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 432-2018 建筑工程逆作法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JGJ 432-2018 建筑工程逆作法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1.2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19985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GJ 432-2018 建筑工程逆作法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2施工过程中应在监理见证下对钢筋连接接头进行现场 送测试单位进行复试。

7.4.1逆作法中结构柱、墙出现的水平接缝的处理是逆作法关 键技术之一。逆作法竖向结构水平接缝处理应确保坚竖向结构在正

开启桥设备施工组织设计7.4.1逆作法中结构柱、墙出现的水平接缝的处理是

7.4.3采用注浆法时,注浆通道一般可通过预埋注浆管

接缝棒和后期钻孔等方法实现。采用预埋注浆管时,在后期竖向 结构施工前沿水平接缝通长设置注浆管,注浆管径宜为12mm。 采用钻孔注浆时,钻孔直径宜为8mm~10mm,其后采用注浆针 头在钻孔内进行注浆,注浆针头(高压止水针头)利用环压紧固 的原理,设有单向截止阀,可防止浆液在高压推挤下倒喷。 7.4.4灌浆料一般采用树脂系和水泥系两种。树脂系适用于细 小的缝隙,成本较高,渗透性良好,适用于处理0.1mm宽度左 右的施工缝;水泥系适用于比较大的缝隙,成本较低,适用于处 理0.5mm宽度以上的施工缝

接缝棒和后期钻孔等方法实现。采用预埋注浆管时,在后 结构施工前沿水平接缝通长设置注浆管,注浆管径宜为 采用钻孔注浆时,钻孔直径宜为8mm~10mm,其后采用 头在钻孔内进行注浆,注浆针头(高压止水针头)利用环 的原理,设有单向截止阀,可防止浆液在高压推挤下倒喷

1.4灌浆料一般采用树脂系和水泥系两种。树脂系适用于 的缝隙,成本较高,渗透性良好,适用于处理0.1mm宽度 的施工缝;水泥系适用于比较大的缝隙,成本较低,适用于 0.5mm宽度以上的施工缝

8.1.1上下同步逆作法具有绿色节能环保以及大幅

8.1.1上下同步作法具有绿色节能环保以及天幅缩短工程总 工期的显著优势,近年来在国内各大中城市得到加速应用的 势,已经成为逆作法的主要发展方向。上下同步逆作法一般适用 于2层及以上地下室的基坑工程中,对手地下室层数少于2层的 工程,采用上下同步施工对整体工期影响不大,而相应采取的措 施却可能会一定程度上增加工程造价。对于向上同步施工层数较 高(10层及以上层数)的逆作法工程,对竖向支承桩柱的承载 力和沉降控制将提出较高的要求,而且还需考虑作期间风、地 震等水平作用,需根据具体工程进行专项设计和施工方法的 论证。 上下同步作法工程中,地下结构相对于上部结构的施工进 度较慢,在地下结构刚度和整体性尚未形成前,上部结构施工层 数过多:加荷速度过快,不利于结构质量和安全的控制,无其对 于采用框剪和筒体结构形式的主体结构,上部结构对地下结构的 扶固作用要求更高:因此对上部结构提出了宜在两层及以上地下 结构施工完成之后再向上施工的要求。南京青奥中心双塔项目在 地下室顶板和地下一层结构施工完成之后,塔楼核心筒向上施工 了18层,外框柱向上施工了15层,实践效果良好。 8.1.2上下同步逆作法施工的界面层作为逆作阶段上下结构的 受力转换层,即把上部结构传来的竖向和侧向作用力可靠地传递 给临时地下结构,故必须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8.1.5上下同步逆作法工程与上部结构不同步施工的逆作法工 程相比,面临更多复杂的技术问题,如涉及基坑开挖卸荷和上部 结构施工加荷同步进行带来更复杂的差异变形控制、转换结构受

力转换层,即把上部结构传来的竖向和侧向作用力可靠地传 临时地下结构,故必须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程相比,面临更多复杂的技术问题,如涉及基坑开挖卸荷和上部 结构施工加荷同步进行带来更复杂的差异变形控制、转换结构受

力安全和变形控制等问题,因此,上下同步逆作法工程应有针对 性的监测方案,施工过程中应全程信息化,以便参建各方及时定 量地掌握工程各方面的状态,确保工程顺利、安全实施完成。

