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1194-2020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程.pdf

DB33T 1194-2020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304541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3T 1194-2020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程.pdf

目前应用较多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灌注桩中应用,在制作桩基钢筋网 架的同时,将换热管捆扎在桩基钢筋网架上,再一同下到桩孔内浇注混凝土 另一种是在钻孔预制桩中应用,预先将换热管绑在预制桩的内部或外部,再 同下到桩孔中。

热源井是用于从地下含水层中取水或向含水层灌注回水的井,是抽水井和 回灌井的统称。单井循环换热系统属地下水换热系统的一种,地下水的抽取和 回灌使用同一口热源并完成,具有效率高、占地面积小的优点。

GB 51417-2020-T:电信钢塔架共建共享技术标准(无水印,带书签)2.0.6海水换热系统seawaterheatexchangersystem

海水包括感潮河段江水。

3.0.1工程场地状况调查及浅层地热能资源勘查是确定能否应用地源热泵系统 的基础。 3.0.2工程场地可利用面积应满足修建地表水抽水构筑物(地表水换热系统) 或修建地下水抽水井和回灌井(地下水换热系统)或理设水平或竖直地埋管换 热器(地埋管换热系统)或修建污水换热站(污水换热系统)的需求。同时应 满足置放和操作施工机具及埋设室外管网的需要。 3.0.3工程勘察应由具有勘察资质的专业队伍完成。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勘 察报告还应对换热系统形式、埋管深度、埋管间距、埋管区域、设计和施工应 注意的问题等提出建议。 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的勘察报告还应对换热系统形式、取排水口位置及路 线、用水量、设计和施工应注意的问题等提出建议。 3.0.4浙江省多山地和丘陵、河网湖泊纵横、海岸线绵长,具有较复杂的地源 热泵应用条件,不同功能的建筑物其负荷特性差异也较大,地源热泵系统的设 计和施工只有在综合考虑气候特点、地质条件和建筑用能特点的前提下才能取 得良好的技术和经济效果。 3.0.5地源热泵系统的全年冷、热负荷特性是系统设计的重要依据,在方案设 计阶段,一般可依据经验或有关资料进行估算。浙江省民用建筑的全年空调冷 热负荷变化较大,冷热需求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因此,本规程推荐根据项目 所在地浅层地热能资源条件确定合理的地源热泵容量,并推荐地源热泵与常规 空调冷热源组成复合冷热源(浙江省一般只需采用辅助冷却装置)系统,以节 省工程造价,充分发挥地源热泵节能优势。对复合冷热源系统宜采用自动控制 技术,以确保系统可靠运行。 总释热量是指地源热泵系统全年向低温热源释放的热量总和,总吸热量是 指地源热泵系统全年从低温热源中吸收的热量总和。 最大释热量是指地源热泵系统在设计冷负荷状态下释放到地源侧的热量 最大吸热量是指地源热泵系统在设计热负荷状态下从地源侧吸收的热量

4.1 系统类型适宜性

4.1.1地源热泵是浙江省确定的可再生能源应用形式之一,具有节能环保的独 持优势,是建筑节能的重要环节。故在建筑节能设计和建筑节能评估时,宜将 地源热泵系统列为重要的比选方案。 4.1.2地源热泵系统利用蕴含在岩土体、地下水、地表水中的浅层地热能资源 作为低温热源。其中地表水包括地表淡水(江、河、湖水等)和海水。由于海 水存在腐蚀等特性,系统应用形式与地表淡水有较大不同,因此地表水换热系 统划分为地表淡水换热系统和海水换热系统

按换热系统形式不同,地源热泵系统分为土壤源热泵系统、地下水源热泵 系统、地表淡水源热泵系统、海水源热泵系统和污水源热泵系统等形式。 4.1.3土壤源热泵不需要直接采集地下水,是地源热泵系统中适用范围最厂的 类。办公、医院、商场等每日定时开启的大型公共建筑,有利于岩土体温度 恢复,适宜采用土壤源热泵。排屋、别墅等居住建筑系统规模较小,适宜采用 土壤源热泵。当工程项目不符合以上条件,但有可靠的技术措施时,也可考虑 采用土壤源热泵。 4.1.4为保护浙江省地下水资源,一般不推荐使用抽、灌分离的地下水源热泵 形式。当取水井设置在江边、湖边,主要补水来源于江湖的渗滤水补给,且有 可靠的回灌措施时,可考虑采用地下水源热泵。单井循环换热系统由于较少消 耗地下水资源,且有较可靠的回灌保证措施,地质条件适宜时也可考虑采用。 4.1.5当项目距离地表水源距离较远、高差较大时,地表水输送能耗较大,影

响地源热泵的经济性。对地表淡水输送系统可参考《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的耗电输冷(热)比指标进行适宜性判断。 4.1.6当项目距离海边距离较远、高差较大时,海水水输送能耗较大,影响海 水源热泵的经济性。对海水输送系统可参考《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 的耗电输冷(热)比指标进行适宜性判断。 4.1.7污水源热泵的应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水处理工艺相对复杂多样,采用 时必须经过可靠的技术经济分析,

4.2热泵机房和末端系统设计

4.2.2水源热泵机组能效限定 等级 引直现行国家标准《水

2.2水源热泵机组能效限定 国家标准《水(地)源

热泵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30721

注:水(地)源热泵机组的能效限定值为表中3级能效,水(地)源热泵 且的节能评价值为表中2级能效。

4.2.5水源热泵机组的设置方式分为集中式、水环式和分体式。未端空调系统 形式有风机盘管系统、冷暖顶/地板辐射系统、全空气系统等。地源热泵系统 宜与冷暖顶/地板辐射系统、干式风机盘管、除湿新风机组等组合成温湿度独 立控制系统使用,进一步提高系统能效

