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T 3403-2021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21T 3403-2021 健康建筑设计标准.pdf4.7.5住宅、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及其他少年儿童专用活动场所为防止坠落和攀爬, 对防护栏杆设计做了专门要求。其他公共建筑,一般情况下儿童应在监护人陪同下使 用,防护栏杆可参照此要求设计
4.8.2交流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促进发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形成主 动、积极、健康的工作生活方式。因此本条要求建筑室内外设置足够面积的交流空间, 可以促进使用者之间的交流,也可以给长时间伏案工作、脱离自然生活的人们一些 亲切感,减缓使用者的疲劳感和压抑感。对于公共建筑可提供人们进行交谈、散心的 活动场地;对于住宅建筑可提供人们交谈、下棋、社区集体活动的场地,以满足人们 的沟通与休闲需求,活跃文化生活,提升和谐关系,打造充满活力和友好的人际关系 环境
设备摆放位置合理可降低发生交叉污染的风险
餐饮厨房区通常可划分为清洁作业区、准清洁作业区和一般作业区,在各类作业 区之间,应做明显的划分,并设置分离或分隔措施。其设计布局应综合考虑原材料采 购至成品销售整个过程,以及人流、物流、气流等因素,并兼顾工艺、经济、安全等 原则,满足食品卫生操作要求,预防和降低产品受污染的风险。食品销售场所应与非 食品销售场所分开设置。 厨房餐饮区、食品销售场所的昆虫、鼠类会破坏食品性状、传播疾病,甚至直接 叮咬人类,导致疾病发生,餐饮厨房区、食品销售场所应建立虫害控制程序并定期开 展除虫灭害工作,避免昆虫、鼠类等动物接触食品。 餐饮厨房区、食品销售场所应采取有效措施(如纱帘、纱网、防鼠板、防蝇灯、 风幕等),防止鼠类昆虫等侵入。若发现有虫鼠害痕迹时,应追查来源,消除隐患。 应准确绘制虫害控制平面图,标明捕鼠器、粘鼠板、灭蝇灯、室外诱饵投放点、生化 信息素捕杀装置等放置的位置。必要时可设置灭蝇设施,使用灭蝇灯的,应悬挂于距 也面2m左右高度,且应与食品加工操作保持一定距离。排水沟出口和排气口应有金属 隔栅或网罩,以防鼠类侵入。应定期进行除虫灭害工作并形成记录。杀虫剂、杀鼠剂 及其他有毒有害物品存放,均应有固定的场所(或橱柜)并上锁,包装上应有明显的 警示标志,并有专人保管。 4.8.8应设置便捷、舒适的日常使用楼梯,可以鼓励人们减少电梯的使用,在日常生活 中就能有效消耗热量,增强人体新陈代谢的速度,增强韧带的力量,并在健身的同时
节约电梯能耗。 在建筑中至少设有一部楼梯便于日常使用JGT324-2011 建筑幕墙用陶板,设置在靠近主入口的地方,并在主入 口或沿线设置明显的楼梯间引导标识便于使用者找到楼梯,同时配合以鼓励使用楼梯 的标识或激励办法,促进人们主动使用楼梯锻炼身体。楼梯间内有天然采光通风、有 良好的视野,可以提高使用楼梯间的舒适度。 4.8.9健康建筑应关心所有人的健康,病人家属等有时需要24小时陪护,十分辛苦, 有必要设置陪护人员休息区,故制定本条标准。 4.8.10接触烟草产生的烟雾一直是吸烟者和二手烟受害者患病的重要原因。在室内吸 烟除了直接严重威胁到人群身体健康,还会在之后得很长一段时间内,残余物依旧附 着在墙壁、家具、表服、床上用品、地毯和其他表面对室内空气带来污染。为保护人 群身体健康和保证人群生活质量,因此在建筑中采取禁烟措施,并采取措施避免室内 用户以及出入口、可开启窗、新风引入口等系统直接暴露在吸烟环境中。并在专门的 室外吸烟区设置吸烟有害健康的标识。
天候进行健身活动的条件,以鼓励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本条要求的室内健身设施应有足够数量,并有不同的种类,给不同需求的人群提 供不同的选择。健身设施应有相关的产品质量与安全认证标志,并配有使用说明书, 有明显的标识牌指导。常见的心肺功能训练器材有跑步机、椭圆运转机、划船器、健 身车、楼梯机等,力量训练器材有单站位器材、多站位组合器材、自由力量器材及球 类运动设施等,应为相对固定地设施。跳绳的绳子、踢的键子等小型健身工具本条不 十作健身设施。球类运动设施的台数折算方法计算只计人长期工作或生活人员的数量 无需计算商店、影剧院、客运站等地流动人员,宾馆酒店应按照床位数计算建筑总人 ,
4.8.13健身服务设施的完善不仅能为运动健身活动提供必要的保障,促进人们参加 建身锻炼,也能使运动健身更加科学合理、更加人性化。 有条件的建筑可为运动健身或骑自行车的人员设置配套的淋浴、更衣设施,尤其 是办公和学校建筑,可以借用建筑中其他功能的淋浴、更表设施,但要便于运动健身 或骑自行车人员的使用。男、女更衣柜和淋浴头的数量,需依据运动健身人数或建筑 总人数进行配置。建筑总人数的计算只计入长期工作或生活人员的数量。 健康检测是实现科学健身、保障健身安全的重要一环。健身场地内的健康检测包 括体重测量、人体成分包括脂肪含量、肌肉含量等测量,以及心率、血压等健康指标 的监测。本条鼓励设置充分的检测设备和应急呼叫设施,最低要求提供体重测量和心 率监测设施。 以上服务设施在运行期间应有良好地运行维护,有专人清扫,有巡视记录,保证 卫生清洁与正常功能。 4.8.14入口大堂、电梯前室、走廊等公共空间是建筑中人员集中、停留、集散的重 要区域,是进入建筑物和穿行于建筑中的主要空间,应设置具备艺术功能、放松功能和 减压功能的服务设施。大堂里设置艺术品,植物或水景布景等景观小品,可以通过视觉 体验增加空间的趣味性,让人驻足欣赏,带来美好的情绪。通过吸顶隐藏式等方式设 计音乐播放装置,播放舒缓、悠扬、恬静、婉约等节奏的音乐,让听觉带给人们回归 自然的悦耳感受。本条不对艺术品、景观小品和音乐播放装置的数量进行规定,可根 据建筑公共空间大小和实际需求适当设置。 4.8.15现代人在生活中面临着各种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堪忧。在建筑中设置主动 式参与的情绪调节和心理减压空间,有利于消除或缓解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 情绪,达到心理放松和减压作用。忙碌工作的间歇喝上一杯咖啡或淡茶,聊一聊各自 的喜悦与悲伤,顿觉这个世界上的自已并不孤单,在这种公共空间中进行交流是一种 威压方式,是压力解和释放较为有效的方法。沙盘游戏室或者心理宣泄室让个体在 个安全可控的地方将心里的焦虑、苦闷、愤怒等消极情绪释放出来,为不良情绪提
供一个出口。在这里可以静静地塑造自已心中的世界,也可以通过击打沙袋、涂鸦、 昌歌、听声乐、畅谈、笔谈等方式消除心理压力,发泄不良情绪、让心理向看积极健 康的方向发展。宣泄或听声乐的专用房间需要进行隔声降噪处理,如吸声吊顶,隔声 门等,以避免对其他房间的影响。
5.1.2为节约水资源,实现污水废水资源化利用,保护环境,应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 资源。根据项目所在区域市政给排水条件,水资源状况,气候特点等客观情况,综合 分析研究各种水资源利用的可能性和潜力,制定合理的供水方案。非传统水源系统应 安全可靠,经济适用,技术先进。非传统水源供水系统严禁与生活饮用水管道相连接 建筑非传统水源供水系统可米取的以下安全措施: 1雨水、中水等非传统水源在储存、输配等过程中应有足够的消毒杀菌能力,且水 质不得被污染; 2供水系统应设有备用水源、溢流装置及相关切换设施等; 3雨水、中水等在处理、储存、输配等环节中应采取安全防护和监测检测 控制措施
5.2.1能够提供清洁的生活饮用水,是健康建筑的基本前提之一 1生活饮用水: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对饮用水中与人群 建康相关的各种因素(物理、化学和生物),作出了量值规定,同时对为实现量值所 乍的有关行为提出了规范要求,包括: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要求、生活饮用水水源水 质卫生要求、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要求、二次供水卫生要求、涉及生活饮用水卫生安 全产品卫生要求、水质监测和水质检验方法。生活饮用水水质的主要指标包括微生物 指标、毒理指标、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放射性指标、消毒剂指标等,而这些指 义分为常规指标和非常规指标。常规指标指能反映生活饮用水水质基本状况的水质 指标;非常规指标指根据地区、时间或特殊情况需要的生活饮用水水质指标。 2直饮水:现行行业标准《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94规定了管道直饮水系统水 质标准,主要包含感官性状、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和细菌学指标等项目。 3生活热水:现行行业标准《生活热水水质标准》CJ/T521规定了集中热水供 应系统的热水水质标准及水质检测方法。生活热水水质卫生要求包括:常规指标与限 值、消毒剂余量及要求。
