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T29-274-2019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标准(京津区域协同工程建设标准).pdfA. 一光伏组件面板的净面积(m²)。
光伏组件面板的净面积(m²)
DB5101/T 46-2019 城市轨道交通用灯箱测量方法.pdf表C.0.7光伏系统损失效率(%)
C.0.8建筑套内使用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套内使用面积应等于建筑套内设置供暖或空调设施的各功 能空间的使用面积之和,包括卧室、起居室(厅)、餐厅、厨 房、卫生间、过厅、过道、贮藏室、壁柜、设供暖或空调设施 的阳台等使用面积的总和。 2各功能空间的使用面积应等于各功能空间墙体内表面所围合的 空间水平投影面积。 3跃层住宅中的套内楼梯应按其自然层数的使用面积总和计入套 内使用面积。 4坡屋顶内设置供暖或空调设施的空间应列入套内使用面积中 坡屋顶内屋面板下表面与楼板地面的净高低于1.2m的空间不 计算套内使用面积;净高在1.2m~2.1m的空间应按1/2计算套 内使用面积;净高超过2.1m的空间应全部计入套内使用面积。 5套内烟图、通风道、管并等均不应计入套内使用面积。 0.9能效指标计算报告中应包含下列内容: 1建筑的基本信息,包括项目名称、建筑类型、建筑面积、层 数、朝向、户数等;
注:数据来源于北京市企业(单位)二氧化碳排放核算和报告指南(2016版)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 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充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 2本规范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 规定”或“应按..执行”。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 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充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 2本规范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 规定”或“应按..执行”。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 3 《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 7106 4 《建筑外墙外保温防火隔离带技术规程》JGJ289 5 《建筑节能气象参数标准》JGJ/T346 6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标准
目 次1总则372术语393一般规定414性能化设计475室内环境参数516技术指标557专项设计607.1热桥处理607.2气密性657.3新风热回收677.4供热供冷系统697.5卫生间与厨房通风727.6电气与计量73附录 A围护结构保温及构造做法76附录B外门窗设计选型及热工性能77附录 C能效指标计算方法78
2.0.2性能化设计是一个通用概念,本标准中特指以建筑室内环境参 数和能效指标为目标的性能化设计方式。 2.0.3供暖年耗热量反映了建筑自身的热需求水平,包括处理新风所 需的耗热量。本标准中该指标是约束性指标,相应计算方法见本标准 附录C能效指标计算方法。 2.0.4供冷年耗冷量反映了建筑自身的冷需求水平,包括处理新风所 需的耗冷量。本标准中该指标是约束性指标,相应计算方法见本标准 附录C能效指标计算方法。 2.0.5本标准所指照明能耗仅为固定照明装置能耗,不包含插座能耗 能耗综合值为换算到标准煤当量的建筑能源消耗量,体现了建筑对化 石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其中通风系统的能耗为新风处理 的能耗,考虑到厨房排风等其他机械通风的不确定性,准确计算难度 大,且能效提升潜力有限,因此本标准不考虑这部分能耗。相应计算 方法见本标准附录C能效指标计算方法。 2.0.6建筑能效指标计算中,为方便比对,需将供暖、空调、照明 生活热水和家电设备等建筑终端能耗通过平均低位发热量和能源换算
石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其中通风系统的能耗为新风处理 的能耗,考虑到厨房排风等其他机械通风的不确定性,准确计算难度 大,且能效提升潜力有限,因此本标准不考虑这部分能耗。相应计算 方法见本标准附录C能效指标计算方法。 2.0.6建筑能效指标计算中,为方便比对,需将供暖、空调、照明 生活热水和家电设备等建筑终端能耗通过平均低位发热量和能源换算 系数统一换算到标准煤当量,以衡量建筑物的环境友好程度。相应计 算方法见本标准附录C能效指标计算方法。 207反映一栋建筑中户型分布情况。户均建筑面积按下式计算
2.0.6建筑能效指标计算中,为方便比对,需将供暖、
AA一户均建筑面积,m2 Ar一建筑总面积,m2 N一一建筑物总户数,户。 2.0.9建筑的气密性关系到室内热湿环境质量、空气品质、隔声性能 对建筑能耗的影响也至关重要,是超低能耗建筑的重要技术指标。我
