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J)/T 8352-2020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DB13(J)/T 8352-2020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917.8K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15141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3(J)/T 8352-2020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7.2.6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7.2.7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

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20052规定的节能评价值 油浸式配电变压器、干式配电变压器的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值均 应不高于能效等级2级的规定。照明产品、水泵、风机等其他电 气设备也满足现行相关国家标准的节能评价值。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相关设计说 明;评价查阅相关峻工图,相关设计说明、相关产品型式检验报 告。

7.2.8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法参考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能耗标准》GB/T51161或地方相 关标准。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暖通、电气 内装专业施工图纸及设计说明)、建筑暖通及照明系统能耗模拟 计算书: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GB/T 38106-2019 压力容器用铝及铝合金板材,建筑暖通系统及照明系统能耗模 拟计算书、暖通系统运行调试记录等,投入使用的项目尚应查阅 建筑运行能耗统计数据

7.2.9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荷(冬李供热且夏李供冷的,可简单取冷量和热量的算术和) 发电机组(如光伏板)的输出功率与供电系统设计负荷之比。运 行后应以可再生能源净贡献量为依据进行评价,即应该扣除辅助 能耗(如冷却塔、必要的输配能耗或电加热等),再计算可再生 能源的全年冷/热贡献量和可替代电量。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计算分析报 告: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计算分析报告、产品型式检验报告。

IⅢI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7.2.10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相关主管部门的许可后,利用临近的河、湖水。有景观水体,但 利用临近的河、湖水进行补水的,本条不得分。 设置本条的自的是鼓励将雨水控制利用和景观水体设计有机 地结合起来。景观水体的补水应充分利用场地的雨水资源,不足 时再考虑其它非传统水源的使用。 缺水地区和降雨量少的地区应谨慎考虑设置景观水体,景观 水体的设计应通过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确定规模和具体形式。设 计阶段应做好景观水体补水量和水体蒸发量逐月的水量平衡,确 保满足本条的定量要求。 本条要求利用雨水提供的补水量大于水体蒸发量的60%,亦 即采用除雨水外的其它水源对景观水体补水的量不得大于水体蒸 发量的40%,设计时应做好景观水体补水量和水体蒸发量的水量 平衡。景观水体的补水管应单独设置水表,不得与绿化用水、道 路冲洗用水合用水表。 景观水体的水质根据水景功能性质不同,应不低于现行国家 标准的相关要求,具体水质标准详见本标准第5.2.4条。景观水体 的水质保障应采用生态水处理技术,在雨水进入景观水体之前充 分利用植物和土壤渗滤作用削减径流污染,通过采用非硬质池底 及生态驳岸,为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条件,通过水生动植物对水 体进行净化:必要时可采取其他辅助手段对水体进行净化,保障 水体水质安全。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含总平面图 竖向、室内外给排水施工图、水景详图等),水量平衡计算书: 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计算书,景观水体补水用水计量运行记录 景观水体水质检测报告等。

7.2.13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设计标准》GB50555。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当地相关主 管部门的许可、非传统水源利用计算书: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纸 设计说明、非传统水源利用计算书、非传统水源水质检测报告 必要时现场核查。

7.2.14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7.2.15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7.2.16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括整体卫浴、整体厨房、装配式吊、干式工法地面、装配式内 墙、管线集成与设备设施等。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建筑及装修 专业施工图、工业化内装部品施工图)、工业化内装部品用量比 列计算书;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工业化内装部品用量比例计算 书。

7.2.18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P=[(S1+S2+S3+S4)/1001×100%

S4 一其他指标实际得分值。

注:1表中带*"项的分值采用“内插法”计算,计算结果取小数点后1位。 2预拌混凝土应包含预制部品部件的混凝土用量;预拌砂浆应包含预制部品部件的 砂浆用量;围护墙、内隔墙采用预制构件时,计入相应体积计算;结构保温装修 等一体化构件分别计入相应的墙体、装修、保温、防水材料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计算分析报告;评价查阅相关峻工 计算分析报告、检测报告、工程决算材料清单、绿色建材标识证书、施工记录。

