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ECA-G 0034-2020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ECA-G 0034-2020 温室气体管理体系 要求.pdf3.2管理体系managementsysten
3.3温室气体管理体系greenhousegasmanagementsystem
3.3温室气体管理体系greenhousegasmanagementsystem
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用来管理温室气体源和温室气体汇,履行合规义务CECS 508-2018-T 居住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技术规程,并应对风险和 机遇。
3.4绩效performance
可测量的结果。 注1:绩效可能是定量或定性的结果。 注2:绩效可能与活动、过程、产品(包括服务)、体系或组织的管理有关。 3.5温室气体排放及清除绩效(简称“温室气体绩效”)performanceofgreenhousegas emissionandremoval(performanceofgreenhouse/gas) 与温室气体排放和温室气体清除有关的可测量的结果。 注1:对于管理体系,可能依据组织的温室气体方针、目标或其他准则,来测量结果。 注2:温室气体绩效可体现为组织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单位产品温室气体排放量等可测量的结果。
3.6温室气体方针greenhousegaspolicy
3.7组织 organization
理者就温室气体绩效正式表述的组织的意图和
3.11温室气体汇greenhousegassink
从大气中清除温室气体的物理单元或过程!
注:温室气体汇可能由多个物理单元或过程构成,其中占有较大比例或在温室气体绩效 大潜力的温室气体汇称之为主要温室气体汇
3.13活动数据activity
3.15温室气体基准greenhousegasbaseline
3.16边界boundary
4.1 理解组织的内外部因素
组织应确定与温室气体相关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在考虑内外部因素时应: a)与组织的发展战略相适应; b)有助于提高温室气体绩效、履行合规义务、实现温室气体目标; c)包括影响到相关方或受相关方影响的事项。 注:影响到相关方或受相关方影响的事项如温室气体核查、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温室气体减排等。
4.2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4.2.1组织应确定: a)与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有关的相关方; b)这些相关方的有关要求及成为组织合规性义务的要求。 c)温室气体管理体系需落实的需求和期望。 组织应单独或结合其它活动,监视和评审上述信息。 4.2.2组织应:
a)确保获取与温室气体管理体系相关的使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b)确保考虑到这些要求,并如何将这些要求应用于温室气体管理体系: c)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对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进行评审。
4.3确定温室气体管理体系的范围
组织应确定温室气体管理体系的边界和适用性,以确定其范围。 确定范围时,组织应: a)依据4.1所确定的内外部因素; b)依据4.2所确定的合规义务; c)考虑其职能、运行单元和物理边界: d)考虑其活动、产品和服务; e)考虑其设备、设施、系统、过程; f)考虑其实施控制与施加影响的权限和能力。 组织应将确认的范围纳入温室气体管理体系。 范围应形成文件予以保持,并可为相关方获取
4.4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温室气体管理体系
为实现组织的预期结果,包括提高其温室气体绩效,组织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 施、保持并持续改进温室气体管理体系
5.1 最高管理者的作用与
最高管理者应在界定的温室气体管理体系范围内建立、实施并保持温室气体方针。方针 应形成文件并在组织内得到沟通,可为相关方获取。 温室气体方针应:
a)适合于组织的现状和发展战略,包括组织的设备、设施、系统、过程的规模及活动、 产品和服务的性质; b)为制定温室气体目标提供框架: c)体现履行其合规义务的承诺,适用时包括特定承诺,如:碳减排、绿色采购、提供 低碳产品、采用与温室气体减排和(或)清除相关的先进技术等; d)体现持续改进温室气体管理体系,以实现温室气体绩效提升的承诺
5.3岗位、职责和权限
最高管理者应在组织内部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和权限。这些岗位至少包括: a)策划温室气体管理体系的相关岗位,如:温室气体评审、温室气体基准建立、目标 及措施的建立等; b)支持温室气体管理体系的相关岗位,如:基础设施的管理、员工能力和意识的培养 文件信息的管理等; c)运行控制温室气体的相关岗位,如:与设备、设施、系统、过程、产品和服务相关 的温室气体源和汇实施控制等; d)绩效评价和改进的相关岗位,如:检验、测量、验证、监视、统计、核算、内审、 合规评价等。 组织应在上述岗位的职责权限中明确向最高管理者报告温室气体管理体系绩效的时机 和内容。
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策划
6.1.1风险和机遇的确定