荷载对于不同的工程及场地情况会有所不同,应结合工程实际情 况具体确定,但不得小于本条中的各项取值。

正常使用阶段工况进行风和地震作用的结构计算过于保守也不尽 合理,宜根据施工阶段的具体情况作相应调整。根据工程实践经 验,对于逆作阶段的结构抗风计算,验算时可考虑10年回归期 的风荷载,相应数值可根据现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取值:逆作施 工阶段的结构宜进行抗震作用计算,抗震计算时可考虑10年一 遇地震作用,可将50年一遇的地震影响系数乘以0.4的折减系 数,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由于地震作用影响较小,也可不 进行抗震作用计算。

8.3.1上下同步逆作法工程中,基坑向下开挖的同时,上部结 勾向上同步施工。取土口平面位置的选择需充分考虑该因素,为 威少同步向上施工的上部结构对施工机械作业的影响,取土口应 尽量布置在无上部结构区域:当取土口设置在有上部结构区域 时,应注意复核取土口位置及周围区域的楼层净空是否能满足挖 运土设备的操作空间要求,如果净空不足,可根据施工机械的操 乍空间需求,在不影响上部结构受力安全的前提下,采取取土口 上方局部结构后施工的方式予以处理。

步施工时的重要竖向构件。施工时除了应严格遵循操作规程,严 禁出现施工设备直接碰撞上部结构之外,尚应对上部结构采取必

要的警示和防护措施。

8.3.3上下同步逆作法工程,地下部分的后期竖向结构回筑施

工时,上部结构已经向上施工了一定层数,为更充分发挥后期浇 筑的竖向结构和竖向支承柱协同工作,共同承担后期施加的荷 载,对竖向结构的水平施工缝提出了应采取注浆法进行接缝处理 的要求。

8.3.4上下同步逆作法工程中,竖向构件和托换构件都

受力构件,其可靠传力相当重要,因此施工全过程的内力、变形 及裂缝发展的监测十分必要。

8.3.5上下同步逆作法工程实施过程中,上部结构施工

与下部基坑开挖的卸荷同步交叉进行,既可能出现加荷作用下的 元降,也可能出现基坑开挖卸荷下的隆起,因此全过程的结构变 形监测也很重要。本条对一些重点部位提出了变形监测要求

9.1.1根据工程的特点,地下水控制可以采用单一的方 种方法的组合。在环境保护要求较高时,地下水回灌也可 种补充措施与其他地下水控制方法一同使用,

9.1.1根据工程的特点,地下水控制可以采用单一的方法或几

9.1.2隔水惟幕是地下水控制措施的

降一灌”的地下水控制方案时,通过计算分析综合确定竖向隔 水雌幕的深度、降排水并的深度和数量以及受保护区域的回灌井 深度和数量,形成既有效保障基坑施工安全、文合理控制受保护 区域的环境变形且经济可行的地下水控制方案。 隔水雌幕宜采用双轴水泥土搅拌桩、三轴水泥土搅拌桩、渠 式切割水泥土连续墙或铣削深搅水泥土搅拌墙,受场地、设备等 条件限制时,局部区域也可采用高压喷射注浆,但必须确保桩体 均匀性和连续性。隔水雌幕的抗渗性能应满足自防渗要求。高压 喷射注浆法离散性较大,隔水较难控制质量,易产生流砂、管涌 等现象,不宜用于砂性土中,不宜少于两排。需要大范围采用 高压喷射注浆形成隔水雄幕时,可根据地质资料、周边环境保护 要求等选择双高压旋喷桩(即RJP工法)或全方位高压喷射桩 (即MJS工法)。 双高压旋喷桩通过在钻杆上设置的独立喷射口分别喷射高压 水、压缩空气、超高压水泥浆液(或其他固化液),其中高压水 喷头位于上部,压缩空气、超高压固化液喷头位于下部。在钻杆 旋转提升过程中采用上下两段式接力切削,上段采用压力达到 20MPa的高压水喷射作为防护切削造成了一定空间,在加固体 形成时产生的泥浆能更顺畅地排出,以达到内部压力释放、减小 济土效应。下段采用压力达到40MPa的超高压固化液(水泥浆

