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52T046-2018贵州省建筑岩土工程技术规范.pdf

DBJ52T046-2018贵州省建筑岩土工程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J52T046-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325442
下载资源

DBJ52T046-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52T046-2018贵州省建筑岩土工程技术规范.pdf

4.1.1填土分类将杂填土与工业废料填土分开是有意义的,杂填 土多不可利用,而由炉渣、煤灰、煤研石等组成的填土在一定条 牛下是可以利用的。根据我省省情,存在丰富的炉渣、煤灰、煤 计石资源和由它们组成的填土地基,岩主工程申可充分利用,既 可节约投资,又保护了环境。我省的公路及建筑部门都有这方面 的利用经验,都取得良好效果。 1.1.2由于山区填土的成分比较复杂,均匀性差,厚度变化大 当利用非压实填土作为天然地基时,应持慎重态度,必须进行专 题勘察,对其可用性作出评价。在对填土地基处理利用前,应选 译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试验区,通过试验性施工及相应检测,取 得可靠的设计参数和施工控制指标并论证地基处理方法的可靠 性。这是我省填土工程中重要的经验之一。 1.1.3本条强调在遵照国标的基础上,勘探方法及其工作量的布 置应充分考虑我省山区填土成分多样性、空间分布复杂性和填土 界面多变性的特点。非压实填土地基是指可能作为建筑物地基持

力层,堆填过程中义未经人工控制处理回填质量的无序回填地 基。由于回填土成分的多样性,山区填土空间分布的复杂性,加 密勘探点并采用综合的勘探手段是必要的。目前物探手段(如面 波勘探、电法勘探等)在查明岩土介质的均匀性方面已有比较成 热的经验,也有比较先进快捷和经济使用的设备和仪器,可以选 用物探手段对非压实填土地基的均匀性进行初步勘探。 4.1.4本条提出填土地基岩土工程设计内容的一般要求,工程中 尚应根据工程具体特点有针对性的考虑其他一些问题。 .1.5由于山区填土及其场地条件的复杂性,自然条件往往不能 玻人们一次性认识,因此强调建立加固处理全过程信息反馈的施 工管理体制的必要性,以便不断优化加固设计,及时调整施工工 艺。强调检测手段与技术标准应与试验施工时所采用相一致,是 呆证设计参数和质量指标的统一性,有效的验证加固效果,以确 保工程质量。 4.2非压实性填土地基的岩土工程勘察与评价 4.2.2物探方法是一种快速高效、经济、立体的勘探方法,但要 求探测对象与周围介质有足够物性差异,同时使用上存在受地形 和环境的影响的局限,因此必须经过现场试验,选用有效合理的

深测方法。物探资料与其他勘探测试资料综合分析,互相验证补 充,以提高解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2.3核子密度湿度仪有使用方便、快速的优点,在我省高等级 公路建设中使用较广,多用于施工质量控制及现场快速检测,但 其测定精度尚存在一些问题,使用时必须与其他测试结果对照, 工程中不宜用作仲裁试验和验收依据。CBR试验在公路部门已经 广泛使用,具体试验方法可以参照《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 中的有关规定

4.3压实填土岩土工程勘察与评价

4.3.1待填场地的地基条件对将来填土及其上建筑物的变形和 稳定有直接影响,因此必须予以查明,并作出正确评价,在填土 场地地势低洼、山间垭口以及地表水排出口外侧的稳定性更应予 以重视。 4.3.2本条给出的是对填料场地勘察评价的一般原则与要求。工 程中应对料场勘察评价予以足够的重视,除考虑技术条件外,还 应分析其经济的合理性,有时填料场地与待填场地的距离、运输 条件直接影响工程造价TCECS G:E70-01-2019 在役公路边坡工程风险评价技术规程.pdf,其至是使用或舍弃的控制因素

4.4填土地基岩土工程讠

4.4.1地基承载力是岩土工程设计的重要参数,一般来说,目前 现场静载荷试验仍是确定填土地基和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 可靠手段,但应注意压板尺寸与填土厚度的关系,其他原位测试、 公式计算法计算的结果应与现场静载荷试验对比,地区经验有工 程为依托,取值时经验也不可忽视。另外,由于载荷试验费用高 式验费时费力,试验数量有限,因此,确定填土地基或者复合地基 的承载力特征值时提倡选择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对比。 1.4.2规定变形计算经验系数按当地经验确定,是为了保证地基 变形计算的准确性,这就要求在填土地基岩土工程中应加强监测 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从总结归纳各地的变形计算经验系数,为 岩土工程设计所采用。 1.4.3红粘土填土边坡允许值是依据我省经验确定的,取值时可 根据工程的等级和填土的密实性取值

4.5填土地基岩土工程施工

4.5.1各种地基处理方法都有各自局限性和适用范围,因此,在 选择地基处理方法时要具体分析和进行施工试验,从地基条件、 处理要求、费用和材料、设备来源与上部结构协同工作等方面综

合考虑,进行技术、经济、工期等方面的比较,选用技术上可靠, 经济上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法。

边环境调查评价、监测点设置和设置隔震措施的

4.6.1本条强调坚持全过程的工程监理与检测的必要性,只有这 详,以保证设计参数、加固处理设计的正确实施,才能真正做到 言息化施工管理,确保施工质量。 4.6.3本条要求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进行平行检验,是为 广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现场载荷试验是核定承载力特征值及 变形模量的可靠手段,对重要工程或复合地基必须进行。本次修 订根据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对强夯地基质量检测的检测点数量提 出了最低要求

5.1.2我省虽处山区,但地表河流较为发育,母岩成份也较为复 杂,本章重点针对具体冲积、洪积成因、分布在河流两侧阶地 上的砂砾卵石地基,并注意与平原地区砂砾卵石地基具有不同的 分布特征。

