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T 3354-2020 辽宁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pdf

DB21/T 3354-2020 辽宁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21/T 3354-2020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3.5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25385
下载资源

DB21/T 3354-2020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21/T 3354-2020 辽宁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pdf

6.4.1为有效利用自然通风,需要进行合理的室内平面设计、室内空间组织以及门窗位置、尺寸与开启方式的精细化设计和 固定装修家具的布置。考虑建筑冬季防寒保温,宜使主要房间,如卧室、起居室、办公室等主要工作与生活房间,避开冬季主 导风向,防止冷风渗透。夏季需要通过自然通风为建筑降温,宜使主要房间迎向夏季主导风向。 宜采用室内气流模拟设计的方法进行室内平面布置、门窗位置与开口的设计和固定装修家具的布置,综合比较不同建筑设 计及构造设计方案,确定最优的自然通风系统方案。

.4.2牙星 面布局宜有利于形成穿堂通风。同时,要取得好的室内空气品质,还应尽量使主要房间处于上游段,避免厨房、卫生间等房间 的污浊空气随气流进入其他房间。要获得良好的自然穿堂风,需要如下一些基本条件:室外风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室外空气首 先进入卧室、客厅等主要房间;穿堂气流通道上,应避免出现喉部;气流通道宜短而直;减小建筑外门窗的气流阻力。 6.4.3为了避免冬季因自然通风而导致的室内热量流失,可采取必要的防寒措施,如设置门斗、自然通风器、双层玻璃幕墙 以及对新风进行预热等措施。 6.4.4开窗位置宜选在周围空气清洁、灰尘较少、室外空气污染小的地方,避免开向噪声较大的地方。高层建筑应考虑风速 过高对窗户开启方式的影响。 建筑能否获取足够的自然通风与通风开口面积的大小密切相关,近来有些建筑为了追求外窗的视觉效果和建筑立面的设计 风格外窗的可开启密有渐下的趋热

中庭的热压通风CJJT171-2012标准下载,是利用空气相对密度差加强通风,中庭上部空气被太阳加热,密度较小,而下部空气从外墙进入后温度 相对较低,密度较大,这种由于气温不同产生的压力差会使室内热空气升起,通过中庭上部的开口逸散到室外,形成自然通风 过程的烟肉效应,烟肉效应的抽吸作用会强化自然对流换热,以达到室内通风降温的目的。中庭上部可开启窗的设置,应注意 避免中庭热空气在高处倒灌进入功能房间的情况,以免影响高层房间的热环境。在冬季中庭宣封闭,以便白关充分利用温室效 应提高室温。拔风井、通风器等的设置应考虑在自然环境不利时可控制、可关闭的措施。

天然采光通风,还可以丰富景观空间。地下停车库的下沉庭院及邻近道路的下沉庭院要注意避免汽车尾气及道路噪音对建筑使 用空间的影响,下沉庭院还应考虑高空坠物造成的人身伤害。 6.4.7夏季暴雨时、冬季采暖季节等室外环境不利时,多数用户会关闭外窗,造成室内通风不畅、新风不足,影响室内空气 品质。设计时可以采用自然通风器等在室外环境不利时仍能保证自然通风的措施。 对于毗邻交通干道、长期处于门窗密闭状态下的住宅,在夜间休息时段,室内空气质量显著降低,因此宜通过安装有消声 降噪功能的通风器来满足新风的需求。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达到国家和辽宁省地方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是保证建筑节能的关键,在绿色建筑中 斤。不同建筑类型如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在节能特点上也有差别,因此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外围护结构 式密性、屋顶透明部分面积比的规定限值应符合相应建筑类型的要求。 本形系数控制建筑的表面面积,有利于减少热损失。窗户是建筑外围护结构的薄弱环节,控制窗墙面积比,是提

6.5.4自身保温性能好的外墙材料如加气混凝土、发泡陶瓷等。外墙遮阳措施可采用种植爬藤植物等方式。 6.5.5从节能的角度出发,凸窗不仅增大了围护结构的散热面积,且因其突出外墙,热桥效应明显,其结构性热桥的线传热 系数对外墙平均传热系数影响较大,故本标准对凸窗的设置提出了较严格要求。凸窗的不透明项板、底板和侧增通常都是出挑 的混凝土构件,这些部位经常由于保温设计不够造成结露现象。 建筑入口是连接室外空间与室内空间的桥梁,是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的“眼”,也是“进风口”,其特殊的位置及功能决定它 在整个建筑节能中的地位。辽宁地区冬季室内外温差大,入口部位会产生大量的冷风渗透,对建筑的采暖能耗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出入口处应设置能够有效防止冷风灌入的建筑构件(如门斗或挡风门廊等),同时应提高外门的保温性能。 6.5.6浅色屋面通常采用的热反射型涂料是利用其低导热系数、高反射率的性能,反射和阻隔室外太阳光线和室内辐射热, 并将进入涂层的能量辐射到外部空间,从而增大室内外的温差,提高顶层空间的夏季热舒适度,降低建筑物制冷能耗,同时避 免夏季昼夜温差周期性波动形成屋顶疲劳开裂。 屋面遮阳也是降低屋顶热辐射,提高夏季室内舒适度的措施。 屋顶绿化能有效缓解热岛效应,调节环境温度,增加空气湿度,增加含氧量,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吸收二氧化硫等 有害气体,吸附灰尘,净化空气;能有效减少建筑物屋顶的辐射热,起到夏季隔热和冬季保温的作用;可以使屋面泄水强度降 氏70%,节约水资源,减轻城市排水系统压力;屋顶绿化不占用地面土地美化环境;屋顶绿化能有效延缓楼面老化和因温度差 引起的膨胀收缩而造成的渗漏现象,延长屋顶保护层的寿命。 可设置屋顶绿化的屋面,不包括大于15°的坡屋面、及放置设备、管道、太阳能板等、电气用房屋顶等无法做屋顶绿化的 星面。屋顶绿化分为简单式屋顶绿化或花园式屋项绿化,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对建筑荷载、女儿墙高度等影响,以及阻根防 水、排水等问题。

5.6.1随着城市建筑、交通运输的发展,机械设施的增多,以及人口密度的增长,噪声问题日益严重,甚至成为污染环境的 大公害。人们每天生活在噪声环境中,对身心造成诸多危害:损害听力、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引发多种疾病,控制室内噪声水 平已经成为室内环境设计的重要工作之一。 尽管建筑的隔声在技术上基本都可以解决,而且实施难度也不是特别大,但现实设计中却往往不被重视,绿色建筑倡导营 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因此设计人员应依据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T50118中的要求,对各类功能的建 筑进行室内环境的隔声降噪设计。

建筑空间的围护结构一般包括内墙、外墙、楼(地)面、顶板(屋面板)、门窗,这些都是噪声的传入途径,传入整个空间的 总噪声级与各面的隔声性能、吸声性能、传声性能以及噪声源密切相关。所以室内隔声设计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各部位进 行构造设计,才能满足《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T50118中的要求, 为防治环境噪声污染、保护和改善工作生活环境、保障人身健康,《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规定了环境噪声的最高允 许数值。 建筑受到环境噪声与室内噪声的影响,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与噪声地图等创新技术对项目的环境噪声现状进行模拟分析 同时对不同的降噪措施进行综合评估与选型,从而寻求一个科学的解决方案。 6.6.2城市交通干道是建筑常见的噪声源,设计时应根据环境评估报告的相关内容对沿街外窗、外门等提出整体隔声性能要 求,对外墙的材料和构造应进行隔声设计。除选用隔声性能较好的产品和材料外,还可使用声屏障、阳台板、广告牌等设施来 阻隔交通噪声,也可以通过绿化植物的遮挡,减少对建筑的噪声干扰。 6.6.3人员密集场所及设备用房的噪声多来自使用者和设备,噪声源来自房间内部,针对这种情况降噪措施应以吸声为主同 时兼顾隔声。 顶棚的降噪措施多采用吸声吊,根据质量定律,厚重的吊顶比轻薄的吊项隔声性能更好,因此宜选用面密度大的板材 吊顶板材的种类很多,选择时不但要考虑其隔声性能,还要符合防火的要求。另外,在满足房间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吊顶与楼板 之间的空气层越厚隔声越好;吊顶与楼板之间应采用弹性连接,这样可以减少噪声的传递, 墙体的隔声及吸声构造类型比较多、技术也相对成熟,在不同性质的房间及不同部位选用时,要结合噪声源的种类,针对 不同噪声频率特性选用适合的构造,同时还要兼顾装饰效果及防火的要求, 6.6.4民用建筑的楼板大多为普通钢筋混凝土楼板,具有较好的隔绝空气声性能。据测定,120mm厚的钢筋混凝土楼板的空 气声隔声量为48dB~50dB,但其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压级却在80dB以上,所以在工程设计中应着重解决楼板撞击声隔声问题 以前多采用弹性面层来解决这个问题,即在混凝土楼板上铺设地毯或木地板,经测定其撞击声压级可达到小于或等于65dB 的标准。 在楼板下设隔声吊顶也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但为减弱楼板向室内传递空气声,吊顶要离开楼板一定的距离,对层高不大的 房间净高影响较大。 目前各种各样的浮筑隔声楼板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其做法是在混凝土楼板上铺设隔声减振垫层,在垫层之上做不小于 40mm厚细石混凝土,然后根据设计要求铺装各种面层。经测定这种构造的楼板可达到隔绝撞击声小于或等于65dB的标准。 铺设隔声减振垫层时要防正混凝土水泥浆渗入垫层下,四周与墙交界处要用隔声垫将上层的细石混凝土与混凝主楼板隔升 否则会影响隔声效果。目前市场上各种隔声减振垫层的种类比较繁多,可根据不同工程要求进行选择。 6.6.5近年来轻型屋盖在各种大型建筑(车站、机场航站楼、体育馆、商业中心等)中被广泛采用,在隔绝空气声和撞击声两 方面轻型屋盖本身都很难达到要求,在轻型屋面铺设阻尼材料、吸声材料或设置吊顶能够达到降低噪声尤其是雨噪声的目的 6.6.6有安静要求的房间如住宅居住空间、宿舍、办公室、旅馆客房、医院病房、学校教室等。 基础隔振主要是消除设备沿建筑构件的固体传声,是通过切断设备与设备基础的刚性连接来实现的。目前国内的减振装置 主要包括弹簧和隔振垫两类产品。基础隔振装置宜选用定型的专用产品,并按其技术资料计算各项参数,对非定型产品,应通 过相应的实验和测试来确定其各项参数。 管道减振主要是通过管道与相关构件之间的软连接来实现的,与基础减振不同,管道内介质振动的再生贯穿整个传递过程 所以管道减振措施也一直延伸到管道的末端。管道与楼板或墙体之间采用弹性构件连接,可以减少噪声的传递。 暖通空调系统可通过下列方式降低噪声: 1 选用低噪声的暖通空调设备系统:

用低噪声的暖通空调设备系

同一隔断或轻质墙体两侧的空调系统控制装置应错位安装,不可贯通 根据相邻房间的安静要求对机房采取合理的吸声和隔声、隔振措施:

4管道系统的隔声、消声和隔振措施应根据实际要求进行合理设计,空调系统、通风系统的管道宜设置消声器,靠近机 房的固定管道应做隔振处理,管道与楼板或墙体之间采用弹性构件连接,管道穿过墙体或楼板时应设减振套管或套框,套管或 套内径大于管道外径至少50mm,管道与套管或套框之间的应采用隔声材料填充密实。 给水排水系统可通过下列方式降低噪声: 1合理确定给水管管径,管道内水流速度符合《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的规定; 2选用内螺旋排水管、芯层发泡管等有隔声效果的塑料排水管; 3优先选用虹吸式冲水方式的坐便器; 4降低水泵房噪声:选择低转速(不大于1450r/min)水泵、屏蔽泵等低噪声水泵;水泵基础设减振、隔振措施;水泵进出 管上装设柔性接头:水泵出水管上采用缓闭式止回阀;与水泵连接的管道吊架采用弹性吊架等。 另外,应选用低噪声的变配电设备,发电机房采取可靠的消声、隔声降噪措施。 5.6.7有安静要求的房间如住宅居住空间、宿舍、办公室、旅馆客房、医院病房、学校教室等,电梯噪声对相邻房间的影响 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措施缓解,井道与相邻房间可设置隔声墙或在井道内做吸声构造隔绝井道内的噪声,机房和井道之间可设置 隔声层来隔离机房设备通过井道向下部相邻房间传递噪声。 6.6.8宜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就应考虑对不同声环境要求的各类房间进行区域划分。如办公建筑中的会议室、报告厅等与办

6.7.1根据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的测试数据,目前室内环境空气中以化学性污染最为严重,在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中,TVOC、 甲醛气体污染严重,同时部分人员密集区域由于新风量不足而造成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超标。通过调查,造成室内环境空 气污染的主要有毒有害气体(氨气污染除外)主要是通过装饰装修工程中使用的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家具等释放出的。其中, 机拼细木工板(大芯板)、三合板、复合木地板、密度板等板材类,内墙涂料、油漆等涂料类,各种粘合剂均释放出甲醛气体、 非甲烷类挥发性有机气体,是造成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室内装修设计时应少用人造板材、胶粘剂、壁纸、化纤地 等,禁止使用无合格报告的人造板材、劣质胶水等不合格产品;尽量不使用添加甲醛树脂的木质和家用纤维产品。 为避免过度装修导致的空气污染物浓度超标,在进行室内装修设计时,宜进行室内环境质量预评价,设计时根据室内装修 设计方案和空间承载量、材料的使用量、室内新风量等因素,对最大限度能够使用的各种材料的数量做出预算。根据设计方案 的内容,分析、预测建成后存在的危害室内环境质量因素的种类和危害程度,提出科学、合理和可行的技术对策措施,作为该 工程项目改善设计方案和项目建筑材料供应的主要依据。 完善后的装修设计应保证室内空气质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要求,空气的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放射性参数必须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等标准的要求。室外环境空气质量较差的地区,室内新风系统宜采取必要的 处理措施以提高室内空气品质。 6.7.2因使用的室内装修材料、施工辅助材料以及施工工艺不合规范,造成建筑建成后室内环境长期污染难以消除,也对施 工人员健康产生危害,是目前较为普遍的问题。为杜绝此类问题,必须严格按照《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 和现行国家标准关于室内建筑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的相关规定,选用装修材料及辅助材料。鼓励选用比国家标准更健康 环保的材料,鼓励改进施工工艺。 选择室内装修材料及辅助材料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1室内装修禁止使用无合格报告的人造板材、劣质胶粘剂等不合格产品,并确认使用的每种胶粘剂、密封剂、油漆、涂 料、地毯都有明确的易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限制说明,木质和家用纤维产品没有添加甲醛树脂; 2宜慎用少用胶粘剂、壁纸、化纤地毯等材料。 目前主要采用的有关建筑材料放射性和有害物质的国家标准有: 《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溶剂木器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1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内墙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1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3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木家具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4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壁纸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5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聚氯乙烯卷材地板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6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地毯、地毯衬垫及地毯用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释放限量》GB18587 《混凝土外加剂中释放氨的限量》GB18588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 6.7.3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即使所使用的装修材料、家具制品均满足各自污染物限量控制标准,但装修后多种类或大量材料 制品的叠加使用,仍可能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超标,控制空气中各类污染物的浓度指标是保障建筑使用者健康的基本前提 项目在设计时即应采取措施,对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进行预评估,预测工程建成后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浓度情况,指导建筑材料 的选用和优化。 吸烟及二手烟对人健康同样会造成较大的危害,目前国内一些城市已经发布了控制吸烟条例,如《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 《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广州市控制吸烟条例》、《关津市控制吸烟条例》、《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 《青岛市控制吸烟条例》等等。因此,本条规定建筑室内和建筑主出入口处禁止吸烟,并设置禁烟标志。本条所述的建筑室内, 主要指的是公共建筑室内和住宅建筑内的公共区域。 6.7.4产生异味或空气污染物的房间与其他房间分开设置并应有有效分隔,可避免其影响其他空间的室内空气品质,便于设 置独立机械排风系统。 6.7.5在人流较大建筑的主要出入口,在地面采用至少2m长的固定门道系统,阻隔带入的灰尘、小颗粒等,使其无法进入 该建筑。固定门道系统包括格栅、格网、地垫等。地垫宜每周保洁清理。 6.7.6 目前较为成熟的这类功能材料包括化学分解法的除醛涂料、产生负离子功能材料、稀土激活抗菌材料、温度调节材料 等

6.8工业化建筑产品应用

6.8工业化建筑产品应用

6.8.3现场干式作业与湿作业相比可更有效保证施工质量,降低现场劳动强度,施工过程更环保、卫生,同时还能缩短工期, 符合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 工业化的装修方式是将装修部分从结构体系中拆分出来,合理地分为隔墙系统、顶棚系统、地面系统、厨卫系统等若干系 统,最大限度地推进这些系统中相关部品的工业化生产,减少现场湿作业,这样做可大大提高部品的加工和安装精度,减少材 科浪费,保证装修工程质量,缩短工期,并有利于建筑的维护及改造工作,是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 6.8.4预拌砂浆(或称商品砂浆)包括干拌砂浆和湿拌砂浆,由专业化工厂生产,在生产时添加各种外加剂,能保证砂浆性能 且质量稳定。同时,预拌砂浆可以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制造成人工机制砂石代替天然砂石,既可以回收利用废弃物,减少原材 料消耗,又可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现浇混凝土施工采用预拌混凝主在我省已经比较普遍,且主要由政府有关建设施工管理法规及施工规范管理,不在设计范 围。而预拌砂浆的分类及性能等级较多,需要在设计文件中作出明确规定,故列入本规范。 6.8.5为了使建筑的室内分隔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多样,设备的维护、更新可以更加方便,宜采用结构构件与设备、装修分离 的方式,以保证结构主体不被设备管线、装修破坏,装修空间不受结构主体约束

