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10/T 110-2020 地震宏观观测网建设和管理要求.pdf

DB1410/T 110-2020 地震宏观观测网建设和管理要求.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1 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221572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410/T 110-2020 地震宏观观测网建设和管理要求.pdf

ICS91.120.25

DB 1410/T 1102

临汾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JGJ1-201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1410/T1102020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建设要求 5地震宏观观测点的确定及批准 h 管理要求 工作职责, 地震宏观观测网考核和奖惩 附录A (规范性) 地震宏观观测点申请表. 附录B (规范性) 地震宏观观测点标识牌 附录C (规范性) 地震宏观观测点管理制度牌 附录D (规范性) 地震宏观前兆观测日志, 附录E (规范性) 地震宏观观测点退出申请表 附录F (规范性) 地震宏观前兆上报信息表 附录G (规范性) 地震宏观前兆调查表 附录H (规范性) XX县(市、区)地震宏观观测网信息汇总表

DB1410/T110—2020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临汾市应急管理局提出并监督实施。本文件由临汾市应急管理局标准化专家组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临汾市防震减灾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凯靖、宋春阳、陈建、宋金旦、杨博、郭字霖、高娟、吴相宇。地方标准信息服务平台II

DB1410/T1102020

地震宏观观测网建设和管理要求

本文件规定了地震宏观观测网的建设要求、地震宏观观测点的确定及批准、管理要求及工作职责, 同时规定了考核和奖惩。 本文件适用于地震宏观观测网建设和管理

下列文件申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 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 件。 GB/T18207. 1 防震减灾术语第1部分:基本术语

GB/T18207.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地震宏观前兆 地震前出现,可被人的感官直接觉察到的,与地震发生相关联的自然现象。 3.2 地震宏观观测点 经批准设立,能满足对动、植物,地下水等长期观测、发现地震宏观前兆及时上报的固定场所,是 准信息服 地震宏观观测网的基本单元。 3.3 地震宏观观测网 以各县(市、区)为基本单位,由若干地震宏观观测点组成的,对本行政区的地震高发区、人口密 集区或地震断裂带实施有效的地震宏观前兆监测的网络。 3.4

DB1410/T1102020

防震减灾助理员 由各县(市、区)行政区域内的各个乡(镇、街道)确定的,协助县(市、区)地震工作主管 事本乡(镇、街道)防震减灾管理工作的人员。

地震宏观观测网由地震宏观观测点组成,点与点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3km,应以乡(镇、街道)为 单位进行建设

4. 2. 1双观测类型

各乡(镇、街道)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地震宏观观测点的观测类型。主要有:养鸡(鸭、鹅 猪场、鱼塘等动物养殖场、动物园,林场,花卉基地,非封闭使用和观测的水井等。

4. 2. 2 观测类型要求

同一区域地震宏观观测点观测类型应多样化,防止区域内观测项目单一,一个地震宏观观测点 多种观测项目。

4. 2. 3选址要求

选址应科学合理,应远离交通枢纽、主干道、码头、采石场、大型施工工地等可能直接影响动、植 物正常生长活动的声音、振动等干扰源,地下水地震宏观观测点不应对地下水位产生干扰;在断裂带 近的地震宏观观测点宜靠近断层,

4.2.4动物观测条件

以动物观测为主的地震宏观观测点: 以养鸡(鸭、鹅)场为观测手段的,场内养殖禽类不应少于80只,禽类活动场地不应小于500 m,养殖方式以散养为主; 以家畜为观测手段的,养殖规模不应少于30只,且每头家畜均有一定的活动场地; 一以鱼为观测手段的,鱼塘周边应有相对独立的生态环境,应有青蛙、蛇等其它物种出没,不应 将水泥浇筑的池塘作为地震宏观观测点: 以其它动物为观测手段的,应满足数量和活动场地的要求,

4.2.5植物观测条件

以植物观测为主的地震宏观观测点: 应物种丰富,植物的种类应大于10种; 应常年规模化种植某种或某几种特定的植物,固定观测

4.2.6地下水观测条件:

以地下水观测为主的地震宏观观测点: 观测井应为日常使用井:

一观测井应可直接观察,非全封闭。

DB1410/T1102020

5.1有意向开展地震宏观观测的人员应填写《地震宏观观测点申请表》GB/T 51365-2019 网络工程验收标准,由防震减灾助理员审核,经 县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批准,方可确定,《地震宏观观测点申请表》按附录A要求填报 5.2县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每年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地震宏观观测点进行清退、更换或补充。 5.3县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更换或补充的地震宏观观测点,应进行实地查看,并按照地震宏观观测点 建设要求进行建设指导。

6.1.1.1地震宏观观测点应有固定的地震宏观观测员,数量1~2名。

1.1.2应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能常年在地震宏观观测点驻扎,具备相应知识,能够掌握被 象的正常生活习性或变化形态,有判断地震宏观前兆的能力,能熟练掌握地震宏观前兆上报内容 程序等。

地震宏观观测点均应具备“四有标准”,即:有一个合格的地震宏观观测员、有一块地震宏观 标识牌、有一块地震宏观观测点管理制度牌、有一本《地震宏观前兆观测日志》,地震宏观观测 牌、地震宏观观测点管理制度牌、《地震宏观前兆观测日志》应分别符合附录B、附录C、附录I

地震宏观观测点所在地的县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及乡(镇、街道)应重视和支持地震宏观观测 人、财、物上给予支持JC/T 2461-2018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方法,各县(市、区)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资金拨付。

各县(市、区)应鼓励熟悉地下水、气象、地质、生物等相关知识的社会人员参与地震宏观观 对发现有价值的地震宏观前兆现象并上报的人员,应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奖励,

地震宏观观测网应采取分级管理、属地为主的管理模式,市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地震宏观 观测网的业务指导和宏观管理,县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地震宏观观测点建设和管理,防震减 灾助理员负责本乡(镇、街道)地震宏观观测点的日常管理,地震宏观观测员负责本地地震宏观观测点 的正常运行维护工作。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