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 1228-2021 国家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 技术导则.pdf

HJ 1228-2021 国家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 技术导则.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7 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340907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HJ 1228-2021 国家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 技术导则.pdf

7.1制订新车标准需分析的内容

7.1.1行业基本情况

7.1.2污染物排放控制情况

重庆市某中学外墙维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7.1.3环境监管情况

分析行业环境监管情况,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产品的环境监管制度、实施主体、 环境监督执法开展情况和总体监管效果。目前针对汽车产品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环境监管 不断完善中。针对新生产产品,主要采取了型式检验、环保信息公开、新生产产品达标检查 生检查、产品下线检查等监管方式:针对在用产品,主要采用了在用车环保定期检验、遥感 监控等方式。

T在用车标准需分析的内

7.2.1环境监管情况

7.2.2行业污染现状

术的发展情况及主要技术的污染控制效果和经济成本等内容

7.3行业情况分析方法

7. 3. 1一般要求

开展行业情况分析,可采用数据资料收集、现场调研和实际监领

7.3.2数据资料收集

收集相关法律法规、环保规划、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行业准入条件等政策文件;收集相关的 排放标准、技术政策、技术规范等标准资料;收集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环境统计年鉴、行业发展年鉴 等资料;收集信息公开、监督性检查的有关数据。

7. 3. 3现场调研

7.3.3.1调研行业总体情况

7.3.3.2调研代表性企业

7.3.3.3调研检测机构

在资料收集和现场调研阶段,收集到的污染排放监测数据应能覆盖行业内的主要产品类型,能够反 映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现状,具备排放标准制订的必要数据;否则,应选择代表性产品类型进行实测。 实测前,应根据产品类型制订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测方案。实测方案至少包括产品类型、 则试方法、测试工况、控制项目、采样规范、样品分析及数据处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等内容。实测 方案应组织专家论证,保证实测数据翔实可信,必要时可先开展初步测试,对初步结果开展分析评估并 优化实测方案

分析行业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主要包

类型和用途、主要产品的产量和产能、企业的数量和生产规模及地理分布状况、产品市场供应 1状况、污染控制技术水平等。

了解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移动源产品的环境监管制度、实施主体、开展方式、具 体要求、未来管理方向等。

研究分析国外(包括全球统一法规、欧盟、美国、口本等)相关移动源排放法规的情况,包括移动 源排放标准的发展历程、体系现状、升级进程、排放控制水平、未来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等。

技术路线的确定 通过环境管理需求分析及行业情况调研,确定标准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行业发展中的作用,依据标准 定位和制订目标,综合考虑以下各方面因素,确定制订标准的技术路线。 a)降低污染排放 为了促进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实现,降低污染排放,排放标准的制订应切实考虑污染减排的实际 需求。结合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和标准发展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移动源的保有量、排放量、减排潜力等 因素,确定具体排放控制要求 b)适应技术发展水平 为了确保排放标准经济和技术成本可行,应基于污染防治技术确定污染控制要求。调研国内外污染 防治技术发展情况,梳理污染防治技术清单及技术原理。通过分析每类污染防治技术相关的监测数据, 确定每类技术的减排效率、排放水平、投资成本、运行成本、维护成本(视情况而定)等环境经济技术 关键指标与参数,以及其他环境影响、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等情况,进行技术水平分级。经过技术经济 综合评估,筛选出合理可行的污染防治技术,以该技术所能达到的排放情况确定排放限值。在标准中不 限定具体技术,以鼓励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此外,还应考虑测试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测试能力的实际条件。 c)优化产业结构 当排放标准的实施可以发挥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使用类型的功能时,应考虑行业发展总体规划和环 境管理要求的综合影响。 d)协调国际法规 作为全球流通的销售产品,在制订移动源排放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国际贸易便利和《世界贸易组织 贸易技术壁垒协议》规则要求,尽量与国际法规协调。研究国外同类标准法规,与美国、欧盟、日本等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法规进行比较分析;调研和试验验证同类法规在国内的技术应用情况和环境管理问题 结合成本一效益分析、达标率分析,确定具体的排放控制要求。 e)满足环境管理需求 当环境管理对标准制订提出明确要求时,应首先基于环境管理要求。制订在用车标准时,为了快速 识别可能存在的故障车辆和排放缺陷车辆,应运用高效、易操作的检测监测技术。基于产品制造和销售 时所应达到的排放控制水平,同时考虑正常使用和维修保养情况下排放控制系统的正常劣化,确定具体 的排放控制要求。 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的因素,确定污染物削减目标、排放控制项目、受控项目类别、测量方法、 标准限值等内容。

10标准主要技术内容的确定

10. 1适用范围的确定

10.1.1标准适用范围的设置应尽可能覆盖行业内各类产品。 10.1.2适用范围中应清晰界定标准适用的具体产品类型。对同类型产品的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原则 上不在不同标准中做出交叉规定。 10.1.3适用范围应明确标准规定的主要技术内容、标准在生态环境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必要时应明确 标准的不适用情况。

