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ECS 713-2020 公共机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标准.pdf

TCECS 713-2020 公共机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2.9 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282465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ECS 713-2020 公共机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标准.pdf

围护结构外表面综合温度和围护结构的热稳定性,建筑屋面、外 墙外表面材料太阳辐射吸收系数越小,越有利于降低屋面、外墙 外表面综合温度,从而提高了其隔热性能。 在我国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采用蒸发屋面和植被绿化 屋面是一种生态型的被动蒸发降温技术措施,具有优良的保温隔 热性能。

5.4.1热桥处理是建筑节能技术的一个重要内容。超低能耗建 筑中的热桥影响占比远远超过普通节能建筑,因此热桥处理是实 现建筑超低能耗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公共机构建筑除应对建筑 围护结构部位热桥进行处理外,其结构体如挑梁(板)、“牛腿” 等构件与围护结构连接部位的热桥处理也至关重要

DB13(J)/T 280-2018标准下载5.4.1热桥处理是建筑节能技术的

5.4.3应提高管线(道)穿墙、穿楼板构造节点保温性能,在

结构楼板或墙面施工时,管线(道)穿墙或穿楼板时应将预留孔 (穿墙套管)与管线套管之间的缝隙采用岩棉或聚氨酯发泡剂封 堵,并在端部采用耐候密封胶进行密封,最后采用抗裂水泥砂浆 内置耐碱玻纤网格布一道密封抹平。 应提高设备管道和排风(烟)道构造节点保温性能,伸出屋

面外的管道应采取外保温措施或采用具有保温性能(100厚聚氨 酯发泡)的预制排气管,预埋套管与设备管道(包括屋面雨水管 道和女儿墙预留洞口之间的缝隙)之间的缝隙采用气干性聚氨酯 发泡填充,并在表面用抗裂耐碱玻纤网格布和抗裂砂浆做抹面处 理。对于室内的成品设备管道和排风(烟)道外管道或墙面应粘 贴保温板或包裹玻璃棉等保温材料。 应提高墙内电气线路构造节点保温和隔声性能,开关和插座 接线盒不宜设置于外墙上,以防止破坏外墙保温性能。电气接线 盒和电气预理管线在敷线后,需用玻璃胶或聚氨酯发泡剂封堵: 封堵长度不小于2cm。在相邻房间同一墙体的背向开关和插座接 线盒的净距不小于300mm。

5.4.4提高构件安装构造节点保温性能,为消除与外墙连接的

金属构件与墙体接触部位所产生的热桥,凡是与外围护结构接触 的各类设备设施支架等节点部位,均必须做防热桥处理。技术措 施包括,在外墙上预埋断热桥的锚固件,增设隔热间层,如金属 支架与墙体之间加两层15mm厚的塑钢隔热板,作为防热桥垫 板,也可使用非金属材料。

5.4.5建筑物气密性是影响建筑供暖能耗和空

素,对实现超低能耗目标来说,由于其极低的能耗指标,由单纯 围护结构传热导致的能耗已较小,这种条件下造成气密性对能耗 影响的比例大幅提升,因此提升建筑气密性能更为重要。良好的 气密性可以减少冬季冷风渗透,降低夏季非受控通风导致的供冷 需求增加,避免湿气侵人造成的建筑发霉、结露和损坏,减少室 外噪声和室外空气污染等不良因素对室内环境的影响

与外墙同性能的保温层,使屋面和墙面保温层得以连续,避免出 现结构性热桥。其顶盖(金属)处应设置保护其保温层的盖板, 以防雨水渗漏;盖板(金属)与结构体连接部位,应采取避免热 桥的构造措施。

屋面保温层的防水层应延续到女儿墙顶部盖板内,使保温层 和防水层得到可靠防护;屋面结构层上,保温层下应设置隔汽 层;屋面隔汽层设计及排气构造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屋面 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的规定。 应提高外墙出挑构件整体保温性能,外墙出挑构件是建筑中 容易产生热桥的部位。把外墙出挑构件与外墙断开,采用悬挑梁 作为板体的结构支撑构件。这样可以使外墙外保温连续设置(仅 有露台梁与主体结构连接),从而大幅度地减少主体结构热桥。 同时,阳台顶板、地面和封边板处应粘贴保温板,形成封闭连续 的保温层。 可在屋面铺设隔热降温涂料,其具有明显的降温效果,融反 射、辐射和隔热3种降温机理于一体。可将屋面表面温度大幅度 降低,极大降低建筑夏季制冷能耗,同时具有优良的耐候性、耐 水性、耐玷污性和耐洗刷性。