AA—户均建筑面积,m² Ar—建筑总面积,m² 一建筑物总户数,户。
建筑的气密性关系到室内热湿环境质量、空气品质、隔声性能, 能耗的影响也至关重要,是超低能耗建筑的重要技术指标。我
国现行相关标准主要对建筑门窗幕墙的气密性作了规定,但并未对建 筑整体气密性能提出要求。建筑整体气密性能与所采用外窗自身的气 密性、施工安装质量以及建筑的结构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精 细化施工与保证良好气密性有直接关系。 气密性能需要在建筑建成后利用压差法或示踪气体法等方法进行 现场检测。良好的设计是实现建筑气密性的基础,在设计阶段,设计 师应该整体考虑建筑的气密性,尤其对关键节点保障气密性的措施进 行专项设计,以保证建筑整体气密性的实现。 2.0.12防水透汽材料具备传统防水和能使部分水蒸气渗透出围护结构 的功能,可以是防水透汽膜,也可以是其他建筑材料
3.0.1超低能耗居任建筑设计是以最大幅度地降低建筑能源消耗为目 标,在建造成本、时间限制、技术可行性、持有成本、建筑耐久性 没计建造水平等约束下,进行优化决策的设计过程。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应以目标为导向,以“被动优先,主动优 化”为原则,结合项目所在地气候、环境、人文特征,根据具体建筑 更用功能要求,采用性能化的设计方法,因地制宜地制订超低能耗建 筑技术策略。 区别于传统建筑节能的指令性(规定性)设计方法,超低能耗居 注建筑应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面向建筑性能总体指标要求,综合比 选不同的建筑方案和关键部品的性能参数指标,通过不同组合方案的 尤化比选,制订适合具体项目的针对性技术路线,实现全局最优。 性能化设计与指令式设计的差异见表3.0.1。
表3.0.1性能化设计与指令式设计的差异
性能化设计强调协同设计与组织,传统设计组织以建筑师作为总 协调人员,组织相关专业和开发单位形成协同设计工作小组,对项目 进行全面把控。在协同设计小组外,由使用者等代表相关方组成工作 组,共享项目设计进度信息,提供设计信息输入。 3.0.2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强调以能耗目标为导向,面向最终使用 效果,遵循性能化设计原则。作为推荐性的更高标准,不同于现行建 筑节能设计标准,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达标是以室内环境参数和能
效指标为判定标准,不以具体建筑体形系数、窗墙比、主要围护结构 生能指标值、新风系统热回收效率值等性能指标的取值是否达到标准 条文要求为必要依据。 为实现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室内环境、能耗及气密性指标,设计时 应针对热桥处理、气密性处理、新风热回收、供冷供热系统、卫生间 与厨房通风系统等关键环节进行精细化的专项施工图设计。施工图的 深度应能够指导实际工程施工,应绘制详细、可指导现场操作的热桥 处理和气密性处理节点详图,确保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基本实现无热桥 没计,并能达到标准规定的气密性指标。在机电系统方面,高效新风 热回收系统是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必须采用的节能措施,应对热回收效 率、单位风量风机功率等关键技术指标进行选择和计算,优化风管管 径、走向,实现较好的室内气流组织,合理选择新风室外污染物处理 的措施,要善处理新风系统噪声,合理布置室外取风和排风口位置等 在良好的建筑热工性能和新风高效热回收的前提下,超低能耗居住建 筑供冷供热负荷远小于常规建筑,也会带来供暖空调设计上的不同 需要针对负荷特征进行专项设计。此外,厨房和卫生间通风也是超低 能耗居住建筑设计的重要环节,应在保障厨房、卫生间室内环境质量 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其他空间室内环境的影响,降低建筑能耗的同时 呆障送风的空气质量。 本标准第7章对超低能耗建筑不同于常规建筑的专项设计内容进 了规定。 3.0.3建筑群的规划设计与建筑节能关系密切。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 计首先要从规划阶段开始,考虑如何利用自然能源,冬季多获得热量 和减少热损失,夏季少获得热量并加强通风。具体来说,要在冬季控 制建筑遮挡以加强日照得热,并通过建筑群空间布局分析,营造适宜 的风环境,降低冬李冷风渗透;夏李增强自然通风,通过景观设计 减少热岛效应,降低夏季新风负荷,提高空调设备效率。建筑主朝向 为南北朝向,有利于冬李得热及夏李隔热,有利于自然通风。北向和 西北向为北京市冬李主导风向,主入口避开北向和西北向,可有效降
