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G/T 402-2013 热反射金属屋面板.pdf本标准规定了热反射金属屋面板(简称屋面板)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及标记、材料、要求、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建筑屋面用热反射涂层金属板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热反射金属屋面板reflectthermalroofingproductsofmetal sheet 表面涂覆热反射涂层,用于建筑屋面的金属板材。 3.2 热反射涂层 reflectthermal coating 在相同明度下,通过提高表面的近红外反射比,使面板表面温度降低
DB5329/T 75-2021 洱海流域农田径流氮磷生态拦截沟渠构建技术规范.pdfIG/T 4022013
钢板的力学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镀层重量应符合表1的要求,如使用环境腐蚀性较 量由供需双方商定
表1钢板镀层重量要求
屋面板边部应切齐,无毛刺、裂边。外观应整洁,图案清晰、色泽基本一致,无明显擦伤和毛刺;装饰 面不得有明显压痕、印痕和凹凸等痕迹:目视应无明显色差
图1所示类型的屋面板的尺寸偏差应符合表2的规定,其他类型屋面板的尺寸偏差由供需双方 商定
图1屋面板尺寸示意图
JG/T402—2013表2屋面板的尺寸偏差单位为毫米项目允许偏差B≤200±1. 0波距BB>200±1. 5H≤70±1. 5钢板波高HH>70± 2. 0铝合金板± 2. 0钢板20.0侧向弯曲(在长度范围内)铝合金板25.0H≤70+8.0,2.0钢板H>70+5.0,2.0覆盖宽度H≤70+10.0,2.0铝合金板H>70+7.0,2.0板长+9. 0,0横向剪切偏差5. 05.4涂层5.4.1涂层厚度屋面板涂层厚度应符合表3的要求。表3涂层厚度要求单位为微米分类厚度要求二涂平均膜厚≥25,最小局部膜厚≥23辊涂三涂平均膜厚≥32,最小局部膜厚≥30铝合金基材二涂平均膜厚≥30,最小局部膜厚≥25喷涂三涂平均膜厚≥40,最小局部膜厚≥34四涂平均膜厚≥65,最小局部膜厚≥55钢基材平均膜厚≥20,最小局部膜厚≥185. 4.2涂层性能5.4.2.1热工性能屋面板涂层的热工性能应符合表4的要求。4
表4涂层热工性能要求
5.4.2.2 耐候性
室面板涂层的耐候性按照表5进行 全表6的要求
耐候性如有特殊要求由供需
表6涂层耐候性能要求
5.4.2.3涂层其他性能
屋面板涂层的其他性能应分别符合表7的要求
表7涂层其他性能要求
试验前,试样应在温度为23℃士2℃,相对湿度为50%士10%的标准环境下放置24h。除物 定外,试验也应在该条件下进行。
按GB/T3880.2—2006的规定进行试验
按GB/T12754一2006的规定进行试验。
按GB/T9761的规定,在非阳光直射的自然光条件下进行试验。将板并排侧立拼成一面且面积不
JG/T402—2013
小于1m,距拼成的板面中心3m处垂直目测,试验中应保持试样生产方向的一致性。
6. 5. 1基材厚度
将样品表面有机涂层去除后进行测量。基材厚度的测量应至少在整张板的四角和中心五个位置取 点,用最小分度值为0.001mm的千分尺测量。基材厚度以全部测量值的最小值作为试验结果,基材厚 度偏差以全部测量值与标称值之间的极限偏差作为试验结果。
部200mm以上的位置测量,每 上至少测量三点。以全部测量值与标称值之间的极限偏差作为试验结果
在距离端部150mm以上的位置用最小分度值为0.01mm游标卡尺测量,至少测两头和中间三个 位置。以全部测量值与标称值之间的极限偏差作为试验结果
将屋面板放在平台上,沿长度方向用钢直尺配合最小分度值为1mm的钢卷尺测量屋面板边部与 钢直尺间的间隙,以最大值作为试验结果
6.5.5横向剪切偏差
将屋面板置于平台上,并使其一端紧贴平台。屋面板借自重达到稳定时,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 钢直尺测量屋面板翘起端的端点与平台间的间隙值。每张屋面板应分别测量两端并以最大值作为试验 结果。
6. 6. 1涂层厚度
按GB/T4956或GB/T4957的规定进行测量,每件试样上至少要测量四角和中心五个位 部涂层厚度。
6. 6. 2 热工性能
6. 6. 2. 1明启
按GB/T11186.2的规定进行试验,
6.6.2.3隔热温差
6.6.3.1盐雾试验
IG/T 402—2013
6.6.3.2湿热试验
按GB/T1740的规定进行试验和评 快试样中有两块通过即为合格
6.6.3.3人工加速老化试验
采用氙灯老化试验,黑板温度为65℃土3℃,相对湿度为65%土5%。其余按GB/T16259一2 的A法的规定进行。到达规定的时间后,按GB/T9754评定光泽保持率,按GB/T1766评定粉 按GB/T11186.3测定色差,三块试样中有两块通过即为合格
6.6.3.4太阳光反射比保持率
根据样品的耐候性等级按6.6.3.3的规定先进行人工加速老化试验,再按GB/T9780的规定进行 耐沾污试验,然后按附录A的规定测试太阳光反射比并按式(1)计算其太阳光反射比保持率: 太阳光反射比保持率=TSR/TSR。×100% ·(1) 式中: TSR。 样品初始太阳光反射比; TSR 样品耐候性试验后太阳光反射比