6.1.1本条规定了供热供冷系统方案选择和性能参数优化 原则。 供热供冷系统选择对能耗和投资有显著影响。系统优化是 个多变量的非线性规划问题,具有多自标、多准则的特性,需要 对冷热源类型和与其搭配的末端组合进行综合评判。因此,需要 充分考虑各类适用系统的性能和投资的相互制约关系,依据所选 取的判断准则,综合分析各影响因素间的相对关系,进行供暖供 令系统方案比选。可供的优选方法包括方案比较法、灰色物元 法、层次分析法等。具体比选时应以仿真分析为手段,获取全工 况、变负荷下的预期能效指标,考虑初投资、全寿命期运行费 用、环境影响、操作管理难易程度等多方面因素。 由于超低能耗建筑冷热源系统输入能量变小,从集中系统转 可更为灵活的分散系统形式,更有利于分区调节和降低运行能 耗、节省运行费用。 超低能耗建筑应对供热供冷系统应进行性能参数优化设计: 性能参数优化可包括冷热源机组的性能系数、输配和末端系统形 式、热回收机组的热回收效率等关键影响因素。在能源需求一定 的情况下,需要平衡好机组性能系数提高带来的系统初投资和能 耗及运行费用节约的关系,根据经济性评价原则,指导系统最优 设计。

6.1.2本条规定了冷热源系统设计要求。

采用高能效等级设备产品有很好的节能效果,所以在超低 耗建筑中应采用高能效等级用能设备,除符合国家相关节能标

设计,选取适宜的除湿技术措施,避免出现热湿比变化条件下 统冷冻除湿方法带来的新风再热情况。可替代的技术措施包括

固体吸附式除湿、转轮除湿利

设置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通过回收利用排风中的能量降低 建筑供暖供冷需求及供暖供冷系统容量,实现建筑超低能耗目 标,是超低能耗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超低能耗建筑由于通过其 良好的围护结构及气密性等设计,可有效地降低建筑的冷热负荷 及全年能耗。冬季供暖时依靠建筑内的被动得热,其供暖需求可 进一步降低,这使得仅仅使用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不用或少用 铺助供暖系统成为可能, 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通过排风和新风之间的能量交换,回收 利用排风中的能量,进一步降低供暖供冷需求,是实现超低能耗 目标的必要技术措施。 新风机组能量回收系统设计时,应进行经济技术分析,选取 合理技术方案。新风机组宜设置旁通模式,可实现当室外空气温 度低于室内温度时,进行直接利用新风系统进行通风满足室内供 冷需求。 工程应用中对卫生间排风有回收后排放和直接排放两种方 式,设计时应根据卫生间排风的使用时间、对节能的量化分析和 热回收装置结构特点,综合考虑确定

6.2.1多能互补能源系统在超低能耗建筑中应用应重点突出各 种能源的互补性,应实现不同能源形式间“1十1>2”的产出效 果,这主要取决于供能端的能源结构调整及与用能端的协同优 化。多能互补能源系统综合论证时,系统机组与负荷的匹配,是 规划设计应注意的问题,要针对不同用户的负荷情况,通过分析 全年负荷变化情况来选择系统各装置的机组容量,并对选定的机 组配置方案进行优化分析,尽量提高能源利用率。 同时多能互补系统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可再生

能源的深度利用也是超低能耗指标实现的重点途径。因此,在 方案确定时,应发挥多能源系统优势,在不显著降低经济性的 前提下,优先利用可再生资源,重点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 比例。

综合利用,深度融合。设计多能互补系统前,应对公共机构周边 资源情况有较为详尽的调研,获取关键量化数据。应重点获取与 项目相关的电力、燃气、市政以及浅层地温能资源、太阳能资源 等可再生资源数据,为方便后续低能耗建筑能源方案制定,应获 取相关动态数据,进而科学合理地确定多能互补方案中设备配置 和运行策略,确保超低能耗指标的实施。 6.2.3对于多能源系统,结合动态负荷数据制定合理方案是能 源系统高能效的关键。对于以降低运行能耗为目标的超低能耗 建筑项目,动态建筑负荷数据就更为重要。提高系统能效是超 低能耗建筑的关键技术途径,因此应结合建筑负荷特点,进行 多能源系统的优化配置,进行多方案动态比选,必要时进行系 统仿真模拟,得出系统运行逐时数据,求解系统最优化配置和 运行策略。

