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 437-2018 城市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与风险评估技术标准.pdf

JGJ 437-2018 城市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与风险评估技术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JGJ 437-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4.8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352099
下载资源

JGJ 437-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GJ 437-2018 城市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与风险评估技术标准.pdf

8.4.2风险后果分值宜按下列公式计算:

=W.C+WC+WC3+W.C.+W,Cs W,+W,+W.+W.+W.=1

表8.4.3地下病害体风险后果等级划分

桥梁承台墩身施工组织设计8.5风险等级划分与控制对策

8.5.1地下病害体风险等级应根据风险发生可能性与风险后果

8.5.1地下病害体风险等级应根据风险发生可能性与风险后果 评价结果,按表8.5.1划分为I、IⅡ、Ⅲ、IV、V五个等级

表8.5.1地下病害体风险等级划分

8.5.2风险控制对策应根据地下病害体风险等级及可实施条件 等因素制定。 8.5.3地下病害体风险控制对策宜根据风险等级按表8.5.3执

行,并应对处理后的地下病害体进行处理效果检测

表8.5.3地下病害体风险控制对策

9.1.1地下病害体探测成果应包括文字报告和成果图件。

9.1.1地下病害体探测成果应包括文字报告和成果图件。 9.1.2宜对地下病害体探测成果及相关资料进行信息化管理

.2.1 文字报告宜包括下列内容: 1 项目概况; 2 技术依据; 3 场地工程环境分析; 4 工作方法; 5 数据处理和地下病害体识别; 6 成果验证; 7 地下病害体风险评估; 8 结论与建议; 9 附图、附表。 9.2.2 地下病害体成果表应包括病害体编号、类型、位置、中 心点坐标、特征描述及风险等级等,记录宜符合本标准附录G 的规定。 9.2.3成果图件应包括探测工作布置图、地下病害体平面分布

9.2.4成果图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2.+成果图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成果图件应层次清晰,图式、图例、注记和比例尺等要 素齐全; 2测线、测点、验证点等应根据测量成果展绘, 9.2.5探测工作布置图应按本标准附录H的规定采用统一的代

号和图例编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标明测线、测点、验证点、剖面起止点等的平面位置 和编号; 2连续测线应在测线的起止点、转折点、地形突变点以及 其他重要的点位设置测线特征点,当测线太长没有特征点时宜设 置测点标记; 3测线特征点、测点等的编号宜由探测方法代号和阿拉伯 数字组成,且同一测区唯一; 4单点点测应采用与方法相应颜色的测点图例表示,连续 测线应采用相应颜色实线连接测线特征点表示: 5验证工作布置应按规定的代号、颜色和图例统一编号 绘制。 9.2.6地下病害体平面分布图应根据地下病害体类型采用统 的代号、颜色和图例编制,地下病害体代号和图例可按本标准附 录H的规定执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下病害体平面分布图宜在探测工作布置图的基础上 编制; 2编制内容应包括病害体编号、位置、范围、类型等; 3病害体编号宜设置在病害体区域中心位置处,由病害体 类型代号和顺序号组成,且同一测区唯一。 9.2.7成果解释部面图绘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剖面图编号宜沿用工作布置图中的测线编号; 2应标明地下病害体的空间位置、形态及类型; 3宜标明验证占的位置及编号

9.3.1地下病害体信息化管理宜基于现势基础地理信息,构建 信息管理系统。

9.3.2地下病害体信息化管理的内容除地下病害体探测

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GB/121740的相关规

地理信息城巾数据 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下病害体类型应符合本标准第4.0.1条的规定; 2地下病害体信息应包括病害体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空 间信息应包括病害体坐标、埋深等,属性信息应包括病害体类 型、规模、风险等级、处理状态等。 9.3.4地下病害体数据库应根据病害体的探测、监测和工程处 理结果及时更新,并应保留历史数据。 9.3.5地下病害体信息管理系统应基于GIS平台构建,应具备 数据输入、编辑、查询、统计、分析等基本功能,宜具备三维可 视化、数据交换服务等应用功能。 9.3.6地下病害体信息交换与应用服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标准》CJJ/T100的相关规定。 9.3.7地下病害体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2239的相关规定。