8.1.1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拟计算,只要其满足控制性详规即可判定达标。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日照分析报 告;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日照分析报告。

8.1.2本条适用于居住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条适用于居住建筑的预评价、

8.1.3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规划的要求即为达标。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场地热环境 计算报告:评价香阅相关竣工图、场地热环境计算报告。

8.1.4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杀浴用国家标准 第8.1.3条。绿化是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条规定要根据居 住人口规模等因素提出配建绿地的控制要求。大面积的草坪不但 维护费用昂贵,其生态效益也远远小于灌木、养木。因此,合理 搭配养木、灌木和草坪,以养木为主,能够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 率、增加绿量,使有限的绿地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乔、灌、草组合配置,就是以乔木为主,灌木填补林下空间,地 面栽花种草的种植模式,垂直面上形成乔、灌、草空间互补和重 叠的效果。根据植物的不同特性(如高矮、冠幅大小、光及空间 需求等)差异而取长补短,相互兼容,进行立体多层次种植,以 求在单位面积内充分利用土地、阳光、空间、水分、养分而达到 最大生长量的栽培方式。 植物配置应充分体现本地区植物资源的特点,突出地方特色 因此在苗木的选择上,要保证绿植无毒无害,保证绿化环境安全 和健康。合理的植物物种选择和搭配会对绿地植被的生长起到促 进作用。种植区域的覆土深度应满足养、灌木自然生长的需要。 般来说,满足植物生长需求覆土深度为:养大于1.2m,深根 系乔木大于1.5m,灌木大于0.5m,草坪大于0.3m。种植区域的 覆土深度应当满足申报项目所在地园林主管部门覆土深度的要 求。鼓励各类公共建筑进行屋顶绿化和墙面垂直绿化,既能增加 绿化面积,文可以改善屋顶和墙壁的保温隔热效果,还可有效滞

留雨水。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苗木表、屋 顶绿化、覆土绿化和/或垂直绿化的区域及面积、种植区域的覆 深度、排水设计);评价查阅相关工图、苗木采购清单。

8.1.5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对大于10hm2的场地,应进行雨水控制与利用专项设计,避 免实际工程中针对某个子系统(雨水利用、径流减排、污染控制 等)进行独立设计所带来的诸多资源配置和统筹衔接不当的问题 具体评价时,场地占地面积大于10hm²而的项目,应提供雨水专 项设计文件:小于10hm2而的项目可不做雨水专项设计,但也应 根据场地条件合理采用雨水控制利用措施,编制场地雨水综合控 制利用方案。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场地竖向设 计文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书、设计控制雨量计算书、场 地雨水综合利用方案或专项设计文件;评价查阅相关峻工图、年 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书、设计控制雨量计算书、场地雨水综合利 用方案或专项设计文件

8.1.6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别和感知的方式,例如,老年人由于视觉能力下降,需要采用较 大的文字、较易识别的色彩系统等,儿童由于身高较低、识字量 不够等,需要采用高度适合、色彩与图形化结合等方式的识别系 统等。因此,提出根据不同使用人群特点设置适宜的标识引导系 统,体现出对不同人群的关爱。 司时,为便于标识识别,应在场地内显著位置上设置标识 标识应反映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建筑与设施分布情况,并提示当前 位置等。建筑及场地的标识应沿通行路径布置,构成完整和连续 的引导系统。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标识系统设 计文件);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

8.1.8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新增条文。 教育部颁发的《无烟学校参考标准》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和 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及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和中小学校、专门的 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标准指出:

第四,加强控烟监督检查 (1)有明确的部门和人员负责学校控烟工作的经常性监督检 查。 (2)师生员工有责任对在校园内吸烟者进行劝阻 (3)定期组织对学校各部门、各班级控烟工作进行检查,每 学期至少一次。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禁烟标识布 置图;评价查阅相关工图、禁烟标识布置图,投入使用的项目 尚应查阅相关管理制度,组织现场查勘

