝土喷射机设备能力的允许输送粒径一般需大于 25mm,允许输送水平距离一般不小于100m,允许垂直距离 般不小于30m; 2根据喷射机工作风压和耗风量的要求,空压机耗风量 般需达到9m/min;

3输料管的承受压力需不小于0.8MPa; 4供水设施需满足喷头水压不小于0.2MPa的要求; 5.喷射混凝土的回弹率不大于15%; 6喷射混凝土的养护时间根据环境的气温条件确定,一般 为3d~7d; 7上层混凝土终凝超过1h后,再进行下层混凝土喷射,下 层混凝土喷射时应先对上层喷射混凝土表面喷水。 5.4.10土钉墙中,土钉群是共同受力、以整体作用考虑的。对 单根土钉的要求不像锚杆那样受力明确,各自承担荷载。但土钉 仍有必要进行抗拔力检测,只是对其离散性要求可比锚杆略放 松。土钉抗拔检测是工程质量竣工验收依据,本条规定了试验数 量和要求,试验方法见本规程附录D。 抗压强度是喷射混凝土的主要指标,一般能反映施工质量的 优劣。喷射混凝土试块最好采用在喷射混凝土板件上切取制作 它与实际比较接近。但由于在目前实际工程中受切割加工条件限 制,因此,也就允许使用150mm的立方体无底试模,喷射混凝 士制作试块。喷射混凝土厚度是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喷射混凝 土厚度的检测最好在施工中随时进行,也可喷射混凝土施工完成 后统一检查。

6.1稳定性与承载力验算

6.1.1~6.1.3按重力式设计的水泥土墙,其破坏形式包括以 下儿类:①墙整体倾覆;②墙整体滑移;③沿墙体以外土中某 滑动面的士体整体滑动;④墙下地基承载力不足而使墙体下 沉并伴随基坑隆起;②墙身材料的应力超过抗拉、抗压或抗剪 强度而使墙体断裂;③地下水渗流造成的土体渗透破坏。重力 式水泥士墙的设计,墙的嵌固深度和墙的宽度是两个主要设计 参数,士体整体滑动稳定性、基坑隆起稳定性与嵌固深度密切 相关,而基本与墙宽无关。墙的倾覆稳定性、墙的滑移稳定性 不仅与嵌固深度有关,而耳与墙宽有关。有关资料的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般情况下,当墙的嵌固深度满足整体稳定条件 时,抗隆起条件也会满足。因此,常常是整体稳定性条件决定 嵌固深度下限。采用按整体稳定条件确定的嵌固深度,再按墙 的抗倾覆条件计算墙宽,此墙宽一般自然能够同时满足抗滑移 条件。

6.1.5水泥土墙的上述各种稳定性验算基于重力式结构的 应保证墙为整体。墙体满足抗拉、抗压和抗剪要求是保证墙 体条件。

6.1.6在验算截面的选择上,需选择内力最不利的截面、

6.1.6在验算截面的选择上,需选择内力最不利的截面、墙身 水泥土强度较低的截面,本条规定的计算截面,是应力较大处和 墙体截面薄弱处,作为验算的重点部位

2.3水泥土墙常布置成格栅形,以降低成本、工期。格栅形 置的水泥土墙应保证墙体的整体性,设计时一般按土的置换率

控制,即水泥土面积与水泥土墙的总面积的比值。淤泥土的强度 指标差,呈流塑状,要求的置换率也较大,淤泥质土次之。同时 要求格栅的格子长宽比不宜大于2。 格栅形水泥土墙,应限制格栅内土体所占面积。格栅内土体 对四周格栅的压力可按谷仓压力的原理计算,通过公式(6.2.3) 使其压力控制在水泥土墙承受范围内

对四周格栅的压力可按谷仓压力的原理计算,通过公式(6.2.3) 使其压力控制在水泥土墙承受范围内。 6.2.4搅拌桩重力式水泥土墙靠桩与桩的搭接形成整体,桩施 工应保证垂直度偏差要求,以满足搭接宽度要求。桩的搭接宽度 不小于150mm,是最低要求。当搅拌桩较长时,应考虑施工时 垂直度偏差问题,增加设计搭接宽度。 6.2.6水泥土标准养护龄期为90d,基坑工程一般不可能等到90c 养护期后再开挖,故设计时以龄期28d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为标准。 此试验盗料表明、一般情况下、水泥士强度随龄期的增长规律为

