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T 2111-2021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41/T 2111-2021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技术规范.pdf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山水林田湖草 山水林田湖草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3.2 生态环境动态蓝测
DB41/T2111—2021 应用多平台、多时相、多波段、多源数据等对生态环境各要素时空变化进行动态监视与探测,是生 态环境对自然变化、人类活动、治理工程等做出反应以及评价的依据,是生态环境时空格局变化的度量。 3.3 监测区 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动态监测的区域。 3.4 生态监测指标 通过实施生态环境监测,反映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和修复效果的量化目标。
生态空间中斑块类型的总数(注:生境类型并非越多越好,而应根据本地实际或参照生态 求设定目标)
项目区内植被地上部分(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项目区总面积的白分比。 水环境 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水体,其正常功能的各种自然因素和有关的社会因素的总体,
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地区(或空 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变异、其生态系统组成 的复杂性。生物多样性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三个不同层次的多样性DB37/T 3921-2020 输水渠道预制衬砌板施工规程, 3.10 土壤环境 受自然和人为作用,内在或外显的土壤状况称之为土壤环境。 标准信息 3.11 监测频率 定时间内对监测点实施观测的次数。 3.12 水土保持 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减轻洪水、干旱和风沙 灾害,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支撑可持续 发展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
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地区( 微生物物种及其变异、其生态系统组成 的复杂性。生物多样性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三个不同层次的多样性。 3.10 土壤环境 受自然和人为作用,内在或外显的土壤状况称之为土壤环境。 标准信息 3.11 监测频率 一定时间内对监测点实施观测的次数。 3.12 水土保持 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减轻洪水、干旱和风沙 灾害,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支撑可持续 发展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
4.2.1科学适用性原则
根据动态监测目标,结合监测区生态环 科学合理确定监测方法、监测内容、检测对象 以及监测周期和监测频率。重点监控生态
4.2.2定量监测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
优先采用定量方法对生态环境进行描述和分析,当现有方法不能满足定量监测需求或因其他原 实现定量监测时,可通过定性或类比的方法进行描述和分析。
4.2.3监测手段多样性原则
4. 2.4 经济技术实用性原则
全满足监测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宜选用经济、
为保证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的科学性、有效性,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单位应具备必要的达到相应精度规 范要求仪器设备以及采样、试验条件,具有样品采集、分析、鉴定和数据分析处理的基本能力。
5. 1相关资料收集、分析
、分析、汇总监测区域的基础资料,掌握监测区生态环境背景条件、生态环境状况,必要时通 查补充所收集到的材料
在开展监测工作之前,应编写监测方案。监测方案需明确监测工作目标和任务,确定生态环境 象、监测周期、监测区域和指标,规定监测频率和监测点密度,说明工作部署及进度安排,确立 构及人员安排,核算监测经费,提出质量保障与安全措施等,并附工作部署图。
5.3监测点和监测网的布设
布设生态环境监测点,理设监测标识,安装监测仪器,建立监测点档案。 监测点应选择在便于数据采集的关键区域、关键位置,数据的采集应具有代表性。 监测网由监测点组成,集中反映特定区域的重要监测指标。监测网需定期优化调整,
5.4监测数据平台的建立和维护
安排专人负责监测数据平台的建立和维护工作,以便监测数据能够及时采集上传、汇总、分析,进 而实现与上级主管部门平台的对接。及时解决监测网布设、监测仪器运行、监测数据采集等环节存在的 问题,做好监测网调整优化、监测仪器维护。
DB41/T 2111202
通过实地调查、公众访谈、现场观测、遥感、无人机、自动检测等手段定期采集监测数据,做好监 测数据的记录、传输、存储。
5.6监测数据分析及成果编制
应及时进行监测数据分析、汇总,编制监测成果报告
动态监测过程中有关管理、技术等文件,工程施工、质量监督等过程资料,技术成果等要及时立卷 归档,保证归档文件的完整、真实、准确。主要技术成果包括实施方案及其附件,工程实施中涉及的工 程设计、施工的相关材料,验收报告等,监测监管、风险管控、绩效管理和适应性管理的相关资料等, 以及过程中调查资料、图件等基础资料及数据库。