5.2砂砾卵石地基岩土工程勘察

5.2.1需查明的工程地质问题还应包括岩土工程勘察申的常规 要求。 5.2.3对一般性建筑物,当砂卵石层在水平分布和垂直厚度的变 化较为均匀时,勘探点的间距可适当放宽,且不按柱位布孔。 5.2.4对砂卵石地基,动力触探是常规的勘探方法和手段,但必 须保证有一定数量的检测鉴别孔作为确定砂、卵石层分层界线和 厚度变化的依据,同时,查明砂、卵石层下卧土层和基岩的工程 特性。

5.2.5测试、试验的方法和技术要求在《岩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申均有规定,故 不需详细阐述。

6.1.1根据影响岩石地基稳定性、完整性和承载力的控制因素 可将我省的岩石地基区分为裂隙岩体和洞隙岩体地基。裂隙岩体 地基系以岩体中的节理裂隙和各类软弱结构面为主导控制因素 的岩体地基;洞隙岩体地基系指除了受岩体中节理裂隙和软弱结 购面的控制,更主要受控于岩体中洞隙发育程度的岩体地基。为 予以区别,本规范称前者为《岩石地基》,后那你 者为《岩溶地基》。本章适用于岩体中无洞隙现象的各类岩体地 基的勘察与评价。当岩体中存在洞隙现象时,尚应按本规范《岩 容地基》的有关规定进行相应岩土工程问题的勘察与评价。 6.1.2地基岩体中的节理裂隙、软弱结构面和洞隙的发育程度与 发育特征,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具有强烈的差异性,对这些地质 本的研究需要采取由面到点、由粗到细、先宏观后微观、先调查 后勘探的工作方法。本条规定岩石地基的勘察,应先进行岩土工 程调查或测绘,了解场地及其附近岩土工程条件,并进行勘探 则试香明岩性组合、岩体结构特征及有关的岩主工程参数指标

再规定勘探工作应采取先疏后密,先施工控制性钻孔,后施工 股性钻孔,以提高勘探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1.3针对影响岩石地基岩体质量和建筑特性的多因素特点,本 条规定岩石地基的岩土工程评价应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分析评 个时对岩石的坚硬程度、岩体的完整程度、风化程度和基本质量 等级的分类,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有关规定执行 以使评价标准与国家规范保持同步性。 6.1.4岩体中的软弱夹层、破碎带等特殊异常地质体,很难一次 完全查清楚,往往需要在地基基础施工时进行复核验证,本条规 定可根据施工检验情况进行必要的施工勘察。

6.2岩石地基岩土工程勘察

6.2.1为了使岩石地基详细勘察的工作布置和对岩土工程问题 的评价赋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本条规定了进行勘察时应取得的工 程设计资料与设计要求,应根据勘察的目的任务采用测绘调查、 钻探、物探、测试、试验等综合勘察方法,以提出满足建筑物施 工图设计所需的岩土工程资料和指标参数,是岩石地基详细勘察 的总纲。 6.2.2规定了岩土工程测绘应重点研究的问题,力图将工程地质

测绘延伸到岩土工程测绘,强调了对场地及其附近已有建筑的勘 察、设计、施工经验、地基处理、岩土利用、改造、防治、治理 的有效与失效工程经验的调查。 6.2.36.2.6根据我省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各类岩体上进行的 高层和多层建筑的勘察经验,规定了根据建筑物特征和场地条件 合理布置详细勘察勘探孔间距及勘探深度的有关原则,提出了一 情况可使用的表6.2.3和表6.2.5。并通过第6.2.4条和第 6.2.6条分别规定了控制性勘探孔的布置和加深原则,应说明以 下三点: 1在确定勘探孔间距与勘探深度时,把12层(含12层)以 上的二级建筑物归类到了一级建筑的同档 次,是基于在我省的建筑工程中该类建筑比较多,由于地层 若性和岩体结构的复杂性,设计提出的勘察工作量与技术要求往 往与一级建筑的勘察相当; 2表6.2.5中对12层以上的二级建筑和一级建筑的勘探深度 将国家标准作了适当的加深,是根据以往工程的经验教训而提出 的规定; 3鉴于IV、V类岩体的岩质性状和结构特征变化复杂,对其 规定了较密的孔间距和较深的勘探深度

6.2.7~6.2.8针对我省在岩石地基勘探、记录、编录中存在的问 题,对勘探技术工艺和记录,编录作了一些细化性的规定,提出 了岩芯块度指标的编录内容。 6.2.9由于岩石地基的复杂性和变异性较大、当前建筑场地往往 建筑规模大,多以建筑群的形式出现,目前许多工程的取样数量 是难以代表建筑场地岩体单元的物理力学性能的,加上GB50021 对岩石地基的取样数量未做明确规定,因此,对本条加强取样数 量的规定是必要的。另外,对于薄层状岩体和破碎岩体难以取得 满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的试释时,可采用点荷载强度试验

6.3岩石地基岩土工程评价

6.3.1岩右地基详细勘察的重要评价内容之一是划分岩体质量 单元,提出各单元岩体的地基参数指标,以供进行技术可行、经 齐合理、安全可靠的地基基础设计。本条提出了划分岩体完整程 度的评价指标与组合评价因素汇于表6.3.1。该表是根据以往大 量的工程实践资料编制的,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在实际工作中 可根据不同勘察等级获取的评价因素进行组合分析,其中的岩芯 决度指标是常规钻探都能获得的一项易得指标,应予大力推行 完整性指数应该是针对不同的风化单元才有意义,所以计算完整