液等)喷射流和大于1MPa的压缩空气喷射流对周围土体进一步 切削、拌合,以达到扩大成桩直径的效果,提高工效。 全方位高压喷射工法可进行孔内强制排浆和压力监测,并通 过调整强制排浆量来控制孔内压力,使深处排泥和孔内压力得到 合理控制,降低挤土效应,大幅减小对环境的影响,而孔内压力 的降低也进一步保证了成直径。和传统旋喷工艺相比,MJS 工法减小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9.1.3降水方法的选择应因地制宜,结合地方经验。如在北方

9.1.3降水方法的选择应因地制宜,结合地方经验。如在北方

地区,采用辐射井、自渗井来降排地下水;而在南方一些强风 化、中风化岩层分布较多的城市,则通常采用人工挖坑、挖孔, 通过集中岩层中的裂隙水后再排出的方式来降排地下水。

工组织。对于部分以地下室顶板为界面层且在开挖前先施工地下 室顶板的逆作法基坑工程,还应注意在界面层施工前完成坑内降 水井、观测井等的施工及检验,防止在界面层施工后难以实施必 要的地下水控制补救措施

9.2.1本条所述的专项水文地质勘察有别于地下水资源开发项

9.2.1本条所述的专项水文地质勘察有别于地下水资源开发项 自中的水文地质察。专项水文地质勘察的主要自的是根据逆作 法基坑安全施工及周边环境变形控制的要求,采用水文地质测试 手段与岩土工程监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现场测试与室内分析掌 屋施工场地的水文地质特性,评估地下水控制的可行性及地下水 控制诱发的周边环境变形程度,为围护设计和地下水控制设计及 施工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专项水文地质勘察常用的现场测试内容有:抽水试验、回灌 试地表泾降监测分层孔水压监测以及分层流降监测等

件和基坑工程特点需要采用悬挂式隔水惟幕或进行地下水回灌 时,宜采用数值分析方法预测地下水变化及降水对周边环境的

9.2.4确定减压降水并的间距和深度,不仅要考虑含水层的埋

深、渗透性以及基坑的开挖深度、隔水惟幕的形式及深度

下水,同时避免回灌井因地下水中的金属离子氧化后形成悬浮物 者塞回灌并滤管,通常采用自来水进行回灌,但这既不经济也是 水资源的一大浪费。目前国家级“抽灌一体”地下水控制工法, 利用降排出的地下水经过沉淀、曝气氧化、物理吸附以及锰砂过 虑等一系列处理措施,降低水中杂质和易氧化的化学物质含量, 达到处理后高于原地下水水质的标准,再回灌至含水层中。一方 面保障了回灌水源的水质,保持了回灌的持久性;另一方面减少 了地下水资源的浪费,节约了经济成本。

9.2.6逆作界面层施工完成后,场地内管井的补设施工较为团

难,采用钢管能够较大幅度地降低逆作法基坑工程施

降水并的破坏。根据实践经验,钢管侧壁承压强度不应小于 0.6MPa,对应外径为273mm的井管壁厚约为4mm。减压降水 管井的重要性比疏干降水管井更高,因此减压降水管井钢管壁厚 要求更高

9.3.1基坑外侧排水系统的平面布置示意可参考图18,集水并 和过路排水沟宜采用预制板覆盖,三级沉淀池宜采用钢丝网片 覆盖。

图18基坑外侧排水系统平面布置示意 1一集水井:2一过路排水沟:3一三级沉淀池:4一逆作法工程基坑

9.3.3轻型井点立面构造示意可参考图19

9.3.3轻型井点立面构造示意可参考图19。

图19轻型井点立面构造示意

一 轻型井点总管:2一轻型井点支管;3一真空泵;4黏土:5一滤管

9.3.4~9.3.7真空疏干降水管井、减压降水管井、回灌管井的 结构立面示意可参考图20

9. 3. 4~9. 3. 7

图20管井结构立面示意 一黏土:2一滤水管;3一黏土球;4一混凝土;5一潜水含水层;

6一相对隔水层:7一承压水含水层

9.3.8逆作区内降水井管割除工作繁复,且降水并管割除后一

9.3.8逆作区内降水井管割除工作繁复,且降水并管割除后

般覆盖在逆作梁板下,不便于持续抽水和开挖过程中的保护。如 能在开挖过程中不割除并管或选择不割除并管的降水方法,可降 低施工过程中的劳动强度,同时延长降排水时间,降低降水并的 破坏率

