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40873-2021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40873-2021 大洋富钴结壳资源勘查规程.pdf7.1.3.1观测方法
物理海洋的观测方法如下: a)海表水温,海浪的观测及记录按GB/T12763.2执行; b 温度、盐度、溶解氧剖面观测采用自容式或者直读式CTD自表层至近底层观测,采水水层为 0m、20m、50m、100m、200m、500m、1500m、3000m与距离海底500m、200m和50m共 十一层,也可根据调查区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定点海流剖面观测采用安装在CTD上的自容式声学多普勒测流仪(LADCP)进行观测,自表 层至近底层不间断观测; d 表层流场观测采用走航式声学多普勒测流仪(ADCP)沿航线连续观测; e)定点连续观测用锚定潜标系统
7.1.3.2 调查技术要求
物理海洋基线调查技术要求如下。 a)仪器检定要求: 1)常规海面观测设备在出航前检定,并出具检定报告; 2) CTD的压力、温度、电导率和溶解氧传感器在使用前进行标定和自检,并出具报告; 3) 定点连续观测的海流计、温度、盐度计在使用前自检,并出具自检报告。 b) 出航前的准备工作: 1)进行CTD采集系统的安装和试验,海上试验要求水深大于1000m; 2)LADCP海流剖面观测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试验,海上试验应水深大于1000m。 C 锚定潜标水文观测系统要求 在正式作业前,应对整个系统进行设计、安装,并开展试验 d) 锚定潜标系统施放要求: 1)船只应有保持1Kn~2Kn低速航行的能力; 2)施放部位有A架,以便换钩; 3)销系应在后甲板屋部施放.应有起重能力大于3t的起重机
某奥运体育场改扩建施工组织设计方案GB/T 408732021
4)船尾边缘有直径较大的滚筒,以利锚系连接缆绳的下滑; 5)后甲板要求有绞缆机,连接缆绳的施放应用绞缆机才能下放。 海上作业CTD和下放式ADCP观测时: 1)CTD先放置近海面(水下)停几分钟,使各传感器达到稳定状态; 2) 在进行自容式CTD观测时,绞车下放速度不超过1.5m/s; 3) 在进行LADCP观测时,绞车下放速度不超过1.5m/s,在近底层停5min; 采水器采水时在选定的层次上先停30S,再进行采水; 锚定潜标水文观测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并要求用方来地质绞车的钢缆接的声脉冲发生 器,声学释放器后与潜标锚系的信号浮标下端连接,将整串锚系缓慢地下沉至海底后定 位。脱钩并收回上端的声学释放器及声脉冲发生器。 f 数据处理与记录要求: 1 CTD、ADCP观测要根据仪器制造厂家提供的软件,在现场做初步处理,以了解仪器工作 是否正常。CTD、ADCP及锚定潜标的海流、温度、盐度观测的数据均以仪器制造厂家设 定的记录格式记录; 2) 所有观测项目的原始数据均要备份: 3)CTD、ADCP和锚定潜标等观测项目的记录时间均按GMT标准时间
7.1.3.3调查成果资料
物理海洋调查成果资料主要包括: a) 作业记录表: b) 观测数据和图表; c)总结报告。
.1.4海洋化学基线调查
7.1.4.1采样方法
表层海水用颠倒式采水器采样、海水水柱样用CTD采水器采集、上覆水用多管采样器采样、孔 沉积物经离心分离取得。用以海水微量元素分析的样品应采用洁净采样方式获取
7.1.4.2现场样品采集分析要求
GB/T408732021
对应的相对偏差允许限的平均值作为评定分析精密度的尺度,具体按照GB/T12763.4有关 规定执行。 g) 监控样及平行双样的测定结果,均应详细地记录在相应的测定记录表中,作为原始记录保存 档
表2各双样测定项目的准确度