性指数的岩块波速应是在对应的岩体波速测试段取样测试得到 的,岩块波速测试成果应以统计值为代表值作为计算完整性指数 的依据才有工程意义,才能以测试样本值的统计结果代表场地总 本的特征,这是认识自然界的统计学规律。 6.3.2~6.3.3鉴于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对用单轴 抗压试验、岩基荷载试验确定岩基承载力的方法已有明确规定 本规范主要是针对各种岩体质量特征和岩性组合情况提出有关 确定方法。 匠年来,工程实践中对原规范第1款的执行力度不够,应做静载 荷试验的工程没有很好执行,建筑物对地基的承载力要求越来越 高,造成岩石地基的承载力挖掘不够或者提供的承载力过高存在 安全风险。本次修订将原规范的条文作了进一步细化,细化后的 规定对完整性较好的岩体放松了要求,对完整性较差的岩石提出 厂更严格和更明确的规定,基本要求如下: 1对于一级和20层(含20层)以上的二级建筑,岩体基本 质量等级为V类,且完整程度为较破碎、破碎、极破碎的软质岩 石地基、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IV类及V类,且完整程度为破碎、 极破碎的硬质岩石地基,在单轴抗压和点荷载强度试验成果初步 确定的基础上,应由静荷载试验成果确定:12层以下的二、三级

建筑,可由单轴抗压试验和点荷载强度结合经验确定; 2对于一级和20层(含20层)以上的二级建筑,岩体基本 质量等级为I、II、IⅢI类,且完整程度为完整、较完整的硬质岩 石地基,可由单轴抗压试验强度进行确定。

工程场地时,其长期溶蚀作用下的工程影响需引起重视。 2岩溶地基勘察、评价、设计、处理等工作,应满足建筑物 施工图设计的要求。相应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 施工勘察阶段的工作应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第5.1 的有关规定执行。对于合并阶段设计的单体建筑,其勘察工作应 满足对应设计阶段的深度要求。 7.1.3岩溶发育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运移 条件等诸因素及其相互组合有关,因此岩溶发育存在着极大的不 均匀性。为了区别对待不同岩溶发育程度地基上的岩土工程勘察 设计工作,将场地岩溶发育程度划分为强发育、中等发育、微发 育三个等级,用以指导勘察、设计、施工的进行。 场地岩溶发育程度的等级划分,可相当于《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B50021规范划分场地和地基的复杂程度等级,即岩溶强发育地 段相当于一级(复杂)场地和地基、岩溶中等发育地段相当于二 级(中等复杂)场地和地基、岩溶微发育地段相当于三级(简单) 场地和地基。为了尽可能使分级便于操作,对强发育、中等发育 和微发育等级分别列出了一些判别条件,这些条件遵循由宏观到 微观、由面到点、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勘察工作刚开展时,可 根据场地岩溶水文地质条件的地表地质测绘成果,对场地的岩溶

发育等级进行初步判定,并据此布置勘察工作,随着工作的逐遂步 深入,岩溶发育程度等级应根据实际条件及时修正。钻孔见洞隙 率=(见洞隙钻孔数量/钻孔总数)×100%,线岩溶率(见洞 隙的钻探进尺之和/钻孔总进尺)×100%。针对钻孔揭示的溶洞, 当洞径小于1m时,为小溶洞,洞径1m3m的为中型溶洞,洞径 3m~10m的为大型溶洞,洞径大于10m的为特大溶洞。

7.2.1岩溶现象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发育的不均匀性、二是形态 的复杂性、三是分布的隐蔽性。因此对岩溶地基的勘察难度极大: 改本条首先提出了必须遵循的三条原则:一是地质调查分析应 “由面到点”。即充分运用传统的地质调查手段,从较大范围入 手,首先弄清场地周围的地质与水文地质背景,取得岩溶发育的 基本要求,然后分析其发育规律,落实到勘察场地上,避免仅着 眼于在拟建场地范围内找问题;二是勘探工作应“由疏到密” 对隐伏的、复杂多变的岩溶现象与形态的勘探工作,在很大程度 上具有探索性,有一个逐步认识过程,不大可能一而就,故工 量必须由疏到密,逐步逼近,避免一孔(点)之见,以点概面: 三是勘探测试手段应“多样性和综合性”。必须针对建筑特征

场地条件、研究目的采用不同手段相互配合验证,避免仅凭单一 的岩芯钻探“打天下”。 综上,岩溶勘察的工作方法和程序,强调下列各点:1)重 视工程地质研究,在工作程序上必须坚持以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 为先导;2)岩溶规律研究和勘探应遵循从面到点、先地表后地 下、先定性后定量、先控制后一般以及先疏后密的工作准则;3) 应有针对性地选择勘探手段,如为查明浅层岩溶,可采用槽探或 地表物探,为查明溶洞规模,可采用圈孔法或孔内电视、孔间CT 透视等;4)采用综合物探,用多种方法相互印证,但不宜以未 经验证的物探成果作为施工图设计和地基处理的依据;5)岩溶 地区有大片非可溶性岩石存在时,勘察工作应与岩溶区段有所区 别,可按一般岩石地基进行勘察。同时,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岩 容水文地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重视,如,贵州某县因某房地产项 目桩基施工,导致地下岩溶管道被堵塞,进而影响到周边泉群的 补给,造成较大的环境影响。为此,在规范条文中增加“建筑工 程对岩溶水文地质环境的影响评价内容”。 岩溶地基勘察应遵循地质调查分析由面到点、勘探工作由疏到密 的原则。针对建筑物特征和场地条件,宜采用工程地质调查测绘, 站探、物探、测试等多种段结合的方法进行。其主要工作内容

