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ECA-G 0031-2020 化工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管理体系要求.pdf

T/CECA-G 0031-2020 化工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管理体系要求.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T/CECA-G 0031-2020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5 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216691
下载资源

T/CECA-G 0031-2020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ECA-G 0031-2020 化工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管理体系要求.pdf

可考虑的外部因素包括文化、社会、政治、法律、监管、财政、技术、经济、自然以及竞争环境, 论是国内的、区域的或地方的,具体可体现为: 化工行业产业政策; 国家和地方工业领域节能法规政策; 国家及地方对温室气体工作方案; 国家温室气体战略; 碳交易市场政策; 化工行业温室气体水平要求:

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更新等方面; 其他需考虑的方面。 上述内外部因素可能给企业或温室气体管理体系带来风险和机遇,因此企业应对这些内部和外部因 素的相关信息进行动态监视和评估,从中确定那些需要应对和管理的风险和机遇,并采取后续的风险和 机遇的应对措施。

4.2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企业应确定与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有关的相关方,确定这些相关方对企业温室气体管理的影响,有助 企业根据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对温室气体管理体系进行策划,制定方针和目标。 a)与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有关的相关方,可考虑的相关方包括如: 行政管理部门,如能源管理、温室气体管理部门等; 原料、燃料、电力等供方; 生产设备、备件供方; 外部生产和服务提供者,如工厂设计、生产工艺设计、运输服务提供者; 行业协会、社团组织; 区域内的居民、单位、团体; 顾客等。 b)这些相关方的有关需求和期望(即要求):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管理体系建设: 温室气体管理绩效(温室气体排放种类和总量、减排量等): 温室气体减排相关的技术投入与产出; 原料供应商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相关认证达标情况: 企业产品温室气体减排要求的相关认证信息; 信息公开和获取途径等。 c)这些需求和期望中哪些将成为企业的合规义务。 合规义务是企业所确定的必须要遵守的与相关方有关的要求,企业需要将这些要求通过适当的途径 口方式纳入管理体系的范围中并确保这些要求得到满足。 企业应采用适宜的方式连续监视和评审上述信息,达到国家和行业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要 交,以便动态识别和应对由相关方带来或可能引发的风险和机遇,并有助于持续改进温室气体管理体系。

GB/T 32516-2016 超高压分级式可控并联电抗器晶闸管阀.pdf4.3确定温室气体管理体系的范围

企业应基于温室气体管理体系的边界和适用范围,以确定温室气体管理体系的范围。 确定范围时企业应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a)4.1中所确定的内、外部因素信息; b)4.2中所确定的合规义务; c)企业的单元、职能和物理边界:基于企业实际地理位置的厂区范围(可能存在几个不同的厂区) 其厂区范围内的不同生产单元以及组织机构内的职能划分,以确定管理体系所覆盖的范围; d)企业的活动、产品和服务; 基于企业实际开展的活动(如生产活动、辅助活动、附属活动)、所产生的产品及与生产相关联的 服务内容(如物流服务)来确定管理体系所覆盖的范围: e)企业主要考虑以下方面: 一主要生产过程,主要指化石燃料和其它碳氢化合物用作原材料产生的温室气体(CO2)排放, 包括放空的废气经火炬处理后产生的温室气体(CO2)排放:以及碳酸盐使用过程(如石灰石、白云石

等用作原材料、助熔剂或脱硫剂)产生的温室气体(CO2)排放;如果存在硝酸或已二酸生产过程,还 应包括这些生产过程的温室气体(N2O)排放;以及其他生产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 辅助生产过程和设施,包括动力、供电、供水、化验、机修、库房、运输等; 一一温室气体、余热利用和废物回收过程; 一附属生产过程,包括生产指挥系统(厂部)和厂区内为生产服务的部门和单位(如职工食堂、 车间浴室、保健站等)。 f)企业实施控制与施加影响的权限和能力。 企业可选择在整个企业内实施本标准,或只在企业的特定部分实施,前提是该部分的最高管理者有 权限建立、实施并管理温室气体管理体系。 温室气体管理体系范围一经确定,该范围内所有影响温室气体管理绩效的活动、产品和服务均应纳 入管理体系。对确定的体系范围,应形成文件。

