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Y/T 5820-2020 天然源电磁法采集技术规程.pdfICS75.180.10 E 11
SY/T58202020 代替SY/T5820—2014
DB2301/T 75-2020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资格许可证办理规范.pdf2021一02-01实施
SY/T 58202020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应用范围与应用条件 4.1 应用范围 4.2 应用条件 技术设计 5.1 准备工作 5.2 测线设计 5.3 设计书 野外工作 6.1 仪器准备和测试 6.2 测线、测点布设 6.3 观测方式 6.4 观测装置布设要求 6.5 远参考法工作方式 6.6 数据采集与记录 6.7 资料验证 6.8 仪器的使用与维护 6.9 测量工作 现场资料整理与验收 7.1 原始资料质量检查 7.2 现场资料处理及要求 7.3 原始资料质量评价 7.4 施工总结 7.5 资料的检查与验收 7.6 资料提交内容及要求 录A(资料性附录) 野外工作班报格式 录B(资料性附录) 统计表格式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应用范围与应用条件 4.1 应用范围 4.2 应用条件 5 技术设计 5.1 准备工作 5.2 测线设计 5.3 设计书 6 野外工作 6.1 仪器准备和测试 6.2 测线、测点布设 6.3 观测方式 6.4 观测装置布设要求 6.5 远参考法工作方式 6.6 数据采集与记录 6.7 资料验证 6.8 仪器的使用与维护 6.9 测量工作 现场资料整理与验收 7.1 原始资料质量检查 7.2 现场资料处理及要求 7.3 原始资料质量评价 7.4 施工总结 7.5 资料的检查与验收 7.6 资料提交内容及要求 附录A(资料性附录) 野外工作班报格式 附录B(资料性附录)统计表格式
SY/T 58202020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 草。 本标准代替SY/T5820一2014《石油大地电磁测深法采集技术规程》。本标准与SY/T58 14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的名称; 修改了范围的内容(见第1章,2014年版的第1章); 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2014年版的第2章); 修改了术语和定义的内容(见第3章,2014年版的第3章); 删除了缩略语(见2014年版的3.2); 修改了应用范围与应用条件的内容(见第4章,2014年版的第4章): 修改了技术设计的内容(见第5章,2014年版的第5章); 删除了施工踏勘(见2014年版的6.1); 修改了仪器准备和测试的内容(见6.1,2014年版的6.2); 修改了误差计算公式的格式(见6.1.1、6.1.2、6.7.2,2014年版的附录A); 修改了测线、测点布设的内容(见6.2,2014年版的6.3); 修改了观测方式的内容(见6.3,2014年版的6.4); 修改了观测装置布设要求的内容(见6.4,2014年版的6.4); 修改了远参考法工作方式的内容(见6.5,2014年版的6.5); 修改了数据采集与记录的内容(见6.6,2014年版的6.6); 修改了资料验证的内容(见6.7,2014年版的6.7); 修改了仪器使用与维护的内容(见6.8,2014年版的6.8); 删除了数据整理与计算的内容(见2014年版的7.1); 增加了原始资料质量检查的内容(见7.1); 增加了现场资料处理及要求的内容(见7.2); 修改了原始资料质量评价的内容(见7.3,2014年版的7.2); 修改了施工总结的内容(见7.4,2014年版的7.3); 修改了资料的检查与验收的内容(见7.5,2014年版的附录G); 修改了野外工作班报格式的内容(见附录A,2014年版的附录B); 修改了质量评定表格式(见表B.2,2014年版的附录F); 删除了仪器维护保养记录格式(见2014年版的附录E)。 本标准由石油物探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综合物化探处。 本标准起草人:胡祖志、许健华、陈庚峰、孙卫斌、陶德强、李晓伟、宋群会、杨利根、杨云 永富、刘百川
SY/T 58202020
天然源电磁法采集技术规程