6.9.1建筑建成之后在使用过程中因为各种条件的变化,会出现建筑设备更新、平面布置变化的情况。在设计阶段考虑为这 些情况预留变更、改善的可能,是符合全寿命周期原则的。具体措施有:选择适宜的开间和层高,室内分隔采用轻质隔墙、隔 新,设备布置便于灵活分区,空间设计上考虑方便设备、管道的更新等等。 6.9.2建筑的各种五金配件、管道阀门、开关龙头等应考虑选用长寿命的优质产品,构造上易于更换。幕墙的结构胶、密封 胶等也应选用长寿命的优质产品。同时设计还应考虑为维护、更换操作提供方便条件。 6.9.3在选择外墙装饰材料时(特别是高层建筑时),宜选择耐久性较好的材料,以延长外立面维护、维修的时间间隔。我省 建筑外墙装饰材料选用涂料、面砖的比较多。涂料每隔5年左右需要重新粉刷,维护费用较高,高层建筑尤为突出。面砖则因 为施工质量的原因经常脱落,应用在高层建筑上容易形成安全隐惠,所以在仅使用化学胶黏剂固定面砖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 止其脱落。此外室外露出的钢制部件宜使用不锈钢、热镀锌等进行表面处理或采用铝合金等防腐性能较好的产品替代。空调室 外机应采取可靠措施固定于钢筋混凝土板上。 为便于外立面的维护,高层建筑宜设置擦窗机,低层建筑可考虑在屋顶女儿墙处设置不锈钢制圆环(应保证强度),便于固 定维护人员使用的安全带。此外,窗的开启方式便于擦窗,设置维护用阳台或走道等也是较好的方式。 6.9.4建筑外墙、屋面、门窗、幕墙及外保温等围护结构应满足安全、耐久和防护要求,与建筑主体结构连接可靠,且能适 合主体结构在多遇地震及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建筑围护结构防水对于建筑美观、耐久性能、正常使用功能和寿命都有重要 影响,因此建筑外墙、建筑外保温系统、屋面、幕墙门窗等还应符合《建筑外墙防水工程技术规程》JGJ/235、《外增墙外保温 工程技术规程》JGJ144、《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建筑幕墙》GB/T21086、《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02、 《建筑玻璃点支承装置》JG/T138、《吊挂式玻璃幕墙用吊夹》JG139、《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33、《塑料门 窗工程技术规程》JGJ103、《铝合金门窗工程技术规范》JGJ214等现行标准中关于防水材料和防水设计施工的规定。 6.9.5外遮阳、太阳能设施、空调室外机位、外墙花池等外部设施应与建筑主体结构统一设计、施工,确保连接可靠,并应 符合《建筑遮阳工程技术规范》JGJ237、《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标准》GB50364、《民用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 应用技术规范》JGJ203、《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1等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外部设施需要定期检修和维护,因此在建筑设计时应考虑后期检修和维护条件,如设计检修通道、马道和吊篮固定端等 当与主体结构不同时施工时,应设预理件,并在设计文件中明确预理件的检测验证参数及要求,确保其安全性与耐久性。比如, 每年频发的空调外机坠落伤人或安装人员作业时跌落伤亡事故,已成为建筑的重大危险源,故新建或改建建筑设计时预留与主 体结构连接牢固的空调外机安装位置,并与拟定的机型大小匹配,同时预留操作空间,保障安装、检修、维护人员安全

6.9.6门窗是实现建筑物理性能的极其重要的功能性构件。设计时外门窗应以满足不同气候及环境条件下的建筑物使用功能 要求为目标,明确抗风压性能、水密性能指标和等级,并应符合《塑料门窗工程技术规程》JGJ103、《铝合金门窗工程技术规 范》JGJ214等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外门窗的检测与验收应按《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建筑外窗气密、水密、 抗风压性能现场检测方法》JG/T211、《建筑门窗工程检测技术规程》JGJ/T205、《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GB5021C 等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执行。 6.9.7为避免水蒸气透过墙体或顶棚,使隔壁房间或住户受潮气影响,导致诸如墙体发霉、破坏装修效果(壁纸脱落、发霉, 余料层起鼓、粉化,地板变形等)等情况发生,要求所有卫生间、溶室墙、地面做防水层,墙面、顶棚均做防潮处理。防水层 和防潮层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住宅室内防水工程技术规范》JGJ298的规定

计要求,连接可靠并能适合主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之外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变形。 建筑部品、非结构构件及附属设备等应采用机械固定、焊接、预埋等牢固性构件连接方式或一体化建造方式与建筑主体结 构可靠连接,防止由于个别构件破坏引起连续性破坏或倒塌。应注意的是,以膨胀螺栓、捆绑、支架等连接或安装方式均不能 视为一体化措施

7.2.1基础在建筑结构成本中占有较大比例,应因地制宜,从结构合理、施工安全、节省材料、施工对环境影响小等方面考 虑,进行多方案的论证、对比,采用合理的节材节能、环境影响小的实施方案。 7.2.5建筑上部结构、地下结构、地基基础三者协同分析是保证结构安全合理、优化构件布置及截面,降低材料用量的有效 手段;桩基础的变刚度调平设计是考虑上部结构形式、荷载和地层分布以及相互作用效应,通过调整桩径、桩长、桩距等改变 基桩支承刚度分布,以使结构沉降趋于均匀,承台内力降低的设计方法,此项技术可有效降低材料用量;应根据场地条件选用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桩底及桩侧注浆可有效提高桩基承载力,此项技术可以大幅度降低材料用量;抗浮桩可只考虑桩侧后 住浆

(.2.1基础在建筑结构成本中占有较大比例,应因地制宜,从结构合理、施工安全、节省材料、施工对环境影响小等方面考 虑,进行多方案的论证、对比,采用合理的节材节能、环境影响小的实施方案。 7.2.5建筑上部结构、地下结构、地基基础三者协同分析是保证结构安全合理、优化构件布置及截面,降低材料用量的有效 手段;桩基础的变刚度调平设计是考虑上部结构形式、荷载和地层分布以及相互作用效应,通过调整桩径、桩长、桩距等改变 基桩支承刚度分布,以使结构沉降趋于均匀,承台内力降低的设计方法,此项技术可有效降低材料用量;应根据场地条件选用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桩底及桩侧注浆可有效提高桩基承载力,此项技术可以大幅度降低材料用量;抗浮桩可只考虑桩侧后 住浆

7.3.1国家规范规定的结构设计荷载是最低要求,可以根据业主对建筑功能的预期要求,适当提高结构局部荷载富裕度,从 而提高结构对建筑功能的适应性。 .3.2结构布置在满足现有建筑功能性要求基础上,适当考虑预期使用变化,从而提高建筑空间利用率及结构对建筑功能变 化的适应性。 7.3.3~7.3.5结构应尽量采用平面、竖向规则的方案,满足抗震概念设计。建筑形体优先选择规则、简单的造型,避免因此 导致结构超限,提高结构复杂程度,进而增加工程材料用量。根据既有经验,特殊设防类建筑采用隔震或耗能减震结构,比传 统结构可以较大幅度提高性能与结构材料用量的综合性价比。 建筑材料用量中绝大部分是结构材料。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建筑功能、层数、跨度、荷载等情况,优化结构体系、平面布 置、构件类型及截面尺寸的设计,充分利用不同结构材料的强度、刚度及延性等特性,减少对材料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采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可以减小构件截面尺寸和混凝土用量,增加使用空间。在普通混凝土结构中,受力钢筋应采用不低 于HRB400级热轧带肋钢筋。选用轻质高强钢材可减轻结构自重,减少材料用量。

到实际震害的验证,对结构性能的判断难以十分准确,因此在性能目标选用中宜偏于安全一些,且需要进行可行性论证。 对在设防地震作用下构件的承载能力高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规定的性能3的要求时,可适当降低其延性构 造要求。 7.4.5对需要加固的结构构件,在保证安全性及耐久性的前提下,应采用节材、节能、环保的加固设计及施工技术。目前结 构构件的各种加固方法及加固材料较多,所采用的加固设计方案及加固材料应符合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及保护环境的绿色原则。 7.4.6建筑施工、既有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尚可继续利用的结构材料的应用将有效降低材料使用量,是绿色建筑的 重要内容

.5.1工业化工业建筑在我省得到较为厂泛的推厂与应用,而工业化混凝主结构民用建筑当前尚有较长的路要走,应逐步提 高工业化混凝土结构民用建筑的预制装配的程度,如在有可靠措施及相应的检测验收手段保证下采用预制楼板、预制外墙板 预制隔墙板、预制阳台、预制楼梯、预制女儿墙等。 7.5.2当技术经济条件允许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使用工厂化方式生产的建筑构、配件(如预制楼板、预制阳台、预制 楼梯、预制隔墙板、预制外墙板、预制女儿墙等),既能减少材料浪费,又能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为将来建筑拆除后 构、配件的替换和再利用创造了条件。 7.5.3工业化建筑最主要的特征是最大限度体现工业化的优势和适应工业化生产及建造的生产方式。应实现建筑设计标准化 构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实现部品及构件标准化、模数化、规模化。 7.5.4本条主要指出了工业化建筑设计与现浇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的不同设计内容以及设计中应予以注意的问题,尤其应着 重考虑工业化混凝土结构民用建筑在现场施工的节点及其施工验收等方面因素,确保工业化建筑经济、安全、适用及全寿命周 期的耐久性