4.4温室气体管理体系

企业应在确定的范围内,对温室气体管理体系进行策划,根据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并持 续改进温室气体管理体系。 企业建立并保持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时,应考虑在4.1和4.2中获得的知识,同时识别所需的过程、过 程顺序及其相互关系。 化工生产企业最主要的温室气体环节为燃料燃烧排放、生产过程排放、净购入电力和热力对应的排 放,以及温室气体回收利用。 企业应根据过程之间的顺序和相互关系确定与上述工艺和过程有关的部门、岗位及职责,提供过程 运行所需资源,将温室气体管理体系要求融入其各项过程

温室气体方针,为企业在温室气体管理工作上指明了方向。方针应与企业生产经营宗旨相一致,方 针的建立,解决了管理的方向性问题,是体系运行管理的基础,也是检验体系运行结果的准则。最高管 理者应在确定的温室气体管理体系范围内建立、实施温室气体管理方针,确定温室气体管理方针时,应 考虑以下因素: a)化工企业的现状和发展战略; b)为制定温室气体目标提供框架; c)履行合规义务的承诺,包括特定承诺,如:满足产业政策的要求、履约、温室气体减排、低碳 采购、提供低碳产品、采用与减少温室气体相关的先进技术等; d)持续改进温室气体管理体系以提高温室气体绩效的承诺。 温室气体方针应由最高管理者组织参与制定,并形成文件,传达到企业内相关岗位人员,可为相关 方获取。温室气体方针是企业整体方针的一部分,宜与其它管理体系充分融合,企业应根据主管部门、 行业的温室气体发展战略、规划、政策等制定、更新温室气体方针,并在持续提高企业利用效率的基础 上,体现行业先进的发展思路和理念

6.1应对风险的措施

6. 1. 1 概述

6. 1. 1 概述

企业应建立、实施并持续满足6.1.1至6.1.5的要求所需的过程。 策划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时,企业应考虑: a)4.1所提及的问题; b)4.2所提及的要求; c)其温室气体管理体系的范围。 确定与温室气体评审(见6.1.2)、合规义务(见6.1.3)、4.1和4.2中识别的其他问题和要求相关的 需要应对的风险,以确保温室气体管理体系能够实现其预期结果,并实现持续改进, 企业应确定其温室气体管理体系范围内的潜在紧急情况,特别是那些可能具有温室气体影响的潜在 紧急情况。

6.1.2温室气体评审

6. 1. 2. 1 概述

企业应建立温室气体评审的准则,包括评审的方法,按照准则和方法在所界定的温室气体管理体系 范围内,实施温室气体评审。建立温室气体评审的准则和方法时可参考本标准第2章所给出的引用文件 温室气体评审包括6.1.2.2~6.1.2.5相关内容

6.1.2.2温室气体评审准则

企业应建立并保持温室气体评审准则,评审准则应明确: a)职责权限; b)评审的基期; c)评审依据,包括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及本标准第2章所给出的引用文件; d)物理边界,管理单元、设备、设施、系统、过程; e)原料及能源采购对象; f)生产产品和服务; g)需要核算的温室气体数据范围,包括核算的方法学; h)识别温室气体排放源的方法及确定重要温室气体排放源的原则: i)确定温室气体排放相关参数和基准的原则; j)确定改进机会原则; k)评审周期; 1)评审报告的要求,

6.1.2.3获取和分析温室气体数据

企业应采取可行且合规的方式(如开展碳排放核算与核查、碳足迹核算、能源审计、节能量审核等), 通过测量及数据统计,获取各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和附属生产系统中在过去、现在的温室气体排放 数据,分析和评价当前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 企业应获取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包括: 电力消耗和热力消耗对应的排放; 燃料燃烧排放; 过程排放; 温室气体回收利用量; 其他。