6.2.4搅拌桩重力式水泥土墙靠桩与桩的搭接形成整体,

应保证垂直度偏差要求,以满足搭接宽度要求。桩的搭接宽 小于150mm,是最低要求。当搅拌桩较长时,应考虑施工日 直度偏差问题,增加设计搭接宽度。

6.2.6水泥土标准养护龄期为90d,基坑工程一般不可能等到90

养护期后再开挖,故设计时以龄期28d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为标准。 些试验资料表明,一般情况下,水泥士强度随龄期的增长规律为, 7d的强度可达标准强度的30%~50%,30d的强度可达标准强度的 60%~75%,90d的强度为180d强度的80%左右,180d以后水泥土 强度仍在增长。水泥强度等级也影响水泥土强度,一般水泥强度等 级提高10后,水泥土的标准强度可提高20%~30%。 6.2.7为加强整体性,减少变形,水泥土墙顶需设置钢筋混凝 土面板,设置面板不但可便利后期施工,同时可防止因雨水从墙 顶渗人水泥土格栅

6.3.1、6.3.2重力式水泥士墙由搅拌搭接组成格栅形式或实体 式墙体,控制施工质量的关键是水泥土的强度、桩体的相互搭接, 水泥士桩的完整性和深度。所以,主要检测水泥土固结体的直径, 搭接宽度、位置偏差、单轴抗压强度、完整性及水泥士墙的深度

7.1.1地下水控制方法包括:截水、降水、集水明排,地下水 可灌不作为独立的地下水控制方法,但可作为一种补充措施与其 他方法一同使用。仅从支护结构安全性、经济性的角度,降水可 消除水压力从而降低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荷载,减少地下水渗透 破坏的风险,降低支护结构施工难度等。但降水后,随之带来对 周边环境的影响问题。在有些地质条件下,降水会造成基坑周边 建筑物、市政设施等的沉降而影响其正常使用甚至损坏。降水号 起的基坑周边建筑物、市政设施等沉降、开裂、不能正常使用的 工程事故时有发生。另外,有些城市地下水资源紧缺,降水造成 地下水大量流失、浪费,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在这些地方采用基 坑降水不利于城市的综合发展。为此,有的城市的地方政府已实 施限制基坑降水的地方行政法规。 根据具体工程的特点,基坑工程可采用单一地下水控制方 法,也可采用多种地下水控制方法相结合的形式。如悬挂式截水 惟幕十坑内降水,基坑周边控制降深的降水十截水惟幕,截水或 降水十回灌,部分基坑边截水十部分基坑边降水等。一般情况, 降水或截水都要结合集水明排。 7.1.2~7.1.4采用哪种地下水控制的方式是基坑周边环境条件 的客观要求,基坑支护设计时应首先确定地下水控制方法,然后 再根据选定的地下水控制方法,选择支护结构形式。地下水控制 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法规对地下水资源、区域环境的保护要求,符 合基坑周边建筑物、市政设施保护的要求。当降水不会对基坑周 边环境造成损害且国家和地方法规充许时,可优先考虑采用降 水,否则应采用基坑截水。采用截水时,对支护结构的要求更

高,增加排桩、地下连续墙、锚杆等的受力,需采取防止土的流 砂、管涌、渗透破坏的措施。当坑底以下有承压水时,还要考虑 坑底突涌问题。

7.2.1水泥土搅拌桩、高压喷射注浆常用普通硅酸盐水泥,也 可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需要注意的是, 当地下水流速高时,需在水泥浆液中掺入适量的外加剂,如氯化 钙、水玻璃、三乙醇胺或氯化钠等。由于不同地区,即使土的基 本性状相同,但成分也会有所差异,对水泥的固结性产生不同影 响。因此,当缺少实际经验时,水泥掺量和外加剂品种及掺量应 通过试验确定。