.5.1工业化工业建筑在我省得到较为厂泛的推厂与应用,而工业化混凝主结构民用建筑当前尚有较长的路要走,应逐步提 高工业化混凝土结构民用建筑的预制装配的程度,如在有可靠措施及相应的检测验收手段保证下采用预制楼板、预制外墙板 预制隔墙板、预制阳台、预制楼梯、预制女儿墙等。 7.5.2当技术经济条件允许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使用工厂化方式生产的建筑构、配件(如预制楼板、预制阳台、预制 楼梯、预制隔墙板、预制外墙板、预制女儿墙等),既能减少材料浪费,又能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为将来建筑拆除后 构、配件的替换和再利用创造了条件。 7.5.3工业化建筑最主要的特征是最大限度体现工业化的优势和适应工业化生产及建造的生产方式。应实现建筑设计标准化 构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实现部品及构件标准化、模数化、规模化。 7.5.4本条主要指出了工业化建筑设计与现浇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的不同设计内容以及设计中应予以注意的问题,尤其应着 重考虑工业化混凝土结构民用建筑在现场施工的节点及其施工验收等方面因素,确保工业化建筑经济、安全、适用及全寿命周 期的耐久性

8.1.1制定水资源规划方案,是绿色建筑给排水设计的必要环

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前,应充分了解项目所在区域的市政给排水条件、水资源状况、气候特点等客观情况,综合分析研究 各种水资源利用的可能性和潜力,制定水资源规划方案,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减少市政供水量和雨、污水排放量。 水资源利用方案包含下列内容: 1当地政府规定的节水要求、地区水资源状况、气象资料、地质条件及市政设施情况等。 2项目概况。当项目包含多种建筑类型,如住宅、办公建筑、旅馆、商场、会展建筑等时,可统筹考虑项目内水资源的 宗合利用。 3确定节水用水定额、编制水量计算表及水量平衡表。 4给排水系统设计方案介绍。 5采用的节水器具、设备和系统的相关说明。 6非传统水源利用方案。对雨水、中水及海水等水资源利用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行水量平衡计算,确 定雨水、河道水、中水等水资源的利用方法、规模、处理工艺流程等。 3.1.2新建、改建、扩建建筑排出的污废水应满足当地污废水排放处理要求及排放标准。直接或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项 目,应满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不应超标排放。 下列建筑排水应单独排水至水处理构筑物: 1职工食堂、营业餐厅的厨房含有大量油脂的洗涤废水; 2机械自动洗车台冲洗水; 3含有大量致病菌,放射性元素超过排放标准的医院污水; 4水温超过40℃的锅炉、水加热器等加热设备排水: 5用作中水水源的生活排水; 6 实验室有毒有害废水。

3.1.3建筑内给排水管道及设备的标识设置可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工业管道的基本识别色、识别符号和安全标识》GB7231、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中的相关要求。

3.2.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应合理、完善、安全,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民用建筑节水 设计标准》GB50555、《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标准》GB50364、《建筑中水设计标准》GB50336及现行辽宁省地 方标准《建筑中水回用技术规程》DB21/T1914等的相关规定。 3.2.2建筑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设施主要指储存、处理、输送等保证生活饮用水正常供应的设备及管线,包括:储水设施 水处理设施、供水管线等。生活饮用水给水水池、水箱等储水设施是建筑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设施水质安全保障的关键环节 应采取措施满足卫生要求。 3.2.3杂用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绿地灌溉水质》 GB/T25499等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系列标准的要求。上述系列标准规定了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适用于冲厕、道路浇酒洒、消防 绿化灌溉、车辆冲洗、建筑施工等杂用水。 直饮水是以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水质标准的自来水或水源为原水,经再净化(深度处理)

绿化灌溉、车辆冲洗、建筑施工等杂用水。 直饮水是以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水质标准的自来水或水源为原水,经再净化(深度处理) 后供给用户直接饮用的高品质饮用水。直饮水系统分为集中供水的管道直饮水系统和分散供水的终端直饮水处理设备。现行行 业标准《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94规定了管道直饮水系统水质标准,主要包含感官性状、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和细菌 学指标等项目。终端直饮水处理设备的出水水质标准可参考现行行业标准《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I94、(全自动连续微/超滤

8.2.5为减少建筑给水系统超压出流造成的水量浪费,达到节水、节能目的,应从给水系统的设计、合理进行压力分区、采 取减压措施等多方面采取对策。另外,设施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是控制超压出流的技术保障。减压阀作为简便易用的设施 在给水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执行本条款过程中还需做到:掌握准确的供水水压、水量等可靠资料;满足卫生器具配水点 的水压要求。

8.2.6管网漏失水量包括:阀门故障漏水量,室内卫生器具漏水量,水池、水箱溢流漏水量,设备漏水量和管网漏水量。有 效减少管网漏失水量的方法有

.2.6管网漏失水量包括:阀门故障漏水量,室内卫生器具漏水量,水池、水箱溢流漏水量,设备漏水量和管网漏水量。有

8.2.7应按照使用用途、付费及管理单元的不同情况和管网漏损检测要求设置,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统计用水量,并据 比施行计量收费,以实现“用者付费”,达到鼓励节水行为的目的,同时还可以统计各种用途的用水量和分析渗漏水量,提高 供水管理水平。

8.2.8绿色建筑设计中应优先采用废热回收及可再生能源作为热源以达到节能减排的自的

当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时,应综合考虑场地环境、用水量及水电配备条件等情况,合理配置其辅助加热系统使其确实达到 节能效果;根据建筑物的使用需求及集热器与储水箱的相对安装位置等因素确定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运行方式,并符合《太阳能 热水系统设计安装及工程验收技术规范》GB/T18713和《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标准》GB50364中有关系统设计

8.2.9用水量较小且分散的建筑如:办公楼、小型饮食店等。热水用水量较大,用水点比较集中的建筑 馆、公共浴室、医院、疗养院等。

设有集中热水供应的建筑,要求随时取得热水不低于规定温度的建筑物,或用水点分散且距离较远时,宜设支管循环或保 正支管水温的措施,以保证使用时的冷水出流时间较短。敷设在可能结冻区域的生活给水管道、热水设备、热水系统供回水管

道,应有可靠的保温隔热措施,并优先选用保温效果好的节能环保材料。 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节水措施有:保证用水点处冷、热水供水压力平衡的措施,最不利用水点处冷、热水供水压力差不宜 大于0.02MPa;宜设带恒温控制和温度显示功能的混合器、混合阀;公共浴室可设置鼓励节水行为的设施,如设置感应式或带 有“用者付费”设施的淋浴器。

8.2.10设有集中空调系统的大型建筑,宜设置单独的空调冷凝水回收再利用系统。 8.2.11降低排水噪声的措施有:采用同层排水,选用新型消音管材管件,避免排水立管设置在有安静要求的房间内或与之相 邻等。

节水器具可作如下选择: 1 公共卫生间洗手盆应采用感应式水嘴或延时自闭式水嘴: 2爵式大便器、小便器宜采用延时自闭冲洗阀、感应式冲洗阀: 3住宅建筑中坐式大便器宜采用设有大、小便分档的冲洗水箱,不得使用一次冲洗水量大于6L的坐式大便器; 4水嘴、淋浴喷头宜设置限流配件。 8.3.2卫生器具水封装置、地漏水封和管道中的存水弯能够在保证污废水顺利排出的前提下,防止排水系统中的有害气体逸 入室内,避免室内环境受到污染,有效保护人体健康。 3.3.3绿化灌溉鼓励采用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方式;鼓励采用湿度传感器或根据气候变化调节的控制器。 喷灌是充分利用市政给水、中水的压力通过管道输送将水通过喷头进行喷洒灌溉,或采用雨水以水泵加压供应喷灌用水。 微灌包括滴灌、微喷灌、涌流灌和地下渗灌等。微灌是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它可以缓慢而均匀的直接向植物的根部输送计量 精确的水量,从而避免了水的浪费。 喷灌比地面漫灌省水约30%~50%,安装雨天关闭系统,可再节水15%~20%。微灌除具有喷灌的主要优点外,比喷灌 更节水(约15%)、节能(50%~70%)

8.4非传统水源的利用

8.4.1非传统水源包括雨水、河道水、中水等。中水利用工程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中水设计标准》GB50336、辽宁省地 方标准《建筑中水回用技术规程》DB21/T1914等执行。 雨水利用工程,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辽宁省地方标准《城市雨水利 用系统技术规程》DB21/T2241等执行。 非传统水源一般用于生活杂用水,包括绿化灌溉、道路冲洗、水景补水、冲厕、冷却塔补水等,使用非传统水源时,应有 严格的水质保障措施。

非传统水源供水管道外壁涂成浅绿色,并模印或打印明显耐久的标识,如“中水”、“雨水”等,阀门、水表、给水栓均应有

非传统水源供水管道外壁涂成浅绿色,并模印或打印明显耐久的标识,如“中水”、“雨水”等,阀门、水表、给水栓均应有

标志;中水给水管道不得装设取水水嘴。便器冲洗宜采用密闭型设备和器具。绿化浇洒、汽车冲洗宜采用壁式或地下式给水栓。 8.4.3使用非传统水源进行冷却水补水应注意需满足冷却水补水水质和水量的要求,应结合水质情况合理选择保证循环冷却 水水质稳定的处理方法及设备。