6.1.2.4温室气体排放源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边界包括:行政辖区内固定设施的温室气体的直接排放和行政辖区内固定 设施的温室气体间接排放。 基于对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分析,识别温室气体排放源(包括直接排放源和间接排放源及其相关参 数)并确定主要排放源。 识别温室气体排放源时应考虑的对温室气体排放有影响的设施、设备、过程所涵盖的内容包括: a)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和附属生产系统、活动,需考虑的内容包括: 化工生产过程中的燃料品种、燃烧方式、生产工艺路线、检验、包装、存储运输等; 工艺布局及设备匹配的合理性,过程设计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如:生产能力的匹配,场内 运输线路的布局,燃料管道等输送距离等; 生产管理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如:设备运转率、设备完好率、开停机次数、设备空载率等 行业先进的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和淘汰落后工业设备、技术改造等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识别原材料、原材料使用率、能源种类的变更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一检验、试验和测试活动; 一办公、照明、制冷、采暖、行政后勤等运行及活动。 b)外购的化石燃料、电力、热力等能源产生的温室气体; c)温室气体回收利用; d)运输车辆的燃油消耗; e)其他相关变量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如:产量、生产工艺、设备、人员的变更等。 f)能够施加影响的其他因素:包括供方和承包方等相关方. 企业在识别温室气体排放源的基础上,确定重要温室气体排放源。确定重要温室气体排放源时应重 点考虑如下方面: a)优先考虑:燃料燃烧、高耗能高排放的生产装置等温室气体排放源。 b)具有明显温室气体减排潜力 方面,如节能减排技术、余热利用系统及温室气体回收利用系统

6.1.2.5识别改进机会

企业应根据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源,识别、记录和改进温室气体排放绩效的机会并进行排序,评估未 来的温室气体排放状况,根据温室气体评审的结果,形成温室气体评审报告,作为企业温室气体管理体 系策划、实施、保持和改进的依据, 当温室气体管理体系范围内的物理边界、设备、设施、系统、过程及产品和服务发生显著变化时, 企业应根据变化的过程或环节重新进行温室气体评审。 企业应保留温室气体评审的适当的文件化信息。 注1:重要温室气体排放源可能导致相关的风险和机遇。

6.1.3温室气体相关参数

企业应识别并确定与温室气体绩效相关的参数,适用时,这些参数可包括: a)活动数据,如各种燃料的消耗量、原料的使用量、产品产量、电力消耗量、热力消费量、碳氧 化率等。 b)排放因子,如国家及地方主管部门有关温室气体标准规定的排放因子,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碳 核查中规定的排放因子; c)设备、设施、系统、过程的运行参数,包括工艺参数、环境条件。 d)产品和服务特性参数,包括采购产品、过程产品的质量参数,包括:燃料碳含量、外购燃料的 发热量和含水率等。

6.1.4温室气体基准

6.1.4温室气体基准

企业应利用温室气体评审的信息,参照自身在正常运营状态下一定时期的温室气体合理值,建立温 室气体基准。应考虑温室气体核算边界、核算方法、计量手段、区域、时段、行业水平、自身能力、合 规义务、监测计划等因素,在企业的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基准。可以考虑建立公司级、部门级和班组 级基准,也可以考虑对温室气体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如生产设备等建立基准。 温室气体基准的确定建立在一定统计时期内温室气体统计数据的基础上,统计期的选定应与企业温 室气体管理要求相适应,适当时,考虑监察、核算、考核、财务统计等活动周期。 温室气体基准可包括单位产品温室气体排放量,单位产品综合能耗等。适当时,对主要温室气体排 放设施、设备、系统或过程建立的温室气体基准,可包括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燃料消耗、电力消耗及 热力消费等。 企业应通过与温室气体基准的对比对温室气体管理进行监视和测量。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对温室气体基准进行评审,必要时,进行调整: 核算边界发生变化,如:扩大生产、区域变化; 主要燃料品种调整,导致碳含量发生显著变化; 主要设备、设施变化; 生产工艺变化,如各产品的工艺线路等的变化; 其它变更,如产品标准、排放标准、能耗限额标准、行业温室气体排放平均水平的变化等。 企业应保留温室气体基准文件,