应收集生态环境背景条件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有关资料,既要包括交通位置、气象水文、地形地貌、 地质环境背景、社会经济、人类活动情况等资料,又要包括土地调查、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 适宜性评价、相关规划等成果,相关部门已有的野生动植物调查、林业调查、生态功能区划、生态保护 红线、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自然保护地等资料。收集的图件包括:地形图、水系图、水文地质图、 土地利用现状图和规划图、污染源分布图、遥感影像图、生态环境现治理工程现状图等。
主要是查明现状条件下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后续布设监测点提供依据。根据范围、生态系统等不同 尺度、不同梯度进行调查,深度应不低于同类工程的有关要求,制作基础调查图表数据应符合自然资源 及相关专项、专业调查要求,调查路线的部署及调查点的密度,应满足查明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特征和布 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要求。实地调查工作中,结合地形地貌条件和地物特征,采用北斗、遥感等方法 定位,采用录影、拍照等方式记录影像资料,应现场记录,并填写生态环境问题现状调查表,必要时绘 制调查对象的平面和剖面素描图。生态环境问题现状调查表按照附录A执行。
内容应包括:目标、要求、检测对象及监测周期、监测指标、监测方法、工作部署及进度安排、实 物工作量、组织机构及人员安排、经费预算、质量保障与安全措施等,并附工作部署图。编写提纲及编 写内容按照附录B执行,监测工作部署图上监测点类型符号按照附录C执行。
代的监测与修复工程过程的监测 监测周期依据当地生态环境状况和 情况确定
7.3.1一级指标:生态空间格局、植被覆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水环
环境、固碳等。 7.3.2二级指标:生境丰富度、生境破碎度、植被覆盖率、土壤含水率、土壤侵蚀模数、物种丰富度、 本地物种数目、重要物种变化、有害物种变化、水质监测断面(点位)达标率、土壤监测点位达标率、 土壤有机碳等。
7.4监测点密度及监测频率
4.1监测点密度及监测频率见表1。 4.2汛期或者监测要素动态出现异常变化时,可提高监测频率或增加监测点密度。表1为监测 监测频率的最低要求。
表1监测点密度和监测频率表
3.1.1生态空间格局和植被覆不需要布设监测点,监测数据通过高分遥感影像获得,需根据监测频次 适时向有关遥感信息管理部门获取,数据精度满足DZ/T0190的要求,并切实做好保密工作。 3.1.2土壤含水率监测点、土壤环境监测点的布设参照HJ/T166一200中第4~6章的规定执行。 8.1.3水土保持监测点的布设参照SL277一2002中第2章的规定执行。 8.1.4水环境监测点的布设参照HJ25.2一2014中第6章的规定执行。 3.1.5生物多样性监测点(监测样地)的布设(选取)参照LY/T22414一2014中第4章的规定热行
监测网主要布设在项目关键区域或环境敏感区域,由监测点组成,集中反映项目关键区域或环 区域的重要监测指标。监测网需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定期优化调整,优化调整内容主要为监测点位 动、监测频率的调整等。
DB41/T 2111202
推荐的监测方法、选用的监测仪器及遥感数据类型见表2。可自检的计量检测器、设备和计量器具 应按期进行自检
2生态环境监测方法及其仪器一览表
环境监测方法及其仪器
10.2.1现场测量、记录和检查至少应由3人以上完成。采用仪器测量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操作, 保障视野通畅,环境温度等满足仪器正常工作,待数值稳定30S后方可记录。 10.2.2自动采集监测数据时,应掌握自动采集仪器工作原理,清楚采集数据类型及数据转化关系,应 根据工作需求,合理设定数据采集频率。当自动采集的数据波动过大或出现异常时,应及时排查原因, 做好记录
0.2.3自动传输监测数据时: 作环境温度过高或者过低、湿度过 大、磁于扰过强等因素影响数据传输 有线传输应保障线路通畅,无线传输应保障网络环境优良。
10.3.1原始数据和记录事项均要在现场直接记录于电子手簿或人工记录手簿。 10.3.2人工手簿中任何原始记录均不应任意涂改。如出现记录错误,应以单线划去,在其上方写出正 确的数字与文字,并由当事人签名确认及注明原因。作废的测量数据应以单线划去,重测记录需加注“重 测”二字,并注明原作废数据记录于何处, 0.3.3电子手簿中所有原始记录在首次录入确定后不应擅自修改,如检查确定存在错误数据只能标注 显示错误,并注明错误原因。重测数据另建档录入,应标注原始记录存档位置。 0.3.4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记录表内容参见附录D执行。 10.3.5监测平台建立与预警,对记录的各种数据进行归集与关联,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平台,根据 监测数据做出分析判断和预警。依据地方管理和环境约束条件,设定预警下限制
11.1.1监测数据采集后,应对监测数据进行预处理,减小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和其它原因造成的监测 数据失真对分析、评价结果的影响。 1.1.2由于计数或记录错误、操作不当、突然冲击振动等产生个别的异常结果,采用统计的方法判别, 确定后应予以剔除。 11.1.3系统误差中的恒值系统误差采用标准量代替法或抵消法消除,线性系统误差采用标准量代替法 平均斜率法或最小二乘法消除,
11.2.1各类监测数据应及时分类整理、编目、存档。在原始纸介质资料保存的同时,要求建立生态环 境监测数据平台,进行电子文档资料存储。 11.2.2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包括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具有查询检索、综合统计、计算分析、图表自动 生成等功能,数据信息能够动态更新、实时保存、设定条件检索。 11.2.3数据库主要包括:生态环境背景数据、监测点基础数据、动态监测数据、分析数据和研究结论 数据等。
DB41/T 2111202