综合利用,深度融合。设计多能互补系统前,应对公共机构周连 资源情况有较为详尽的调研,获取关键量化数据。应重点获取 项目相关的电力、燃气、市政以及浅层地温能资源、太阳能资氵 等可再生资源数据,为方便后续低能耗建筑能源方案制定,应家 取相关动态数据,进而科学合理地确定多能互补方案中设备配量 和运行策略,确保超低能耗指标的实施,

6.2.3对于多能源系统,结合动态负荷数据制定合

源系统高能效的关键。对于以降低运行能耗为目标的超低能 建筑项目,动态建筑负荷数据就更为重要。提高系统能效是走 低能耗建筑的关键技术途径,因此应结合建筑负荷特点,进 多能源系统的优化配置,进行多方案动态比选,必要时进行 统仿真模拟,得出系统运行逐时数据,求解系统最优化配置 运行策略。

6.2.4对于多能互补源系统而言,储能技术是实现供能立

能端协同的关键技术之一,因此,设计需要结合系统形式、能 品位等因素,综合考虑各种储能装置(蓄电池、蓄热、蓄冷等装 置)在多能互补源系统的应用问题

6.2.5多能互补源系统设计能效相关的国家现行标准包括

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太阳能供热采暖工程技术 准》GB50495、《蓄能空调工程技术标准》JGJ158、《燃气冷 电三联供工程技术规程》CJJ145等。

6.2.6根据目前多能互补项目运行的经验来看,由于系统

相对复杂且运行中边界条件多变,设计阶段的很多预设前提往 难以实现。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应重点搜集系统关键运行数据

6.3.1LED照明光源近年来发展迅速,是发光效率最高的照明 光源之一,建议在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时选用,但是自前发光二极 管灯在性能稳定性、一致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超低能耗建 筑应在保障视觉健康的同时降低照明能耗,在光源颜色的选取上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有关 规定。

6.3.2本条规定了照明控制系统的具体要求。

对于公共机构建筑,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是显著降低照明能耗 的重要手段。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中应设置包含但不限于照度、人 本存在等感应探测器。针对走廊、楼梯间、门厅、电梯厅、卫生 间、停车库等公共区域场所的照明,应优先选择就地感应控制, 其次为集中开关控制,以保证安全需求。针对大房间、开放式力 公房间、报告厅、多功能、多场景场所的照明,进行智能照明控 制,照明设备应根据人员状态自动调整灯具开关状态,同时根据 室内功能需求及环境照度参数,自动调节灯具亮度值,以满足环 境设计标准

6.3.4电梯能耗是建筑能耗的主要组成部分。公共机构超

毛建筑不宜选用电梯能效等级低于3级的电梯。选择电梯时 应合理确定电梯的型号、台数、配置方案、运行速度、信号控

制和管理方案,提高运行效率。采用变频调速拖动以及能耗回 馈装置,可进一步降低电梯能耗,从经济效益上考虑,推荐在 楼层较高、梯速较高、电梯运行频率较高的超低能耗建筑中 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第二条规定:“可再生能源 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 能源”。由于太阳能、浅层地热能在建筑中应用比较普遍,本标 准中重点对太阳能热利用、太阳能光伏系统和地源热泵系统的相 关技术要求进行规定。 《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第四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扶持在新建 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 在具备太阳能利用条件的地区,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 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扶持单位、个人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系 统、照明系统、供热系统、采暖制冷系统等太阳能利用系统”。 第二十条规定:“对具备可再生能源利用条件的建筑,建设单位 应当选择合适的可再生能源,用于采暖、制冷、照明和热水供应 等”。 在进行公共机构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时,应根据《中华人民共 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在对 当地环境资源条件的分析与技术经济比较的基础上,结合国家与 地方的引导与优惠政策,优先选择合适的可再生能源用于采暖 制冷、照明和热水供应等。 在各种能源形式中,太阳能由于其清洁可再生、只需消耗少 量电能用于能量输配的特点,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形 式,在实际应用中应当优先考虑。热泵系统由于其较高的能效 比,可有效减少系统能源消耗。特别是空气源热泵安装便捷、投

利用,从源头降低能源资源消耗

《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公共机构应当实行能 源消费计量制度,区分用能种类、用能系统实行能源消费分户、 分类、分项计量,并对能源消耗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 纠正用能浪费现象。 公共机构建筑设置可再生能源系统监测、计量及控制装置 可以实时监测可再生能源系统的产能、运行效率及运行状态参 数,为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节能、环境效益评估和优化运行管理提 供依据。

