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4/T 5001-2019 高层钢结构住宅技术规程墙、完余构件等措施以提高结构抗连续倒塌能力。 高层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的大部分主要构件都采用钢结 构(包括梁、柱、支撑等),只是在楼梯间或电梯井(简称“交通 核”)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当建筑高度较高或建筑平面不规整 时,结构的抗侧力体系除了交通核以外,可以根据设计手段、施 工技术条件、造价等因素选用布置带加劲肋的钢剪力墙板、内 藏钢板支撑剪力墙板、带缝混凝土剪力墙板等新型抗侧力构 件。 5.4.10~5.4.12本条规定了钢框架及钢框架一支撑结构体 系的类别、组成以及布置的基本要求,并给出了钢框架一支撑 结构体系的布置示意图。针对框架一支撑结构体系,考虑到住 宅建筑用户使用的要求,还规定了支撑布置应当尽量隐蔽。 归纳总结了框架一中心支撑结构体系中心支撑布置的形 式。K形支撑体系在地震作用下,可能因斜杆屈曲或受拉斜杆 屈曲,引起较大的侧向变形,使柱发生屈曲甚至造成倒塌,故不 应在抗震结构中采用。 抗震等级三、四级且高度不大于50m的钢结构房屋,宜优 先采用交叉支撑,可按拉杆设计,较经济。大量研究表明,偏心 支撑具有弹性阶段的刚度接近中心支撑框架,弹蝴性阶段的延 性和消能能力接近延性框架的特点,是一种良好的抗震结构 屈曲约束支撑是由芯材、约束芯材屈曲的套管和位于芯材和套 管间的无粘结材料及填充材料组成的一种支撑构件,是二种受 拉时等同普通支撑,而受压时承载力与受拉时相当,且具有某 种消能机制的支撑,采用单斜杆时宜成对布置。 5.4.13本条根据相关设计规范和经验,归纳总结了框架一偏
5.4.13本条根据相关设计规范和经验,归纳总结了框架一偏
心支撑结构体系偏心支撑布置形式。偏心支撑框架的每根支 撑,至少应有一端交在梁上,而不是交在梁与柱的交点或相对 方向的另一支撑节点上,这样,在支撑与柱之间或支撑与支撑 之间,有一段梁,称为耗能梁段。耗能梁段是偏心支撑框架的 “保险丝”,在大震作用下通过耗能梁段的非弹性变形耗能,保
证支撑不屈曲。因此GB 51354-2019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标准,每根支撑至少有一端必须与耗能梁段连 接。
5.4.15高层钢结构住宅钢框架一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简、钢管混 凝土框架一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剪力墙常布置在楼电梯间、 竖井等连续开洞处,本条对剪力墙的布置提出了相关要求
5.4.15高层钢结构住宅钢框架一钢筋混凝土核心筒、钢
齐,且常有凹凸,梁与混凝土墙(核心筒)相连时,和办公楼、宾 馆等公建相比要弱,从构造上按铰接处理较成熟、简单,但对住 宅建筑可能对整体刚度损失较多,因此,如在整体刚度上需要 梁与混凝土墙(核心筒)刚接,就要尽量设置翼缘,如条件不充 许且有成熟经验和可靠依据时,也可采用半刚性连接。
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振动起逸散衰减作用,故高层钢结构住 宅宜设地下室。
下部分以剪力墙形式延伸至款固端,对于将水平力传至嵌固端 是很重要的,不可缺少。
下部分以剪力墙形式延伸至嵌固端,对于将水平力传至
部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基础连成整体,使传力均匀,并使框架 柱下端完全固定,对结构受力有利,
5.5结构整体计算分析
5.5.1、5.5.2本条根据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有关规范的要求, 明确了高层钢结构住宅结构整体计算的具体内容及计算分析 方法。
5.5.3本条对高层钢结构住宅结构弹性分析以及弹塑性分析
的计算模型进行了规定。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 范》GB50011的规定,计算模型中还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
5.5.4体型复杂、结构布置复杂以及特别不规则的高层目
构分析软件进行整体计算分析,可以相互比较和分析,以保证 力学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在计算机软件广泛使用的条件下,除了要选择用可靠的计 算软件外,还应对计算结果从力学概念和工程经验等方面加以 分析判断,确认其合理性和可靠性。