天然源电磁法采集技术规程
SY/T 58202020
天然源电磁勘探的一种施工方法。二维排列观测单元由点距为200m左右的多个单点构成,每个 测点观测正交的水平电场分量,其中每个排列同时观测一组正交的水平磁场分量,观测频率范围在 320Hz~0.001Hz的天然源电磁法。 3.7 远参考法remotereferencemethod 远离本地测点,选择一个电磁干扰相对较小的点,利用该点的水平磁分量数据与同步观测的测点 数据进行互功率谱参考计算,以压制与本地场分量相关噪声的方法。 3.8 张量观测tensorobservation 每个测点观测一组相互正交的水平电分量,同时每个面元或排列观测一组相互正交的水平磁分量 的观测方式。 3.9 全张量观测fulltensorobservation 每个测点进行张量观测,同时观测垂直磁分量的观测方式。 3.10 排列array 测区内沿测线连续布设多个测点并同步观测电磁场信号的采集装置。 3.11 面元bin 测区内以网状布设多个测点并同步观测电磁场信号的采集装置
4.1.1MT、BMT、UBMT和CEMP勘探的应用范围
应用范围如下:一 探测盆地基底起伏、埋深及盆山接触关系; 研究局部构造形态、断裂性质及展布特征; 探测高阻层(如火成岩、碳酸盐岩、砾岩、变质岩等)覆盖区下伏地层构造与展布; 研究壳慢深部地质结构。
4.1.2AMT勘探的应用范围
应用范围如下: 探测埋深小于2km的特殊岩层(如火成岩、碳酸盐岩、砾岩、黄土层)电性变化及展布特征; 能源矿产勘查,探测与油气、煤炭、放射性矿产有关的地质构造与地质目标体: 固体矿产勘查,探测某些与金属、非金属矿产有关的地质构造与地质目标体, 水文、工程、环境、灾害地质调查,探测与其有关的地质目标体。
探测目标与围岩之间存在电性差异; 探测目标所引起的电性异常能够观测到且能被提取出来; 电磁噪声和人文干扰因素对电磁观测不足以影响资料采集 地形地貌条件适合开展工作。
收集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有关资料: 区域地质资料; 地层、岩层等物性资料; 钻井和电测井资料; 已有物探资料; 测绘资料; 自然、人文、经济及地理资料
5.1.3 观测参数设计
SY/T 58202020
观测参数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 a)根据收集的资料, 建立测区地电模型,进行正演计算, ,合里设计观测的频段。 b)最低采集频率根据探测目标的有效趋肤深度,按公式(1)计算
f一最低采集频率,单位为赫兹(Hz); 表层平均电阻率,单位为欧姆米(Q·m); 最大目标深度,单位为米(m)。 c)根据公式(1)计算的最低采集频率,选择合适的天然源电磁勘探方法
GB/T 36798-2018标准下载SY/T 58202020
d)AMT测点观测时间宜不低于20min;MT、BMT和CEMP测点观测时间,根据公式(1) 算的最低频率和试验或参照同类工区参数确定:UBMT测点观测时间宜不低于144h
5.2.1测线设计原则
测线设计原则如下: a)主测线宜垂直于构造走向。 b)研究区内宜有测线重合于已有地震等物探测线。 c)宜有测线通过已有探井并在探井附近布设电磁测深点。 d)设计测线宜避开城镇、大的居民点及其他严重干扰源。 e)针对浅层目标、小目标勘探时,或利用AMT进行浅层勘探时,可加密测网
5.2.2二维测线设讯
5.2.3三维测网设计
三维测网设计原则如下: a)测网布设应结合研究目标的规模、特征,通过三维模拟结果JG/T 519-2018标准下载,按照既能满足地质任务,又经 济合理的原则进行设计。 b)在实际三维研究区外需要部署外延测点时,外延范围至少与最大探测目标深度一致,外延测 点点距可按照2~3倍的正常点距逐渐增大。
设计书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项目概况(项目部署、地质任务、部署工作量及设计端/拐点坐标等); 工区概况(地理概况、地质概况、勘探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等); 采集方法与技术要求; 处理解释方法与技术要求; 项目组织管理(管理组织、队伍配备、人力资源及设备配备、项目运行计划等) 项目管理要求(施工管理、质量及安全管理等) 资料归档要求; 设计书附图应包括工区位置及测线部署图
仪器标定应满足下列要求: a)开工前和收工后应对仪器和磁棒分别进行标定,相邻两次标定结果振幅和相位的相对误差应 不大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