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与运行管理中, 各环节已有许多相关的国家、行业标准规范,在公共机构可再生 能源系统建设过程中仍应遵守,尤其是相应的强制性条文。当各 标准要求不一致时,按照要求标准高的执行。相关标准包括但不 限于以下国家现行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可再生 能源建筑应用工程评价标准》GB/T5080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 标准》GB50015、《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标准》GB 50364、《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安装及工程验收技术规范》GB T18713、《太阳能供热采暖工程技术规范》GB50495、《民用建 筑太阳能空调工程技术规范》GB50787、《建筑光伏系统应用技 术标准》GB/T51368、《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技术 规程》CECS418、《光伏系统并网技术要求》GB/T19939、《光 伏发电工程验收规范》GB/T50796、《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 范》GB50366等。

7.2.1本条规定了太阳能热利用系统建筑一体化的要求。

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形成主要包括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 供暖系统、太阳能空调系统或以上三种系统的组合。 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是太阳能应用的发展方向,应根 据建筑功能、太阳能资源条件、用户的供暖和供冷、生活热水负 荷需求特点、周边环境及安装条件等,合理选择太阳能热利用 一 体化类型、安装位置、安装方式,尽可能做到与建筑物的外围护 结构、建筑风格、立面色彩及周围环境协调一致,使之成为建筑 的有机组成部分。 太阳能热利用系统安装在建筑屋面、立面、阳台或建筑其他 部位时,不得影响该部位的建筑功能。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一体 化构件作为建筑围护结构时,其传热系数、气密性、太阳得热系 数等热工性能参数应满足相关标准的规定;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 一体化构件安装在建筑透光部位时,应满足建筑物室内采光相关 标准要求;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构件不应影响建筑通风换 气的要求;同时,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构件不应降低周边 建筑的日照标准,并尽可能降低对周边建筑的热污染和光污染

太阳能集热器是太阳能热利用系统中的关键设备,其性能好 坏直接影响到节能量的多少,因此选用性能参数符合指标要求的 太阳能集热器,公共建筑超低能耗实现的基本要求和保障。 表7.2.2给出了不同类型的太阳能集热器的瞬时效率截距和 总热损系数的参数要求。相比于国家标准,本表对部分太阳能集 热器的性能均有提升,使太阳能热利用系统在超低能耗建筑中的 应用效果更加明显。太阳能集热器的选型在设计、施工、验收等 各个阶段均应按此表规定的指标要求执行。

7.2.6本条规定了太阳能热利用系统辅助热源选择要求。

由于太阳能资源的不稳定性,应设置辅助能源系统,以保障 用户需求。辅助能源的选择,应根据当地能源资源条件,尽可能 利用工业余热、废热资源。

7.2.7本条规定了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太阳能保证率、集热系

统集热效率评价指标以及储热水箱热损因数应满足的指标要求。 太阳能保证率是衡量太阳能在热利用系统所能提供能量比例 的一个关键性参数,也是评价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经济性能的重要 指标。集热系统效率是衡量集热系统环路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的 重要指标。储热水箱的热损因数表征了系统储存热量的能力,也 是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重要指标。本条规定的太阳能保证率、集 热系统效率和储热水箱热损因数的取值,引用了现行国家标准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评价标准》GB/T50801的有关规定。

7.3.1太阳能光伏系统是继太阳能热利用系统之后的文一种太 阳能利用形式。因其最终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使用较为灵活, 近年来在国内得到了较大发展。超低能耗建筑因其良好的气密 性、较低的能耗水平等因素,使得太阳能光伏系统有了更好的应 用空间。公共机构具有稳定的用电形式和可预测的用电量,通过 合理设计可确保光伏系统不产生浪费。在我国四个太阳能分区 里,资源较富区的太阳辐照量已达到4200MJ/(m²:a)~ 5400MJ/(m²·a),有利于太阳能光伏系统的应用。因此,本条 规定处于太阳能资源较富区、丰富区和极富区的公共机构超低能 耗建筑,应采用太阳能光伏系统;处于太阳能一般区的公共机构 超低能耗建筑,本标准不作要求。可根据建筑使用功能、需求以 及经济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是否应用太阳能光伏系统

7.3.2本条规定了太阳能光伏系统规划设计的

太阳能光伏系统建筑应用的相关国家现行标准主要有:《建 筑光伏系统应用技术标准》GB/T51368、《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与建筑一体化技术规程》CECS418、《光伏系统并网技术要求》 GB/T19939、《光伏发电工程验收规范》GB/T50796等,相关 标准对太阳能光伏系统规划、设计、安装及工程验收进行了明确