附录 B高密度电阻率法现场探测记录单表B高密度电阻率法现场探测记录单工程名称:工程地点:天气:测线编号:装置类型:仪器型号/编号:电极距文件名测线位置电极数隔离系数备注/异常情况(m)现场草图说明操作:记录:检查:日期:第页/共页46

表C瞬态面波法现场探测记

表D微动勘探法现场探测记录单

附录E地震映像法现场探测记录单

表E地震映像法现场探测记录单

表E地震映像法现场探测记录单

表F瞬变电磁法现场探测记录单

表G地下病害体成果统计表

1为便于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 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 “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 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GB/T21740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22239 3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标准》CJ/T7 4 《城市测量规范》CJJ/T8 S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标准》CJJ/T100 6 《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 《多道瞬态面波勘察技术规程》JGJ/T14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城市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与风险

2.1.2本标准包含的地表地球物理方法有探地雷达法、高密度 电阻率法、瞬态面波法、微动勘探法、地震映像法和瞬变电 磁法。

2.1.3脱空常见于混凝土地面、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以

黑路面等刚性或半刚性面层下方,一般表现为平面尺寸大于垂向 高度特点。

3.0.1城市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与风险评估要求在收集和分析 测区内既有的岩土工程、市政设施、水文气象等资料的基础上, 采用合理的地球物理方法或方法组合,查明探测区域内地下赋存 的地下病害体类型、规模、埋深、位置等属性,并对其安全风险 进行评估,根据风险等级提出相应的处置对策。 3.0.2地下病害体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动态变化, 因此日常管理中定期进行病害体探测,及时发现病害体、监控其 动态特征是有效降低其引发地面塌陷的重要保证,但是限于探测 条件、经费支持等因素影响,对于城市每年进行全面探测是比较 困难的,但是有计划、定期进行相关探测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本 条规定了进行城市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与风险评估的情形及进行 时机: 1当城市地面严重变形或塌陷、地下管线发生变形或破损 等事故时,将严重威胁城市安全运营和人们安全出行等,建议立 即进行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与风险评估,查明事故影响范围,为 事故处理提供技术支持。 2对于城市主干道路、广场及重点管线区域,承载着城市 交通、人员活动和地下生命线的安全,考虑地下病害体的隐蔽 性、复杂性和动态发展特征,建议定期进行探测,评估其地下潜 在风险情况。 3对于年代久远的地下基础设施,如地下人防工程等,由 于缺乏有效管理,可能会存在失稳的情况,建议定期进行探测 工作。 4地下工程施工扰动是引发地下病害体发生发展的重要因 素,为预防由于地下施工引发地面变形或塌陷事故,建议在地下

工程施工前、竣工后进行探测工作,也可为相关方责任界定提供 技术支持。施工中若需要排查地下病害体,也可以根据施工进度 合理安排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与风险评估。 5为保障城市重点项目的安全实施和重大社会活动的有序 进行,建议对其涉及和影响的场所及其周边区域的道路和地下管 线等进行地下病害体探测工作。 6根据城市养护管理数据,城市地面变形或塌陷、地下管 线变形或破损等事敌在汛期后一段时间内,呈现出高发的情况: 尤其是排水管涵周边和河道周边,故建议在汛期后,对排水管涵 周边、河道周边进行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与风险评估。 7其他存在地下病害体潜在安全风险的区域如废弃管线区 域、挡土墙、原始沟谷回填区域和原始岩溶漏斗区域等。 3.0.3地下病害体探测所采用的普查和详查方式对应了不同的 探测阶段,当工程较小或工作量小时,也有直接采用详查的 方式。 1普查工作对测区进行全面探测,根据探测成果、现场调 查结果和资料分析结果,确定场区重点探测区域。 2重点探测区包含:历史事故发生的区域、管线密集区、 地面明显变形区和普查中发现的疑似地下病害体异常区域等。 3.0.4在地下病害体探测中,由于其环境的复杂性,各类地球 物理方法均存在优势与不足,探测深度和精度也都不相同,在选 择探测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探测目标的深度、探测环境特性和 探测精度要求,选择合理的地球物理方法。 3.0.9探测时发现埋深较浅、规模较大的空洞、脱空、严重疏 松、严重富水等危险性较大的地下病害体,考虑到事故的突发性 特征,需及时告知相关单位采取合理措施,防止意外事故的 发生