5.2.2保证各类用水安全,是健康建筑的重要因素。 1城市杂用水:城市杂用水适用于厕所便器冲洗、道路清扫、消防、城市绿化、 车辆冲洗、建筑施工杂用水。当采用中水为城市杂用水时,城市杂用水系统的水质应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的要求。现行国 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规定了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 采样及分析方法。当采用回用雨水为城市杂用水时,其水质应符合所供用途的水质要 求,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的 要求。不同用途的城市杂用水应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污水 再生利用绿地灌溉水质》GB/T25499、《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 18921等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系列标准的要求。 2游泳池用水:现行行业标准《游泳池水质标准》CJ244在游泳池原水和补水水质 指标、水质检验等方面做出了规定,满足此标准能够确保游泳池水质,防止水性传染 病爆发及其他危害。 3空调系统用水:现行国家标准《采暖空调系统水质》GB/T29044规定了冷却水 系统的水质标准、水质检测频次及检测方法。 4景观用水:景观用水水源不得采用市政自来水和地下井水,应利用中水、雨 水等非传统水源。景观水体的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 用水水质》GB/T18921的要求。 5.2.3水质监测的关键性位置包括:建筑接水源的供水总管、水处理设施出水。代 表性测点包括各类用水的最不利用水点。 5.2.4水质在线监测系统是一个以在线分析仪表为核心,以提供具有代表性、及时 性和可靠性的水质指标信息为任务,运用自动测量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并配 以专业软件,组成一个从取样、预处理、分析到数据处理及存贮的完整系统,从而实 现对水质的在线自动监测。对建筑内各类水质实施在线监测,能够及时掌握水质指标 状况,通过设置参数越限报警、事故报警,能随时提醒管理者发现水质异常变化,及 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水质污染对使用人群健康造成危害。 水质在线监测系统一般包括取样系统、预处理系统、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在线 监测分析仪表、数据处理与传输系统及远程数据管理中心,这些分系统既各成体系, 又相互协作,以保证整个在线自动监测系统连续可靠运行。 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宜具有以下功能: 1生活饮用水、游泳池用水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具有监测浊度、余氯、pH值、TDS 等功能; 2管道直饮水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具有监测pH值、TDS等功能,终端(户式)直 饮水设智能屏显水龙头,实时监测出水水质:
5.2.4水质在线监测系统是一个以在线分析仪表为核心,以提供具有代表性、及时
生和可靠性的水质指标信息为任务,运用自动测量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并配 以专业软件,组成一个从取样、预处理、分析到数据处理及存贮的完整系统,从而实 现对水质的在线自动监测。对建筑内各类水质实施在线监测,能够及时掌握水质指标 伏况,通过设置参数越限报警、事故报警,能随时提醒管理者发现水质异常变化,及 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水质污染对使用人群健康造成危害。 水质在线监测系统一般包括取样系统、预处理系统、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在线 监测分析仪表、数据处理与传输系统及远程数据管理中心,这些分系统既各成体系, 又相互协作,以保证整个在线自动监测系统连续可靠运行。 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宜具有以下功能: 1生活饮用水、游泳池用水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具有监测浊度、余氯、pH值、TDS 等功能; 2管道直饮水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具有监测pH值、TDS等功能,终端(户式)直 饮水设智能屏显水龙头,实时监测出水水质:
5.2.6为防止生活饮用水水质二次污染,应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二次供水设施 卫生规范》GB17051要求的成品水箱,能够有效避免现场加工过程中的污染问题,且 在安全生产、品质控制、减少误差等方面均较现场加工更有优势,提升生活饮用水储 水设施的品质。为保证清洗不影响用户的正常用水,水池、水箱应设置成两格,可交 替清洗消毒操作,不间断保障用户的用水。 储水设施的进、出水管布置应避免设施内的水流“短路”。水长期处于静止状态, 缺乏补氧,更容易滋生细菌和微生物,进而导致水质恶化;生活饮用水箱的进水管管 口处应采取预留足够空气间隙、设置真空破坏器等防虹吸回流措施;人孔、通气管、 溢益流管应有防止生物进入水箱的措施。 5.2.7生活饮用水管道穿越有毒污染区域危害性较大,极有可能会影响与之连 接的其他生活饮用水管道内的水质安全,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应尽量避开。当无法避 开时可采用以下措施: 1采用独立明管敷设; 2加强管材强度和防腐蚀、防冻等级; 3采取避开道路设置,减少管道损坏和便于管理的措施; 4重点管理和监护。 本条第二款与现行国家标准《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GB17051中规定的:“二 次供水设施管道不得与大便器(槽)、小便斗(槽)直接连接,需采取冲洗水箱或与 空气隔断冲洗阀。”协调一致。 造成生活饮用水系统污染的回流性质包括虹吸回流和背压回流。虹吸回流,系正 常供水出口端为自由出流(或末端有控制调节阀),由于供水端突然失压等原因产生 一定真空度,使下游端的卫生器具或容器等使用过的水或被污染了的水回流到供水管 道系统。背压回流,由于水泉、锅炉、压力罐等增压设施或高位水箱等末端水压超过 供水管道压力时产生的回流。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规定了生活饮用水回流污染危 害程度划分和倒流防止设施的选择。 5.2.8,5.2.9健康建筑对用水安全、用水舒适和用水健康有着更高的要求,对部分 水质指标的要求与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指标限制相比较 亦有提高。其中,影响较普遍的有生活给水的总硬度、微生物指标中的菌落总数等, 水的硬度是指水中钙、镁离子的浓度。 软化水系统包括集中式软化水系统和分散式软化水系统两种形式。集中式软化水 系统集中设置软化水处理设备对生活给水进行软化处理;分散式软化水系统直接在各 用水点处分别设置软化水处理器, 就地对生活给水进行软化处理。应根据建筑具体用
水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软化水系统形式。 目前世界上用于饮用水消毒的主要方法包括:氯化消毒、二氧化氯消毒、紫外线 消毒和臭氧消毒。其中氯消毒法是应用时间最久且范围最广泛的消毒方式,一般包括 加氯气或游离氯制剂等消毒试剂。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对 集申式供水出水厂中消毒剂限值、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中消毒剂余量作出要求,以有 效抑制饮用水中细菌滋生。建筑内降低生活饮用水细菌总数的水处理措施包括:化学 消毒(二氧化氯、臭氧等)、过滤(膜、多孔陶瓷、颗粒介质等)、紫外线消毒等。 应根据物业管理水平选择消毒方式,首选物理消毒,可参考现行行业标准《二次供水 工程技术规程》CJJ140。消毒装置一般可设置于终端直接供水的水池、水箱,也可以 在水池、水箱的出水管上设置消毒装置。 处理生活饮用水采用的絮凝、助凝、消毒、氧化、吸附、ph调节、防锈、除垢等 化学处理器不应污染生活饮用水,应符合《饮用水化学处理剂卫生安全性评价》GB/I 17218的要求