的规定,为保持与现行国家、行业、团体标准的一致性,本标 引用相关标准要求内容

免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对电网运行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的 面影响,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对电网的友好性

7.3.4基于屋顶资源有限性,屋顶光伏系统设计时应综合考

对于屋顶太阳能光伏系统应选择高效太阳能电池组件并以单 位面积年发电量最大化为目标,并避免周围环境、建筑物和建筑 自身对光伏组件的遮挡。对于坡屋项光伏系统来说,如果光伏组 件与屋项完全一体化设计,则应对光伏组件背面进行适当保温以 减少通过光伏组件的太阳得热和热损失;如果光伏组件与屋顶非 一体化设计,则光伏组件安装倾角宜与屋顶坡度保持一致,并且 光伏组件与屋顶之间应设置空气流道以降低光伏组件运行温度 对于平屋顶光伏系统,光伏组件应以全年获得太阳辐射量最大的 最佳倾斜角进行安装,前后光伏组件的间距设置应确保在冬至日 上午9点至下午3点之间前排光伏组件不会遮挡后排光伏组件, 为保证太阳能光伏效率最大化,还需选择高效的光伏组件产 品。太阳能光伏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及衰减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光伏系统应用技术标准》GB/T51368的有关规定

7.3.5立面安装的太阳能光伏系统应与建筑围护结构一体化设

立面安装的单位面积的太阳能光伏系统虽然发电量没有屋顶 以最佳倾斜角安装的光伏系统多,但是立面光伏系统除了发电 外,还可以通过减少太阳得热量从而减少室内空调能耗,因此在 衡量其节能效益时,应综合考虑其发电量和空调节能收益。尤其 是半透明光伏窗或光伏幕墙,其单位面积的空调节能收益往往远 大于其发电量,因此,在设计立面光伏系统时应使得系统的综合

7.4.1本条规定了地源热泵系统设计、施工、检验与验收的基 本要求。 现行国家标准《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公共建 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明确规定了地源热泵系统设计、施 工、检验与验收的要求,本标准中与现行国家标准保持一致。

7.4.2本条规定了地热能交换系统设计要求及与其他冷热

对于地埋管换热系统,全年总释热量与总吸热量不平衡将导 致地埋管区域岩土体温度持续升高或降低,从而影响地埋管换热 器的换热性能,降低运行效率。因此,地埋管系统设计时应对全 年冷热负荷计算,确保地埋管系统的全年总释热量与总吸热量基 本平衡,即两者的比值在0.8~1.25之间。当两者相差较大时, 宜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采用辅助冷源或热源,或者采用与其他冷 热源系统联合运行的方式解决。 对于地表水或地下水换热系统,应进行全年冷、热负荷分 析,确保地表水换热盘管的换热量或地下水的持续出水量满足地 热能交换系统的最大吸热量或释热量的需要。 根据全年冷、热负荷的变化特点,合理配置地源热泵系统与 其他常规能源系统容量,通过调整不同冷热源系统的运行策略, 从而保证整个供暖空调系统的高效运行

7.5.3空气源热泵名义工况制冷/热性能系数限值相关现行国家 示准主要有:《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9577、 《空气源热泵供暖工程技术规程》T/CECS564、《低环境温度空

气源热泵(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37480、《热 泵热水机(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9541等,相关标 准对空气源热泵能效限定做了明确的规定,为保持与现行国家、 行业、团体标准的一致性,本标准引用相关标准要求内容,并根 据行业技术发展给出名义工况制冷/执性能系数推荐值

7.5.4空气源热泵室外机的安装需要占据一定的建筑面积,

比在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设备的安装及维护需求,符合节地 节能、节水、节材、环境保护等有关规定,不得对周围环境及建 筑结构造成不利影响。例如,在屋面安装室外机时,应对屋面 荷进行准确校核;当建筑周边有居民区时,应严格控制设备的 声等级。

7.6.1生物质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储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 形式,即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 物的光合作用,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是一种 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也是唯一一种可再生的碳源。 生物质热电联产或生物质锅炉是常见的生物质利用形式,适 合农村地区公共机构替代中小型燃煤燃油锅炉作为供热热源。 前,以生物质能为能源的热电联产技术已经较为成熟,热电联产 系统的总效率可以达到70%~90%。用生物质成型燃料发展热 电联产,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尤其适合在城 市、工业开发区、城乡接合处等热源需求量大的区域使用,对减 少公共机构燃煤消费,建立低碳供热示范区有重要意义。 根据南北方气候差异等不同条件,因地制宜地优先使用生物 质能供暖,尤其在农村地区,对中小型燃煤燃油锅炉起到部分替 代、在局部地区形成生物质能供热主导地位发挥生物质能供热环 保和经济优势。 7.6.2构建分布式清洁供热体系,既减少农村秸秆露天焚烧

