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D 301/01-2021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HAD 301/01-2021 核燃料循环前段设施安全分析报告标准格式与内容.pdf7.3.1辐射和污染控制
7.3.1辐射和污染控制
应给出厂房内辐射工作场所分区的划分原则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04),指明各个划定的区域。描述不同区域 之间的接口位置和用于避免意外照射的控制措施。从辐射工作场所分区方面说明厂房布 置的原则,并给出按照这些原则的设计说明。必要时应提供表明区域位置、设备布置或 其他功能特性的工程图纸,
7.3.1.2密封、通风与净化
应给出满足密封屏障设计准则相关的设计说明,论述密封屏障的实体屏障在地震、 火灾、热荷载和腐蚀等条件下的稳定性和边界的完整性。 应给出厂房内污染区域的划分原则,指明各个划定的污染区。描述不同区域之间的 接口位置和用于避免污染蔓延的控制措施。必要时应提供表明区域位置、设备布置或其 他功能特性的工程图纸。 对于密封、通风和净化,说明在运行工况条件下对工作环境的保障和将释放到环境 的放射性物质减至最少的方法和措施
7.3.1.3进出控制
应说明各种用来控制进出控制区或污染区的方法和措施,包括标志、标牌和预防 的手段,如防护设备、个人监测和更衣室的设计安排。
给出检修原则要求,及满足原则要求的设计措施,包括检修场所。描述在污染区内 或对被污染的设备进行检修工作的设计安排和程序,详述辐射照射控制措施和辐射剂量
7.3.1.5去污措施
给出去污原则要求,说明设计中所作的去污安排,以便于在设施运行寿期内对被污 染的设备或区域进行去污。还应说明对设施最终退役过程中的去污所作的安排设计和计 划
7.3.1.6污染和辐射水平控制
应说明为监督辐射和污染所采用的程序和仪表,以及超过相应的参考水平时 的措施。
应给出用于屏蔽设计的设计目标值,计算说明和结果。计算说明包括辐射源的活度 和能谱、屏蔽材料的成分和密度、所用程序或方法、计算用的几何模型及假设等。对于 有可能丧失屏蔽功能的屏蔽措施,如水屏蔽墙、移动屏蔽体,需进行有效性分析,
应说明实施工作场所辐射监测的方法、方案和频度,主要内容包括监测目的、监测 类型、设备及布置、监测频度。提供确定报警整定值的原则和方法,分析合理性。描述 各种用于辐射监测和放射性气溶胶连续监测的仪表。在最终安全分析报告中,提供监测 程序。
给出人员防护的原则,提供满足防护原则的防护用品清单和措施说明。描述呼吸保 护装置和防护衣具的使用准则、穿戴程序和训练。描述个人剂量监测方法和程序,包括 结果的记录和报告。
7.4职业辐射照射控制
7.4职业辐射照射控制
7.4.1辐射防护大纲
描述为保证职业照射符合合理可行尽量低原则而制定的辐射防护大纲。描述用于进 入控制区和在该区域停留时间的行政管理措施。描述用于控制易裂变材料接收、贮存、 装卸和转运过程中的污染的方法。描述监测和控制人员、设备和场所表面污染的原则和
方法。 说明如何将监测结果用于指导制定运行程序。给出进行生物样品监测和个人空气取 样分析的原则。描述评价和控制气载放射性物质浓度的方法和程序,以及为监测工作岗 位处的气载放射性浓度、防止超过管理限值而制定的空气取样与分析程序。
7.4.2设备、仪表和实验室
说明正常、异常和事故条件下用于下述目的的便携式和实验室设备与仪表: a)表面污染监测; b)气载放射性物质取样及样品的分析测量: c)工作场所的辐射水平监测; d)个人监测。 描述仪器的保存、校准和维修设施及他们的位置。对上述所有仪器与设备,给出探 则器与检测仪的型号、数量、主要技术参数(探测射线的类别、能量响应范围、灵敏度、 量程等)和校准的频度与方法,
7.4.3工作人员集体剂量估计
相应于设施内的每个辐射或污染区(包括烂存区),给出运行工况下各岗位的预估 辐射剂量率、辐射工作人员人数及居留时间、相应的个人预期年剂量最大值和年集体剂 量预期值。给出估计这些数据时所用的假设
描述与核临界安全有关的特殊管理要求。适当引用“3.5.6核临界安全设计准则” “4设施的设计与描述”和“5工艺系统与设备”中的有关描述,分析各工艺步骤或 岗位的核临界安全控制措施与安全限值;详细描述对各工艺步骤或岗位所作的核临界安 全分析。