包括降水并的侧向固定。对于受保护的降水井,应在各层楼板或 支撑上搭设降水并的安全操作平台,并采取措施使降水并管与各 层楼板、支撑作可靠的侧向固定。降水并的安全操作平台示意见 图21和图22

图21降水井安全作业操作平台 一脚手架;2一斜撑钢筋;3一降水井;4一斜撑 5一外挑角钢:6一预埋钢筋:7一混凝土支撑

图21降水井安全作业操作平台 一脚手架;2一斜撑钢筋;3一降水井;4一斜撑 5一外挑角钢:6一预埋钢筋:7一混凝土支撑

图22搭设完成的降水井安全作业操作平台

9.3.10降水目的含水层(组)的水位降幅不小于2.0m且降水 目的含水层(组)中的管井最大流量大于6m/h时,降水运行 风险较大。 地下水控制运行常见的风险类型包括水位异常风险、用电异 常风险以及设备异常风险等。针对这些风险,实行全过程地下水

控制运行信息化管理,便于动态监控地下水控制运行状况,提前 预判并处理地下水控制运行风险。同时也是建立分析地下水控制 对周边环境影响数据库的重要措施。 水位异常包括未达到设计要求的降水深度,引起坑内流砂 管涌或承压水突涌的风险;或者过度降水,引起周边环境的变 形。因此,在地下水控制运行过程中应加强坑内外水位的监测 并设置水位异常报警值。 用电异常包括供电电压不稳定或断电。用电异常造成降水不 能持续进行,导致承压水位迅速恢复,引发坑内承压水突涌的风 险;因此,在减压降水地下水控制运行过程中应实现用电异常的 报警以及备用电源的智能控制。备用电源的智能控制应能根据需 求,在用电异常时智能切换至备用电源,并延时启动各减压降水 管井;用电恢复正常时智能切换回原供电电源,并启动各减压降 水管井。 抽水泵异常包括抽水泵的自然损坏或人为损坏,导致个别管 并不能正常降水。在地下水控制运行过程中需考虑备用并并安装 备用抽水设备,在设备出现异常时切换至备用并中的备用设备: 保证承压水位的降深满足设计要求。 一般来说,设置的地下水控制运行风险控制应达到下列要 求:①地下水位自动采集频率不应小于12次/h,宜采用远程实 时监测;②水位异常报警、用电及抽水泵异常或断电报警反应时 间不应大于10s:③在主电源断电后,备用电源智能切换控制系 统应能实现备用电源的自动启动与切换、抽水泵自动延时启动等 功能。备用电源额定功率应大于1.2倍的减压降水运行最大用电 功率。 9.3.12轻型并点孔、喷射并点孔或坑外的抽水并、水位观测

9.3.12轻型并点孔、喷射并点孔或坑外的抽水并、水位观测

停正降水后并管内稳定水位低于基础底板底的管并,可 底板垫层前将井口割低至垫层底面位置,井管内采用黏性

混凝土充填密实,井口采用钢板焊封后浇筑在垫层面以下。 基础底板浇筑后仍需保留持续降排水的管井时,应采取以下 封并措施:①基础底板浇筑前,首先应将穿越基础底板部位的过 滤器更换为同规格的钢管;钢管外部应至少焊接一道环形止水钢 板:止水钢板外圈应大于并管直径200mm。②井管内可采取水 下浇灌混凝土或注浆的方法进行内封团。内封团完成达到止水效 果后将基础底板面以上的井管割除。③在残留井管内部管口下方 约200mm处及管口处分别采用钢板焊封,这两道内止水钢板间 尧筑混凝土或注浆。④井管管口焊封后,用水泥砂浆填入基础底 板面预留孔洞、抹平。 坑内管井混凝土或注浆封井示意见图23

图23坑内管井封井示意

1一止水钢板;2一钢盖板;3一基础底板;4一并管:5一抹平砂浆:6一一次浇筑 昆凝土:7—二次浇筑混凝土;8注浆管;9一一次回填石硝:10一二次回填石硝

10.1.3开挖下层土方时,上层混凝土结构楼板强度既要达到基 坑围护设计要求的强度,还要满足相关施工规范的拆模强度等级 要求,如不能满足需采取增设吊杆减小跨度等措施;对于采用无 排吊模施工的逆作楼板,因模板及吊杆不拆除,只需要满足围护 设计要求的楼板强度。