7.6.2构建分布式清洁供热体系,既减少农村秸秆

又提供清洁热力,带动生物质能转型升级。我国中小型燃煤供热 锅炉数量较多,清洁替代任务较重。生物质能供热在终端消费环 节直接替代燃煤,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7.6.4生物质能与太阳能联合供热系统的工作原理:在冬天供 热时,生物质供热系统将起主导作用,而太阳能供热作为辅助能 源,在满足供热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太阳能供热,这样可以在一定 程度上减少生物质的使用,节约能源。在夏天时,对供热需求 少,太阳能供热起主导作用,而生物质供热系统起辅助作用,在 日照不充足的天气或者是在夜间,太阳能供热不能满足要求时, 生物质供热系统启动,提供热量,从而减少在非供热季节生物质 供热系统的低负荷运行或者是循环启动的次数,从而降低污染物 的排放。通过不同季节下生物质能与太阳能的耦合利用,弥补生 物质能和太阳能各自单独供热的缺点,充分有效利用可再生 能源。

提供清洁热力,带动生物质能转型升级。我国中小型燃煤供热 炉数量较多,清洁替代任务较重。生物质能供热在终端消费环 直接替代燃煤,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3.1本条规定了运行管理的

8.3.1本条规定了运行管理的原则

.. 本茶规定运行管理的原则。 建筑的运行管理人员或使用者需要明确建筑设计中与节能和 环境相关的各项设计意图,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条件和使用情 况下,制定并实施相应的运行策略,以保证建筑的运行的节能效 果。需要强调的是,设备安全和建筑环境的保证是建筑运行的前 提,建筑的运行管理的工作任务是在此前提基础上力求减少能源 消耗。

8.3.2本条规定了能源系统调

超低能耗建筑立足精细化设计,正式投入使用之后,建筑是 否能够按设计意图实现高舒适度低能源消耗,取决于能否在最初 投人使用的几年进行持续的系统调适。 本条文所指的“调适”包含了建筑竣工验收后的初步“调 试”。“调试”是工程竣工后确认系统各部分联合运转正常的工作 环节,即对各个系统在安装、单机试运转、性能测试、系统联合 试运转的整个过程中,采用规定的方法完成测试、调整和平衡工 作。除此之外,“调适”的重点工作在于建筑正常投入使用后在 各典型季节性工况和部分负荷工况下,通过验证和调整,确保各 用能系统可以按设计实现相应的控制动作,保证建筑正常高效 运转。 建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超低能耗建筑更是要求多系统 联动控制,因此,建筑最初投入使用的阶段对系统的持续调适是 保证超低能耗建筑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如果条件充许,本标准 建议调适工作贯穿最初使用的3个完整年,以便使建筑各系统达

最佳运行效果。 当超低能耗的建筑功能发生变化,意味着房间冷热负荷、使 时间表都发生了改变,此时必须对系统重新进行调适;如果有 不要,还应对系统进行局部功能的增减,否则建筑无法正常

8.3.3本条规定了建筑运行数据记录、分析和公示的基

据是衡量建筑达到设计能耗水平的依据。运行过程中对建筑物各 用能系统的能耗数据的监测是对超低能耗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此 外,建筑的使用情况、人员数量、使用方式与设计的一致性、实 际的气象条件等因素,都影响建筑的实际运行能耗。因此对上述 信息的监测记录是完成建筑能耗分析的基础。 2建筑的实际使用情况各异,实际每一年的气象参数与设 计气象参数也存在差距,因此建筑的运行者或使用者需要定期对 运行能耗进行分析以及时发现建筑能耗异常情况或进一步提升系 统节能运行优化的空间。建筑的设计工况和实际使用情况往往存 在较大差距,分析超低能耗建筑是否达到其设计能耗水平时,应 根据建筑使用情况、人员数量、使用方式及实际气象参数与设计 工况的各物理量相对照,建立数学模型对建筑能耗实测值进行标 准化修正。 建筑能耗数据分析一般应区分不同能源种类,按计量的分项 进行对照分析及总量分析,并结合使用情况和天气情况、运行情 况等寻找造成差异的原因。 3建筑的年运行数据通过与本建筑历史运行数据的对比或 与本气候区类似建筑的横向对比,都有助于发现建筑运行的问 题,并确定运行改进的方向。 4超低能耗建筑各系统实现理想的节能运行是一个在调适 中不断完善的过程,当系统状况与实际使用需求出现较大偏差 时,应该进行全面的再调适,