应描述对核临界安全负责的管理机构及其责任,以及提供技术支持的机构及其责任 应按管理职务说明有关负责人员对提出和实施核临界安全分析、对这种分析进行独立审 查及最后批准等所负的责任,以及确保所有涉及临界控制的操作均按严格的书面程序进 行的责任。
8.1.2 管理制度与程序
加工、处理、操作和贮存易裂变材料过程
立和执行的各项专门的书面管理制度和程序,内容包括有关核临界安全限值的张贴、工 艺安全分析、物料及操作管理、操作审查、监查与检查、临界数据来源、临界计算方法 和程序的验证批准等管理制度和程序。 应描述确保书面准则和程序经严格审批、确保全体工作人员具有相应资格以及建立 核临界安全责任制的行政管理实施规则。
8. 2 各工艺步骤的核临界安全控制
8.2.1优先采用的设计方法
描述在加工、处理、操作和贮存易裂变材料的设备和系统的设计中优先采用的设计 方法。如果所采用的方法不“总是几何良好的”,则应说明采用该种方法的理由。优先 采用的设计方法应: a)将易裂变材料在运行人员不可及位置上的积累减至最小; b)使核临界不取决于单元内的慢化程度和单元间散置水的慢化作用;
8.2.2结构完整性准则
描述单元和阵列的结构完整性准则。说明单元和阵列的结构完整性由于采用了如下 措施而得到保证: a)设计中,相对于所有运行条件及可信的事故条件,均提供了适当的安全裕度; b)由有资格的人员对工程设计进行了审查。
若将固定毒物用作主要或辅助次临界控制手段,则应描述是怎样利用它们并将它 们始终保持在系统中的。要对毒物的有效性进行论证
8.2.4其他控制措施
应提供设施内特有的核临界安全考虑,如防火方法的选择、对单元和阵列的慢化 剂控制及工艺仪表的校准等,
8.2.5工艺步骤的次临界控制参数和安全
汇总本章,并适当引用第5章中的有关描述,列表给出每一工艺步骤内或岗位上 构成核临界安全单元的设备或系统的名称、单元的次临界控制措施或控制参数、安全限 值以及单元在阵列中的间隔准则与限值
本节应详细描述对每一工艺步骤或岗位的核临界安全分析,提供分析所用的基 设、计算方法与程序、数据及分析结果、安全裕度评价和结论。在最终安全分析报
中,应对最终的工艺系统和设备进行详细的核临界安全分析。 对于每个被分析的工艺步骤或岗位,应冠以名称、标以顺序号,如8.3.1×××系 统、8.3.2×××系统·...,并按下述格式与内容要求进行分析描述。 8.3.1.1基本假设 描述核临界安全分析的基本假设,如:最大可信易裂变材料密度、最佳水慢化条件、 系统可信的非均匀度、正常和异常条件下的最佳中子反射条件或全反射层厚度、易裂变 材料的富集度和最大可能浓度、易裂变材料在非预期位置上的可能累积等。如果所用的 反射层厚度小于等效全水反射层,则应对用于确定这种等效水反射层厚度的方法加以论 证。如果存在比水更有效的反射层(如混凝土),在分析中也应加以考虑。 8.3.1.2技术数据和计算方法 提供所用的技术数据(数据表格或曲线)。如作为铀富集度或阵列中单元表面间距 函数的安全质量、体积或几何尺寸等,说明这些数据的来源。 描述所用计算方法及其确认,如有可能这种描述应包括适用范围、偏倚和截面数 据等。 8.3.1.3结果及安全裕度分析 提供分析所得结果,对本工艺步骤或岗位的安全裕度及运行安全性作出分析。 8.3.1.4结论 根据分析结果和对安全裕度所作的评价,对本工艺步骤或岗位的设计安全特性作出 结论。如果必须辅以特定的行政管理措施或特定的人员操作限制,则要对实施这些措施 或限制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作出评价
8.4核临界事故报警装置
应描述用来监测核临界事故可 设置准测,说明保测器置 探测器和相应仪表的类型、装置的 装置设置的合理性等
9.2.1.3影响与后果
9.2.1.4纠正行动
9.3.1.1事故原因
9.3.1.2事故分析
分析事故的影响,尤其应分析放射性或危险化学品释放所造成的后果。应给出估计 事故后果所用的方法、假设和条件,并给出源项特征。应说明对易裂变材料的回收和为 爱解事故所采取的措施。应估计事故对场外人员和财产可能造成的后果, 应分析所得到的结果和结论,证明设计用来防止或缓解事故后果的每种系统的安全 裕度是适当的。