企业应确定获取合规义务信息的途径,包括主管部门、媒体、相关方等。应 定如何将这些义务应用于企业的温室气体管理体系。 强制性合规义务包括: 国际、国家、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 主管部门或其他权力机构的要求; 行政许可、执照或其他授权中规定的要求; 监管机构颁布的法令、条例或指南; 法院或行政裁决。 企业选择性采纳的合规义务包括: 推荐性国家、行业标准,如GB/T33761等; 与社团(如行业协会)或非主管部门组织(如集团单位)达成的协议: 与相关方(如客户)签订的合同要求; 企业自身的要求; 企业的自我承诺等。 企业应将合规义务的信息形成文件。 注:合规义务可能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和机遇。

企业最高管理者负责对温室气体管理体系进行总体策划,确定所采取的措施,实现对温室气体的管 理、履行企业合规义务,应对风险和利用机遇。策划包括建立目标、提供资源、运行控制及绩效监测和 评价内容及实现的措施(6.2,7,8和9.1)。企业应将这些措施融入温室气体管理体系业务过程中,并 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9.1)。 当策划这些措施时,企业应考虑其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其他相关要求选择最佳方

6.2温室气体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

6.2. 1温室气体目标

企业应在温室气体方针的框架下,根据温室气体评审结果及确定的温室气体基准建立温室气体目 标。企业应将温室气体目标形成文件。在建立温室气体目标时,应与其温室气体方针相一致,并考虑其 重要温室气体排放源、合规义务、风险和机遇以及温室气体绩效的改进机会。同时还应考虑财务、运行、 经营条件、可选择的技术和相关方的意见。 当国家或地方主管部门有要求时,企业应将其要求在温室气体目标中予以体现,适用时,包括中长 期目标。 企业应在企业层面及相关层次建立温室气体目标,包括直接排放、间接排放的目标。在企业层面建 立目标时,应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相一致。基于企业层面的温室气体目标,可进一步在有关层次或过程建 立温室气体目标,如: a)单位产品温室气体排放量。 b)主要生产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指标,如:燃料燃烧、过程排放、温室气体回收,以及电力消耗 及热力消费对应的等温室气体排放指标。 )主要设备设施的温室气体排放指标,如:燃料燃烧设备,以及各产品生产设备等。 d)主要管理单元的温室气体指标,如:生产管理、采购管理、行政管理等。 e)基于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指标。 f)其他。 无论在哪个层次建立温室气体目标,目标应可测量、得到监视、予以沟通,适当时予以更新。 注1: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可以建立在企业层面、项目层面、设施层面。 注2:项目层面可包括的项目识别、情景确定及温室气体排放源识别、减排放计算、项目检测、数据质量管理等活

2实现温室气体目标措放

企业应考虑如何将实现温室气体目标的措施融入其运营过程。策划如何实现温室气体目标时,应确 定: a)要做什么: b)需要什么资源,包括考虑使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可行性; c)职责; d)时间进度; e)验证结果的方法和时机。 注1:在策划如何实现温室气体目标时,企业可与实现其它管理体系目标的措施一并考虑。 注2:在策划如何实现项目层面的温室气体目标时,应确定项目情景和基准线情景

