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T 1547-202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规范.pdf

DB61T 1547-202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5 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387190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61T 1547-202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规范.pdf

ICS 13.080 CCS B 11

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61/T 1547—2022

0124 东风阳光城施工组织设计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基本要求. 综合治理分区及措施配置 5.1综合治理分区. 5.2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配置 5.3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配置 工程措施 6.1梯田... 6.2坡面截排水工程 6.3 小型蓄水工程 6.4沟头防护工程. 6.5谷坊工程.. .12 6.6淤地坝工程. .14 生物措施 14 7.1水土保持造林(种草) .14 7.2水土保持种草 .18 7.3封育. .18 农业技术措施 18 8.1改变微地形耕作措施 .18 8.2 保护性耕作措施 .19 8.3作物栽培技术措施 22 8.4改良土壤措施 23 附录A(资料性)梯田断面尺寸参考表. .25 附录B(规范性)丘陵沟壑区和高塬沟壑区造林种草主要树草种.. 26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基本要求.. 综合治理分区及措施配置 5.1综合治理分区. 5.2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配置 5.3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配置 工程措施 3 6.1梯田... 6.2坡面截排水工程 ..6 6.3小型蓄水工程 6.4沟头防护工程. ..8 6.5谷坊工程.. .12 6.6淤地坝工程. .14 生物措施 14 7.1水土保持造林(种草) .14 7.2水土保持种草 .18 7.3封育. .18 农业技术措施 18 8.1改变微地形耕作措施 .18 8.2保护性耕作措施 .19 8.3作物栽培技术措施 22 8.4改良土壤措施 .23 附录A(资料性)梯田断面尺寸参考表. 25 附录B(规范性)丘陵沟壑区和高塬沟壑区造林种草主要树草种. 26

DB61/T 15472022

DB61/T 1547—202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

本文件规定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基本要求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与水土保持工程措 施、生物措施及农业技术措施布设、设计等内容和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陕西省境内的长城遗址沿线以南,关中平原以北的陕西黄土高原重点治理区的水土流 失综合治理。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 文件。 GB13735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 GB/T1577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 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 GB/T16453.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 GB/T16453.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 GB/T16453.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 GB/T16453.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 GB/T18337.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GB51018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 GB/T51097水土保持林工程设计规范 SL/T804淤地坝技术规范 DB61/T142陕西省造林技术规程

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固沟保塬gullyconsolidationandtablelandprotection 在黄土高塬沟壑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对塬面、塬坡、沟头、塬边、沟坡和沟底进行统 规划和综合治理,阻止沟头前进、制止沟道下切和控制沟岸扩张,从而达到稳定沟道、保护塬面基本目 标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

4.1 2 在综合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方向,针对区域水土流失特点进行水土流失 治理综合规划。 4.2 优先选择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循序渐进地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4.3按照水土保持规划的要求,以小流域为单元,建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体系。 4.4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应当坚持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自然修复与人 工治理相结合,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综合治理分区及措施配置

根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地貌类型及水土流失特点,将陕西黄土高原划分为以下2个区进 行分区治理: a)丘陵沟壑区:包括榆林市南部、延安市大部、铜川市北部等地区; b)高塬沟壑区:包括延安市南部、铜川市南部、宝鸡市北部、咸阳市北部、渭南市北部和韩城市 东部等地区

5.2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配置

采用“五道防线”综合治理体系,分为梁顶治理、梁坡治理、沟头沟边治理、沟坡治理和沟底 治理,各治理措施配置如下: a)梁顶治理宜采用灌草混合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配置; b)梁坡治理宜采用缓坡修建梯田、坡面小型蓄排水工程,陡坡实行退耕还林及造林种草相结合 的综合治理措施配置; c)沟头沟边治理宜采用沟头防护工程、沟边埂和防护林等,形成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综 合治理措施配置; d) )沟坡治理宜以鱼鳞坑、水平阶和水平沟整地造林为主,结合种草和封育治理的综合治理措施配 置; e) 1 沟底治理宜在沟底较窄且比降较大处修建谷坊,沟底较宽且比降较小处建设淤地坝等工程措 施,结合沟底防冲林,形成沟底综合治理措施配置。

