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NB/T 10376-2019 封闭式储煤设施安全检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pdfICS 73. 040 D09
封闭式储煤设施安全检测系统通用
neraltechnicalconditionsofenclosedcoalstorageinstallationssafetysyst
GBT50811-2012 燃气系统运行安全评价标准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分类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12 检验规则 附录A(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按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发展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徐州中矿奥特麦科技有限公司、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 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生产力促进中心、中资 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宋志军、徐继荣、王力、段国建、冯翠萍、王玉、宋宝华、苏青松、马晶星、刘喜坤、 史波波。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按GB/个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发展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徐州中矿奥特麦科技有限公司、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 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生产力促进中心、中赞 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宋志军、徐继荣、王力、段国建、冯翠萍、王玉、宋宝华、苏青松、马晶星、刘喜坤、 史波波。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封闭式储煤设施安全检测系统通用 技术条件
封闭式储煤设施安全检测系统通用 技术条件
本标准规定了封闭式储煤设施安全系统的术语和定义、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 本标准适用于封闭式储煤筒仓、圆形煤场、条形煤场等封闭式储煤设施使用的安全检测系 简称系统)。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887一2011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GB3836.14一2014爆炸性环境第14部分:场所分类爆炸气体环境 GB/T5080.1一2012可靠性试验第1部分:试验条件和统计检验原理 GB5080.7一1986设备可靠性试验恒定失效率假设下的失效率与平均无故障时间的验证试验 方案 GB/T10111一2008随机数的产生及其在产品质量抽样检验中的应用程序 GB12476.1一2013可燃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14287.1一2014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第1部分:电气火灾监控设备 GB/T17626.2一201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17626.3一201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GB/T17626.4一201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17626.5一2019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GB50058一2014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GB/T50493—2019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标准 DL/T5121一2000火力发电厂烟风煤粉管道设计技术规程 DL/T5203一2005火力发电厂煤和制粉系统防爆设计技术规程 JBT4149一2010臂式斗轮堆取料机技术条件 JJG229一2010工业铂、铜热电阻检定规程 JJG365一2008电化学氧测定仪检定规程 JJG693一2011可燃气体监测报警器检定规程 JJG846一2015粉尘浓度测量仪检定规程 JJG915一2008一氧化碳检测报警器检定规程 MT/T382一2011矿用烟雾传感器通用技术条件 MT/T772一1998煤矿监控系统主要性能测试方法 T/CEC156.2一2018火力发电企业智能燃煤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燃煤接卸输送和掺配 设备