低冷风侵人对建筑室内环境和能耗的影响。当主入口由于场地和功能 需要设置在不利朝向时,宜设置避风门斗或缓冲区,减少冬李冷风渗 透。天津地区冬季李受蒙古冷高气压影响,盛行偏北风,建筑布局及构 造设计宜采取措施阻隔冬季冷风,具体工程中建议采用计算机模拟手 段优化设计。 3.0.4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应遵循“被动优先”的设计原则,通过建筑 设计手段降低建筑能耗优先,然后采用主动节能技术进行优化补充 在很多情况下,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降低建筑能耗与采用主动节能技 术相比,不需要考虑设备效率下降、调试使用不当、设计工况与实际 工况偏离等常见问题。主动式技术应用有对建筑空间、立面影响小 应用效果方便直接量化评估、后期更新改造方便等优点。 3.0.5建筑物体形系数是指建筑物的外表面积和外表面积所包围的体 积之比。体形系数越小,单位建筑体积对应的外表面积越小,外围护 结构的传热损失越少,从降低能耗角度出发,应该将体形系数控制在 个较小的水平上。 窗墙面积比既是影响建筑能耗的重要因素,也受到建筑日照、采 光、自然通风等室内环境要求的制约。外窗和屋顶透光部分的传热系 数远大于外墙,窗墙面积比越大,外窗在外墙面上的面积比例越高 越不利于建筑节能。不同朝向的开窗面积,对于不同因素的影响不同 因此在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时,应考虑外窗朝向的不同对窗墙比的 要求。一般来说,超低能耗建筑的各朝向窗墙面积比不宜超过节能设 计标准规定的限值要求。 3.0.6超低能耗建筑保温要求远高于一般建筑的保温要求,以普通模 塑聚苯板(EPS)为例,超低能耗建筑所需要的保温层厚度约为250mm 左右。对于薄抹灰外保温系统,保温层厚度增加,会带来粘贴的可靠 性及耐久性问题,并影响外饰面选择;同时,在目前的建筑面积核算 标准下,更厚的保温层会占据更多的有效室内使用面积。因此,选择 保温材料时,应优先选用高性能保温材料,并在同类产品中选用质量 和性能指标优秀的产品,降低保温层厚度。对屋面保温材料,除满足
塑聚苯板(EPS)为例,超低能耗建筑所需要的保温层厚度约为250mm 左右。对于薄抹灰外保温系统,保温层厚度增加,会带来粘贴的可靠 生及耐久性问题,并影响外饰面选择:同时,在目前的建筑面积核算 标准下,更厚的保温层会占据更多的有效室内使用面积。因此,选择 保温材料时,应优先选用高性能保温材料,并在同类产品中选用质量 和性能指标优秀的产品,降低保温层厚度。对屋面保温材料,除满足
热。当设置中置遮阳时,应尽量增加遮阳百叶以及相关附件与外窗玻 璃之间的距离。 在设置固定遮阳板时,可考虑同时利用遮阳板反射天然光到大进 深的室内,改善室内采光效果。 遮阳设施在遮挡阳光直接进入室内的同时,也会阻碍窗口的通风 没计时应综合考虑。 3.0.8采用下沉广场(庭院)、天窗、导光管系统等,可改善地下车库 等地下空间的采光,减少照明光源的使用,降低照明能耗。 3.0.9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屋顶、立面、车棚及辅助用房设计时,宜结 合建筑立面造型效果,设置单晶硅、多晶硅、薄膜等多种光伏组件 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 3.0.10全装修指建筑功能空间的固定面装修和设备设施安装全部完 成,达到建筑使用功能和性能的基本要求。建筑全装修交付一方面能 够确保建筑结构安全性、降低整体成本、节约项目时间,另一方面也 能减少污染浪费,更加符合现阶段人们对于健康、环保和经济性的要 求,对于积极推进建筑节能具有重要作用。 土建工程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是指土建设计与装修设计同步有 予进行,即装修专业与土建的建筑、结构、暖通、电气等专业,共同 完成从方案到施工图的工作,在土建设计时考虑装修设计要求,实现 预留孔洞和装修面层固定件,避免在装修时对已有的建筑构件打凿 穿孔。在保障结构安全,减少材料消耗,降低装修成本的同时,避免 二次装修过程中破坏保温和气密性处理措施,以及对新风气流组织的 影响,保障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相关技术要求。
4性能化设计4.0.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性能化设计方法贯穿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其核心是以性能目标为导向的定量化设计分析与优化,确定的性能参数是基于优化计算结果,而不是从规范中直接选取。为实现超低能耗目标,建筑师应以气候特征为引导进行建筑方案设计,在设计前充分结合当地气象条件、自然资源、生活居住习惯等,借鉴传统建筑的被动式措施,根据场地条件进行建筑平面总体布局、朝向、体形系数、开窗形式、采光遮阳、室内空间布局等适应性设计;在此基础上,以节能性能为依据优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遮阳等关键性能参数,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供暖耗热量和空调耗冷量;考虑不同的机电系统方案、可再生能源应用方案和运行与控制策略等,将设计方案和关键性能参数代入能耗模拟分析软件,定量分析是否满足预先设定的能耗目标以及其他技术经济目标,根据计算结果,不断修改、优化设计策略和设计参数,循环迭代,最终确定满足性能目标的设计方案。性能化设计方法框图如图4.0.1所示。确立能耗目标和评价方法分析项目功能和环境、活习惯、资源与限制1.设计初步方案形成项目初步方案优化关键参数优化分析选代!建筑空间和布局优化基于优化算法自动寻优2.定量分析及优化机电能源系统优化可再生能源系统优化基于经验和敏感性分析结果手动寻优控制策略及使用模式优化3.指标判定能耗模拟及指标判定全寿命期技术经济判定图4.0.1性能化设计方法框架图47