应符合下列要求: 1充分搜集场地及其邻近地段的有关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建 筑物特征(建筑规模、结构、基础形式、埋深、持力层岩土性质 等)及当地建筑经验; 2查明岩溶发育程度、洞隙特征(规模、理深、顶板完整性、 充填物性质及充填程度)及其与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的关 系,划分场地的岩溶发育程度等级,根据岩溶发育强烈程度对岩 层划分成不同的工程地质岩组,评价岩溶对场地和地基的影响, 当场地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时,可扩大岩溶水文地质测绘和调 查范围; 3查明岩溶水的赋存与运移条件、水位及变幅、水量、水质, 评价其对建筑工程的影响和建筑工程对周边岩溶水文地质环境 的影响,预测基坑涌水量以及施工降水对环境可能造成的不良影 响,提出降水方案的建议; 4查明岩溶区不良地质作用及类型,并提出防治处理意见; 5对覆盖型岩溶发育地区存在土洞和塌陷的文职应查明成 因、分布形态特征、发育规律及发展趋势; 6与工程场地有关的暗河、大型溶洞、岩溶泉等应查明其分 布规律、补径排关系及规模。人员可以进入的洞体,均应入洞勘

察,人员不能进入的洞体,宜用扎内电视等手段探测;对于钻探 揭示的溶洞,当洞内充水且场地周边有大的岩溶泉出露时,宜进 行连通试验; 7对地基设计、基础方案、持力层选定、基础埋置标高、岩 溶及土洞塌陷的治理提出建议。 7.2.2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一般时间紧、任务重,为此,勘察过程 中,提倡采用成熟的物探新技术,为此,在规范中增加“钻孔雷 达、孔内电视”等先进的物探方法,以适应快速、准确查明溶洞 空间展布及规模的要求。当采用电法勘探时,测线布置宜垂直岩 容发育方向,线距宜为10~20m,点距宜为5~10m,探测深度自 者面以下宜为1520m。相同类型的物探异常点应经适量钻探验 正。为探测溶洞空间形态,可采用钻孔间电磁波CT、弹性波CT、 钻孔雷达、孔内电视等综合物探方法。 7.2.3岩心钻探是岩溶地基主要勘探手段之一,近年来习惯于 “一柱一孔,孔深进入持力层三倍基宽并不小于5m”。 实践证明,这种千篇一律的钻孔布置,对于岩溶强发育或中 等发育的场地,特别是对一些柱荷载较大的高层建筑,如荷载为 20000kN~30000kN,则柱基面积可能过4~6m,此外,目前在岩 容地区孔桩施工由于受溶洞、地下水影响,大都采用机械成孔

时的地基处理技术及施工难度综合确定的;考虑到现在旋挖桩技 术的应用,且贵州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建设大型住宅区和高层建 筑等多数存在大规模开挖、回填问题,有的场地回填层厚度已经 超过30m,钻孔最大深度30m已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因此,综合 现代建筑高度不断增加、施工技术的发展、场地条件越来越复杂 的特点,控制性孔和一般性孔的最大深度不做具体规定,最大深 度以查明溶洞空间分布为目的,便于现场地质工作人员根据实际 青况及时确定孔深。(2)单独基础孔深宜进入持力层3~5倍基 出短边宽度或桩底直径,且不小于5m的规定中,小基础或桩径 小者宜取较大倍数,均不小于5m是考虑到岩溶地基的复杂性, 特别是基础理深不大时,持力层可能尚处在表生岩溶现象发育带 内,而基底下深度5m内的岩溶现象存在较大的隐患,为安全计, 钻孔进入持力层的深度均不应小于5m。 3若钻探遇溶洞发育,其顶板厚度大于三倍预估桩径,则加 孔查明其岩溶形态的空间发育特征,以确定溶洞顶板是否可作为 地基持力层, 4若其顶板厚度小于等于三倍预估桩径,则持力层置于溶洞 底板完整基岩上;若相邻钻孔基岩顶面标高高差大于等于5m,应 沿轴线加孔确定其基岩起伏形态,保证基础的整体稳定。

洞隙、土洞、塌陷纵横部面图;岩溶发育程度分区图;岩溶洞隙、 土洞特征一览表;建议基础埋置深度(高程)一览表;提出降水 建议方案。提高了对岩溶地基勘察的研究深度,对岩溶地基评价 更接近实际,有利于指导岩溶地基设计、岩溶不良工程地质问题 的处理和基础施工。

.3岩溶地基稳定性评价

7.3.1许多工程项目场地勘察都是初勘与详勘二阶段合并进行, 导致岩溶场地的建筑物规划方案制定时,对场地地质条件基本不 考虑或考虑不充分,有些重大建筑物主体工程布置在岩溶强烈发 育地段,从而引起详勘阶段建筑物规划布局的重大调整,或处理 工程量非常大。为此,针对不开展初步勘察的岩溶场地,宜在详 勘工作开展前,进行场地的岩溶水文地质测绘工作,初步查明场 地岩溶发育特征,并初步确定场地岩溶发育程度等级,为场地重 大建筑物主体布局时避开岩溶强发育地段提供支撑依据。 7.3.2对岩溶稳定性的评价,目前仍处于定性多于定量,在生产 实践中则是经验多于理论。这是由于构成和影响岩溶稳定性的因 素多种多样,特别是隐伏岩溶,现行的探测手段尚不能一一查明 因此就难以对其稳定性作出准确的定量评价并上升为理论。本节

