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GHP-008-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AGHP-008-2018地裂缝地质灾害监测规范(试行).pdfT/CAGHP0082018
地裂缝地质灾害监测规范(试行)
DB62/T25-3124-2016 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pdfSpecificationofGroundFissureMonitoring
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 发布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总则 4.1 监测目的 4.2 基本任务 4.3 工作流程 4.4 基本要求 监测对象与监测内容 5. 1 监测对象 5.2 监测内容 监测分级 6.1 监测分级标准 6.2 分级监测内容及方法、要求 监测方法 7. 1 一般规定 7. 2 水准对点监测 7. 3 短水准剖面监测 7. 4 三维变形测量仪监测 7. 5 卫星定位系统监测. 7. 6 地下水动态监测 7. 7 简易人工监测 7. 8 监测频率 监测前期准备 8.1 资料收集· 8.2 野外踏勘· 8.3 监测设计 监测网布设 9.1 监测点布设原则 9.2 监测点布设 10监测点建设 10.1 水准点(桩)埋设 10.2 卫星定位系统监测点建设 10.3地下水动态监测点(
地裂缝地质灾害监测规范(试行)
本标准规定了地裂缝地质灾害监测的监测分级、监测对象与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前期准 备、监测网布设、监测点建设、监测数据记录与处理、成果编制的技术要求。
, 地裂缝groundfissure 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地表岩土体开裂、差异错动.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并 造成危害的现象。 3.2 地裂缝监测geofracturesmonitoring 通过水准测量、三维变形测量仪测量、卫星定位系统测量等测量方法,对地裂缝活动变化情况进 行定期观察测量、采样测试、记录计算、分析评价和预警预报的活动。 3.3
缝影响带geofractureszo
测;分析、汇总监测数据,编制监测成果报告及图件(图1)
4.4.1地裂缝监测应在对地裂缝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基础上进行。
,1:1地裂锋监测对源成整用地
图1地裂缝监测工作流程图
5.2.1地面变形监测内容应包括地裂缝活动的影响带宽度,地裂缝两盘的垂直活动量、水平拉张活 动量、水平扭动活动量。 5.2.2建(构)筑物变形监测内容应为建(构)筑物裂缝两侧水平拉张、水平扭动或垂直活动量。 5.2.3地下水动态监测内容应为地下水位.必要时水位、水质监测宜同时进行。
缝规模或危害等级,只要一项指标达到高等级,则按高等级划定监测的级别。 1.2地裂缝规模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四级,见表2。
表1地刻缝监测级别划分标准
表2地裂缝规模分级标准
地裂缝危害等级划分标
6.2分级监测内容及方法、要求
6.2.1.1一级监测应监测地裂缝两盘垂直绝对活动量、水平相对活动量、地裂缝影响带宽度以及建 (构)筑物变形量等。 6.2.1.2监测方法应采用水准对点监测、短水准剖面监测、三维变形测量仪监测,建(构)筑物变形 量宜采用人工简易监测。卫星定位系统监测宜作为辅助监测手段
术标准的有关规定。 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等技 6.2.2二级监测 术标准的有关规定。
G 2. 2 二级监测
0.Z.3. 测地裂缝两盘相对活动量。 术标准的有关规定
7.1.2监测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
a 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且满足监测精度和量程要求; 经过校准或标定合格,且校核记录和标定资料齐全,并应在规定的校准有效期内使用; ) 定期进行监测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检测以及检查。 7.1.3 对同一监测方法,监测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使用同一监测仪器和设备; b) 固定监测人员; ) 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1 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且满足监测精度和量程要求; 经过校准或标定合格,且校核记录和标定资料齐全,并应在规定的校准有效期内使用; 定期进行监测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检测以及检查。 .1.3 对同一监测方法,监测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使用同一监测仪器和设备; b) 固定监测人员; 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7.2.1水准对点监测应监测地裂缝两盘垂直活动量。
7.2.1水准对点监测应监测地裂缝两盘垂直活动量。 7.2.2垂直地裂缝发育方向,在地裂缝两盘各布设一个水准点。 7.2.3按照水准测量规范观测,通过平差计算两点间高差。与上一期和第一期观测高差数据对比 推算出地裂缝两盘短期和长期垂直形变速率。 7.2.4观测方法采用单站倒尺·上、下午两个光段各测一测回。 7.2.5监测结果应填写水准对点监测记录表(参见附录D.1)