楼板或组合楼板和现浇面层的装配式楼板,进行结构整体分析 时,可视其为水平放置的深梁,具有很大的面内刚度,可近似认 为楼板在其自身平面内为无限刚性。采用这一假设后,结构分 析的自由度数目大大减少,使计算分析过程大为简化。高层混 凝土结构及高层钢结构计算分析和工程实践证明,刚性楼板假 定对绝大多数高层建筑的分析具有足够的工程精度,但采用刚 性楼板假定进行结构计算时,设计上应采取必要措施保证楼面 的整体刚度。 相对于刚性楼板假定,当楼面会产生较明显的平面内变形 时会使楼层内抗侧刚度较小构件的位移和受力增大,计算时应 考虑楼板面内变形的影响。
缘形成T形截面,提高了楼面梁的刚度,结构计算时应予考虑。 当近似以梁刚度增大系数考虑时,应根据梁翼缘尺寸和梁截面 尺寸的比例予以确定。
缘形成T形截面,提高了楼面梁的刚度,结构计算时应予考虑。
5.5.7本条综合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CB 50011、《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高层建筑混凝 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的规定,对高层钢结构住宅可能采用的 结构类型的抗震等级进行了列表规定。
5.5.7本条综合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L
5.5.8考虑到地震可能来自任意方向,为此要求有斜交抗侧
力构件的结构,应考虑对各构件最不利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般即为该构件平行的方向。明确交角大于15°时,应考虑斜 可地震作用。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是“不规则结构”的一种, 即同一建筑单元同一平面内质量、刚度分布不对称,或虽在本
层平面内对称,但沿高度分布不对称的结构。 不同类型的结构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在各国抗震规范中 均有体现,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底部剪力法仍是基本方法。对 高层建筑结构主要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包括不考虑扭转耦 联和考虑扭转耦联两种方式),底部剪力法的应用范围较小。 弹性时程分析法作为补充计算方法,在高层建筑结构分析中已 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所谓“补充”,主要指对计算结果的底部 剪力、楼层剪力和层间位移进行比较,当弹性时程分析法的计 算结果大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计算结果时,应对相关部位的 构件内力和配筋作相应的调整。 5.5.12依据多道防线的概念设计,框架一支撑体系中,支撑 框架是第一道防线,在强烈地震作用下支撑先屈服,内力重分 布使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剪力增大,二者之和应大于弹性计算 的总剪力;如果调整的结果使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剪力不适当 增大,则不是“双重体系”而是按刚度分配的结构体系。 5.5.13在地震作用下,由于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的侧向刚度较 钢框架大很多,因而承担了绝大部分地震力。但钢筋混凝土剪 力墙的弹性极限变形很小,约为1/3000,在达到极限变形时,钢 筋混凝土剪力墙已开裂,而此时钢框架尚处于弹性阶段,地震 作用在剪力墙和钢框架之间会实行再分配,钢框架承担的地震 力会增加,且钢框架是重要构件,它的破坏和竖向承载力的降 低,会危及房屋的安全,因而有必要对钢框架的抗震能力作更 严格的要求,使其能适应强震时的大变形,且保有一定的安全 度。 钢框架一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 结构形式,对100m以下高度的房屋可适当降低设计要求,但此 时框架部分仍宜有一定的承载力储备。 外柱与内筒的竖向变形差异宜根据实际的施工工况进行 计算。在施工阶段,宜考虑施工过程中对这些差异逐层进行调 整的有利因素,也可考虑采取外伸臂桁架延迟封闭、楼面梁与
层平面内对称,但沿高度分布不对称的结构。 不同类型的结构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在各国抗震规范中 均有体现,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底部剪力法仍是基本方法。对 高层建筑结构主要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包括不考虑扭转耦 联和考虑扭转耦联两种方式),底部剪力法的应用范围较小。 弹性时程分析法作为补充计算方法,在高层建筑结构分析中已 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所谓“补充”,主要指对计算结果的底部 剪力、楼层剪力和层间位移进行比较,当弹性时程分析法的计 算结果大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计算结果时,应对相关部位的 构件内力和配筋作相应的调整。