在策划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时,为实现温室气体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组织应确定与下述 事项有关的风险和机遇: a)内外部因素; b)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c)合规义务; d)温室气体评审的结果。
6.1.2应对风险和机遇措施的策划
组织应策划并确定与温室气体方针相一致的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包括持续提高温 气体绩效的措施,这些措施应: a)管理主要温室气体源和温室气体源汇、合规义务及所确定的风险和机遇: b)考虑如何在其温室气体管理体系运行过程(见6.2,7,8和9.1)中融入这些措施,并 平价这些措施实施的有效性(见9.1)。 需要形成文件化信息的措施,应符合7.5的要求。
注:当策划和确定这些措施时,组织需考虑其可选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
当策划和确定这些措施时,组织需考虑其可选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
6.1.4温室气体评审
6.1.4.1组织应在温室气体管理体系范围内,建立温室气体评审的准则。评审准则应包括但 不限于下述内容: a)评审的基准期和频次; b)确定评审单元或范围; c)活动数据的要求,包括测量和核算的方法学; d)识别温室气体源和温室气体汇的方法及确定重要温室气体源和重要温室气体汇的原 则; e)确定改进机会原则。 6.1.4.2组织在开展温室气体评审时应: a)基于测量和其他数据,识别现在的温室气体种类,核算电力、燃料及过程的温室气 本排放和温室气体清除的数据,分析温室气体绩效的状况,确定温室气体源和温室气体汇: b)依据分析结果,确定主要温室气体源和主要温室气体汇; c)确定对温室气体源和温室气体汇有影响的设备、设施、系统、过程、产品和服务提 供及相关管理单元,包括采购活动; d)确定改进温室气体绩效的机会,并对每项改进机会进行排序: e)评估未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或)温室气体清除量。 评审的结果应保留适当的记录,并形成评审报告。 组织应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温室气体评审,当温室气体管理体系范围内的物理边 界、设备、设施、系统、过程及产品和服务发生显著变化时,应及时进行必要的评审。 注1:主要温室气体源和主要温室气体汇可能导致相关的风险和机遇。 注2:相关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方法学中可能会引用国际、国家、地方或相关方提供的数据,如排 放因子、清除因子、碳分解率等。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可参见GB/T32150。 注3:在开展温室气体评审时,可与GB/T23331要求的能源评审活动一并进行。
6.1.5温室气体相关变量
组织应依据温室气体评审的信息,确定对主要温室气体源和主要温室气体汇有影响的相 关变量,适用时,这些变量可包括: a)活动数据; b)排放因子、清除因子:
c)设备、设施、系统、过程的运行参数,包括工艺参数、环境条件; d)产品和服务特性参数,包括采购产品、过程产品和最终产品的质量参数; e)对主要温室气体源和主要温室气体汇有影响的员工。
6.1.6 温室气体基准
6.1.6.1组织应使用温室气体评审的信息, 自身在正常运营状态下一定时期的温室气体 非放和清除的合理值,在各层次建立相互关联的温室气体基准。温室气体基准可通过以下方 武表达: a)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清除量; b)单位产品温室气体排放量、清除量; C)单位产值温室气体排放量、清除量; d)温室气体管理单元的直接排放量和间接排放量,如电力消耗造成的间接排放量、燃 科消耗及碳酸盐分解造成的直接排放量等。 e)设备、设施、系统和过程单元的温气体排放量、清除量。 6.1.6.2组织应通过与温室气体基准的对比,测量温室气体绩效的变化。当出现以下情况时, 应对温室气体基准进行调整: a)温室气体管理体系范围内的物理边界、设备、设施、系统、过程及产品和服务发生 显著变化时; b)温室气体相关变量不能发生显著变化时; c)通过措施(包括项目层面温室气体控制措施)的实施,改变基准线情景时; d)其它预先规定的情况。 组织应保留温室气体基准适当的记录
品室气体控制目标及其实
6.2.1温室气体控制目标
根据应对风险和机遇措施的策划结果,组织应在组织层面及相关层次建立温室气体控制 自标,适用时,包括项目层面的温室气体控制目标。在建立温室气体控制目标时,组织应利 用温室气体评审的结果,考虑其温室气体绩效的改进机会。当相关方有要求时,组织应将其 要求在温室气体控制目标中予以体现,适用时,包括中长期目标。 温室气体控制目标应: a)与温室气体方针一致; b)包括温室气体排放和(或)温室气体清除; c)体现相关方有要求(适用时); d)包括中长期要实现的结果(适用时)。 组织应将温室气体控制目标形成文件,并在相关职能和层次予以沟通及落实。温室气体 目标应得到监视,可行时,进行测量。当主要温室气体源和主要温室气体汇发生变化时,应 考虑对温室气体目标予以更新。
6.2.2实现温室气体目标措施的策划
组织应考虑如何将实现温室气体目标的措施融入其运营过程。策划如何实现温室气体目 标时,组织应确定: a)要做什么; b)需要什么资源,包括考虑使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可行性; c)职责; d)时间进度; e)验证结果的方法和时机。 注1:在策划如何实现温室气体目标时,组织可与实现其它管理体系自标的措施一并考虑。 注2:在策划如何实现项目层面的温室气体目标时,需确定项目情景和基准线情景。基于项目层面温 室气体减排量评估可参见GB/T33760