提出的对岩溶地基稳定性的分析评价,便是总结成功与失败两方 面的实践经验,从而提出的定性和半定量分析评价准则与要求。 对溶洞顶板稳定性的定量评价,目前还是一大难题。有些技术文 献中曾介绍采用结构力学中的梁、板、拱理论评价,鉴于计算边 界条件不能查明,则计算结果带有不确定性,故本节未予推荐采 用。本节采用应力扩散线原理评价基础底面积大于溶洞平面尺寸 的溶洞顶板稳定性,采用冲切原理评价基底面积小于溶洞平面尺 于的的溶洞顶板稳定性,其计算原理和对溶洞顶板岩石强度与完 整程度的限定都是偏于安全的,有测试数据作为鉴别依据的。 1基础底面积大于溶洞平面尺寸: 假设基底面积为A基,溶洞平面投影面积为洞A洞,溶洞顶 板平面处基础附加应力扩散面积为A扩,基底以下溶洞顶板厚度 为h、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取fa=Φr·fak(折减系数r对I、Il 级岩体取0.5,对1Ⅲl级岩体取0.2)。 满足条件A扩=1.5A基+A洞。经试算:对于基本质量等级为 级的岩体(硬质岩、完整岩体),h=0.3d(d为溶洞直径),h=0.4d 时,=35°;对于IⅢI级岩体(硬质岩、较破碎岩体),h=0.5d时 =30°。以上计算表明,岩体中的附加应力扩散角=45°近于砼 基础中的应力扩散角,9=30°近于碎石类士中的应力扩散角。可

呈可能会在远离降水点的地方出现地面势陷、建筑物开裂、道路 下沉等危害,各地都有这样的教训。因此岩溶地区确实需要实施 降水时,应充分评价降水的影响范围与危害程度

下沉等危害,各地都有这样的教训。因此岩溶地区确实需要实施 降水时,应充分评价降水的影响范围与危害程度。 7.4岩溶地基基础方案设计 7.4.1在查明了基底岩溶条件后,地基与基础方案的选择和设计 就要针对具体条件区别对待。在很多条件下,岩溶是需要加以适 当处理后才能作地基或地基持力层的,岩溶地基上地基与基础方 案的技术经济合理性,往往是与采取经济合理的地基处理措施息 息相关,因此岩溶地基与基础方案的选择和设计,除了考虑自然 条件(地基现状)外,还要同时考虑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和设计。 本条的编制正是贯彻了这一原则。 7.4.4第1款,对跨越溶槽溶洞的梁、板式结构在可靠岩石上的 支承长和支承面积作了具体规定。支承长度应大于梁高1.5倍的 要求,系根据GB50007第6.6.9条之规定。一般情况下,岩溶洞 隙侧壁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溶蚀风化,其岩体强度和完整性也有 定程度的降低,为了安全计,要求梁、板在溶槽或溶洞平面投影 范围外的支承面积上的承载力应等于或略大于基础设计荷载的 .25倍是士分必要的。

7.4.5岩溶场地的地基与基础方案选择应针对具体条件区别对待 大多数岩溶场地经适当地基处理或采取针对性的基础形式后,均 可进行工程建设,而地基基础方案经济合理与否,除考虑地基自 然状况外,还应考虑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 7.4.6土洞的顶板强度低,稳定性差,且土洞的发育速度一般都 很快,因此其对地基稳定性的危害大。故在岩溶发育地区的地基 基础设计对土洞应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工程处理措施或 周整建筑基础设计。 7.5岩溶地基处理、基础施工与检测 7.5.1因岩溶发育的不均匀性和隐蔽性,既便是进行了场地详勘 难免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因此,加强和重视施工阶段的勘察是十 分必要的。尤其在岩溶强发育地段,更应高度重视施工阶段的勘 察。施工勘察阶段,应在已开挖的基槽内,布置轻型动力触探 纤探或静力触探,判断土洞的存在。对重要或荷载较大的工程 可在槽底采用小口径钻探检测。对大直径嵌岩桩,勘探孔应一桩 孔或一桩多孔、并结合物探测试,综合确定桩基岩溶发育情况, 贵州、桂林等地的长期实践证明,坚持这样做具有重要的实际意 义

.4.5岩溶场地的地基与基础方案选择应针对具体条件区别对待 大多数岩溶场地经适当地基处理或采取针对性的基础形式后,均 可进行工程建设,而地基基础方案经济合理与否,除考虑地基自 然状况外,还应考虑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 .4.6土洞的质板强度低,稳定性差,且主洞的发育速度一般都 很快,因此其对地基稳定性的危害大。故在岩溶发育地区的地基 基础设计对土洞应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工程处理措施或 调整建筑基础设计。

.5.2钢筋宠下放过程中扎壁土或岩溶空腔段充填物易势落至扎 底,导致孔底沉渣。因此,孔桩施工过程中的护壁措施非常重要。 同时应注意:1)桩型选择与地下水位埋深、桩深及场地施工条 牛等密切相关,宜根据技术经济比较,综合确定桩型;2)岩溶 地区的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存在桩身下沉、侧滑及断桩等 系列问题,施工过程中信息化施工和可靠的护壁措施是桩基施工 成功的关键。 7.5.5机械成孔灌注桩一般采用泥浆护壁,无法测试桩底岩体质 量,且桩底沉渣不好测量和控制,这都关系到桩底持力层质量的 人证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的检测手段。为此,本规范明确要求 采用机械成孔灌注桩且无法进入桩底验槽时,应采取有效桩底清 渣措施,确保桩底沉渣厚度不大于5cm。 7.5.6本次修订时,明确岩溶场地的桩基,特别是钻孔灌注桩, 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有关规定的 要求进行质量检测,并适当增加抽检量