7.1.4.3调查成果资料
海洋化学基线调查成果资料主要包括: a)作业记录表; b)分析数据和图表; C)总结报告。
7.1.5大洋气象调查
7.1.5.1观测技术要求
大洋气象调查要求如下。 a)风速、风向的观测要求如下: 1) 观测整点前10min的平均真风速及相应的最多风向; 2) 风速以m/s为单位,当风速不大于5.0m/s时,准确度为士5%;当风速大于5.0m/s时, 准确度为±10%; 3) 风向以度为单位,正北为零度,顺时针计量,准确度为士10°; 4) 在船只走航时,要在航向和航速相对稳定时进行观测;禁止在船只加速、减速或改变航向 时进行观测;
GB/T 408732021
5)风的传感器应安装于船舶大榄杆顶部,四周无障碍,不挡风的地方,风向传感器的0°应与 船首方向一致。 b)海平面气压的观测要求如下: 1)海平面气压的观测应接近整点; 2)气压以百帕为单位,准确度为士1hPa; 3)气压传感器应安置在温度少变、没有热源、不直接通风处。 c)海面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的观测要求如下: 1 观测要素为:十球温度(气温)、湿球温度、相对湿度; 2) 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以度为单位,准确度为土0.2C°; 3) 相对湿度以百分数表示,相对湿度小于或等于50%时,准确度为土5%当相对湿度大于 50%时,准确度为±10%; 4)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传感器应安装在百叶箱或防辐射罩内,传感器距甲板高度为1.5m。 d)海面在进行有效能见度的观测要求如下: 海面有效能见度以km为单位,准确度为士20%。 e) 云的观测要求如下: 1) 观测要素为:总云量、低云量、云状、低云高; 2) 云量以成为单位,准确度为士1成; 3) 低云高以米(m)为单位,准确度为士10%; 4)云状按高、中、低三族十属进行观测。 天气现象的观测要求如下: 1)天气现象观测要素为现在天气现象和过去天气现象; 天气现象的种类及符号具体按照GB/T12763.3有关规定执行。 g) 海浪的观测要求如下: 1) 观测的要素为:有效波高、有效波周期、最大波高、波级、风浪波向、涌浪波向、波形、海况 2) 波高以米(m)为单位,器测准确度为士10%,目测准确度为士15%; 3) 周期以秒(s)为单位,准确度为士0.5S; 4) 波向以度(°)为单位,准确度为士10°。 h 表层海水温度的观测要求如下: 1)表层海水温度以度()为单位,准确度为士0.5℃; 2)采水处应避开船舶排水孔处
7.1.5.2调查成果资料
7.2.1富钻结壳与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测定
物理力学性质测定技术要求如下。 a)含水率测定应遵循:
GB/T408732021
1)保持天然含水率的试样应在现场采取,在采取、运输、储存和制备过程中,含水率的变化不 应超过1%,具体按照GB/T12763.11有关规定执行; 2 每个试样的尺寸应大于其组成的最大颗粒尺寸的10倍,质量不小于40g; 3) 每组试验试样的数量不小于5个。 密度(重度)试验时应遵循: 1 试样尺寸应大于组成物质量颗粒的10倍; 2) 试样可用圆柱体、方柱体、立方体和块体; 3) 规则体试样高度、直径或边长误差不应大于0.3mm; 4 规则体端面不平整度误差不应大于0.05mm; 5) 规则体端面应垂直于试样轴线,最大偏差不应大于0.25°; 6) 测干密度时,每组试验试样数量不应少于3个;测湿密度时试样数量不宜少于5个。 颗粒密度试验应包括: 1)将试样用粉碎机粉碎,使之全部通过0.25mm筛孔; 2)用磁铁吸去铁屑。 