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40286-2021 低温双循环余热回收利用装置性能测试方法.pdf

GB/T 40286-2021 低温双循环余热回收利用装置性能测试方法.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7 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279340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40286-2021 低温双循环余热回收利用装置性能测试方法.pdf

本标准描述了低温双循环余热回收利用装置性能测试方法,包括术语和定义、符号、测试规定、测试 准备、测试、测试数据整理和测试报告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低温双循环余热回收利用装置(以下简称“装置”)的性能测试,其他同类装置的性能 测试可参照执行。

图1低温双循环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系统示意

GBT 228.1-2010标准下载汽态余热vaporwasteheat 换热过程中存在凝结换热现象的余热

汽态余热vaporwasteheat 换热过程中存在凝结换热现象的余热

GB/T 402862021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一冷凝器外表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4 蒸发器外表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A 蒸发器至膨胀机,膨胀机至冷凝器段的辅助设备外表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平均温度下冷源或热源介质的定压比热容,单位为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 蒸发器出口有机工质的比熔,单位为焦耳每千克(J/kg); 蒸发器进口有机工质的比熔,单位为焦耳每千克(J/kg); 小 蒸发器侧热源介质的进口熔值,单位为焦耳每千克(J/kg); 2 蒸发器侧热源介质的出口恰值,单位为焦耳每千克(J/kg); K 冷凝器外表面与环境空气之间的传热系数,单位为瓦每平方米摄氏度[W/(m²·℃)]; K。 蒸发器外表面与环境空气之间的传热系数,单位为瓦每平方米摄氏度[W/(m²:℃)]; K 蒸发器至膨胀机,膨胀机至冷凝器段的辅助设备外表面与环境空气之间的传热系数,单位 为瓦每平方米摄氏度W/(m·℃); M 由流量计测得的气体有机工质和润滑油混合物的质量流量,单位为千克每秒(kg/s); M 由流量计测得的液体有机工质和润滑油混合物的质量流量,单位为千克每秒(kg/s); Pi 装置的输入功率,单位为瓦(W); Pout 装置的发电功率,单位为瓦(W); 力 装置的输出轴功率,单位为瓦(W); Q。 装置冷凝器侧的放热量,单位为瓦(W); Q, 冷凝器传人环境的热量修正值,单位为瓦(W); Q 装置蒸发器侧的吸热量,单位为瓦(W); 蒸发器传人环境的热量修正值,单位为瓦(W); Q. 蒸发器至膨胀机,膨胀机至冷凝器段的辅助设备尚环境空气放出的总热量,单位为瓦 (W); 1 体积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s); 环境空气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冷凝器侧冷源介质进、出口温度的平均值,单位为摄氏度(℃); 蒸发器侧热源介质进、出口温度的平均值,单位为摄氏度(℃); 蒸发器至膨胀机,膨胀机至冷凝器段的辅助设备表面平均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蒸发器侧热源介质的进口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蒸发器侧热源介质的出口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冷凝器侧冷源介质的进口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冷凝器侧冷源介质的出口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辅助设备表面传热系数,单位为瓦每平方米摄氏度[W/(m:℃)]; 辅助设备表面隔热材料厚度,单位为米(m); 7ut 热电转换效率; 7 热功转化效率:

6.2.2装置的安全性要求应符合GB/T37819一2019中5.3的规定 6.2.3装置的气密性要求应符合GB/T18430.1一2007中的规定

GB/T 402862021

6.3.1测试系统应使用合格的测量仪器,完成温度、压力、流量、电工、时间、质量、噪声、转速、功率等测 量,测量仪表应符合6.4的规定。 6.3.2测试系统的测试设备和仪表不应妨碍装置的正常运转和操作。 6.3.3测试系统使用的热源和冷源介质的清洁度和腐蚀性应符合装置要求,且水质应符合 GB/T50050的规定。 6.3.4测试系统应具备电力安全并网和解裂功能,其电力系统设计标准应符合GB50588一2017中第 12章的规定。 6.3.5测试系统应配置电能计量装置,其设计应满足DL/T5137的要求。 6.3.6测试系统的周围不应有干扰测试的因素,测试场所的电磁环境应符合GB/Z18039.1的要求。 6.3.7测试系统在停用时应注意防冻,