9.1.1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采取保温、隔热、遮阳、自然通风等被动措施减少暖通空调的能耗需求。建筑物室内 采暖空调系统的形式、技术措施应根据建筑功能、空间特点、使用要求,并结合建筑所采取的被动措施综合考虑确定。 9.1.2暖通空调能耗是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为节省暖通空调系统的运行能耗,在设计阶段就需要认真对待冷热源容量的确 定和能耗的模拟,为实际运行提供指导。虽然全年负荷计算和能耗分析工作增加了建筑设计的工作量,但对于各种系统形式和 节能措施效果的比较是十分重要的。 9.1.3冷热源形式的确定,影响能源的使用效率;而各地区的能源种类、能源结构和能源政策也不尽相同。任何冷热源形式 的确定都不应该脱离工程所在地的具体条件。同时对整个建筑物的用能效率应进行综合分析,而不只是片面地强调某一个机电 系统的效率。如利用热泵系统在提供空调冷冻水的同时提供生活热水、回收建筑排水中的余热作为建筑的辅助热源(污废水热 泵系统)等。综合能源利用效率是将建筑物作为一个整体考察其有效利用的能量与消耗能量的比率。 绿色建筑倡导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也受到工程所在地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和工程性质的影响。 部近河流、湖泊的建筑,在征得当地主管部门许可的前提下,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宣采用地表水水源热泵作为建筑 的集中冷热源。在征得当地主管部门许可的前提下,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宜采用土壤源热泵或水源热泵作为建筑空调、 采暖系统的冷热源

采暖系统的冷热源。 9.1.4建筑内不同空间可能物业归属不同,使用要求不同;不同房间的功能不同,室内环境参数不同;建筑空间形式不同 对气流组织的要求不同;朝向、位置不同或者使用时间不同,具有不同的空调负荷特性。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空调系统和形式 满足不同功能和使用要求。 空调系统划分应与运行策略相应,才能做到在满足各种不同使用要求下,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任何不必要的空调运行,从 而节省空调运行能耗和费用。 9.1.5室内环境参数标准涉及舒适性和能源消耗,科学合理地确定室内环境参数,不仅是满足室内人员舒适的要求,也是为 了避免片面道求过高的室内环境参数标准而造成能耗的浪费。鼓励通过合理、适宜的送风方式、气流组织和正确的压力梯度 提高室内的舒适度和空气品质。室内环境设计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 的规定。 对于采用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建筑,应根据房间、区域的功能和所采用的系统形式,合理设置可现场独立调节的热环境调 节装置。对于未采用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建筑,应合理设计建筑热环境营造方案,具备满足个性化热舒适需求的可独立控制的 热环境调节装置或功能 9.1.6强调设备容量的选择应以计算为依据。全年大多时间,空调系统并非在100%空调设计负荷下工作。部分负荷工作时, 空调设备、系统的运行效率同100%负荷下工作的空调设备和系统有很大差别。确定空调冷热源设备和空调系统形式时,要求 充分考虑和兼顾部分负荷时空调设备和系统的运行效率,应力求全年综合效率最高。 9.1.7对没有供暖需求的建筑,仅考虑空调分区。对于采用分体式以及多联式空调的,可认定为满足空调供冷分区要求。不 同朝、不同的使用时间、不同功能需求(人员设备负荷,室内温湿度要求)的区域应考虑供暖空调的分区,否则既增加后期

9.1.4建筑内不同空间可能物业归属不同,使用要求不同;不同房间的功能不同,室内环境参数不同;建筑空间形式不同, 对气流组织的要求不同;朝向、位置不同或者使用时间不同,具有不同的空调负荷特性。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空调系统和形式 满足不同功能和使用要求。 空调系统划分应与运行策略相应,才能做到在满足各种不同使用要求下,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任何不必要的空调运行,从 而节省空调运行能耗和费用。 9.1.5室内环境参数标准涉及舒适性和能源消耗,科学合理地确定室内环境参数,不仅是满足室内人员舒适的要求,也是为 了避免片面道求过高的室内环境参数标准而造成能耗的浪费。鼓励通过合理、适宜的送风方式、气流组织和正确的压力梯度 提高室内的舒适度和空气品质。室内环境设计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

9.1.4建筑内不同空间可能物业归属不同, ,使用要求不同:不同房间的功能不同,室内环境参数不同;建 对气流组织的要求不同;朝向、位置不同或者使用时间不同,具有不同的空调负荷特性。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 满足不同功能和使用要求。 空调系统划分应与运行策略相应,才能做到在满足各种不同使用要求下,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任何不必 而节省空调运行能耗和费用

空调设备、系统的运行效率同100%负荷下工作的空调设备和系统有很大差别。确定空调冷热源设备和空调系统形式时,要求 充分考虑和兼顾部分负荷时空调设备和系统的运行效率,应力求全年综合效率最高。 9.1.7对没有供暖需求的建筑,仅考虑空调分区。对于采用分体式以及多联式空调的,可认定为满足空调供冷分区要求。不 同朝向、不同的使用时间、不同功能需求(人员设备负荷,室内温湿度要求)的区域应考虑供暖空调的分区,否则既增加后期 运行调控的难度,也带来了能源的浪费。因此,本条文要求设计应区分房间的朝向,细分供暖、空调区域,应对系统进行分区 空制。 空调系统一般按照最不利情况(满负荷)进行系统设计和设备选型,而建筑在绝大部分时间内是处千部分负荷状况的,或 者同一时间仅有一部分空间处于使用状态。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已经对空调冷源的部分负荷性 能(IPLV)提出了要求,本条文参照执行。 最终决定空调系统耗电量的是包含空调冷热源、输送系统和空调末端设备在内整个空调系统,整体更优才能达到节能的最 终目的。规定空调系统电冷源综合制冷性能系数(SCOP)这个参数,保证空调冷源部分的节能设计整体更优。现行国家标准《公

9.2.1余热或废热利用是节能手段之一 一次能源利用效率。优先使用此类热源,还利于大气环境保护。余热或废热

9.2.1余热或废热利用是节能手段之一,可提高一次能源利用效率。优先使用此类热源,还利于大气环境保护。余热或废热

9.3.1暖通空调系统的供回水温差决定了循环水泵流量,从而影响水循环系统的运行能耗。设计中除使用废热、余热或末端 空气处理形式的特殊需要,应避免无理由的缩小供回水温差,增大水泵能耗。 9.3.2闭式空调水系统比开式系统所需循环水泵的扬程低,且易保证水质。因此空调水系统应采用闭式系统。为减少管路阻 力、避免细菌滋生、提高换热效率,故提出对水质处理的要求。采用高位开式膨胀水箱是简单、经济、可靠的定压方式。 水力计算是选择循环水泵扬程的依据,不经水力平衡计算而盲目设置高阻力平衡阀势必加大系统循环阻力,增加不必要的 运行能耗。在此强调水力平衡计算是决定是否设置、设置何种技术参数平衡阀的依据。 9.3.4蒸汽锅炉的补水通常经过软化和除氧,成本较高,其凝结水温度高于生活热水所需要的温度,所以无论从节能,还是 从节水的角度来讲,蒸汽凝结水都应回收利用。

9.3.5旅馆、餐饮、医院、洗浴等建筑全年生活热水耗量大,生活热水的能耗巨大。利用空调系统的排热对生活热水在空

季节进行加热,可以节省大量能耗,现有空调设备技术也支持这一系统形式。或设置单独的换热系统,利用37℃的空调冷却水 至少可将生活热水的补水加热至30℃。但在严寒和寒冷地区,由于没有冬季空调冷负荷或负荷很小,其排热在冬季往往不能满 足生活热水加热的要求,冬季通常需要配备其他形式的热源。由此可见,空调系统全年运行时间越长,生活热水采用此类预热 系统效益越显著

9.4.1空调系统的新风能耗约占空调系统总能耗的1/3,所以减少新风能耗对建筑物节能的意义非常重大。室内外温差越大、 温差大的时间越长,排风能量回收的效益越明显。由于在回收排风能量的同时也增加了空气侧的阻力和风机能耗,所以应在过 度季节设置旁通,减少风侧阻力。由于热回收的效益与各地气候关系很大,所以应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分析,确定是否采用、采 用何种排风能量回收形式对新风进行预冷(热)处理。

9.4.2建议设置两级空气过滤器。

9.4.4地面辐射热水供暖系统仅为冬季供暖的一部分,以增加冬季池边地面的舒适感。冬季除湿的游泳池如果不采取热回收, 除湿和加热新风的能耗就大,采用冷却除湿热回收机组具有节能效果。 9.4.5空调通风系统机房远离其所负担的区域、通风系统管道过长会带来风机输送能耗的增加。为避免空调机房靠近其所负 担的空调区域带来的噪声影响,应严格机房围护结构的严密性和隔声、吸声设计,同时做好设备的隔振和管道的消声。竖向空 调通风系统过大、负担层数过多,不仅风机运行能耗加大,还增大了各层的平衡难度,所以应尽可能避免。上述要求对于消防 也是有利的。

通风管道系统风量相同、风速相同,由于长宽比不同,比摩阻相差很大。这一点经常被忽视而造成风压不足,或风压过大 引起单位风量耗功率增加。 通风管道系统不同形式的转弯、分支等部件,局部阻力系数相差很大,直角联箱形式的连接通常几乎损失了全部动压。此 处提出意在强调应选择规范的、局部阻力小的部件,另一方面应按照所选用的部件的实际局部阻力进行水力计算, 通风系统阀门、部件、检修口等条件的设置是实现系统调试的前提,而只有科学、有效的系统调试才能保证其运行实现设 计要求。日后通风系统的清洗和维护是保证系统安全、卫生、高效的重要措施,为此在设计时需要预留必要的条件。 9.4.7自然通风是降低能耗和改善室内热舒适度的有效手段,在过渡季室外气温低于26℃高于18℃时,可以通过自然通风来 消除热负荷,改善室内热舒适度状况。即使是室外气温高于26℃,但是只要低于30℃~31℃时,人在自然通风条件下仍然会 感觉到舒适