4.0.2建筑设计时,建筑师常作为总协调人员,与开发单位进行项目的 沟通与管理,其他专业(如结构、暖通、给排水、电气、景观、装修 经济等专业)则采取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流水线式作业。对超低能耗 居住建筑而言,首先需要设立设计协调人来协调整个设计进程的开展, 然后建筑、结构等其他专业,以及开发单位及监理等形成协同设计工作 小组,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目标及质量把控,即协同设计。每个工作小 组成员由其工作团队进行支持。在协同设计小组外,还可由使用者代表 分系统承包商、物业运营人员代表、设备供应商及建筑模拟专家等组成 相关方小组,共享项目设计信息,提供相关咨询和支持。 4.0.3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性能化设计贯穿整个建筑设计流程,本条 重点明确了性能化设计的主要流程,其中定量化设计分析与优化是其 主要内容。 4.0.4超低能耗建筑的前提是保障健康与舒适,超低能耗建筑应提供 良好的室内温湿度环境,洁净健康的室内空气品质以及安静的室内声 环境。建筑能效指标是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技术体系的核心,也是超低 能耗居住建筑区别于常规建筑的关键。因此,建筑室内环境指标与能 效指标是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核心性能目标,也是超低能耗居住建筑 生能化设计的约束条件。另外,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气密性指标与传 统建筑要求不同,也是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性能化设计的约束条件。 本标准第5章和第6章给出了满足超低能耗性能自标的基本要求。 4.0.5降低建筑供暖供冷需求是性能化设计的重要目标,初步方案设 计时,应充分运用被动式建筑设计手段,优化建筑方案,作为进一步 定量分析的基础。设计时应通过因地制宜的量化分析,结合不同地区 气候、环境、人文特征,根据具体建筑使用功能要求,充分利用自然 通风、自然采光、太阳得热,控制体形系数和窗墙比等技术措施 4.0.6标准工况下的能效指标是衡量超低能耗建筑性能的核心,本标 准第6章对超低能耗建筑的能效指标限值进行了规定。能效指标计算 涉及的变量参数多,相对比较复杂,为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
详细规定。 4.0.7不同于传统设计方法,性能化设计方法是以定量分析为基础, 通过对关键指标参数的敏感性分析,在不同设计策略的参数域,对关 键参数取值进行寻优,确定满足项目技术经济目标的优选方案。 进行对于关键参数相对于建筑负荷和能耗的敏感性分析是指在某 项参数指标取值变化时,分析其变化对建筑负荷和能耗的定量影响 辨识指标对于参数变化是否敏感。被动式设计的建筑关键参数包括: 窗墙面积比、保温材料性能与厚度、遮阳性能、外窗导热性能和辐射 透过性能等;主动式设计的设备关键参数包括:热回收装置效率、冷 热源设备效率、可再生能源设备性能等。对于不同建筑形式和功能 不同参数对建筑负荷和能耗的影响大小也不同。比如,当外墙保温厚 度从现行指标值逐步增大,建筑能耗相应会降低,但该关系并不是线 性相关,当保温厚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建筑能耗降低的速度会逐渐 减缓,反映出保温厚度进一步增加的有效性逐渐降低。 通过对关键参数的定量敏感性分析,可以有效协助建筑设计关键 参数的选取。敏感性分析也是进一步进行全寿命期综合定量分析的 基础。 对于简单项目或常规项目,可基于设计师的经验、专家咨询建议 等,选取满足目标要求、可能性较大的多个方案,最后通过进行技术 经济比选确定较优方案。对于复杂项目或非常规项目,当相关参数维 度增加后,不同技术方案的组合方式数量繁多,通过设计师及专家经 验很难获得所需要的最优方案,这时应采用优化设计软件,使用多参 数优化算法等,自动寻优选取方案。 4.0.8建筑方案和技术策略评价时,要考虑到建筑全寿命期成本,综 合平衡初投资和运行费用,在政府投资项目中,还要考虑项目的外部 社会环境效益。 在进行全寿命期技术经济分析时,如果建筑寿命选择时间较短 最终优化选择的时候将会更倾向于初投资较低而运行费用略高的措施 如果选择时间较长优化选择将倾向王节约运行费用的措施,尽管目
前我国建筑平均寿命低于发达国家,但考虑到应尽量延长超低能耗建 筑寿命、鼓励耐久性设计和施工措施,建议将超低能耗建筑生命期取 直为50年以上。在进行价值评估时,要按当前经济情况和开发单位的 经营情况,给出相应的折现利率,将不同方案总成本折为现值进行比 校。在进行全寿命期技术经济分析的时候,由于时间跨度较大,不应 该将一个建筑视为静止不动的对象,其资金折现比率应相应降低。因 比,在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时,应适度考虑未来发展,预留一些改造条 牛,尽量采用兼顾目前需求和未来可能的设计方案。 4.0.9超低能耗建筑应满足第5章提出的各项室内环境指标,营造 建康、舒适、宁静的室内环境。在设计文件中,应明确规定相关环境 指标和能效指标等设计参数,作为施工和验收的依据。由于超低能耗 建筑相对于常规建筑,更多地采用了分布式冷热源和通风系统,需要 详细考虑通过技术手段控制室内设备系统的噪声。室内噪声源一般为 通风空调设备、日用电器等;室外噪声源则包括来自建筑外部的噪声 如周边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工业噪声等)。设计过程中应计算 最不利房间的外墙、楼板、分户墙、门窗的计权隔声量,依据环评报 告的室外噪声值,验证建筑室内的声环境是否满足要求,
