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5166-2020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及验收标准.pdf

DB37/T 5166-2020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及验收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37/T 5166-2020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6.9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30521
下载资源

DB37/T 5166-2020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7/T 5166-2020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及验收标准.pdf

序是对程序逻辑的覆盖程度。主要的覆盖标准有:语 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判定/条件覆盖、组 合条件覆盖和路径覆盖。 2)黑盒测试 黑盒测试根据关键需求说明书所规定的功能来设 计测试用例,它不考虑软件的内部结构和处理算法。 常用的黑盒测试技术包括等价类划分、边值分析、错 误推测和因果图等

5.1.1自前,智能建筑工程中信息接人系统天多数由电信或电 视运营商进行检测验收。本章仅为保障信息接入系统的通信畅 通,对通信设备安装场地的检测提出要求

7.2.2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系统功能应符合下列要求:

1P子网划分的检测条件为,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如果采用 了路由器和/或三层交换机设备,应支持IP子网划分,并应符合 下列要求: 1)能够划分为多个IP子网,各个子网之间能够通过静态 路由或者动态路由协议进行通信: 2)子网划分的网络地址应是所有合法的网络地址; 3)应支持不同长度的网络地址前缀 2VLAN划分的检测条件为,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如果采用 了二、三层交换机设备,应支持VLAN划分TCBDA 1-2016:环氧磨石地坪装饰装修技术规程 (无水印 带书签),并应符合下列 要求: 1)通过VLAN划分,各个VLAN子网之间能够进行 隔离; 2)通过静态路由或者动态路由协议进行通信,实现广播 隔离和提高网络安全性: 3)一个子网内支持的VLAN数目应不小于终端用 户数。 4QoS功能检测条件为,QoS应符合下列要求: 1)QoS可以为不同的网络应用和网络流量提供可控的和 可预见的服务。通过QoS,计算机网络系统能够对网 络上传输的视频流等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数据提供优 先服务,从而保证较低的时延; 2)计算机网络系统支持根据IP地址、网络设备物理端口 号等规则之一而进行的数据流分类:

3)计算机网络系统也可支持根据协议类型、协议端口号 等规则而进行的数据流分类: 4)计算机网络系统应该支持基于物理接口的限速功能 可以直接限制一个物理端口上总的带宽。 5用户接入多ISP检测条件为,计算机网络系统若需要接 入ISP,宜支持用户接入多个ISP,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用户接入多ISP应支持计算机网络用户能够选择接入 不同ISP,至少支持接入2个ISP。 2)计算机网络系统宜支持将对外的流量分配到多个ISP 并且能够在某个ISP中断时,将接人该ISP的流量通 过其他ISP传输。 3)用户接入多ISP的认证、授权和计费过程,可以由计 算机网络系统中的服务器作为ISP的认证客户端来实 现;也可以不需要核心层设备支持,而只由终端直接 发起,由ISP完成。 6NAT功能检测条件为,计算机网络系统应支持NAT功 能,并能够通过管理进行配置。 7AAA功能检测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1)计算机网络系统宜具备认证、授权和计费功能(即 AAA功能)。 2)启动AAA功能后,对于计算机网络用户,需要采用帐 号的方式对用户进行认证、授权和计费。 3)AAA功能可以采用专用软件实现,用户需要在终端安 装相应的软件,就可以通过指定的服务器进行认证 用户在使用各种网络业务之前必需运行该软件进行认 证,认证成功后才能够使用各种业务。 4)AAA可以通过Web页面实现,用户无需安装软件, 输入用户名和口令进行认证,认证成功后能够使用各 种业务。 8DHCP功能检测条件为,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宜配置DHCP

