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61T 181-2021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程.pdf

DBJ61T 181-2021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3.4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316162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61T 181-2021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程.pdf

8.1.1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应遵循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经济合 理、技术可行的原则。 8.1.2地质灾害治理应因地制宜,防治措施应结合当地的治理 经验,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X 8. 1.3 设计方案宜采用新技术、新方法

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整治。 8.2.2滑坡排水措施应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地下水情况及降雨 强度等,制订地表排水、地下排水或地表排水与地下排水相结合 的设计方案。 8.2.3抗滑桩应嵌固在滑动面以下的稳定岩(土)体中,抗滑 桩的桩截面尺寸应根据滑坡推力的大小、桩顶位移量以及嵌固段 地基的土压力等因素确定。 8.2.4抗滑挡土墙宜设置在滑坡前缘,可采用重力式抗滑挡墙 扶壁式挡墙、桩板式挡墙和石笼式挡墙等。 8.2.5减载反压措施包括削坡减载和回填压脚,其实施应满足 下列要求: 1削坡减载措施包括滑坡后缘减载、表层滑体或变形体的 清除、削坡降低坡度及设置马道等。黄土削坡边坡坡率可按 表 8. 2. 5 进行设计,

表8.2.5黄土地区削坡边坡坡率

2采用填方压脚措施治理滑坡时,压坡材料宜优先选用码 土或碎石类土。采用透水性小的材料时ABB低压配电产品选型手册,应按照反滤要求做好 内排水、坡面排水和防渗等措施。

类土或碎石类土。采用透水性小的材料时,应按照反滤要求做好 坡内排水、坡面排水和防渗等措施。 8.3月 崩塌防治措施 8.3.1崩塌防治宜采用综合治理措施,可按表8.3.1进行选择

表8.3.1崩塌防护结构常用形式

续表 8. 3. 1

8.3.2当危岩体、土质崩塌坡体有清除条件时,可采用清除 施,清除应按从上而下的顺序进行,清除放坡后,可采取绿色 坡或防护工程进行防护。

8.3.3倾倒式及浅表层滑移式崩塌可采用锚杆锚固,大型滑

网措施;保护对象上方有小型高位崩塌危岩且危岩、孤石分散难 以清除时可采用被动防护网措施。

8.3.5坡度小于35°且地表有一定宽度平台地段的中、小型崩

可采用拦石墙措施,拦石墙的布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落石 运动路径和施工条件综合考虑。 8.3.6底部悬空或空腔较大的倾倒、坠落式崩塌体可采用支撑 措施;底部有小空腔倾倒、坠落式崩塌体可采用嵌补措施, 8.3.7中、大型滑移式崩塌可采用抗滑桩措施:岩体完整性较 好、厚层一巨厚层状硬质岩滑移式崩塌可采用抗滑键措施,布设 方式可采用排桩式,梅花形、矩形方式。 8.3.8/高位发育、规模较大的危岩下部有重要线状或带状结构 物(道路、管线)需要保护,且难以采用锚固、清除、拦截措 施进行防治和绕避时可采用棚洞措施,可选择墙式棚洞、钢架式 棚洞、柱式棚洞、悬臂式棚洞、拱形棚洞等类型。 8.3.9小型、低位滑移式崩塌体坡脚加固和阻滑时可采用挡土 墙措施可选择重力式挡土墙(分为俯斜式仰斜式直立式)

8.3.9小型、低位滑移式崩塌体坡脚加固和阻滑

及其他特殊形式挡十墙等 8.3.10崩塌体坡面为碎裂结构的硬质岩石、层状结构的不连续 便质地层、老黄土层等岩土层时可采用挂网喷锚防护。 8.3.11截、排水工程应合理布局,并与主体工程及自然环境相 适应;注重各种排水设施的功能和相互之间的衔接,并与地界外 排水系统和设施合理衔接,形成完整、通畅的排水系统。