原用户的授权。 本标准附录F中详细描述了建筑运行能效比对评价的技术 方法。该方法与“中国建筑能效先锋工具BEST”技术路线

建筑物使用者的行为习惯是影响建筑能耗的要素之一。对于 个人办公室等私人空间,建筑使用者应在入住前了解超低能耗建 筑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对于公共空间,物业管理部门应在醒目处 没公告牌,以便长期和短期使用该空间的人员能够及时了解与节 能有关的用户注意事项

险,因此,对建筑气密性有性能要求的建筑,应该局部施工后重 新测定建筑气密性,保证气密性能不降低

由于超低能耗建筑具有密闭性较好的围护结构,新风系统成 为机械通风模式下室内外唯一的空气交换通道,新风系统的正确 云行,对维持室内健康舒适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热转轮控制,常规的风机与转轮连锁控制,风机启动时 转轮也启动,由于转轮热回收装置运行时自身需要消耗能量,而 且当室外空气值低于室内空气焰值时,室外空气就可用来带走 室内的发热量。因此在过渡季或冬李风机启动时转轮立即启动, 可能都会使新风回收不必要的热量,而这部分热量仍需制冷机负 担。因而可以采用温差或熔值控制

夏李工况下,当室外新风的温度(熔值)低于室内设计工况 时,不启动转轮热回收装置,开启旁通阀;当室外新风的温度 (恰值)高于室内设计工况时,并且当室内外温差(熔差)高于 最小经济温差(熔差)时,启动转轮热回收装置,关闭旁通阀。 冬季工况下,当室外新风的温度(熔值)高于室内设计工况 时,不启动转轮热回收装置,开启旁通阀;当室外新风的温度 (熔值)低于室内设计工况时,并且当室内外温差(熔差)低于 最小经济温差(熔差)时,启动转轮热回收装置,关闭旁通阀。 只有在转轮热回收装置减少的新风能耗,足以抵消转轮本身 运行能耗及送、排风机增加的能耗时,运行转轮热交换装置才是 节能的。 最小温差值的估算应按下式计算

Qre =E COP COP COP

附录E空气源热泵经济平衡点温度计算方法

附录E空气源热泵经济平衡点温度计

E.0.1按照冬季室外参数设计空气源热泵供暖,室外低温工况 下,热泵机组性能降低或不运行,难以满足低温工况下建筑负 荷,需辅助加热设备提供热量。平衡点温度即为空气源热泵系统 是否添加辅助加热设备的设计指标。因此,合理选择平衡点温度 利于减少设备初投资、保障热泵机组正常运行、提高热泵机组的 运行负荷率。平衡点温度受环境参数、热泵机组性能、机组装机 价格等因素影响,故本附录以全生命周期成本为目标函数,提出 最经济平衡点温度概念,旨在利用最经济平衡点温度对空气源热 泵系统进行设计,实现系统可靠运行及良好的经济性。 E.0.6在已知建筑物热负荷特性和风冷热泵机组制热特性的基 础上通过计算数据分析可以得到两者以室外空气温度为变量的函 数的表达式。由此可以得到式(E.0.6)的具体函数表达式,在 平衡点温度范围限制下,LCC存在最小值,其相应温度对应的 平衡点即为最经济平衡点。

础上通过计算数据分析可以得到两者以室外空气温度为变量的函 数的表达式。由此可以得到式(E.0.6)的具体函数表达式,在 平衡点温度范围限制下,LCC存在最小值,其相应温度对应的 平衡点即为最经济平衡点。