服务器,为用户提供动态地址分配的功能。 9设备和线路备份功能检测条件为,计算机网络系统中 的核心层网络设备及主十线路宜有几余备份,并应符合下列 要求: 1)在核心层网络设备发生故障时,业务流量应能够自动 切换到备份设备上,切换时间应不影响业务的正常 通信。 2)在主于线路发生故障时,主于线路上的业务流量应能 够自动切换到备份线路上,切换时间应不影响主要业 务的正常通信。 3)排除故障后应能自动切换回主系统运行。 10组播功能检测条件为,计算机网络系统宜支持组播功 能,实现网络中点到多点的高效数据传送,节约网络带宽、降低 网络负载。 7.2.3计算机网络系统性能指标主要包括系统连通性、链路传 输速率、吞吐率、丢包率、传输时延及时延抖动指标。 1系统连通性要求所有联网的终端都应按使用要求全部连 通。且应符合下列要求: 1)网管工作站应能够和任何网络设备通信 2)各用户间通信,允许通信的计算机之间可以进行资源 共享和信息交换。 3)各用户间通信,不充许通信的计算机之间无法 通信。 2链路传输速率是指设备间通过网络传输数学信息的速率 对于10M以太网,单向最天传输速率应达到10Mbit/s;对 于100M以太网,单向最大传输速率应能达到100Mbit/s;对 于1000M以太网,单向最大传输速率应能达到1000Mbit/s;对 于100M以太网,单向最大传输速率应能达到100Mbit/s;对 于1G以太网,单向最大传输速率应能达到1Gbit/s。发送端口和 接收端口的利用率关系应符合表1的规定

服务器,为用户提供动态地址分配的功能。 9设备和线路备份功能检测条件为,计算机网络系统中 的核心层网络设备及主干线路宜有亢余备份,并应符合下列 要求: 1)在核心层网络设备发生故障时,业务流量应能够自动 切换到备份设备上,切换时间应不影响业务的正常 通信。 2)在主十线路发生故障时,主十线路上的业务流量应能 够自动切换到备份线路上,切换时间应不影响主要业 务的正常通信。 3)排除故障后应能自动切换回主系统运行。 10组播功能检测条件为,计算机网络系统宜支持组播功 能,实现网络中点到多点的高效数据传送,节约网络带宽、降低 网络负载

表1发送端口和接收端口的利用率对应关系

连路传输速率=以太网标称速率×接收端利用率

3吞吐率是指空载网络在没有丢包的情况下,被测网络链 路所能达到的最大数据包转发速率。吞吐率检测需按照不同的顿 长度(包括64、128、256、512、1024、1280、1518字节)分别 进行测量。系统在不同顺大小情况下,从两个方向测得的最低吞 吐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吞吐率要求

4去包率是由于网络性能向题造成部分数据包无法被转发 的比例。在进行去包率检测时,需按照不同的顺长度(包括64 128、256、512、1024、1280、1518字节)分别进行测量,测得 的丢包率应符合表3的规定。

5传输时延是指数据包从发送端口(地址)到目的端口 (地址)所需经历的时间。通常传输时延与传输距离、经过的设 备和带宽的利用率有关。在网络正常情况下,传输时延应不影响 各种业务(如视频点播、基于IP的语音/VoIP、高速上网等)的 使用。考虑到发送端检测工具和接收端检测工具实现精确时钟同 步的复杂性,传输时延一股通过环回方式进行测量,单向传输时 延为往返时延除以2。计算机网络系统在1518字节顿长情况下, 从两个方向测得的最大传输时延应不超过1ms。 7.2.4计算机网络系统应用性能检测是为确保网络在实际运行 状况下,各种基本应用服务能够达到用户可以接受的性能和服务 质量。计算机网络系统基本的应用服务主要包括DHCP服务 DNS服务、Web访问服务、Email服务和文件服务。检测应包括 下列内容: 1 DHCP服务响应时间应不大于0.5s。 2 DNS服务响应时间应不天于0.5s。 3Web访问服务性能指标应包括下列内容: 1)HTTP第一响应时间(检测工具发送HTTPGET请求 数据包至收到Web服务器的HTTP响应包头的时间): 内部网站点访问时间应不大于1s:

表4文件服务性能指标要求

3.2.1电缆系统检测项目应根据布线信道或链路的设计等级和 布线系统的类别要求确定。 1 电缆布线系统的分级与类别划分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电缆布线系统的分级与类别