8.4.1泥石流灾害防治应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生物措施与工程治 理相结合的综合治理。 8.4.2形成区应采取以抑制泥砂产生为主,阻滞泥砂输移的措 施,可选择恢复植被、建造多树种多层次的立体防护林、坡面截 水沟、沟谷区的拦沙坝、导流堤、护岸、护堤工程等措施。 8.4.3流通区和泥石流通过地段应采取以疏导为主,拦挡为辅 的措施。疏导措施可选择导流、护岸、护堤和清障等,拦挡措施 可选择重力坝和格栅坝、停淤场、导流堤、坝下的护岸、护 堤等。 8.4.4排导槽纵向轴线布置宜顺直且与河沟主流中心线一致 并以天然沟道随弯就势。排导槽断面形状可选择梯形、矩形、V 形和复合型。 8.4.5拦挡坝坝址的选择应避开泥石流的直冲方向,多设在弯 道的下游侧面。 8.4.6停淤场应选在沟口堆积扇两侧的凹地或沟道中下游宽谷 中的低滩地,可设置拦挡坝、引流口、导流堤、围堤、分流墙或 集流沟及排水或排泥浆的通道或堰口等。

8.4.4排导槽纵向轴线布置宜顺直且与河沟主流中心

9.0.1地质灾害勘查成果须充分利用已有资料、全面反映调查 与测绘和勘查所取得的成果。 9.0.2地质灾害勘查成果包括地质灾害勘查报告及其附表、附 图、附件,主要内容可按照本规程附录E1、E.2、E.3的有关 要求编写。 9.0.3对不同致灾地质体的勘查应分别提交勘查报告。当几个 致灾地质体距离很近、条件相似且规模不大时,勘查成果可按一 个报告的形式提交。 9.0.4勘查单位资质证书、委托书(合同)、技术要求、勘查 单位内审意见及影像资料等应作为附件随勘查报告一并提交。

9.0.5成果验收应包括以下内容

审查报告内容的完整性、评价的可靠性、防治方案的合 理性。 各项工作量完成情况及实际情况的综合整理与利用程度, 各项成果是否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的规定。 4/报告、图件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 5 各种图件的内容、要素是否准确齐全 9.0.6大型和特大型地质灾害勘查应进行专家现场评审,并由 专家出具评审意见

附录B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划分

B.0.1按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人类工程活 动等,可将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综合划分为简单、中等和复杂 三种类型,具体可按表 B. 0. 1 划分。

B.0.1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划分

附录 D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

D.0.1当无试验资料时,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可根 据结构面结合程度按表D.0.1确定

注:除结合极差外,结构面两壁岩性为极软岩、软岩时取表中较低值;取值时应 考虑结构面的贯通程度;结构面浸水时取表中较低值;表中数值已考虑结构 面的时间效应;本表未考虑结构面参数在施工期和运行期受其他因素影响发 生的变化,判定为不利因素时,可进行适当折减。

表 D. 0.2结构面的结合程度

:1起伏度:当R≤1%时,平直;当1%

D.0.3当无试验资料时,岩石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 按表 D. 0. 3 确定。

D.3岩石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

主:1表中数据适用于注浆强度等级为M30。 2岩体结构面发育时,取表中下限值。 3表中岩石类别根据天然单轴抗压强度f.划分:f.<5MPa为极软岩,5MPa ≤f<15MPa为软岩,15MPa≤f<30MPa为较软岩,30MPa≤/<60MPa为 较硬岩,f≥60MPa为坚硬岩。 当需提供岩石与锚固体粘结强度特征值时,可将表中极限粘结强度标准 值除以2.2~2.7后确定(对硬质岩和较硬岩取2.7,软质岩和软岩取 2.5,极软岩取2.3)。