附录 F建筑运行能耗比对评价

F.0.1由于影响建筑运行能耗的因素很多,建筑运行能耗与设 计水平千差方别,因此对于运行能耗的评价应基于实际运行能耗 数据。 F.0.2本条为了确保评价工具对建筑运行节能工作的指导性提 出以上要求。能耗存储功能便于业主对建筑逐年能耗进行分析比 对;能耗分析功能应能计算出能耗、碳排放等指标,便于指导建 筑节能运行;展示及比对功能可直观反映建筑能耗水平。 F.0.3建筑能耗比对的核心是比较不同建筑能效水平的高低, 为保证比对的公平性,比对的建筑应具有相同或类似的使用功 能,使用功能差异较大的建筑不宜进行对比分析。 F.0.4建筑运行能耗比对以建筑内产生的能耗为边界,不考虑 汽车燃油等消耗;可再生能源及提供给建筑外部的能耗,如建筑 内产生的冷量、热量提供给其他建筑的部分在能耗统计时应予以 剔除;建筑内产能如自用发电机产生的电能部分不应计入能耗总 量,统计时仅计算发电机消耗的煤、燃油等能源的消耗。 F.0.5例如学校、医院等以建筑群形式存在的能耗不可拆分的 建筑,应作为整体进行能耗比对分析,其能耗严格以整个建筑群 为统计边界。 F.0.6建筑中同时存在办公、商场、酒店等功能区时,如果不 同功能区能耗可严格拆分,建筑应拆分能耗按办公、商场、酒店 等建筑进行比对,其能耗边界应严格按照功能区划分。 F.0.7为避免建筑采用不同类别能源导致的比对不公平,建筑 能耗应全部等价折算成一次能源消耗量,折算系数可参照现行国

F.0.1由于影响建筑运行能耗的因素很多,建筑运行能耗与设 计水平千差万别,因此对于运行能耗的评价应基于实际运行能耗 数据。

F.0.8我国建筑能耗差异巨大,而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于差万 别,用建筑能耗模拟计算软件很难对现实中各种影响因素进行模 拟和表述,单纯以模拟计算以确定能耗基准是不合理的。因此, 既有建筑能耗比对应从大量建筑及运行信息、能耗数据中挖掘特 征信息,建立相应的benchmarking模型,以建筑运行信息数据 将能耗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针对每一栋建筑的运营特点,用该 模型计算其专属能耗基准值。 F.0.9为保证模型的准确性,基础数据的正确度应予以保证。 建筑运行及基本信息、建筑运行能耗数据复杂,采集数据前应对

F.0.9为保证模型的准确性,基础数据的正确度应予以保证 建筑运行及基本信息、建筑运行能耗数据复杂,采集数据前应 提供数据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建立比对模型前应对数据进行 步整理、分析,对于问题及争议数据应予以核实。

F.0.10影响建筑能耗的因素可分类为以下3类

第一类:建筑固有特性。 建筑固有特性JB/T 13298-2017 YE3系列(IP23)三相异步电动机技术条件(机座号160~355).pdf,指受建筑用途所限定,该建筑在实际运行中 无法改变的参数,包括建筑面积、酒店运营时间、上班期间工作 人员数、是否准备商务用餐等变量等。 第二类:耗能系统固有特性。 耗能系统固有特性,指从技术角度分析,与建筑能耗相关的 各类参数。包括围护结构类别、主要耗能设备的类型、是否使用 些节能设备等变量。 第三类:运行管理控制参数。 运行管理控制参数,指该建筑在实际运行时,与耗能系统相 关的设定参数和控制策略等,包括室内设定温度和湿度、室内灯 具的开启情况、冷源系统的运行策略、耗能系统的维护和保养等 变量。 建立建筑能耗建筑模型应选择第一类因素,不应考虑第二 类、第三类因素。以促进建筑的业主和管理者从技术改进和管理 水平提高的角度考虑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能耗。

图1建筑能耗影响因素分类

F.0.11不同年份气象参数主要影响建筑供暖及空调能耗,且 影响较大。气象参数标准化处理方法,可按下式计算。

t中:Esti 第i月气象标准化能耗; E; 当月能耗; E 当年4月、10月能耗平均值: HDDhli 基准年第i月HDD值;

HDD; 当年第i月HDD值; CDDbli 基准年第i月CDD值; CDD;一一当年第i月CDD值; i一月份。 F.0.12能耗比对模型的建立最重要的是要结合建筑能耗基准 模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学工具。建筑能耗是由建筑内各种 因素产生的,建筑能耗即为“果”,其他影响变量则为“因”,而 建筑能耗具有可测量的特点,因此应选取多元回归分析方法作为 解决本问题的统计学方法。 F.0.13在实际情况下,建筑运行参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并非 纯线性相关关系,更多的时候,呈现出非线性关系。然而,具体 表现出何种非线性关系还是未知,因此,需要给定几种简单的函 数转化形式,通过不同形式对自变量的组合和变化,挖掘最适合 的非线性函数,再代入多元线性拟合回归模型中,采用逐步回归 法进行计算。这样可以用于扩展多元回归模型的适用范围。常用 的变形形式如表4所示:

表4常用回归模型变形形式

DB36/T 1275.2-2020 绿色矿山建设标准 第2部分:化工行业F.0.14多元回归模型的检验包括异常值检验、序列自相关性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