组并联在一起,构成以回收建筑物内部余热为主要特征的热泵供热、供冷的系 统。 水环热泵系统与地源换热系统相结合,用以向地源侧吸热和放热的系统 即为地源水环热泵系统。地源水环热泵空调系统具有使用灵活、计费方便、环 呆节能的特点,适合办公、宾馆等建筑使用。水环热泵空调系统设计时,循环 水温宜控制在15℃~35℃;循环水宜采用闭式系统,采用开式冷却塔时,宜设 置中间换热器;应对建筑物划分内区和外区,根据各区冷热负荷的平衡计算 确定地源热泵换热系统、辅助加热系统和辅助散热系统的容量大小。 4.2.7夏季运行时,空调水进入机组蒸发器,冷源水进入机组冷凝器。冬季运 宁时,空调水进入机组冷凝器,热源水进人机组蒸发器。冬、夏李节的功能转 换阀门应性能可靠,严密不漏

4.2.8当采用地源热泵系统提供(或预热)生活热水较其他方式提供生活热水 经济性更好时,宜优先采用地源热泵提供生活热水,不足部分由辅助热源解决, 生活热水的制备可以采用水路加热的方式或制冷剂环路加热两种方式。 4.2.9为达到节能目的,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蓄能水箱;在水侧和风侧设置热 回收装置;或根据室外气象条件及系统特点采用过渡季增大新风量等节能措施 一般大型公共建筑受条件所限,地源换热器不能同时满足最大吸热量和最 大释热量的要求,此时地埋管换热器或地表水换热器可根据供热工况设计,并 增设冷却塔作为辅助散热设备,负担供冷工况下超过换热器能力的部分散热量

5.1.1管沟开挖施工中遇有管道、电缆、地下构筑物或文物古迹时,应予以保 护,并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协同处理。 5.1.2为了保护与维护管理换热系统,应对换热区域设置明显标识,不应以树 木、灌木、花园或其它非永久固定的目标等作标识,

5.2地埋管换热系统勘察

5.2.1岩土体地质条件勘祭可参照现行国家标准《 十程禁双程》GB5002 及《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程》GB50027进行。 采用水平地理管换热器时,地理管换热系统勘察一般采用槽探进行。探槽 方案应根据场地形状确定,探槽的深度一般超过设计埋管深度1m。采用竖直地 理管换热器时,地理管换热系统勘察采用钻探进行。钻探方案应根据场地情况 确定,钻探孔深度应比设计孔深至少深5m。对于岩溶等不良地质应作针对性勘 查。 岩土体的热物性参数,包括岩土体导热系数、密度及比热等。若理管区域 已具有权威部门认可的热物性参数,可直接采用已有数据,否则应进行岩土体 导热系数、密度及比热等热物性测定。测定方法一般有实验室法和现场测定法 目前较多采用现场测试法进行测试。 1实验室法:对勘探孔不同深度的岩土体样品进行测定,并以其深度加 权平均,计算该勘探孔的岩土体热物性参数;对探槽不同水平长度的岩土体样 品进行测定,并以其长度加权平均,计算该探槽的岩土体热物性参数。 2现场测试法:即岩土热响应试验,详见《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366。 5.2.2应用建筑面积指在同一个工程中,应用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各个单体 应用建筑面积的总和。考虑到浙江省地层和应用特点,为保证地埋管地源热泵 系统的安全运行和节能效果,作此规定。水平埋管测试槽的数量参照测试孔的

水东台年件 应用建筑面积的总和。考虑到浙江省地层和应用特点,为保证地埋管地源热泵 系统的安全运行和节能效果,作此规定。水平理管测试槽的数量参照测试孔的 数量。

5.2.3测试孔布置应结合项目场地的工程勘察报告,并结合具体地质条件,原 则上应布置在代表主要换热地层的点位上。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时,可适当增加 则试孔数量。 5.2.4岩土热响应试验应由具有相应计量认证资质的单位完成。测试仪器仪表 应具有有效期内的检验合格证、校准证书或测试证书,

5.3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

5.3.2地理管换热系统全年总释热量与总吸热量平衡失调,将导致地埋管区域 岩土体温度持续升高或降低,从而影响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降低地埋管 换热系统的运行效率。因此,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应考虑全年冷热负荷的影响, 对于畜热性能很好的地下岩主层,要保持全年总释热量与总吸热量平衡,两者 的比值在0.8~1.25之间。 当总释热量与总吸热量无法平衡时,宜进行10年以上岩土体温度场数值 模拟以及运行预期效果分析,并应对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采取合理的热平衡技 术措施。

岩土体温度持续升高或降低,从而影响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降低地埋管 换热系统的运行效率。因此,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应考虑全年冷热负荷的影响。 对于畜热性能很好的地下岩主层,要保持全年总释热量与总吸热量平衡,两者 的比值在0.8~1.25之间。 当总释热量与总吸热量无法平衡时,宜进行10年以上岩土体温度场数值 模拟以及运行预期效果分析,并应对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采取合理的热平衡技 术措施。 5.3.3当理管空间受限时,应根据理管换热能力确定地源热泵承担的冷热负荷 不可采用缩小埋管间距等方式增加埋管数量来匹配冷热负荷。 地源热泵系统最大释热量与建筑设计冷负荷相对应。包括:各空调分区内 水源热泵机组释放到循环水中的热量(空调负荷和机组压缩机耗功)、循环水 在输送过程中得到的热量、水泵释放到循环水中的热量。将上述三项热量相加 就可得到供冷工况下释放到循环水的总热量。即: 最大释热量=Z[空调分区冷负荷×(1十1/EER)]十输送过程得热量+ 飞水泵释放热量 式中EER为设计工况下地源热泵机组制冷能效比。 地源热泵系统最大吸热量与建筑设计热负荷相对应。包括:各空调分区内 热泵机组从循环水中的吸热量(空调热负荷,并扣除机组压缩机耗功)、循环 水在输送过程失去的热量并扣除水泵释放到循环水中的热量。将上述前二项热 量相加并扣除第三项就可得到供热工况下循环水的总吸热量。 最大吸热量=Z[空调分区热负荷×(1一1/COP)]十Z输送过程失热量 水泵释放热量