比较确定控制内容。 9.5.2建筑物暖通空调能耗的计量和统计是反映建筑物实际能耗和判别是否节能的手段,也是检验节能设计合理性的标准。 通过对各类能耗的计量、统计和分析是发现问题、挖掘节能的潜力、实施节能改造和引导行为节能的依据。具体要求如下: 冷热源与输配系统等的能源消耗量应设置分类、分项计量装置。 采用集中冷源和热源时,在每栋楼的冷源和热源入口处或需要独立计量的用户单元,应设置冷量和热量计量装置 建筑物内部归属不同使用单位的各部分,宜分别设置冷量和热量计量装置。 9.5.3如果建筑的冷热源中缺乏必要的调节手段,则不能随时根据室外气候的变化、室内的使用要求进行必要和有效的调节, 势必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本条的出发点在于,提倡在设计上提供必要的调控措施,为采用不同的运行模式提供手段。 9.5.4在人员密度相对较大,且变化较大的房间,为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并减少不必要的新风能耗,宜采用新风量需求控制。 即在不利于新风作冷源的季节,应根据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监测值增加或减少新风量,在二氧化碳浓度符合卫生标准的前提下漫 少新风冷热负荷。 9.5.5地下车库空气流通不好,容易导致有害气体浓度过大,对人体造成伤害。有地下车库的建筑,车库设置与排风设备联 动的一氧化碳检测装置,超过一定的量值时即报警并启动排风系统。所设定的量值可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 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等相关标准的规定。

9.5.5地下车库空气流通不好,容易导致有害气体浓度过大,对人体造成伤害。有地下车库的建筑,车库设置与排风设备联 动的一氧化碳检测装置,超过一定的量值时即报警并启动排风系统。所设定的量值可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 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等相关标准的规定。

10.1.2建筑电气设计应在满足建筑业态功能需求的同时,系统设计应该简单实用、方便运行管理,电气设备设置合理,采用 节能环保设备,以便降低造价和减少系统的运行能耗,最终达到节材、节能、环保的目的。 10.1.3风能、太阳能是储量巨大、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的合理利用对于改变能源结构、保护环境、促进社会 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辽宁省是太阳能、风能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当技术、经济合理时,宜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或 风力发电系统作为电力能源的补充。 当项目地块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或风力发电系统时,应征得有关部门的同意,优先采用并网型系统。风能或太阳能是 不稳定的、不连续的能源,采用并网型系统与市政电网配套使用,系统不必配备大量的储能装置,可以降低系统造价使之更加 经济,还增加了供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建议采用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可综合开发和利用风能、太阳能,使太阳能与风能 充分发挥互补性,以获得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此外,在条件许可时,景观照明和非主要道路照明可采用小型太阳能路灯和风 光互补路灯。 10.1.5柴油发电机是民用建筑主要噪音源之一,作为绿色建筑应尽量减少噪声影响,应优先选择低噪声产品,并采用减震、 隔声处理。风力发电机应选择静音型产品,若在建筑物之上架设风力发电机组时,风机风轮的下缘宜高于建筑物屋面2.4m,风

10.3.2能源消耗以煤、石油,天然气为王 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0.3.4照明质量是绿色建筑电气设计的一项重要指标,关系到人员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舒适性,这里要求照度值、统一眩光 值、一般显色指数等主要指标应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规定。 10.3.5现行国家标准《灯和灯系统的光生物安全性》GB/T20145规定了照明产品不同危险级别的光生物安全指标及相关测 试方法,为保障室内人员的健康,人员长期停留场所的照明应选择安全组别为无危险类的产品。 光源光输出波形的波动深度又称为频闪比,用来评价光输出的波动对人的影响。当电光源光通量波动的频率,与运动(旋 转)物体的速度(转速)成整倍数关系时,运动(旋转)物体的运动(旋转)状态,在人的视觉中就会产生静止、倒转、运动 (旋转)速度缓慢,以及上述三种状态周期性重复的错误视觉,轻则导致视觉疲劳、偏头痛和工作效率的降低,重则引发事故。 光通量波动的波动深度越大,负效应越大,危害越严重, 10.3.6选择合理的照明方式对改善照明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和节约能源有重要作用。对于部分作业面照度要求高,但作业面 密度文不大的场所,选用混合照明方式可以增加工作区的照度,减少工作面上的阴影和光斑,减少照明设施总功率,节约能源。 而同一场所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照度要求时,为节约能源,贯彻照度该高则高、该低则低的原则,应采用分区一般照明。 10.3.7公共建筑的公共区域无人时开灯的浪费现象普遍,设计中根据不同建筑运营业态的不同部位的公共区域进行灯光控制 为运行后的行为节能提供方便。公共建筑大空间公共场所的照明(商场营业厅、会展建筑、候车室、候船室、民用机场航站楼、 本育场馆等场所)应有集中控制,采用手动或自动方式开关灯方便工作人员管理,采用分组开关方式或调光方式控制,可以按 需要降低照度,有利于节电。照明环境要求高的公共建筑一般指博物馆、美术馆等,功能复杂的公共建筑主要指具有多功能厅、 会议室等具有多种照明模式要求的建筑,通常在展厅、多功能厅、会议室、开散式办公室等场所设置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智能 照明控制系统可以结合人工照明与天然采光设施调节照度达到室内照度相对的稳定,营造良好的室内光环境并改善照明质量, 可以预设置场景进行控制达到丰富的艺术效果,可以延长光源使用寿命,最终达到在满足使用要求条件下实现节能、节材的目 的。住宅建筑公共区域照明的控制提出必须采取节能控制措施,避免公共区域照明长期无人关灯的浪费现象

1 《管形荧光灯镇流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7896 2 《普通照明用双端荧光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9043; 3 《普通照明用自镇流荧光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9044; 4 《单端荧光灯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19415; 5 《金属卤化物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0054; 《金属卤化物灯用镇流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0053: 6 7 《高压钠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9573; 8 《高压钠灯用镇流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19574。 0.3.9 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中规定照明功率密度值(LPD)作为建筑照明节能评价指标,在该标准中规定了 两种功率密度值,即现行值和目标值。此目标值要求可能在几年之后会变成现行值要求,其中“现行值”是新建建筑必须满足 最低要求,“目标值”要求更高。由于节能型照明产品的不断更新升级,以及建设方及使用方节能意识的增强,主要功能房 间基本上都是按目标值进行设计。因此,本条规定主要功能房间的照明功率密度值应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B50034规定的目标值

10.4.1D.vnll结线组别的变压器具有下列优点

10.5.2能耗分项计量系统本身并不节能,但采取分项计量是进行节能监测和管理的有效手段。其重大意义在于对建筑内部能 耗追踪,并明确建筑运营过程中的各项能耗比例,以帮助物业管理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充分发掘节能潜力。 10.5.4本条旨在通过信息网络系统为建筑使用者提供高效便捷的使用功能。建筑内的信息网络系统一般分为业务信息网和智 能化设施信息网,包括物理线缆层、网络交换层、安全及安全管理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系统五部分,支持建筑内语音、数据、 图像等多种类信息的传输。系统和信息的安全是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一定要保证。建筑内信息网络系统与建筑物外其他信息 网互联时,必须采取信息安全防范措施,确保信息网络安全、稳定和可靠。借助信息网络系统,通过使用者移动端、自助终端、 物管终端等工具,可以跟踪和管理各项服务,结合建筑运营实际情况,提高建筑的整体适用性,进一步提升建筑使用者的感知 度和满意度。 10.5.5大型公共建筑是指单幢建筑面积大于2万m²、且全面设置空气调节设施的公共建筑,相对于普通公共建筑,大型公 供建筑由于运营维护能耗更高,节能潜力更大,故对大型公共建筑单独提出相应节能措施,此外建筑智能化系统应定位合理 言息网络系统应功能完善,且满足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的基本配置要求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 验收规范》GB50339的要求,而通过建筑智能化集成系统可将若干个相互独立、相互关联的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集 成,可实现建筑设备自动检测和优化控制、信息资源的优化管理和共享,为使用者提供最佳的信息服务,并创造安全、舒适 高效、环保的工作、生活环境。

建筑项目设置的系统大小及是否需要设置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为确保建筑高效运营管理,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的智能监控 管理功能应能实现对主要设备有效监控,辅助运营管理人员实现完整记录并监控判断运行是否正常,以应对突发情况。 10.5.7建筑设备能源管理系统具有对主要设备进行能耗监测、动态分析和统计管理的功能。节能不仅仅是减少能源的消耗 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筑设备能源管理系统管理能源高效率的使用。在条件许可时,公共建筑可以通过能源管理系统了解能源使用 状况,找出不合理的能源消耗,通过采取一定的节能措施达到节能目的。 10.5.8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的计量装置应具备能耗数据远传功能,便于当地部门或科研机构建立用电分类计量 数据库和数据处理系统、开展当地建筑运行与维护数据的积累与分析,将对未来提升当地整体建筑运营水平有积极作用

