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1995-2021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63/T 1995-2021 自然保护地 建设规范.pdf包括森林、湿地、荒漠、草原与草甸类型的受损生态修复;防沙治沙设施;野生生物种群恢复;物 种生境改善等。
包括管理局(站、点、哨卡)、围栏、巡护系统、标识、界桩、界碑等管护设施设备建设,以及实 施建筑修复项目等。
包括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防火系统、有害生物防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应急救护设施设备
包括长期科研基地生态定位站、珍稀物种繁育野化放归基地、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站(点)、科研 智慧预警监测系统、云平台数据、水文站、远程监控等相关设施设备等的建设和完善。
括宣教中心(馆、室)、生态体验场馆、访客中心、服务驿站、村落民宿等自然教育服务设方 花护所、小木屋、房车营地和露营地等临时设施的建设和完善DG/TJ08-2267-2018标准下载,
包括居民安置用房、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及生态示范基地、示范村 等生计扶持项目和维修改造生产设施等
卫、通讯、供电、给排水、供暖、交通等基础设
6.1.1受损生态修复项目
DB63/T19952021
6.1.1.1应以自然恢复为主,适度辅以人工辅助措施,不应大规模开展人工种植、不宜引入外来物种, 不可改变生态系统结构。主要包括退耕(牧)还湿还林还草;退养还滩;物种栖息地修复;生态廊道建 设;自然灾害多发地土地修复;自然景观提质;河湖岸带、河域、湖域修复;地表环境改善;外来有害 物种清除、工矿企业和移民搬迁废弃地修复,低产低质低效样本改造、森林抚育、封山强制育林道、黑 土滩治理、退化草地人工修复、局部护林建设及更新等综合措施。 6.1.1.2退化生态系统应尽可能采取封禁方式减少人为干扰进行自然恢复
6.1.2防沙治沙设施
荒漠区域可建设必要的防沙治沙设施。
6.1.3野生生物种群恢复
包括人工辅助繁育和人工增殖放流等
包括人工辅助繁育和人工增殖放流等
6.1.4物种生境改善
包括栖息地恢复和生境改善等。
6.2.1管理局(站、点)
依托现有保护管理机构建设管理局,根据管护面积设置若十管理站(点)。相关技术指标参照附录 管理局办公用房为多层建筑,层高不宜超过3.3m。包括办公室用房、公共服务用房、设备用 房、附属用房,以及停车场等场院工程设施; 管理站(点)包括办公、消防、野外调查、日常巡护、执法、通讯、交通及必要的生活设施设 备; 哨卡建设包括办公、消防、野外调查、日常巡护,设置在自然保护地内部与外部联通的道路出 入口、码头等。包括值班室、拦车杆、冲卡阻隔器、监控设备。
按使用目的分为人工饲草地围栏、放牧围栏和草原保护区围栏,
6. 2. 3巡护系统
包括巡护路网、宿营地、巡护码头、停靠平台建设,以及巡护装备、直升机等特种设备配套: 路网建设不应减少野生动物栖息地面积或引起退化,不应阻断野生动物的生境廊道,建设规模 参照附录B; 宿营地选择自然保护地内无动物袭击且无突发自然灾害的开阔区域,配套清洁用水和生态厕 所,周围配置围栏或围墙; 水域巡护,应配套巡护码头及停靠平台,码头可按停靠2~5巡护船艇规模设计:
DB63/T1995202
超大型或高海拔或高山峻岭可配备直升机等特种设备,具体可参照MH5013、LYJ116配备; 一巡护装备应包括必要的车辆、船舶、直升机等交通运输工具,以及通信工具、执法、取证装备 等。
6.2.4.1包括界限标识、导览导向标识、解说信息标识、管理标识、形象识别标识等,涵盖空间位置 路径、公共设施、警示、说明、管理、形象等信息。 6.2.4.2标识系统应统一设计和安装。结构造型与自然环境协调,选用具有防水、防晒、防蚀、防蛀 防冻、环保、节能、经济等性能的天然、可回收或新型材料。宜与教育服务项目统筹考虑。要求参照附 录C。
6. 2. 5 建筑修复
包括对有遗产价值的建筑的修 屋建筑的用途改造。建筑修复选材应使用当地材料, 且建筑风格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对有遗产, 价值的建筑修复应符合JGJ159,
6.3.1自然灾害监测预警
配合地方政府开展自然灾害调查评估和监测预警,实施自然灾害治理项目。开展封禁保护、补植 (工造林种草和山体生态修复,建设防洪防河流、湖泊、岸线侵蚀设施,如生态护岸防泥石流堤 玻加固。