流、信息提取、睡眠干扰等关系的调研以及对噪声传递的研究,发表 了噪声限值指南见表5.0.3
.0.3WHO对住宅室内噪声的推荐值
6.0.1能效指标作为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技术体系的核心,是超低能耗 居住建筑所必须达到的性能要求。能效指标由供暖年耗热量、供冷年 耗冷量、供暖供冷及照明能耗综合值三项指标组成,其计算方法详见 本标准附录C。能效指标约束建筑方案通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采用 高性能的围护结构、自然通风等被动式技术降低建筑的冷热需求,在 此基础上,利用高效的供暖、空调及照明技术降低建筑物的供暖空调 和照明系统的能源消耗,同时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建筑总能源 消耗。 控制供暖年耗热量和供冷年耗冷量的目的是通过被动技术尽量降 低建筑物的冷热需求,使得仅通过新风系统即可承担建筑的冷、热负 荷,可不再需要传统的供热和供冷设施。根据国内外超低能耗居住建 筑工程实践情况,在考虑技术措施适宜性和气候特点的前提下,对典 型低层建筑、多层建筑、中高层建筑和高层建筑分别建立模型,采用 不同的技术措施并以全寿命周期成本作为目标函数进行优化,经专题 论证,确定了不同层数的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供暖年耗热量和供冷年 耗冷量的控制指标。 供暖供冷及照明能耗是居住建筑设计主要可控能耗,其中供暖和 供冷能耗与围护结构和能源系统效率有关,照明系统的能耗与天然采 光利用、能源系统效率和使用强度有关,建筑设计阶段可通过优化设 计降低供暖、供冷和照明能耗。因此将供暖供冷及照明能耗作为超低 能耗居住建筑设计阶段必须控制的能效指标之一。为了反映建筑能耗 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将不同类别的建筑能耗通过能源换算系数统一换 算到标准煤当量,同时考虑可再生能源的贡献,因此,提出供暖供冷 及照明能耗综合值作为供暖供冷及照明能耗的控制指标,兼顾了超低 能耗居住建筑对环境的影响,也鼓励采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75%节能标准相比,供暖需求再降
低70%以上,相对于80年代居住建筑,标准的节能率约为92.5%,并 天幅减少空调使用的时间;与此同时,被动式技术的应用使得冬李在 降低供暖能耗的前提下,室内环境大幅度改善,冬季室内温度在20℃ 以上。 根据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对近年来北京市新建商品住宅的调研, 基本没有户均建筑面积小于60m的商品住宅。而近年来出现的公共租 赁住宅等保障性政策住宅的户均建筑面积较小,这类住宅在较小的面 积空间内实现常规住宅的所有功能,人员密度高、建筑室内设备用能 强度高,单位面积新风量也高于常规商品住宅,因此公共租赁住宅在采 用与商品房相同的技术路线时,其能耗消耗强度更高,实现难度更大。 通过对北京市典型商品住宅、公共租赁住宅优化设计、模拟计算分析 在考虑公共租赁住宅的能效指标的技术难度与普通商品房基本一致的 前提下,以户均建筑面积60m为界,确定了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能效指 标。兼顾了商品住宅和公共租赁住宅的特点,以及技术的可行性和适 宜性。 提供使用空间的环境是居住建筑的主要功能,套内使用面积是居 住建筑设计过程中直接产生的基础数据,以套内使用面积为基准评估 建筑的用能强度可以直接体现建筑实际功能空间的用能强度,因此本 标准以套内使用面积作为能效指标的基数。 建筑物的气密性能关系到室内热环境质量、空气品质、建筑的隔 声以及防火性能,也直接影响建筑能耗。我国新建建筑对住宅建筑门 窗幕墙的气密性作了规定,但并未对建筑物整体气密性能提出要求 建筑物整体气密性能与所采用外窗自身的气密性、施工安装质量以及 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精细化施工是保证良好气 密性的重要措施。 气密性能需要在建筑建成后利用鼓风门法或示踪气体法等方法进 行实际测试。良好的设计是保障建筑气密性的基础,设计师应该整体 考虑建筑的气密性,无其对关键节点的气密性的保证进行专项设计, 以保证建筑物整体气密性的实现
于减少因冬季冷风渗透和夏季非受控通风导致的供暖和空调负荷,避免水蒸气侵入造成的建筑发霉、结露和损坏,减少室外噪声和室外空气污染等不良因素对室内环境的影响,提高居住者的生活品质。建筑围护结构气密层应连续并包围整个室内空间,如图7.2.1所示。保温层墙体气密层图7.2.1气密层标注示意图7.2.3对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来说,在正常的设计和施工条件下,外门窗的气密性对建筑整体的气密性影响较大,良好的外门窗的气密性是实现建筑整体气密性目标的基础之一。7.2.4常见的可构成气密层的材料包括一定厚度的抹灰层、硬质的材料板(如密度板、石材)、气密性薄膜等。孔眼薄膜、保温材料、软木纤维板、刨花板、砌块墙体等不适于用做气密层。对于混凝土结构,气密性胶带和抹灰层可形成完整气密层,而对于砌块结构,除抹灰层和胶带外,个别部位可使用气密性薄膜。7.2.5穿越气密层的门洞、窗洞、电线盒和管线贯穿处等部位不仅是容易产生热桥的部位,也是容易产生空气渗透的部位,其气密性的处理措施应充分考虑产品特征和安装方式,进行针对性设计。其中,电线盒气密性处理可参考图7.2.5设计。66