式中COP为设计工况下地源热泵机组制热性能系数。 如无法提供以上公式中输送过程得(失)热量和水泵释放热量数值时,可 采用以下简化方法。与空调系统冷热负荷相比较,循环水在输送过程中得到(失 去)的热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故公式可以直接省去这一项。经验证计算 水泵输送释放(吸收)热量占最大释(吸)热量比例一般不超过1.5%,该项热 量可采用2%进行简化计算。 最大释热量=Z[空调分区冷负荷×(1十1/EER十0.02)] 最大吸热量=Z[空调分区热负荷×(1一1/COP一0.02)] 最大吸热量和最大释热量相差不大的工程,可以按照地埋管系统作为建筑 堆一的冷、热源来考虑,应分别计算供热与供冷工况下地理埋管换热器的长度 取其大者,确定地埋管换热器;当两者相差较大时,不能将地埋管系统作为建 筑唯一的冷、热源,宜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采用辅助散热(增加冷却塔)或辅 助供热的方式来解决,此时宜按照上述计算的地埋管长度的较小者来作为设计 长度。一方面经济性较好,同时可避免因吸热与释热不平衡引起岩土体温度的 降低或升高。 当可采用复合地源热泵方案时,宜通过实时监测埋管区域土壤温度,调整 运行策略,保证系统全年高效率运行。地源热泵系统与其他常规能源系统联合 运行,也可以减少系统造价和占地面积,其他常规能源系统主要用于调峰使用 5.3.4地埋管换热器有水平和竖直两种埋管方式。当可利用地表面积较大,浅 层岩土体温度及热物性受气候、雨水、理设深度影响较小时,宜采用水平地埋 管换热器。否则宜采用竖直地理管换热器。竖直地理管换热器还可以采用桩理 管、地下室底板下方理管等形式。 5.3.5由于地埋管换热量的计算依据为热响应测试,存在一定的测试误差,为 此地埋管换热器长度宜取10%的穴余度。 5.3.6岩土综合热物性参数、岩土初始平均温度、空调冷热负荷、夏季运行期 间出口最高温度和冬季运行期间进口最低温度是地埋管换热器设计计算的必 要参数: 条文中对冬夏运行期间地理管换热器进出口温度限值的规定,是出于对地 源热泵系统在保证节能性的同时保证安全性的考虑。在夏季,如果地埋管换热

器出口温度高于33℃,地源热泵系统的运行工况与常规的冷却塔相当,无法充 分体现地源热泵系统的节能性;在冬季,如果地埋管换热器进口温度低于4℃, 有可能造成机组结冰,系统不能安全运行。 考虑到浙江省冬、夏季负荷特点及运行实际情况,在有利于提高夏季综合 运行能效和节能量的条件下,夏季运行期间地埋管换热器出口温度可做适当上 调。 5.3.8水平地埋管换热器距地面高度应从换热效果和系统安全两个方面考虑 5.3.9如理管深度过浅,则理管大部分处于变温层,设计计算中的岩土初始温 度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同时换热效果也会变差。为避免换热短路,钻孔间距 应通过软件模拟计算确定,岩土体总吸热量与总释热量平衡、系统为间歇运行, 建筑应用规模较小时,宜取小值;反之,宜取大值。 5.3.10目的为确保系统及时排气和加强换热,地埋管换热器内管道推荐流速: 双U型管内流速不宜小于0.4m/s,单U型管内流速不宜小于0.6m/s。 5.3.11同程布置有利于水力平衡。供、回水环路集管的间距不小于0.6m,是为 了减少供回水集管间的热传递。 5.3.12地埋管换热器远离水并及室外排水设施,是为了减少水井及室外排水设 施的影响。靠近机房或以机房为中心设置是为了缩短供、回水集管的长度。 5.3.13目的在于增加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连接地埋管换热器的室内分、集 水器和连接管路上要安装闭式膨胀箱、充放液设施、压力表、温度计等基本仪 器与部件。 5.3.14保证地下埋管的导热效果,但对于地质情况多为岩石的区域,回填料导 热系数可略低于岩土体导热系数。 5.3.15地埋管换热系统根据建筑负荷变化进行流量调节,可以节省运行电耗。 5.3.16地埋管换热系统的水力平衡对换热效率影响较大,工程中需引起充分的 重视。当采用异程设计且各支路之间压力损失差额大于15%时,应采用加装平 衡阀等平衡措施。 5.3.17各水平供、回水集管环路连接的竖直地埋管环路数宜为8~16个。多个 水平供、回水集管环路设置集中的检查井和集分水器是为了便于运行管理与水

路数可取上限;反之,可取下限。 5.3.18各换热区域包含的水平供、回水集管环路数宜为8~16个。竖直地埋换 热器采用分换热区域设计是为了便于系统管理、维护,实现变流量运行,节省 水泵能耗;在部分负荷时,可轮换运行各区域换热系统,利于岩土体温度恢复。 各换热区域间距不小于8m可消除各区域间热干扰。当系统规模较大时,各换 热区域包含的水平供、回水集管环路数可取上限;反之,可取下限。