6. 3. 2 防火系统
包括完善监测预警、通信、扑救等设施装备,主要建设人工瞭望塔(台)和辅助设备、视频监测 防火卡口、防火隔离带、防火林带、物资储备库、航护机场等。要求参照附录D。
6.3.3有害生物防治
包括建设有害生物测报站(点),根据需要配备药剂、器械和储备库、直升机、测报试验室、检 室、检疫隔离试种苗圃、种苗及木材熏蒸除害设施等。可与管理局、管理站(点)统筹规划建设
6.3.4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
4.1疫源疫病监测项目包括建设疫源疫病监测站(点),购置防护装备、消毒物品、野外工作 勿资,以及配备专职监测员。可与管理局、管理站(点)统筹规划建设。 4.2在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野生动物迁徒通道、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密集区及其产品集散地、 物疫病传播风险较大的边境地区、其他容易发生野生动物疫病的区域,应设置疫源疫病监测站
包括医疗救助站(点)、安全救助站(点)、直升机、安全防护设施、灾害避难场地、救灾物资 (点)等。可与管理局、管理站(点)统筹规划建设。建设要求参照附录D。
DB63/T19952021
包括实验室、标本室、档案室等基础设施配备各种调查、试验、科研辅助设备,开展科学研究、实 验分析、资料保存等工作。具体要求参照附录E
6.4.2珍稀物种繁育野化放归基地
自然保护地宜建设珍稀物种繁育野化放归基地,可与管理局、管护站(点)统筹规划建设。具体要 求参照附录E。
6.4.5智慧监测系统与前端设施设备
6.4.5.1主要包括前端设施设备、传输网络、数字机房和云平台等。监测内容包括:动物监测、植物 监测、空间管控和灾害监测。 6.4.5.2监测前端设施设备包括动物监测设备、植物监测设备、气象监测设备、土壤监测设备、防灾 及社区管理设备和遥感监测设备。具体要求参照附录E。
6. 4. 6 云平台数据
6.4.6.1云平台的监测数据可通过定期取卡或网络获取。监测数据传输网络项目应与通信网络配套项 目统筹规划建设。云平台应具备监测模型算法服务和数据存储处理的综合功能,整合地理空间数据、自 然资源数据、环境监测数据、监管任务数据和科研成果,实现资源数据统一管理。 6.4.6.2监测内容包括:数据采集端、云服务、运营监测中心、手机端、管理总后台、运营监测中心、 无人机、野保相机组成。 6.4.6.3国家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应建1个数字中心,建设强度I级,为基础性建筑。采用国家 B级的标准化数字机房建设,并建设灾备中心。建设强度具体按照GB50174执行
6.5.1自然教育服务设施
3.5.1.1宣教中心(馆)为基础性建筑,宜在各分局局址集中建设。宣教室建设强度IⅡ级(建设强度 具体按照GB50174执行),为次要性建筑,宜与管护站(点)统筹规划建设。可设置陈列展览室、多媒 体放映室、图书资料室等,配备视频解说、通风、除湿、防火防盗等设施设备。 6.5.1.2生态体验场馆可通过标本、VR、多媒体等技术增强互动体验。 6.5.1.3入口设施主要包括标志性大门牌楼、卡口、生态厕所、停车场等,以及道路、岗亭、广场、 绿化、围栏等工程。 6.5.1.4访客中心为基础性建筑,可与管理局、宣教中心统筹规划建设,以服务来访者为主要功能 具有提供资讯、展示、休憩、游览指南、紧急救助、生活服务和行政管理等功能。 6.5.1.5生态解说小径沿途配 憩桌等,设施宜使用木制或环保材料。
DB63/T1995202
6.5.1.6服务驿站为次要性建筑,驿站提供室内、室外休息场地、特许商品出售、餐饮和如厕服务。 建设强度参照JGJ64执行。
6. 5. 2临时设施
6.5.2.1临时设施包含此护所、小术屋和露营地建设,以及临时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建设强度Ⅲ级(建 设强度具体按照GB50174执行),为临时性建筑。 6.5.2.2巡护路线上小木屋可为工作人员和徒步访客提供临时住宿点,每栋建筑面积20m~50m,容 纳25人。露营地应建设在一般控制区,包括房车露营地、汽车露营地、骑行露营地、帐篷露营地等。 交通条件应与营地进入方式相匹配,水电、通讯、环卫、消防等基础设施完善。
6.6. 1新型农村社区
6.6.1.1居民安置用房包括居民生活生产用房建设,并配套交通、水电、环卫、通讯、消防等基础设 施。根据社区规模,合理配备社区管理、教育、医疗、文体、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 6.6.1.2保护地内原住居民合理控制生产规模,逐步引导集中安置或迁出自然保护地