4.0.1本条对地下病害体的类型进行了规定。根据地下病害体 的工程特征、地球物理特征、岩土工程特征等,结合工程实践经 验将地下病害体分为脱空、空洞、疏松体和富水体4类。 4.0.2地下病害体的工程特征是其分类的基本依据。地下病害 体的成因与土体的性质和结构、水动力作用、动(静)荷载作用

4.0.1本条对地下病害体的类型进行了规定。根据地下病害体

4.0.2地下病害体的工程特征是其分类的基本依据。地下

地下病害体的形成通常是由于局部土体缺失后,上部土体在 自重和其上动(静)荷载、机械振动作用下,自身土体结构遭到 破坏,密实度下降、孔隙度增大,逐渐变为松散土体,本标准中 称之为疏松体。当疏松土体在自重作用和环境振动作用下向下发 展时,会导致局部土体与周边土体分离,发展至一定的规模时, 即形成空洞;当这一过程逐渐发展至地表,空洞即变成了脱空 由上所述,疏松体、空洞、脱空的形成即是地下病害体由深至 浅、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同时也对应了地下病害体形成的不同 阶段。 在地下病害体形成的过程中,如果存在水的因素(这里的 水不包括地层中赋存的具有承压性质的地下水),则通过水的 潜蚀、冲刷等动力作用,会加剧空洞的形成,同时水对局部土 体的渗透也会改变土的原有结构,因而降低其工程特性,因此 本标准将这种不良地质体列为地下病害体的一种,称为富 水体,

4.0.3地下病害体的探测主要采用地球物理方法,探测时主要

基于地下病害体与周边土体的地球物理场差异进行地下病害体类 型的判别。其中探地雷达法主要基于介电特征差异,高密度电阻 率法、瞬变电磁法主要基于电阻率特征差异,瞬态面波法、微动 勘探法和地震映像法主要基于波阻抗差异

4.0.4根据疏松程度不同,本标准将疏松体分为严重疏松体和 一般疏松体两个等级,主要考虑到不同程度的疏松体风险等级差 异较大,相应的处置对策差别也较大。

4.0.4根据疏松程度不同,本标准将疏松体分为严重疏松体和

5.0.1本条规定了探测的技术准备工作内容。技术准备是加强 探测工作科学化管理与确保工作质量、效率的重要保证。对于特 定的方法或规模较小的工程,准备工作可以适当简化。

本条规定了探测工作应收集的资料

1对于地下病害体的探测工作,多数处于道路区域,因此 测区范围地下工程的施工设计资料是探测工作需要的基础资料。 4地下管线现状资料宜包括:管线的种类、位置、材质 规格、埋深、高程及相互位置关系等。在与管线关系较大的病害 体探查中,如没有管线现状资料,宜进行管线探查工作 由于地下管线的施工或介质渗漏均会产生地下病害体,其内 窥检测资料是判断病害体成因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地下管线 在物探的探查面上会有异常信号出现,所以收集地下管线的现 状资料及其内窥检测资料会提高探查工作的有效性。另外,如果 现场曾发生过病害体塌陷等事故,并经过修复的情况,修复所采 用的施工设计资料及原病害体的资料也是非常重要的,应尽可能 收集到。

5.0.3本条规定了探测工作现场踏勘的工作内容。踏勘工作

主要是了解现场的环境与地形地貌情况,了解探测测线布置的条 件。由于地下病害体探查工作的特殊性,对于已经出现塌陷或裂 缝的探查现场,了解现场的安全隐患,也是踏勘工作的重要任 务,从而为探查时的安全措施选择提供参考。