中生活热水系统常用嗜肺军团菌抑菌杀菌的措放
1水温控制。军团菌生长抑制温度阈值为46℃,因此规定集中生活热水系统任意 位置(包括非循环系统及部位)水温均不低于46℃。集中生活热水系统水温控制可以 通过循环供水及管道电伴热实现,使热水系统管道及储水设施内的水温控制在 50~60℃,热水器出水温度控制在55~60℃,用水点出水通过平衡阀混水至用水适宜温 度。热水配水点保障出水温度不低于45℃的时间,居住建筑不应大于15s,,公共建 筑不应大于10s。 2杀菌装置。设置杀菌装置,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对系统内军团菌直接进行灭 活。铜银离子杀菌装置是目前公认的较为有效的军团菌杀菌装置。铜银离子杀菌装置 电解产生铜、银离子并扩散到水中,铜银离子穿透细菌细胞壁,破坏细胞蛋白酶和呼 吸酶,以此达到杀菌目的。铜银离子杀菌装置具有无毒副产物、不受温度影响、杀菌 持续时间长、管理简便等优点。 常用的军团菌抑菌杀菌措施还包括热冲击,定期用75~80℃的高温热水冲洗热水系 统管道及储水设施,可将原生动物、病原体及细菌杀死。 对集中生活热水水温实施在线监测,是有效维持热水系统供回水温度的辅助措施 能够帮助运维管理部门及时发现热水系统温度的异常,并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水温过 低造成军团菌滋生、水温过高造成烫伤事故等问题的发生
自来水或水源为原水,经再净化(深度处理)后供给用户直接饮用的高品质饮用水, 其供水水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94的要求。 直饮水系统分为集中供水的管道直饮水系统和分散供水的终端直饮水处理设备
5.3.1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建筑体量越来越大,功能日趋复杂。 建筑物内水系统种类增多,管线规模加大,距离增长。繁杂的系统给施工和日常维护 维修带来困难,明确清晰的标识可有效地避免误接误用。建筑内给排水管道及设备的 标识设置需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管道的基本识别色、识别符号和安全标识》GB 7231、《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中的相关要求, 为了保证中水等非传统水源的用水安全,申水等非传统水源供水系统应采取以下 普施: 1中水等非传统水源供水系统与生活饮用水给水系统应分别独立设置; 2中水管道上不得装设取水龙头,当装有取水接口时,必须有明显的标识,也可 采用带锁水龙头; 3绿化、浇洒、汽车冲洗宜采用有防护功能的壁式或地下式给水栓:
4中水等非传统水源不宜进入居住建筑户内,以防止非专业拆改使用造成的用水 安全隐惠
其耐腐蚀性,连接方便可靠,接口耐久不渗漏,管材的温度变形,抗老化性能等因素 综合确定。阀门、管件材质应与管道材质相配套。 结露产生的冷凝水与管道的漏水同样,可能造成严重安全隐患,产生重大财物损 害;也可能造成潮湿环境,容易滋生霉菌和细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避免室内给 排水管道结露、漏损或及时止漏,保持建筑构件及管路干燥,能够有效减少虫害、霉 菌和细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给水管道应合理设置防结露绝热层,防结露绝热层的计 算和构造可按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8175执行。给水管道的 防结露计算与水温、管材的导热系数和壁厚、空气的温度和相对湿度、绝热层的材质 和导热系数等有关。 在结冻地区室外明设的给水管道应做绝热层,绝热层外壳应密封防渗;敷设在有 可能结冻的房间、地下室及管井、管沟等处的给水管道应有防冻措施。 室外明设的管道宜做保温层,以防止管道受阳光照射后管内水温高,导致用水时 水温忽冷忽热,水温升高管内的水受到了“热污染”,还给细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 境。室外明设的塑料给水管道不需保温时,亦应有遮光措施以防止水质污染和塑料老 化
5.3.3设备机房可通过以下方式降低噪声
1选择低转速(不大于1450转/min)水泵、屏蔽泵等低噪声水泵; 2水泵基础设减振、隔振措施; 3水泵进出管上装设柔性接头; 4根据水泵扬程,管道走向,止回阀类型等设置水锤消除装置; 5与水泵连接的管道吊架米用弹性吊架。 给水管道可通过下列方式降低噪声: 1合理确定给水管径、流速、压力,管道内水流应符合《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 GB50015的要求; 2给水管道支架采用隔振支架; 3配水管起端设置水锤消除装置; 4配水支管与卫生器具配水件采用软管连接, 排水系统可通过下列方式降低噪声: 1优先选用同层排水或其他降低排水噪声的排水措施: 2采用塑料管材时,可选用内螺旋排水管、芯层发泡管等有隔音效果的塑料排水管; 3优先选用虹吸式坐便器,
6.1.1房间内的温度、湿度、新风量、气流速度是室内热湿环境的重要指标,这些参 数是决定暖通空调设备选型及系统能耗的基础数据,合理地确定室内环境参数可有效 地减少暖通空调设备的容量及系统的能耗,适宜的热环境不仅能保持人体正常的热平 衡,保持主观的舒适感,而且能确保人的健康和正常的工作效率。对于不采用集中供 暖空调系统的建筑,应有保障室内热环境的措施或预留条件,如分体空调安装条件等 6.1.2建筑内不同空间可能物业归属、使用要求不同,同一供暖空调系统难以满足使 用和运行的要求,空调系统划分应与运行策略相应,才能做到在满足各种不同使用要 求下,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任何不必要的空调运行,从而节省空调运行能耗和费用。 供暖、空调末端应具备室温独立调节的措施,如散热器设温控阀,空调末端设温度控 制面板等。应杜绝不良的空调末端设计,如采用不可调节的全空气系统提供不同房间 的空调等。 6.1.3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产生的噪声与振动,是建筑中噪声和振动源的一部分。 当系统产生的噪声和振动影响到工艺和使用的要求时,就应根据工艺和使用要求,也 就是各自的允许噪声标准及对振动的限制,系统的噪声和振动的频率特性及其传播方 式(空气传播或固体传播)等进行消声与隔振设计,并应做到技术经济合理。《民用 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对建筑物室内允许噪声级作了规定,暖通设计时,应 根据各房间允许噪声标准,合理选择供暖、通风和空调设备、风口等,并通过计算合 理采取消声措施。 冷却塔、空调室外机和设置在室外的平时运行的风机等室外设备,运行时会产生 噪声,安装位置应尽量远离主要功能房间或室外人员活动区域,设计时要考虑同时水 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影响,如安装位置无法保证噪声干扰,需采取隔声屏障、消声设 施等改善措施。此外,冷却塔、空调室外机等设备运行时,会向周边释放冷/热气流, 设计时应远离人员活动区域,避免影响室外环境。通风、空调系统的排风口,会有废 气、噪声等,位置应避免对室外人员活动区域的影响。 6.1.4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雾霾天气频现,大气颗粒物污染严重。由于建筑诸多性 能和室内空气质量随时间变化,为了更好的保障优良的室内空气质量,增加用户对室 为颗粒物浓度水平的可感知性,须对室内典型空间的颗粒物浓度水平进行实时连续监 测。空气污染物传感装置和智能化技术的完善与普及,使对建筑内空气污染物的实时 采集监控成为可能。
5.1.1房间内的温度、湿度、新风量、汽气流速度是室内热湿环境的重要指标,这些参 数是决定暖通空调设备选型及系统能耗的基础数据,合理地确定室内环境参数可有效 地减少暖通空调设备的容量及系统的能耗,适宜的热环境不仅能保持人体正常的热平 衡,保持主观的舒适感,而且能确保人的健康和正常的工作效率。对于不采用集中供 暖空调系统的建筑,应有保障室内热环境的措施或预留条件,如分体空调安装条件等 3.1.2建筑内不同空间可能物业归属、使用要求不同,同一供暖空调系统难以满足使 用和运行的要求,空调系统划分应与运行策略相应,才能做到在满足各种不同使用要 求下,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任何不必要的空调运行,从而节省空调运行能耗和费用。 供暖、空调末端应具备室温独立调节的措施,如散热器设温控阀,空调末端设温度控 制面板等。应杜绝不良的空调末端设计,如采用不可调节的全空气系统提供不同房间 的空调等。