6.4. 1±一般规定

6.4.1.1测试用的仪表类型,可采用一种或数种进行测量。

6.4.1.1测试用的仪表类型,可采用一种或数种进行测量。 6.4.1.2测试用仪表应在有效使用期内,由国家计量部门进行检测并校正合格 6.4.1.3测量仪表的安装和使用方法应符合GB/T10870中的规定

6.4.2温度测量仪表及要求

6.4.2.1温度测量仪表

6.4.2.2温度测量仪表精度

测量如下参数的仪器准确度为: a)装置冷、热源的进、出口温度:士0.1℃; b) 液态有机工质温度:士0.1℃; c)其他温度:±0.2℃

6.4.2.3温度测量要求

温度测量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温度计套管采用薄壁钢管或不锈钢薄壁管,垂直插人流体(温度计套管的尺寸不使气流受到明 显影响),管径较小时可斜插逆流或用测温管,插人深度为1/2管道直径; b 在用于测量冷、热源的进、出口温差时,宜在每次读数之后,交换进、出口温度计进行测量,以提 高测量准确度; c)在管壁外测量温度时.应设置保温措施,以提高测量准确度

6.4.3压力测量仪表及要习

6.4.3.1压力测量仪表

压力测量仪表有:弹簧管式压力表、压力传感器、U型管压差计和水银柱大气压力计等。

6.4.3.2压力测量仪表精度

仪表,其绝对压力读数或压差读数的准确度为土

6.4.3.3压力测量要求

压力测量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a)测量压力为绝对压力时,应按测试时当地天气压力值进行修正(用水银天气压力计测量天气 力时,读数应做温度修正,或以当地气象参数为准); b)U型管压差计的玻璃管内径不小于6mm

6.4.4流量测量仪表及要求

6.4.4.1流量测量仪表

流量测量仪表有:流量节流装置

6.4.4.2流量测量仪表精度

测量如下参数的仪器准确度为: a)液态流量:土1%; b)汽态余热介质流量、气体流量:土2%

6.4.4.3流量测量要求

流量测量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a)流量节流装置的设计、制造、安装与计算应按照GB/T2624(所有部分)的规定; b)流量节流装置的压差读数应不小于250mm液柱高度

6.4.5电工测量仪表和精度

6.4.5.1电工测量仪表

6.4.5.2电工测量仪表精度

电工测量仪表应符合DL/T448一2016中第5.3级准确度等级的要求。其中: a) 功率表:指示式0.5级,积算式1级; 电流表、电压表、功率因数表和频率表:0.5级; 互感器:0.2级; d 耐电压检验装置:2级

6.4.6时间测量仪表精度

时间测量仪表的准确度为土0.1%。

6.4.7重量(质量)测量仪表精度

重量(质量)测量仪表的准确度为土0.2%。

6.4.8噪声测量仪表精度

噪声测量仪表的准确度为士2%

5.4.9转速测量仪表和精度

6.4.9.1转速测量仪表

转速测量仪表有:转速计数器、转速表、闪光测频仪等。

6.4.9.2转速测量仪表精度

6.4.10轴功率测量仪表和精度

6.4.10.2轴功率测量仪表精度

轴功率测量仪表的准确度为土1.5%

GB/T 402862021

装置的测试方法共有4种,测试时应选择其中的2种,记为X法和Y法,在每个测试周期内应测量 报告(见8.2)中所规定的数据,以及每种测试方法所要求的附加数据。4种测试方法如下: a 方法A:热源介质法(见7.5); b) 方法B:装置热平衡法(见7.6); 方法C:液体有机工质流量计法(见7.7); d)方法D:气体有机工质流量计法(见7.8)

7.2测试方法X法和Y法的选择

方法A、B、C和D中任何一种均可作为X法使用 除以下几点外,任何一种试验方法均可作为Y法使用。 a)被作为X法的测试方法; b)测量的量与X法相同的任一种方法,例如:方法C、D不能同时作为X法和Y法。

7.3测试方法X法和Y法的组合

了X法和Y法的组合方

表2X法和Y法的组合

7.4.1测试时测试参数极限偏差按表3规定

表3测试参数极限偏差

7.4.2测试装置冷、热源的进、出口温差在标定或测试时,应不小于5℃

7.5方法A:热源介质法

测试系统(如图2)应能满足热源的温度、流量、压力等测试条件,在测试装置热源侧进、出口处设置 流量调节阀门;气(汽)态余热回收利用装置测试时,还应能提供满足热源湿度(干度)测试条件的附加测 试装置。