5.3.20目的在于防止地埋管换热系统堵塞

5.3.21水平集管与分集水器的连接也应考虑地面沉降的影响,采取沉降补偿措

5.4地埋管换热系统施工

5.4.2聚乙烯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给水用聚乙烯(PE)管材》GB/T13663 的要求。聚丁烯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冷热水用聚丁烯(PB)管道系统》GB/T 19473.2的要求。 5.4.3地理管的质量对地理管换热系统至关重要。进入现场的地理管及管件应 逐件进行外观检查,破损和不合格产品严禁使用。 地埋管运抵工地后,应用空气试压进行检漏试验。地埋管及管件存放时 不得在阳光下曝晒。搬运和运输时,应小心轻放,采用柔韧性好的皮带、吊带 或吊绳进行装卸,不应抛摔和沿地拖。 5.4.4地埋换热管的承压能力薄弱点在接头处,热熔连接的承压值约为1.0MPa 电熔连接的承压值约为1.6MPa。U型接头承压较大,宜采用电熔连接方式。 U型管端部密封质量会影响试压和保压的效果,工程上常用方法为一端采 用同质的管帽承插式热熔连接,另一端可热熔连接球阀,便于进行试压和保压 5.4.6回填料应采用网孔不大于15mm×15mm的筛进行过筛,保证回填料不含有 尖利的岩石块和其他碎石。为保证回填均匀且回填料与管道紧密接触,回填应 在管道两侧同步进行,同一沟槽中有双排或多排管道时,管道之间的回填压实 应与管道和槽壁之间的回填压实对称进行。各压实面的高差不宜超过30cm。管 腋部采用人工回填,确保塞严、捣实。分层管道回填时,应重点做好每一管道 层上方15cm范围内的回填。管道两侧和管顶以上50cm范围内,应采用轻夯实 严禁压实机具直接作用在管道上,使管道受损

5.4.2聚乙烯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给水用聚乙烯(PE)管材》GB/T13663 的要求。聚丁烯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冷热水用聚丁烯(PB)管道系统》GB/T 19473.2的要求。 5.4.3地理埋管的质量对地埋管换热系统至关重要。进入现场的地理埋管及管件应 逐件进行外观检查,破损和不合格产品严禁使用。 地埋管运抵工地后,应用空气试压进行检漏试验。地埋管及管件存放时, 不得在阳光下曝晒。搬运和运输时,应小心轻放,采用柔韧性好的皮带、吊带 或吊绳进行装卸,不应抛摔和沿地拖电

5.4.7护壁套管为下人钻扎中用以保护钻扎扎壁的套管。钻扎前,护壁套管应 预先组装好,施钻完毕应尽快将套管放入钻孔中并立即将水充满套管,以防孔 内积水使套管脱离孔底上浮,达不到预定埋设深度。 下管时,可采用每隔2~4m设一弹簧卡(或固定支卡)的方式或采用隔热 材料的方式将U形管两支管分开,以提高换热效果。 5.4.8U形管安装完毕后,应立即灌浆回填封孔,隔离含水层。机械灌浆回填即 吏用高压注浆泵通过灌浆管将混合浆灌入钻孔中的过程。高压注浆泵的泵压足 以使孔底泥浆上返至地表,当上返泥浆密度与灌注材料的密度相等时,认为灌 浆过程结束。灌浆时应保证灌浆的连续性,应根据机械灌浆的速度将灌浆管逐 斩抽出,使灌浆液自下而上灌注封孔,确保钻孔灌浆密实,无空腔,否则会降 低传热效果,影响工程质量。 当埋管深度超过40m时,灌浆回填宜在周围邻近钻孔均钻凿完毕后进行 目的在于一旦孔斜会将相邻的U形管钻伤,便于更换。 5.4.9灌浆回填料一般为膨润土和细砂(或水泥)的混合浆或其他专用灌浆材 料。膨润土的比例宜占4%~6%。钻孔时取出的泥砂浆凝固后如收缩很小时,也 可用作灌浆材料。如果地埋管换热器设在非常密实或坚硬的岩土体或岩石情况 下,宜采用水泥基料灌浆,以防止孔隙水因冻结膨胀等原因损坏膨润土灌浆材 料而导致管道被挤压节流。对地下水流丰富的地区,为保持地下水的流动性 增强对流换热效果,不宜采用水泥基料灌浆。回填结束后,应检查回填质量 沉陷部分应及时补浆。 5.4.10系统冲洗是保证地埋管换热系统可靠运行的必须步骤,在地埋管换热器 安装前、地理管换热器与环路集管装配完成后及地理管换热系统全部安装完成 后均应对管道系统进行冲洗。 5.4.11室外环境温度低于0℃时,地埋管物理力学性能将有所降低,容易造成 地埋管的损害,应尽量避免。室外环境有雨雪时,现场一般较泥泞不利于施工 作业,也应尽量避免。

5.4.11室外环境温度低于0℃时,地埋管物理力学性能将有所降低,容易造成 地埋管的损害,应尽量避免。室外环境有雨雪时,现场一般较泥泞不利于施工 作业,也应尽量避免。

5.4.12用于临时储存钻孔浆液和排除钻孔时产生的水,利于文明施工。

5.5地埋管换热系统检验

5.2工作压力应为系统最低点处的压力。第一次水压试验时应将换热器置于

背阴处,避免管材温度剧烈变化。第二次、第三次水压试验测压点压力应为试 验压力减去系统最低点到测压点的高差。 5.5.3回填过程的检验内容包括回填料配比、混合程序、灌浆及封孔的检验

5.1.1可靠回灌措施是指将地下水通过回灌并全部送回原来的取水层的措施: 要求从哪层取水必须再灌回哪层,且回灌井要具有持续回灌能力。同层回灌可 避免污染含水层和维持同一含水层储量,保护地热能资源。热源井只能用于置 换地下冷量或热量,不得用于取水等其他用途。抽水、回灌过程中应采取密闭 等措施,不得设置开式的水池、水箱等作为地下水的蓄存装置,不得对地下 水造成污染。 6.1.2地源热泵系统最大吸热量或释热量按本规程第5.3.3条条文说明的规定 计算。