5.5.12依据多道防线的概念设计,框架一支撑体系中,支撑
5.5.12依据多道防线的概念设计,框架一支撑体系中,支撑 框架是第一道防线,在强烈地震作用下支撑先屈服,内力重分 布使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剪力增大,二者之和应大于弹性计算 的总剪力;如果调整的结果使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剪力不适当 增大,则不是“双重体系”而是按刚度分配的结构体系。
钢框架大很多,因而承担了绝大部分地震力。但钢筋混凝土剪 力墙的弹性极限变形很小,约为1/3000,在达到极限变形时,钢 筋混凝土剪力墙已开裂,而此时钢框架尚处于弹性阶段,地震 作用在剪力墙和钢框架之间会实行再分配,钢框架承担的地震 力会增加,且钢框架是重要构件,它的破坏和竖向承载力的降 低,会危及房屋的安全,因而有必要对钢框架的抗震能力作更 严格的要求,使其能适应强震时的大变形,且保有一定的安全 度。 钢框架一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 结构形式,对100m以下高度的房屋可适当降低设计要求,但此 时框架部分仍宜有一定的承载力储备。 外柱与内筒的竖向变形差异宜根据实际的施工工况进行 计算。在施工阶段,宜考虑施工过程中对这些差异逐层进行调 整的有利因素,也可考虑采取外伸臂桁架延迟封闭楼面梁与
外周柱及内筒体采用铰接等措施减小变形差异的影响。在伸 臂桁架永久封闭以后,后期的变形差异会对伸臂架或楼面梁 产生附加内力,伸臂桁架及楼面梁设计时应考虑这些不利影 响。 混凝土筒体先于钢框架施工时,必须控制混凝土筒体超前 钢框架安装的层次,否则在风荷载及其他施工荷载作用下,会 使混凝土筒体产生较大的变形和应力。根据以往经验,一般核 心筒超前钢框架施工不宜超过14层,楼板混凝土浇筑迟于钢 框架安装不宜超过5层。 在进行结构整体内力和变形分析时,钢管混凝土柱的抗 弯、轴向、抗剪刚度都可按照型钢与混凝土两部分刚度叠加的 方法计算。
EI=E.I+EnIn EA=E.A.+E,A, GA=G.A.+GnA,
式中:E.I、E.A、GA 分别为钢筋混凝土部分的截面抗弯 刚度轴向刚度及抗剪刚度; E.In、EnAn、GnAn 分别为钢管部分的截面抗弯刚度、 轴向刚度及抗剪刚度。
计算钢柱、钢管混凝土柱与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竖向变形差 异时,宜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沉降及施工调整等因素的影 响。 5.5.14~5.5.16本条参考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设计规程》JGJ99的规定对高层钢框架 结构和框架支撑结构的内力分析方法进行了具体的规定,结构 内力分析时应根据荷载位移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进行二阶分析, 以保证结构计算的精确度
5.5.17为使高层钢结构住宅在水平力和竖向荷载作用下,地
载或水平地震作用下倾覆力矩设计值。计算抗倾覆力矩时,应 以基础外边缘点为作用点,以永久荷载标准值与0.5倍活荷载 标准值之和为重力荷载代表值
5.5.19钢框架一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钢管混凝土框架一
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应根据建筑高度确定 编制依据是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的有关 规定确定的
5.6.5考虑高层钢结构住宅的性价比,框架柱设计宜优先
用中心支撑框架即可满足抗震需要,特殊情况需要采用框架一 偏心支撑结构体系时,偏心支撑框架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应 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及《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 术规程》JGJ99 等的规定。
建筑钢结构设计规程》JGJ99的规定,对钢构件(柱、梁、中心支 撑及偏心支撑)的板件宽厚比限值做了规定,结构设计构件选 型时,应首先满足板件宽厚比限值的要求