抗压强度试验应满足: 1) 试样可采用圆柱体,直径应为40mm~55mm,高度与直径之比宜为2.0~2.5; 2) 试样直径应大于最大颗粒尺寸的10倍; 3) 试样高度、直径的误差不应大于0.3mm,端面不平整度误差不应大于0.05mm,端面应垂 直于试样轴线,最大偏差不应大于0.25°; 4) 试样含水状态可根据需要选择天然含水状态和烘干状态; 5 试样不应有人为裂隙出现。 抗剪强度试验应要求: 1) 试样直径或边长不应少于4cm,试样高度应与直径或边长相等; 2)试样含水状态可采用天然含水状态和烘干状态; 3)试样不应有人为裂隙出现。 抗拉强度试验应要求: 1) 圆柱体试样直径应为40mm~~55mm,试样的厚度应为直径的0.5~1.0倍,并应大于组 成试样最大颗粒的10倍; 2) 试样端面不平整度误差不应大于0.05mm。试样高度直径的误差不应大于0.3mm。端 面应垂直于试样轴线,最大偏差不应大于0.25; 3 试样含水状态可根据需要选择大然含水状态和烘十状态; 4)试样不应有人为裂隙出现 点荷载强度试验应满足: 当采用岩芯作径向试验时,试样的长度与直径之比不应小于1;作轴向试验时,加荷两点 间距与直径之比应为0.3~1.0; 2)当采用方块体或不规则体试验时,加荷两点间距宜为30mm~50mm;加荷两点间距与 加荷处平均宽度之比应为0.3~1.0;试样长度不应小于加荷两点间距; 3) 试样含水状态可根据需要选择天然含水状态和烘干状态; 4) 同一含水状态下试样数量每组应为5个~10个。方块体或不规则件试样数量每组应为 15个~20个
GB/T 408732021
结壳丰度是资源量估算中的重要参数,也是矿区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资源量估算中采用的平 (F)计算按公式(16)
结壳品位是指结壳中Co(及Mn、Cu、Ni等其他金属)的含量。所用测试方法应符合质量要求,有 有品位的测站其品位可用评价单元内平均值代替,对无结壳的测站不参与计算。资源量计算中 内结壳平均品位计算按公式(17):
式中: C 评价单元内结壳平均品位,%; C; 评价单元内参与结壳平均品位计算的各测站结壳品位值,%; 评价单元内参与结壳平均品位计算的测站数
按4.3.1.2.2的要求确定壳层厚度
GB/T408732021
采集器从海底采集上来的结壳经海水冲洗干净后立即称量,获得湿重,然后置室内24h后移到烘 箱内,当烘箱温度达105℃~110℃时再恒温6h~8h,然后置干燥器内冷却后再重新称重,获得干重 年按4.3.1.2.5公式(7)求出所测的含水率, 富钻结壳资源量估算中评价单元内结壳平均含水率计算按公式(18):
式中: ? 一一评价单元内结壳平均含水率,%; 参与评价单元内平均含水率计算的各测站含水率,%; 参与评价单元内平均含水率计算的测站数。
富钻结壳矿区资源量计算方法有算 克立金法和多边形法,在不同勘查阶段可 适当选择使用。在资源调查阶段,可采用算术平均法;在 般勘探阶段,可采用多边形法;在详细勘探阶 段,可采用克立金法。资源量计算类别有:湿结壳量、干结壳量、金属资源量
湿结壳量计算按公式(20): 干结壳量计算按公式(21):
GB/T 408732021
S 矿区海底表面积,单位为平方干米(km"); Cov 矿区结壳覆盖率,%; DM 矿区干结壳量,单位为千克(kg); W 矿区结壳平均含水率,%; ME 矿区某金属资源量,单位为千克(kg); C 矿区某金属平均含量,%。
8.2.3.1块段划分
根据勘查阶段进行块段的划分
8.2.3.2块段邻区的确定
通过半变异函数的变程和屏鼓效应来确定
8.2.3.3估计量的计算
式中: X一块段某要素估计量(如丰度、金属含量); 入; 克立金最优权系数,通过变异函数的求解克立金方程组获得; X 一块段及邻区已知某要素值
.2.3.4各类别资源量计
湿结壳量计算按公式(24): 于结壳量计算按公式(25):
于结壳量计算按公式(25):
金属资源量计算按公式(26)
8.2.4.1块段划分
根据勘查阶段进行块段的划分。
8.2.4.2块段邻区的确定
8.2.4.3估计量的计算
计算按公式(27)~公式(29):
计算按公式(27)~公式(29):