图2方法A:热源介质法系统示意图

7.5.2.1热源侧进、出口温度及流量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的规定。 7.5.2.2冷源侧进、出口温度及流量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的规定。 7.5.2.3工质泵电源电压、频率及发电电压、频率应符合表3的规定

7.5.2.1热源侧进、出口温度及流量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的规定。

7.5.3装置吸热量的计算

7.6方法B:装置热平衡法

GB/T 402862021

测试系统(如图3)在被测装置的冷源侧的进口处安装有流量测量装置,且进、出口管路设置流量调 节阀门

7.6.2.1热源侧进、出口温度及流量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的规定。 7.6.2.2冷源侧进、出口温度及流量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的规定。 7.6.2.3工质泵电源电压、频率及装置发电电压、频率应符合表3的规定

7.6.2.1热源侧进、出口温度及流量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的规定。

7.6.3装置放热量的计算

方法B:装置热平衡法

对冷凝器有机工质侧进行隔热时,式(4)中的Qcr可忽略不计;无隔热时,由式(5) 装置蒸发器侧的吸热量按式(6)计算:

式(7)中,辅助设备无隔热时,取K,=7,单位为瓦每平方米摄氏度[W/(m²·℃)];对辅助设备 隔热时,K,由式(8)确定:

7.7方法C.液体有机工质流量计法

7.7.2.1 进人流量计的有机工质过冷度不小于 1.7.2.2 测试时应记录以下附加数据: a) 流量计进口有机工质温度; b) 蒸发器进口有机工质的温度、压力; c)蒸发器出口有机工质的温度、压力。

7.7.2.1进人流量计的有机工质过冷度不小于3℃。

图4方法C.液体有机工质流量计法系统示意图

7.7.3装置的吸热量按式(9)计算

3装置的吸热量按式(9

7.7.4含油量的测定

GB/T 402862021

7.8方法D:气体有机工质流量计法

方法D:气体有机工质流

图5方法D.气体有机工质流量计法系统示意图

8.2.1 测试时应记录以下附加数据: a 蒸发器进口有机工质的温度、压力; b) 蒸发器出口有机工质的温度、压力。 .8.2.2 测试时,为减少流量计的测量误差,应设置有效的油分离装置,使流经流量计的有机工质气体 中含油量不超过1.5%

7.8.3装置的吸热量按式(10)计算

7.8.4含油量的测定

骨油混合物液体含油量的测定按GB/T5773—20

装置输入功率P,为工质泵的平均输入功率,可由电工测量设备直接读数得到。

7.9.2装置输出轴功率

7.9.3装置发电功率

7.10转化效率的评定

7.10.1热功转化效率

装置的热功转化效率由式(11)确定

7.10.2热电转换效率

装置的热电转化效率由式(12)确定:

8测试数据整理和测试报告内容

8.1.1有机工质参数值

a) 测试日期、地点、人员、启动时间、结束时间和测量时间; b) 装置型号和出厂编号; c) 装置额定发电功率; d) 冷、热源类型; e) 有机工质和润滑油; f) 环境温度

8.2.2测试工况为:

性质参数值应采用现行的有机工质热物理性质表

W020160120531007677073标准下载D)冷源侧的进口温度

8.2.3测试方法为:

8.2.4测试结果及平均值包括:

a) 热源介质的进、出口温度、流量; b) 冷源介质的进、出口温度、流量; c) 有机工质循环侧蒸发压力、冷凝压力和循环流量 d) 装置输入电压、电流和功率; e) 装置的发电机输出电流、电压、频率或输出轴功率; f) 其他数据(根据所用的测试方法,应需要一些附加数据)。 8.2.5计算结果包括: a) 装置吸热量; b) 装置发电功率或输出轴功率; c) 装置热电转换效率或热功转化效率; X法和Y法测试的偏差,

8.2.6其他内容包括:

测试单位、测试负责人签章; b) 委托单位信息T/CPSS 1010-2020标准下载,包括名称和单位地址; c) 检测结论; d) 检测报告书编号、页数: e) 测试数据后应有数据单位

GB/T 402862021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