D.2术语和定义的确定

2.1应按照在标准文本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给出理解该标准所必需的术语和定义。 2.2术语和定义应有准确的来源。尽量采用国家标准、国家生态环境标准或国际标准中的定义, 丁参考的术语和定义,应在充分文献调研和深入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出科学、准确、简洁的术语和定

10.3排放控制要求的确定

10.3.1新车排放控制项目

10.3.2在用车排放控制项目

10.3.3 受控项目的确定 10.3.3.1受控污染物项目应满足环境空气质量管理需求,结合产品使用中污染物产生情况的分析结果 确定可能产生的污染物类别。移动源控制的污染物通常有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C)、一氧 化碳(CO)、颗粒物质量(PM)、颗粒物粒子数量(PN)、烟度等;当燃料类型和污染控制技术发生变 化时,还应考虑控制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 0.3.3.2在控制污染物项目的同时,应同时考虑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 10.3.3.3受控项目的确定应 生和环境管理且标需求

10.3.3受控项目的确定

10.3.4标准限值的确定

10. 3. 4. 1基本要求

1)持续减排 新制订标准的污染控制要求通常情况下应比当前的控制要求更严格,实现持续减

新制订标准的污染控制要求通常情况下应比当前的控制要求更严格,实现持续减排的目标要求

足环境空气质量管理需求。 2)技术可达 达到标准限值要求,应有稳定的达标技术。 3)经济成本可行 满足标准限值要求所需增加的经济成本,及对产品价格带来的影响社会可接受

10.3.4.2新车标准限值的确定方法

再结合 成本效益分析,确定具体的标准限值 2 建议对于污染物排放贡献大、减排潜力较大的移动源,如汽车、非道路移动机械(装配柴油发 动机)、船舶等,应重点考虑污染减排需求和污染防治技术应用的因素;对于减排潜力较小, 但出口产品较多的摩托车和小型通用机械等移动源,应重点考虑与国外法规协调一致。 3 当考虑二氧化碳的控制时,应结合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要求;其他温室气体的控制,应 同时考虑环境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以及气候变化的要求

10.3.4.3在用车标准限值的确定方法

在用车标准确定排放限值时应重点结合第9章中e)的具体方法,确定受控项目的控制范围,再结 合成本效益分析,确定具体的标准限值,

10. 3. 5 管理要求

10.3.5.1一般要求

新车标准的排放 新生产产品达标检查 快速识别的要求。

10.3.5.2定型产品的型式检

10.3.5.3批量生产的质量保证

为确保批量生产产品的排放特性与己进行型式检验的样品一致,标准中应明确新生产产品的达标要 求: 1)生产企业确保生产一致性的要求。 2)生产企业应具备生产一致性保证体系,开展产品自查。标准中应明确企业向主管部门提交自查 结果的具体要求。 3)主管部门可根据需要,对企业实施生产一致性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标准中应明确监督性检查的 方式、内容、方法、抽样和判定原则等

10.3.5.4在用符合性要求

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标准中应明确在用 金查的要求: 1)生产企业自查 标准中应明确企业向主管部门提交自查结果的具体要求。

2)主管部门监督性检查 标准中应综合考虑实际在用符合性监督检查的可操作性,明确监督检查的方式、内容、方法、村 的原则、抽样数量和能够判定不合格产品责任主体的原则等。

10.3.5.5监测数据的要求

为了适应数据信息化管理的需要,标准应从监测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等方面提出具体

10.4测试方法的确定和验证

10.4.1测试方法应根据10.3中排放控制项目、受控项目、排放限值、管理要求等来确定,并进行实

验室验证。具备条件时,还应进行实际行驶(使用)验证。 10.4.2 新车标准的测试方法 新车标准中测试方法的确定,应尽量满足以下要求: a)能较精确地反映产品的排放水平,尽可能细化和明确测试条件,且检测结果的精确度高、重复 性好; b 应尽可能代表产品正常使用过程中的全部工况; c)实验条件应覆盖全部使用条件,考虑高海拔、低温和高温环境对污染控制系统工作效率及蒸发 等情况的影响: d)为了便于监管,在未来标准中,对新生产产品的达标监管应突出实际道路或实际使用条件下的 测试方法, 并进行相应的试验验证。 10.4.3 在用车标准的测试方法 在用车标准中测试方法的确定,应尽量满足以下要求: a) 应能满足管理部门对在用车监管的目标要求: b 可操作性强, ,能快速判断车辆是否正确维护保养,筛查出明显超标的高污染源; 简易可行,满足路检路查或停放地检查等快速检测要求; d 为了便于监管,在未来标准中,对在用车监管可重点考虑在线车载诊断方法。 10.4.4 测试工况 S 10.4.4.1 基本要求 任何一种测试方法,都是采集一定工况点的污染物排放状况,具体工况的构建应尽可能反映产品的 实际运行状况。工况的构建和选择至少应考虑以下因素:不同用途产品的工况组成差异性;实际运行时 的负载情况;实际运行时的道路(工作)条件;环境条件(温度、海拔等)的差异性;测量设备的适用 性等。 工况构建时,还应考虑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