5.6.9钢结构抗侧刚度较小,而楼梯的刚度比较大,楼梯参与
抗侧力会对结构带来附加偏心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楼梯与主体 结构宜采用不传递水平力的连接形式,具体措施可以通过连接 螺栓开长圆孔、设置聚四氟乙烯板等方式实现
包括的节点类型进行了统一说
包括的节点类型进行了统一说明。
5.7.2当前安徽省正在推行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建筑,
应用,促进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为了保证太阳 能热水器等附属设施与主体结构连接可靠,采用锚栓连接时, 应有可靠的防松动、防滑措施;采用挂接或插接时,应有可靠的 防脱、防滑措施。 由于太阳能集热器安装在室外,以及各地区气候条件及工 人技术水平的差异,为安全起见建议对结构构件和连接件的最 小截面予以限制,如型钢(钢管、槽钢、扁钢)的最小厚度宜不小 于3mm,圆钢直径宜不小于10mm。
5.7.5本条根据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
5.7.6本条参考了《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设计规程》JCGJ99的
5.7.19钢框架一钢筋混凝土核心筒、钢管混凝土框架二钢筋
昆凝土核心筒结构中钢筋混凝土墙与钢框架之间可能存在竖 向变形差异,钢梁与混凝土墙采用铰接可以降低由于竖向变形 差异引起的连接节点的内力。 外框架采用梁柱刚接,能提高外框架的刚度及抵抗水平地 震的延性能力。如在混凝土筒体墙中设置型钢时,楼面钢梁与 昆凝土筒体可采用刚接,也可采用铰接;当混凝土筒体墙中无 型钢柱时,宜采用铰接。钢筋混凝土墙上设置预理件,经大量 式验与计算分析得出本条的计算方法,无其是梁在使用状态下
的轴力,应在设计中注意考虑。 混凝土墙中设置型钢已经在国内很多工程中使用,主要有 以下作用:1.提高混凝土墙的延性;2.使与钢梁相接的墙上预 理板与型钢连成一体,定位精确,不受混凝土浇筑误差的影响; 3.墙内型钢架与外部钢框架独立形成框架体系,可以先行安 装,之后墙体混凝土与楼板混凝土同时浇筑,使钢框架的安装 不受混凝土工序进度与操作的影响,而且加强了混凝土墙与楼 板的连接。 5.7.22当多高层钢结构住宅有地下室且无抗震要求时,柱脚 与地下室的底板宜采用铰接的形式,因为在地下室范围内的框 架部分的抗侧刚度虽然较弱,但是框架部分通过楼板和地下室 形成整体,仍然具有较大的刚度,对上部结构的抗侧刚度影响 不大,但柱脚的构造大大简化。 当采用埋入式柱脚时,其嵌固作用较好,如采用外包式柱 脚,施工方便,但应注意保证混凝土与钢筋的共同工作,一般来 讲其轴向力弯矩和剪力由外包钢筋和混凝土承担
的轴力,应在设计中注意考虑。 混凝土墙中设置型钢已经在国内很多工程中使用,主要有 以下作用:1.提高混凝土墙的延性;2.使与钢梁相接的墙上预 理板与型钢连成一体,定位精确,不受混凝土浇筑误差的影响; 3.墙内型钢架与外部钢框架独立形成框架体系,可以先行安 装,之后墙体混凝土与楼板混凝土同时浇筑,使钢框架的安装 不受混凝土工序进度与操作的影响,而且加强了混凝土墙与楼 板的连接。
与地下室的底板宜采用铰接的形式,因为在地下室范围内的框 架部分的抗侧刚度虽然较弱,但是框架部分通过楼板和地下室 形成整体,仍然具有较大的刚度,对上部结构的抗侧刚度影响 不大,但柱脚的构造大大简化。 当采用理人式柱脚时,其嵌固作用较好,如采用外包式柱 脚,施工方便,但应注意保证混凝土与钢筋的共同工作,一般来 讲其轴向力、弯矩和剪力由外包钢筋和混凝土承担,
5.8.1框架梁虽按组合梁构造,但其抗弯性能具有变截面特 征,其构件与连接的抗震承载力计算等尚无相关的规范规定, 按国内外设计经验仍按钢梁计算。对楼盖的主、次奖奖来说,组 合梁的应用技术与设计方法已很成熟,并有设计软件可供应 用,实际工程中应按组合梁设计,以体现设计技术经济的合理 性。当钢梁与楼板之间有可靠连接,并且梁截面设计以跨中截 面为控制截面时,框架梁可按组合梁计算。 钢一混凝土组合楼盖的楼板一般有如下做法: 1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 压型钢板一般作为永久性模板,在有合理措施的情况下, 玉型钢板可替代部分受力钢筋,形成叠合楼板。 优点:施工速度快,承载力高。
缺点:造价较高,底面不平整,防火能力差,在保证楼板最 小防火厚度的情况下,总厚度较大。 2钢筋架组合楼板 由钢筋或小型钢焊接的桁架或平面网架,连接吊挂底部模 板的形式。 钢筋或小型钢焊接的桁架或平面网架。国内已有产品生 产线,并在设计上可替代楼板中的全部或部分受力钢筋。多高 层钢结构住宅楼板的选型,在满足施工要求方面,应改变现场 混凝土支模、拆模的传统施工方式,减少现场施工的工作量,减 少湿作业,充分发挥钢结构施工快的优势,符合标准化、产业化 的要求。 连接吊挂底部模板,目前国内有无机玻璃钢模壳,小波型 压型钢板等。这种楼板在钢结构住宅试点工程中已得到了大 量的应用。 优点:施工速度快,整体性好。 缺点:底面不平整,造价仍较高,无机玻璃钢模壳需拆模,