10.2.1逆作法施工时,为了解决土方外运和施工材料(钢筋、 混凝土、排架与模板等)的运输,需要在地下各层楼板结构上留 设上下连通的垂直运输孔洞。这些孔洞可以利用设计的结构孔洞 (车道进出口、电梯通道等),当已有结构孔洞不能满足垂直运输 要求时,必须对楼板结构进行临时开洞,开洞的数量主要取决于 日出土量的要求(根据自前的经验,每个取口一台出土设备或 挖机按一个工作日8h计算,出土量在700m左右)。 逆作法施工时,软地区取十口间的水平净距不宜超过 30m,地下暗挖挖土机有效半径一般为7m~8m,软土地区地下 土方驳运主要依靠挖机翻驳,一般控制在翻驳两次为宜,避免多 次翻土引起下方王体过分扰动:地下自然通风有效距离一般在 15m左右,故一般取土口间距不宜超过30m;对于类似地铁车 站之类的狭长型基坑,基坑两端处宜设置出土口(出土口距端部 的距离不宜天于15m),中部区域宜每隔纳30m设置一个出士 口,地铁车站取土口需结合结构诱导缝进行布置。 在满足结构受力的情况下,宜加天取口的面积。为增加取 口出土效率,结合长臂挖机的作业需要,大型基坑每个取土口

的面积一般不宜小于60m。同时为方便钢筋等材料运输,取王 口长度方向不宜不小于9m,对于局部区域无法满足时,取土口 对角线长度不应小于9m。

10.3.9天量监测资料表明,当基坑挖至设计标高后,围护墙 的位移将以较大的速率持续发展,直至垫层、底板换撑完成,变 形速率才趋小,位移才得以控制。因此缩短基坑暴露时间,对于 控制围护墙位移至关重要。对软土地区的大面积基坑工程,采取 分区、分块开挖和分段施工地下水平结构的方法,可大大缩短基 坑无支撑暴露时间,进而起到控制围护变形、减小环境影响的 作用。

10.4土方水平与垂直运输

10.4.3在施工平台层取王时,可选用长臂挖机、伸缩臂挖机、 抓斗、取土架、传输带等将土方垂直提升至地面层。垂直取土与 运输机械主要根据挖土深度进行选择。挖机设备的型号不同,其 挖土作业深度亦有所不同,一般长臂挖机作业深度为7m~14m 伸缩臂挖机为7m~19m,升降机作业深度可达30m以上。 10.4.4车辆的垂直升降设备系统一般由动力机组、钢架、轿厢 (吊篮)、减速机、传力系统(钢丝绳和滑轮组)、刹车组及电气 电路等组成。钢架应有足够的支撑力,宜设置在工程桩上,动力 机组通过传力系统实现对轿相的升降,土方车辆通过轿相的垂直 运输出人地下室开挖面

11.1.2传统的监控方式存在如下不

11.1 一 般规定

1及时性较差。从测量结束到采取措施,需要时间过长 这对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具体监测数据,判断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及 发展趋势是不利的。 2资源共享性差。参建各部门相互之间抓立,数据共享性 差,相互沟通不便。 3数据管理能力差。各种工程资料、工程文档的保存、香 询很不方便。这对于工程进展情况的查询、工程问题的解决以及 工程经验的总结等都是不利的。 4数据直观性差、数据分析能力差。报表往往是由一个个 孤立的数据组成的,虽然可以反映当日的数据变化量,但是比较 油象,很不直观。不便子管理人员发现数据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 势;不便于管理人员对各数据相互验证,判断数据的真实性。 对于逆作法基坑,由于其本身工艺特点,对监测提出了较高 的要求。采用监控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加强对监测数据与各种工 程现象及施工工况的关联分析,充分利用现有的分析理论和计算 工具,可以分析和预测各种规律和发展趋势,优化施工工艺,降 低工程费用,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确保工程安全。 监控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集中监控,使监测结果反馈更具 有时效性,能更好地为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服务

11.2.1 根据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 的规定,逆作法基坑支护结构的安全等级定为一级。本标准表