主要是了解现场的环境与地形地貌情况,了解探测测线布置的条 件。由于地下病害体探查工作的特殊性,对于已经出现塌陷或裂 缝的探查现场,了解现场的安全隐患,也是踏勘工作的重要任 务,从而为探查时的安全措施选择提供参考。 5.0.4本条规定了选择探测工作方法的主要因素。因为不同的 物探方法,其探查的物性异常种类、目标大小、探查深度及分辨 率不尽相同,因此方法选择时,应首先考虑探测的目的,特别

物探方法,其探查的物性异常种类、目标大小、探查深度及分辨 率不尽相同,因此方法选择时,应首先考虑探测的目的,特别 是:探测目标异常的可能大小、可能性状、可能深度及其与周达

介质的物性差异等。另外,现场的干扰与影响因素也应考虑,如 地电干扰、电磁干扰、振动干扰、温度干扰等,保证所选探测方 法的应用效果。现场作业条件工作影响因素,如接地条件、交 通、人流、场地狭窄及场地安全隐患等,也是直接影响探测工作 实施的重要因素。

5.1.1本标准推荐的地球物理方法包括探地雷达法、高密度电 阻率法、瞬态面波法、微动勘探法、地震映像法和瞬变电磁法, 地下病害体本身的参数差异、规模及现场的实施条件是进行探测 工作的前提。 1地球物理性质差异包括介电差异、电阻率差异、波阻抗 差异等。 2地下病害体尺寸相对于其理藏深度或探测距离应具有 定的规模,以地下病害体产生的异常信号能被准确探测和识别为 准。一般要求地下病害体尺寸相对于其理藏深度或探测距离之比 要大于1:10。 3不同的地球物理方法对探测的实施条件有不同的要求,例 如探地雷达法要求避开强电磁干扰,地震映像法避开强震干扰等。 6.1.3本条规定了病害体探测可供选择的工作方法,叙述了探 测方法的应用范围。每种探测方法都有自已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 围,针对性地选择探测方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各地区的地下介质介电性质差异,探地雷达可探测地下 7m深度范围内的地下病害体。在地下水位较高或介质含水量较 大时,探地雷达的信号衰减加剧,有效探测深度会减小。 在城市地下病害体探测中,当探测深度不大于7.0m,探测 环境相对简单时,优先采用探地雷达法;当探测深度较大时,建 议采用探地雷达法探测3.0m以内的浅部地下病害体,采用其他 有效的物探方法探测深部的地下病害体;而当探测环境复杂时, 建议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组合探测。

2已知点包含有资料的钻孔或开挖点,可用于计算地下介 质参数的已知理藏目标点等(例如已知深度的地下管线处,可在 探地雷达探测中用来计算介质电磁波速度)。 4重点区域包含普查时发现的异常区、业主指定的重点区 和调查划定的历史塌陷区、现状变形区等重点区。 6.1.5在地下病害体探测过程中,测量工作包括测线、测点的 定位测量、地下病害体位置测量、验证点测量等。 1非均匀分布的测点包括:高密度电阻率法、瞬态面波法 微动勘探法、地震映像法和瞬变电磁法的不均匀布置的测点,也 包括探地雷达点测时的不均匀分布点。 2测量精度包含地物测量、测线定位测量、地下病害体定 位测量的位置和高程精度。 4采用相对坐标系时,与当地城市坐标系建立联系是必 要的。

6.2.1探地雷达法是基于地下介质之间的介电性质差异的

6.2.1探地雷达法是基于地下介质之间的介电性质差异的探测方 法,与其相关的最主要的参数是相对介电常数,通常使用功率反射 系数来表征地下介质之间的介电差异。功率反射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P /ei+Ver2

式中:P. 功率反射系数; Erl 周边介质相对介电常数; Er2 被探测对象相对介电常数。 当功率反射系数P,≥0.01,认为其介电性质差异可在探地 雷达法部面上产生可识别的信号反映。 6.2.4城市探测环境下,影响探地雷达探测深度和精度的主要 因素为天线主频、地下介质结构与介电特性、环境于扰因素等、 在实际探测中应考虑探测深度和分辨率要求,充分了解探测区域 地下介质的介电性质和环境干扰的影响因素