组织应确定并提供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包括: a)与温室气体相关的员工的能力和意识要求(见7.2,7.3); b)提供适宜的基础设施,包括服务设施或工艺设备、信息化系统: c)提供必要的监视和测量设备(见9.1.2); d)确定如何获取必要的知识及知识的更新,包括先进的技术; e)建立与相关方的公共关系。
组织应: a)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或经历,确定岗位员工的能力要求 b)对温室气体绩效和履行合规义务有重大影响的人员实施能力评价,适用时包括:主 要设备操作和维护、工艺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采购管理、检测、统计与核算等相关 (员; c)确定与温室气体管理体系相关的培训需求,并实施培训,包括新员工和转岗员工的 职培训和在岗员工的继续培训; d)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确保这些人员能够胜任工作。 组织应保留适当的记录作为能力符合性的证据
组织应确保员工意识到: a)符合温室气体方针、目标和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 b)履行其职责、权限的作用; c)清对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贡献,包括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温室气体清除的方 法,对提高温室气体绩效的贡献; d)不符合温室气体管理体系要求所产生的影响,包括未履行合规义务的后果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与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有关的内部与外部信息交流的过程,明确 言息交流的内容、时机、对象、方式。 组织在实施内外部信息交流时,应考虑: a)在其各职能和层次间就温室气体管理体系的相关信息进行内部信息交流,包括:温 室气体方针、目标、绩效、基准及运行的变更; b)应按照相关方要求、合规义务要求和组织自身的要求,就温室气体管理体系的相关 信息进行外部信息交流,适用时包括:温室气体方针、温室气体绩效、碳核查、碳盘查、碳 交易、碳金融等信息; c)鼓励员工对于提升温室气体绩效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组织应对其温室气体管理体系相关的信息交流做出响应,并保留适当的记录,作为其信 息交流的证据
组织的温室气体管理体系应包括: a)本标准要求的文件化信息; b)组织为实现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有效性所确定的必需的文件化信息。 注1: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计量管理体系等文件化信息,可能也是 室气体管理体系文件化信息的一部分。 注2:不同组织的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文件化信息的复杂程度可能不同,取决于: 组织的规模及其活动、过程、产品和服务的类型; 证明履行其合规义务的需要: 一过程的复杂性及其相互作用: 一人员的能力。
7.5.2文件建立与更新
建立和更新文件信息时,组织应确保适当的: a)标识和说明(例如:标题、日期、作者或参考文献编号); b)形式(例如:语言文字、软件版本、计算工具、图表)和载体(例如:纸质的、电 子的); c)评审和批准,以确保适宜性和充分性
7.5.3文件化信息的控制
组织应对本标准要求的文件化信息应予以控制,以确保在需要的时间和场所可获得适用 的文件化信息。适用时,组织应采取以下措施: a)分发、访问、检索和使用; b)存储和保护,包括保持易读性、防止失密:
c)变更的控制,包括版本控制; d)保留和处置。 组织应识别并控制与温室气体管理体系相关的外部的文件化信息,包括国家、行业和地 方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供方、顾客、第三方核查等文件化信息
组织应建立、实施和保持满足温室气体管理体系要求所需的过程,依据6.1和6.2所策 划的措施,对措施中所需的过程建立运行准则,按照准则控制运行过程
组织在对其设施、设备、系统、过程及产品和服务的设计时,应考虑对温室气体绩效的 放进机会。适用时,对温室气体有重要影响的下述因素应纳入到设计活动中: a)温室气体相关国家发展战略,包括产业政策; b)相关方及组织自身的温室气体减排要求; c)产品结构的调整及新产品开发的可能性; d)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应用的可能性,包括用能结构、余能利用; e)良好的操作规范和以往的应用案例
组织在采购原材料、能源、设备、物品和服务时,应考虑采购结果对组织自身温室气体 责效的影响。当采购对温室气体绩效有重大影响时,组织应评估其影响程度。适用时,制定 采购准则。 组织应对温室气体绩效有影响的外包过程实施控制或施加影响,明确组织和承包方的职 责和运行要求,必要时,对外包过程提出温室气体绩效要求,
组织应按照策划的措施,依据运行准则控制运行过程。 组织应: a)对温室气体评审中所确定的主要温室气体源和主要温室气体汇实施控制; b)对与温室气体相关变量的运行实施控制; c)对设施、设备、系统的维护过程实施控制; d)将合规性义务落实到具体的运行过程; e)控制温室气体目标的实现过程,包括项目层面的温室气体减排。 组织应保存适当的运行记录,以确信运行准则得到实施,
注:控制可包括工程控制和程序控制。控制可按层级(例如:消除、替代、管理)实施,并可单独使 用或结合使用
9.1监视、测量、核算、分析和评价