企业应确定并提供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包括 a)人力资源; b)适宜的基础设施,如生产工艺设备、辅助和附属设施、信息化系统、软件等:

c)必需的监视和测量资源(见9.1.2); d)节能减碳技术; e)其他所需的资源

企业应确定对温室气体管理绩效和履行合规义务有影响的人员,确定并满足这些岗位人员的能力要 求,并进行能力评价, 企业中,这些人员可包括: 生产操作人员: 技术、管理人员,如工艺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采购管理、能源管理、监视测量设备管 理、统计与核算管理等。 企业应对不同的岗位确定任职要求,包括教育、培训、工作经历等,包括特种作业持证上岗。 对于确定的岗位人员能力要求,可通过外部招聘、内部选聘、培训等途径予以满足。企业应确保岗 位人员持续满足岗位能力要求,确定并实施与温室气体管理体系相关的培训,包括新员工入职培训、转 岗员工的转岗培训和在岗员工的继续培训。 企业应对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确保这些人员能够胜任工作。 企业应保留适当的记录作为能力符合性的证据

企业可通过必要的培训、交流、考核、奖惩、企业文化建设 气体官 理意识,使他们理解: 一符合温室气体方针、准则和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 控制重要温室气体排放源和碳清除的方法、职责、权限和作用: 对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贡献,包括对提高温室气体绩效的贡献; 不符合温室气体管理体系要求的影响,包括未履行合规义务的后果。

7. 4. 1 总体要求

企业应建立、实施与温室气 关的内部与外部信息交流所需的过程,包括: a)信息交流的内容; b)何时进行信息交流; c)与谁进行信息交流; d)如何进行信息交流。 策划信息交流过程时,企业应考虑其合规义务,确保所交流的温室气体信息一致且真实可信。 企业应对其温室气体管理体系相关的信息交流做出响应,

7.4.2内外部信息交流

企业应按照确定的信息交流过程,进行内部信息交流。 内部交流,包括在其各职能和层次间就温室气体管理体系的相关信息的交流,如温室气体方针、目 标、绩效、基准、参数及运行的变更。适用时,包括ERP系统多点监视生产过程并协调进行工艺调整 OA办公平台进行文件阅读和审批等。

7.4.2外部信息交流

外部交流,包括按照相关方要求、合规义务要求和组织自身的要求,就温室气体管理体系的相关信 息的交流,适用时包括:温室气体方针、温室气体绩效、碳排放核算与核查、碳交易、碳金融等信息。 外部信息交流的对象可能包括主管部门、社团(如行业协会)、监管机构、客户、其他相关方(如 核查机构、认证机构)等。 信息交流方式包括报表、报告、会议、专利和著作、口头交流、自动化系统等。 信息交流可以是双向的过程,应确保信息真实可信、公开透明。 企业应保留信息交流的证据

7.5.1文件化信息内容

企业的温室气体管理体系的文件化信息应包括: 本标准中明确的文件化信息; 企业为确定的实现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有效性所必需的文件化信息。 注1: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计量管理体系等体系文件,可能也是温室气体管理体 系文件的一部分。 注2:不同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管理体系文件化信息的复杂程度可能不同,取决于: 企业的规模及其活动、过程、产品和服务的类型: 证明履行其合规义务的需要: 过程的复杂性及其相互作用; 在企业控制下工作的人员的能力。

7.5.2文件建立和更新

建立和更新文件信息时,企业应确保适当的: a)标识和说明(例如:标题、日期、作者或参考文献编号); b)形式(例如:语言文字、软件版本、计算工具、图表)和载体(例如:纸质的、电子的) c)评审和批准,以确保适宜性和充分性。

7.5.3文件化信息的控制

企业应对本标准中明确的文件化信息予以控制,以确保在需要的时间和场所可获得适用的文件信 息。适用时,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 分发、访问、检索和使用; 存储和保护,包括保持易读性、防止失密; 变更的控制,包括版本控制; 保留和处置。 企业应识别并控制与温室气体管理体系相关的外部的文件化信息,包括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的法 律法规、标准及供方、顾客、第三方核查等文件化信息。 企业可将温室气体管理体系的文件化信息与其他管理体系进行整合,便于保持不同体系中相同或相 近要求的一致性,并方便使用,如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过程相关的文件化信息,