12.1.3生态环境综合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信息叠加法等。 12.1.4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成果要求包括:表格、图件、文字说明、影像佐证资料等
12.3.1成果报告应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反映规律、结论明确,文字报告提纲参见附录E。 12.3.2成果图件包括:生态环境现状图、生态环境监测动态曲线图(按监测对象单独成图)、生态环 竟评价图(按监测对象单独成图)、生态环境发展趋势分析图(按监测对象单独成图)、生态环境综合 评价图、生态环境保护区划图等。
12.4.1措施调整。结合动态监测成果,经评估后,在结果和风险可控的原则下,借鉴已有经验做法, 对可能导致偏离动态监测的措施和技术、子项目的空间布局和时序安排等按规定程序报批后进行相应调 整修正。 12.4.2时机选择。对技术成熟、风险可控、结果有效的工程和措施,要及时实施,避免延误时机、增 后新的拱施更加强研空和实验新不实游
DB41/T 2111—2021附录A(规范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问题现状调查表样式表A.1规定了生态环境问题现状调查表样式。表A.1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问题现状调查样式表调查点统一编号野外编号图幅名称图幅编号地理位置省市(县)镇 (乡)村方向米口地貌景观口地质灾害口水环境口土壤口水土流失口森林口草地湿地调查点类型口生物多样性口其他经纬度经度:纬度:坐标X:Y:地面高程/m野外照片编号取样情况样品编号调查日期年月日天气状况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描述平面示意图备注调查单位调查人记录人审核人9
DB41/T 2111202
(规范性)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监测方案编写提级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监测方案编写提纲内容包括前言、以往工作程度、生态环境条件、工作部 度安排、实物工作量、预期成果、组织机构及人员安排、经费预算、质量保障与安全设施。
B.2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监测方案内容
兑明监测工作目标、任务、要求,工作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交 水源、电源情况以及社会经济概况等。
B 2.2 以往工作程度
按照时间顺序依次简述工 土壤、湿地、草地等生态环境调 度,明确本次工作基础,同时指出已有
B.2.3生态环境条件
阐述生态环境背景条件以及现状条件下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分布、危害程度及治理恢复 主态环境背景条件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水文地质条件、工 件、环境地质条件等。
B.2.4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安工作手段说明工作方式、工作内容、 收集与实地调查、监测指标的选取、监 平台建设、主要监测方法、数据采集、记录、预处理、存储、分析、上传
B.2.5工作部署及进度安排
根据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提出总体工作思路、工作部署原则,说明各项工作间的关系及工作 据项目工作部署原则,分不同层次和类型作出总体部署,并制作工作部署图。列出各项工作的, 说明年度工作安排。
B. 2. 6 实物工作量
列表说明总体工作部署和年度各类实物工作量
预期成果(文字报告、图件、数据库、影像资料等)的内容和表达形式。
B.2.8组织机构及人员安
说明监测工作实施单位和承担单位,列表说明工作人员姓名、年龄、技术职务、从事专业、参与时 间及分工等
按工作手段和实物工作量列出支出费用及税金
B.2.10质量保障与安全措施
兑明保障监测工作完成的技术、装备、质量、安全及劳动保护等措施。
DB41/T 2111202
附录C (规范性) 监测点类型符号 表C.1规定了监测点类型符号。
表C.1监测点类型符号表
由湖章动态监测.silb”,请参照执行。
DB41/T 2111—2021附录D(资料性)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记录表样式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记录表样式见表D.1。表D.1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记录表样式监测点监测点地理E:编号位置坐标N:监测次数23天气温度监测人员监测日期监测数据地方标准信息服出现问题务平台(此处可附现场照片、遥感影像或剖面图)解决方案填表单位填表人填表日期13
DB41/T 2111202
态环境监测成果报告提
DB51/T 2526-2018 储油库油气回收装置检验规范.pdf生态环境监测成果报告提纲内容包括、前言、监测网布设、监测技术方法、现状与发展趋 与建议等。
E.2生态环境监测成果报告内容
E. 2. 2 监测网布设
说明监测目标、任务、监测指标、监测网布设
E.2.3监测技术方法
逐项说明实际采取的方法 关参数,说明监测数据采集的流程、 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用图形、
晋14G02 多高层建筑楼盖结构构造E.2.4生态环境现状与发展趋势
说明生态环境现状评价采用的方法、评价的结果以及评价结果与调查和监测现状的对应情况,判定 评价的准确程度;说明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预测方法,预测结果,并分析可靠程度,以及出现偏差可能 和影响因素。
分监测对象,准确、明了地给出生态环境监测、评价、预测结果,根据生产方式、生态环境现状 趋势,有针对地提出生态环境修复的建议和措施,要求措施具体,有针对性;建议明确,有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