附录E‧地质灾害勘查报告内容

E.1 滑坡勘查报告

E.1.1滑坡勘查报告的主要内容由下列儿部分构成: 1前言:任务由来、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工作目的与任 务、前人研究程度、执行的技术标准、勘查工作概况、完成的主 要实物工作量及工作质量评述。 2勘查区自然地理条件:位置与交通状况、气象水文。 3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 与地震、水文地质条件、岩土分布及特征、人类工程活动。 4滑坡基本特征及危害对象:形态特征及边界条件,滑体 滑带、滑床特征,变形破坏特征,滑坡类型,滑坡危害对象,灾 情或险情情况。 5滑坡稳定性分析计算与评价: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变 形破坏模式分析,岩土试验数据的分析统计,滑坡稳定性的定性 分析,滑坡稳定性计算和评价,其中计算部分包括计算模式与方 法、计算参数的确定及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计算工况的确定 监测成果分析。一 6滑坡防治方案和建议:防治工程方案布置原则,防治工 程设计参数等,根据成果、当地经验提出可行的建议和意见。 7环境影响评价: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交通影响、综合评 8滑坡防治效益评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9 结论与建议。 E.1.2 勘查报告应有下列附表、附图、附件: 1 附表:滑坡地质调查表。 2 附图:工程地质平面图(比例尺为1:200~1:1000)

工程地质部面图(比例尺宜为1:100~1:200)、钻孔地质柱状 图(比例尺宜为1:50~1:100)、探槽、探井、平洞展示图 (比例尺宜为1:50~1:200)。 3附件:岩土测试报告、物探报告、监测报告。

1前言:任务由来、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工作目的与任 务、前人工作程度、执行的技术标准、勘查工作概况、完成的主 要实物工作量及工作质量评述。 2勘查区自然地理条件:位置与交通状况、气象、水文 (含水位变动)。 3崩塌区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 与地震、水文地质条件、岩土分布及特征、人类工程活动。 4崩塌体基本特征:边界条件,类型及形态特征,灾情或 险情情况,崩塌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 5崩塌体稳定性评价及危害性:崩塌变形破坏现状,定性 分析评价,定量计算评价,破坏后的运动计算,危害性评价。其 中计算部分包括计算原理与方法、计算参数的确定、计算工况的 确定、稳定系数计算结果、监测成果分析等。 6/崩塌防治方案和建议:防治工程方案布置原则、防治工 程设计参数建议等,根据成果、当地经验提出可行的建议和 意见。 7环境影响评价: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交通影响、综合评 价和结论。 8地质灾害防治效益评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 效益。 9 结论与建议。 E.2.2崩塌勘查报告应有下列附表、附图、附件: 1 附表:崩塌调查表

2附图:工程地质平面图(比例尺为1:200~1:1000)、 工程地质部面图(比例尺宜为1:100~1:200)、钻孔地质柱状 图(比例尺宜为1:50~1:100)、危岩区裂隙统计图:探槽、探 并、平洞展示图(比例尺宜为1:50~1:200)。 3附件:岩土测试报告、物探报告、监测报告。

1前言:任务由来、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工作目的与任 务、前人工作程度、执行的技术标准、勘查工作概况、完成的主 要实物工作量及工作质量评述。 2勘查区自然地理条件:位置与交通状况、气象水文。 3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与 地震、水文地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 4泥石流形成条件分析:地形地貌及沟道条件、物源条件 水源条件。 5泥石流基本特征:泥石流灾害史及灾情、危害性分析 各区段冲淤特征,堆积物特征,发生频率与规模,成因机制和弓 发因素,泥石流类型,灾情或险情情况。 6泥石流特征值计算:泥石流流量、流体重度、流速计算 一次泥石流过流总量,一次泥石流固体冲出物,泥石流整体冲压 力,泥石流爬高和最大冲起高度,泥石流弯道超高。 7泥石流发展趋势分析:泥石流易发程度分析与评价,泥 石流发生频率与发展阶段,泥石流发展趋势预测。 8监测成果分析。 9泥石流防治方案和建议:防治工程方案布置原则、防治 工程设计参数等,根据成果、当地经验提出可行的建议和意见。 10环境影响评价: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交通影响、综合评 价和结论。 11地质灾害防治效益评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

