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pdf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7.5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354355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pdf

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崩、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普洱市西盟县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组织设计g code of rockfall,landslide and debri

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发布

引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总则 基本要求 滑坡与崩塌监测 泥石流监测 3资料整理 附录A(资料性附录) 崩塌、滑坡、泥石流一般分类 附录B(资料性附录) 斜坡移动的国际分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1987) 附录C(资料性附录) 滑坡稳定性野外评价指标. A 附录D(资料性附录) 滑坡发育阶段划分, ... 2 附录E(资料性附录) 滑坡、崩塌变形监测主要内容和主要(常用)方法 附录F(规范性附录) 滑坡综合信息预报系统… 附录G(资料性附录) 泥石流活动预测方法· 附录H(规范性附录) 泥石流活动预报方法 附录I(资料性附录) 监测墩(标石)类型结构图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本规范规定了滑坡、崩塌变形与泥石流活动的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点网布设、监测资料整理, 以及变形破坏或活动预报等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已经发生过且可能继续或再次发生变形破坏和活动的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监测,以 及有可能发生崩滑的自然的或人工的斜坡和泥石流活动的沟槽(或斜坡)的监测。 本规范以专业监测为主,部分内容可供群测群防监测参见。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乳是注且期的专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选用于本标准,然需激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DZ/T0218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0220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翟勘查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变形监测deformationsupervision 4 对地表和地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岩土体与其上建筑物、移 物的位移、沉降、隆起、倾斜、挠度、裂缝 等微观、宏观现象,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周期性的或实时的测量工作 总则 4.1 监测任务 a) 监测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形变或活动特征及相关要素。 b) 研究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地质环境、类型、特征,分析其形成机制、活动方式和诱发其变形破 坏或活动的主要因素与影响因素,评价其稳定性。 研究和掌握滑坡、崩塌变形破坏与泥石流活动的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 查、设计、施工提供资料,检验防治工程效果、 d) 研究、制定滑坡、崩塌变形破坏判据和泥石流活动判据,及时按有关规定预报灾害可能发生的 时间、地点和强度(量级)。

表1监测站(点)分级表

列人群测群防监测的滑坡、崩塌与泥石流,一般是潜在不稳定的,受威胁的人数和潜在可能造成的 济损失均较少的滑坡、崩塌与泥石流。

流,应有相应的地质调(勘)查等资料做依据。这些资料包括: a)地质勘查报告(或说明书)。主要内容包括: 1) 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包括: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和新构造运 动,水文地质条件等。 2)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特征与成因,包括:规模、类型和一般特征,形成条件和发育过程,变 形或活动特征等。参见附录A~附录D。 3)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稳定性评价,包括: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稳定性计算、试验成果和综 合评价,进一步变形破坏或活动的方式、规模和主要诱发因素与影响因素等。滑坡、崩塌 稳定性野外评价参见附录C,发育阶段分析参见附录D。 b)滑坡、崩場与泥石流所在地区和影响范围内的社会一经济现状与发展远景规划资料,包括人 口、直接经济价值等。 c)能满足监测点、网布设的地形图、地质图(含平面图和剖面图)和附近建设现状与规划图。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监测站(点)布设之前,应有上级部门或委托单位下达的任务书,监测单位根据

监测设计书的内容包括:任务来源和监测的重要性,自然条件和地质环境,滑坡、崩塌与泥石 征、成因和稳定性分析的主要成果,监测精度要求,监测内容论证和确定,监测方法选定,监测点风 监测资料整理,变形破坏或活动判据和预报方案,监测经费预算。 监测设计书应通过下达任务的上级部门或委托单位的审批

5.3监测内容依据下列因素确定:

a)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赋存条件、地质特征和变形、活动的主要因素与相关因素。 b) 滑坡、崩塌变形破坏的可能方式和泥石流活动的可能方式。 滑坡、崩塌变形阶段、变形量和泥石流发育阶段、活动频率。 d 滑坡、崩与泥石流稳定性评价的需要和预报模型、预报判据的需要。