一一无法获得或难于获得所必需的数据; 一一一选择的数据不是唯一的; 一一测量的不准确性。 c)确保影响温室气体绩效的关键特性的数据可监视、可测量、可核算、可报告、可核 查。 9.1.2组织应对与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有关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实施维护和校准(检定),使其 符合预期用途,以确保数据的完整、准确。 组织应: a)按照GB17167的要求,配备能源计量器具; b)当涉及非能源类的温室气体排放时,按照所在行业或自身要求配备相关的计量、分析 器具; c)满足验证项目层面的温室气体目标的监视和测量要求; d)当组织通过集成控制信息化管理手段监视和测量温室气体、能源使用及设施、设备、 系统和过程的运行时,组织应对集成信息监视和测量的结果予以验证
组织应依据合规义务的要求(见6.1.3),对其履行状况实施评价,清楚并沟通合规的 内容和程度,必要时采取措施。 组织应规定合规性评价的时机,尤其当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它 外部因素发生变化时,以及组织运行控制发生变更时,组织应在适宜的时机开展合规性评价。 组织应对合规性评价的结果及可能采取的后续措施予以记录。 注:在开展温室气体管理体系合规性评价时,可与GB/24001、GB/23331要求的合规性评价活动一并开
组织应按计划的时间间隔实施内部审核,通过提供下列温室气体管理体系的信息,评价 其温室气体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a)是否符合其自身温室气体管理体系和本标准的要求: b)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实施和保持,
9.3.2内部审核方案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内部审核方案,包括实施审核的频次、方法、职责、 内部审核报告的要求。
建立内部审核方案时,组织应考虑风险和机遇、主要温室气体源和温室气体汇、合规义 务以及以往的内外部审核的结果,包括碳核查、自愿性碳减排等相关信息。 组织应: a)规定每次审核的准则和范围; b)选择审核员并实施审核,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c)确保向相关管理者报告审核结果; d)及时采取适当的纠正和(或)纠正措施。 组织应保留内部审核记录,作为审核方案实施和审核结果的证据
最高管理者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对组织的温室气体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的 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9.4.2 管理评审输入
管理评审应考虑下列事项: a)以往管理评审所采取措施的状况; b)以下方面的变化: 1)与温室气体管理体系相关的内外部因素; 2) 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包括合规义务; 3 主要温室气体源和温室气体汇; 4 风险和机遇。 c)温室气体管理体系及温室气体绩效方面的信息,包括: 1) 监视和测量的结果; 2) 温室气体目标的实现程度; 3) 不符合和纠正措施; 4) 合规性评价结果; 5) 内外部审核结果。 d)资源的充分性; e)来自相关方的有关信息交流,包括反馈意见; f)持续改进的机会
2.4.3管理评审的输出
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与下列事项相关的决定和措施: 8 对温室气体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结论; b)与持续改进机会相关的决策,包括温室气体管理体系与运营过程相融合的改进机 会; 与温室气体管理体系变更的任何需求相关的决策,包括资源分配、温室气体方针的 调整、温室气体基准的调整:
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与下列事项相关的决定和措施: 对温室气体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结论; b)与持续改进机会相关的决策,包括温室气体管理体系与运营过程相融合的改进机 会; 与温室气体管理体系变更的任何需求相关的决策GB/T 37996-2019 动力锂电池用橡胶密封件,包括资源分配、温室气体方针的 调整、温室气体基准的调整:
d)温室气体控制目标及其他温室气体管理体系要素未实现时需采取的措施; e)任何与组织战略方向相关的结论。 组织应对管理评审形成报告,作为实施管理评审的证据
组织应依据绩效评价结果(见第9章)确定改进的机会,并实施必要的措施实现其温室 气体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
10.2不符合和纠正措施
发生不符合时,组织应: a)对不符合做出响应,适用时JB/T 13749-2020 天然酯绝缘油电力变压器.pdf,采取措施控制及纠正不符合,并处置不符合所产生的 结果; b)确定不符合的性质和原因,并检查是否存在类似的不符合。评价是否需要采取措施 以消除产生不符合的原因,防止不符合再次发生或在其他区域发生。纠正措施应与所发生的 不符合造成影响的重要程度相适应; c)实施任何所需的措施; d)评审所采取的任何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e)必要时,对温室气体管理体系进行变更, 组织应保留不符合内容及采取任何后续措施的记录,
组织应持续改进温室气体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与有效性,以提升温室气体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