效益。 12结论和建议。 E.3.2泥石流勘查报告应有下列附表、附图、附件: 1 附表:泥石流调查表、相关试验成果表。 2附图:工程地质平面图(比例尺为1:200~1:1000), 工程地质剖面图(比例尺宜为1:100~1:200),钻孔地质柱状 图(比例尺宜为1:50~1:100),探槽、探井、探洞展开图 比例尺1:50~1:200),泥石流形成区和流通区有滑坡和崩塌 时尚应按滑坡崩塌勘查报告的要求提供相关图件。 3附件:岩土测试报告、物探报告、监测报告、遥感解译 图片。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 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1.0.1西安地区主要涉及秦岭山地、黄土台塬、河谷阶地三个 地貌单元,区内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多发,制约着关中平原 成市群、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西安地区地质灾害的分布具 有如下特征: 1黄土滑坡、崩塌主要呈条带状展布于黄土台塬、泾河南 源边、各河流阶地前缘及丘陵地区。 2泥石流、基岩滑坡和崩塌主要分布于南部的秦岭山地 作为对国家、行业规范的有益和必要补充,本规程对西安地 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工作提供更为具体和明确的指导,尤其 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将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1.0.3不同的地质灾害,孕灾工程地质条件和变形破坏模式不 尽相同,应针对不同灾害点,编制勘查方案,主要从所使用勘查 方法的有效性、监测方法的系统性、评价工作的合理性和防治措 施的针对性考虑。 1.0.4西安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工作除按本规范执行外 尚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例如:《滑坡防治工 程勘查规范》GB/T3286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DZ/T 0261:《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 0221 等,

3.3地质灾害勘查基本要求

3.3.1InSAR和LiDAR是近些年常用的一种新兴遥感测量技术 其各自特征如下: 1InSAR是合成孔径雷达十涉的英文缩写,是一种空间对 地观测技术,是传统的SAR遥感技术与射电天文干涉技术相结 合的产物。它利用雷达向目标区域发射微波,然后接收目标反射 的回波,得到同一目标区域成像的SAR复图像对,若复图像对 之间存在相干条件,SAR复图像对共轭相乘可以得到干涉图,根 据干涉图的相位值,得出两次成像中微波的路程差,从而计算出 目标地区的地形、地貌以及表面的微小变化,可用于数字高程模 型建立、地壳形变探测等。在许多地学研究应用中,InSAR的全 天候、全天时、高分辨率、高精度和数据处理高自动化等特征已 得到体现,对可见光、近红外被动遥感技术具有很好的补充作 用,在制图、土地利用分类和大规模地监测厘来级或更小的地球 表面形变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LiDAR是激光探测与测量(激光雷达)的英文缩写,是 一种集激光、全球定位系统(GPS)和惯性导航系统(INS)三 种技术于一体的系统,用于获得点云数据并生成精确的数字化三 维模型。这三种技术的结合,可以在已知绝对测量点位的情况下 获取周围的三维实景。其所测得的数据用数字表面模型的离散点 表示,数据中含有空间三维信息和激光强度信息。应用分类技术 在这些原始数字表面模型中移除建筑物、人造物、覆盖植物等测 点,即可获得数字高程模型,并同时得到地面覆盖物的高度。

4.1.1地质灾害勘查分为前期准备阶段和灾害防治勘香

前期准备阶段应主要做好测绘与调查工作,也是地质灾害危险 评估的重要手段;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时,勘查阶段分为初 勘查、详细勘查和施工勘查,其测绘与调查、勘查方法等应与 查阶段相适应。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可划分为复杂、中等 简单。

地形测绘,以满足勘查工作量布置和实际勘查工作;在不同勘 阶段做好地质与工程地质测绘工作,进行针对性的探坑、探机 实测部面等,确保勘查评价精度需要。

, 以收集资料、区域地质环境踏勘和地面调查为主,宜在勘探前及 勘探过程中进行,使勘探工作更具针对性。 4.1.4地质灾害测绘与调查采用的比例尺及精度应满足下列 要求: 1 地质灾害测绘与调查采用的比例尺及精度宜能够清楚表 达地质灾害的形态特征、结构面特征等。 2图上调查点经分类编号后,标注在工作图上,并详细记 录。对重要调查点用油漆或木桩在实地标识。 3小于2mm的特殊迹象包括滑坡裂缝、落水洞、泉眼等。 4.1.6地质灾害勘探应满足稳定性评价和治理工程设计要求 勘探方法宜根据场地条件,多种方法结合使用,通过测试、探 测、观测、取样等,揭示灾害发育条件,满足定性和定量评价 要求。