I级监测站(点)和有条件的II级监测站(点)的监测内容应尽可能齐全,并随其发展过程和稳定状 况增加或减少监测项目,完善监测内容。 群测群防监测应重点监测相对位移和变形、活动的主要相关因素。 5.4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监测方法,应在监测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其重要性和危害性、监测环境优劣 情况和难易程度、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等,本着先进、直观、方便、快速、连续等原则确定。 I级监测站(点)和有条件的II级监测站(点)应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和新技术、新方法进行监测,形 成合理的监测方法的组合。多种方法监测所取得的数据、资料,互相联系、互相校核、互相验证,并做出 综合分析,取得可靠的结论 群测群防监测,一般采用简易方法进行监测。 5.5监测仪器、设备,应能满足监测精度要求,精确可靠;能适应环境条件,抗腐蚀能力强,受温度、冻 融、风、水、雷电、振动等作用影响小,支架焊接徐变变形小;能保持仪器和传输线路的长期稳定性与可靠 性,故障少,并便于维护和更换。 5.6在经济、技术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逐步实现监测数据采集自动化和实时监测。自动化监测仪器、设 备,应有自检、自校功能,没有自检、自校功能时应至少每三个月进行一次人工检查、校正,确保长期稳 定。在自动化监测的同时,应适当地进行人工监测,保证在仪器、设备发生故障时,观测数据不中断。 5.7滑坡、崩塌变形监测精度,根据其变形量确定。监测误差应小于变形量的1/5~1/10。 5.8应及时进行监测资料的编录、整理和分析研究。有条件的专业监测站(点)应尽可能采用计算机进 行监测资料的编录、整理和分析研究。 5.9及时进行滑坡、崩塌变形破坏预报和泥石流发生、发展、爆发预报。预报分为中长期、短期和临灾 预报。 a) 中长期预报,指一以上的危险性的预报。包括滑坡、崩塌与泥石流地质灾害区划和易发区的 圈定。 b)短期预报,指在一年到几天内将要发生的预报。 c)临灾预报,指在几天内将要发生的预报。 中长的预报,在月报、季报、年报中提出,短期和临灾预报,随时出现随时提出,以专报形式提交。 5.10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经治理或受自然环境影响已处于平稳状态时,经上级部门或委托单位批准 后可以结束监测。

6.1.1滑坡、崩塌监测的内容,分为变形监测、相关因素监测、宏观前兆监测。

6.1.2滑坡、崩塌变形监测。一般包括位移监测和倾斜监测,以及与变形有关的物理量监测。 a)位移监测。分为地表的和地下(钻孔、平碱内等)的绝对位移监测和相对位移监测。 1)绝对位移监测。监测滑坡、崩塌的三维(X、Y、Z)位移量、位移方向与位移速率。 2) 相对位移监测。监测滑坡、崩塌重点变形部位裂缝、崩滑面(带)等两侧点与点之间的相对 位移量,包括张开、闭合、错动、抬升、下沉等。 b)1 倾斜监测。分为地面倾斜监测和地下(平洞、竖井、钻孔等)倾斜监测,监测滑坡、崩塌的角变 位与倾倒、倾摆变形及切层蠕滑。 c)与滑坡、崩塌变形有关的物理量监测。一般包括地应力、推力监测和地声、地温监测等: 6.1.3滑坡、崩塌形成和变形相关因素监测。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a)地表水动态。包括与滑坡、崩形成和活动有关的地表水的水位、流量、含沙量等动态变化,以 及地表水冲蚀情况和冲蚀作用对滑坡、崩塌的影响,分析地表水动态变化与滑坡、崩塌内地下 水补给、径流、排泄的关系,进行地表水与滑坡、崩塌形成与稳定性的相关分析。

b)地下水动态。包括滑坡、崩塌范围内钻孔、井、洞、坑、盲沟等地下水的水位、水压、水量、水温、 水质等动态变化,泉水的流量、水温、水质等动态变化,土体含水量等的动态变化。分析地下水 补给、径流、排泄及其与地表水、大气降水的关系,进行地下水与滑坡、崩塌形成与稳定性的相 关分析。 c)气象变化。包括降雨量、降雪量、融雪量、气温等,进行降水等与滑坡、崩塌形成与稳定性的相 关分析。 d)地震活动。监测或收集附近及外围地震活动情况,分析地震对滑坡、崩塌形成与稳定性的 影响。 人类活动情况。主要是与滑坡、崩塌的形成,活动有关的人类工程活动,包括洞掘、削坡、加载 爆破、振动,以及高山湖、水库或渠道渗漏、溃决等,并据以分析其对滑坡、崩塌形成与稳定性的 影响。