8.2.1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通道、滞蓄洪坑塘洼地等。在建设过程中确需改造场地内的地形、 地貌、水体、植被等时,应在工程结束后及时采取生态复原措施 减少对原场地环境的改变和破环。场地内外生态系统保持衔接 形成连贯的生态系统更有利于生态建设和保护。 第2款,表层土含有丰富的有机质、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适 合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对于场地内未 受污染的净地表层土进行保护和回收利用是土壤资源保护、维持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法。 第3款,基于场地资源与生态诊断的科学规划设计,在开发 建设的同时采取符合场地实际的技术措施,并提供足够证据表明 该技术措施可有效实现生态恢复或生态补偿,可参与评审。比如, 在场地内规划设计多样化的生态体系,如湿地系统、养灌草复合 绿化体系、结合多层空间的立体绿化系统等,为本土动物提供生 物通道和栖息场所。采用生态驳岸、生态浮岛等措施增加本地生 物生存活动空间,充分利用水生动植物的水质自然净化功能保障 水体水质。对于本条未列出的其他生态恢复或补偿措施,只要申 请方能够提供足够相关证明文件即可认为满足得分要求。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场地原地形图、相关设计文 件(带地形的规划设计图、总平面图、竖向设计图、景观设计总 平面图);评价查阅相关峻工图、生态补偿方案(植被保护方案 及记录、水面保留方案、表层土利用相关图纸或说明文件等)、 施工记录、影像材料

8.2.2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 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外排总量控制包括径流减排、污染控制、雨水调节和收集回 用等,应依据场地的实际情况,通过合理的技术经济比较,来确 定最优方案。 从区域角度看,雨水的过量收集会导致原有水体的萎缩或影 响水系统的良性循环。要使硬化地面恢复到自然地貌的环境水平 最佳的雨水控制量应以雨水排放量接近自然地貌为标准,因此 经济性和维持区域性水环境的良性循环角度出发,径流的控制率 也不宜过大而应有合适的量(除非具体项目有特殊的防洪排涝设 计要求)。出于维持场地生态、基流的需要,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不宜超过85%。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55%、70%或85%时对应的降雨量(日 值)为设计控制雨量,参见表4。设计控制雨量的确定要通过统 计学方法获得。统计年限不同时,不同控制率下对应的设计雨量 会有差异。考虑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周期性,推荐采用最近30年的 统计数据,特殊情况除外。

表4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控制雨量

注:1表中的统计数据年限为1977~2006年。 2其他城市的设计控制雨量,可参考所列类似城市的数值,或依

中的统计数据年限为1977~2006年

据当地降雨资料进行统计计算确定。 设计时应根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控制雨量来确定 雨水设施规模和最终方案,有条件时,可通过相关雨水控制利用 模型进行设计计算;也可采用简单计算方法,结合项目条件,用 设计控制雨量乘以场地综合径流系数、总汇水面积来确定项目雨 水设施需要的总规模,再分别计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等措施 实现的控制容积,达到设计控制雨量对应的控制规模要求,即判 定得分。 对于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特殊的低区,如湿陷性黄土地区 等,应根据当地相关规定实施雨水控制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关设计文件、年径流总量 控制率计算书、设计控制雨量计算书、场地雨水综合利用方案或 专项设计文件:评价查阅相关峻工图、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书 设计控制雨量计算书、场地雨水综合利用方案或专项设计文件,

应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即日照标 准的等时线)范围之外,并在此区域设置供儿童、老年人户外活 动场地,为老年人及儿童在家门口提供日常游憩及游戏活动场所 为保障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提高服务质量,每个城市对城 市中不同地段或不同性质的公共设施建设项自,都制定有相应的 绿地管理控制要求。本条鼓励公共建筑项目优化建筑布局,提供 更多的绿化用地或绿化广场,创造更加宜人的公共空间;鼓励绿 地或绿化广场设置休憩、娱乐等设施并定时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以提供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规划许可的设计条件、相关 设计文件、日照分析报告、绿地率计算书;评价查阅相关峻工图 绿地率计算书。