本条文要求对于近三年室外天气PM2.5年平均浓度大于35ug/m的城市或地区, 应在建筑典型空间设置室内PM2.5浓度监测系统,对建筑室内PM2.5浓度进行实时监 测(读数间隔不大于10min每组数据)。对于公共建筑,在每个典型空间(如办公室、 会议室、卧室、大厅或大堂等)应至少安装一个监测点位;对于居住建筑,每户应布 置有一个监测点位。监测点周围不应有强电磁感应干扰,应避开通风口。PM2.5浓度 监测传感器可参照《室内PM2.5检测设备性能检验标准》CECS698进行检验/标定。 对于近三年室外大气PM2.5年平均浓度小于等于35μg/m²的城市或地区,可不设置监 测系统。
6.2.2地下车库通风是为了排除汽车尾气污染物。由于建筑性质不同,地下车库
司时间段进出汽车的频率并不相同,汽车库一氧化碳浓度也随时间不同。为节省通风 运行电耗,可以根据地下车库的一氧化碳浓度改变通风设备的运行台数或控制通风 设备的启停,节省风机电耗。一氧化碳监测装置应设置可以反映出车库内一氧化碳溶 度较大的位置,不应设置在送风口附近。自带一氧化碳监控的诱导风机在车库通风应 用比较常见,可节省车库层高,并且一氧化碳控制策略比较成熟。 本条旨在通过对CO浓度的实时监测和与排风通风系统的联动,确保地下车库CC 浓度符合相关安全和健康标准规定。
6.2.3基于当前室外环境PM2.5污染的情况,空调新风系统采取技术措施控制送入
各类污染物散发源空间机械通风设计建议按以下通风换气次数进行:(1)住宅卫生间 及浴室通风换气次数不宜小于3次/h;公共卫生间通风换气次数5~10次/h;公共浴室 通风换气次数58次/h;(2)设备机房通风换气次数不宜小于10次/h;(3)文印 室、清洁用品存储空间通风换气次数不宜小于1次h;(4)化学品存储简通风换气次 数不宜小于3次/h;(5)可能突然放散大量有害气体或有爆炸危险气体的场所应设置 事故通风。事故通风量宜根据放散物的种类、安全及卫生浓度要求,按全面通风计算 确定,且换气次数不应小于每小时12次。 6.2.5厨房作为室内可吸入颗粒物的重要来源,经常被人们忽视。我国传统的烹饪以 猛火爆炒、煎、炸等方式较多,烹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油烟气体,同时,还由于灶 具使用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也会产生氮氧化物。油烟气体及燃烧废气中含有大量的PM2.5 和VOC,对人体健康有较大危害。如果不对烹饪烟气进行有效处理、排出或开窗通风, 很容易导致厨房内PM2.5浓度超标,危害人体健康。 对烹饪过程产生污染空气的处理方式有通过开窗自然对流换气、排风扇外排和吸 油烟机对油烟收集、处理后排放。目前最主要的方式为通过吸油烟机等机械通风手段 进行处理。各款具体要求如下: 1最大静压和最大风量是影响吸油烟机等机械排风设备排出油烟效果的主要参数 最大静压及最大风量值越大,处理效果越佳。 2厨房吸油烟机在正常使用时,应保证有一定量的补风,不能形成密闭的空间,若 没有足够的补风,室内会由于吸油烟机的排风而形成负压至使吸油烟机吸油烟效果变 差,因此可通过机械补风或非对流的窗户进行补风。对于烹饪密度较大的厨房空间(如 餐厅、食堂后厨)或位于地下楼层的厨房空间,应采用机械补风措施。吸油烟机应符 合现行国家标准《吸油烟机》GB/T17713等。 吸油烟机应安装在灶具止上方,并严格依据随机附代的安装说明规定的高度进行 安装,吸油烟机的有效宽度应不小于灶具宽度,以防止油烟发生逃逸。厨房内通风换 气应满足《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等现行相关标准要求。 3使用吸油烟机等装置进行厨房油处理时,厨房气流流通状态、共用烟道型式、尺 寸,排烟管与共用烟道接头入口处的尺寸、位置、方向,排烟管长度、直排以等条件 都会对吸油烟机的吸油烟效果产生影;排风管道具体选型安装应该符合以下事项:1) 通过共用烟道集中进行油烟排放的建筑,厨房共用烟道的设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住 宅厨房、卫生间排气道》JGT194的要求,共用烟道入口方向处应有防火止回阀,防止 油烟气味的倒灌,共用烟道入口处的吊顶应设置检查口,以方便对排风管进行正常的 维护;2)未设置共用烟道,直排式的住宅,排烟口外墙侧应设置安装防止虫、鸟等动 物进入、防正风、雨倒灌的接头装置;3)厨房排风口不得位于室外健身、交流、休息、 娱乐等人员经常活动的区域,不得位于建筑其他空间的自然通风口和新风入口,不得
对建筑产生二次污染;4)确保吸油烟机、排风管、烟道止回阀之间的连接应牢固、可 靠,不得漏风,以防正止使用时油烟的泄漏 6.2.6建筑场地内不应存在未达标排放或超标排放的污染物,如厨房未达标排放的油 烟、锅炉房超标排放的烟气等。集中厨房油烟应采取油烟净化措施处理后排放,锅炉 排烟设计应满足《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场地内污染物排放位置应远离 人员活动区域,并避免造成新风取风短路。 6.2.7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是室内空气重要的污染物种类之一,在室内装修时, 即使所使用的装修材料、制品均满足各自污染物限量控制标准,但装修后的室内空气 污染物浓度仍可能超标,并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必须预防和控制室内VOC污染,保 障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的指标要求 是健康建筑的最基本前提 可根据建筑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控制策略使室内空气质量满足要求。如:对于具 有集中通风空调系统的建筑,通风系统用空气净化装置的合理设计和选型可有效控制 室内空气污染物;对于无集中通风空调系统的建筑,合理使用房间空气净化器或安装 户式新风系统同样可以实现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有效控制。 6.2.8我国室内外空气污染相对严重,主要污染物包括PM10、PM2.5、O3、VOC等 空气净化控制策略对我国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的保持十分必要。空气净化装置能够吸附 分解或转化各种空气污染物(一般包括PM2.5、粉尘、花粉、异味、甲醛之类的装修污 染、细菌、过敏源等),有效提高空气清洁度,降低人体致病风险。对于近三年室外大 气PM2.5年平均浓度不高于35μg/m的城市或地区,可不设置, 常用的空气净化技术包括:吸附技术、负(正)离子技术、催化技术、光触媒技术 超结构光矿化技术、HEPA高效过滤技术、静电集尘技术等。主要净化过滤材料技术包 括:光触媒、活性炭、合成纤维、HEPA高效材料、负离子发生器等。建筑可通过在室 内设置独立的空气净化器或在空调系统、通风系统、循环风系统内搭载空气净化模块 达到建筑室内空气净化的目的。 1考虑到我国室外大气污染问题,单纯的新风输送无法保证建筑室内空气质量,因 此鼓励在新风系统中安装空气净化装置。本条文涵盖的新风系统空气净化处理模式包 括: 1)集中式新风系统。①配有带净化装置的管道系统:对于一般集中式新风系统, 可通过在建筑新风系统输送管道中安装空气净化装置或模块,使室外空气在进入室内 前于管道中得到过滤净化;②配有带净化装置的新风主机:对于含有新风主机的集中 式新风系统,可通过在新风主机或管道系统上安装净化装置,使室外空气在通过新风 主机进人建筑新风系统时得到过滤净化。 2)分户式新风系经:分户式新风系统包括壁挂式新风系统和落地式新风系统,
对建筑产生二次污染;4)确保吸油烟机、排风管、烟道止回阀之间的连接应牢固、可 靠,不得漏风,以防正止使用时油烟的泄漏 6.2.6建筑场地内不应存在未达标排放或超标排放的污染物,如厨房未达标排放的油 烟、锅炉房超标排放的烟气等。集中厨房油烟应采取油烟净化措施处理后排放,锅炉 排烟设计应满足《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场地内污染物排放位置应远离 人员活动区域,并避免造成新风取风短路。 6.2.7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是室内空气重要的污染物种类之一,在室内装修时, 即使所使用的装修材料、制品均满足各自污染物限量控制标准,但装修后的室内空气 污染物浓度仍可能超标,并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必须预防和控制室内VOC污染,保 障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的指标要求 是健康建筑的最基本前提。 可根据建筑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控制策略使室内空气质量满足要求。如:对于具 有集中通风空调系统的建筑,通风系统用空气净化装置的合理设计和选型可有效控制 室内空气污染物;对于无集中通风空调系统的建筑,合理使用房间空气净化器或安装 户式新风系统同样可以实现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有效控制。