在工厂预制预应力薄板上现浇一定厚度的混凝土形成叠 推信 合板的形式。 优点:无需支模,施工速度快。 缺点:预制构件混凝土与现浇层混凝土存在龄期差别,应 采取构造措施保证共同工作,节点构造复杂,总厚度较大,且埋 设管线不便。 4现浇混凝土楼板 优点:整体性好,底面平整。 缺点:楼板需支模,拆模,现场工作量大,施工速度慢。 5.8.3压型钢板基板很薄,需要采用表层镀锌进行防腐,设计 人员在对镀锌量进行要求时应考虑使用用途及环境条件确定 适宜的镀锌量。
外,其楼板尚有协同所有竖向构件参与整体工作,保证结构整 体稳定的作用,故在楼板平面内亦需确保刚度及足够的抗剪、 抗弯强度,确保楼板与钢梁及抗侧力构件的连接强度。 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最小截面尺寸及保护层厚度,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建筑设 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相关规定。 楼盖梁的布置宜采用主梁和次梁平接的设计方案,即主梁 与次梁布置在同一层平面内,不宜叠接。主要为控制建筑层 高,增加结构平面的整体性与钢梁的整体稳定性。宜采用组合 梁、组合板设计计算方案,控制用钢量,并提示设计计算要点。 楼板选型应综合考虑并满足受力、隔声和布管、布线的要 求。竖向设计应考虑室内净高要求,合理确定层高。选择高 强、轻质、价廉且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防水、隔声、防火和防 裂等综合性能的楼板。 5.8.5组合楼板设计应考虑楼板施工阶段可能需要布置支撑 的影响因素,确保钢结构住施工阶段的安全,必要时,设计文 件中应注明对施工临时措施的要求 5.8.6组合楼板设计应进行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两阶段设 计,控制压型钢板在施工阶段挠度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施工阶段 变形过大导致混凝土裂缝过大的现象,因此要求对施工阶段压 型钢板在浇筑混凝土及施工荷载作用下进行强度、刚度验算 根据计算结果合理布置支撑。 关于楼板正常使用时的舒适度,瑞典查尔摩斯技术大学 SvenOhlsson教授在1988年提出了Ohlsson'准则,后被引人 到瑞典规范中,该准则为楼板体系的振动舒适度设计提供了基 本思路和设计方法,Ohlsson准则还要求楼盖的自振频率不得 小于8Hz,如果不满足,则需要校核楼盖在在持续动力冲击荷 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欧美等国也对楼板的舒适度有看明确 要求,欧洲规范(EuroCode)根据楼板的用途对楼板的最小自 振频率和变形量进行了限制,以避免其接近居住者的活动频率
外,其楼板尚有协同所有竖向构件参与整体工作,保证结构整 本稳定的作用,故在楼板平面内亦需确保刚度及足够的抗剪, 抗弯强度,确保楼板与钢梁及抗侧力构件的连接强度。 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最小截面尺寸及保护层厚度,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建筑设 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相关规定。 楼盖梁的布置宜采用主梁和次梁平接的设计方案,即主梁 与次梁布置在同一层平面内,不宜叠接。主要为控制建筑层 高,增加结构平面的整体性与钢梁的整体稳定性。宜采用组合 梁、组合板设计计算方案,控制用钢量,并提示设计计算要点。 楼板选型应综合考虑并满足受力、隔声和布管、布线的要 求。竖向设计应考虑室内净高要求,合理确定层高。选择高 强、轻质、价廉且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防水、隔声、防火和防 裂等综合性能的楼板。
5.8.5组合楼板设计应考虑楼板施工阶段可能需要布置支撑
于,控制压型钢板在施工阶段挠度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施工阶段 变形过大导致混凝土裂缝过大的现象,因此要求对施工阶段压 型钢板在浇筑混凝土及施工荷载作用下进行强度、刚度验算 根据计算结果合理布置支撑。 关于楼板正常使用时的舒适度,瑞典查尔摩斯技术大学 SvenOhlsson教授在1988年提出了Ohlsson准则,后被引l入 到瑞典规范中,该准则为楼板体系的振动舒适度设计提供了基 本思路和设计方法,Ohlsson准则还要求楼盖的自振频率不得 小于8Hz,如果不满足,则需要校核楼盖在在持续动力冲击荷 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欧美等国也对楼板的舒适度有着明确 要求,欧洲规范(EuroCode)根据楼板的用途对楼板的最小自 派频率和变形量进行了限制,以避免其接近居住者的活动频率