5.3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配置

DB61/T 1547—2022

采用“四道防线”的“固沟保塬”综合治理体系,分为塬面治理、沟头沟边治理、沟坡(+塬坡) 治理和沟底治理,各治理措施配置如下: a)塬面治理宜形成以道路为骨架,水平梯田为核心,田、路、渠、林网与种草的综合治理措施配 置; b)沟头沟边(塬边)治理宜形成塬面径流拦蓄工程(沟边塘、涝池、水窖、蓄水池)和沟头防护 工程相配套,与塬边防护林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配置; c)沟坡(及塬坡)治理宜通过缓坡修梯田、陡坡封育或整地造林种草,形成以生物措施为主、工 程措施(等高耕作、坡面梯田、坡面小型蓄排工程)与生物措施(坡面防护林草、坡面封育治 理)相结合的坡面综合治理措施配置; d) 沟底治理宜以坝库工程为主,以防护林为辅,形成以工程措施(淤地坝、谷坊)与生物措施(沟 道防护林、沟底防冲林)相结合的沟底综合治理措施配置,

6.1.1.1梯田修建应配套田间道路、小型蓄排水工程等设施,并应根据规划的梯田级别配套相应灌溉 设施。 6.1.1.2梯田防御暴雨标准为20a一遇3h~6h最大降雨量。 6.1.1.3梯田工程级别按照GB/T51018—2014,5.111区进行划分和确定,

6.1.2.1.1根据不同地形地貌采用不同断面形式梯田。 6.1.2.1.2塬面布设水平梯田。 6.1.2.1.3梁坡、塬坡、沟坡应优先布设水平梯田。 6.1.2.1.4坡度较陡,相邻坡向不同的地区布设反坡梯田。 6.1.2.1.5地多人少、坡度较陡和降水较少的地区可采用隔坡梯田。 6.1.2.1.6坡度较缓、水土流失较轻和劳力较少的地区可采用坡式梯田

6.1.2.2.1以道路为骨架,实行田、林、路、园、渠、埂(地边埋、沟边埂)、电、池“八配套” 6.1.2.2.2以村庄为基点,向四面辐射,田间路与田间道路相连通,尽量做到垂直井字形布设,路、 渠、林、电、田相配套,达到四通(路、林、渠、电)一平(田)。 6.1.2.2.3对地面坡度较缓并朝一个方向倾斜的地形,田坎基本上顺等高线方向布设。对周围高、中 间低的宽浅洼地,在周围较高坡地上,田坎顺等高线布设;在中间(底部)洼地,田坎垂直水流方向布 设,并规划小型蓄排工程。 6.1.2.2.4对在两沟之间的狭长地,田坎与水流方向垂直布设;对坡度多向、高差悬殊的地段,田坎 基本沿等高线修成弧形,大弯就势,小弯取直。

DB61/T 15472022

6.1.2.2.5在地坎上种植花椒、黄花菜等小乔未和灌草,利用由坎已有的酸枣接大枣,护坎固埂。同 时,结合道路建设,修建排水沟渠,栽植行道树。 6.1.2.2.6在村边、路边、低洼和沟边修建蓄水池,汛期拦蓄多余洪水,旱时进行灌溉。同时,可在 田边设置进水口,引路洪进田。

6.1.2.3缓坡区梯田布设

按GB/T16453.1—2008,8.1要求执行。

6.1.2.4陡坡区梯田布设

按GB/T16453.1—2008,8.2要求执行。

6.1.3.1水平梯田

a)塬面:宽度主要根据地面坡度大小确定,根据有利机耕、灌溉和农民种植的要求,宽度一般以 40m~50m为宜;长度根据道路规划合理确定,一般以200m~300m为宜,地形较为平坦时 长度可为400m~600m; b)缓坡地(5°~10°):根据机耕和灌溉要求,田面宽度宜大于15m~20m; c)中坡地(10°~15°):田面宽度15m~20m,梁坡和塬坡可取10m~15m; d)陡坡地(15°~25°):田面宽度7m~10m,果园梯田可在7m以下。 6.1.3.1.2田坎设计主要内容如下: a)田坎高度应根据地面坡度、土层厚度、梯田等级等因素合理确定; b)田坎外坡设计要求是,在一定的土质和坎高条件下,尽可能少占地、少用工。田坎外坡坡比宜 取1:0.1~1:0.4。 6.1.3.1.3埂高根据能拦蓄设计频率暴雨所产生的全部径流来核算确定。一般情况下,初始埂高0.3 m~0.5m,并应根据水平田面淤积变化情况逐年加高,顶宽0.3m~0.5m,内外坡比约1:1。 6.1.3.1.4工程量计算按GB/T16435.1—2008,9.1.4要求执行。

6.1.3.2.1断面与水平梯田相似,田面微向内侧倾斜,倾斜反坡一般为2°。 6.1.3.2.2多为窄带梯田,适宜种植果木及旱作作物。 6.1.3.2.3干旱地区造林的反坡梯田,一般宽1m~2m,反坡坡度为10°~15°。