6.2.8我国室内外空气污染相对严重,主要污染物包括PM10、PM2.5、O03、VO0
住宅室内的卫生间、浴室由于洗浴品、潮湿等容易产生异味现象。因此,应加强 卫生间、浴室的通风换气,尽快将污染气体排出室外,防止串入室内其他功能房间。 厨房和卫生间的通风换气指标借鉴了现行行业标准《建筑通风效果测试与评价标 准》JGJ309。
依据现行国家标准《中等热环境PMV和PPD指数的测定及热舒适条件的规定》 GB/T18049推荐的将相对湿度维持在30%~70%限度,可减少潮湿或干燥对皮肤及 眼睛的刺激,降低静电、细菌生长和呼吸性疾病的危害,有助于营造人体舒适和健康 的室内空气湿度环境。
适应性模型认为人在室内热环境中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例如,在室外气候条件适宜的 况下,相比于稳态气流,自然风对于人体具有更好的接受度,使用者在自由运行状 态的建筑中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同时,合理的自然通风调节措施,也有助于建筑节能。 因此,无论从人体适应性热舒适的角度,还是从建筑节能减排的角度,都鼓励尽量采 用自然通风等被动调节措施来营造舒适热环境
直接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建筑室内外整体环境品质起到监督作用,督促相关管 理单位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改善环境品质,更好的服务用户。 从热舒适角度来看,人工冷热源环境可视为稳态环境,但有关研究表明,在稳定 条件下使用者只有无差别状态,而不会有热舒适状态。同时,长期处在稳态空调环境 中会降低人的热适应能力,导致人体体温调节功能衰退和抗病能力的下降,甚至“空 调不适症”“SBS”等症状。如夏季,从温度较低的室内环境走进温度较高室外环境时 热冲击常常会导致身体的不适,引起中暑;冬季时则会因冷冲击引起鼻炎。有时用户 往往在使用初期设置极高或极低的温度,以期更快地调节室内热环境,但通常后期忘 广将温度设置回舒适的范围,从而导致室内环境过冷或过热。也有不少使用者并不清 楚舒适的温度范围是多少,从而设置了不合理的温度。不合理的室内温度设定值不仅 会导致不舒适的感受,也造成了能源浪费。因此,本条要求改进现有的室内温度设定 方法,既能够为用户提供满足其需求的舒适热环境,又能够防正不合理温度设定值带 来的供暖及空调用能浪费。本条鼓励空调系统采用基于人体热舒适感觉的热环境控制 系统来对室内热环境进行调控。例如,房间使用者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向室内环境控 制系统传达冷、热感觉,控制系统根据使用者的热感觉对热环境进行控制
7.2.1本条是根据CIE标准《室内工作场所照明》S008/E的规定制订的。光源的 色外貌是指灯发射的光的表观颜色(灯的色品),即光源的色表,它用光源的相关色 温来表示。色表的选择与心理学、美学问题相关,它取决于照度、室内各表面和家具 的颜色、气候环境和应用场所条件等因素。通常在低照度场所宜用暖色表,中等照度 用中间色表,高照度用冷色表;另外在温暖气候条件下喜欢冷色表;而在寒冷条件下 喜欢暖色表;一般情况下,采用中间色表。适用场所仅列举了部分房间及工作场所, 其他可参照执行。
制订的。该标准的Ra取值为90、80、60、40和20。照明光源的显色指数越高,环境 视觉质量越好,因此根据室内外视觉活动特点,分别对其显色性进行约束。选用LED 灯具时光源间的颜色偏差应尽量小,以达到最佳照明效果。根据国内已经完成的LED 灯照明项目的使用情况,7SDCM的产品仍然可以被轻易觉察出颜色偏差,为提高照明 贡量,保证视觉舒适性,在本标准中规定室内照明色容差不大于5SDCM,室外照明色 容差不大于7SDCM。照明频闪方面,为避免由于照明频闪所带来的危害,要求频闪比 不应大于6% 7.2.3照明产品的光生物安全性可分为四类:无危险类(RGO)、1类危险(RG1
价频闪的方法和指标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频闪效应可视度(stroboscopiceffect isibilitymeasure),即SVM指标。该指标考虑了光输出波形变化产生的频闪影响,其 适用条件为中速移动≤4m/s,覆盖普通的工作环境,适用于调光和非调光的各类照明 产品,是目前CIE和IEC要推荐的频闪评价指标。 7.2.10随着对采光与照明的重视,各种照明控制系统相继推出,控制方式多样,自 动化程度高 1为保证良好的视觉舒适效果,同时降低照明能耗,照明控制系统宜根据天然光 照度调节人工照明的照度输出,并且同时应保证总照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 没计标准》GB50033中对各类型房间所对应的采光照度标准值的规定。在地下车库照 明支路装设控制装置及在灯具上装设感应装置,可按使用需求分区域、分时段自动调 节照度。 2研究表明,人在不同的时间、场景下对于色温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调 节色温来满足这种差异性可以进一步提升光环境质量。 3遮阳装置与人工照明系统的协同控制不仅可以保证良好的光环境,避免室内产 生过高的明暗亮度对比,同时还能在较大程度上降低照明能耗和空调能耗。 4对于办公室的工作区域,公共建筑的楼梯间、走道等场所,在照明支路或灯具 上设置人体感应器件等实现自动开关或调光。 5在地下车库照明支路装设控制装置及在灯具上装设感应装置,可按使用需求分 区域、分时段自动调节照度。 6对于门厅、大堂、电梯厅等场所,在照明支路装设控制装置降低深夜时段的照 度等。 7对于部分中小型高档次建筑和智能建筑或其中某些场所,有条件时,可采用关 团部分灯具、调光或其他自控措施,以节约电能。 8对于天然采光良好的场所,在临近采光窗的照明支路上设置光感器件等实现自 动开关或调光。
7.3.3老年人行动不便,突然停电可能对人身安全造成影响。设置脚灯是为了方便老 年人夜间活动,减少跌倒危险。老年人特点出发,照明开关应当昼夜都易识别,因此 要求采用带夜间指示灯的宽板翘板开关。考虑老年人易出现突发状况,设置电子紧急 呼叫设施时遵循本条款。
7.3.4此条为杀菌灯设计一般规定,
7.3.5对于1 调、躺下打开电视,但是令人头痛的是总会有找不到遥控器的情况,因此屋内设置智 能控制家居系统,利用APP智能控制系统自动识别人的指令用语,例如:打开回家模 式、打开空调、打开新风、打开电视等方便快捷语令,也便于老人进行便捷操作。安 装智能马桶盖,增加多种功能,提升人们的舒适性。例如3D曲面便圈、座圈70°恒 温加热、暖风烘干、除臭、多种清洗模式等多种功能,增强人的健康指数以及生活舒 适便捷性。住宅储物中在吊柜超过了一定的高度后,不便于置放以及拿衣物,现有的 些较好的方式便是安装手动下拉式置物架,但是对于居家老人或者说行动不便的人 来说,手动下拉容易造成身体胳膊拉伤等问题,因此可以在柜体吊柜转角处增加电动 升降置物架这一设施;而居家晾衣是非常普遍的问题,衣服容易增加潮气以及占用室 内空间,安装电动升降晾衣架,并增加感应烘干、紫外线消毒功能,一方面解决了向 上挂的不舒适性,便于晾晒衣物,另一方面也将增大室内空间。在所有的高配产品中 可以增加自动感应开启抽屉功能,提升使用的品质仪式感。安装入户感应灯与玄关柜 感应灯带,方便业主夜间归家;卧室床边、卫生间门口以及马桶后方安装小夜灯,低 照度低色温,0.5W的功率,常亮情况下30天耗电约0.3度,能够有效地保证家中老人 与孩童起夜的安全以及可以尽可能地节约电量:厨房设置可燃气体探测器,遇见危险 时及时报警与紧急通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危险发生。智能电动窗帘可以通过手机APF 或者AI音响控制,自主设置早晚定时开关,一键遥控、精准控制感受更便捷有趣的生 活。智能浴室柜具有智能感应灯、除雾镜、定时臭氧杀菌等功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 更多的便利。
7.3.7应对变配电所、风机、电梯机房等部位的电磁环境进行分析设计,通过修改 其结构空间、位置、钢筋配比、接地工艺等,减少对外界产生的电磁辐射。宜在风机 变频电梯电机的电源线路上配置低通滤波器、特种滤波器以减小设备的线路传输干扰 7.3.8变压器、发电机等电气设备是民用建筑的主要噪声源之一,作为健康建筑,我 们应更加注重室内、室外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质量,因此,设计人员在电气设备的选型 及安装时应首生选低噪声产品并日重视亦压婴发中却笑其础及相关管道的