TSR。 样品初始太阳光反射比; TSR 样品耐候性试验后太阳光反射比
6.6.4涂层其他性能
产品检验分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两种
产品出厂检验与型式检验项目见表9
表9出厂检验与型式检验项目
当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生产的试验定型鉴定; b) 如结构、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c)产品停产半年以上,恢复生产时; d)正常生产两年时; e)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 f)质量监督部门提出型式检验要求时。
出厂检验应以连续生产的同一规格品种、同一颜色的产品为一批。 型式检验样本以出厂检验合格的同一品种、同一规格、同一颜色的产品,辊涂产品按6000m²为 批,喷涂产品按3000m为一批,不足时按一批计算
7.4.2.1出厂检验
外观质量的检验 其余按各项自的检验 金验批中随机抽取不少 量随机裁取
7.4.2.2型式检验
检验结果全部符合标准的指标要求时,判该批产品为合格品。若有不符合项,可再从该批产品 取双倍样品对所有项目进行复查,复查结果全部达到标准要求时判定该批产品合格,否则判定该拍 降级或不合格
8标志、包装、运输和购存
每个包装单元产品,其包装标志应符合GB/T191及GB/T6388的规定,应有如下标志: a) 公司名称; b 产品标记; c) 颜色; d) 商标; e) 生产日期; f)质量检验合格标志。
每个包装单元产品,其包 公司名称; b) 产品标记; c) 颜色; d)商标; e) 生产日期; f) 质量检验合格标志。
8.2.1产品应单独包装。装饰面宜覆有保护膜。 8.2.2包装应有足够的强度,以保证运输、搬运及堆垛过程中不会损坏。 8.2.3包装内应有产品合格证及发货清单
8.2.1产品应单独包装。装饰面宜覆有保护膜。
合格证上应有如下内容: a) 公司名称; 生产批号; c) 检验结果; d) 检验部门或人员代号; e) 产品标记; f) 检验日期。 发货清单应有如下内容: 公司名称; b) 产品名称、颜色; c) 产品标记; d) 生产批号; e) 产品数量; f) 包装日期,
运输和搬运时应轻拿轻放,严禁摔扔,防止产品损伤
产品应贮存在干燥通风处,避免高温及日晒雨淋。应按品种、规格、颜色分别堆放,并防止表面 损伤。
产品应贮存在干燥通风处,避免高温及日晒雨淋。应按品种、规格、颜色分别堆放,并防止表面 损伤。
IG/T 4022013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太阳光反射比和近红外反射比测试方法— 分光光度计法
太阳光反射比用式(A.1)计算:
P (a)S SA
式中: Pi 试样的太阳光反射比,%; P(a) 试样的太阳光光谱反射比,%; Sx 太阳光辐射相对光谱分布,见表A.1; △入 波长间隔,nm。 近红外反射比用式(A.2)计算
式中: Pi 试样的太阳光反射比,%; P (a) 试样的太阳光光谱反射比,%; Sx 太阳光辐射相对光谱分布,见表A.1; A入 波长间隔,nm。 近红外反射比用式(A.2)计算
Pi 试样的太阳光反射比,%; P(a) 试样的太阳光光谱反射比,%; S 太阳光辐射相对光谱分布,见表A.1: A入 波长间隔,nm。
JG/T4022013
阳光直接辐射相对光谱分布S,乘以波长间隔A
本附录适用于热反射金属屋面板隔热温差的测定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隔热温差的测定
规定的测试工况下,测定被测试件与标准板热源内侧表面温度的差值,以此评定屋面板涂层降低辑 射得热和向内传热的综合能力
规定的测试工况下,测定被测试件与标准板热源内侧表面温度的差值,以此评定屋面板涂层降低 热和向内传热的综合能力
实验室环境,即空气温度23℃士2℃TJ/DW-151-2013标准下载,相对湿度50%士5%;无气流扰
表B.1标准板技术参数
计量箱:中空箱体,箱壁采用导热系数不大 0.030W/m·K),厚度不小于100mm的绝热
b)光源:长弧氙灯,可在试件表面提供800W/m土20W/m²的辐照强度; 轴流风机:带导风整流罩,可在试件表面形成与其平行的风速为1.0m/s~2.0m/s的风; d 风速传感器:最小分度值0.1m/s; 热电偶:位于被测样品几何中心,测量试件内表面温度,最小分度值为0.1℃; 热流计:测量试件内表面的热流,最小分度值为0.01W/m; g) 温度传感器:位于计量箱几何中心,测量计量箱内空气温度,最小分度值为0.1℃; h 测试口:尺寸为400mmX400mm。 试验装置示意图见图B.1
图B.1隔热温差实验装置示意图
a)调节实验室环境至满足B.3要求; 在标准板背面连接热电偶和热流计后安装在计量箱上方测试口并密封; C 开启氙灯,并将到达试件表面辐照强度调节至800W/m²土20.W/m²; d 开启轴流风机并调节风速至1.0m/s~2.0m/s; e 当计量箱内空气温度达到23℃时开始记录时间SL 105-2007标准下载,1h后记录标准板热源内侧表面温度T。
JG/T402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