8.1.1本条执行《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的规 定,并根据贵州实际,很多情况“边坡”和“基坑边坡”均指开 挖岩、土体形成的边坡,勘察要求相同,故本规范针对边坡为主, 基坑边坡工程可遵照执行。 8.1.2边坡安全等级执行《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 规定;根据本规范8.1.1条,边坡高度指“边坡开挖高度”及《建 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2.3节“边坡高度H 边坡高度;挡墙高度。”综合规定为“边坡高度H:边坡开挖高 度、挡墙高度。” 8.1.3本条根据贵州情况,对边坡安全等级进行补充规定。 8.1.4本条执行《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3.1.12 条规定;并根据贵州情况补充规定。 8.1.5边坡勘察执行《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第 章规定,并根据贵州情况补充“既有资料不能满足边坡稳定性

8.1.6本条在执行《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建 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的同时,并根据贵州情况进行补充规定。 8.1.7《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对最不利潜在滑移 面的确定:直立土、岩边坡取45+Φ/2;倾斜土、岩边坡取45+ (Φ+β)/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对最不利 潜替在滑移面的计算公式较为复杂,但也以“45+Φ/2”为确最不 利潜在滑移面的基础参数。最不利潜在滑移面的确定,是锚杆(索) 长度设计计算的基本依据,但以“45+Φ/2”确定的潜在滑移面, 存在一定安全隐惠,故增加本条规定。

8.2边坡岩土工程勘察

8.2.1边坡勘察前应取得的资料,对坡顶已有工程的有关隐蔽资 料原则上应由甲方提供,当不能收集时,应在勘察时予以查明。 新设计的与边坡支护相关的资料,应由设计人员提供,边坡勘察, 设计人员一定要吃透主体工程设计与边坡有关部份的平面布置, 空间关系

层的 岩质边坡的岩性岩层面节理面产状及结构面结合程度、夹泥情况

边坡的岩性岩层面节理面产状及结构面结合程度

土质边坡的主层强度,特别是垂向的状态变化,红粘土的地质部 面特征是上硬下软,当在边坡上出现可塑、软塑土就构成边坡不 利的软基座,本规范给予专门技术术语“软基座边坡”。红粘土 边坡破坏几乎都是对软基座认识不足,处理不当造成的,因此对 软基座厚度要准确划分。岩土两相边坡是基岩面形态,外倾角度、 岩面上土层状态等等。 8.2.4根据近儿年的执行情况,对本规范2004版的边坡勘探线 距、勘探点距进行微小调整。 8.2.5根据贵州情况及近几年对本规范2004版的执行情况,对 若体粘聚力、内摩擦角、等效内摩察角取值作出规定。岩体抗剪 强度指标C、Φ值不能直接获取,一般是采用岩块试验的C、Φ 直折减后近似代替,折减系数与岩体的破碎程度相关,现行国家 标准边坡规范中,对该折减系数未作规定,其他行业的规定为 0.1~0.2,贵州地区大部份岩体,采用该系数折减后,C值偏高, 用于边坡支护不安全,需要再减小折减系数,直至0(已破碎成 体的岩体)。为了能更准确划分边坡岩体类别,本条修编增加 了边坡岩体类别与国标《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的工 程岩体分级对应关系。并将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的下限值由原 42°下延至35°

8.2.6地质部面图,当有岩层时,条文要求必须垂直水平比例尺 样,以免垂直、水平比例尺不同将岩层或节理的倾角扭曲,按 岩体节构面倾角来评价岩体边坡稳定性,得出错误的结论。 同时,绘制工程地质面,应有支护工程观念,必须将有关的开 艺线、建议放坡线、坡项建(构)筑物位置及基础理深、地下管 线理深等各种线条按各自标高画在地质部面图上,以便设计人员 有总体的观念和结构设计考虑处理措施,不得提供单一的地质剖 面图

8.3边坡稳定性评价、侧压力计算

8.3.2根据贵州边坡施工图审查中,发现常有遗漏边坡侧压力调 整系数情况增补本条。 8.3.3由于《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对地震水平力 的计算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不同,本规范根据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对边坡地震水平计算进行规 定。 8.3.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的边坡侧压力计算, 针对单一土层、单斜地面进行计算,、《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120)的边坡侧压力计算,针对多层土层,直立墙背进行计

10900.0/10400.0=1.04808,安全系数增大0.05,显示法剩余下 滑力增大0.04808,与安全系数增大相匹配。 对于某些特定情况(通过反算法计算取得滑动面指标)时 显示法的剩余下滑力异常增大: 举例:设下滑力F;=10000KN,抗滑力R;=9999KN,k=1.05 的剩余下滑力为:E(1.05)=1.05×10000KN—9999KN=501.0KN (=1.10的剩余下滑力为:E(1.10)=1.10×10000KN—9999KN= 001.0KN;E(1.10)/E(1.05)=1001.0/501.0=1.998,安全系数 增大0.05,剩余下滑力增大99.8%, 对于前一种情况,宜采用显示法,而通过反算法取得滑动面 指标时,推荐隐示法。 8.3.6根据贵州边坡施工图审查中,发现常有剩余下滑力计算时 只搜索稳定系数最小的滑动面,遗漏最大剩余下滑力滑面,增礼 本条规定。 3.3.7顺层滑动的计算长度,目前尚属难点,多根据经验取值, 随意性较大,本规范根据隧道开挖岩、土成拱等理论及应力拱理 论对顺层滑动的计算长度作出规定。

8.4边坡支护结构设计

8.4.1本条对《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建筑基 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的边常用的支挡、防护类型进行归 类汇总,方便设计使用, 8.4.2本条对《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建筑基 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的边常用的支挡、防护类型适用条 件进行归类汇总,方便设计使用