11.2.1只规定了逆作法基坑围护结构、主体结构的监测项自, 基坑周围环境监测项自可根据基坑周围的环境情况,参照现行国 家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的规定执行。 逆作法监测应从基坑围护结构施工开始,至地下结构施工完 成为止;当工程需要时,应延长监测周期。在基坑工程的施工期 和使用期内,应由有经验的监测人员每天对基坑工程进行巡视检 查。基坑工程施工期间的各种变化具有时效性和突发性,加强巡 视检查是预防基坑工程事故简便、经济且有效的方法

2.2基坑边缘以外1倍~3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需要保 建筑、管线、道路、人防工程等均应作为监控对象。

阳角处宜设测点。为了便于监测,水平位移观测点宜同时作为垂 直位移的观测点。为了测量观测点与基线的距离变化,基坑每边 的监测点不应少于3点。观测点设置在围护墙顶上,有利于观测 点的保护和提高观测精度。

11.2.4在逆作施工阶段,支承柱的竖向变形主

面,一方面是基坑开挖卸荷弓起的支承柱向上的回弹隆起,另一 方面是在已施工完成的水平结构和施工荷载等竖向荷重加载作用 下发生的沉降。支承柱竖向位移的不均匀会引起水平结构梁板或 支承体系的附加应力。若支承柱间或支承柱与围护墙间有较大的 允降差,会使支承体系偏心受压,从而引发工程事故。因此支承 柱竖向位移的监测特别重要,而明确支承柱的差异沉降规律需要 足够数量的支承柱竖向位移测点,故对于支承柱沉降监测点数量 的要求更高一。监测点应布置在支承柱受力、变形较大和容易 发生差异沉降的部位

11.2.6在逆作法工程中,结构梁、板是支撑体系重

分。水平力主要由结构梁板承担,梁板还将承受自重以及施工荷 载等。在逆作法工程中,结构梁、板处于十分复杂的应力状态 下,可能会受到弯矩、剪力和扭矩的共同作用。因此,对于结构 梁、板的内力监测是十分必要的。

若局部楼板缺失,结构开洞位置的边梁起到了部分腰梁的作 用,因此有必要在部分该类梁中布置应力测点,在测得应力的同 时,为测得该梁是否存在挠曲情况,宜在上下左右四个侧面分别 安装应力计。

11.2.7基坑隆起(回弹)监测点的埋设和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比 较困难,监测点不宜设置过多,以能够测出必要的基坑隆起(回 弹)数据为原则。逆作法工程中,布置监测点应根据取士口的位 置和面积等因素综合确定。对于有条件的基坑可考虑如下的布点 方式: 1监测点宜按纵向或横向部面布置,部剖面宜选择在基坑的 中央及其他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监测部面间距宜为20m~ 50m,数量不少于2条; 2某一部面上监测点间距宜为10m~20m,数量不少于 3个。 11.2.9基坑工程监测报警不但要控制监测项自的累计变化量 不要注意控制其变化速率。累计变化量反映的是监测对象即时状 态与危险状态的关系,而变化速率反映的是监测对象发展变化的 快慢。过大的变化速率,在往是突发事故的先兆。因此在确定监 则报警值时,应同时给出变化速率和累计变化量。 11.2.10监测报警是预防基坑工程事故、确保基坑及周边环境 安全的重要措施。监测报警值是监测工作的实施前提:是监测期 同对基坑工程正常、异常和危险三种状态进行判断的重要依据 因此作法基坑工程必须确定监测报警值。监测报警值应根据设 计计算结果、地层特征、当地经验等确定。 本条列出的都是工程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基坑及周边环境的危 险情况,一旦出现这些情况,将可能严重威胁基坑以及周边环境 中被保护对象的安全,必须立即发出危险报警,通知建设、设 计、施工、监理及其他相关单位及时采取措施,保证基坑及周边 环境的安全。当采用上下同步逆作法施工时,支承柱差异沉降达 到10mm时应报警,并适当控制向上同步施工的速度。

11.2.7基坑隆起(回弹)监测点的理设和施工过程中

较困难,监测点不宜设置过多,以能够测出必要的基坑隆起(回 单)数据为原则。逆作法工程中,布置监测点应根据取土口的位 置和面积等因素综合确定。对于有条件的基坑可考虑如下的布点 方式: 1监测点宜按纵向或横向剖面布置,部面宜选择在基坑的 中央及其他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监测部面间距宜为20m~ 50m,数量不少于2条; 2某一剖面上监测点间距宜为10m~20m,数量不少于 3个