企业应识别与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有关的过程,针对这些过程确定运行准则,按照运行准则进行过程 控制。运行准则的确定取决于过程运行的特点,包括风险、温室气体评审结果、合规义务等要求。企业 可根据过程特点及其对温室气体管理体系的影响确定控制措施和程度。 为提高温室气体排放绩效,运行包括:工厂和产品设计、采购控制、生产过程控制,以及变更控制。 企业应保留运行准则文件、运行过程和结果的记录。

企业在采购原材料、能源、设备、服务时,应考虑采购结果对企业自身温室气体绩效的影响。当采 购活动对温室气体绩效有重大影响时,企业应评估其影响程度。必要时,确定采购准则并形成文件。 企业中对温室气体绩效有重大影响的采购物资包括: a)能源,包括电力、化石燃料; b)主要生产设备; C)备件及耗材,包括电机、各装置易耗品等。 企业应建立采购准则,明确进货验收、计量、贮存和使用的要求,以评价所采购的内容在使用寿命 期内,对温室气体排放量、温室气体绩效的贡献及影响,定期评价供应商,通过技术经济分析,选择适 合的供应商。 企业应按照温室气体管理体系要求对外包过程实施控制或施加影响,明确企业和承包方的职责和运 行要求,必要时,对外包过程提出温室气体绩效要求。对承包方的控制类型和程度取决于外包过程对温 室气体绩效的影响程度。

8.4.1化工生产过程包括主要生产过程、辅助生产过程和附属生产过程。

控制措施包括大不限于以下方面: a)使用适宜的设备,可利用操作规程规范设备操作方法,生产设备可通过维护、保养、检修、检定 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b)规范作业人员能力要求,可通过岗位任职要求规定其经验、技能等要求; c)规范的作业程序和方法,如作业指导书等文件; d)运行参数控制,包括主要过程、设备、设施、系统、产品和服务的过程运行参数,包括工艺参数、 质量参数和管理参数;工艺参数,如燃烧方式、燃料品种等;质量参数,如原料的质量、燃料的碳 含量等、碳氧化率;管理参数,如设备的运转率、故障率、开停机次数等。 e)过程监测,采用定量的方法,监测时应确保监视测量设备的可靠性;监视和测量设备通过校准 检定、维护确保其有效性; f)意外事故、紧急情况,可通过应急预案进行控制,应急预案可包括减少温室气体异常排放的措施、 信息交流、资源、人员能力、培训和演练、预案评审和改进需求等内容。 注1:控制可包括工程控制和程序控制。控制可按层级(例如:消除、替代、管理)实施,并可单独使用或结合使 注2:在策划应对意外事故、紧急情况或潜在灾难的应急预案时,企业可选择将温室气体作为决策的依据之一

9.1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

9.1.1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的内容

企业应对影响温室气体绩效的关键特性进行监视、测量、核算、分析与评价,并确定其时机和方法。 企业应对监视、测量、核算、分析与评价的结果予以记录,以为满足符合性要求及持续改进温室气体管 理体系提供证据。 企业应: a)确定需要监视、测量、核算的内容,包括: 测量和核算碳直接排放、间接排放,计算温室气体的活动数据,如燃料热值和消耗量,电力消 耗量、碳氧化率等; 一设施、设备、系统和过程的运行参数(见8.4); 一产品和服务、设备、能源及外包的采购结果,包括采购对象对温室气体有影响的相关参数(见 8.3); 对比碳基准后的结果(见6.1.4); 变更后的结果(见8.5); 温室气体目标的实现程度(见6.2.2)。 b)定期对监视、测量、核算的结果实施分析与评价,应考虑: 核算边界与确定的温室气体管理体系范围相一致 适宜的核算、分析和评价方法,保持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c)考虑对影响温室气体绩效的关键特性进行监视、测量、核算、分析与评价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进 行识别和分析,这些不确定性可能包括: 对温室气体的机理无法识别; 缺少温室气体的方法学; 无法获得或难于获得所必需的数据,如测量手段(包括监视和测量设备精度、监视和测量方法) 的局限性导致无法获得或无法经济地获得所需的数据; 选择的数据不是唯一的,如监视和测量主体带来的偏差,包括测量人员对数据选择的偏好和对 数据判断的主观随意性;过程控制中的不确定性如原料技术指标的波动岗位人员能力差别、设备运转 的连续性等导致核算结果的偏差; 测量的不准确性,包括设备精度、测量人员、测量条件等影响因素; 其他可能存在的情况。 当测量、核算结果与预期结果有较大偏差时,应分析原因,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企业应保留适当的文件化信息,作为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结果的证据。 d)确保影响温室气体绩效的关键特性的数据可监视、可测量(核算)、可报告、可核查。