5.1.3地下水供水管不得与市政管道连接是为了避免污染市政供水和使用自来 水取热;地下水回灌管不得与市政管道连接,是为了避免回灌水排入下水,保 护水资源不被浪费

6.2地下水换热系统勘察

6.2.1使用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时,含水层应其备较强的渗透性,较好的补给 径流排泄条件,可以保障较强的出水能力及回灌能力,有益于系统的稳定运行 5.2.2渗透系数分水平渗透系数和垂直渗透系数,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断面 的流量(m/d),一般用来衡量地下水在含水层中径流的快慢。 6.2.3水文地质勘探孔即为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地层结构,获取所需的水文地 质资料,按水文地质钻探要求施工的钻孔。水文地质勘探孔工艺与热源井成井 工艺有较大的区别,并非一定能成功地利用成热源井,本规程鼓励通过一定的 技术手段实现“探采结合井”

6.3地下水换热系统设计

6.3.1氧气会与水并内存在的低价铁离子反应形成铁的氧化物,也能产生气体 黏合物,引起回灌并阻塞,为此,热源并设计时应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空气侵入 现象。

6.3.3抽水井与回灌井相互转换有利于开采、洗井、岩土体和含水层的热平衡。 抽水并应具有长时间抽水和回灌的双重功能,要求不出砂又保持通畅。抽水井 与回灌井间设排气装置,可避免将空气带入含水层。单井循环换热系统利于实 现完全同层回灌,地质条件适宜的工程可以考虑采用, 6.3.4一般为了保证回灌效果,抽水并与回灌井比例不小于1:2。地下水的过度 抽取,会使孔隙水压力降低,有效压力增加,岩土压密,引起地面沉降。地面 沉降除对地面的建筑、设施产生破坏作用外,还会对地下构筑物等产生重大影 向。 6.3.5直接进入水源热泵机组的水质应满足水源热泵机组产品技术要求。当水 质不能满足水源热泵机组使用要求时,应进行水处理。经过水处理仍达不到规 定时,可设置中间换热器进行隔离。 变流量系统设计可降低地下水换热系统的运行费用,且进入地源热泵系统 的地下水水量越少,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也越小。但要注意当地下水采用直接 进入机组的方式时,应满足机组对最小水量的限值要求和对水量变化速率的要 求。

6.4地下水换热系统施工

6.4.2若热源井施工不良可能造成抽取的地下水含砂量较大,甚至出现含水层 波掏空的风险,进而对环境安全造成影响;若施工采取的降低含砂量措施不科 学,则可能出现单井出水量减少,回灌量更小的问题,甚至出现向地表直接排 放的情况。

6.5地下水换热系统检验

6.5.2水质要求符合本规程第6.2.7条条文说明的规定。为满足水质要求可采 用具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法,如采用除砂器、除垢器、除铁处理等。正确的水处 理手段是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不容忽视

7.1.1减小对地表淡水体及其水生态环境和行船等的影响。 7.1.3地源热泵系统最大吸热量或释热量按本规程第5.3.3条条文说明的规定 计算。 7.1.4浙江省大部分地区地表水冬季部分时间温度较低,不能满足水源热泵机 组最低出水温度要求(一般不低于4℃),应考虑相应的补热措施。 7.1.5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地表水换热系统造成的地表水体 温度变化应限制在以下范围:周平均最大温升≤1℃,周平均最大温降≤2℃

7.2地表淡水换热系统勘察

7.2.1地表淡水水温、水位及流量勘察应包括近10年最高和最低水温、水位及 最大和最小水量;地表淡水水质勘察应包括:引起腐蚀与结垢的主要化学成分 地表淡水源中含有的水生物、细菌类、固体含量及盐碱量等,

7.3地表淡水换热系统设计

.3.1当地表淡小水体水质牧好,系统规模牧人,或水体深度、温度等条件是 宜时,宜采用开式地表淡水换热系统,提高系统换热效率。 当地表淡水水体环境保护要求高,或水质较差且水体面积较大、取水困难, 系统规模较小时,宜通过沉于地表水下的换热器与地表水进行换热,采用闭式 地表水换热系统。 7.3.2取、排水口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目的是避免热交换短路。当水源为具 有较好流动性的江、河水时,取水口应位于排水口的上游,取排水口的间距可 较小;当水源为平时流动性较差甚至不流动的水库、湖水时,取水口与排水口 的间距应较大。 7.3.3降低水泵能耗是开式地表水系统节能的重要环节。当取、排水口位置与 顶目现场距离较远和高差较大时,输送能耗占比变大,此时需要通过对系统能

7.3.3降低水泵能耗是开式地表水系统节能的重要环节。当取、排水口位置与 顶目现场距离较远和高差较大时,输送能耗占比变大,此时需要通过对系统能 效比、耗电输冷(热)比等参数的计算分析,确定合理的系统形式和水泵扬程

7.3.4从保护环境和保障水源热泵机组止常运行的角度,开式地表淡水尽可能 不直接进入水源热泵机组 直接进入水源热泵机组的水质应满足水源热泵机组产品技术要求。在没有 产品标准的情况下,可参照选用以下标准之一:

H2S mg/L <0.5 水质检测方法和频率应满足《采暖空调系统水质》GB/T29044要求

当水质不能满足水源热泵机组便用要求时,应进行水处理。经过水处理价 达不到规定时,可设置中间换热器进行隔离。 因开式系统的水还需排出到水体中,所以水处理不可采用化学方法,通常 采用物理方法,如格栅过滤、精过滤、旋流除沙器、自动反冲洗过滤器等。 地表淡水微小的污垢黏附在换热管内壁上会影响机组效率,应采取自动清 洗措施,清洗过程可定时、循环进行。换热管内壁污垢的清洗有人工和在线自 动两种方法。前者是定期打开换热器管壳两端的端盖,用人工冲刷换热管以去 除污垢,此方法需停机,且劳动强度大;后者是利用一个清洗装置,凭借机组 换热管两端的水压差,迫使许多胶球或管刷自动通过众多的换热管(胶球或管 刷规格应由测得的换热管内径精确确定),以洗刷其内壁上的污垢,开式地表 淡水换热系统宜采用在线自动清洗装置,此类装置效果较好,目前应用较多 7.3.5有利于水力平衡。 7.3.6为了防止风浪、结冰及船舶可能对其造成的损害,要求地表淡水的最低 水位与换热盘管顶端距离不应小于1.5m。最低水位指近20年每年最低水位的 平均值。 7.3.7常见闭式地表淡水换热盘管有三种型式:U型抛管型、平铺螺旋抛管型和 螺旋盘管抛管型。由于U型抛管型占用水面面积大、水下固定工作量大,一般 很少采用;平铺螺旋抛管型是将螺旋换热管平铺在水体下部,适用于水体较浅 的场合;为保证与水体有充分的换热面积,螺旋盘管抛管型是将每一组螺旋换 热管采用间隔方式捆扎好,然后按每组一定的间距固定于水体中,因此它对水 体的深度、水质等都有一定要求。此外,由于水体中的淤泥、水生物、藻类等 都对换热管的投放、维护、更换有较大的影响,故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 素。 7.3.8闭式地表淡水的换热性能受诸多因素影响,通过计算或进行测试是较为

7.3.8闭式地表淡水的换热性能受诸多因素影响,通过计算或进行测试是较为 可取的手段。为保证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及利于系统内气体的排放,闭式换热盘 管内的传热介质应保持紊流状态流动,即雷诺数Re不小于2300,换热盘管内 流体的推荐流速宜为0.4~0.7m/s

7.4地表淡水换热系统施工

7.4.1换热盘管任何扭曲部分均应切除,未受损部分熔接后须经压力测试合格 后才可使用。换热盘管存放时,不得在阳光下曝晒。 7.4.2换热盘管一般固定在排架上,并在下部安装衬垫物,衬垫物可采用轮胎 等。 7.4.4取水构筑物通常由进水部分、连接管渠、吸水部分及吸水泵站等组合而 成。取水构筑物的组成、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与所处位置、泵的吸水方式 外形及构造有多种多样的组合。施工过程环节复杂,所采用的工艺和材料众多 因此,施工过程应合理选取工艺。 7.4.5换热盘管预制件宜为工厂化制作,通过现场试压,根据压力降判断管材 质量是否合格和连接处是否有渗漏。 换热盘管长期浸泡在水中,易受水流冲刷、水质和水温变化的影响,绑扎 材料必须具有防腐性和足够的强度

7.4.5换热盘管预制件宜为工厂化制作,通过现场试压,根据压力降判断管材 质量是否合格和连接处是否有渗漏。 换热盘管长期浸泡在水中,易受水流冲刷、水质和水温变化的影响,绑扎 材料必须具有防腐性和足够的强度

7.5地表淡水换热系统检验

7.5.2工作压力应为系统最低点处的压力,试验压力不得超过管道与管件的承 受压力。第一次水压试验时应将换热器置于背阴处,避免管材温度剧烈变化。 第二次、第三次水压试验测压点压力应为试验压力减去系统最低点到测压点的 高差。

8.1.1海水源热泵工程一般规模较大,取、排水工程复杂,防腐要求高,确定 合适的技术方案可以节省大量投资,保障系统的长期可靠运行。 8.1.2与海水接触的钢结构的腐蚀比淡水环境高得多,一般在(0.10~0.17) mm/a,局部可达(0.4~0.5)mm/a。海洋大气环境、含盐量大的回填土及海滨 土壤对钢材也有强烈的腐蚀作用。目前常用的防腐蚀措施有:(1)选用耐腐 蚀材料: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材料有铝黄铜、海军铜、铜镍、钛、玻璃钢及塑料 等材料;对换热器可以采用铜合金或钛合金;对循环水泵采用耐海水腐蚀泵: 对海水输送管道采用铸铁管、水泥管、或HDPE管。(2)管道涂层保护:在金 属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将金属管道与海水隔离。目前普遍采用的涂料有环氧 对脂漆、环氧沥青涂料以及硅酸锌漆等。(3)阴极保护:通常的做法有牺牲 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和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

8.2海水换热系统勘察

3.2.1海水水温、水位勘察应包括近10年最高和最低水温、水深变化情况。海 工设施包括防波提、码头、水产、养殖场、海洋休闲娱乐场所和设施。水质情 况包括含沙量、浑浊度、盐碱度等。

8.3海水换热系统设计

8.3.1区域性或规模较大的海水源热泵工程,宜采用开式系统,并宜采用间接 式换热。采用间接式海水换热系统可较好地保护系统的主要设备和部件,防止 窝蚀和结垢,延长使用寿命和确保较好的经济性。 系统规模较小的海水源热泵工程,可采用闭式海水换热系统。 8.3.2为了防止风浪、船舶航行可能对取水口造成的损害,要求海水最低水位 与取水口位置距离不应小于2m,同时为了防止吸入海底泥沙等杂质,其取水位 距海底泥面不宜小于2.5m。最低水位指近20年每年最低水位的平均值, 海水由于潮汐的影响,会对系统产生一定的水流应力。