7.2.2落底式截水雌幕进人下卧隔水层一定长度,是为了

图7是搅拌桩、高压喷射注浆与排桩常见的连接形式。高压喷射注浆与排桩组合的幕,高压喷射注浆可采用旋喷、摆喷形式。组合雌幕中支护桩与旋喷、摆喷桩的平面轴线关系应使旋喷、摆喷固结体受力后与支护桩之间有一定的压合面。0000(a)旋喷固结体或搅拌桩与排桩组合幕(b)摆喷固结体与排桩组合惟幕图7截水雌幕平面形式1一支护桩;2一旋喷固结体或搅拌桩;3一摆喷固结体;4一基坑方向7.2.11旋喷惟幕和摆喷幕一般采用双喷嘴喷射注浆。与排桩咬合的截水雌幕,当采用半圆形、扇形摆喷时,一般采用单喷嘴喷射注浆。根据目前国内的设备性能,实际工程中常见的高压喷射注浆的施工工艺参数见表4。表4常用的高压喷射注浆工艺参数水压气压浆压注浆流量提升速度旋转速度工艺(MPa)(MPa)(MPa)(L/min)(m/min)(r/min)单管法20~2880~1200.15~0.2020二重管法0. 720~2880~1200.12~0.2520三重管法25~320.7≥0.380~1500.08~0.155~157.2.12根据工程经验,在标准贯人锤击数N>12的黏性土、标准贯入锤击数N>20的砂士中,最好采用复喷工艺,以增大固结体半径、提高固结体强度。7.3降水7.3. 153基坑降水的总涌水量,可将基坑视作一口大井按概化的190

大井法计算。本规程附录E给出了均质含水层潜水完整井、均 质含水层潜水非完整井、均质含水层承压水完整井、均质含水层 承压水非完整井和均质含水层承压水一潜水完整井5种典型条件 的计算公式。实际的含水层分布远非这样理想,按上述公式计算 时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合理概化。如,相邻含水 层渗透系数不同时,可概化成一层含水层,其渗透系数可按各含 水层厚度加权平均。当相邻含水层渗透系数相差很大时,有的情 况下按渗透系数加权平均后的一层含水层计算会产生较大误差, 这时反而不如只计算渗透系数大的含水层的涌水量与实际更接 近。大井的井水位应取降水后的基坑水位,而不应取单井的实际 并水位。这5个公式都是均质含水层、远离补给源条件下并的涌 水量计算公式,其他边界条件的情况可以参照有关水文地质、工 程地质手册。 7.3.17含水层渗透系数可通过现场抽水试验测得,粉土和黏性 土的渗透系数也可通过原状土样的室内渗透试验测得。根据资料 介绍,各种十类的渗透系数的一般范围见表5:

表5岩土层的渗透系数k的经验值

7.3.19真空井点管壁外的滤网一般设两层,内层滤网采用30 月~80目的金属网或尼龙网,外层滤网采用3目~10目的金属 网或尼龙网;管壁与滤网间应留有间隙,可采用金属丝螺旋形缠 绕在管壁上隔离滤网,并在滤网外缠绕金属丝固定。 7.3.20喷射并点的常用尺寸参数:外管直径为73mm~ 108mm,内管直径为50mm~73mm,过滤器直径为89mm~ 127mm,井孔直径为400mm~600mm,井孔比滤管底部深1m 以上。喷射井点的常用多级高压水泵,其流量为50m²/h~ 30m²/h,压力为0.7MPa~0.8MPa。每套水泵可用于20根~30 根井管的抽水。

7.4.1集水明排的作用是:①收集外排坑底、坑壁渗出的地下 水;②收集外排降雨形成的基坑内、外地表水;③收集外排降水 井抽出的地下水。

7.4.3图8是一种常用明沟的截面尺寸及构造

盲沟常采用图9所示的截面尺寸及构造。排泄坑底渗出的 水时,盲沟常在基坑内纵横向布置,盲沟的间距一般取251 右。盲沟内宜采用级配碎石充填,并在碎石外铺设两层土工不