式中: MM; 某评价单元湿结壳量,单位为千克(kg); DM; 某评价单元干结壳量,单位为千克(kg); ME 某评价单元某金属资源量,单位为千克(kg); C. 某评价单元某金属平均品位,%; F: 某评价单元结壳平均丰度,单位为千克每平方米(kg/m²); S; 某评价单元海底表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 W 某评价单元结壳平均含水率,%。 式中F:的计算按公式(30),C;的计算按公式(31):
F,—第i评价单元内第i测站的结壳丰度,单位为千克每平方米(kg/m") 一第评价单元内测站数
C;——一第i评价单元内第j测站的某金属品位,%; n一第i评价单元内测站数,
8.2.4.4各类别资源量计算
显结壳量计算按公式(32)
结壳量计算按公式(33)
金属资源量计算按公式(34)
GB/T 408732021
8.3资源/储量分类估算
在不同的勘探阶段,根据地 程度,分别算推断的资 示的资源量、测定的资源量,以及可值
9成果和图件、资料验收和样品汇交保存
航次调查成果应体现在航次现场报告、航次调查报告上;各勘查阶段的成果,应体现在阶段勘探报 告及勘探总报告上。图件及各报告通用提纲见附录B、附录C、附录D和附录E。富钻结壳资源勘查各 阶段工作要求见附录F。
由下达任务单位组成验收组进行验收
9.2.2验收材料准备
验收材料主要包括: a)现场各种采样/分析原始记录(结壳拖网记录和描述、抓斗、浅钻结壳采样记录和描述表、表层 沉积物采样登记表、各种简易化学分析表); 各种地球物理测量的原始记录及班报 各类现场采集的原始数据:物理海洋调查原始数据,水化学调查原始数据,视频设备调查原始 数据及视频登记表(海底摄像、电视抓斗、电视多管等),涂片观察和微体古生物鉴定结果、气象 观察记录,结壳密度、湿度及现场分析测定结果,样品现场照相的照片及登记表,导航原始数据 记录; d)现场报告及各专业组技术总结报告
现场资料汇交至任务下达方指定的单位,资料汇交内容应包括: a)调查任务书/合同书/委托书;航次调查设计、实施方案及审批意见; b)航次调查的现场验收资料; 报告成果(含现场报告、航次勘查报告及最终勘探总报告)及有关鉴定、验收书; 1)各种有关科研课题成果及评议书
按GB/T17229的相关规定执行
现场样品汇交至任务下达方指定的单位,内容包括: a)富钻结壳、基岩、沉积物、海水、生物样品,菌株等实物样品: b)样品现场测试分析副样
9.4归档资料保存单位
按GB/T17229的相关规定执行
GB/T 408732021
GB/T40873—2021
取2.5cm~4cm形状较规则、致密度较好的试样N个(N=10个~12个)
采用冲击式管状破碎仪
试样测定的操作步骤为: a)将试样放入烘箱内,在105℃~110℃的温度下烘至恒重,烘干时间不准许超过10h; b)将烘干样品取出,用天平称出其干质量;m;(15g≤m,≤80g),准确至0.5g; c)将干质量试样平铺在破碎装置的底部; d)用质量2.4kg的重锤,垂直提升到高度为600mm位置时,自由落下数次,使样品破碎; e 将全部破碎后的样品用0.5mm分样筛进行筛分,将筛下的粉体装入直径为23mm的圆简容 器中,以mm为单位,并记录其高度值h;; 重复上述b)~e)操作步骤i次,即可得到m,h,(i=1,2,..,12)
试样测定的操作步骤为: a)将试样放入烘箱内,在105℃~110℃的温度下烘至恒重,烘干时间不准许超过10h; b)将烘干样品取出,用天平称出其干质量;m;(15g≤m,≤80g),准确至0.5g; )将十质量试样平铺在破碎装置的底部; 1)用质量2.4kg的重锤,垂直提升到高度为600mm位置时,自由落下数次,使样品破碎; 将全部破碎后的样品用0.5mm分样筛进行筛分,将筛下的粉体装入直径为23mm的圆筒 器中,以mm为单位,并记录其高度值h:; 重复上述b)~e)操作步骤i次,即可得到m,h,(i=1,2,.*.12)
见 4.3.1.2.5.