10组织机构与安全管理
应描述营运单位的组织机构、培训大纲、装投料前的调试报告、运行安全管理、应 急设计考虑。应提供足够详细的资料,表明营运单位始终保持着一支安全素养和技术能 力合格的队伍,严格执行着保证设施安全所需要的行政管理制度与运行程序
10.1.1营运单位的管理机构
描述营运单位的组织机构,及营运单位在其设施的工程设计、建造、质量保证、 和其他有关活动中的作用和责任。说明营运单位中对其设施的建造或运行负有责任 理机构和人员安排,以及他们与设施运行安全管理机构的关系
10.1.2运行安全组织
10.1.2.1 组织机构
描述营运单位为保证其设施的运行安全而建立的管理组织,包括每个与安全有关日 理部门或职务的名称、每个部门的人员数目、各部门和职务(包括营运单位的最高 负责人的职责关系
10.1.2.2 职责范围
描述每个与安全有关的部门或职务的职能、职责和职权,给出关键安全岗位或职 人员缺席、生病或其他紧急情况下的替代顺序
10.1.2.3人员资格
描述对安全有关运行操作人员的最低资格要求。给出担任安全重要管理职务的人员 应具备的资格,包括厂级安全负责人员、辐射防护与安全管理人员、一线班组长和其他 安全有关的管理人员。给出设施运行操作人员和其他安全有关人员的最低资格要求。
10.1.2.4安全管理人员资格
描述被任命担任各安全有关管理职务和技术职务的人员的资格。按职务名称给出对 每个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资格要求,至少应说明每个人的学历、工作经历、职称和所接受 的职业教育和专门培训
10.1.2.5合同单位
兑明与运行有关的合同单位,包括合同单位能力、承担工作、责任及义务等。
10.2.1培训大纲描述
描述营运单位所制定的培训大纲,包括用于需要领取资格证书的操作人员和其他人 员的特殊培训大纲。培训大纲的范围应包括:设施的主要设计特性、运行操作、仪表与 控制、处理操作失误的方法、辐射防护、放射性和危险化学品的管理、防火、污染控制 与去污和应急程序等。对于辐射防护培训,应描述在诸如辐射源及其特性、控制污染的 方法、辐射的生物效应、监测设备使用的基本原理等方面的培训要求,
10.2.2再培训大纲
描述加工工艺、运行规程、辐射防护要求、防火或应急程序等改变时所实施的再 大纲,以及补习和领取资格证书前的培训要求。
10.2.3培训管理与记录
描述营运单位的培训管理与记录制度,给出有关负责人员。培训记录的内容应包 训人员及其考核情况、新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再培训情况等,
在建造阶段,应描述营运单位编制的调试大纲,包括列出需要对设备和系统做的全 部试验或活动、试验方法、遵循的准则和验收标准。这些试验和活动能够对设备和系统 进行性能验证,以确认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和安全要求。
10.4装投料前调试报告
10.5 运行安全管理
描述营运单位保证所有与安全有关的操作均按详细的书面程序进行的管理制度。 程序清单,包括程序名称、目的和适用范围。描述对操作、维修、测量分析和试验
程序进行修改、审查和批准的方法及与此有关的负责岗位。还应说明把这些书面程序提 供给有关人员使用的方法
10.5.2内部监查与检查
描述营运单位对其设施的运行实施内部监查与检查的制度,应将监查和检查应用于 辐射防护、放射性和危险化学品管理、防火和环境保护,并且应按书面程序进行。应说 明监查和检查负责人员的职务。应描述确保根据监查和检查结果采取纠正行动的管理程 序
应描述有关安全重要物项的老化管理内容,描述老化管理技术文件和控制由老化 的不安全因素。
10.5.4安全重要物项功能保持
描述对系统或设备进行修改的管理制度,以保证对涉及安全重要物项或安全限值的 修改前,对所建议的活动进行安全分析和独立的安全审查,并形成书面文件。
10.6.1营运单位应急预案概述
10.6.2设施内应急设计考虑
描述设施内应急设施和设备。
描述设施内应急设施和设备。
11 技术规范及其说明
在初步安全分析报告中,应通过初步安全分析和评价确定技术规范的主要运行限值 和条件;应特别注意在最终安全分析报告中确定最终参数时可能引起最终设计变更的运 行限值和条件。