9.1.2监视和测量设备维护和校准

企业应对与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有关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实施维护和校准(检定),使其符合预期用途, 以确保数据的完整、准确。企业应: a)按照GB/T21367的要求,配备能源计量器具。企业的监视和测量设备的配备包括:燃料总站配 备总计量装置,主要燃料消耗设备配备独立的燃料计量装置。变电站配备总电能表,生产车间配电室, 主要耗电设备配备独立计量的电能表,对处在厂区内部的生活设施配备独立计量的电能表; b)当温室气体单元涉及非能源类的排放时,企业还应的按照所在行业或自身要求配备相关的计量、 分析器具。 c)满足验证项目层面的温室气体目标的监视和测量要求(见6.2.2); d)当企业通过集成控制信息化管理手段监视和测量温室气体、能源使用及设施、设备、系统和过 呈的运行时,企业应对集成信息监视和测量的结果予以验证。 监视和测量设备应按规定进行校准/检定,并进行适当的维护,确保其有效性。当发现监视和测量 设备损坏、失效时,应对以往的监视和测量结果进行追溯和评价,必要时采取措施

企业应按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合规性评价,当以下情况发生时,应在适宜的时机开展合规性评价: 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变化; 其它外部因素变化,如碳交易规定; 企业运行条件变更,如工艺、设备变化。 企业对全部合规义务,包括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相关要求均应进行评价。合规性评价的方式 取决于合规义务对温室气体管理体系的影响程度。对企业的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有重要影响的合规义务应 重点评价,如:与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有关的GB/32151.10、与监视测量设备的配置和管理有关的 GB/T21367、与原材料的检测过程有关的国家级行业标准。 合规性评价方法可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时可结合碳排放核算与核查、碳交易、对标 结果等进行分析。 如合规性评价结果表明存在不合规情况,企业应进行原因分析,适当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并评价措 施的有效性。 对合规性评价的结果 以记

9.3.1内部审核内容

企业应按规 主时,应在适宜的时机增加内审,通过提供下列温室气体管理体系的信息,评价其温室气体管理体系的 有效性,包括: 碳排放核算与核查结果; 是否符合温室气体管理体系的要求; 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实施和保持。 可行时,实施内审的审核员应当避免审核自身工作,如不可避免,应采取其他措施确保审核结果的 公正性,如:对审核结果进行评审、确认,

9.3.2内部审核方案

企业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内部审核方案,包括实施审核的频次、方法、职责、策划要求 和内部审核报告。 建立内部审核方案时,应考虑风险、重要温室气体排放源、合规义务以及以往的内外部审核的结果 包括审核时间、区域、单元、审核内容、审核结果等,包括碳核查、自愿性碳减排等相关信息。 内部审核方案包括: a)规定每次审核的准则和范围; b)选择审核员并实施审核,/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c)确保向相关管理者报告审核结果; d)及时采取适当的纠正和纠正措施 内部审核可采取集中或分散的方式进行。对每次内部审核,企业可编制详细的实施计划。 企业应保留内部审核记录,作为审核方案实施和审核结果的证据。 注:内部审核方案的策划和实施可按GB/T19011进行