4.2.1无人机倾斜摄影应能提供多角度观察地物,可更加真实

4.2.1无人机倾斜摄影应能提供多角度观察地物,可更加真 地反映灾害体的实际情况。通过影像后处理软件应用,可直接 于影像成果进行包括高度、长度、面积、角度、坡度、剖面等 量测以及堆积体体积的计算,

4.2.2测绘范围及高光谱遥感应满足下列要求:

1测绘范围应包括后缘壁至前缘剪出口及两侧缘壁之间的 整个滑坡,并外延到滑坡可能影响的一定范围。 2高光谱遥感是利用很多很窄的电磁波波段获取许多非常 窄且光谱连续的图像数据的技术,融合了成像技术和光谱技术 准确实时地获取研究对象的影像和每个像元的光谱分布。 4.2.3主勘探线、辅勘探线除应满足正文要求外、布置时还宜 满足下列要求: 1应根据滑坡体分布和结构特征,有针对性地布置勘查点 线,不宜盲目采用等间距方式网格状布置。 2主勘探线(剖面)指揭示滑坡主体结构和变形特征的勘 探线(剖面),宜由钻孔、探井、探槽、物探等综合性勘探点 组成。 3辅勘探线(剖面)指揭示滑坡次级结构和变形特征的勘 探线(剖面),宜由钻孔、探井、探槽、物探等控制性勘探点 组成。 4主勘探线应包括主纵剖面和主横面。主纵剖面为平行 于滑坡滑动方向的部面,宜为滑面长度最长的部面:主横部面为 垂直于滑坡滑动方向的剖面,宜为滑坡中部的部面或坡脚处 面。 4.2. 4 详细勘查阶段勘查除应满足正文要求外,还宜满足下列 要求: 上海球田漏油

4.2.4详细查阶段勘查除应满足正文要求外,还宜满足下

1对地质条件复杂的大型或大型以上滑坡,可采用探洞 行勘探,绘制大比例尺展示图,进行照(录)像,并应采取

带与滑体岩(土)试样。 2当采用抗滑桩进行滑坡治理时桥台施工方案,初步勘查阶段应初步确 定桩的位置及桩长,详细勘查时,勘探点深度应进入桩底标高 以下。

5.1 一般规定 5.1.2崩塌勘查中的试验测试宜现场试验与室内试验相配合。 主要的测试对象为软弱夹层、破碎带或结构面,母岩和基座岩 体,地下水和地表水。试验测试项目应包括岩士的物理性质、力 学性质、软弱夹层或结构面充填土的颗粒级配、物质成分试验 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对建筑材料腐蚀性试验;力学性 质试验应包括母岩及基座岩土抗压试验与变形试验;对受抗拉强 度控制的倾倒式危岩,还应包括母岩岩石抗拉试验;对受抗剪强 变控制的坠落式危岩及滑移式危岩,还应包括母岩和基座岩土抗 剪试验;必要时应进行结构面现场抗剪试验。

6.1.3地质灾害的发育具有复杂性和漫长的演变过程特征,甚 至会演变为复合型地质灾害和地质灾害链,只有把握清楚其地质 特征和变形演化过程,才能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X 6.2滑坡稳定性评价 6.2.7滑坡推力计算时,边坡稳定性系数F,的取值,可根据滑 坡破坏后果严重性、稳定性状况治理的难度以及荷载组合等因素 综合考虑,对于新设计边坡、重要工程宜取1.30~1.50,一般工 程宜取 1.15~1.30,次要工程宜取1.05~1.15。采用峰值强度时 取大值,采取残余强度时取小值。验算已有边坡稳定时F。取 1. 15 ~ 1. 25。 6.3崩塌稳定性评价 6.3.7 3种工况具体是指: 1/工况1,基本荷载(危岩自重+工程荷载)。 工况2,基本荷载+暴雨(融雪)引起的水压力。 3工况3,基本荷载+暴雨(融雪)引起的水压力+地震 作用。