7.2.1水准对点监测应监测地裂缝两盘垂直活动量。 7.2.2垂直地裂缝发育方向,在地裂缝两盘各布设一个水准点。 7.2.3按照水准测量规范观测,通过平差计算两点间高差。与上一期和第一期观测高差数据对比 推算出地裂缝两盘短期和长期垂直形变速率。 7.2.4观测方法采用单站倒尺·上、下午两个光段各测一测回。 7.2.5监测结果应填写水准对点监测记录表(参见附录D.1)
水准部面监测应监测地裂缝两盘垂直活动量与地
7.4三维变形测量仪监测
7.4.1三维变形测量仪应监测地裂缝两盘的水平拉张活动量、 法(参见附录C)。 7.4.3仪器宜采用自动化标定技术,也可根据现场工作条件人工标定。 7.4.4自动化监测数据读取应每日不少于1次。 7.4.5三维变形测量仪监测精度允许偏差为土1um。
7.5卫星定位系统监测
7.5.1卫星定位系统监测应监测地裂缝两盘地表水平拉张、水平扭动、垂估动量。 7.5.2地裂缝卫星定位系统监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 等技术标准的有关规定。
7. 6 地下水动态监测
7.1简易人工监测应监测由地裂缝活动造成的建(构)筑物拉裂变形。 7.2应在建(构)筑物裂缝两侧贴埋标志,人工用钢尺定期测量裂缝宽度及裂缝两侧水平、垂直村 立移的变化量,监测数据填人记录表(参见附录D.4),并拍摄裂缝照片,注明日期。 7.3简易人工监测精度允许偏差为±0.5mm
7.7.1简易人工监测应监测由地裂缝活动造成的建(构)筑物拉裂变形。 7.7.2应在建(构)筑物裂缝两侧贴埋标志,人工用钢尺定期测量裂缝宽度及裂缝两侧水平、垂直相 对位移的变化量,监测数据填人记录表(参见附录D.4),并拍摄裂缝照片,注明日期。 7.7.3简易人工监测精度允许偏差为±0.5mm
地裂缝监测频率宜按表4的规定确定
8.1.1收集区内地裂缝详细调查成果资料。 8.1.2收集区内已有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 环境影响资料, 8.1.3收集区内地下水开发利用资料,地裂缝、地面沉降、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 8.1.4收集区内水准点分布、高程测量等资料
8.2.1野外踏勘范围依据地裂缝活动范围、地下水开采范围、区域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 8.2.2野外踏勘内容应为地裂缝发育特征调查,由地下水开采诱引发或加剧地裂缝活动的地区应 开展地下水动态调查,已有地裂缝监测地区宜开展现有监测设施运行情况调查。 8.2.3地裂缝发育特征调查应调查工作区地裂缝发育长度、宽度、走向、倾向、倾角、影响带宽度等, 同时应开展伴生地质灾害调查,已引起建(构)筑物破坏的应开展建(构)筑物灾害现象的实地调查和 访问。 8.2.4地下水动态调查对象为工作区内钻孔、机民井、泉等出露水点,了解其开采量及开采层位。 8.2.5现有监测设施调查应调查现有监测设施类型、建设时间、运行情况等。 8.2.6野外踏勘地形图应采用标准分幅图件,比例尺应不小于1:5000
8.3.1监测工作开展之前JT/T 1342-2020标准下载,应编写监测设计书。 8.3.2设计书的编制,应以上级主管部门下达任务书或委托单位合同为依据。设计书应得到上级 主管部门或委托单位批准后方可实施。 8.3.3设计书的编制应在广泛收集资料和野外踏勘的基础上,明确监测对象及内容,提出监测方 法.布置监测网络.确定监测精度及频率。设计书编写提纲按附录A进行。 8.3.4设计书应编制监测工作部署图.应标明监测点类型、分布位置、监测频率等,地理底图应采用 标准分幅图件.比例尺应不小于1:10000
1.1监测点的布设应在地裂缝监测分级的基础 统监测等。 1.3由于地裂缝活动造成建(构)筑物变形应布置简易人工监测点。 。—山地下水开采诱发或加剧的地裂缝地质灾害活动,应布置地下水动态监测点。
9.1.1监测点的布设应在地裂缝监测分级的基础 系统监测等。 9.1.3由于地裂缝活动造成建(构)筑物变形应布置简易人工监测点。 014由地下水开采诱发或加剧的地裂缝地质灾害活动,应布置地下水动态监测点。
9.1.1监测点的布设应在地裂缝监测分级田
9.2.1.1沿地裂缝走向,水准对点应按照每千来3~5 点高程应从国家基准点引测。 段,应建立地裂缝三维变形测量仪仪器站。 9.2.1.4卫星定位系统对点监测宜为辅助监测手段,沿地裂缝走向按照每千米2~3组布设。
2.2.1沿地裂缝走向,水准对点按照每干米2 于1组。 .2.2.2建(构)筑物人工监测点根据野外踏勘采集信息布设,在建(构)筑物裂缝明显位置布设 副点1~2个。
以卫星定位系统监测为主,沿地裂缝走问, 9.2.4地下水动态监测 9.2.4.1应充分利用现有地下水动态监测网。 9.2.4.2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布设应以覆盖地裂缝影响区域各地下水主采(灌)含水层为原则。 9.2.4.3监测点(井)应布设在地裂缝的两盘,分别以垂直于地裂缝走向为主与平行于地裂缝走向 为辅相结合的原则布设监测点(井)。
中心办公大楼安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10.1水准点(桩)埋设
10.1.1水准点(桩)应埋设于地裂缝活动较强烈地段,保证能充分体现地裂缝活动量信息。 10.1.2短水准剖面水准点(桩)应跨地裂缝布设:走向应和地裂缝走向垂直相交:监测点(桩)的数 量应能控制地裂缝影响带宽度.间距宜在2m~20m.监测剖面长度宜穿过地裂缝影响带并向两侧 外延20m~40m(图2)。 10.1.3水准对点监测点(桩)应垂直于地裂缝走向,在地裂缝两盘分别布设,两点间距宜穿过地裂 缝距裂缝20m左右(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