10.4.2新车标准的测

10.4.3在用车标准的测试方法

10. 4. 4测试工况

10. 4. 4. 1基本要求

任何一种测试方法,都是采集一定工况点的污染物排放状况,具体工况的构建应尽可能反映产品的 实际运行状况。工况的构建和选择至少应考虑以下因素:不同用途产品的工况组成差异性;实际运行时 的负载情况;实际运行时的道路(工作)条件;环境条件(温度、海拔等)的差异性;测量设备的适用 性等。 工况构建时,还应考虑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

10. 4. 4.2构建方法

1)基于实际运行工况调查结果,综合对比分析原有标准或其他国内外相关标准测试工况,在确保 满足我国排放控制需求的前提下,考虑是否保持原有标准的延续性,或是否采纳或部分采纳全 球统一测试工况等国际方法。 2)在工况的构建过程中,基于对实际运行工况的研究,选取不同代表性城市、各类移动源运行道 路或场所,实地开展路谱或工况谱采集,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代表性工况,包括一般情

况、低速低负荷和高速高负荷工况、高海拔、高低环境温度等。也可以通过资料调研的方式开 展上述工作。 3 对代表性工况进行评估。评估的内容应至少包括:工况的行程特点是否充分覆盖实际行驶(使 用)特征;工况对污染物实际排放水平、污染控制装置的工作边界范围和可靠性及耐久性、 OBD系统诊断功能逻辑等问题的影响。

10.4.5测试方法的验证

测试方法应通过充分的验证,对于直接 复性和准确度;对于新研究制订的方法, 条件下的验证和不同方法间的对比验证。

10.4.6测试设备技术要求的确定

对测试设备使用的可行性,以及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技术、管理等方面问题进行充分评估分析的 基础上,提出测试设备应满足的具体条件,如设备的精密度、准确度等,同时确保测试设备满足产品质 量检验的相关要求。 C

10.5实施方式和实施时间的确定

10.5.1标准实施方式的确定

10.5.2标准实施时间的确定

11标准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11.1技术可行性分析

1.1达标技术分析。污染防治技术的可行性分析是确保排放标准有效实施的关键环节,在制订排放 要求时,应确定标准适用范围内的各类机型的达标技术路线。标准中设置的每一种污染物排放要求 应有对应的达标技术,或即将开发完成的达标技术,最好有能稳定运行的实际应用案例,并在编制说 和研究报告中详细说明。 1.2对污染控制技术的有效性、合理性等方面进行论证,分析排放控制要求在技术上的可行性。 1 技术有效性:有较好的适应条件(如污染物初始浓度、排气温度等);对污染物有较好的削减 率,能够稳定满足排放限值的要求。 2) 技术合理性:技术投资和维护的经济成本合理,且维护操作简单。 3)潜在风险(若有):分析标准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技术风险

11.2.1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应基于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环境政策等方面的要求,分析标准实施后未来5年~10年行业 在全国的发展趋势,至少应包括产品产销量、保有量、产品结构、污染防治技术等的变化趋势。

11.2.2污染物排放削减量分析

在预测减排效果时,首先应核算新增的排放源执行原标准情况下,其全寿命周期内各污染物的排放 量;然后分析新增的排放源若全部达到新标准,其全寿命周期内各污染物的排放量。根据上述计算结果, 计算污染物排放削减量及削减比例。

11.2.3重点区域环境改善效果

11.2.5温室气体减排效果

11.2.6在用车标准的环境效益

11.3.1产品达标的经济成本

基于排放控制要求的达标技术路线,根括每种排放控制技术的调查和分析数据,分析标准开级所增 加的经济成本,包括技术投资、检测费用和其他成本三个部分:技术投资包括满足标准要求需要增加的 技术研发、关键部件改造等支出;检测费用通常指达到标准排放控制要求所开展的排放检测、检测设备 购置等费用;其他成本指由于企业实施标准所增加的其他投入,如新旧产品切换、消化库存等可能增加 的成本。标准升级所带来产品生产成本的增加可能会转化为产品的价格上涨,应测算单位产品的价格增 加量和价格上涨率,及用户的接受程度。基于行业在全国的发展趋势,分析标准实施后未来5年~10 年,因标准升级所带的经济成本的增加。

11.3.2促进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

对因实施新排放标准,促进行业发展和技术水平提高,及污染治理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相关附加 等情况,应分析标准实施的经济效益,