8.3.3为防止漂浮物及鱼类进入格栅,取水头部处流速宜接近海流流速,理论 断面处(相应百年一遇低水位条件下,取水头部入口处的过水断面)平均流速不 宜大于0.2m/s。 8.3.4取水构筑物形式包括岸边打井取水、渗滤取水和直接取水。 1岸边打并取水适用于沿海就地取水,在打井勘测校核条件允许的情况 下,应优先采用该方法。 2渗滤取水适用于岸边、沙滩或临海地区渗滤取水比较容易的工程。 3直接取水包括岸边构筑物取水、浮船式取水、海底沉管式取水、虹吸 取水、水上构筑物取水等。直接取水适用于距离海岸线较短的工程。 8.3.5为了防止由于水处理造成的对海水的污染,对海水进行过滤、杀菌等水 处理措施时,应采用物理方法。采用物理方法过滤和清洗,如格栅过滤、精过 滤、旋流除沙器、自动反冲洗过滤器等。 海洋大气除了空气中的湿度比较高外,还漂浮着大量微小的海水颗粒,含 有较多的氯离子,对金属材料有较强的腐蚀性。试验表明,从空气中检测出来 的氯离子的含量随着离开海岸线的距离增大会很快衰减,距离500~1000m以 外,空气中的氯离子的含量就很少了。因此,滨海设置的热泵站房设备外表面 应根据距离和风速、风向情况,采取适当的防腐措施。 接触海水的管道和设备容易附着海洋生物,对海水的输送和利用有一定影 响。海洋附着生物又称污损生物,如海藻类、细菌、生物等在适宜的条件下大 量繁殖,严重时堵塞管道,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而且也会造成设备及管道的 窝蚀。目前防止海洋生物附着的方法主要有:(1)设置过滤装置;(2)投放药 物,如氧化型杀生剂(氯气、二氧化碳、臭氧等)和非氧化型杀生剂(十六烷 基化吡啶、异氰脲酸酯等);(3)电解海水法,电解产生的次氯酸钠可杀死海 洋生物幼虫或虫卵;(4)涂料防污等。

8.4海水换热系统施工

8.4.2目前,国内外用于海水源热泵系统的取水方式大部分是直接取海水,取 水方式主要有渗滤取水、泵车(缆车)取水、浮船取水和自流管(虹吸管)取 水等,应根据实际水体情况和取水构筑物形式合理确定。海水的主要特点是具 有腐蚀性、海洋生物大量繁殖、潮河波浪的袭击及泥砂淤积,设置海水取水

构筑物时,应根据其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安全。

9.1.1污水水质较差,细菌微生物等危害环境成分含量高,若与环境直接接触, 容易污染环境及卫生。污水取用应做环境与卫生防疫安全评估,报政府主管部 门批准。 9.1.3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宣贯 铺导教材中将污水按水质处理的程度不同分为三种形式:污水原水(也称原生 污水)、二级出水和中水。污水原水一般指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二级出水 股指污水原水经过污水处理厂系列处理,达到排放标准的水,一般用于河水还 清;中水一般指二级出水经过进一步深化处理,达到城市杂用水标准的水, 股用于市政绿化用水、居民冲厕用水等。 原生污水来源广泛,汇总面积大,以生活污水为主。原生污水流量小时变 化规律明确、日流量相对稳定、流量逐年递增。水量变化与人的生活规律有很 大关系,主干渠变化较小,中型干渠变化一般,小干渠变化较大。 原生污水热利用后,污水水温升高或降低,可能会影响后续污水处理工艺 温度环境,应了解污水处理工艺温度环境要求,并做相关评估。 9.1.4应根据污水可用水量及充允许温升与允许温降验算污水换热系统实际最大 释热量(夏季)与吸热量(冬季)

9.2污水换热系统设计

9.2.2一般污水处理厂二级及以上排放水水质较好,按现行国家标准《城市污 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GB/T19923或《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 GB/T18920等标准处理后,如能满足污水源热泵机组产品技术要求,可直接进 热泵机组。原生污水和经处理后水质不满足污水源热泵机组产品技术要求的水 质较差污水,为防止堵塞或腐蚀热泵机组换热管,避免污染空调水造成卫生安 全,应采用间接式污水换热系统。 9.2.3原生污水水质成分复杂,不同粒径悬浮物含量高,宜设多级过滤,取水 口应有粗效过滤,长期运行取水口会积污泥杂质,应有防淤、清淤措施,

污水换热系统宜设置过渡李清水保护措施,防止过渡季系统停运时期换热 器内活性污泥沉积并结垢。 9.2.4污水防堵装置一般为格栅、网状滤芯,通过截留大于滤芯孔径的颗粒实 现过滤效果,应带有连续反冲洗功能,防正降低防堵装置过滤效率或堵塞水处 理器。格栅、网状滤芯过滤流速宜小于0.5m/s。 9.2.5目的是实时监测堵塞情况,及时做清淤处理。 9.2.6在弯曲流道和流速较低时,污水中大量活性微生物及纤维状杂质极易沉 积并附着在流道壁上,降低换热效率和堵塞换热器。壳管式与套管式换热器的 管程内壁光滑,对淤塞相对不敏感,且便于清洗,宜采用胶球连续自动清洗装 置,

9.3污水换热系统施工

9.3.1闭式污水换热盘管一般沉浸或浸没于污水源中,换热盘管任何扭曲部分 均应切除,未受损部位熔接后须经压力测试合格后才可使用。换热盘管存放时 不得在阳光下曝晒。 换热盘管预制件宜为工厂化制作,通过现场试压,根据压力降判断管材质 量是否合格和连接处是否有渗漏。 9.3.2开式系统中包括直接系统和间接系统。污水直接进入热泵机组时,宜选 用通过制冷剂侧四通阀实现工况转换的污水源热泵机组,避免污水进入用户侧 污水通过中间换热器间接进入热泵机组时,中间换热器应考虑留有足够的清洗 空间。

10 系统整体运转和调试

10.2系统整体运转调试

10.2系统整体运转调试

1系统的压力、温度、流量等各项技术数据应符合有关技术文件的规定; 2系统连续运行应达到正常平稳;水泵与风机的压力和电流不应出现大 幅波动; 3各种自动计量检测元件和执行机构的工作应正常,满足建筑设备自动 化系统对被测定参数进行监测和控制的要求; 4控制和检测设备应能与系统的检测元件和执行机构正常沟通,系统的 状态参数应能正确显示,设备连锁、自动调节、自动保护应能正确动作。 调试报告应包括调试前的准备记录、水系统及风系统平衡、机组及系统试 运转的全部测试数据。 10.2.2地源热泵系统的冬、夏两季运行测试包括室内空气参数及系统运行能耗 的测定。系统运行能耗包括所有水源热泵机组、水泵和末端设备的能耗,