1考虑城市探测环境干扰因素影响,优先选择屏蔽天线进 行探测,以获得较高质量的数据信息。目前市场上常用的探地雷 达屏蔽天线主频可达到80MHz~500MHz。为了探测较深目标 体,优先选用低频屏蔽天线,以80MHz~150MHz天线为主, 背景干扰弱的区域,可选用20MHz~80MHz低频天线;在满足 探测深度时,选择相对高频的天线会有更好的分辨率。 根据若干城市对探地雷达各频率段天线探测深度能力的试验 对比,常用屏蔽天线的探测能力如表1所示,

探地雷达常用天线主频的探测能力统计

2经对现场探测干扰源影响分析,区域内电磁干扰很小, 为获得较大探测深度(>7.0m)时,可选择非屏蔽的低频天线, 但相应的探测精度需满足测试的需要。 3对于探测的重点区域和普查中发现的重点异常区,一般 建议采用两种以上不同主频的天线进行组合测试,兼顾深部与浅 部探测。多天线多测线综合解释,可更准确地探测地下病害体。

1在城市道路上进行测试时,机动车道建议采用车辆拖电 的形式进行探测,非机动车道一般采用人拖拉的方式进行探测, 基于安全的考虑和检测实施的便捷性,测线要求沿车道行进方向 进行布设。 2、3沿长边、轴向等方向能够获得更连续的部面数据,有 利于保障地下病害体异常信号的完整性。 4测线间距依据天线的主频大小而不同,一般频率越高的 天线要求测线间距越小。测线间距需保证要求探测到的地下病害 体规模能够得到有效覆盖。

1记录时窗的大小应保证要求探测深度内的目标能够得到 完整的反映,地下介质的综合电磁波速度的计算公式可按 u=c//er计算,其中c为空气中的电磁波速度(0.3m/ns),e 为地下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以地下等效介电常数为9为例(u=0.1m/ns),要求探测深 度5m,按照K一1.3计算所得的记录时窗为130ns。 2为尽量避免探测过程中出现“削波”的情况,要求其增 益宜保持信号幅度不超出监视窗口的3/4。 3以100MHz主频的天线为例,其采样率应不低于 2000MHz,即采样间隔应小于0.5ns。 4叠加的方式可有效增强信号的信噪比,但叠加的道数应 考虑天线前进的速度影响,保证不出现掉点的情况。 5普查时要求每米采集的扫描数不宜少于20道,详查时每 米采集的扫描数不宜少于40道。 6.2.10地下介质电磁波速度的获取是探地雷达资料解释的重要 内容,也是深度转化的重要参数,其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解释结 果的准确程度。本标准推荐使用宽角法、已知深度目标换算法或 迭代偏移处理法计算地下介质电磁波速度。 1宽角法 当地下存在一反射面时,保持一个雷达天线固定在地面某 点上不动,而另一个天线沿测线移动,记录地下各个不同层面反 射波的双程走时,这种测量方法称为宽角法,主要用来求取地下 介质的电磁波传播速度。宽角法示意如图1所示

地下深度为d的水平界面的反射波的双程走时:

6.2.11本条对探地雷达的现场采集进行了规定。

1当采用测量轮测距时,为保证测量距离的准确性,一般 在测试前选取一定距离进行多次测试,取测量轮记录的平均数作 为标定数。 2根据有效性试验确定的初始采集参数未必适应场区所有 的位置,故可根据图像显示的效果合理调整采集参数,在同一区

域的平行测线,建议采用相同的采集参数。 4采用自由连续采集模式时,探测时天线移动速度越快, 其单位距离上采集到的有效扫描数就越少,为满足水平分辨率的 要求,一般要求控制好天线移动的速度。 5一般情况下,分离天线的发射与接收方向增益在临界角 方向最强,因此天线间距选择时尽量使最深目标体相对接收天线 和发射天线的张角为临界角的2倍,即:

2dmax S= Ve.