11.1.1景观环境设计要充分考虑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要尊重场地的规划设计,景观环境设计之初 要通盘考虑各景观环境要素,不应片面强调某类景观如绿化景观、场地景观等。景观环境设计要与场内建筑与道路布置、建筑 风格相协调

11.1.2建设项目应对场地的地形和场地内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勘察,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以及建筑、生态景观 的布局,尽量减少土石方量,减少开发建设过程对场地及周边环境生态系统的改变,包括原有植被、水体、山体、地标行泄洪 通道、滞蓄洪坑塘洼地等。在建设过程中确需改造场地内的地形、地貌、水体、植被等时,应在工程结束后及时采取生态复原 昔施,减少对原场地环境的改变和破坏。表层土含有丰富的有机质、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适合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场地表层 土的保护和回收利用是土壤资源保护、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法。场地内外生态系统保持衔接,形成连贯的生态系统更有利 于生态建设和保护。 11.1.3绿化和景观环境要素按照功能和形式可分为景观植物、景观场地、景观水景、景观照明等,在设计这些景观环境时 幕充分考虑与其关联的各种环境质量,包括风环境、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空气质量、视觉环境和喉觉环境等。 11.1.4为了将景观环境设计与场地规划设计相协调统一,在绿色设计策划、建筑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各个阶段 景观环境设计都应同步进行

古树,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指国内外稀有的以及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等重要科研价值的树木。古树名 木分为一级和二级。凡是树龄在300年以上,或特别珍贵稀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重要科研价值的古树为一级 其余为二级,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影响古树名木生长的,建设单位必须提出避让和保护措施。古树名木的保护必须符 合下列要求: 1古树名木保护范围为:成行地带外绿树树冠垂直投影及其外侧宽5m和树干基部外缘水平距离为树胸径20倍以内: 2保护范围内不得损坏表土层和改变地表高程,除保护及加固设施外,不得设置建筑物、构筑物及架(埋)设各种过境管 线,不得栽植缠绕古树名木的藤本植物: 3保护范围附近不得设置造成古树名木的有害水、气的设施; 4应采取有效的工程技术措施和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护其正常生长。 国家严禁砍伐、移植古树名木,或转让买卖古树名木。在绿化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古树名木的文化历史价值的作用,丰富 不境的文化内涵。 11.2.2种植设计中选择植物时,应避免引入外来有害物种,多选择本地植物。本地植物通常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种植本 地植物有利于确保植物的存活,降低养护费用。本地植物指数概念及数值要求可参考《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 司时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的要求一致。在本条中,本地植物指数是指场地内全部植物种类中本地植物种类所占 比例。本地植物包括:在本地自然生长的野生植物及其衍生品种、归化种(非本地原生,但已逸生)及其衍生品种、驯化种(非 本地原生,但在本地正常生长,并且完成生活史的植物种类)及其衍生品种。 11.2.3植物种植设计不应选择对人体有安全隐患的植物,宜选择能够吸收空气中有害气体的抗污染植物。 11.2.4虽然国内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的度量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绿地覆盖的状况和 数量的多少,但仍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如:与绿色结构类型缺乏关联、与绿地功能缺乏对应、与绿地强度缺乏联系、与宏观 引导缺芝对接等。 1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相关学者已经开展了“三维绿量”即“绿容率”的相关研究,由于绿容率与植物群落配 置、生长树龄等密切相关,且地区植物种类、气候条件等差异较大,各地可利用常用数学模型,计算不同地区的推荐的植物群

配置最小比例。 绿容率计算公式如下:绿容率=(乔木占地面积×4+灌木占地面积×2+草本占地面积×1)/建设用地面积。 2绿视率是日本学者青木阳二于1987年基于视觉生理学提出的,指人们视野中绿色植物所占的比例(%)。它随着时间 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是人对环境感知的一个动态衡量因素。绿视率侧重反应场地绿色的立体构成和周边环境绿色植被,通过 人的视觉感受直接反应绿化质量。这一比率约为25%时视觉最为舒适。 绿视率既是城市空间、建筑周边心理感知绿量的评价指标,也是优化空间植物景观构成的技术依据。其测算方法如下: (1)选择观测时间:原则上应选择在植物景观效果最佳、植物生长最茂盛且外界影响因素最小的时间段进行绿视率测量, 般选择6~7月份。 (2)选择观测点:在地图上标记好拟观测路段,结合路段的实际情况,确定绿视率指标数据采集的观测点。观测点选取 为一般原则:能客观反映道路绿化的实际情况;调查时不影响城市道路交通;在一段时间内能保持稳定,便于后期跟踪调查 根据道路实际长度确定观测点个数(一般不少于5个)。 (3)获取图像:图像的获取是绿视率调研流程中的关键一步,为后续的绿视率计算工作提供可操作性平台。目前常用的 录视率图像获取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实地拍摄获取图像,也称为实地调研法,即调研人员在选定好的道路观测点位置处进行多 向定点拍摄取样。相机焦距均为24mm(成像效果最接近人视觉),注意拍摄取样过程中保证所有观察点所用的拍摄相机型号 相同,以避免产生设备仪器误差。该方式针对性强,可根据现实条件(天气、季节等变化的影响)对调研方案做出适当调整, 获取的道路图片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调研拍摄方向主要由道路形态决定。城市道路应朝道路沿线和垂直方向拍摄:于学路口应 干交叉点上朝道路方向拍摄;多条道路交叉口应分别在转折处取点朝道路交汇中心拍摄;交通岛的拍摄方向取决于相交道路的 数量。另外一种图像获取方式为通过互联网地图平台获取研究区域的街景图像,从中筛选出自已需要的图像进行绿视率计算。 方式可快速获取大量街景图片,但存在时效性差、图像尺寸受限等缺点。 (4)绿视率计算: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对获取的图片进行处理分析,辨识提取其中的绿色部分,最后根据绿视率计算公 式(公式1或2)计算绿视率, 公式1:相片绿色部分面积/绿视率相片总面积 另外,像素是一张图像最基本且不可分割的单元。图像由颜色不同、浓淡不一的像素组成,众多的像素集合组成一张图像, 录视率计算公式可表达为如下: 公式2:绿色部分像素/绿视率相片总像素 3绿化覆盖率计算: 绿化覆盖率=区域内的绿化覆盖面积/该区域用地总面积X100% 绿化覆盖面积是指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乔木树冠下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不能重复计算。 4场地植物配置应能体现辽宁省丰富的植物资源和植物景观特色,在进行种植设计时,应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配置不同 约植物。应采用乔木、灌木、草坪相结合的复层绿化方式,提高绿地空间的利用效率。乔木在调节城市温湿度、隔声降噪、碳 二等方面的效益远远高于草坪,且养护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在绿地设计中,应以乔木为主,减少非林下草坪。大面积的草坪 >但维护费用昂贵,其生态效益也远远小于灌木、乔木。因此,合理搭配乔木、灌木和草坪,以乔木为主,能够提高绿地的空 同利用率、增加绿量,使有限的绿地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乔、灌、草组合配置,就是以乔木为主,灌木填补林下 空间,地面裁花种草的种植模式,垂直面上形成乔、灌、草空间互补和重叠的效果。根据植物的不同特性(如高矮、冠幅大小、 光及空间需求等)差异而取长补短,相互兼容,进行立体多层次种植,以求在单位面积内充分利用土地、阳光、空间、水分 养分而达到最大生长量的裁培方式。 1.2.5植物配植应充分体现本地区植物资源的特点,但有些植物有一定的毒害,因此在苗木的选择上,要保证绿植无毒无害, 保证绿化环境安全和健康。合理的植物物种选择和搭配会对绿地植被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种植区域的覆土深度应满足乔、灌 木自然生长的需要。一般来说,满足植物生长需求覆土深度为:乔木大于1.2m,深根系乔木大于1.5m,灌木大于0.5m,草坪