注气管网thepipelineforinjectinggas 若干条环状管道并联、环绕于筒仓柱体高度约1/2处,向储煤筒仓内部注入情性气体,使筒仓内易 燃易爆气体和氧气的浓度降低,形成的管路。 3.14 释气管网thepipelineforreleasinggas 一条环状管道环绕于筒仓柱体高度约2/3处,向储煤筒仓注入情性气体,稀释煤层上部的易燃易爆 气体和氧气的浓度,形成的管路。 3.15 气体管道口保护罩protectioncover 防止封气管网、注气管网、释气管网管道口被煤堵塞而影响情性气体进人的装置。 3.16 盘煤子系统coalinventorysubsystem 采用激光扫描技术,快速测量并自动记录煤堆上特征点的三维空间坐标数据,并将测量数据进行处 理,从而计算出存煤体积的装置。 3.17 盘煤测温子系统temperaturemeasurementsubsystemofcoalinventory 指轨道式或固定式实时盘煤测温子系统,可根据现场情况单独选配盘煤或测温功能。 3.18 轨道盘煤测温子系统temperaturemeasurementsubsystemoftrackcoalinventory 将盘煤测温装置搭载在轨道式移动设备上的盘煤测温子系统,可根据现场情况单独选配盘煤或测 温功能。 3.19 斗轮堆取料机无人值守子系统unattendedsubsystemofbucketwheelstackerandreclaimer 一种远程全自动操作模式为经常性操作的斗轮堆取料机系统。 3.20 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子系统productlifecyclemanagement 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是指管理产品从需求、规划、设计、生产、经销、运行、使用、维修保养、直到回收 再用处置的全生命周期中的信息与过程。 3.21 物联码coupletcode 基于统一平台的产品唯一标识
按储煤设施的类型,系统可分为: 储煤筒仓安全检测系统。 圆形煤场安全检测系统。 条形煤场安全检测系统
按储煤设施的类型,系统可分为: 储煤筒仓安全检测系统。 圆形煤场安全检测系统。 条形煤场安全检测系统
a)环境温度:15C~35C; b)相对湿度:40%RH~70%RH; c)温度变化率:小于10C/h,且不得结露; d)大气压力:80kPa~106kPa; e)GB/T2887一2011规定的尘埃、噪声、照明、电磁场干扰和接地条件。 5.2.2除有关标准另有规定外,系统中用于机房和调度室以外的设备,应能在下列条件下正常工作: a)环境温度: 用于室内:一10C~40C; 一用于室外露天;一40C~60C。 b)最大相对湿度:90%RH(在固定温度范围内)。 c)大气压力:80kPa~106kPa。
根据GB50058一2014将筒仓环境中的筒仓内部划分为防爆区域的0区和粉尘防爆的20区,筒仓 顶部和筒仓底部带式输送机走廊划分为气体防爆区域的1区和粉尘防爆的21区。圆形煤场和条形煤 场划分为气体防爆的1区和粉尘防爆的21区。
设备交流电源: 1) 额定电压:220V/380V,允许偏差土10% 0) 谐波:不大于5%; 频率:50Hz,允许偏差土5%。
5.4.1系统中设于地面的设备应能通过GB/T17626.2一2018规定的严酷等级为3级(接触放电)的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其基本功能和主要技术指标不得低于该标准的要求, 5.4.2系统应能通过GB/T17626.3一2016规定的严酷等级为2级的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其 基本功能和主要技术指标不得低于该标准的要求。 5.4.3系统应能通过GB/T17626.4一2018规定的严酷等级为2级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其基本功能和主要技术指标不得低于该标准的要求。 5.4.4系统应能通过GB/T17626.5—2019规定的严酷等级为3级的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其基本 功能和主要技术指标不得低于该标准的要求。
5.1.1 系统一般由传感器、检测分站、检测总站、操作员站和其他必要的设备组成。 5.1.2 系统设计应符合GB14287.1—2014、GB50058—2014、DL/T5203—2005和本标准 求。 5.1.3 检测分站的技术参数应能满足表A.1的相关要求
5.1.1 系统一般由传感器、检测分站、检测总站、操作员站和其他必要的设备组成。 5.1.2 系统设计应符合GB14287.1—2014、GB50058—2014、DL/T5203—2005和本标准 求。 5.1.3 1M 检测分站的技术参数应能满足表A.1的相关要求。