6.6.2社区生计扶持
夫持生态示范基地、示范村、示范户,允许生产设施修和改造。支持社区居民以投资入股、合作 等形式参与有代表性的生态产业。少数民族居住区域适度发展民族文化、生态体验、生态旅游、 产品加工等具有当地特色的绿色产业项目
包括有线网络带宽扩展、布设基站扩大无线网络覆盖等。按照YD/T3436.1和YD/T5230执行。
包括接入市政供电管网和配置自用清洁能源供电设施设备等。按照GB50052执行。 基础性建筑和次要性建筑有条件的接入市政供电管网,不具备条件的区域可采用水力、风力、 太阳能、生物能(沼气)、地热能(包括地源和水源)等方式供电; 输电线路布设应考虑载荷、材料、绝缘、气候及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尽量地下敷设,并应避 免大量外露破坏自然景观。
6. 7. 4 给排水
包括接人市政给排水管网、自建机井,配置水净化淡化、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等。按照GB5001 D、SL/T 4、GB/T37071执行。
DB63/T19952021
基础性建筑和次要性建筑有条件的接入市政供水管网,不具备条件的采用机并供水。临时性建 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机井供水,或配置山泉水、雨水净化淡化处理设施等; 基础性建筑和次要性建筑有条件的污水并入市政管网,不具备条件的以及临时性建筑配置生活 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 雨水排水一般采用明渠(沟)或自然排放
管理用房和工作场所需要配备供暖设施,基础性建筑和次要性建筑有条件的接入市政供暖管冈 备条件的以及临时性建筑采用清洁能源供暖。按照GB50736、CJJ34执行。
6. 7. 6. 1 动态交通
动态交通包括主要车行道网络、次要联络道路和慢行道网络。 巡护路网主干道和次干道构成自然保护地主要车行道网络,道路主要出入口、管理局、宣教中 心、访客中心等人车流量大的区域可适当加宽道路; 暂时无法搬迁村屯保留与外界的联络道路,巡护路网简易道路也可作为次要联络道路; 般控制区可建设慢行道网络,包括骑行绿道、健行步道、登山步道和林间小径等,巡护步道 也可作为健行和登山步道。河流、湖泊、区域主要依靠水道交通
6. 7. 6. 2静态交通
静态交通包括公交车站、停车场、自行车存放处、码头和停靠平台、野生动物通道等。河流、湖泊 区域应规划建设固定透水式码头或浮动式码头及停靠平台,可共用巡护码头。超大型或高海拔或高山峻 岭可考虑配备直升机,与巡护、应急救援等共用机场。
自然保护地项目建设清单及项目概算见附录G、附录F
DB63/T1995202
附 录A (资料性) 管理局(站、点、哨卡)建设要求 管理局(站、点、哨卡)建设见表A.1的规定。
表A.1管理局(站、点)建设要求
巡护 巡护路网建设规模要求见表B.1。
DB63/T19952021
表B.1巡护路网建设规模
DB63/T1995202
附录C (资料性) 标识系统项目建设要
标识系统项目建设建设见表C.1
表C.1标识系统项目建设要求
防火系统和应急救援项目建设见表D.1。
DB63/T19952021
附录 D (资料性) 防火系统和应急救援项目建设要求
表D.1防火系统和应急救援项目建设要求
DB63/T1995202
科研监测工程项目建设要求见表E.1。
表E.1科研监测工程项目建设要求
表F.1给出了项目建设清单。
DB63/T19952021
附录F (资料性) 项目建设清单
表F.1项目建设清单
DB63/T19952021
DB63/T19952021
DB63/T19952021
DB63/T19952021
DB63/T19952021
DB63/T1995202
项且概算相关要求见表G.1。
GB/T 38206.2-2020 气动元件可靠性评估方法 第2部分:换向阀附录G (资料性) 项目概算
附录G (资料性) 项目概算
DB63/T19952021
DB63/T19952021
DB63/T1995202
DB11/ 554.9-2015 公共生活取水定额 第9部分:餐饮[1]JGJ64饮食建筑设计标准 [2]《国际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络》 [3]《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4]《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