11.2.9基坑工程监测报警不但要控制监测项目的累计

还要注意控制其变化速率。累计变化量反映的是监测对象即时状 态与危险状态的关系,而变化速率反映的是监测对象发展变化的 决慢。过大的变化速率,往往是突发事故的先兆。因此在确定监 则报警值时,应同时给出变化速率和累计变化量。 11.2.10监测报警是预防基坑工程事故、确保基坑及周边环境 安全的重要措施。监测报警值是监测工作的实施前提,是监测期 可对基坑工程正常、异常和危险三种状态进行判断的重要依据 因此逆作法基坑工程必须确定监测报警值。监测报警值应根据设

要注意控制其变化速率。累计变化量反映的是监测对象即 与危险状态的关系,而变化速率反映的是监测对象发展变 慢。过大的变化速率,往往是突发事故的先兆。因此在确 报警值时,应同时给出变化速率和累计变化量。

安全的重要措施。监测报警值是监测工作的实施前提,是监测期 可对基坑工程正常、异常和危险三种状态进行判断的重要依据 因此逆作法基坑工程必须确定监测报警值。监测报警值应根据设 计计算结果、地层特征、当地经验等确定。 本条列出的都是工程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基坑及周边环境的危 验情况,一日出现这些情况,将可能严重威胁基坑以及周边环境 中被保护对象的安全,必须立即发出危险报警,通知建设、设 计、施工、监理及其他相关单位及时采取措施,保证基坑及周边 环境的安全。当采用上下同步递作法施工时,支承柱差异沉降达 到10mm时应报警,并适当控制向上同步施工的速度

11.3.1监控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安装、调试是实施监控信息化管 理的前提条件,除了要保证网络畅通、监控信息化管理系统硬件 及软件的正常工作以外,还需对监测人员进行监测数据上传至监 控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培训,以及其他系统用户的使用培训,保证 工程各方用户对于系统的熟练使用

性校检,对自动采集的数据进行过滤的功能,开应具有安全性分 析和趋势判断功能。监控信息化管理系统宜能根据监测数据预估 施工对围护结构、水平结构、竖向支承结构、周边环境的影响, 并根据设定的报警值进行预报警

11.3.4对于监控信息化管理,监测数据上传的及时性是十分重

12施工安全及作业环境控制

12.2.4对于挖土机作业面和电焊作业面等废气集中排放的区

12.2.4对于挖土机作业面和电焊作业面等废气集中排放的区 域,宜采用系统功效高、废气污染面小的强制排风方式。

12.3照明及电力设施

12.3.1根据现行行业标准《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GJ46要求,无自然采光的地下室大空间施工场所应编制专项 照明用电方案。

IGJ46要求,无自然采光的地下室大空间施工场所应编制专项 照明用电方案。 12.3.4逆作法施工时自然采光条件差:结构复杂,尤其是节点 勾造部位,需加强局部照明设施:当局部照明难以满足施工及安 全要求时,必须和一般照明混合配置。施工现场照明设置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规定

12.3.5标准灯架搭设示意

图24标准灯架搭设示意 结构楼板;2一植筋;3一支架;4一钢筋;

图24标准灯架搭设示意

向线路可沿支承柱预埋管路(图25)。

句线路可沿支承柱预理管路(图25)。

图25预理管示意 一压顶梁;2一预留孔:3一结构楼板:4一膨胀螺栓 5一角钢:6一预埋管路:7一地下连续墙; 8一电箱架:9一钢立柱

附录A逆作法结构连接节点构造

A.0.1由于两墙合一地下连续墙在正常使用阶段作为永久地下 室外墙,这就涉及地下连续墙与主体结构构件的连接、与主体结 构的沉降协调、墙体在正常使用阶段的整体性能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需要采用一整套的构造措施通道及涵洞施工组织设计与技术方案,以满足正常使用阶段地下连续 墙与主体结构连接节点的受力要求。 地下连续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通常分为:钢筋接驳器连接 剪力槽预埋件焊接、预理插筋连接、钻孔植筋连接等方法。墙梁 节点施工时应根据设计要求和意图采取相应的连接方法。地下连 续墙与地下结构梁板之间通常设置贯通的结构环梁,并通过预理 钢筋、剪力槽等方式与结构环梁连接 地下连续墙内预埋钢筋接驳器及剪力槽与结构底板形成刚性 连接,同时为解决后浇筑基础底板与地下连续墙之间的止水问 题,在地下连续墙内还可留设通长布置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的正 水措施:根据基坑的开挖深度以及基础底板所处土层的渗透性情 况,可在基础底板与地下连续墙之间留设通长注浆管,对二者结 合面进行注浆补强处理。 A.0.3逆作法工程中坚向支承柱通常较多采用角钢格构支承柱