形成共振,可见表 5.8. 6一2。
1 α Es fo 2 元/2 个 m
1999年,美国应用技术委员会提出了在1kN集中荷载作 用下楼板的最大挠度不大于2mm,同时对楼板的基频也做了要 求。 目前较为先进的舒适度评价标准是由AISC/CISC提出 的,主要通过限制楼板加速度来控制楼板振动,即
式中: p 峰值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 g ao 加速度限值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 g f. 楼盖的固有频率;
P。一一常力,楼板取为0.29kN,天桥取为0.41kN; W一自重; △b,△。一次梁和主梁的挠度。 我国相关规范为了控制楼板振动,规定了楼板的自振频率 限值,《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要求组合楼板在 永久荷载作用下的自振频率不得小于15Hz;《钢结构住宅设计 规范》CECS261要求,住宅结构采用组合楼板的自振频率不宜 小于8Hz;《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规定楼盖结 构竖向振动频率不宜小于3Hz。
5.8.7本条对压型钢板组合楼板的构造及结构设计进行了规
规定。合肥工业大学开展了钢筋桁架组合楼板极限承载力试 验、振动舒适度试验,得出了此种楼板的强度、刚度的规律,对 楼板振动舒适度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进行了研究,并在试验 研究基础上,归纳了钢筋架组合楼板抗弯承载力、短期刚度、 自振频率的计算方法,具体计算方法参见本规程附录A。
图5.9.1外墙挂板的组成
.9.1外墙挂板的组
5.9.14拉结件是保证夹心保温墙板内、外叶墙板可量
件和不锈钢保温拉结件是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保温拉结件。 保温拉结件属于持续受力构件,其破坏模式通常属于脆性破 坏,缺乏良好的耗能机制。其连接破坏一且发生,会造成外叶 板整体坠落,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拉结件的抗拨承载力和抗 剪承载力与拉结件的锚固构造、拉结件的横截面形式、内外叶 板混凝土强度等级、拉结件材料力学性能等因素有关,难以采 用统一的方法计算。因此,本规程建议通过试验确定,或根据 经过权威部门认证的产品说明书选用。
接的关键部件,应具有可靠的力学性能。纤维增强塑料(FRP) 拉结件和不锈钢拉结件是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预制夹心外 墙抗剪拉结件。拉结件的抗拨承载力和抗剪承载力与拉结件 的锚固构造、拉结件的横截面形式、墙板混凝土强度、拉结件材 料力学性能等因素有关,难以采用统一的方法计算。因此,本 规程建议通过试验确定
板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试验结果,获悉ALC墙板、夹芯 复合墙板等与组合框架的协同工作和受力机理,研究表明,带 轻质墙板钢管混凝土框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延性,能满足 结构抗震设计的要求;在地震作用下钢管混凝土框架与轻质墙 板采用U型卡扣件或钩头螺栓等连接件,具有良好的共同工作 性能和安全可靠性,可以在建筑工程中应用。
6.1.1钢结构制作单位,应有相应的技术标准,完善的质量管 理体系和质量控制及检验制度。 6.1.4工艺指导书内容应包括:制作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制 作过程中的技术措施,材料技术要求及管理、生产区域布置,生 产采用的加工、焊接设备,生产加工流程,制作人员和检查人员 资质证明,使用量具的合格证明,产品检验计划书,各类检查项 目表格和生产进度计划表,制作所执行的技术标准。 6.1.5对标准层、一个单元进行出厂前预拼装
6.1.1钢结构制作单位,应有相应的技术标准,完善的质量管 理体系和质量控制及检验制度
6.3.1自动化的数控生产设备是保证构件制作精度质量控制 的前提,非自动化的数控生产设备制作的构件难以保证高层钢 结构住宅构件的制作精度要求,也不能保证安装的精度要求, 从而不能保证钢结构住宅的质量要求。
结构住宅构件的制作精度要求,也不能保证安装的精度要求, 从而不能保证钢结构住宅的质量要求。 6.3.2高层钢结构住宅的构件所用的卷板型钢必须在开平机 上下料,这是保证构件制作质量的前提。 6.3.4为确保构件的制作质量,满足高层钢结构住宅构件所 需的精度,板件下料后的切割、制孔、锁口、坡口应在全自动数 控机床上一次成型,工艺指导书中应计算出焊接余量,并精确 计算出每节焊接余量的分配。