预埋电线管抹灰层(气密层)密封胶封堵电线盒石膏或砂浆填充(气密层)室外室内图7.2.5电线盒气密性处理示意图7.3新风热回收7.3.1设置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通过回收利用排风中的能量降低建筑供暖耗热量、空调耗冷量及供暖供冷系统容量,实现建筑超低能耗目标,是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由于通过其良好的围护结构及气密性等设计,可有效地降低建筑的冷热负荷及全年能耗。冬季供暖时依靠建筑内的被动得热,其供暖需求可进一步降低。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通过排风和新风之间的能量交换,回收利用排风中的能量,进一步降低供暖耗热量和空调耗冷量,是实现超低能耗目标的必要技术措施。7.3.2新风热回收装置按换热类型分为全热回收型和显热回收型两类。由于能量回收原理和结构不同,有板式、转轮式、热管式和溶液吸收式等多种形式。热回收效率是评价热回收装置换热性能的主要指标,结合工程实践经验和能效指标,提出新风热回收装置换热性能建议值。其中显热回收型对应的是温度交换效率,全热回收型对应的是全热交换效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制冷工况下的显热交换效率和全热交换67
效率均比制热工况下低大约5%,此处显热交换效率和全热交换效率均 指制热工况。设计时应选用高热回收效率的装置,同时热回收装置单 位风量风机耗功率(SpecificFanPower,SFP)不应大于0.45W/(m3/h), 避免输送能耗过高。单位风量风机耗功率SFP定义如下:
SFP=风机功率/额定风量
针对小型居住单元带热回收的送排风系统单位风量风机耗功率, 国际能源署通风研究中心2009年给出的建议值为0.69W/(m3/h),且 该值随着建筑节能规范的提高还应继续降低:欧洲暖通空调学会 REHVA)于2018年发布的欧洲居住建筑热回收新风机组指南,基于 典型设计的欧洲强制要求风机相应数值约为0.65W/(m3/h),提升两个等 级后约为0.45W/(m3/h);而德国被动房研究所给出的建议值则不应高于 0.45W/(m3/h)。基于典型户型、风机运行时间和本标准所建议的单位风 量风机耗功率值0.45W/(m3/h)估算,风机能耗占本标准提出的一次能 源指标限值的12~15%。 显热回收具有较好的性价比,全热回收装置利于降低结霜的风险 应根据具体项目情况综合考虑。 7.3.3新风热回收系统设置低阻高效的空气净化装置,不仅为室内提 共更加洁净的新鲜空气,也可有效地减小雾霾天气对室内空气品质的 影响。同时也可减缓热回收装置因积尘造成的换热效率下降。 7.3.4新风量宜按室内总设计人数确定,每人所需的最小新风量应按 30m3/h计算。新风量应与排风量平衡。并可适当提高新风量标准,以 满足去除室内污染物需求。 7.3.5新风系统宜分户独立设置且可调控,通过监测室内二氧化碳浓 度或颗粒物浓度指标,按用户需求进行新风供应。设计中宜根据户型 面积、房屋产权及管理形式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系统形式及运行方式。 7.3.6新风宜从起居室和卧室等主要活动区(送风区)流向卫生间和厨 房等功能区(排风区)。楼梯间、过道和敬开式厨房的餐厅可作为过流 区,通过空气流动间接得到送风和排风,保证所有房间得到充分通风。
送风口排风口新风区过流区排气区过流口过流口图7.3.6室内气流示意图每个房间或主要活动区均应设置送风口和回风口:回风口和回风管道安装确有困难时,可在主活动区域设置集中回风口与回风管道连接,其他房间设置过流口与主活动区间联通;回风口也可在厨房门口集中设置。7.3.7新风机组应进行消声隔振处理,出口处和回风入口处宜设消声装置,过流口应有隔声降噪设计,风机与风管连接处应采用软连接,进行隔振降噪。新风系统风道和风口设计应尽可能降低管道和风口风速,主风道风速宜小于3m/s,送风口风速宜小于1.5m/s。7.3.8新风机组补风应从室外直接引入,补风管道引入口处和排风管应设保温密闭型电动风阀:电动风阀应与排油烟机联动,在排油烟系统未开启时,应关闭严密,不得漏风。补风管道应保温,防止结露。7.3.9新风热回收机组防冻措施可采用以下方式:1采用加热装置预热室外空气:有集中供暖时,宜利用热网回水加热,以降低一次能源消耗量;2采用地道风(土壤热交换器)预热室外空气,冬季预热出口风温不宜低于4℃。7.3.10新风系统的排风管、补风管、厨房排烟补风管等管道均直接连接室外,且管道内空气温度在冬季时较低,在设计时应根据管道内空气温度,妥善设计保温措施,避免管道表面结露和传热损失。7.4供热供冷系统7.4.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由于良好的围护结构及气密性设计,有效地69