7.3.8变压器、发电机等电气设备是民用建筑的主要噪声源之一,作为健康建筑,我 们应更加注重室内、室外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质量,因此,设计人员在电气设备的选型 及安装时,应首先选择低噪声产品,并且重视变压器、发电机等基础及相关管道的减
震、隔声处理,以确保有效控制电气设备的噪声污染。除噪声外,柴油发电机还排放 烟气,为了保障人员的健康,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烟气污染,具体作法应依据《民用 建筑电气设计标准》GB51348的相关规定。
3.1.1装修设计应考虑人员生理、心理特点,运用色彩、图案、材质等形成优美空间 沟造节点要简洁、少缝,防止积垢,便于清洁,有利消毒。 8.1.2装修设计图纸及说明中应体现“室内空气质量控制计算”相关内容,从设计阶 设保障室内空气质量达到标准限值。设计说明中应单列“室内空气质量控制设计”部 分,应包括室内空气质量设计参数、室外空气质量计算参数、室内污染源、穿透系数 和建筑渗透风换气次数、最小新风量设计计算、设备选型计算及性能参数要求等内容 3.1.3在室内装修时,建筑材料和家具制品的使用会向室内空气释放甲醛、挥发性有 机化合物(VOC)等污染物,即使所使用的装修材料、制品均满足各自污染物限量控 制标准,但室内装饰装修后大量材料制品释放的多种污染物产生的叠加效应,仍可能 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超标,并危害人体健康。因此,预防和控制室内甲醛等空气 亏染,保障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的 相关指标要求是健康建筑的最基本前提。从建筑设计阶段开展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预 平估十分必要,可以有效预测工程建成后室内空气污染因素和程度,在施工前即对其 (特别是选材和用量)进行把控和优化。在预评估时,需综合考虑室内装修设计方案 和装修材料的种类、使用量、辅助材料、室内新风量等诸多影响因素,以各种装修材 料主要污染物的释放特性为基础,以“总量控制”为原则,重点对典型功能房间( 室、客厅、办公室等)在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测试工况下 的室内空气中污染物浓度水平进行预评估并提供计算书。其中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 负评估要结合当地地质情况和工程勘察土报告等相关资料,其限量应该符合《民 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标准》GB50325的限量要求。 3.1.4装修设计不得随意更改原有建筑设计:1.装修设计不应减弱房间围护结构的隔 声性能,装修中新增隔墙的隔声性能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 B50118中对各类建筑围护结构隔声性能的低限要求。2.室内装修设计不应减弱建筑 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同时应避免产生热桥。外门窗不应降低其气密性、水密性及 抗风压等要求。3.装修设计不得减少公共部分安全出口的数量和增加疏散距离,不得占 用或拆改公共部分的门厅、走廊和楼梯间。4.公共部分的装饰装修设计不得影响消防设 施和安全疏散设施的正常使用,不得降低安全疏散能力。5.装修设计不得擅自改变公共 部分配电箱、弱电设备箱、给水排水、暖通、燃气管道等设施的位置和规格。6.装修设 计不应拆除室内原有的安全防护设施,且更换的防护设施不得降低安全防护的要求。
8.2.3装修材料中主要污染物包括甲醛等易挥发性有机物,苯、甲苯、苯乙烯等挥发
的限定要求提出家具和陈设品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卤系阻燃剂的含量不超 过0.01%(质量比)。5.纺织品和皮革类产品属于软装,用量相对较小,但也会对室 内空气品质产生影响,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纺织产品》HJ 2546的要求。
9.1.19.1.2健康建筑的运动场地和健身设施的配套应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 示准》GB50180的规定。住区规划建设是在一定的规划用地范围内进行,对其各种规 划要素的考虑和确定,如建筑布局、住宅间距、日照标准、人口和建筑密度、道路、 配套设施和居住环境等,均与所在城市的地理位置、建筑气候区划、现状用地条件及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方特色、文化习俗等密切相关。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健康 建筑理念,为整体提高居住区规划建设水平创造条件。 场地的无障碍设计是满足场地功能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残疾人参与社会 生活的基本设施,也是方便老年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生活的重要措施。道路、 绿地、停车位、入口、走廊、楼梯、电梯、厕所、房间等均应方便残疾人、老年人、 儿童的通行和使用,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的要求配置无障 碍设施。通过无障碍设计,营造一个切实保障各类人群安全、方便、舒适的现代化生 活环境。 无障碍系统应完整连贯,保持连续性。如建筑场地的无障碍步行道应连续铺设, 不同材质的无障碍步行道交接处应避免产生高差,所有存在高差的地方均应设置坡道 并应与建筑场地外无障碍系统连贯连接。住宅建筑内的电梯不应平层错位,建筑室内 有高差的地方,也应设置坡道,方便轮椅上下。 为方便住宅区内各住户居民的健身需要以及同时考虑节药用地,居民区内的天型 专用健身场地宜集中设置,且方便居民到达,而一般小型健身器材和场地可根据居民 楼的分布分散布置于各楼之间,在健身器材布置上应该有部分老年人专用的健身器材 司时在器材区醒目位置设立使用说明介绍。健身运动场地同时要考虑有足够的日照和 通风,条件允许情况下要考虑夏季避雨设施。在健身场地内应布置足够的休息座椅 健身设施在设计时宜考虑其科普意义,如可自发电的运动自行车等健身设施。
9.2.1建筑场地内或建筑室内设置健身运动场地,可以为使用者提供更多的运动机会: 并带来更多的健康效益,包括控制体重,缓解压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 的风险,改善骨骼健康,提升认知力等。 本条的健身场地面积包括室内和室外的健身场地面积总和,健身场地主要指配置 有健身设施,供人们健身和休闲活动的区域,参数设置参考国家标准《公共体育设施室
外健身设施应用场所安全要求》GB/T34284,室外健身场地含老年户外活动场地、儿 童游乐场地、多功能活动场地等,可以结合中心绿地布置,并应提供休憩设施和安全 防护措施。室内健身场地也可以利用建筑内的公共空间(如小区会所、入口大堂、休 闲平台、茶水间、共享空间等)设置免费健身区,提供健身运动场所。除放置健身器 材的室内外场地外,免费开放的羽毛球场地、篮球场地、乒乓球室、瑜伽练习室、游 泳馆等也都可算作健身运动场地。
闲平台、茶水间、共享空间等)设置免费健身区,提供健身运动场所。除放置健身器 材的室内外场地外,免费开放的羽毛球场地、篮球场地、乒乓球室、瑜伽练习室、游 永馆等也都可算作健身运动场地。 9.2.2健身器材应数量充足、种类丰富,为不同需求的人提选择,满足建筑使用者 的运动需求。常见的健身器材有提高心肺功能的跑步机、椭圆机、划船器、健身车等 促进肌肉强化的组合器械、举重床、全奠架、上拉栏等,本条中乒乓球、羽毛球、篮 球等球类设施也可算作健身器材。 本条的健身器材可以在室外或者室内。健身器材应有相关的产品质量与安全认证 标志,并配有使用说明书,有明显的标识牌指导,并应有专人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 使用功能受损的建设器材不计入总台数。 本条中的建筑总人数计算只计入长期工作或生活人员的数量,无需计算商店、影 刮院、客运站等地流动人员,宾馆酒店应按照床位数计算建筑总人数。 9.2.3健身步道是供人们行走、跑步等体育活动的专门道路,健身走或慢跑可以提 高人体肢体的平衡性能,锻炼骨骼强度,预防和改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代谢症候 群等慢性疾病,同时还能缓解压力,放松身心,回归自然,控制体重,实现营养摄入 与消耗的平衡,是喜闻乐见的便捷的健身方式。 本条鼓励建筑场地根据其自身的条件和特点,规划出流畅且连贯的健身步道,并 优化沿途人工景观,合理布置配套设施,在建筑场地中营造一个便捷的健身环境。 健身步道(或跑道)是指在公共场合设置的供人们进行行走、跑步、轮滑、自行 车骑行等体育活动的专门道路。步道应采用防滑和环保的材料,鼓励采用弹性减振材 料,如塑胶、彩色陶粒等,塑胶材料应无毒无害、耐老化和抗紫外线,可参考现行国 家标准《中小学合成材料面层运动场地》GB36246的相关要求。健身步道和周边地面 宜有明显的路面颜色和材质的区别。健身步道不应紧邻城市主十道,应有建筑或绿化 带与车道隔离,避免吸入汽车尾气。