8.3.1防护结构类型包括清除、支撑、嵌补、锚固、抗滑桩 (键)、挂网喷锚、主动防护网、被动防护网、拦石墙和棚洞等, 各自特征如下: 1清除:采用人工或机械措施,将危岩体直接剥离母岩并 进行无害化妥善处置。若清除施工扰动不会对下方保护对象造成 危害时,应优先采用:但裂隙较发育,清除后易产生连锁失稳时 不宜采用。 2支撑:在凹岩腔中,利用支撑结构将上部危岩体的重力 传于稳定地基上。 3嵌补:使用混凝土等材料充填和封闭凹腔防止凹腔风化 进一步扩大。一 4锚固:用锚杆或锚索将危岩体与稳定的母岩连接在一起 约束其变形和位移。 5抗滑桩(键):用混凝土桩体穿过危岩体的滑移面进而 起到阻滑作用,滑面薄用键,滑面厚或间隔多层用桩。 6挂网喷锚:在易落石的陡崖面上用钢筋网片、喷射混凝 土和短锚杆支护系统加固和封闭松动坡面,用于防止其形成的落 石。在裂隙水不发育的硬质岩面上使用效果较好。城镇、景区等 对环境视觉要求高的区域,应慎重使用。 7主动防护网:用柔性支承网覆盖于节理发育密集的坡面 并通过锚杆系统施加紧固力防止坡面松动产生落石下坠。 8被动防护网:在崩塌落石源与保护对象之间设置的用于 截停单个落石的拦石网系统,在陡崖下有缓坡地形时优先使用。 9拦石墙:在崩塌落石源与保护对象之间设置的抗落石冲

击力较强,可截停并容纳较多落石的拦石构筑物,在陡崖下有缓 坡宽敬地形设置落石槽时应优先使用。 10棚洞:在陡崖下方重要的公路、铁路等保护对象顶上设 置的全封闭或半封闭防落石危害的自保性构筑物

9.0.1地质灾害的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对其认识也是不断丰富 完善的,强调对已有资料的重视,并结合现有工作,可如实全面 9.0.2鉴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种类、规模、大小各不相同 目的要求、工程特点、自然条件等差别较天,要制订一个统一的 适用于每个防治工程的报告内容和章节名称是不切实际的。因 此,本条只规定了勘查报告的基本内容,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增 加与删减。 9.0.3致灾地质体规模不大、距离相近时,其工程地质条件 成因机制是相似的,按一个报告提交可减少相关重复章节,增强 成果报告的实用性。 9.0.4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大多数 地勘单位目前对最终的成果报告比较重视,但对中间过程资料, 寺别是野外记录、原始影像资料等不够重视,造成勘查成果资料 不满足要求时,无法溯源,所以更应妥善保存。 9.0.5本条所列成果验收应包括的内容为基本内容,具体审查

9.0.1地质灾害的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对其认识也是不断丰富 完善的,强调对已有资料的重视,并结合现有工作,可如实全面 反映灾害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分析评价。 9.0.2鉴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种类、规模、大小各不相同 目的要求、工程特点、自然条件等差别较天,要制订一个统一的 适用于每个防治工程的报告内容和章节名称是不切实际的。因 此,本条只规定了勘查报告的基本内容,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增 加与删减。

加与删减。 9.0.3致灾地质体规模不大、距离相近时,其工程地质条件 成因机制是相似的,按一个报告提交可减少相关重复章节,增强 成果报告的实用性。 9.0.4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大多数 地勘单位目前对最终的成果报告比较重视,但对中间过程资料, 特别是野外记录、原始影像资料等不够重视,造成勘查成果资料 不满足要求时,无法溯源,所以更应妥善保存。 0.0.5本条所列成果验收应包括的内容为基本内容,具体审查 验收时不局限于所列内容,可根据地质灾害特征补充其他必要的 内容。 9.0.6大型和特大型地质灾害其成因机理、地质条件复杂,勘 查人员难免会对地质灾害的认识不足或错误,通过专家现场踏勘 评审,可对成果报告的准确性做出合适的评判,提升勘查报告 质量。

9.0.3致灾地质体规模不天、距离相近时湿喷桩施工方案,其工程地质条 成因机制是相似的,按一个报告提交可减少相关重复章节,增 成果报告的实用性。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