8.5边坡支护岩土工程施工

8.5.1边坡深基坑工程由于部分业主不重视,不做勘察或勘祭深 度不够,仅根据建筑物地基勘察资料进行边坡支护设计,所以经 常施工发现地质情况与设计出入很大,因此施工单位应及时向业 主和设计反映修改原设计,整改补充勘察或重新设计,以确保支 护工程和周边建筑物的安全。 8.5.2水是边坡稳定性和土压力变化的重要因素,施工场地一定 要加强地表水的管理,当边坡揭露地下水或管道水时,应以疏导 为主,及时引出边坡。

8.6边坡岩土工程监测

8.6.2边坡与深基支护工程是9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门 新技术,在理论上还不够成熟,经验不足,施工难度大,风险性

也大,因此在施工中更应严把质量关,加强有关监测测试工作。 首先是材料性能的试验,钢材、锚索材质和锚杆连接的焊结 拉应力强度试验,应在安装前取样试验,是否达到设计要求,锚 孔注浆的砂浆强度试验应特别注意,砂应不含泥。挡板桩身砼也 位有试验资料。 其次是锚杆(索)砂浆与土、岩石孔壁的粘结强度试验,即 亢拔试验,大型一级边坡支护工程,不仅工程安全级别高,锚杆 (索)的工程量大,设计采用的砂浆与孔壁的粘结强度指标,往 主按规范的低值选用,通过施工之前的现场抗拨试验,往往有所 提高,而且是符合工程实际的参数,用实际参数修改设计,从而 节省工程量。如果设计采用的粘结强度指标偏高,更要通过现场 式验予以修正,确保工程安全。 其次是锚杆(索)砂浆与土、岩石孔壁的粘结强度试验,即 抗拔试验,大型一级边坡支护工程,不仅工程安全级别高,锚杆 (索)的工程量大,设计采用的砂浆与孔壁的粘结强度指标,往 主按规范的低值选用,通过施工之前的现场抗拨试验,往往有所 提高,而且是符合工程实际的参数,用实际参数修改设计,从而 节省工程量。如果设计采用的粘结强度指标偏高,更要通过现场 试验予以修正,确保工程安全。

第三是边坡及环境监测,首先是施工之前,对坡顶建筑物现 状进行详细的观察记录,有无老裂缝及缝的宽度长度,必要时拍 照。施工时在支护结构顶部、紧临坡顶的建筑物墙脚设观测点, 随支护工程的推进,定期观测水平位移和沉降,大暴雨时加密观 测,直至竣工基坑回填,永久性支护和高边坡支护工程,尚应按 规定延长观测时间。贵航集团二层地下室的土质边坡支护工程 从开工即进行全过程观测,历时一年发现边坡向基坑方向有很大 位移时,对支护结构进行改进加强,最后观测完全稳定,观测发 挥了很大作用,积累了宝贵经验,不仅验证了有软基座边坡的正 确支护结构形式,同时积累了该类型边坡的变形资料,对今后边 坡支护设计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美中不足的是该工程未进行边坡 的沉降观测

9.1.1不稳定斜坡指在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下,可能引起滑坡、 崩塌等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的斜坡地段。 不稳定斜坡尚无变形迹象,但具有发生新生地质灾害的地质条件 人工活动极易诱发工程新滑坡。在工程建设中对不稳定斜坡采取 合适的措施进行预加固处理,有助于显著减少滑坡灾害的发生并 节约工程造价。 9.1.2滑坡、不稳定斜坡勘察的平面范围,不仅是滑坡和不稳定 斜坡位置,还包括滑坡和不稳定斜坡影响范围,并规定了勘察的 钻孔深度不得小于滑动面或潜在滑动面适当深度。 9.1.3当需要进行滑坡、不稳定斜坡整治时,应采用有效的综合 治理措施。 9.1.4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加 载、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 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现象

拟建工程场地存在滑坡或有滑坡可能时,应进行滑坡专项勘察设 计;拟建工程场地附近存在滑坡或有滑坡可能时,如危及工程安 全,也应进行滑坡专项勘察设计。这是因为,滑坡是一种对工程 安全有严重威胁的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可能造成重大人身 伤亡和经济损失,产生严重后果。 9.1.6对于规模较大、性质复杂的滑坡区,由于整治工程大,造 价高,且因性质不明、工程可靠度底,根治困难,一般应进行避 让与整治的比较,设计时应优先考虑避让。 对于潜在滑坡,其滑动面尚未全面贯通,岩土力学性能要优于滑 波产生后滑动面贯通的情况,因此事先对滑坡采取预防措施所费 人力、物力要比滑坡产生后再设法整治的费用少得多,且可避免 坡危害,这就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坡整治,原则上应一次根治、不留后患。否则,若一次治理工 程失效,滑坡规模继续扩大和恶化,多次治理的费用远超过一次 根治的投资。滑坡一经发现,应及早整治,争取主动,以取得事 半功倍的效果,防止病害蔓延恶化,造成处理困难,甚至发展至 难以处理的地步。滑坡的形成与发展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治理 情坡要从诸因素中分清主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治设计,同时又 要考虑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灵活应用各种技术、进行综合整治

9.1.7当滑坡体上有二级及以上等级的建(构)筑物时,滑坡治 理除必须保证滑体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功能外,还应避免应支护 结构的变形或滑坡体的再压缩变形等造成危及重要建(构)筑物 正常使用功能状况发生,并应从设计方案上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9.1.8滑坡是一种复杂的地质现象,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他的认 只有局限性、时效性。因此根据施工现场反馈的信息采用动态设 计和信息法施工是非常必要的。 9.1.9由于需要治理的滑坡危害性均较天,一旦失稳后后果严重 所以在积极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及新工艺的同时,必须 安全可靠,所采用材料必须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要求,