1.1.10热源并应单独进行验收,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管并技术规范》GB 50296及《供水水文地质钻探与管井施工操作规程》CJJ/T13的规定 地表淡水换热系统、海水换热系统的取水构筑物应单独进行工程验收

11.2地埋管换热系统安装

11.3 地下水换热系统安装

11.4地表淡水换热系统安装

11.4.5相关标准指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GB50268 的有关规定,

11.4.5相关标准指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GB50 的有关规定。

12.1.1专业机构可以是内部机构,也可以是社会服务机构。专业机构必须有相 应的运行管理经验,具备相应的专业人员,专业技术和专业设备,不断提高运 宁管理水平。 12.1.3系统性能测试是科学评估地源热泵系统实际节能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 开展建筑能效标识工作的基础,为推动地源热泵技术健康发展,应积极鼓励工 程项目通过性能测试开展节能效益评价工作

2.2.3对地源热泵系统运行效果进行定期评价可有效提高运行管理水平。评价 应结合运行效果、节能效果、管理水平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并以实际检测 数据作为评价依据。评价一般由业主组织,必要时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完成。

2.3.1通过掌握岩土体温度、水源温度、累计制冷热量、设备累计耗电量等数 据,定期分析数据变化情况,有利于掌握系统运行情况和冷热量平衡情况;同 时结合计算机数值模拟计算,可有效预测出系统各参数的变化趋势,对于制定 系统运行策略和提高运行效率有较大帮助。 2.3.2地埋管换热系统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地埋管有可能产生堵塞和泄漏等 异常情况,需要定期检查并及时做修复处理。一般地埋管的修复处理较为困难 当出现异常地埋管数量较少,在设计亢余量范围之内时,可采取封闭弃用措施 当出现异常地埋管数量较多,超过设计余量范围时,可考虑新增设地埋管或 补充其他冷热源等措施, 2.3.3闭式地表淡水、海水换热系统的水下换热管道很容易生长水生动植物或 亏泥堆积,影响换热效果,需要定期检查与清洁。 12.3.4由于地表淡水中常有泥沙等污物,为保证开式地表水系统正常取水,应 定期检查取水口周围污泥等淤积情况,并及时清淤,

12.3.5较大型水源热泵系统在供冷、供热季节转换时需在机房内对机组的蒸发 器与冷凝器进行管路切换。水源水和用户侧水的水质是完全不同的,地表水源 则的水质一般较差北京某美术学院迁建工程学生宿舍楼基础结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而用户侧的水一般经过化学水处理,且长期循环使用。在 地表淡水通过中间换热器换热的间接式系统中,地表淡水中的污垢会粘附在换 热器换热表面上,影响机组效率。在地表淡水直接进入热泵机组换热器的直接 式系统中,在两种管路切换时应排放掉换热器及管路中的剩水,并进行有效清 洗,否则会使残留在换热器或管路中的地表水进入用户侧水系统中,不利于水 质控制;也会使残留在另一换热器或管路中的用户侧水进入地表水系统中,不 利于水环境保护。自动清洗装置可在运行中自动清洗管壁,节省人工成本,保 持机组高效运行。

12.4 运行监测系统

12.4.1地源热泵系统较常规空调系统复杂,运行参数较多,设置运行监测系统 是保证地源热泵系统安全、节能运行的必要措施。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设置能耗监测系统是浙江省建筑节能 管理要求,地源热泵系统能耗也应纳入能耗监测系统进行管理。 12.4.2为节省投资、方便管理,地源热泵系统的能耗参数和其他运行参数的监 则宜与楼宇自动化管理系统、建筑能耗监测系统等实现融合。 12.4.3自动监测系统具有准确、高效的特点,尤其适用于多参数同时监测的情 况,故本规程建议采用自动监测系统,数据采集周期不宜大于5min。 12.4.5通常,埋管区域内部监测孔宜布置在理管区中心或埋管密集区。根据编 制单位长期监测试验结果,单孔地下温度场以地埋管为中心,呈对数曲线分布 制冷、制热全季温度影响范围在距地埋管1.5~2.5m的范围内,此处规定监测 孔位置距地埋管1.5m,一般可监测到岩土体温度的较明显变化,并据此拟合出 岩土体温度场分布情况

图2岩土体温度监测点布置示意图

另线热源的竖向温度场变化不大,传感器布置深度为换热器深度中间位置 最有代表性,本规程作此统一规定可减少工程投资,方便各项目间的比较分析 埋管区外部的地温监测主要用于环境影响的分析,如热影响范围和程度 根据模拟计算结果,在吸、释热比为0.3条件下,地源热泵工程运行十年的显 者影响半径在5m~10m,因而理管区外监测孔可在10m范围内设置。本规程统 规定为6m,方便各项目间的比较分析

宁波尚野服饰有限公司厂区模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12.5 系统性能测试与评价

工况与设计工况相差较大,其系统性不具备代表性。经过对不同项目的设计资 料和实际工程项目运行参数分析,对系统性能进行测试时系统负荷率在60%以 上运行比较合理,系统能效能保持在相对较高范围,对机组性能进行测试时, 机组负荷率宜在80%以上。 12.5.9相同的参数所采用的仪器精度不同,测试结果的绝对误差也会相差较大 所以选用仪表时,在满足被测量的数值范围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量程小的仪 表。 12.5.12引自《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评价标准》GB/T50801,当地源热泵系 统仅单季使用,即只用于供热(或只用于供冷)时,其性能级别评判应依据表 7中对应季节性能值进行分级。 当地源热泵系统双季使用时,应分别依据表7中中对应季节性能分别进行 分级,当两个季节级别相同时,性能级别应与此级别相同;当两个季节级别不 同时,性能级别应与其中较低级别相同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