式中:dmax一目标体最大深度; E一相对介电常数。 在有效探测深度范围内增加天线间距即增加来自深部探测信 息。实际测量中,天线间距增大会增加测量工作的不便,同时会 降低垂向分辨率,因此实际探测时通常小于理论计算值,常取目 标体最大深度的20%。 6自由连续采集时,由于天线行进速度的不同,会导致数 据横向上的疏密程度不相同,甚至差异很大,为避免数据定位误 差的累积,要求必须每隔一定的距离进行标记,亦便于后期数据 处理时的距离归一化处理。 7、8测线沿线各类干扰源、地面积水等会对探地雷达图像 产生不同程度的干扰,造成物探探测结果解释的多解性,为有效 避免后期探地雷达数据解释的误判,现场及时记录这些干扰源的 位置及其对图像的影响。在地下异常解释时正确识别这些图谱异 常的原因,做到真、假异常的识别,剔除假异常,正确解释真异 常,有效降低多解性。 10例如临时压占场地、路面铺设钢板、临时施工或临时停 靠车辆等不能探测的区域。 6.2.13在对探地雷达测线进行定位时,可以根据数据中有明显 反应的地物或干扰的信号,对测线的局部位置进行校正。并盖 路灯、地下管线等在探地雷达图像上具有比较容易识别的特征,

区付 此可以通过相关信息进行测线的定位和校核。 6.2.15本条对探地雷达数据处理进行了规定。数据处理的自的 是压制干扰、突出有效目标的信号,应根据于扰的类型或需要的 图像效果合理选择数据处理方法,对数据处理的参数应有足够的 理解,避免过度处理。 数据预编辑包括修改头文件、测线方向一致化、数据合并 等,其不对数据信号本身造成改动,是数据处理最前期的整理 阶段。 数据预处理包括切除多余信息、距离归一化(手动打标模 式)、调整信号延时、抽道、加密、去漂移、剔除坏道等。在数 据质量较好的情况下,如果通过预处理的数据即可进行分析解 释,可不用再做其他常规处理或高级处理。 常规处理一般不会对数据进行不可逆破坏,常规处理包括增 益调整、一维滤波、水平相关分析、小波变换等。在原始探地雷 达数据质量不佳的情况下,可通过手动增益调整,使局部数据部 面的有效信号明显增强,从而保证数据的清晰、可追踪;一维滤 波通常用于压制于扰,突出有效信号;水平相关分析主要用于改 善明显的雪花噪声干扰。 高级处理对数据改动较大,有时会掩盖有效信息或产生新的 未知异常,通常在针对特定异常信号,需要突出其信号特征时采 用高级处理。高级处理包括二维滤波、反褶积、背景去除、信号 偏移等。其中,原始数据存在形态规则、具有一定规律的多次波 干扰,或类似多次波的谐振干扰时,可采用反褶积进行处理。对 多次波进行压制时,预测步长不应大于多次波的双程走时,对谐 振干扰进行压制处理时,预测步长不应大于谐振的周期。背景去 除主要在数据中存在连续水平干扰时使用,可通过小波变换、均 值背景去噪等方法实现,由于该项处理对数据的改动较大,数据 处理时应慎用,通过试验和调整获得最佳处理效果。 可视化/解释处理是根据解释的需要或可视化的效果而进行

的处理,包括希尔伯特变换、提取或圈定异常、三维可视化等。

6.2.16本标准将对探地雷达法探测有影响的干扰源分为三类, 并列出了一些典型的具体干扰源。地上干扰的影响主要是这类物 本在探地雷达探测时反射雷达电磁波,从而在雷达部面上形成具 有固定特征的图像(图2~图7);电磁干扰主要是电磁类发射源 发射的电磁波与探地雷达天线发射的电磁波相互影响所致(图 3、图9);地下干扰主要是在雷达图像上容易形成与地下空洞、 琉松区等地下病害体类似的影像特征(图10~图15)

图12浅埋地下过街通道

图14施工降水井 nm260.0 265.0 270.0 275.0

图15地下工程加固体(注浆)