正常情况下每15天一次,比较稳定的可 一次,在汛期,雨季,预报期,防治工程施工期 应加密监测,宜每天一次或数小时一次直至连续跟踪监测

6.4.1滑坡、崩塌变形监测网,应根据滑坡、崩塌的地质特征及其范围大小、形状、地形地貌特征、视通 条件和施测要求布设。监测网是由监测线(即监测剖面,以下简称测线)、监测点(以下简称测点)组成的 三维立体监测体系,监测网的布设应能达到系统监测滑坡、崩塌的变形量、变形方向,掌握其时空动态和 发展趋势,满足预测预报精度等要求。

分级分主次确定滑坡、崩塌变形破坏的预报对

监测对象可以是但不一定全是主要预报对 对大型滑坡、崩塌或崩滑群。一般情况下,主 要预报对象是: a)变形速率大的地段或块体。 b)产生严重危害的地段或块体。 c)对整个滑坡、崩塌的稳定性起关键作用的地段或块体。 d)对整个滑坡、崩塌的变形破坏具有代表性的地段或块体。

1)滑坡、崩塌自身的范围。 2)滑坡、崩塌运动所达到的范围。 3)滑坡、崩塌所造成的次生灾害(如涌浪、堵江、堵河、堵渠和在暴雨条件下滑坡、崩塌迅速转 化为泥石流等)的危害范围。 4)地震、暴雨等其他灾害条件下放大效应所波及的范围。 b)确定灾害范围时,应考虑下列条件: 1)滑坡、崩塌运动的规模、范围、形式和方尚。 2) 滑坡、崩塌运动场所内的地形、地貌、地质及水文条件。 3) 滑坡、崩塌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在峡谷区产生气垫浮托效应、折射回弹及多冲程的可 能性。 4) 次生灾害产生的可能性和波及的范围。对于涌浪、堵江、堵河、堵渠等,应对不同水位、流 量条件下不同崩滑规模(土石体积)、运动速度所产生的灾害进行分析。 5.3滑坡、崩变形破坏预报等级,按时间分为.预测级预报级警报级。各等级内容见表2

表2滑坡与崩塌预报等级表

6.5.4区域性滑坡、崩变形破坏预报,主要进行预测级和部分预报级预报。宜在每年雨季前进行巡 查并进行稳定性评价,提出预报报告。

查并进行稳定性评价,提出预报报告。 6.5.5单体滑坡、崩塌变形破坏预报,应合理选择预报参数。一般情况下: a) 短临前兆参数是首要的预报参数,是准确预报滑坡、崩塌变形破坏的参数。 b) 多维位移监测数据,是滑坡、崩塌变形破坏预报的最基本参数,其中绝对位移数据是预报模型 所必须的参数。 c) 倾斜监测数据,是滑坡、崩塌变形破坏预报的重要参数之一。 地声监测数据,是岩质滑坡、崩塌变形破坏的重要参数之一,具有较短的时效性和较高的有 效性。

e)地应力、滑坡推力、地温及地下水监测数据,均是滑坡、崩塌变形破坏表征的预报参数。 f)应结合实际监测内容和方法选取预报参数,进行多参数综合评判和预报,以提高预报的准 确性。 6.5.6宏观前兆监测资料对滑坡、崩塌变形破坏预报极为重要,在分析6.5.5条所列参数时,必须和宏 观监测资料相结合。 6.5.7滑坡、崩塌变形破坏预报模型的建立和预报判据的确定,应遵循如下原则和方法: a)在地质模型和实施的监测内容、方法的基础上,选择建立适宜的、有效的监测预报模型。 b) 在进行滑坡变形破坏预报时,宜建立类比分析、因果分析、统计分析等模型,进行多参数、多模 型的综合评判提高预报的准确性。 c 预报模型建立以后,应利用已经发生过的相似的滑坡、崩塌的监测资料,进行反演分析,检验模 型的有效性,并初步确定相应的预报判据。 d)预报模型与预报判据均应由主管部门或单位组织专家评审、鉴定。 滑坡、崩综合信息预报模型,是通过对滑坡、崩塌变形阶段的判据建立起来的预报模型,见附 录F。