8.2.4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8.2.5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第8.2.5条。场地开发应遵循低影响开发原则,合理利用场地空间 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有雨水花园、下凹式 绿地、屋顶绿化、植被浅沟、截污设施、渗透设施、雨水塘、雨 水湿地、景观水体等。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有别于传统的灰色雨水 设施(雨水口、雨水管道、调蓄池等),能够以自然的方式削减 雨水径流、控制径流污染、保护水环境。 第1款,利用场地内的水塘、湿地、低洼地等作为雨水调蓄 设施,或利用场地内设计景观(如景观绿地、旱溪和景观水体) 来调蓄雨水,可实现有限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的自标。能调蓄雨水 的景观绿地包括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树池、干塘等。 第2、3款,屋面雨水和道路雨水是建筑场地产生径流的重要 源头,易被污染并形成污染源,故宜合理引导其进入地面生态设 施进行调蓄、下渗和利用,并采取相应截污措施。地面生态设施 是指下凹式绿地、植草沟、树池等,即在地势较低的区域种植植 物,通过植物截流、土壤过滤滞留处理小流量径流雨水,达到控 制径流污染的目的。洗衣废水若排入绿地,将危害植物的生长, 物业应定期检查并杜绝阳台洗衣废水接入雨水管的情况发生。 第4款,雨水下渗也是消减径流和径流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 “硬质铺装地面”指场地中停车场、道路和室外活动场地等,不 包括建筑占地(屋面)、绿地、水面等。“透水铺装”指既能满 足路用及铺地强度和耐久性要求,文能使雨水通过本身与铺装下 基层相通的渗水路径直接渗入下部土壤的地面铺装系统,包括采 用透水铺装方式或使用植草砖、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透水地 砖等透水铺装材料,当透水铺装下为地下室顶板时,若地下室顶 板设有蔬水板及导水管等可将渗透雨水导入与地下室顶板接壤的

室外风环境模拟应得到以下输出结果: 1不同季节不同来流风速下,模拟得到场地内1.5m高处的 风速分布。 2不同季节不同来流风速下,模拟得到冬季室外活动区的风 速放大系数。 3不同季节不同来流风速下,模拟得到建筑首层及以上典型 楼层迎风面与背风面(或主要开窗面)表面的压力分布。 对于不同季节,如果主导风向,风速不唯一,(可参考《实 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陆耀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或 当地气象局历史数据),宜分析两种主导风向下的情况。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风环境分析 报告等;评价查阅相关竣工文件、风环境分析报告。

8.2.9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第3款中屋面可采用高反射率涂料等面层,本款计算绿化屋 面面积、设有太阳能集热板或光电板的水平投影面积、反射率高 的屋面面积之和。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日照分析报 告、计算书;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日照分析报告、计算书、材 料性能检测报告

9.1.1绿色建筑全寿命期内各环节和阶段,都有可能在技术、产 品选用和管理方式上进行性能提高和创新。为鼓励性能提高和创 新,在各环节和阶段采用先进、适用、经济的技术、产品和管理 方式,本次修订增设了相应的评价项目。比照“控制项”和“评分 项”,本标准中将此类评价项目称为“加分项”。 本次修订增设的加分项内容,有的在属性分类上属于性能提 高,如进一步降低建筑综合能耗;有的在属性分类上属于创新, 如传承地域建筑文化、建筑信息模型(BIM)、碳排放分析计算等 鼓励在技术、管理、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创新。 9.1.2加分项的评定结果为某得分值或不得分。考虑到与绿色建 筑总得分要求的平衡,以及加分项对建筑绿色性能的贡献,本标 准对加分项附加得分作了不大于100分的限制。某些加分项是对 前面章节中评分项的提高,符合条件时,加分项和相应评分项均 可得分。

9.1.1绿色建筑全寿命期内各环节和阶段,都有可能在技术

9.2.1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9.2.1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沿用河北省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13(J

9.2.1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或认证通过证明材料),并现场核实。

励。绿色建筑可优先考虑合理利用废弃场地,对土中是否含有 有毒物质进行检测与再利用评估,采取土壤污染修复、污染水体 净化和循环等生态补偿措施进行改造或改良,确保场地利用不存 在安全隐惠、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 本条所指的“尚可使用的旧建筑系指建筑质量能保证使用安 全的旧建筑,或通过少量改造加固后能保证使用安全的旧建筑。 虽然目前多数项目为新建,且多为净地交付,项目方很难有权选 择利用旧建筑。但仍需对利用“可使用的旧建筑的行为予以鼓励 防止大拆大建。对于一些从技术经济分析角度不可行、但出于保 护文物或体现风貌而留存的历史建筑,不在本条中得分。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环评报告、 日建筑使用专项报告;评价查阅相关峻工图、环评报告、旧建筑 使用专项报告、检测报告