反滤层。>300≥800图8排水明沟的截面及构造图9排水盲沟的截面及构造1一机制砖;2素混凝1一滤水管;2一级配碎石土垫层;3一水泥砂浆面层3一外包二层土工布7.4.4明沟的集水并常采用如下尺寸及做法:矩形截面的净尺寸500mm×500mm左右,圆形截面内径500mm左右;深度般不小于800mm。集水井采用砖砌并用水泥砂浆抹面。盲沟的集水井常采用如下尺寸及做法:集水并采用钢筋笼列填碎石滤料,集水井内径700mm左右,钢筋笼直径400mm左右,井的深度一般不小于1.2m。7.4.5导水管常用直径不小于50mm,长度不小于300mmPVC管,理人土中的部分外包双层尼龙网。7.5降水引起的地层变形计算7.5.1~7.5.3降水号起的地层变形计算可以采用分层总和法。与建筑物地基变形计算时的分层总和法相比,降水引起的地层变形在有些方面是不同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附加压力作用下的建筑物地基变形计算,土中总应力是增加的。地基最终固结时,七中任意点的附加有效应力等于附加总应力,孔隙水压力不变。降水引起的地层变形计算,士中总应力基本不变。最终固结时,土中任意点的附加有效应力等于孔隙水压力的负增量。②地基变形计算,土中的最大附加有效应力在基础中点的纵轴上,基础范围内是附加应力的集中区域,基础以外的附加应力衰减很193

决。降水弓起的地层变形计算,土中的最大附加有效应力在最大 降深的纵轴上,也就是降水并的并壁处,附加应力随着远离降水 并逐渐衰减。③地基变形计算,附加应力从基底向下沿深度逐渐 衰减。降水引起的地层变形计算,附加应力从初始地下水位向下 沿深度逐渐增加。降水后的地下水位以下,含水层内土中附加有 效应力也会发生改变。 计算建筑物地基变形时,按分层总和法计算出的地基变形量 乘以沉降计算经验系数后的数值为地基最终变形量。沉降计算经 验系数是根据大量工程实测数据统计出的修正系数,以修正直接 安分层总和法计算的方法误差。降水引起的地层变形,直接按分 层总和法计算的变形量与实测变形量也往往差异很大。由于缺少 工程实测统计资料,暂时还无法给出定量的修正系数对计算结果 进行修正。如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中地基变形计算的沉降计算经验系数,则由于两者的 土中附加应力产生的原因和附加应力分布规律不同,从理论上没 有说服力,与实际情况也难以吻合。自前,降水引起的地层变形 计算方法尚不成熟,只能在今后积累大量工程实测数据及进行充 分研究后,再加以改进充实。现阶段,宜根据地区基坑降水工程 的经验,结合计算与工程类比综合确定降水引起的地层变形量和 分析降水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

8.1.1本条规定了基坑开挖的一般原则。锚杆、支撑或士钉是

8.1.1本条规定了基坑开挖的一般原则。锚杆、支撑或士钉是 随基坑士方开挖分层设置的,设计将每设置一层锚杆、支撑或士 钉后,再挖士至下一层锚杆、支撑或土钉的施工面作为一个设计 工况。因此,如开挖深度超过下层锚杆、支撑或土钉的施工面标 高时,支护结构受力及变形会超越设计状况。这一现象通常称作 超挖。许多实际工程实践证明,超挖轻则引起基坑过大变形,重 则导致支护结构破坏、塌,基坑周边环境受损,酿成重大工程 事故。 施工作业面与锚杆、土钉或支撑的高差不宜大于500mm, 是施工正常作业的要求。不同的施工设备和施工方法,对其施工 面高度要求是不同的,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小这一高度。 降水前如开挖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因地下水的渗流可能导 致流砂、流土的发生,影响支护结构、周边环境的安全。降水 后,由于土体的含水量降低,会使土体强度提高,也有利于基坑 的安全与稳定。

挖,可能导致基坑内局部土体失稳、滑动,造成立柱桩、基础 桩偏移。另外,软土的流变特性明显,基坑开挖到某一深度 后,变形会随暴露时间增长。因此,软土地层基坑的支撑设置 应先撑后挖并且越快越好,尽量缩短基坑每一步开挖时的无支 撑时间。 8.1.38.1.5基坑支护工程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危险性较大

8.1.3~8.1.5基坑支护工程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危

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L200987号文中的危险 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范围,施工与基坑开挖不当会对基坑周达

