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深基坑工程中换撑技术的应用深基坑工程中,换撑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施工方法,用于确保基坑开挖过程中的结构安全与稳定性。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不断深入,深基坑工程面临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限制,换撑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换撑技术的核心在于将原有的支撑系统(如内支撑或围护结构)逐步替换为永久性结构(如地下室底板、侧墙等),从而实现临时支撑向永久结构的过渡。这一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施工顺序和时间,以避免因卸载或应力重分布导致的基坑变形或坍塌风险。常见的换撑方式包括先张法和后张法,前者通过提前施加预应力来增强结构承载力,后者则在永久结构形成后再逐步拆除临时支撑。
在实际应用中,换撑技术需结合基坑规模、地质条件、施工设备及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优化设计。例如,在软土地质条件下,应加强监测和控制沉降;在复杂环境中,则需注重对既有建筑物和管线的影响。此外,BIM技术和数值模拟手段的引入,可进一步提高换撑施工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总之,换撑技术在深基坑工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减少临时支撑材料的使用,降低施工成本,还能有效缩短工期,保障工程质量和周边环境的安全。
第36卷(2005年)第12期 Vol.36
建 筑 技 木 Architecture Technol
深基坑工程中换撑技术的应用
建筑工程有限公司,510285)
SUPPORTREPLACEMENTTECHNIQUEAPPLIEDTODEEPFOUNDATIONWORKS
CHENG Guanfeng
受基坑支护体系的限制,换撑技术在实践中应用 不多,但由于其作用独特,实际施工过程中往往能取得 较好的效果,特别适用于规模较大的内支撑型深基坑 支护工程中。深基坑工程中所说的换撑,指在特定的条 件下采用一定的技术措施来逐步取代发挥临时支撑作 用的内支撑结构体系,从而保证临时性内支撑拆除后 工程能安全保质地继续进行,其实质是应力的安全有 序的调整转移和再分配
广东广播中心大楼占地面积5000m²、建筑面积 63000m²,地上29层,地下2层,总高100.20m。受白云 机场航线高程管制的限制,该工程分两期进行,前期 为2层地下室和地上13层,后期在前期的基础上加建 16层
本工程土方开挖深度达10.10m,据钻孔取得的资 料显示,场地范围内第四纪(Q)堆积物主要为杂填土 淤泥(粉土及粉质粘土),厚6.4~11.5m,下伏基岩埋藏 较浅,为白垩系(K)泥质粉砂岩及粉砂岩。由于工程地 处市中心繁华地段,施工场地狭小,四周地下管线分布 密集复杂,临近建筑物多,加上工期与地质条件等方面 制约,经综合考虑,决定采用带钢筋混凝土内支撑的人 工挖孔桩结合摆喷止水幕墙进行支护(图1)。
钢筋混凝土内支撑是一种过渡性的支撑体系,当 工程施工到一定程度,这一临时支撑体系将全部拆除 对拆除时间、方法和拆除后应力转移的影响等问题应 认真研究。 换撑技术原理就是让支护桩因内支撑拆除所产生 的部分应力通过受力媒体分化或传递给具备足够承受 能力的第三者,即已经施工完成且达到相当强度的地 下室外壁及负一层楼板梁,而支护体等依然发挥正常 的支护作用。它既可采用相当数目的刚性支撑物放置 在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的指定部位或直接设置传 力带,也可利用基坑回填使回填物与地下室结构共同 作用来控制变形。换撑的力学本质是用类似均布荷载 的受力实体替代或部分替代原支护集中荷载的内支 撑.在此转换过程中.支护体系本身依然承担相当的支
护作用。 设置刚性支撑物,工期短、投入少,施工操作也相 对简单,但支撑点选择困难,难以布设全面,且换撑的 整体作用效果差,易被破坏,一般只适用于浅基坑或作 局部处理;而直接采用钢筋混凝土换撑梁等传力带的 施工方法,结构受力虽明显,施工过程安全可靠,但相 对工期较长,施工层次较复杂,实际操作困难,且会影 响后续工作,多用于较复杂尤其是特大型深基坑项目。 回填法施工层次分明,操作简单,易于控制,且实施效 果可靠,一步到位。特别是对本工程(仅2层地下室,支 护体与地下室外壁构成的巷道相对狭小),采用回填法 虽因防水施工而较晚介入,但选择回填既能弥补刚性 支撑物整体作用差的不足,又能避免设置传力带的困 难,因而比较适用。为方便施工,决定实际换撑采用回 填法,回填物主要采用碎石混合料,局部采用C20素混 凝土(图2)。
碎石混合料各材料粒径及级配要求如表1,回填时 应严格控制含泥量,试验证明,回填料含泥量应控制在 3%~5%。合理级配既可避免压实后颗粒间缺少砂粒充
表1碎石混合料各成分的粒径及含量
填而形成的架空结构,也保证了砂粉细粒间有足够大 颗粒以形成骨架河北某工业园项目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施工方案,满足强度要求
3.3回填和内支撑拆除施工
确定回填碎石混合料的高度,在大梁和板面以下1 m左右的地面开始代以C20素混凝土浇筑,浇筑厚度 1.1~1.2m。待混凝土达到足够强度(养护时间不少于7 d)后,拆除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内支撑。 与换撑技术成功与否密切相关的内支撑拆除顺序 如下:拆除4个角支撑(简称工况a)一拆除对顶支撑上 的钢桁架连系梁及对顶支撑的旁支(简称工况b)一拆 除对顶支撑中的A与D(简称工况e)一拆除对顶支撑C (称工况d)一拆除对顶支撑B(简称工况e)。拆除过程 中还应做好以下工作: (1)严格控制基坑周边10m范围内的堆载和其 他荷载总和不超过15kPa; (2)认真做好支护桩和地下室结构的应力应变 测试; (3)注意观测邻近建筑物的位移与附加沉降,必 要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以上相关步骤即各工况的变形增量控制参数如表 2所示
表2 多工况的变形增量控制菱数