6.1.3.3隔坡梯田

6.1.3.3.1水平田面宽度包含以下内容: a)水平田面宽度要能适应机械耕种的要求。根据隔坡梯田适应的地面坡度(15°~25°),水平田 面宽度一般为5m~15m,坡度缓的可加宽,坡度陡时可相应减小宽度; b) 1 应能适应耕作,不仅要承纳自身范围内的雨水,且能对斜坡部分的设计标准暴雨径流和泥沙全

6.1.3.3.1水平田面宽度包含以下内容:

a) 11 水平田面宽度要能适应机械耕种的要求。根据隔坡梯田适应的地面坡度(15°~25°),水平田 面宽度一般为5m~15m,坡度缓的可加宽,坡度陡时可相应减小宽度; b) 应能适应耕作,不仅要承纳自身范围内的雨水,且能对斜坡部分的设计标准暴雨径流和泥沙全 部拦蓄; c)根据淤积情况及时修整田面。 6.1.3.3.2斜坡宽度包含以下内容:

DB61/T 1547—2022

a 斜坡宽度(按垂直投影计)以其与水平田面宽度的比值表示,一般为1:1~3:1,干旱少雨地区 斜宽比可大些,雨量较多地区应小些; D) 斜坡宽度可根据地面坡度、土质、植被状况和降雨情况确定。斜宽比应满足公式(1)要求:

6.1.3.4坡式梯田

6.1.3.4.1沟埂间距

确定沟埂间距可参考当地水平梯田田面宽度对应的原坡面斜宽,应考虑坡式梯由通过逐年加高土 硬, ,最终变成水平梯田时的断面,应与一次性修成水平梯田的断面相近,

6.1.3.4.2地埂高度

地埋高度主要内容如下: ?) 地埂内侧高度为地硬最大拦蓄高度与地埂安全加高之和,地埂安全加高可采用0.05m~0.10 m。地埂应逐年加高; b) 地硬最大拦蓄高度可根据设计暴雨条件下单位埂长的坡面来洪量(包括径流和泥沙)确定:

地埂最大拦蓄高度,单位为m; 71 地埂内侧边坡比; 3 田面坡度,单位为°; W 设计暴雨条件下每米埂长来洪量

式中: W 每米埂长来洪量,单位为m”; 3 田面毛宽,单位为m; 设计标准暴雨最大径流深,单位为mm:

W 每米埂长来洪量,单位为m”; 》 田面毛宽,单位为m; 设计标准暴雨最大径流深,单位为mm

2×W×tan0 1+m× tanθ

W。=Bm×(h,+h,)/1000 +Q

h+h.1000+Q....................

DB61/T 15472022

h 年最大冲刷深度,单位为mm; O 耕作翻入埂内的土方量GB∕T 36325-2018标准下载,单位为m”

6.1.3.4.3硬宽与坡度

波式梯田筑硬时,埋顶宽一般取30cm~40cm,外坡边坡比1:0.5,内坡边坡比1:1

6.1.3.4.4梯田规格

土高原坡式梯田规格可参阅附表A.2

按GB/T16453.1—2008,第10章的相关规定执

按GB/T16453.1—2008,第11章的本

6.2.1.1坡面截排水工程中,应采用多蓄少排型。 6.2.1.2截排水工程应与梯田、田间道路及生产道路同时规划,并以沟渠、道路为骨架,合理布设截 流沟、排水沟等设施,形成完整的防御和利用体系。 6.2.1.3截排水工程布设应避开滑坡体、崩塌体、泥石流等不良地质条件。 6.2.1.4设计标准根据GB/T16453.4—2008中的规定,取10a一遇24h最大降雨量。 6.2.2布设

6.2.2.1.1当坡面下部是梯田或林草地,上部是坡耕地或荒坡时,应在其交界处布设截水沟。 6.2.2.1.2截水沟长度一般不超过500m,当截水沟不水平时民族中学工程人工挖孔灌注桩施工方案,应在沟中每隔5m~10m修建一高20 cm~30cm的小土挡,防止径流冲刷和溢出。 6.2.2.1.3当坡面无水土保持措施且坡长太大时,应在此坡面增设截水沟。截水沟的间距一般为20 m~30m,应根据汇水面积、地面坡度、土质和降雨径流情况,通过计算确定。 6.2.2.1.4蓄水型截水沟应沿等高线布设,两端设拦水坎;排水型截水沟应与等高线取1%~2%的比 降,排水一端应与坡面排水沟相接,并在连接处做好消能防冲措施。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