的运动需求。常见的健身器材有提高心肺功能的跑步机、椭圆机、划船器、健身车等 足进肌肉强化的组合器械、举重床、全奠架、上拉栏等,本条中乒乓球、羽毛球、篮 球等球类设施也可算作健身器材。 本条的健身器材可以在室外或者室内。健身器材应有相关的产品质量与安全认证 标志,并配有使用说明书,有明显的标识牌指导,并应有专人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 使用功能受损的建设器材不计入总台数, 本条中的建筑总人数计算只计入长期工作或生活人员的数量,无需计算商店、影 刮院、客运站等地流动人员, 酒 床位数计算建筑总人数
Z. 高人体肢体的平衡性能,锻炼骨骼强度,预防和改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代谢症候 群等慢性疾病,同时还能缓解压力,放松身心,回归自然,控制体重,实现营养摄入 与消耗的平衡,是喜闻乐见的便捷的健身方式。 本条鼓励建筑场地根据其自身的条件和特点,规划出流畅且连贯的健身步道,并 优化沿途人工景观,合理布置配套设施,在建筑场地中营造一个便捷的健身环境。 健身步道(或跑道)是指在公共场合设置的供人们进行行走、跑步、轮滑、自行 车骑行等体育活动的专门道路。步道应采用防滑和环保的材料,鼓励采用弹性减振材 ,如塑胶、彩色陶粒等,塑胶材料应无毒无害、耐老化和抗紫外线,可参考现行国 家标准《中小学合成材料面层运动场地》GB36246的相关要求。健身步道和周边地面 宜有明显的路面颜色和材质的区别。健身步道不应紧邻城市主十道,应有建筑或绿化 带与车道隔离,避免吸入汽车尾气。 本条的健身步道应单独设置,不得兼做或挤占人行道和其他健身场地,除健身步 道外的人行道应剩余至少1.25m的宽度,以便普通人行的方便。健身步道应基本连续 充许不超过2处横穿场地内车行道,且应设置明显的人行标识,以保证健身步道的通畅 和安全。 如果附近的其他建筑场地、广场、公园设有健身步道,其步道最近位置距离项目 场地出人口不大于1km,可算人本条的健身步道。如果项目室内设置有健身步道,如绍 合商业步行街或共享交通空间设置,也可以算入本条的健身步道
9.2.4为进一步丰富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加快
体育强国建设,深入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 的健身需求。 室外的健身运动便捷易行,让人们在锻炼时可以接触自然的阳光和新鲜空气,提 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有益于心理健康。 第1款,室外健身场地附近应设置直饮水设施,便于健身锻炼人员能随时补充水分。 直饮水设施可以是集中式直饮水系统供水,也可以是分散式直饮水设施,不包含放置 家用暖水瓶,应是相对固定地设施,如饮水台、饮水机、饮料贩卖机等。距离场地100m 是直线距离,即场地的100m半径内设有直饮水设施即可。 第2款,室外健身场地在夜间的使用需要足够的照明,但又要综合考虑对周边建筑 物和使用者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居住类建筑。要避免对行人产生眩光和防止对环境产 生光污染。本款要求健身场地要满足《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中公园公共 活动区域照明值(见下表)。对公共活动区照明的最小平均水平照度和最小半柱面照 度的标准值做出规定
公共活动区域的照度标准值
9.2.5球类健身活动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 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 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室外健身可以促进人们更多地接触自然,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 力,也有益于心理健康,对保障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条要求设置集中的室外健身活动区,按照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GB50180的要求,应当在15分钟生活健身圈内设置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或大型多功 能运动场地,在10分钟和5分钟生活健身圈内分别建设中型和小型多功能运动场地。考 慧到城市住宅在客观条件上存在用地紧张和设施不足,评价指标相对放宽要求即在在 000m服务半径内有蓝球、网球、T门球、乒乓球、羽毛球、5人制足球场等室外申型球 类场地。按建设的类型和数量累积得分,鼓励建设更多户外健身设施。 9.2.6自行车作为一种健康交通工具,拥有方便、清洁、低碳、环保、低成本等优 势。使用自行车出行,可以运动到全身各处不同的肌肉,从而增强身体的心肺功能,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物理锻炼方式。 本条为自行车的出行方式提供便捷设施和条件,鼓励建筑使用者多采用自行车出 行。自行车的停车数量需满足当地政府部门的配建要求,同时不少于人数的10%。存
自行车处可设置于地下或地面,其位置宜结合建筑出入口布置,方便使用,有条件的 情况下安排在地面的自行车停车位不宜小于总车位数的50%,设置在室外时应有遮阳 防雨设施。自行车维护设备可由业主自由取用,对自行车进行打气或简单地修补,也 可统一管理并提供有偿修理服务。 使用公共交通,也给人提供了步行锻炼的机会。交通站点的距离和路线的数量 会影响人们选择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使步行乘坐公交更加便捷。本条要求为场地出 入口到公交站点的步行距离,需沿步行路线(如人行道、斑马线、过街天桥等)计算 本条的建筑总人数计算,可只算长期工作或生活人员的数量,无需计算流动人员,例 如商店、影剧院、客运站等地流动人员:宾馆酒店应按照床位数计算建筑总人数。
9.3全龄友好和无障碍
儿童经常接触的1.30m以下的室外墙面不应粗糙,室内墙面宜采用光滑易清洁的材料, 既可以避免儿童被磕碰,确保其安全,又有利于室内装修的保持与维护。儿童使用房 间的墙、窗台、窗口竖边等棱角部位须采用圆角,防止儿童意外磕碰。 考虑到儿童的身体尺度,儿童经常活动区域的门窗、楼梯等部位应采取必要的安 全保护措施,如防护栏和儿童低位扶手。当梯井净宽大于0.20m时,须采取防止少年人 童攀滑的措施,楼梯栏杆应采取不易攀登的构造,当采用垂直杆件做栏杆时,其杆件 净距也不应大于0.11m。儿童活动房间的门应设置儿童专用拉手。从多方位充分考虑 到儿童使用的安全与方便。 9.3.4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老年群体将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适老 施需求迫切而巨大。老年人的体力、视力等各方面的身体机能都有不同程度的衰退 行动迟缓且笨拙,适应外界的应变能力差,因此,在建筑中针对老年人的行动特点做 出相应的设计,从而让老年人的生活和出行更加便利、安全,这也是健康建筑设计的 基本要求。 老年人由于机能衰老的原因,很容易滑倒,因此在老年人经常活动和使用区域的 墙面应无尖锐突出物,建筑内的墙、柱、家具等处的阳角采用圆角,防止意外磕碰, 沿走廊设有安全抓杆或扶手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活动范围和保证基本安全 建筑室内高差处理不当会给老年人造成潜在安全隐惠,容易被倒,造成身体上 的伤害。因此,要求公共建筑室内存在高差区域应具有明显标识或做坡道处理,例如 粘贴台阶警示条、设置显著标语等;要求住宅套内至少有一个卧室与餐厅、厨房和卫 生间在一个无障碍平面上。同时,考虑到老年人行动不便,老年人使用的卫生间需要 紧邻卧室布置。 考虑到老年人视觉衰退的特征,老年人使用场所的标识系统如路线指示、安全提 示等应便于老年人清晰辨认。 住宅区内或公共场所内专为老年人及儿童提供锻炼、交流、游乐、玩要的场地。该场 地的设计除要满足老年人活动场地和儿童游乐场设计的基本规定外,还应做到如下部 分: 为考虑老年人活动场地的使用安全性和方便性,硬质铺装部分采用防滑铺装,标 识选用大字,安全提示醒目,设施尺度合适。 在老年人活动场地和儿童游乐场布置时可考虑采用具有京津冀当地特点地设施, 如曲艺小剧场、丢沙包、滚铁环、跳房子等。 为考虑儿童玩要时的安全性,儿童游乐场应设计为开式,便于家长观察和照看 为考虑儿童活动的舒适性,场地应保证有充足的日照和通风;为减少儿童玩要给周边 住宅带来的噪声,游乐场地要与居民住宅外窗保持一定距离;为保证儿童玩要时安全 性,游乐场地要与主要道路保持一定距离,且场地内设施要做到安全和尺度合适。