中国各气候区植被生长情况差异较大,为便于评价,本条的绿容 率可采用如下简化计算公式:绿容率=(乔木叶面积指数×乔木投 影面积×乔木株数)干灌木占地面积×3十草地占地面积×11/场地面 积。冠层稀蔬类养木叶面积指数按2取值,冠层密集类乔木叶面 积指数按4取值,养木投影面积按苗木表数据进行计算,场地内 的立体绿化均可纳入计算。 除以上简化计算方法外,鼓励有条件地区采用当地建设主管 部门认可的常用植物叶面积调研数据进行绿容率计算;也可提供 以实际测量数据为依据的绿容率测量报告,测量时间可为全年叶 面积较多的季节。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绿化种植平 面图、苗木表等)、绿容率计算书;评价查阅相关工图、绿容 率计算书或植被叶面积测量报告、相关证明材料

9.2.7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第9.2.6条。建筑信息模型(BIM)是建筑业信息化的重要支撑技 术。BIM是在CAD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维模型信息集成技 术。BIM是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 能使设计人员和工程人员能够对各种建筑信息做出正确的应对, 实现数据共享并协同工作。 BIM技术支持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的信息管理和利用。在建筑 工程建设的各阶段支持基于BIM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可以极大地 提升建筑工程信息化整体水平,工程建设各阶段、各专业之间的 协作配合可以在更高层次上充分利用各自资源,有效地避免由于 数据不通畅带来的重复性劳动,大大提高整个工程的质量和效率 并显著降低成本。因此,BIM中应至少包含规划、建筑、结构 给排水、暖通、电气等6大专业相关信息。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指导意 见的通知》(建质函(2015】)159号)中明确了建筑的设计、施 工、运行维护等阶段应用BIM的工作重点内容。其中,规划设计 阶段主要包括:①投资策划与规划;②设计模型建立;③分析与 优化:④设计成果审核。施工阶段主要包括:)BIM施工模型建 立:②细化设计:③专业协调:④成本管理与控制:③施工过程 管理;③质量安全监控;③地下工程风险管控;交付竣工模型 运营维护阶段主要包括:①运营维护模型建立;②运营维护管理 ③设备设施运行监控:④应急管理。评价时,规划设计阶段和运 营维护阶段BIM分别应至少涉及2项重点内容应用,施工阶段 BIM应至少涉及3项重点内容应用,方可得分。 一个项自不同阶段出现多个BIM模型,无法有效解决数据信 息资源共享问题,因此当在两个及以上阶段应用BIM时,应基于 同一BIM模型开展,否则不认为在两个阶段应用了BIM技术。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BIM技术应 用报告: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BIM技术应用报告。

9.2.8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XJJ 133-2021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程.pdf9.2.9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评价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评价查阅绿色施工实施方案、绿色施工 等级或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的认定文件,混凝土用量结算清单、预 拌混凝土进货单,施工单位统计计算的预拌混凝土损耗率,现场 钢筋加工的钢筋工程量清单、钢筋用量结算清单,钢筋进货单, 施工单位统计计算的现场加工钢筋损耗率、铝模材料设计方案及 施工日志。

9.2.10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9.2.11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新增条文。以设计为主导,项目全过程咨询服务或EPC模式 总承包商在设计、采购、施工等多个领域、多个专业拥有较高的 技术和管理水平。EPC模式成功的关键是总承包商能有效地利用 其在多领域技术上专业优势和管理上协调、控制的丰富经验,使 项目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建筑相关设计文件、全过程

咨询服务或EPC模式建设服务合同。评价查阅预评价需要查阅的 设计文件、相关竣工资料、现场实施情况。

DB34/T 3325-2019 地下管线竣工测绘技术规程9.2.12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