6.3.5最小电极距建议同预期的水平分辨率相当;排列长度建 议大于6倍的最大要求探测深度

6.3.5最小电极距建议同预期的水平分辨率相当;排外

6.3.8本条对高密度电阻率法的质量检查

6.4.3瞬态面波法数据采集时采用的道数越多,数据的精度越 高、频率成分越丰富,但提取的频散曲线是整个排列下的平均效 应,因此排列不宜过长,采用12道~24道即能满足探测需要。 为提高工作效率可选择12道进行数据采集。但进行有效性试验 时,应采用24道或更多的道数进行全排列探测,以确定观测系 统的最佳参数。 6.4.4对于常规工程勘察,瞬态面波数据采集采用自然频率不 小于4Hz的低频检波器,但对于地下空洞等病害体探测,需要 相对丰富的中高频面波成分,因此宜选择4Hz~20Hz的检波器。 646动平焦的排列需源等会数应保持不亦一必要时可以

小于4Hz的低频检波器,但对于地下空洞等病害体探测,需要 相对丰富的中高频面波成分,因此宜选择4Hz~20Hz的检波器。 6.4.6滚动采集的排列、震源等参数应保持不变,必要时可以 用多条测线组成测网。测线间距和测点间距相当,以能够有效控 制目标体规模为准

用多条测线组成测网。测线间距和测点间距相当,以能够有效控 制且标体规模为准。

表半个波长深度以上介质的平均值,在无其他资料时,可采用此 方法。当场地具有已知的钻孔地质资料时,应根据钻孔资料标定 β值。 视横波速度,既不是面波的相速度,也不是横波速度,但可 以使得横波速度在剖面上的变化明显突出出来,大大方便了地层 岩性和构造变化的有效识别和解释。而且,经实际的各种替换公 式试算和实际检测数据的检验,公式(6)对视横波的计算结果 也最接近地层横波速度的真实值。在进行地质解释前,应收集尽 可能多的已知钻孔资料和其他物探成果资料,综合已知因素后再 进行地质解释

6.5.3目前微动勘探法可以使用常规地震勘探使用的低频检波 器(频率不大于4Hz)作为拾振器,也可以使用一体化数字地震 仪。常规地震勘探用低频检波器通常为单分量,工作时多个拾振 器通过与电缆连接,再采用专门的地震仪进行数据采集;一体化 数字地震仪有单分量也有三分量,自身通常有数据采集、上传和 存储的功能,工作时各个拾振器按设计的台阵方式布置,通过 GPS授时功能实现各采集系统的同步信号采集。 微动勘探法采用三分量检波器福州市房产与规划建筑面积测算技术规程(暂行).pdf,可通过计算同时获得面波频 散曲线和H/V曲线,有利于地下目标的解释。

位置,同步记录不应少于10min,计算各台仪器的功率谱之比、 相干系数和相位差,对仪器的一致性作出评价。在有效频段范 围,相干系数一致性一般要求优于98%,相位差要求小于2。 6.5.5建议采用圆形台阵或内嵌三角形台阵,能顾及各个方向 来的震动信号。场地条件受限制时,宜灵活采用T形台阵、I 形台阵、十字形台阵、U形台阵等,台阵尽量避免对称布设 (图16)。一般而言,台阵中的检波器越多,提取的频散曲线越 圆国均人合在

位置,同步记录不应少于10min,计算各台仪器的功率谱之比、 相干系数和相位差,对仪器的一致性作出评价。在有效频段范 围,相于系数一致性一般要求优于98%,相位差要求小于2°。

6.5.5建议采用圆形台阵或内嵌三角形台阵,能顾及各个方向

6.5.5建议采用圆形台阵或内嵌三角形台阵,能顾及

来的震动信号。场地条件受限制时汉北家园8#楼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宜灵活采用T形台阵、I 形台阵、十字形台阵、U形台阵等,台阵尽量避免对称布设 (图16)。一般而言,台阵中的检波器越多,提取的频散曲线越 准确。采用6台检波器圆形台阵(圆心一台,圆周均匀分布5 台)是最经济合理的方式。

图16微动斯探法台阵布设方式示意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