在最终安全分析报告中,应通过最终设计或实施的安全分析和评价详细给出技术规 范的每一个运行限值和条件,对每一个运行限值和条件给出其基准并简要地说明其在技 术上及运行上的合理性。 技术规范包括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技术方面的规范涉及对安全有控制意义 的运行特征、使放射性气溶胶和辐射照射水平达到合理可行尽量低水平所需的技术规定 以及控制放射性排出流的监测要求等。管理方面的规范是针对组织上和职能上对完成和 维持设备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的要求。在本节以技术方面规范为主,涉及技术方面 的管理要求,由营运单位制定相应的程序文件。 本章应根据工艺系统和部件的安全分析结果,汇总给出被确定为影响安全运行且需 明确限制条件的相关参数。
11.1.1安全限值及其控制措施
此类技术规范适用于可观察的或可测量的与安全相关的工艺参数(如压力、温度 流速、浓度、体积和数量等)。这些参数的控制直接与设备相关,会直接影响核与辐射 安全。另外,应给出这些参数的控制措施及超出限值反馈或纠正措施。
11.1.2运行限制条件
这类技术规范一般包括以下两类: a)设备 设备技术规范必须规定系统或部件性能的最低允许水平、部件必须可操作或有效的 最小数量、系统必须可操作或有效的最少部分。 b)设施连续运行所必需的技术条件和特性 按许用值(如温度、压力、系统要求的流体体积、流体的化学成分或设备的允许构 型等),对技术条件和特性予以说明
11.1.3 监测要求
监测规范的重点应放在所有运行模式中对安全是关键的系统和部件上,或应放在为 了防止或减轻事故后果所必需的系统和部件上。对证实重要设备的性能和实用性及检测 其早期缺陷是必不可少的
11.1.4 临界安全
包括对每一工艺系统和设备具有重要意义的设计特征以及对维持次临界安全有重 要意义的设计特征和控制措施。
DB3701/T 12-202标准下载11.1.5 行政管理
及技术方面规范的运行程序进行全面描述
11.2限值和限制的说明
除临界安全外,可以采用下列形式对11.1中部分限值和限制进行说明: a)名称:如溶解槽的温度; b)限值或限制:重要变量的安全限值和限值控制的设置,或限制条件,或监测要 求,及其具体内容或数值; c)适用范围:清楚地规定该限值或限制适用的区域、系统、工艺步骤或操作: d)目的:说明规定该项限值或限制的原因DB29-153-2014 天津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pdf,或该项限值、限制要避免的不安全状 况; e)行动:明确规定当破坏或超过该项限值或限制时要采取的行动或措施: f)监督要求:何时实施何种检查、检验、维修或校准;具有频次要求的,应给出 频次; g)基础资料:扼要说明确定该项限值或限制所依据的数据资料。 在此处应对下列问题进行适当的分析: a)安全限值源于工艺知识及其特征,对确定安全限值的相关计算、实验或判断的 结果进行说明,并对分析和评价的结果进行概述; b)通常是由某一仪器对设备安全限值进行监测和控制,对监测和控制变量的方法 应简要地提及。对设备的功能以及如何和为何选择这些要求均应予以说明。另外完成监 测的方法也要作出说明。如果要求进行周期性监测,则应给出要求监测的频率基准; c)运行应提及与安全限值和正常运行范围有关的界限和基准。应说明运行程序和 为防止超越限值或条件而规定的保护系统的作用。应对系统响应、工艺或误操作及程序 错误等因素进行简要的分析; d)应提及超过限值造成的潜在结果和影响,并评价由此造成的风险: e)在最终安全分析报告中,应说明制订、审查、批准和发布运行限值和条件的管 理制度和有关的负责岗位及负责人员。运行限值和条件必须经被认可具有相应资格的人 员审查和发布
本章简要概述营运单位应用于安全重要构筑物、系统和部件以及安全重要活动的质 量保证大纲。
核材料衡算与控制的格式和内容按照HAD501/06《核设施实物保护和核材料衡 控制安全分析报告格式和内容》中“3核材料衡算与控制”的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