6.3.4为确保构件的制作质量,满足高层钢结构住宅构件所 需的精度,板件下料后的切割、制孔、锁口、坡口应在全自动数 控机床上一次成型,工艺指导书中应计算出焊接余量,并精确 计算出每节焊接余量的分配
行,组装平台及组装胎架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并便于构件 的装卸、定位,符合人机原理,使现场工作人员操作标准,舒适 工作台需要有足够的空间以满足各种构件的组装工作。在组
装平台或组装支承架上宜画出构件的中心线,端面位置线、轮 廓线和标高线等基准线。
固。根据构件形式和现场实际情况,固定方法可分为:装
固。根据构件形式和现场实际情况,固定方法可分为:装夹具 固定、焊接固定,尽量选择不伤及母材的固定方式
要条件,超出要求公差的坡口角度、钝边天小、间隙会影响焊接 施工操作,影响焊缝内部焊接质量和接头质量,同时会造成焊 接收缩应力过大,易于产生延迟裂缝,
6.3.9因焊接而变形超标的构件应采用机械方法或局部加热 的方法进行矫正。采用加热矫正时,调质钢的矫正温度严禁超 过最高回火温度,其它钢材严禁超过800℃。加热矫正后宜采 用自然冷却,低合金钢在矫正温度高于650℃时严禁急冷。 矫正后的钢材表面,不应有明显的回面或损伤,划痕深度 不得大于0.5mm,且不应大于该钢材厚度负充许偏差的1/2。 若出现焊缝尺寸不足、叫陷、咬边超标,夹渣、气孔、未焊透 等情况,应进行补焊。补焊应采用低氢焊条进行焊接,焊条直 经不大于4.0mm,并比焊缝的原预热温度提高50℃。 返修部位应连续施焊。如中断焊接时,应采取后热、保温 借施,防止产生裂纹。再次焊接前,应用磁粉或渗透探伤方法 检查,确认无裂纹后方可继续补焊。焊缝正、反面各作为一个 部位,同一部位返修不宜超过两次。 5.3.10焊缝的尺寸偏差、外观质量和内部质量应按现行国家标 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和《钢结构焊接规 范》GB50661的规定要求进行检验。栓钉焊焊后应进行弯曲试 验抽查,栓钉弯曲30°后焊缝和热影响区不得有肉眼可见裂纹。 应采用超声波探伤进行焊缝检测,超声波探伤不能对缺陷 作出判定时,应采用射线探伤,其内部缺陷分级及探伤方法应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焊缝手工超声波探伤方法和探伤结果分
6.3.10焊缝的尺寸偏差、外观质量和内部质量应按现行国家标 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和《钢结构焊接规 范》GB50661的规定要求进行检验。栓钉焊焊后应进行弯曲试 验抽查,栓钉弯曲30°后焊缝和热影响区不得有肉眼可见裂纹。 应采用超声波探伤进行焊缝检测,超声波探伤不能对缺陷 作出判定时,应采用射线探伤,其内部缺陷分级及探伤方法应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焊缝手工超声波探伤方法和探伤结果分 级法GB11345或钢熔化焊对接接头射线照相和质量分级
6.4.1Sa3.0适用于环境湿度大的构件
6.4.4涂装前钢材表面除锈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有关 标准的规定。处理后的钢材表面不应有焊渣、焊疤、灰尘、油 污、水和毛刺等。当设计无要求时,钢材表面除锈等级应符合 表 6. 4. 4 的规定
各种底漆或防锈漆要求最低的除
6.4.5一类环境是指室内正常环境,二类环境是指室内潮湿 环境,三类环境是指室外环境。 6.4.6一类构件是指处于室内正常环境的构件,不与室外环 境接触;二类构件是指处于室内潮湿环境的构件,如厨房、卫生 间、一层开的门厅、一层没有外围护墙的构件;三类构件是指 处于室外环境的构件,如阳台、雨篷、构架
6.4.5一类环境是指室内正常环境,二类环境是指室内潮湿 环境,三类环境是指室外环境。 6.4.6一类构件是指处于室内正常环境的构件,不与室外环 境接触;二类构件是指处于室内潮湿环境的构件,如厨房、卫生 间、一层开敬的门厅、一层没有外围护墙的构件;三类构件是指 处于室外环境的构件,如阳台、雨篷、构架。 6.4.7基于我国现阶段对于环境保护的严格要求,本规程不 建议使用油性涂料,推荐使用水性涂料。一类构件处于室内正 常环境,对钢结构的侵蚀及危害较小,选用二底一中二面涂层 的涂层设计可以满足设计使用年限,并与结构等寿命;二类构 件处于室内潮湿环境,由于水蒸气的产生会对钢结构的侵蚀产 生影响,为了满足构件符合设计使用年限,并与结构等寿命,因 此增加了一遍底涂和一遍中涂;三类构件处于室外潮湿环境: 气候的变化会对钢结构的侵蚀及危害较大,为了满足构件设计 使用年限,并与结构等寿命,因此增加了一遍底涂、一遍面涂、 遍中涂。如果室外构件在较长的使用期受到严重的侵蚀与 危害,破坏了表面涂层,构件生锈腐蚀,还应对构件进行涂层修 复;钢结构表面防护涂层的最小厚度符合表6.4.7的规定。