GB/T 408732021
GB/T 408732021
附录C (资料性) 现场报告编写格式
附录C (资料性) 现场报告编写格式
.2.1地球物理调查成果(包括地形特征、重力、磁力特征等) C.2.2地质调查成果(包括表层沉积物特征、富钻结壳覆盖率、丰度、品位及分布特征等) C.2.3环境调查成果
C.3.1评价参数 C.3.2资源量初步估算(包括计算方法及干结壳资源量,Co、Ni、Cu、Mn等金属含量) C.3.3综合评价(包括矿区位置、面积、结壳类型、丰度、品位及区内地形与沉积物特征、资源量
C.3.1评价参数 C.3.2资源量初步估算(包括计算方法及干结壳资源量,Co、Ni、Cu、Mn等金属含量) C.3.3综合评价(包括矿区位置、面积、结壳类型、丰度、品位及区内地形与沉积物特征、资源量等)
D.1.1地理及经济条件 D.1.2百 前人地质工作评述 D.1.3 调查目的和任务 D.1.4 完成任务情况 D.2 勘查方法及质量评述 D.2.1 概述 D.2.2 工作质量评述 D.3 水文气象特征 D.3.1 气象 D.3.2 海流 D.3.3 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 D.3.4 海水化学特征 D.4 调查成果 D.4.1 区域地质特征 D.4.2 海山地形地貌特征 D.4.3 地球物理特征 D.4.4 海底表面微形貌特征 D.4.5 表层沉积特征 D.4.6 基岩特征 D.4.7 结壳矿床地质特征 D.5 资源量估算 D.5.1 采用的各项指标的依据 D.5.2 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 D.5.3 主要参数的确定 D.5.4 矿块圈定原则 D.5.5 估算结果 D.6 结论与建议 D.7附件
GB/T 408732021
附录D (资料性) 航次成果报告编写格式
GB/T 408732021
E.1.1勘查目的任务 E.1.2勘查区地理位置、海况、补给条件 E.1.3以往工作评述 E.1.4本次工作情况:工作时间,投资,航次,实物工作量,主要找矿成果与资源储量,存在问题
E.1.1勘查且的任务
E.1.1勘查目的任务
E.3.1工作区地质与矿体特征
E.3.1.1地质特征:控矿地质特征,矿化特征,找矿标志等。 E.3.1.2矿体特征:矿体形态、规模、产状;矿体围岩与夹石;矿体构造等。 E.3.1.3矿石质量特征:矿石矿物成分与结构构造,有用、有益、有害组分含量、赋存状态与变 矿石类型:共伴生组分综合评价等
E.3.2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E.3.2.1 试验种类、流程及结果 E.3.2.2矿石工业利用性能评价 E.3.3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E.3.3.1 气象海洋条件 E.3.3.2 海底微地貌条件 E.3.3.3 矿体与围岩岩土力学条件 E.3.4 海洋环境评价价 E.3.4.1 工作区环境基线 E.3.4.2 开采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评价 E.3.5 勘查工作质量评述 E.3.5.1 勘查方法与施工质量 E.3.5.2 采样方法与质量 E.3.5.3 化验分析方法与质量
中国中铁企业标准QCREC JS002-2018 桥梁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3.6矿产资源储量估算
E.3.6.1资源储量估算工业指标
E.3.6.2 资源储 百异方法 E.3.6.3 资源储量分类 E.3.6.4 资源储量分类结果 E.4 阶段勘查成果总结 E.4.1 找矿发现 E.4.2 资源储量汇总 E.5 矿床开发利用的概略评价 E.6 对下一步勘查工作的建议 E.7 附图 E.8 附表
GB/T 408732021
GB/T 408732021
GB/T408732021
L1」GB/T13908一2020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息则 [2]GB/T17766—2020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3]CRIRSCO勘查目标、矿产资源量和矿石储量公开报告国际报告模板(2013),矿产储量国际 报告标准委员会 [4]“区域”内富钻铁锰结壳探矿和勘探规章【精选】施工组织设计范本-砖混结构住宅楼,国际海底管理局,2012年7月 [5]中华人民共和国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 [6]指导承包者评估“区域”内海洋矿物勘探活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的建议(ISBA/25/LTC 6/Rev.1)(2020).国际海底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