降低了建筑的冷热负荷需求。冷热源系统能耗显著低于常规建筑。在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中,冬季主要依靠被动得热和热回收装置,供热负 荷很小,冷热源系统慢慢向辅助设置转变。由于夏季的空调除湿需求 较高,无法通过提高围护结构性能及新风热回收系统完全消除,且冬 季需要满足应对极端天气下的制热负荷,因此仍应设置供冷供热系统。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由于负荷较低,较为常见的供冷供热型式为新 风热回收及热泵一体机,通过与排风之间的能量交换,降低了新风的 冷热负荷。新风预处理后和循环风一起进入冷热盘管进行再处理后送 入室内,冷热盘管由热泵机组驱动。除了一体机之外,也可以采取新 风热回收和供冷供热分开的独立系统。 7.4.2冷热源系统选择对能耗和投资有显著影响,需要充分考虑各类 适用系统的性能和投资的相互制约关系,依据所选取的判断准则,进 行辅助供暖供冷系统方案比选。比选时应以仿真分析为手段,获取全 工况、变负荷下的预期能效指标,考虑初投资、全寿命期运行费用 环境影响、操作管理难易程度等多方面因素。 供冷供热系统应进行性能参数优化设计,可包括冷热源机组的性 能系数、输配和未端系统形式、热回收机组的热回收效率等关键影响 因素。在能源需求一定的情况下,需要平衡好提高机组性能系数带来 的系统初投资增加和运行费用节约的关系,根据经济性评价原则,指 导系统最优设计。 由于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冷热源系统负荷较小,要求系统更加灵 活,系统形式从集中转向分散,更有利于调节和降低能耗。研究成果 表明,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和多联机等既能供暖又能供冷的系统为 较优选择。 7.4.3为加强能源梯级利用,更好地利用能源品位,超低能耗居住建 筑宜按不同资源条件和用能对象建设一体化集成系统,进行多能源协 司供应和综合梯级利用,实现太阳能、热泵与常规能源系统的集成及
筑宜按不同资源条件和用能对象建设一体化集成系统,进行多能源协 司供应和综合梯级利用,实现太阳能、热泵与常规能源系统的集成及 优化运行,鼓励采用基于可再生能源或低品位热源的“低温供热、高 温供冷”的高效供能方式等。
不高,进行变负荷调节时往往为变速调节,而各种变速调节形式中, 变频调速的节能效果最佳。目前适应各种电机形式的变频调速技术已 经较为成熟且成本逐渐降低,投资增量回收期大多低于4年,具有较 好的经济性。风机水泵变频调速还具有启动方便、延长设备寿命、运 行噪声低等附加收益
7.5卫生间与厨房通风
7.5.1厨房和卫生间排风量较天,对建筑能耗有直接影响,无其在室 内外温差大时。厨卫通风直接关系到室内环境和超低能耗自标的实现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应处理好卫生间和厨房通风,进行专项设计和方案 论证,专项设计和方案论证中应对厨卫系统排风量对能耗的影响进行 分析,量化分析对建筑能耗的影响程度,对其是否采取排风热回收进 行经济技术分析,结合新风系统和户型平面进行气流组织优化分析等。 7.5.2卫生间要维持负压,避免不洁空气溢流到其它室内区域影响空 气品质,因此卫生间应设置排风,并采取措施避免污染空气串通到其 也空间。排风可经排风装置导入排风竖并,借助无动力风帽排出室外 由于卫生间排风机长期运行会造成不必要的能耗,宜设置定时启停装 置,避免长时间运行导致不必要的新风弓引入增加冷热负荷需求及排风 机能耗。 卫生间排风系统间歇运行时由周边房间补风,不另设补风系统 新风热回收装置如具备对卫生间排风处理和热回收的卫生处理条件 可对其进行热回收,进一步降低建筑能耗。新风热回收装置需采取相 关技术措施,防止受污染的卫生间排风造成的交叉污染,如防串流的 正回阀,合理选择热回收装置类型和形式。 7.5.3户型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卫生间利用外窗自然通风的可行性。卫 生间排风分为机械排风和自然排风,采暖季及空调季为避免开窗通风 对冷热负荷需求的增加,宜采用机械排风方式。在过渡季时,有可开 启外窗的卫生间应优先采用开启外窗的自然排风方式,降低非供暖及
生间排风分为机械排风和自然排风,采暖季及空调季为避免开窗通风 对冷热负荷需求的增加,宜采用机械排风方式。在过渡季李时,有可开 启外窗的卫生间应优先采用开启外窗的自然排风方式,降低非供暖及 空调时间建筑能耗。
7.6.2为把降低配损耗,配电变压器和主配电柜应尽可能设置在与主
Z=I(Xi, yi).EAC) (Xa Ya, Za) = ZE EAC Z=I EAC;
其中:(Xi,y)或(Xi,yi,Z:)一一主要负载组位置坐标,分别为 二维或三维。 EAC:一一主要负载组预计年耗电量kWh,如果年度消耗预测是未知 的,可以用负载功率kVA或kW来代替。 7.6.3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应通过选择节能(低损耗)型电气设备来降 低损耗,住宅小区配电室应选用D,yn11结线的低损耗节能型变压器 能效等级宜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 级》GB20052的1级能效要求;低压交流电动机应选用高效能电动机 能效等级宜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 能效等级》GB18613的1级能效要求;选用交流接触器的吸持功率不 宜天于现行国家标准《交流接触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1518 的1级能效要求;选择家用电器时,宜采用达到中国能效标识1级能