注:5、6、6A、7、7A类布线系统应能支持向下兼容的应用。

2选择永久链路或信道方式进行测试,各项性能指标的检 测结果不相同。永久链路测试是布线系统工程质量验证的必要手 段。在工程中不能以信道测试取代永久链路的测试。信道测试适 用于设备开通前测试、故障恢复后测试、升级扩容设备前再认证 测试等。信道测试时,由于跳线更换导致每次测得的参数不 致,因此测试的结果不宜作为永久保存的验收文本。信道验收测 试应在工程完工后及时实施,否则经常会因信道的组成缺失器件 而无法完成测试工作。所以,永久链路测试应作为首选的认证测

试方式,其次选择信道方式。 8.2.2光纤布线系统性能检测应根据工程设计的应用情况,按 等级1或等级2测试模型与方法完成测试。等级1测试应包括光 纤信道或链路的衰减、长度;等级2测试除包括等级1测试要求 的内容外,还应利用OTDR曲线获得信道或链路中各点的衰减 回波损耗值。

试万式,其次选择信道万式。 8.2.2光纤布线系统性能检测应根据工程设计的应用情况,按 等级1或等级2测试模型与方法完成测试。等级1测试应包括光 纤信道或链路的衰减、长度;等级2测试除包括等级1测试要求 的内容外,还应利用OTDR曲线获得信道或链路中各点的减 回波损耗值

9.1.1目前,智能建筑工程中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系统大多 由电信运营商或建设单位测试验收。本章仅为保障移动通信室内 信号覆盖系统的通信畅通,对通信设备安装场地的检查提出技术 要求。

10.1.1目前,智能建筑工程中卫星通信系统大多由电信运营商 或建设单位测试验收。本章仅为保障卫星通信系统的通信畅通, 对通信设备安装场地的检查提出技术要求

10.1.1自前,智能建筑工程中卫星通信系统大多由电信运营商 或建设单位测试验收。本章仅为保障卫星通信系统的通信畅通, 对通信设备安装场地的检查提出技术要求

11.2.1关于数字信号的有线电视系统的主观评价的项目和要 求,依据行业标准《有线数字电视系统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GY/T221确定。 基于HFC或同轴传输的双向数字电视系统的下行测试指标 衣据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 行业标准《有线电视厂广播系统技术规范》GYT106和《有线数 字电视系统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Y/T221有关规定。 基于HFC或同轴传输的双向数字电视系统的上行测试指标 衣据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和 行业标准《HFC网络上行传输物理通道技术规范》GY/T180有 关规定。

12.2.1公共广播系统在广播服务区内的电声性能指标应符合 表6的规定。

表6公共广播系统电声性能指标

注:紧急广播的应备声压级尚应符合:以现场环境噪声为基准,紧急广播的信 噪比应等于或大于12dB

*注:紧急广播的应备声压级尚应符合:以现场环境噪声为基准,紧急广 噪比应等于或大于12dB

13.2.2因为灯光照射到投影幕布上会对显示图像产生于扰,降 低对比度,所以在本系统检测中要开启会议灯光,观察环境光对 屏幕图像显示质量的影响程度。会议系统中应将这种影响缩小到 最低程度。 13.2.4会议电视系统应对主会场和分会场功能分别进行检测。 13.2.5具备自动跟踪功能的会议摄像系统的检测应与会议讨论 系统相结合进行

13.3.1声学特性指标参考标准《厅堂扩声特性测量方法》 GB/T4959。 13.3.2声音质量主观评价方法参考标准《会议电视会场系统 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793。 13.3.4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参考标准《会议电视会场系统 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793。 13.3.5平均照度值、色温和显色指数的指标参考标准《照明 测量方法》GB5700。具有会议电视功能的系统对照度的要求较 高,《会议电视会场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635规定会议电视 平均照度值见表7。