环境和人的生命安全酿成严重后果。基坑开挖面上方的锚杆、支 撑、土钉未达到设计要求时向下超挖土方、临时性锚杆或支撑在 未达到设计拆除条件时进行拆除、基坑周边施工材料、设施或车 辆荷载超过设计地面荷载限值,至使支护结构受力超越设计状 态,均属严重违反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的行为。锚杆、支撑、土钉 未按设计要求设置,锚杆和土钉注浆体、混凝土支撑和混凝土腰 梁的养护时间不足而未达到开挖时的设计承载力,锚杆、支撑、 腰梁、挡土构件之间的连接强度未达到设计强度,预应力锚杆、 预加轴力的支撑未按设计要求施加预加力等情况均为未达到设计 要求。当主体地下结构施工过程需要拆除局部锚杆或支撑时,拆 除锚杆或支撑后支护结构的状态是应考虑的设计工况之一。拆除 锚杆或支撑的设计条件,即以主体地下结构构件进行替换的要求 或将基坑回填高度的要求等,应在设计中明确规定。基坑周边施 工设施是指施工设备、塔吊、临时建筑、广告牌等,其对支护结 构的作用可按地面荷载考虑。

8.2.1~8.2.20由于地质条件可能与设计采用的土的物理、力 学参数不符,且基坑支护结构在施工期和使用期可能出现土层含 水量、基坑周边荷载、施工条件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变化 通过基坑监测可以及时掌握支护结构受力和变形状态、基坑周边 受保护对象变形状态是否在正常设计状态之内。当出现异常时, 以便采取应急措施。基坑监测是预防不测,保证支护结构和周边 环境安全的重要手段。因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和基坑周边建筑物沉 降能直观、快速反应支护结构的受力、变形状态及对环境的影响 程度,安全等级为一级、二级的支护结构均应对其进行监测,且 监测应覆盖基坑开挖与支护结构使用期的全过程。根据支护结构 形式、环境条件的区别,其他监测项目应视工程具体情况按本规 程第8.2.1条的规定选择。 8.2.22、8.2.23大量工程实践表明,多数其坑工程事故是有征

8.2.22、8.2.23大量工程实践表明DB63/T 1640-2018标准下载,多数基坑工程享

兆的。基坑工程施工和使用期间及时发现异常现象和事故征兆并 采取有效措施是防止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不同的土质条件、支 护结构形式、施工工艺和环境条件,基坑的异常现象和事故征兆 会不一样,应能加以判别。当支护结构变形过大、变形不收敛、 地面下沉、基坑出现失稳征兆等情况时,及时停止开挖并立即回 填是防止事故发生和扩大的有效措施

附录B圆形截面混凝土支护桩的

B.0.1~B.0.4挡土构件承受的荷载主要是水平力,一般轴向 力可忽略,通常挡土构件按受弯构件考虑。对同时承受竖向荷载 的情况,如设置竖向斜撑、大角度锚杆或顶部承受较大竖向荷载 的排桩、地下连续墙,轴向力较大的双排桩等,则需要按偏心受 压或偏心受拉构件考虑。 对最常见的沿截面周边均匀配置纵向受力钢筋的圆形截面混 凝土桩,本规程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给出计算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的方法。对其他截面的混 疑土桩,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的有关规定计算正截面受弯承载力。 在混凝土支护桩截面设计时,沿截面受拉区和受压区周边局 部均匀配筋这种非对称配筋形式有时是需要的,可以提高截面的 受弯承载力或节省钢筋。对非对称配置纵向受力钢筋的情况, 《混凝士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没有对应的截面承载力计算 公式。因此,本规程给出了沿受拉区和受压区周边局部均配筋 时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附录 C渗透稳定性验算

C.0.1、C.0.2本规程公式(C.0.1)、公式(C.0.2)是两种 典型渗流模型的渗透稳定性验算公式。其中公式(C.0.2)用于 渗透系数为常数的均质含水层的渗透稳定性验算,公式 (C.0.1)用于基底下有水平向连续分布的相对隔水层,而其下 方为承压含水层的渗透稳定性验算(即所谓突涌)。如该相对隔 水层顶板低于基底,其上方为砂土等渗透性较强的土层,其重量 对相对隔水层起到压重的作用,所以,按公式(C.0.1)验算 时,隔水层上方的砂士等应按天然重度取值。

DB61/T 1053-2016标准下载统一书号:15112·21843 定 价:33.00 元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