儿童经常接触的1.30m以下的室外墙面不应粗糙,室内墙面宜采用光滑易清洁的材料, 既可以避免儿童被磕碰,确保其安全,又有利于室内装修的保持与维护。儿童使用房 间的墙、窗台、窗口竖边等棱角部位须采用圆角,防止儿童意外磕碰。 考虑到儿童的身体尺度,儿童经常活动区域的门窗、楼梯等部位应采取必要的安 全保护措施,如防护栏和儿童低位扶手。当梯井净宽大于0.20m时,须采取防止少年儿 童攀滑的措施,楼梯栏杆应采取不易攀登的构造,当采用垂直杆件做栏杆时,其杆件 争距也不应大于0.11m。儿童活动房间的门应设置儿童专用拉手。从多方位充分考虑 到儿童使用的安全与方便,
10.1.1景观环境设计要以安全、健康舒适、生活便利、环境宜居为目标,充分结合 场地内现有自然条件,对场地内现有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并加以利用 10.1.2在园林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景观环境与其关联的各种环境质量,包括风 环境、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空气质量、视觉环境和嗅觉环境等。 10.1.3海绵城市建设的目的是恢复原始径流状况,包括径流总量、径流峰值、汇流 时间等。景观设计应按照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要求,充分结合场地条件,遵循因地制 宜、生态优先、绿灰结合等原则,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从而提高对雨水的吸纳、 蓄渗和缓释作用。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主要有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 渗透塘、湿塘、湿地、植草沟等。
10.2.1种植设计中选择植物时应选择对人体无害的植物,避免选择有异味、多飘累、 易引起花粉过敏等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植物。 10.2.2园林绿化,不仅具有卓越的生态环保作用,更有显著的心理和精神作用,绿 化环境能丰富空间层次,为建筑的室内外环境增添大自然的美感,具有优美的观赏价 直,帮助人们放松心情、消解疲劳、舒缓压力,提高生活质量。绿化还能起到净化空 气GB/T50599-2020标准下载,降低噪声等作用。植物组群类型的多样性和协调性是建筑环境优美自然的重要因 素。室外植物的品种应多样,乔灌草结合配置,考虑不同季节的色彩,景观层次分明, 给人们提供丰富的视觉感受,提供创造优美的绿化环境;一些观赏植物除了绿化和观 赏功能外,还具有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的作用。其中吊兰就是净化空气的能手, 可吸收氮氧化物、甲烷、 甲醛、苯类、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过氧化氯等多种有害气体。此外, 具净化空气作用的植物还包括:肾蕨、贯众、月季、玫瑰、紫薇、丁香、玉兰、桂花 金绿萝、芦荟、仙人掌、虎皮兰等;有的观赏植物具有吸收电磁辐射的作用,在家庭 中或办公室中摆放这些植物,可有效减少各种电器电子产品产生的电磁辐射污染。这 植物包括:仙人掌、宝石花、景天等多肉植物;有的植物具有特殊的香气或气味, 对人无害,而蚊子、蟑螂、苍蝇等害虫闻到就会避而远之。这些特殊的香气或气味, 有的还可以抑制或杀灭细菌和病毒。这些植物包括:晚香玉、除虫菊、野菊花、紫茉 莉、兰花、丁香、苍术、薄荷等。植物品种的多样性能够增加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 活性,提供遮阴和动物生活条件,从而最终实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将植物
科普知识“寓教于景”,可以提升健康建筑丰富内涵和品质。建筑室内是人进行活动 的主要场所,一个自然、舒适、令人愉悦的室内环境对保障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室内房间可以点缀绿化植物,增加绿化量,用自然元素舒缓室内环境,净化空气。室 内绿植可以是盆花、小乔木、种植墙等。人员长期停留的房间,如办公室、起居室、 卧室、客房、商店等,按照每50m²不少于一株要求。对于住宅建筑,如果开发商或 物业向每户赠送相应数量的绿植,也可算作满足第3款要求, 10.2.3植物屏障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而且具有一定的隔声降噪的作用。因此,在进 行绿化种植设计时应结合噪声源的位置,合理设计植物隔声屏障。植物隔声屏障的降 噪效果取决于树木高度、裁植密度和种植面积的宽度,以及树丛的枝叶层是否延伸到 地面等因素。因此,建议在噪声源附近种植高大乔木及灌木形成一定的屏障,起到隔 声降噪的作用。 10.2.4影响场地热环境的要素较多,改善局部热环境可以从增加绿地、降低建筑立 面、室外硬质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改善局部风环境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 在种植设计时,通过种植高大乔木为场地提供遮阳,可降低硬质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 有条件时,宜在各类硬质场地周边、内部种植乔木为硬质场地遮荫,降低地面吸收的 太阳辐射。广场遮荫率是指硬质广场地面上树冠与构筑物向地面的投影面积占硬质地 面面积的比例。居住区内各类广场宜设计为林荫广场,考虑到广场需提供一定的开敬 活动空间,建议广场遮荫率宜不小于30%,公共建筑周边广场遮荫率宜不小于20%。 地面停车位遮荫率是指室外停车位上树冠与构筑物向地面的投影面积占室外停车位占 也总面积的比例,建议遮荫率不小于30%。遮荫率的计算,包括乔木树冠的垂直投影 面积和构筑物向地面的投影面积,其中乔木树冠的大小可按照种植设计冠幅计算或者 采用冠幅4m的圆计算,构筑物向地面的投影面积应按照其垂直投影面积计算。步行道 和自行车道采用林荫率,林荫率与广场的遮荫率不同,林荫率是指被林荫覆盖的道路 长度占总长的比例。 10.2.5绿化景观带不仅可以美化环境,同时利用场地或景观形成可降低坠物风险的 缓冲区、隔离带,减少高空坠物的危害性。 10.2.6屋顶绿化设计前,应充分了解建筑的允许荷载及防水、排水等要求,绿化设 计不得影响建筑结构安全及屋面排水。屋顶绿化应以绿地为主,最大程度的发挥植物 的生态效应,减少屋顶硬质地面面积,降低屋顶产生的热岛效应。种植设计时宜根据 室面的形式及小气候环境,合理配置植物。 1种植荷载应包括植物荷重和植物生长期增加的荷重。 2屋顶绿化设计应根据建筑荷载和功能要求及植物种类确定种植基质厚度 3屋绿化的基本构造层次包括:基层、绝热层、找坡(平)层、普通防水层 耐根穿刺防水层、保护层、排(蓄)水层、过滤层、种植基质层和植被层等
科普知识“寓教于景”,可以提升健康建筑丰富内涵和品质。建筑室内是人进行活动 的主要场所,一个自然、舒适、令人愉悦的室内环境对保障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室内房间可以点缀绿化植物,增加绿化量,用自然元素舒缓室内环境,净化空气。室 内绿植可以是盆花、小乔木、种植墙等。人员长期停留的房间,如办公室、起居室、 卧室、客房、商店等,按照每50m²不少于一株要求。对于住宅建筑,如果开发商或 物业向每户赠送相应数量的绿植,也可算作满足第3款要求 10.2.3植物屏障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而且具有一定的隔声降噪的作用。因此,在进 行绿化种植设计时应结合噪声源的位置,合理设计植物隔声屏障。植物隔声屏障的降 噪效果取决于树木高度、裁植密度和种植面积的宽度,以及树丛的枝叶层是否延伸到 地面等因素。因此,建议在噪声源附近种植高大乔木及灌木形成一定的屏障,起到隔 声降噪的作用。 10.2.4影响场地热环境的要素较多,改善局部热环境可以从增加绿地、降低建筑立 益
1.2.1医院功能房间今后为防疫重新布置和改造的几率非常高,建筑结构及系统配 置要具备改造的灵活性
置要具备改造的灵活性。
11.3.1使排水系统畅通的措施有
风和排风机多运行1小时2020一建《管理》电子版习题集-任务一.pdf,以改善空调房间室内外空气流通。 1.3.11 固定式紫外线灯等消毒设施的开关应独立设置且有明显标识,安装高度不 小于1.8米,方便人员操作且不被误操作。移动式紫外线灯可用单相插座供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