13.3.1声学特性指标参考标准《厅堂扩声特性测量方法》 GB/T4959。 13.3.2声音质量主观评价方法参考标准《会议电视会场系统 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793。 13.3.4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参考标准《会议电视会场系统 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793。 13.3.5平均照度值、色温和显色指数的指标参考标准《照明 则量方法》GB5700。具有会议电视功能的系统对照度的要求较 高,《会议电视会场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635规定会议电视 平均照度值见表7。

表7会议电视灯光平均照度

13.3.8会议讨论、会议同声传译系统应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 动。具体为一且消防中心有联动信号发送过来,系统可立即自动 终止会议,同事回忆讨论系统的会议单元及翻译单元可显示报警 提示,并自动切换到报警信号,让与会人员通过耳机、会议单元 扬声器或会场扩声系统听到紧急广播。

13.4检测设备及要求

13.4.1第8款中,声级计按照精度可分为一级声级计、二级声 级计。不同级别声级计的技术指标不同,具体参照《电声学声 级计第1部分:规范》GB/T3785.1中的定义

14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

14.2.1此条中列出的功能为信息播控设备的一般功能,具体系 统的检测内容应根据设计要求的功能抽出 14.2.3此条中列出的功能为信息发布系统软件的一般功能,具 本系统的检测内容应根据设计要求的功能抽出。 14.2.4此条中列出的功能为信息发布系统软件的一般性能,具 本系统的检测内容应根据设计要求的性能抽出。 14.2.6不同场合使用的信息显示屏指标可能不同,应根据设计 要求确定具体的指标要求

14.3.1信息播控设备功能检验的基本方法是根据设计中对各功 能的定义,逐个功能进行模拟验证,验证内容可包含但不限于本 规程的定义,验证合格标准按照设计中的要求为准。 14.3.3信息发布系统软件功能检验的基本方法是根据设计中对 各功能的定义,逐个功能进行模拟验证,验证内容可包含但不限 于本规程的定义,验证合格标准按照设计中的要求为准。 14.3.10图像质量主观评价项目,也可以按国家标准《视频显 示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464中“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的部 分进行。 14.3.12现场模拟的方法指根据设计要求逐项现场验证,检查信 息导引设施指示的正确性。可与信息发布软件的功能检验一同进行。 14.3.13现场模拟的方法指根据设计要求逐项现场验证,检查远 程控制和查询功能正确性。可与信息发布软件的功能检验一同 进行。

15.3.1平均瞬时日差应按照公式(1)计算:

式中:m 瞬时日差,单位为(s/d); T。——待测试信号的标称周期,单位为s; 一被测试信号的实测周期,单位为S。

x 86400 T.

16. 1 一般规定

16.1.1信息化应用系统可包括公共服务系统、智能卡应用系 统、物业管理系统、信息设施运行管理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系 统、通用业务和专业业务系统等。由于信息化应用系统发展较 快、涉及范围较广,本规程无法全部包括,所以具体系统的功能 应以设计要求的规定为准。 16.1.3第2款中“应用软件测试应按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编制 测试大纲,并确定测试内容和测试用例。”中,应用软件测试宜 采用黑盒法进行。黑盒法是指不涉及软件的结构及编码等,只要 求规定的输入能够得到预定的输出。

16.2.2应用软件检测时应重点检验信息化应用系统的业务功能 和业务流程,有硬件动作的系统应检验软硬件协同动作。 1此条中各款列出的功能是信息化应用系统应用软件的基 本功能,实际检测内容以设计要求为准,应包括本条规定。应用 软件修改后,应进行回归测试,目的是验证是否因修改引出新的 错误,修改后的应用软件能满足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的应判定为 合格。 2此条中各款列出的性能指标是信息化应用系统应用软件 的基本性能指标,其他性能指标需要从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中 抽出。