A.0.3逆作法工程中竖向支承柱通常较多采用角钢格松

角钢格构支承柱一般由四根等边的角钢和缀板拼接而成,角 钢的肢宽以及缀板会阻碍梁主筋的穿越,根据梁截面宽度、主筋 直径以及数量等情况,梁柱连接节点一般有钻孔钢筋连接法、传 力钢板法以及梁侧加腋法。 1)钻孔钢筋连接法是为便于框架梁主筋在梁柱阶段的穿

越,在角钢格构支承柱的缀板或角钢上钻孔穿框架梁 钢筋的方法。该方法在框架梁宽度小、主筋直径较小 数量较少的情况下适用,但由于在角钢格构支承柱 上钻孔有截面损伤,因此该方法应通过严格计算,确 保截面损失后的角钢格构支承柱截面承载力满足要求 时方可使用。 2)传力钢板法是在格构柱上焊接连接钢板,将受角钢格 构支承柱阻碍无法穿越的框架梁主筋与传力钢板焊接 连接的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无需在角钢格构支承柱 上钻孔,可保证角钢格构支承柱截面的完整性,但在 施工第二层及以下水平结构时,需要在已经处于受力 状态的角钢上进行大量的焊接作业,因此施工时应对 高温下钢结构的承载力降低因素给予充分考虑,同时 由于传力钢板的焊接,也增加了梁柱节点混凝土密实 浇筑的难度。 3)梁侧加腋法是通过在梁侧面加腋的方式扩大梁柱节点 位置梁的宽度,使梁的主筋得以从角钢格构支承柱侧 面绕行贯通的方法。该方法回避了以上两种方法的不 足之处,但由手需要在梁侧面加腋:梁柱节点位置天 梁箍筋尺寸需根据加腋尺寸进行调整,且节点位置绕 行的钢筋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型加工,一定程度上 增加了施工的难度。

比 钢管混凝土利用钢管和混凝士两种材料在受力过程中的相互 作用DB34/T 3587-2020 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修复技术规程.pdf,即钢管对其核心混凝土的约束作用,使混凝土处于复杂的 应力状态之下,不但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提高其竖向承载 力,而且还使其塑性和韧性性能得到改善,增大其稳定性。因此 钢管混凝土支承柱适用手对支承柱竖向承载力要求较高的逆作法 工程。与角钢格构支承柱不同的是,钢管混凝土支承柱由于为实 腹式的,其平面范围之内的梁主筋均无法穿越,其梁柱节点的处

更大。在工程中应用比较多的连接节点主要有环梁节点、 板法以及双梁节点等。 1)环梁节点是在钢管柱的周边设置一圈刚度较大的钢筋 混凝土环梁,形成一个刚性节点区,利用这个刚性区 域的整体工作来承受和传递梁端的弯矩和剪力。环梁 与钢管柱通过环筋、栓钉或钢生腿等方式形成整体连 接,其后框架梁主筋锚入环梁,而不必穿过钢管柱 该节点可在钢管柱直径较大、框架梁宽度较小的条件 下应用。 2)传力钢板法是在钢管柱上焊接连接钢板,将受钢管阻 碍无法穿越的框架梁主筋与传力钢板焊接连接的方法 该方法与角钢格构柱的传力钢板法类似也应对高温下 钢结构的承载力降低因素给予充分考虑。 3)双梁节点即将原框架梁一分为二,分成两根梁从钢管 柱的侧面穿过,从而避免了框架梁钢筋穿越钢管柱的 矛盾。该节点适用于手框架梁宽度与钢管直径相比较小, 梁钢筋不能从钢管穿越的情况

统一书号:15112·31425 定价: 32. 00 元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