HL12282021

11.3.3对行业发展的经济影响预测

分析行业生产经营状况和行业发展趋势、 行业盈利和亏损情况及原因,基于核算的成本以及取行 益,分析排放标准实施对行业生产经营和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12标准文本结构及编制说明的主要内容

12.1标准文本的结构

对于同一类产品的同一类控制要求应尽量整合为一个标准。 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结构主要包括封面、目次、前言、 标准名称、适用范围、规范性弓 、术语和定义、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其他控制要求、实施与监督等,标准文本要素组成利 页序见表1,体例格式要求参照HJ565。

表1·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素组成和编排顺序

12. 2 编制说明主要内容

编制说明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背景、行业概况、标准制订的必要性分析、行业产排污情况及污染控 制技术分析、行业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环境影响分析、标准主要技术内容及确定依据,主要国家、地区 及国际组织相关标准研究、标准实施的成本效益分析、标准征求意见、技术审查和行政审查情况等,章 节内容可参考附录A。

A. 1.2 工作过程

A.2.1行业在我国的发展概况

附 录A (资料性附录) 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编制说明内容与格式要求

(1)行业规模现状,包括产能和年产量、 、年总产值(占全国工业年总产值的比例)、企业数量、企 业规模等。 (2)行业内企业地理分布,以表、 图形式说明企业在各省、「 区域等分布状况。 (3)行业主要产品状况。 (4)行业产品市场供应、 进出口状况(我国占世界产量的比例等)。 (5)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6)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A.2.2行业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概况

(1)行业内企业数量及地理分布状况(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2)行业主要产品年产量及产能。 (3)行业产品市场供应、进出口情况。 (4)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5)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HL12282021

A.3制订的必要性分析

A.3.1国家及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

(1)国家对生态环境和本行业的最新要求。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中有关本行业的要求。 (3)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五年规划中有关本行业的要求。 (4)生态环境部门其他有关文件中有关本行业的要求

A.3.2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及行业发展规划中的生态环境要习

(1)行业发展规划。 (2)行业产业政策。 (3)行业准入政策等

A.3.3行业发展带来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A.3.4现行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A.4行业污染防治技术的现状分析

A.5制订标准的技术路线

1)制订标准所考虑的主要因素。 2)制订标准采用的技术路线(绘制技术路线图

A.6标准主要技术内容及确定依据

A. 6. 1 标准适用范围

(1)叙述本标准的适用范围及依据。 (2)说明本标准不适用的情况及依据。 (3)(如有)叙述本标准与其他标准的衔接关系。

A. 6. 2 标准结构框架

A. 6. 3 术语和定义

A.6.4排放控制项目的选择

(1)全面分析污染物来源 (2)针对不同来源,明确

A.6.5受控项目的选择

A.6.6标准限值的确定及依据

A.6.7其他管理要求的确定及依据

(1)其他管理要求的必要性。 2)逐项对每类管理要求的制订依据进行详细分析论证。

A.6.8测试方法的确定

(1)测试工况、测试方法的选择依据。 (2)对测试方法的验证结果

A.6.9与原标准的差异(修订标准时适用)

(1)修订的主要内容。 (2)与原标准的对比差异。

HL12282021

A.7主要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相关标准研

A.7.1主要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相关标准

(1)控制历程(该行业在该国的发展情况,污染控制经验) (2)污染控制措施。 (3)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4)控制技术(最佳可行技术等) (5)相关标准(需说明国外标准制定的年代)

A.8实施本标准的成本效益分析

A.8.1实施本标准的环境效益

(1)核算新增的排放源若执行原标准Q/GDW 692-2011 智能高压设计通信技术规范.pdf,在其全寿命周期内各污染物的排放量。 (2)基于行业在全国的发展趋势,分析新增的排放源若全部达到新标准,在其全寿命周期内各污染 物的排放量。 (3)根据执行原标准和新标准的排放量,计算污染物排放削减量及削减比例。 (4)对于移动源污染贡献率较高的重点区域,分析说明新标准实施后对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改 善效果。 (5)针对在用车标准的环境效益的测算,可参考上述内容进行,并重点分析标准制订对在用产品环 境管理所带来的便利和效果。

A.8.2实施本标准的成

(1)充分论证达标技术路线 (2)分析论证达标经济成本,包括技术投资、检测费用和其他成本三个部分。 (3)测算单位产品的价格增加量和价格上涨率,及用户的接受程度。 (4)分析标准实施对污染治理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相关附加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 (5)分析标准实施对行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影响。

【河南地标】12YD14 安全防范工程(1)新标准实施需配套的管理措施、实施方案建议。 (2)与新标准实施相关的科研建议。 (3)其他建议。

征求意见及对意见的处理情况(送审稿编制说明

A.12标准行政审查情况(报部常务会议用)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