检查前应征得被测单位同意并先进行备份后再进行测试。

17. 3. 1 暖通空调监控系统的检测方法为

1)在中央工作站或现场控制器(DDC)显示终端检查温 度、相对湿度测量值,核对其数据是否正确,必要时 可用手持式仪表测量送风温度和送风相对湿度进行比 较:检查风压开关、防冻开关工作状态是否正常:检 查送风机及相应冷热水调节阀工作状态:检查新风阀 开关状态: 2)进行温度调节,改变送风温度设定值,使其小于送风 温度测量值,一般为3℃左右,观察冷水阀开度应逐 渐加天,热水阀开度应减小(冬季工况),送风温度 测量值应逐步减小并接近设定值:改变送风温度设定 值,使其大于送风温度测量值时,与上述相反。当使 用变频风机调速时,随着送风温度设定值的改变,风 机转速随之降低或升高,送风温度测量值逐步接近设 定值; 3)进行湿度调节,改变送风湿度设定值,使其大于送风 湿度测量值,一般股为10%RH左右,观察加湿器应投 入工作或加大加湿量,送风相对湿度测量值应逐步趋 于设定值。改变送风湿度设定值小于送风相对湿度测 量值时相反。 通过以上调节及运行过程,观察运行工况的稳定性、系统响 间及控制效果。同时结合检查系统运行历史记录。 送风温度控制精度以保持设定值为原则。当设计文件有控制

要求时,应符合设计要求。控制精度设计文件无要求时, 温度设定值±2℃。 对湿度控制精度应根据加湿控制方式的选择,检测工况的 显度控制效果,当设计文件有控制精度要求时,应符合设计 控制精度设计文件无要求时,一般为相对湿度设定 0%RH。 定风量空调机组 1)在中央工作站或现场控制器(DDC)显示终端检查温 度、相对湿度测量值,核对其数据是否正确,必要时 可用手持式仪表测量回风温度(房间温度)和回风相 对湿度(房间相对湿度)进行比较,比对测量精度: 检查风压开关、防冻工作状态是否正常:检查送风 机、回风机及应冷热水调节阀工作状态:检查新风 阀、排风阀、回风阀开关状态: 2)进行温度调节,改变回风温度设定值,使其小于回风 温度测量值,一般为3℃左右,观察冷水阀开度应逐 渐加天,热水阀开度应减小(冬季工况),回风温度 测量值应逐步减小并接近设定值:改变回风温度设定 值,使其大于回风温度测量值时,与上述相反。检测 时应注意,回风温度测量值随着回风温度设定值的改 变而变化,稳定在回风温度设定值附近的相应时间: 系统稳定后,回风温度测量值不应出现明显的波动; 3)进行湿度调节,改变回风湿度设定值,使其大于回风 湿度测量值,一般股为10%RH左右,观察加湿器应投 入工作或加大加湿量,回风相对湿度测量值应逐步趋 于设定值。改变回风湿度设定值小于回风相对湿度测 量值时相反。 通过以上调节及运行过程,观察运行工况的稳定性、系统响 间及控制效果。同时结合检查系统运行历史记录。 回可风温度控制精度以保持设定值为原则。当设计文件有控制

求时,应符合设计要求。控制精度设计文件无要求时, 度设定值±2℃。 对湿度控制精度应根据加湿控制方式的选择,检测工况的 度控制效果,当设计文件有控制精度要求时,应符合设计 控制精度设计文件无要求时,一般为相对湿度设定 0%RH。 变风量空调机组。 1)在中央工作站或现场控制器(DDC)显示终端检查温 度、相对湿度测量值,核对其数据是否正确,必要时 可用手持式仪表测量回风温度(房间温度)和回风相 对湿度(房间相对湿度)进行比较,比对测量精度: 检查风压开关、防冻工作状态是否正常:检查送风机 及回风机调速工作状态、冷热水调节阀工作状态:检 查新风阀、排风阀、回风阀开关状态: 2)进行送风温度调节,改变送风温度设定值,使其小于 送风温度测量值,一般为3℃左右,观察冷水阀开度 应逐渐加大,热水阀开度应减小(冬季工况),送风 温度测量值应逐步减小并接近设定值:改变送风温度 设定值,使其大于送风温度测量值时,与上述相反; 3)静压控制检测,改变静压设定值,使之天于或小于静 压测量值,变频风机转速应随之升高或降低,静压测 量值应逐步趋于设定值: 4)室内温度控制功能检测,改变送风量进行室内温度 调节; 5)二氧化碳浓度控制检测,改变二氧化碳浓度设定值 检查新风阀开度变化; 6)进行湿度调节,改变送风湿度设定值,使其大于送风 湿度测量值,一般为10%RH左右,观察加湿器应投 入工作或加大加湿量,送风相对湿度测量值应逐步趋 于设定值。改变送风湿度设定值小于送风相对湿度测