9.2.1滑坡勘察范围包括滑坡周界之外有台阶湿地、马刀树、有 端变历史和周边有建(构)筑物的区域。岩性为炭质泥岩、页岩 及地下水特别发育时,控制性钻孔应加深至8m12m,每条计算 断面上应有一个控制性钻孔,并错开布置。 在我省荔波茂兰矿区的炭质泥岩、页岩分布的缓坡,由炭质 泥岩风化的残坡积粘土,由于基岩是不透水层,第四系土层全部 饱水,地表有大量沼泽湿地,有的形成淤泥赋集在土层底部、基

君面上,当基岩面坡度角大于或等于淤泥质软土的抗剪强度时 第四系土层就向山坡下方产生缓慢的蠕动,土力学上称为流变, 地表发生不均匀位移和变形,两侧出现羽毛状裂缝,当有建筑物 或道路涵洞置于土层上,就遇到拉裂破坏,地表裂缝与滑坡裂缝 完全一样,但这种滑动没有滑坡发育的大动或速滑阶段,也没有 停止稳定阶段,而是一种长期的塑性变形和滑移的运动,故定名 为塑性滑坡。 这类滑坡当下部切坡时,发展稍快,一年约有30cm~50cI 的位移,但仍无速滑阶段。因此在炭质泥岩和页岩分布的潮湿地 区,地表有大片沼泽湿地和马刀树、醉汉林时,要特别注意是否 有塑性滑坡存在。 塑性滑坡,一般厚度不大,下滑力较小,当建筑物在滑坡边 缘时,可以采用抗滑桩割断滑坡局部整治的办法,无需全面整治 茂兰平寨矿的办公楼翻车机房在滑坡的后部就是这样,效果很好 9.2.5滑坡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其自身岩土特性,同时受降雨及人 工活动影响,收集滑坡区降雨及人工活动资料,并分析降雨及人 工活动与滑坡变形时序关系是分析滑坡形成机理的关键。 9.2.6滑坡现场调查应重点调查滑坡边界条件及变形特征,滑坡 力界应粮据既看裂缝分布范围确定外,尚应将调香范围扩大至滑

综合确定。 工程滑坡多在切脚开挖过程中形成,在对既有滑坡进行评价的同 时尚应评价场坪开挖至设计标高后潜在滑坡的稳定性。

综合确定。 工程滑坡多在切脚开挖过程中形成,在对既有滑坡进行评价的同 时尚应评价场坪开挖至设计标高后潜在滑坡的稳定性,

9.3.2滑坡下滑力应采用取值计算、反算分析和工程类比法综合 取定。 9.3.11滑坡工程监测项目的确定可根据建(构)筑物等级、地 质环境、滑坡特征、支护结构类型和变形控制要求等,经综合分 沂后确定。滑坡深层位移监测是监测滑坡体整体变形的重要方法 用以滑坡勘察、指导防治工程的实施和效果检验。监测方法主要 为钻孔位移监测,监测仪器宜采用钻孔测斜仪,系统精度要求不 超过土5mm/15mm。多年来,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 有限公司通过大量滑坡工程钻孔测斜仪位移监测实践应用,积累 了丰富的数据及经验。通过深层位移监测数据可绘制深层位移曲 线图,纵坐标朝下,取深度值,横坐标取位移值。根据深层位移 曲线图,可直接判明滑坡深部不同位置的岩土体深部位移及速率 确定滑动面位置。这是确定滑坡几何形态及分析滑坡活动规律不 可缺少的资料。

图1抗滑桩光纤布置图

10.1.1工程岩溶地下水勘察是对贵州 地质条件所制定的补充规定。 10.1.2建设场地工程岩溶地下水勘察应包括的内容。 10.1.3规定场地位于岩溶强发育地段、构造复杂地段、地下水 位高于地下室底板标高时,应进行专门工程岩溶地下水勘察

10.2岩溶地下水勘察

10.2.1贵州省可溶岩分布面积占全省面积的69.1%,近20年来, 贵州省大量的工程建设中DZ/T 0216-2020标准下载,尽管建设场地都做过勘察工作,但由 于岩溶含水层的非均匀性,岩溶含水系统渗透和渗流场复杂性: 动态变幅大等,一些基坑、孔桩及地下室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出 见地下水上浮渗水,不仅上浮水位高出勘察报告计算值数来,且 通水量要超出勘察报告预测值的几倍乃至几十倍,造成治理上的 限大困难。当岩溶地下水对地基评价、基础抗浮和工程降水等有 重大影响时,应进行专门工程岩溶地下水勘察。

10.3岩溶地下水作用评价 10.3.1规定岩溶地下水力学作用评价的内容。 10.3.2规定岩溶地下水的物理、化学的评价的内容

10.4.1~10.4.2基坑(孔桩)岩溶地下水采取降低水位措施时, 应符合的规定。 10.5岩溶地下水位的测定及抗浮设防水位的确定 10.5.1~10.5.3岩溶地下水位的测定及抗浮水位的确定: 通过近20年来基坑、孔桩及地下室工程在施工过程申出现 的渗(涌)水及上浮水位问题的分析研究,并参考贵州省(1: 20万水文地质普查报告)、部分(1:5万地下水及地质环境调 查报告)及贵阳市、安顺市、毕节市等部分地下水位长期观测钻 孔资料,规定岩溶地下水位测定及抗浮水位确定的方法及附录E,

贵州省建筑桩基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

hnical CodeFo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I Found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土方回填施工方案.doc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贵州省建筑桩基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Fo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Pile Found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主编单位:贵阳建筑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 限公司 批准部门: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施行日期:2018年02月01日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