大于0.3m。种植区域的覆土深度应当满足申报项目所在地相关覆土深度的规定。鼓励各类公共建筑进行屋顶绿化和墙面垂直绿 化,既能增加绿化面积,又可以改善屋顶项和墙壁的保温隔热效果,还可有效截留雨水。 11.2.6屋顶绿化设计前,应充分了解建筑的允许荷载及防水、排水的要求,绿化设计不得影响建筑结构安全及屋面排水。屋 顶绿化应减少硬质地面铺装面积,降低屋顶产生的热岛效应。 11.2.7垂直绿化是指利用植物材料沿建筑物立面或其他构筑物表面攀扶、固定、贴植、垂吊形成垂直面的绿化。传统的垂直 绿化方式主要为:在墙根种植攀缘植物,使其沿墙面攀爬,该方式种植方便,易养护,造价低。目前,国内外有利用模块化的 绿色植物种植箱贴附在墙面上,形成植物幕墙,也有利用植物“砌墙”的方式,但此类绿化方式造价较高,且不易养护。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垂直绿化都有利于降低建筑立面吸收的太阳热辐射,改善建筑外墙热工效应,美化环境。因此,建议 在有条件的地段采取合理的垂直绿化方式。 11.2.9植物屏障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而且具有一定的隔声降噪的作用。在进行绿化种植设计时,宜结合噪声源的位置,合理 没计植物隔声屏障。植物隔声屏障的降噪效果取决于树木高度、栽植密度和种植面积的宽度,以及树丛的枝叶层是否延伸到地 面等因素。因此,建议在噪声源附近种植高大乔木及灌木形成一定的屏障,起到隔声降噪的作用。 11.2.10建筑外立面反射阳光产生的眩光污染范围较广,种植设计宣分析场地周边情况,特别是分析人流密集活动场地周边 寸于可能遭受眩光污染的区域,宜种植高大乔木进行适当的避挡。活动场地周边裁植落叶阔叶木,夏季遮阳,冬季能为场地 带来足够的日照。乔木的种植应考虑白天行人的光舒适度以及夜间的透光度。建筑低层附近种植设计宜选用落叶乔木,并根据 树型及生长特性保持与建筑的合理距离,满足建筑窗前采光、冬季日照及安全的要求。 11.2.11 影响场地热环境的要素很多,改善局部热环境可以从增加绿地、降低建筑立面、室外硬质地面吸收的太阳热辐射 改善局部风环境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 在种植设计时,通过种植高大乔木为场地提供遮阳,可降低硬质地面吸收的太阳热辐射。居住区内各类广场宜设计为林荫 场,广场遮阴率不宜小于20%。公共建筑周边广场避阴率也不宜小于20%。避阴率的计算,包括乔术树冠的垂直投影面积和 购筑物向地面的投影面积,其中乔木树冠的大小可按照种植设计冠幅计算或者采用冠幅4m的圆计算,构筑物向地面的投影面 积应按照其垂直投影面积计算

改善局部风环境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

在种植设计时,通过种植高大乔木为场地提供遮阳,可降低硬质地面吸收的太阳热辐射。居住区内各类广场宜设计为林荫 产场,广场遮阴率不宜小于20%。公共建筑周边广场遮阴率也不宜小于20%。遮阴率的计算,包括乔木树冠的垂直投影面积和 构筑物向地面的投影面积,其中养木树冠的大小可按照种植设计冠幅计算或者采用冠幅4m的圆计算,构筑物向地面的投影面 积应按照其垂直投影面积计算。

1.3.1外活动场地宜设计设置避阳、防风、避雨等设施,为室外活动提供便利,提高室外活动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居住区内的专用健身场地宜集中设置,且方便居民到达,而一般小型健身器材和场地可根据居民楼的分布分散布置。健身 运动场地同时要考虑有足够的日照和通风,条件允许情况下要考虑避雨设施。在健身场地内应布置足够的休息座椅。 儿童游乐场设计除要满足其基本规定外,还应满足安全性。儿童游乐场应设计为开散式,便于家长观察和照看;场地应保 证有充足的日照和通风;为减少儿童玩耍给周边住宅带来的噪声,游乐场地要与居民住宅外窗保持一定距离。 亭榭、雕塑、艺术装置等景观小品的设计既要考虑其美观性,也要考虑其可能带来的功能性,例如亭榭的避雨和避风作用、 雕塑与艺术装置的遮风和屏蔽噪声的作用等。景观小品设计选择本地材料有利于降低经济成本,使用可循环利用材料、环保材

11.3.2地面铺装应选择浅色材质的材料,提高地面的反射率,减少热岛强度。地面铺装应选择耐磨材质的材料,延长其使用

11.4.1场地内的自然水体如湖面、河流、湿地等通常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不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场地内部生态环境,

维持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应在满足规划设计要求的基础上保留场地内水体。生态化设计主要指通过采用 非硬质驳岸、池底南方电网公司2020年第一季度电网工程主要设备材料信息价,种植水生植物等手段,增加水体净化能力,维持水体的生态功能及美观效果。 11.4.2水景设计应充分结合场地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源条件、雨水利用方式、雨水调蓄要求等进行设计,同时可将水 景水池作为雨水收集调蓄水池,利用水体水位高差变化调蓄雨水。辽宁省大部分城镇水资源相对缺乏,确需设计水景的,需要 宗合考虑场地内水量平衡情况,根据辽宁省各地区每年的平均降水量及景观设计美观需要,合理规划位置、深度、面积,并结 合雨水收集、中水利用、雨洪调蓄设施进行设计。 4设左水是的硕日水体的礼水口台

补水。 自然界的水体(河、湖、塘等)大都是由雨水汇集而成,结合场地的地形地貌汇集雨水,用于景观水体的补水,是节水和 保护、修复水生态环境的最佳选择,因此设置本条的目的是鼓励将雨水控制利用和景观水体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景观水体的 外水应充分利用场地的雨水资源,不足时再考虑其它非传统水源的使用。 缺水地区和降雨量少的地区应谨慎考虑设置景观水体,景观水体的设计应通过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确定规模和具体形式。 设计阶段应做好景观水体补水量和水体蒸发量逐月的水量平衡,确保满足本条的定量要求。 本条要求利用雨水提供的补水量大于水体蒸发量的60%,亦即采用除雨水外的其它水源对景观水体补水的量不得大于水体 蒸发量的40%,设计时应做好景观水体补水量和水体蒸发量的水量平衡,在雨季和旱季降雨水差异较大时,可以通过水位或水 面面积的变化来调节补水量的富余和不足,也可设计旱溪或干塘等来适应降雨量的季节性变化。景观水体的补水管应单独设置 水表,不得与绿化用水、道路冲洗用水合用水表。 应在景观专项设计前落实项目所在地逐月降雨量、水面蒸发量等必需的基础气象资料数据,编制全年逐月水量计算表,对 可回用雨水量和景观水体所需补水量进行全年逐月水平衡分析。 景观水体的水质根据水景功能性质不同,应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景观水体的水质保障应采用生态水处理技术, 应将屋面和道路雨水接入绿地,经绿地、植草沟等处理后再进入景观水体,充分利用植物和土壤渗滤作用削减径流污染,在雨 水进入景观水体之前还可设置前置塘、缓冲带等前处理设施,景观水体的水质保障可以通过采用非硬质池底及生态驳岸,向水 本投放水生动植物,形成有利于水生动植物生长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条件,通过水生动植物对水体进行净 化;必要时可采取其他辅助手段对水体进行净化,保障水体水质安全。 11.4.4由于水景在夏季与枯水期景观差异较大,若遇枯水期或者冬季,难以维持水景最佳效果。因此,如果确实需要设计人 工水景,需要做详尽细致的设计,解决好枯水期或冬季景观效果及空间利用问题。冬季水池泄空后,需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若水池泄空露底,可考虑具备使用功能,如作为辅助活动空间,提高其利用率。

11.5.1本条从节能的角度提出景观照明控制的一些要求,以达到节能的目的。具体要求如下:公共建筑的景观照明应按平日、 一般节日、重大节日分组控制,以便满足节日的特殊气氛要求,又能达到平日节能的要求。 11.5.2本条依据《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第7.0.2条和《城市夜景照明技术规范》DB11/T388.3第5.2节的有 关规定。有条件时,景观照明设计可采用计算机模拟设计场地照明模型,使之在满足景观效果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 景观照明对住宅、公寓、医院病房、夜空、行人的光污染,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景观照明的照明光线应严格控制在场地内,超出场地的溢散光不应超过15%; 2应严格控制夜景照明设施对住宅、公寓、医院病房等建筑产生干扰光,并应满足《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 第7.0.2条的要求; 3应合理设置夜景照明运行时段,及时关闭部分或全部景观照明内透光照明: 4 玻璃幕墙和表面材料反射比低于0.2的建筑立面照明宜采用内透光照明与轮廓照明相结合的方式,不应采用泛光照明

初始灯光通量超过10001m的光源宜采取遮光角措施。

DB/T 25-2008标准下载11.6色彩和导视系统设讯

11.6.1视觉设计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均非常重要,在以老年人及儿童为对象的室内外设计中,充分考虑他们的视觉感知特点, 在大厅、活动空间根据不同年龄人群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特点,采用一些积极的视觉设计或视觉元素,可提升室内舒适性与愉悦 感。 对于有记忆障碍或视力较弱的老年人,在建筑室内外采用视觉冲击较强的色彩设计,在室内入口处采用照片、玩具、特殊 材质等易于辨识的人性化设计,有助于老年人尽快进行位置判断,防止走失或迷失。对于儿童,通过鲜明的色彩设计,营造易 辨识的儿童室内外活动空间,提升儿童对不同空间的认知与识别。 设置便于使用的引导标识,能够为建筑使用带来更加便捷的使用体验。引导标识一般有人车分流标识、公共交通接驳引导 标识、易于老年人识别的引导标识、满足儿童使用需求与身高匹配的引导标识、无障碍引导标识、健身步道引导标识、健身楼 梯间引导标识、公共卫生间引导标识,以及其他促进建筑便捷使用的引导标识等。 在标识系统设计和设置时,应考虑老年人、残障人士、儿童等不同人群对于标识的识别和感知的方式,例如,老年人由于 视觉能力下降,需要采用较大的文字、较易识别的色彩系统等,儿童由于身高较低、识字量不够等,需要采用高度适合、色彩 与图形化结合等方式的识别系统等。因此,提出根据不同使用人群特点设置适宜的标识引导系统,体现出对不同人群的关爱。 为便于标识识别,应在场地内显著位置上设置标识,标识应反映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建筑与设施分布情况,并提示当前位置 等。建筑及场地的标识应沿通行路径布置,构成完整和连续的引导系统。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