量值时相反。 通过以上调节及运行过程,观察运行工况的稳定性、系统响 应时间及控制效果。同时结合检查系统运行历史记录。 温度控制精度以保持设定值为原则。当设计文件有控制精度 要求时,应符合设计要求。控制精度设计文件无要求时,一般为 温度设定值±2℃。 相对湿度控制精度应根据加湿控制方式的选择,检测工况的 相对湿度控制效果,当设计文件有控制精度要求时,应符合设计 要求。

18.0.2智能建筑工程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由国家规定的相关单 位组织验收。

19. 1 一般规定

19.1.1不同的安防系统涉及的子系统均不尽相同,因此检测的 范围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

22.1.1本章涉及的防雷与接地检测内容,只包括智能化系统的 建筑物的接地装置、接地线、等电位联结、屏蔽设施和电涌保扩 器、防雷分类、接闪器,强电涉及的防雷接地参见相关标准

22.1.2检测环境及条件要求

防雷接地检测时应考虑当地的空气湿度。为防止雨后地表湿度 过大影响数值的准确性,一般要求在雨后连续三天晴天方可测试。

22.2.3接地装置:当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直流工作 接地和防雷接地等共用一组接地系统时,接地电阻值应按接入设 备中设计要求的最小值确定。通常要求共用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 不应大于1欧姆。接地电阻受季节系数和地区差异的影响较大, 实际检测时应根据检测当地相关规定和要求进行数据修正。

1应利用建筑物内部及建筑物上的金属部件、金属管道、 总等电位端子板、楼层等电位端子板、机房的局部端子板等进行 多重互联,组成智能化系统的等电位联结网络输变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2020版).pdf,与接地装置联接 构成一个公共的接地系统: 2在建筑物入户处应做总等电位联结,总等电位接地端子 反与接地装置的连接不应少于两处,每层楼宜设置楼层等电位接 地端子板,机房宜设置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 3金属外壳、机柜、金属管、桥架、防静电接地、安全保 护接地、功能性接地、浪涌保护接地等均应以最短的距离与楼层 端子板、机房局部端子板或机房等电位接地网格连接:;

4当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直流工作接地和防雷 接地等共用一组接地系统时,接地电阻值应按接入设备中设计要 求的最小值确定。通常要求共用接地装置的总等电位接地端子板 的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1欧姆。接地电阻受季节系数和地区差异 的影响较大,实际检测时应根据检测当地相关规定和要求进行数 据修正。

22.2.5智能化系统的屏蔽功能:

1宜利用建筑物的金属框架、混凝土中的钢筋、金属墙面 金属屋顶等自然金属部件与防雷装置联接构成格栅型大空间 屏蔽。 2设备机房宜选在建筑物底层中心位置,其设备应配置在 第一防护区之后的后续防雷区。进人机房的金属导体、电缆屏蔽 层及金属线槽应做等电位联结。 3由室外引入的电缆、建筑内的信号电缆宜采用屏蔽电缆 屏蔽金属层按要求接地;若采用非屏蔽电缆,宜穿金属管道敷 设,并在雷电保护交界处做接地连接。 4智能化系统的信号缆线与电力电缆的安全距离应符合表 8的规定:

JT/T 537-2018标准下载表8信号缆线与电力电缆的间距

22.2.6本章主要涉及弱电系统电涌保护器,强电系统的电浦保 护器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22.3.6电涌保护器的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本检测仅适用于以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为限压元件且无其它 并联元件的电涌保护器,供电系统的电涌保护器和天馈系统的电 涌保护器的检测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 术规范》GB50343中的相关规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