7.1.1泥石流监测内容,分为形成条件(固体物质来源、气象水文条件等)监测、运动特征(流动动态要 素、动力要素和输移冲淤等)监测、流体特征(物质组成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等)监测。 7.1.2泥石流固体物质来源是泥石流形成的物质基础,应在研究其地质环境和固体物质、性质、类型 规模的基础上(参见参见附录A、附录B),进行稳定状态监测。固体物质来源于滑坡、崩塌的,其监测内 容按6.1的规定:固体物质来源于松散物质(含松散体岩土层和人工弃石、弃渣等堆积物)的,应监测其 在受暴雨、洪流冲蚀等作用下的稳定状态。 7.1.3气象水文条件监测。点监测降雨量和降雨历时等;水源来自冰雪和冻土消融的,监测其消融水 量和消融历时等。当上游有高山湖、水库、渠道时,应评估其渗漏的危险性。 在固体物质集中分布地段,应进行降雨人渗和地下水动态监测。 7.1.4泥石流动态要素监测,包括爆发时间、历时、过程、类型、流态和流速、泥位、流面宽度、爬高、阵流 饮数、沟床纵横坡度变化、输移冲淤变化和堆积情况等,并取样分析,测定输砂率、输砂量或泥石流流量、 总径流量、固体总径流量等。 I、Ⅱ级监测站(点),应监测泥位。 7.1.5泥石流动力要素监测内容,包括泥石流流体动压力、龙头冲击力、石块冲击力和泥石流地声频 谱、振幅等。 7.1.6泥石流流体特征监测内容,包括固体物质组成(岩性或矿物成分)、块度、颗粒组成和流体稠度 重度(重力密度)、可溶盐等物理化学特性,研究其结构、构造和物理化学特性的内在联系与流变模式等

松散物质的,可以在不同地质条件地段设立标准片蚀监测点,监测不同降雨条件下的冲刷侵蚀量,分析 形成泥石流临界雨量的固体物质供给量。 7.2.2暴雨型泥石流应设立以监测降雨为主的气象站,监测气温、风向、风速、降雨量(时段降水量和连 续变化降水量)等。 在有条件时,宜利用遥测雨量监测系统、测雨雷达超短时监测系统、气象卫星短时监测系统等自动 化监测仪器,进行降雨量的监测。 对冰雪消融型泥石流,还应对冰雪消融量进行监测。

7.2.3泥石流动态要素、动力要素监测,应在选定的若干个断面上进行。 a)小型泥石流沟或爆发频率低的泥石流沟,一般采用水文观测方法进行监测。 b)较大的或爆发频率较高的泥石流沟,宜利用专门仪器进行监测。常用的有雷达测速仪、各科 传感器与冲击力仪、超声波泥位计(带报警器)、无线遥测地声仪(带报警器)、地震式泥石流报 警器,以及重复水准测量、动态立体摄影测量等。 7.2.4泥石流流体特征监测应与泥石流运动特征监测结合进行。 7.2.5在有条件时,宜采用遥感技术对泥石流规模、发育阶段、活动规律等进行中长期动态监测,用地 面多光谱陆地摄影、地面立体摄影测量技术,进行短周期动态监测。

7.4. 1在泥石流补给区

测法等,可结合不同地区泥石流活动特点和监测资料选择使用。 7.5.2泥石流活动预报等级,按时间分为预测级、预报级、警报级三个等级。各级内容见表4。

可结合不同地区泥石流活动特点和监测资料选择位

表4泥石流活动预报等级表

75.3泥石流活动预测

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监测资料整理的任务是,对各种监设 据进行标合整理妇纳 开光,找山 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及其与自然条件、地质环境和各种因索之间的关系,对滑坡、崩塌与泥石 流的稳定性做出正确的评价,对其变形破坏和活动做出正确的预报

a)监测点位的手动记录。包括各类位移监测点位处的手动记录和探头位置处的手动记录。 b) 探头位置处的自动记录。采用能传送到探头位置或附近控制板上的自动记录设备,根据手动 指令将数据记录到磁带或穿孔纸带上。 c 中心站处的手动记录。探头输出信号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传送到中心站,中心站将信号连续 转换为数字输出。监测人在中心站手动记录或采用手动指令将输出数据记录在穿孔纸带上。 d)中心站处的全自动记录。采用自动化系统,自动激发记录启动装置,进行全自动操作。

8.2.2数据采集时的误差消除

a 手动记录时,应详细检查数据,校正明显的错误,或对有问题的数据重新量测,以消除错误和明 显的误差。 b)自动记录系统有可能会产生附加的错误源。记录数据在用计算机处理之前,应对数据逐一进 行筛选,检查和误差解释,消除明显的错误