最高管理者应策划温室气体管理体系的评审时机,包括计划内和非预期的评审,以确保其持续的适 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并与企业的战略方向保持一致。 当发生以下重大变化时,最高管理者应追加管理评审: a)国家产业政策、碳交易市场建设中对企业温室气体数据及其核算要求发生变化; b)其它适用于追加管理评审的变化,如方针、目标的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管理评审应当是高层次的,不必对详尽信息进行彻底评审。不需要企业同时处理所 有管理评审主题,评审可在一段时间内开展,并可能成为定期安排的管理活动的一部分,如工作总结、 专题分析。最高管理者应当评审来自相关方的有关要求,以确定改进的机会。

9.4.2管理评审内容

企业策划和实施管理评审时,应考虑下列事项: a)以往管理评审所采取措施的状况; b)以下方面的变化: 与温室气体管理体系相关的内外部问题; 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包括合规义务; 其重要温室气体排放源; 风险和机遇。 c)温室气体管理体系及温室气体绩效方面的信息,包括以下方面的趋势 监视和测量的结果; 温室气体目标的实现程度; 不符合和纠正措施; 合规义务的履行情况,适用时,包括碳履约、碳交易情况; 内外审核结果,包括碳排放核算、第三方碳核查。 d)资源的充分性; e)来自相关方的有关信息交流DB34/T 2831-2017 湿地植被修复技术规程,包括抱怨; f)持续改进的机会。

2.4.3管理评审决定和措施

管理评审的相关的决定和措施应包括与下列事项: a)对温室气体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结论; b)与持续改进机会相关的决策; c)与温室气体管理体系变更的任何需求相关的决策,包括资源、温室气体目标未实现时采取的措 施、改进温室气体管理体系与其他业务过程融合的机会等; d)任何与组织战略方向相关的结论。 企业应保留文件化信息,作为管理评审结果的证据

企业应依据温室气体绩效评价结果(见第9章)确定改进的机会,并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现温 体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 企业可采取纠正措施(见10.2)、持续改进(见10.3)、突破性变革、创新和重组等方式以实 进。 改进的具体实施方法和内容可以与企业的其他管理体系方面的改进或企业现有的如QC小组活 并考虑或合并实施。 企业应在以下方面确定和选择改进机会: a)内外部因素的变化及风险和机遇的评审,包括方针目标、法律法规及标准的变更; b)产品、服务、工艺等的变更,包括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等改进以提升燃料的燃烧效率等; c)节能减排工艺和技术,如:炉气综合利用、热电联产、余热发电技术及温室气体回收等; d)供方的绩效,如选用能效比更高的机电设备: e)寻求与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耗先进指标的对比,从而找出改进的方向; f)利用内审及日常检查所发现的问题; 9)管理评审、专题会议; i)资源的配置方面的改进需求。

10.2不符合和纠正措施

发生不符合时,企业应: a)对不符合做出响应,适用时: 采取措施控制并纠正不符合; 一处置不符合所产生的结果。 b)通过以下活动,评价是否需要采取措施,以消除产生不符合的原因,以防止不符合再次发生或 在其他区域发生: 评审不符合; 确定不符合的原因; 确定是否存在或是否可能发生类似的不符合。 c)实施任何所需的措施; d)评审所采取的任何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e)必要时,对温室气体管理体系进行变更 纠正措施应与所发生的不符合造成影响的重要程度相适应。 企业应保留文件化信息作为不列事项的证据,包括: 不符合的性质; 所采取措施; 纠正措施的结果。

持续改进包括对温室气体管理体系的改进和对温室气体绩效的改进。在确定改进事项的 效评价的结果。

持续改进包括对温室气体管理体系的改进和对温室气体绩效的改进。在确定改进事项时T/CIS 47001-2018 船舶气象仪通用技术规范.pdf,应者 评价的结果。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