5.5.2.15储煤筒仓的进煤输送带入料端和出煤输送带入料端的上方应安装1套测温装置,安装高度 应能保证测温装置的监测范围可以覆盖整个输煤输送带的宽度;安装位置宜设置在过热点附近。 5.5.2.16储煤筒仓的进煤输送带入料端和出煤输送带入料端的上方应安装高压喷雾降尘装置,煤流 含水率增加不超过5%0
5.5.3.1圆形煤场安全检测系统应能监测煤场甲烷浓度、一氧化碳浓度、烟雾状态、挡煤墙的温度及煤 堆表面温度等状态,相应监测值超过报警值时发出报警信号,并能联动输煤程控等系统。圆形煤场应设 有斗轮堆取料机无人值守子系统、煤堆表面测温子系统、盘煤子系统。 5.5.3.2圆形煤场的煤堆上方应安装甲烷传感器、一氧化碳传感器、烟雾传感器,传感器宜安装在煤场 顶部检修马道上,相邻两个同类传感器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15m。 5.5.3.3圆形煤场的斗轮堆取料机司机室3m内应安装1套一氧化碳传感器、1套氧气传感器、1套粉 尘浓度传感器及相应的报警装置。 5.5.3.4圆形煤场煤堆表面测温装置宜选用红外热成像仪,挡煤墙测温宜选用煤层多点测温缆式传感 器。红外热成像仪若采取固定式安装则安装位置到煤堆表面的有效距离不大于60m;若采取轨道式安 装,每个轨道可配置1个红外热成像仪。两种安装方式都需保证监测范围可以覆盖整个煤场。设计人 员需对红外热成像仪预先进行软件模拟,以达到精确的监测范围。红外热成像仪的技术参数应能满足 表A.3的相关要求。 5.5.3.5圆形煤场的挡煤墙内壁竖直方向应每间隔2m~3m布置一个测温点;在水平方向上,每相 邻两个测温点间隔4m~6m;在挡煤墙与地面夹角处应布置测温点。布置方式如图1所示
5.5.3.6盘煤装置宜选用激光扫描仪进行盘煤。激光扫描仪若采取固定式安装则每两个激光扫描仪 间距不大于70m;若采取轨道式安装,每个轨道配置1个激光扫描仪。两种安装方式都需保证监测范 围可以覆盖整个煤场。设计人员需对激光扫描仪预先进行软件模拟,以达到精确的监测范围,形成精确 的煤堆3D模型。盘煤装置若集成于斗轮堆取料机无人值守子系统,则配置1个激光扫描仪,安装于斗 轮堆取料机悬臂的前端。 5.5.3.7煤堆表面测温装置和盘煤装置相结合,生成煤堆3D模型,在3D模型上显示表面温度及煤质 属性,将煤堆3D模型数据反馈至管理平台,以用于数据汇总、计算、分析。且支持以下功能: 一支持手动和自动的方式对煤堆进行分堆管理,并支持多个煤场数据集中管理:
5.5.4.1条形煤场安全检测系统应能监测煤场甲烷浓度、一氧化碳浓度、烟雾状态、挡煤墙的温度及煤 堆表面温度等状态,相应监测值超过报警值时发出报警信号,并能联动输煤程控等系统。条形煤场应设 有斗轮堆取料机无人值守子系统、煤堆表面测温子系统、盘煤子系统。 5.5.4.2条形煤场的煤堆上方应安装甲烷传感器、一氧化碳传感器、烟雾传感器外墙难燃型挤塑聚苯板外墙外保温系统施工方案,传感器宜安装在煤场 顶部检修马道上,相邻两个同类传感器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15m。 5.5.4.3条形煤场的斗轮堆取料机司机室附近宜安装1套一氧化碳传感器、1套氧气传感器、1套粉尘 浓度传感器及相应的报警装置。 5.5.4.4当条形煤场没有挡煤墙或挡煤墙的高度低于2m时,不需要对挡煤墙温度进行监测。当挡 煤墙的高度超过2m时,挡煤墙内壁竖直方向应每间隔1m~2m布置一个测温点;在水平方向上,每 相邻两个测温点间隔4m~6m;在挡煤墙与地面夹角处应布置测温点。布置方式如图2所示。
条形煤场挡爆墙测温点布置方式
5.5.4.5条形煤场煤堆表面测温装置宜选用红外热成像仪,挡煤墙测温宜选用煤层多点测温缆式传感 器。红外热成像仪若采取固定式安装则安装位置到煤堆表面的有效距离不大于60m;若采取轨道式安 装,每个轨道可配置1个红外热成像仪。两种安装方式都需保证监测范围可以覆盖整个煤场。设计人 员需对红外热成像仪预先进行软件模拟,以达到精确的监测范围。红外热成像仪的技术参数应能满足 表A.3的相关要求。 5.5.4.6盘煤装置宜选用激光扫描仪进行盘煤。激光扫描仪若采取固定式安装则每两个激光扫描仪 间距不大于70m:若采取轨道式安装·每个轨道可配置1个激光扫描仪。两种安装方式都需保证监测
巨不大于70m;若采取轨道式安装,每个轨道可配置1个激光扫描仪。两种安装方式都需保证监 围可以覆盖整个煤场。设计人员需对激光扫描仪预先进行软件模拟,以达到精确的监测范围,形成
确的煤堆3D模型。盘煤装置若集成于斗轮堆取料机无人值守子系统,则配置1个激光扫描仪,安装于 斗轮堆取料机悬臂的前端
属性,将煤堆3D模型数据反馈至管理平台,以用于数据汇总、计算、分析。且支持以下功能: 支持手动和自动的方式对煤堆进行分堆管理,并支持多个煤场数据集中管理; 一一支持多模式查看3D模型,包括点云模型、地形模型、仿真模型、热度模型,并可显示基准面与 坐标轴; 一一支持3D模型的放大、缩小、平移、还原、比例选择等操作; 支持显示模型体积、质量和温度数据,可以实现显示指定区域坐标、温度数据; 一一支持对煤堆不同属性数据的手动配置和从其他系统读取,形成多维度属性综合显示的模型; 支持用户个性化设置,包括系统参数设置、图形颜色设置等; 支持生成盘煤数据报表。
5.5.4.8斗轮堆取料机无人值守子系统须设有安全保护及检测装置SJG 88-2021 城市道路工程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pdf,安全保护及检测装置应符合J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