8.3.1建立监测数据库。根据监测资料类别分别建立相应的监测数据库。包括地质条件数据库、 灾害数据库和监测数据库等。 8.3.2建立资料分析处理系统。根据所采用的监测方法和所取得的监测数据,应用相应的地理信息 统、数据处理方法和程序软件包,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处理。一般包括滑坡、崩塌变形量、变形速率 石流运动速率等,进行监测曲线拟合、平滑和滤波,绘制变形时程曲线、运动时程曲线、降雨过程曲线 并进行时序和相关分析,

8.4.1监测资料应及时整理、建档

a)对于手动记录的原始监测数据,应计算其长度、体积、压力等有关参数,并与其他有关资料如日 期、监测点号、仪器编号、深度、气温等,以表格或其他形式记录下来,进行统一编号、建卡、归类 和建档。 b)对于自动记录在穿孔纸带上的数据等资料,应及时检查并归类、建档。 c)对于全自动记录的数据,应及时进行数据拷贝某市李庄锦绣花园1#楼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砖混),并编号存档。 4.2应按规定间隔时间(日、旬、月、季、半年、年)对数据库内的监测数据等资料进行分析统计计算特 值,如求和、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等,并分类建档。 4.3按监测内容和方法分类,对各类监测资料分别进行人工曲线标定和计算机曲线拟合,编制相应 图件。重要图件包括: a)对绝对位移监测资料应编制水平位移、垂向位移矢量图及累计水平位移、垂向位移失量图,上 述二种位移量送加在一起的综合性分析图,位移(某一监测点或多测点水平位移、垂向位移等) 历时曲线图。相对位移监测,编制相对位移分布图、相对位移历时曲线图等。 b)对地面倾斜监测资料应编制地面倾斜分布图、倾斜历时曲线图。地下倾斜监测,编制钻孔等 地下位移与深度关系曲线图、变化值与深度关系曲线图及位移历时曲线图等。 c 对地声等物理量监测资料应编制地声(噪音)总量与地应力、地温等历时曲线图和分布图等。 d)对地表水、地下水监测资料应编制地表水水位、流量历时曲线图,地下水位历时曲线图、土体 含水量历时曲线图、孔隙水压力历时曲线图、泉水流量历时曲线图 e) 对气象监测资料应编制降水历时曲线图、气温历时曲线图、蒸发量历时曲线图,以及不同雨强 等值线图等。 f)为进行相关分析,还应编制如下图件:滑坡、崩塌变形位移量(包括相对的和绝对的)与降水量 变化关系曲线图、变形位移量与地下水位变化关系曲线图、倾斜位移量(包括地表的和地下的) 与降水量变化关系曲线图、倾斜位移量与地下水位变化关系曲线图;滑坡、崩塌区与泥石流固 体物质分布区地下水位、土体含水量、降水量变化关系曲线图,泉水流量与降水量变化关系曲 线图,地表水水位、流量与降水量变化关系曲线图等

8.4.4编制监测报告,分为月报、季报、年报

监测月报、季报应映主要监测数据和主要历时曲线及相关曲线图等,并对该时段内的滑坡、崩塌与 泥石流的稳定性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监测年度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地理与地质概况,滑坡、崩塌(或泥石流)特征与成因、变形或活 动动态特征和发展趋势,结论和建议(稳定程度,防灾、治灾措施等)。若有防治工程,应增加防治工程效 果评价。主要图和表包括:地质图、监测点网布置图,各种监测资料分析图和数据表等。

监测月报、季报应映主要监测数据和主要历时曲线及相关曲线图等,并对该时段内的滑坡、崩塌与 泥石流的稳定性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监测年度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地理与地质概况,滑坡、崩塌(或泥石流)特征与成因、变形或活 动动态特征和发展趋势,结论和建议(稳定程度,防灾、治灾措施等)。若有防治工程,应增加防治工程效 果评价。主要图和表包括:地质图、监测点网布置图,各种监测资料分析图和数据表等

物质类别是按其开始移动前的状态分类,若移动的类型变化则按其在运动变化时的状态分 移动速度的衡量尺度:

3m/s 0.3m/min 15 m/d 15m/mon 1.5m/a 0.06m/a 极快 很快 快 中快 慢 很慢 极慢

上行跨东外环连续梁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附录C (资料性附录) 滑坡稳定性野外评价指标

滑坡稳定性评价是地质勘查的主要内容 判别尺度,特制定下列评价指标和条件,供野外参见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