二维或三维。 EAC一主要负载组预计年耗电量kWh.如果年度消耗预测是未知 的,可以用负载功率kVA或kW来代替。 7.6.3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应通过选择节能(低损耗)型电气设备来降 低损耗,住宅小区配电室应选用D,yn11结线的低损耗节能型变压器 能效等级宜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 级》GB20052的1级能效要求;低压交流电动机应选用高效能电动机, 能效等级宜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 能效等级》GB18613的1级能效要求;选用交流接触器的吸持功率不 宜大于现行国家标准《交流接触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1518 的1级能效要求:选择家用电器时,宜采用达到中国能效标识1级能 效的节能产品。 7.6.4电梯能耗是在设置电梯的居住建筑能耗的主要组成部分。超低 能耗居住建筑宜选用电梯能效等级为1级的电梯。选择电梯时,应合 理确定电梯的型号、台数、配置方案、运行速度、信号控制和管理方 案,提高运行效率。当两台及以上电梯集中设置时,应具备群控功能 尤化减少轿厢行程。当电梯无外部召唤时,且电梯轿厢内一段时间无 预设指令时,应自动关闭轿厢照明及风扇,降低轿厢待机能耗。采用 变频调速拖动以及能耗回馈装置,可进一步降低电梯能耗。从经济效 益上考虑,推荐在楼层较高、梯速较高、电梯运行频率较高的超低能 耗居住建筑中使用。 7.6.5常规设计中,对于每户设置的分户计费电能表只能实现该户总
7.6.4电梯能耗是在设置电梯的居住建筑能耗的主要组成部分。超低
7.6.4电梯能耗是在设置电梯的居住建筑能耗的主要组成部分。超
能耗居住建筑宜选用电梯能效等级为1级的电梯。选择电梯时,应合 理确定电梯的型号、台数、配置方案、运行速度、信号控制和管理方 案,提高运行效率。当两台及以上电梯集中设置时,应具备群控功能 尤化减少轿厢行程。当电梯无外部召唤时,且电梯轿厢内一段时间无 预设指令时,应自动关闭轿厢照明及风扇,降低轿厢待机能耗。采用 变频调速拖动以及能耗回馈装置,可进一步降低电梯能耗。从经济效 益上考虑,推荐在楼层较高、梯速较高、电梯运行频率较高的超低能 耗居住建筑中使用。 7.6.5常规设计中,对于每户设置的分户计费电能表只能实现该户总
实现超低能耗建筑目标,宜对公共区域进行详细的分类分项计量,建 设面向能效的物业管理,更细致地把握不同公用设施用电项目和用电 行为的能耗情况。例如:为地下车库通风回路的断路器配导轨式电能 表GB 38031-2020标准下载,物业公司就能掌握其实际运行耗能情况,从而做出适当的调整。 在典型户型选取时,宜选择顶层、低层、典型层的不同朝向用户 尽量考虑计量用户配合数据采集的意愿。在对于典型户型进行监测时 建议设置对照明、空调、厨卫、插座等项能耗进行分类分项的计量 以了解超低能耗建筑的实际能耗情况,为后续优化超低能耗建筑运行 评估超低能耗建筑实际使用效果,提供基础数据。为兼顾不造成过高 的增量成本以及获得较多的样本数量,建议计量户数不宜少于同类型 总户数的2%,且不少于5户。 在进行典型户型分类分项计量时,宜选用具备远传功能的智能计 量表具。 7.6.6智能电表是智能电网的智能终端,智能电表除了具备传统电能
在典型户型选取时,宜选择顶层、低层、典型层的不同朝向用户 尽量考虑计量用户配合数据采集的意愿。在对于典型户型进行监测时 建议设置对照明、空调、厨卫、插座等项能耗进行分类分项的计量 以了解超低能耗建筑的实际能耗情况,为后续优化超低能耗建筑运行 评估超低能耗建筑实际使用效果,提供基础数据。为兼顾不造成过高 的增量成本以及获得较多的样本数量,建议计量户数不宜少于同类型 总户数的2%,且不少于5户。 在进行典型户型分类分项计量时,宜选用具备远传功能的智能计 量表具。 7.6.6智能电表是智能电网的智能终端,智能电表除了具备传统电能 表基本用电量的计量功能以外,为了适应智能电网和新能源的使用还 宜具有双向多种费率计量功能。随看产品技术的发展,在计量精度有 保障的前提下,宜采用数据远传的方式。 7.6.7居住区设置能源监测中心,可准确及时地获得共用设施及典型 户型的能耗数据。能源监测数据应对住户开放,明确自身的用能水平 提高公共节能意识。对于物业管理部门,能耗数据可互相借鉴,及时 发现异常情况和潜在风险,提高管理水平
只作 呆障的前提下,宜采用数据远传的方式。 7.6.7居住区设置能源监测中心,可准确及时地获得共用设施及典型 型的能耗数据。能源监测数据应对住户开放,明确自身的用能水平, 提高公共节能意识。对于物业管理部门,能耗数据可互相借鉴,及时 发现异常情况和潜在风险,提高管理水平
SY/T 5856-2017标准下载附录B外门窗设计选型及热工性能
附录 C 能效指标计算方法
C.0.9能耗模拟计算输入和输出文件是指能耗模拟工具生成的输入原 始文件和计算结果的输出的原始文件,不同的模拟工具的格式有一定 区别,输入和输出文件中包含了输入软件的相关参数和详细的原始计 算结果,用于核查能效指标计算的合理性。 影响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能效指标的其他参数是指表C.0.9中未体现 的对能效指标计算产生重大影响的参数,例如建筑层高、使用强度等 不同于常规建筑、或采用对建筑能耗影响较大的节能新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