钢结构表面防腐涂层的最小厚度
注:1防腐蚀涂料的品种与配套,应符合本规程附录A的规定; 2涂层厚度包括涂料层的厚度或金属层与涂料层复合的厚度; 3采用喷锌、铝及其合金时,金属层厚度不宜小于120um;采用 热镀浸锌时,锌的厚度不宜小于85um; 4室外工程的涂层厚度宜增加20μm~40μm。
注:1防腐蚀涂料的品种与配套,应符合本规程附录A的规定; 2涂层厚度包括涂料层的厚度或金属层与涂料层复合的厚度; 3采用喷锌、铝及其合金时,金属层厚度不宜小于120um;采用 热镀浸锌时,锌的厚度不宜小于85um; 4室外工程的涂层厚度宜增加20μm~40μm。
6.4.11关于喷漆产品的检验方法见下表:
6.4.11喷漆产品检验方法及判定
1检查验收是指由构件加工单位质检部门对产品进行验 监理或业主驻厂代表予以确认。检香内容执行《高层民用
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一2015第9.7.2、9.7.3条、9.9.1 条、9.12.1条、9.12.12 条等条款。
下应放置枕未,枕未的间距由计算确定,以使构件不产生有害 变形,应控制构件堆放高度,在构件堆放的两侧应设置支撑,防 止构件倾倒。堆放场地应相对独立,不与其他物品相互王扰。
格时,应重新制定返修方案,并经监理工程师认可后方可实施。
7.1.1钢结构深化设计应尽量减少高空焊接工作量,并综
7.1.1钢结构深化设计应尽量减少高空焊接工作量,并综合 考虑构件现场安装要求,合理确定吊装构件的单元划分、吊点 和临时连接件设置、安装焊接的坡口方向和形式。设计文件可 含有BIM模型,各专业深化设计文件也可含有BIM模型。方 案设计阶段引入BIM技术,配合结构体系、三板体系、卫生间与 阳台等选型工作,为实现钢结构建筑的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 内装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集成一体化设计提供信息化支撑。 借助BIM技术,整合钢结构体系与建筑功能之间的关系,优化 结构体系与结构布置:选取合适的内外墙体系,细化建筑节点 构造,实现建筑功能高标准的要求。
7.1.2重要节点包括钢柱现场对接焊缝,钢柱钢梁
现场焊缝等焊接,从事现场焊接岗位人员应在取得国家相关资 格证书的前提下,参加特殊构件现场实际操作考试
7.2.2框架柱、剪力墙、筒体的定位轴线控制及楼层标高的控
7.2.2框架柱、剪力墙、筒体的定位轴线控制及楼层标高的控 制应有原始记录。
据,在钢结构施工安装过程之中进行施工监测和施工控制,以 确保住宅在施工阶段体现设计意图。过程监控主要包括轴线 定位控制NB/T 10281-2019 滤波器用高压交流断路器试验导则,楼层标高测量控制,结构安装偏差,墙板及部品件安 装偏差,出现偏差时应及时消除误差。监控单位在安装中采集 的数据应与安装单位及时沟通,发现异常应及时纠正。
位轴线应从地面控制轴线引上来,不得从下层柱的轴线引出。 建议由施工单位实施并由监理方、业主方参与进行钢结构安装 每层焊接前的测量和焊接后的复核测量,测量的内容为柱子的 垂直度偏差、轴线控制、楼层标高。每层发现误差后即在该层 消除误差,避免产生安装过程的累积误差。
时组成稳定的空间结构体系,初始安装不能形成稳定的体系 时,应采用临时支撑或缆风绳形成稳定的空间结构。安装中如 果结构自身的柱、梁、支撑、楼板所形成的空间结构体系还不足
7.5.8仅承受墙板自身范围内的荷载和作用是指墙板安装后
7.8.1高层钢结构住宅体系主要包括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 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等部分,其中安装工程质量验收主 要包括结构系统和外围护系统两大部分高层钢结构住宅安 装工程的质量验收程序、分部分项工程划分依据应满足《建筑 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 验收规范》GB50205、《钢管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C工 50628、《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等验收 规范要求。
7.8.2高层钢结构住宅作为一种装配式建筑体系,相应楼盖
及围护体系宜采用预制部品部件,例如内、外墙采用整体式墙 板或条板;当采用预制部品部件时,预制部品部件安装施工质 量与主体结构安装质量之间相互影响效应明显;从钢结构住宅 工程整体精度质量控制的要求出发,在施工过程内部验收和分 部分项工程验收阶段应综合考虑主体结构与预制部品部件安
装验收指标DB35/T 1826-2019 人造石材用不饱和聚酯树脂通用技术条件,以达到工程安装质量高精度控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